1. 蘇軾的發明
北宋文學家蘇軾(蘇東坡)除了在文學詩詞給後代留下瑰寶以外,發明的「東坡肉」,以及在杭州西湖景區建造的蘇堤,那是流芳萬世的。
2. 蘇東波發明了什麼
東坡肉
3. 四大發明都是誰發明的
1、指南針
相傳是在黃帝大戰蚩尤時,用來辨認行軍方向的工具。指南車事實上是一種機械的裝置,指南車在行進時,仙人的手都指著同一方向。指南車的製作原理和指南針利用磁力指示方向不同。在戰國的時候,才出現真正利用磁鐵的磁力指示方向的儀器司南。
宋代的時候製造指南針的技術大有進步,間接的也使中國的航海事業發展興盛,與中國往來的阿拉伯人與波斯人因此學會使用指南針,並將它傳到歐洲。
2、火葯
火葯是方士在煉丹的過程中所發明的。火龍炮好象一個火箭筒,在火龍炮的頭尾各有兩只小火箭,小火箭被點燃後會使火箭筒上升,然後點燃火箭筒裡面的其他火箭,射向敵軍,通常用與水戰。
唐代的時候,火葯已經被用於戰爭,宋朝的時候,已經有鐵罐型的殺傷性武器。中國的火葯是經由蒙古人西征傳到阿拉伯再傳到歐洲的。
3、印刷術
在還沒有印刷術之前,書籍都是用手一本一本的抄寫出來的,後來出現了拓印、雕版等印刷的方法,但還是很耗時費力,直到宋代的時候,畢升發明了活字版印刷術,才使印刷技術大大的改進。
用膠泥做成一個個規格一致的方塊,一端刻上文字,稱為活字印台。印刷時,將活字印台依照文章內容排列,固定在塗有粘劑的底盤上成為活字版,然後在版上塗墨,再用紙覆壓就可以印出文字了。
4、造紙
中國最早的文字是出現在殷商的甲骨文中,然後有鑄在鍾鼎上的鍾鼎文(又稱金文),到了春秋戰國時代人們開始將文字刻在木簡上,用繩索貫穿成冊。秦漢時代,文字是用筆書寫在絲布上,直到東漢時代,宦官蔡倫將制紙的方法加以改良後,人們才開始大量的使用紙作為書寫工具。造紙是人類文明史上的大事,這種先進的技術經過一千多年後才傳到歐洲。
4. 蘇式體例是誰發明的
蘇式:又稱垂珠體,是北宋文學家蘇詢創立。蘇氏行傳的特點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間無橫線連接,全部用豎線串連,以行號排序,由右向左排列,主要強調宗法關系。最大優點是同一代人之間大小關系清晰。
5. 蘇頌發明了什麼
水運儀象台。
蘇頌是中世紀開封水運儀象台的設計工程師,為世界上早期採用擒縱器的機械設計。擒縱器是由佛教和尚一行與梁令瓚於公元725年所發明的,但被應用於環形球儀機械上,蘇頌是第一人。
儀象台的頂部有九塊活動屋面板覆蓋,是現代天文台活動圓頂的「祖先」。其「渾象」一晝夜自動均勻旋轉一圈,為現代轉儀鍾(天文台的跟蹤機械)的「祖先」。
其木人寶石設施是在一組由水力推動的復雜的齒輪系統的帶動下自動實現的。其中的「天衡」(擒縱器)是現代鍾表的關鍵部位,具天文鍾的雛型。
1094年─1096年,蘇頌寫了《新儀象法要》三卷,詳細介紹水運儀象台的設計及使用方法,書中附圖六十三種,當中的星圖記錄恆星1434顆。
蘇頌設計之水運儀象台原件靖康之亂後被金兵丟棄而被毀。宋高宗南渡後想復制,蘇頌之子蘇攜獻上蘇頌遺書,竟無人能通,蘇攜本人也不懂,故無法仿製。直到1958年歷史學家王振鐸成功復原。
(5)蘇宋發明擴展閱讀:
蘇頌在集賢院校理任上,與同時代的葯物學家掌禹錫、林億等編輯補注了《嘉佑補注本草》一書,校正出版了《急備千金方》和《神農本草》,在此基礎上,獨力編著了《本草圖經》二十一卷。
《本草圖經》是一部承前啟後的葯物學巨著,是宋朝最完善最科學的醫葯書。書中繼承了中國千多年來的古代醫葯學遺產,補充了自己的研究心得和發現,繪制了大量的葯物圖形,加以文字說明,
准確地記載了各種葯物的產地、形態、性質、用途、採集季節、煉制方法、鑒別方法與配伍、禁忌等,圖文並茂,使用准確方便,開了明代集大成醫葯學家李時珍《本草綱目》之先河。
可惜封建統治階級對科技發明不予重視,令此巨著在蘇頌身後亡帙不傳,其內容只能散見於後代諸家本草,其中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作了較多的保留和借鑒,但也未能窺其全貌。
6. 蘇頌發明了什麼
水運儀象台
蘇頌主持創制的水運儀象台是十一世紀末中國傑出的天文儀器,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鍾。國際上對水運儀象台的設計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認為水運儀象台為了觀測上的方便,設計了活動的屋頂,這是今天天文台活動圓頂的祖先;
渾象一晝夜自轉一圈,不僅形象地演示了天象的變化,也是現代天文台的跟蹤器械 — 轉儀鍾的祖先;水運儀象台中首創的擒縱器機構是後世鍾表的關鍵部件,因此它又是鍾表的祖先。從水運儀象台可以反映出中國古代力學知識的應用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蘇頌和韓公廉在完成水運儀象台之後,又研製了一台單獨的水力推動的渾天象。人鑽入天球內觀看,在天球上鑿孔為星,十分逼真。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架有明確記載的假天儀,它的創造性也是前無古人的。
(6)蘇宋發明擴展閱讀;
蘇頌於宋仁宗慶歷二年(1042年)與著名改革家王安石同登進士及第後,一生從政五十餘載,從地方官到中央官吏,為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重臣,73歲榮膺宰相。
是一位忠君愛國、品德高尚、為官清正、慎重穩健、舉賢任能的賢臣良相。蘇頌於建中靖國元年5月,薨於潤州,時年82歲。上輟朝三日,贈司空魏國公,故歷代志書稱之為「蘇魏國」,又追謚「正簡」。
縱觀蘇頌一生,既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外交家、文學家、史學家,還是一位鮮為人知的科學家,曾為中華民族創造了多項世界之最。
蘇頌政績顯著,為官清廉,愛民如子。在他任江蘇江寧知縣時,清查富戶田園漏稅情形,核實丁產,編訂戶籍,按冊課稅,既增加了國庫收入,又減輕了窮人的負擔。為南京留守,深得長官歐陽修的器重,贊許他「處事精密」。
7. 宋體是誰發明的
宋體字始於明弘治年間蘇州地區 。沒有任何可信的資料證明宋體字和秦檜有關版系,現存秦檜書法中權也看不出任何宋體的痕跡 。關於宋體字的來源,目前收集最全的是豆瓣字體鑒賞小組的《宋體字資料整理》,比較一致的共識是宋代刻板字體與宋體的差別很大,目前看到的宋體是在明代才出現的。
宋體,是為適應印刷術而出現的一種漢字字體。筆畫有粗細變化,而且一般是橫細豎粗,末端有裝飾部分(即「字腳」或「襯線」),點、撇、捺、鉤等筆畫有尖端,屬於襯線字體(serif),常用於書籍、雜志、報紙印刷的正文排版。
被稱為「宋體」的字體,在南宋才開始逐漸完成與書法字體的脫離,但還只是印刷字體與書法字體脫離的一個過渡時期,後世稱為「過渡仿宋體」如《女郎魚玄機詩》。此時的「過渡仿宋體」是為了快速雕刻而創造的新型印刷字體。例如橫畫的收筆設計成兩次湊刀即可雕成的三角形,許多字的形態已經非常接近宋體。到了明代,隨著印刷技術飛速發展,印刷字體也終於形成了被我們今天稱之為「宋體」的最終版。
宋體—網路
8. 蘇東坡發明了東坡肉,那麼火鍋是宋朝哪位詩人發明的
咱們都吃過東坡肉,顧名思義就是蘇東坡發明的,所以對於我們男女老少都特別熱愛的火鍋而言,我們就特別想知道,火鍋到底是哪路神仙發明的。
火鍋不分時間,不分地點,不分年齡。捕獲了男女老少們的心。
可以看出古人的智慧真的是無窮的,他們不僅文學創作上的成就是傑出的,而且就算是吃的成就上也是令人誇贊不絕口。
9. 宋仁宗時期,出現了哪些名人和那些發明
名人有包拯、范仲淹、司馬光、狄青等,發明有活字印刷術。
1、包拯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
天聖五年(1027年),包拯登進士第。累遷監察御史,曾建議練兵選將、充實邊備。歷任三司戶部判官及京東、陝西、河北路轉運使,後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請求朝廷准許解鹽通商買賣。
知諫院時,多次論劾權貴。再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移知瀛、揚諸州,歷權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職。
嘉祐六年(1061年),升任樞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故世稱「包待制」、「包龍圖」。
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贈禮部尚書,謚號「孝肅」,後世稱其為「包孝肅」。有《包孝肅公奏議》傳世。
包拯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面無私,且英明決斷,敢於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師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
後世將他奉為神明崇拜,認為他是奎星轉世,由於民間傳其黑面形象,亦被稱為「包青天」。
2、范仲淹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漢族。蘇州吳縣人。北宋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
范仲淹幼年喪父,母親改嫁長山朱氏,遂更名朱說。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讀及第,授廣德軍司理參軍,迎母歸養,改回本名。
後歷任興化縣令、秘閣校理、陳州通判、蘇州知州等職,因秉公直言而屢遭貶斥。康定元年(1040年),與韓琦共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採取「屯田久守」方針,鞏固西北邊防。
慶歷三年(1043年),出任參知政事,發起「慶歷新政」。不久後,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貶出京,歷知邠州、鄧州、杭州、青州。
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潁州,范仲淹扶疾上任,於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贈兵部尚書、楚國公,謚號「文正」,世稱範文正公。
范仲淹政績卓著,文學成就突出。他倡導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對後世影響深遠。有《範文正公文集》傳世。
3、司馬光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實,號迂叟,陝州夏縣涑水鄉(今山西夏縣)人,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自稱西晉安平獻王司馬孚之後代。
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進士及第,累遷龍圖閣直學士。宋神宗時,反對王安石變法,離開朝廷十五年,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
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元祐元年(1086年),去世,追贈太師、溫國公,謚號文正。
名列「元祐黨人」,配享宋哲宗廟廷,圖形昭勛閣;從祀於孔廟,稱「先儒司馬子」;從祀歷代帝王廟。
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奮。以「日力不足,繼之以夜」自詡,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範。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稽古錄》、《涑水記聞》、《潛虛》等。
4、狄青
狄青(1008年—1057年),字漢臣,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陽市)人。北宋時期名將。
出身貧門,自少入伍,面有刺字,善於騎射,人稱「面涅將軍」。宋仁宗時,憑借戰功,累遷延州指揮使。
勇而善謀,在宋夏戰爭中,披頭散發,戴銅面具,沖鋒陷陣,立下了卓越戰功,交好名臣尹洙、韓琦、范仲淹等人。
范仲淹授以《左氏春秋》,折節讀書,精通兵法。一生經歷二十五戰,以皇祐五年(1053年)正月十五日夜襲昆侖關最著名,拜樞密副使、護國軍節度使、河中尹。
宋朝重文抑武背景下,皇帝和文官集團猜忌狄青,貶為陳州通判,最後抑鬱而終。宋仁宗賜予禮遇和推崇,追贈中書令,謚號武襄。
5、活字印刷術
活字印刷術是一種古代印刷方法,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經過長期實踐和研究才發明的。先製成單字的陽文反文字模,然後按照稿件把單字挑選出來,排列在字盤內,塗墨印刷,印完後再將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時再次使用。
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是印刷史上一次偉大的技術革命。北宋慶歷間(1041年-1048年)中國的畢升(970年—1051年)發明的泥活字,標志著活字印刷術的誕生。
他是世界上第一個發明人,比德國人約翰內斯·古騰堡活字印刷術早約400年。元代王禎成功創制木活字,又發明了轉輪排字。明代中期,銅活字在江蘇南京、無錫、蘇州等地得到較多的應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司馬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狄青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歐陽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包拯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活字印刷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