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在世界范圍內,除了何大一教授之外,還有哪些有實力的艾滋病治療科研方面的專家
![][1] 自艾滋病病毒1981年被發現以來,終於有醫生宣布病人被徹底治癒,但這只是一起特殊的個案 幾位德國研究者的大膽嘗試,燃起了治癒艾滋病的希望之光。在2010年12月的美國《血液》雜志上,德國三所大學醫學部的研究人員共同發表論文稱,其研究結果有力 地證明一位43歲男性艾滋病患者被治癒。 這應該是一個激動人心的結果——自艾滋病病毒1981年被發現以來,世界上還從未有任何一位病人被治癒。 不過,被「治癒」的並非普通艾滋病人。當前定居柏林的美籍男子蒂莫西布朗(Timothy Brown),十幾年前患上艾滋病,幾年前又被確診為白血病。2007年,他在德國柏林大學夏里特醫學院接受了造血幹細胞移植,用以治療白血病。 不同的是,醫生為他尋找了一位攜帶特殊基因的幹細胞捐獻者,而攜帶這種特殊基因的人能夠天然抵抗艾滋病病毒的侵擾。 「這是一個十分不尋常的病例,它表明了在特定條件下,通過基因療法可能會清除人體內的艾滋病病毒。」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艾滋病研究所副所長、臨床艾滋病研究與 教育中心主任唐納德光泰(Ronald Mitsuyasu)對本刊記者表示,「但它本質上並不是基因療法。迄今為止,還不能被復制。」 多位專注於艾滋病治療的國內臨床醫生也對本刊記者表示,從目前情況來看,這一治療方法「只是個案,要想在艾滋病人群中普及還很不現實」。 **小概率事件** 好似被閃電連續擊中一樣,布朗的艾滋病被治癒是個十足的「小概率事件」。而夏里特醫學院的血液病醫生傑羅胡特(Gero Hütter)是這個事件中的關鍵人物。 胡特是布朗的主治醫生。2006年,布朗因急性髓性白血病住進夏里特醫學院附屬醫院,胡特為他設計的治療方案中包括兩個療程的誘導化療和一個療程的鞏固化療。但是 ,在第一個誘導化療期間,布朗出現了嚴重的肝中毒與腎衰竭反應,化療方案難以繼續。 於是,當時37歲的胡特醫生記起了十年前一項關於艾滋病的發現。1996年,就在華裔科學家何大一提出抗病毒葯物「雞尾酒療法」的同一年,有研究者發現,一些同性 戀男子盡管與數百個性伴侶有過危險性行為,卻沒有感染艾滋病病毒,原因在於他們從父母雙親那裡繼承了一種特殊的突變基因,能夠抵禦艾滋病毒的進攻。 艾滋病病毒能夠融入病人的DNA中,隱藏在所謂的「避難細胞」里,很難被清除出體內。但要想進入到細胞之中,病毒通常還須依賴人體內其他因子,比如3號染色體短臂 上的CCR5基因。它們相當於艾滋病病毒進入細胞的大門,當其發生突變而缺失32個鹼基時(被稱為CCR5⊿32)時,病毒就會不得其門而入。 研究還發現,約1%的歐洲人繼承了這種CCR5突變,北歐人中這個比例更高;非洲人、亞洲人和南美洲人則很少攜帶該突變基因。 解放軍302醫院王福生教授及其同事後來開展的調查顯示,中國漢族人該基因的突變率僅為0.16%,而維吾爾族人高達3%以上。 盡管胡特對於艾滋病治療是個外行,但他仍然提出一個奇思妙想:為什麼不能同時治療這兩種病?最終,他向布朗推薦了幹細胞移植療法,並希望找到攜帶CCR5⊿32的 骨髓捐獻者。 布朗的足夠幸運之處在於,全德國一共只找到80個合適的骨髓捐獻者,而檢測到第61個捐獻者的樣本時,胡特醫生的同事發現了這種突變基因。2007年2月,幹細胞 移植順利施行。 為了預防移植手術通常會出現的排異反應,胡特醫生用葯物和放療手段殺死了布朗體內的骨髓細胞和很多免疫細胞。這個過程對於艾滋病病毒藏身的許多「避難細胞」來說是 致命的。很多科學家認為,這些准備工作也正是布朗體內艾滋病毒得以消除的重要因素之一。 胡特醫生及其同事心裡並沒有底。他們原本計劃,一旦發現艾滋病病毒重新出現在布朗的血液里,就讓他走上服用抗病毒葯物的老路。 在幹細胞移植前,布朗接受過四年的高活性抗逆轉錄病毒治療,即服用葯物。這是當下最常見的艾滋病治療方式,可有效控制病情,但無法徹底治癒。 但艾滋病毒再也沒有出現。兩年後,標準的艾滋病毒檢測已經不能探測到布朗血液中的病毒,在艾滋病病毒常常隱藏的大腦和直腸組織中同樣不見其蹤影。 布朗的病例首次在一次學術會議上展示。當時,大多數研究者認為,一些病毒或許隱藏在病人體內卻無法引發感染,無論如何,病人大概「從機能上被治癒」了。 在2009年2月的《新英格蘭醫學雜志》上,胡特醫生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論文稱,在停止抗病毒葯物治療並接受幹細胞移植20個月之後,病人體內沒有病毒反彈跡象。 但他和同事當時只是謹慎地表示,這一結果顯示了基因療法在控制艾滋病病毒感染方面的關鍵作用。 而在2010年12月的《血液》雜志上,胡特醫生及其合作者做出了更加大膽的判斷:布朗的艾滋病應該是被徹底治癒了。 此時,距離布朗接受幹細胞移植已近四年。基因療法路漫漫,然而,這個難以復制的「小概率事件」在帶來艾滋病治療曙光的同時,也備受爭議。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唐納德光泰教授指出,要想復制這一治療方法,需要滿足多項條件,並且花費昂貴,其長期風險也未可知。 實際上,已經有科學家擔心,在足夠長的時間之後,艾滋病病毒可能適應這種突變,導致病毒反彈。還有人對CCR5突變本身的副作用表示擔心。一項研究顯示,擁有這種 突變的人更容易死於西尼羅病毒。 更多的人則憂慮,由於利用強力葯物和放射物來摧毀人體原有的免疫系統,幹細胞移植或骨髓移植通常只用於晚期癌症患者,對其他人群可能並不適用,已經有人稱這種療法 本身的死亡率可高達30%。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早在1989年,美國加州希望之城癌症中心約翰羅斯(John Rossi)醫生就遇到過和布朗十分類似的病例。一位41歲的病人同時患 有艾滋病和淋巴瘤。他接受了化療和葯物治療,並接受捐贈者的新細胞。由於當時科學界還未發現CCR5突變的意義,這位捐贈者是否具有突變基因不得而知。接受移植之後, 艾滋病病毒從病人的血液和多個器官中消失了。但可惜的是,病人在接受移植47天後死亡。 2008年,在布朗病例公開不久,諾貝爾獎得主大衛巴爾迪摩(David Baltimore)認為,這一病例意義重大,是一個非常好的信號,是「對基因療法的實質性證明」。 巴爾迪摩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陳(Irvin S. Y. Chen)教授還設計了一個應對艾滋病的基因療法,其思路與布朗病例相似。兩人專門為此成立了一個私人公司。 在加州希望之城癌症中心,羅斯及其同事則開始嘗試通過基因改造使艾滋病病毒本身變得無害,並將三個基因注入到患者白細胞中:一個用以阻止CCR5的活動,另外兩個 用以削減艾滋病病毒的能力。他們已在數位病人身上完成試驗。 問題是,理論上可行的基因療法在現實中面臨諸多技術挑戰。比如,當前大多數基因療法需在體外對基因進行改造,然後將其重新注入體內——這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程序。巴 爾迪摩等人試圖發明一種類似於疫苗的簡易治療方法。但他接受媒體采訪時承認,目前進展不順,雖然「已經為此工作很長時間了」。 2009年3月,光泰等人在《自然醫學》雜志發表論文,介紹了一項關於抗艾滋病病毒基因療法的臨床試驗。這也是全球第一起關於基因療法的隨機、雙盲、對照二期臨床 試驗。他們將74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分別注射一種抗艾滋病病毒核酶(一類具有催化功能的RNA分子)和安慰劑。約一年後,研究者在兩組受試者中並 未發現病毒載量的統計學差異;當然,在某些時間段,治療組患者體內的艾滋病病毒含量低得多。 這篇論文發表後,研究便止步不前。「我們沒有做三期試驗,」光泰表示,「因為擁有該療法的公司決定不再做三期試驗,而且取消了進一步開發產品的計劃。我們仍在對參 與二期試驗的病人的安全性進行跟蹤,這也是FDA對人體基因療法試驗的要求。我們目前也在和其他研究者合作開發其他基因療法的產品和方法,但只是處在調查研究的基礎階 段。」 光泰直言不諱地指出,「對於絕大多數艾滋病患者而言,基因療法在近期內可能還無法成為一個廣泛應用的方法,其他的葯物療法效果也已經非常好了。盡管抗病毒療法需要 病人終身服葯,但其副作用和毒性通常很小。而基因療法尚未被證明能有效治療艾滋病,其花費很高,治療方法也很不方便。所以,在對新的基因、新的介質和新的方法進行更多 試驗之前,基因療法還不能被更廣泛運用。
aware可自測不用抽血祝您健康天 貓!
⑵ 如果有人發明了艾滋病的治療葯物那麼這個人會不會成為世界最富有的人
不會吧,因為世界都是在變化的,不可能會一下子超越吧
⑶ 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韓春雨發明的基因編輯能治好艾滋病嗎
韓教授在這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佳學基因正在致力於將該技術轉化為可以實用的產品。
⑷ 如果我發明出了能徹底治療艾滋病的葯物,我能不能獲得諾貝爾醫學獎是不是成為了偉大的人物
如果你發明了,並准備大量生產,你將趕上比爾蓋茨
⑸ 北大教授在雜志上發表治療艾滋病白血病新思路,可行性有多大
發表了題為《利用CRISPR基因編輯的成體造血幹細胞在患有艾滋病合並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者中的長期重建》的研究論文,在《新英格蘭醫學雜志》上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生命科學聯合中心鄧宏魁研究組、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陳虎研究組及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吳昊研究組合作指出。
既然專家能研究出來,並且做相關的論文,可行性還是比較大的。但是作為一個外行人,是沒辦法進行判斷的,不過這是事情是好事,所以說希望更好的進行推進。保證以最快的速度把現代文明成果應用在病人身上,讓病人能夠徹底拜託病魔的糾纏。
⑹ 香港大學發明治療艾滋病的葯是真的還是假的
有,還在實驗當中,世界上只有一個人是HIV治癒者。還是一個外國人,這個是誰你可以在網上查。現在葯物還在實驗,剛開始肯定要收費,後期才能普及,估計要想治癒,的2020去了
⑺ 武科大的兩位教授治療艾滋病獲批發明專利,這意味著HIV可以被徹底治癒了嗎
近日,武漢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健康學院張同存、顧潮江兩位教授
張同存教授是中國國內最早從事CAR-T研究和臨床治療的學者之一,顧潮江教授從事HIV研究十多年。3年前,兩人聯手,專攻「應用CAR-T治療艾滋病」。
他們於2017年10月在國際臨床實驗注冊中心完成CAR-T治療艾滋病的臨床注冊,並開展人體臨床研究試驗。目前,治療了兩例艾滋病患者。一例治療3個月,HIV指標迅速下降;一例治療9個月,已完全清除HIV。臨床研究證明,CAR-T不僅能中和血液中的HIV,而且還能殺死處於休眠狀態的已感染HIV細胞。
⑻ 北大教授新發現,艾滋病真的可以治癒了嗎
北大教授鄧宏魁嘗試把基因編輯變成能夠醫治艾滋病的大概途徑。自二十世紀八十年月以來,艾滋病造成了龐大的公共衛生題目和社會題目。這是一種讓人談之色變的病毒型沾染病,艾滋病毒經歷破壞T細胞,能減弱機體抗熏染和癌症的防禦功效,患者多死於緊張熏染和癌症。
固然能夠!這也正是鄧宏魁教授課題組採納的方案。在成體造血幹細胞上敲除CCR5基因,結合已經在臨床上成熟應用的造血幹細胞移植手藝將編輯後的細胞移植給患者。造血幹細胞在患者體內增殖、分化,非常終能夠造成能夠抵禦HIV病毒熏染的免疫細胞。更重要的是,該計謀編輯成體細胞,不會遺傳給子息,不存在倫理題目,是理想的醫治計謀。
⑼ 當年發明「雞尾酒治艾滋病」的華人,被邀請到哈佛,他現狀如何
艾滋病作為一個從中美洲散播出來的病毒,它現在已經遍布全世界各大洲,雖然人類的醫療水平非常發達,不過在艾滋病面前,至少到現在為止,很多人對它也是無能為力的,這種病毒的恐怖程度絲毫不亞於癌症,它可以攻擊人體的免疫系統,導致免疫系統癱瘓,讓人非常容易生病,不過當年有一個華人,他發明了一種「雞尾酒治艾滋病」的療法,後來被請到哈佛當一個教授,如今怎麼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