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怎樣理解人類社會創造了歷史
摘 要:「歷史的終結」是對現實的社會歷史依照資本的固有邏輯和文化邏輯做出的主觀設定,超越資本主義的歷史限度,迫切需要從馬克思人類解放理論中獲取靈感。馬克思通過對市民社會的研究,得出了市民社會必然被克服的邏輯結論。而克服市民社會的過程也就是超越政治解放走向人類解放的過程。作為發展過程的「兩次飛躍」,政治解放與人類解放在典型意義上使得全部歷史被合乎邏輯地分成前資本主義、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這三個階段與馬克思提出的社會發展的「三大形態」——人的依賴性社會、物的依賴性社會以及個人全面發展的社會具有內在關聯。三大形態理論著眼於人的發展狀況與解放程度,決定了人類解放理論同時還兼有社會形態的意義,人類解放的進程與社會形態的嬗變實際是同一個過程。在社會主義自我完善的歷史定位中,中華民族在實踐與理論的雙重探索中尋求人類解放的一種方式,將為人類社會形態的巨大變遷創造一種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經驗。 關鍵詞:市民社會 政治解放 人類解放 社會形態 18世紀啟蒙思想開啟的「現代性方案」,在特定的意義上也可以看作解放的一種方式,但由於資本主義理性自身的歷史規定性以及資產階級狹隘的階級本性,決定了這種文化視野中的解放的歷史限度和歷史局限。世界歷史進程中的全球化並沒有因為地域性的個人為經驗上普遍的個人所代替而突破了這種歷史限度和歷史局限,所謂西方的價值觀念和體制具有普遍性的意義,除了建立在這種普遍性上的社會之外,好像再也沒有需要演進的更高級社會形式的「歷史的終結」,僅僅是意識形態上的階級狹隘性的表現,是對現實的社會歷史依照資本的固有邏輯和文化邏輯做出的主觀設定。反思當今人類的生存困境以及技術理性的泛濫造成的日益嚴重的人性異化現象,徹底地消除「平等地剝削勞動力,是資本的首要的人權」①這一定律,必須進一步開掘馬克思人類解放的思想。在馬克思多維度、多層次的學說體系中,人類解放韻思想無疑是具有統攝意義的核心思想。作為馬克思一生的理論主題,它同樣貫穿於馬克思的社會形態理論之中,人類解放的進程與社會形態的嬗變具有內在的邏輯一致性。超越資本主義的歷史限度,迫切需要從馬克思人類解放理論中獲取靈感。 ①《資本論》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38頁。 一、市民社會:構建人類解放理論的邏輯起點 事實上,從人類解放理論的敘事框架來解讀社會形態理論,可以發現二者有著深刻的同一性。把握這種同一性,無論對於人類解放理論還是社會形態理論,都是一種理解上的深化和意義上的提升。同一性視角在這里是不可或缺的方法論原則。但這一內在邏輯的建立,必須從一個更基本的邏輯起點開始,這就是市民社會①理論。 在馬克思思想的形成時期,有一個從黑格爾唯心主義向歷史唯物主義轉變的過程。這個過程的主要標志,就是通過批判黑格爾的國家理論,研究政治國家與市民社會的關系,得出了與黑格爾相反的結論——不是政治國家決定市民社會,而是市民社會決定政治國家。這一結論的集中表述,便構成了《論猶太人問題》和《<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兩篇文章的主要思想。在這兩篇文章里,馬克思已經勾勒出了關於社會主義革命和無產階級歷史使命偉大學說的初步輪廓。這表明,馬克思通過對黑格爾基於歷史事實和現實生活的顛倒,不僅從一個唯心主義者轉變成唯物主義者,而且從一個新的視角——市民社會,找到了理解社會歷史的鑰匙。 對此,恩格斯做過這樣的評論:「馬克思從黑格爾的法哲學出發,得出這樣一種見解:要獲得理解人類歷史發展過程的鎖鑰,不應當到被黑格爾描繪成『大廈之頂』的國家中去尋找,而應當到黑格爾所那樣蔑視的『市民社會』中去尋找。但關於市民社會的科學,也就是政治經濟學。」②最後這句話固然使人想起馬克思自己的那旬名言——「對市民社會的解剖應該到政治經濟學中去尋求」,③但更為重要的是,我們從這里可以得出一個不容忽視的結論:馬克思一生大部分時間所從事的政治經濟學研究,實際上是在解剖市民社會。於是,對恩格斯的這一表述就需要作這樣的理解:市民社會理論在馬克思的學說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它甚至構成了馬克思全部學說的理論基石和邏輯起點。 黑格爾第一次在與政治國家相對應的意義上來使用市民社會這一概念,他把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相區別,認為市民社會是個人私利的戰場,它代表特殊性,而政治國家則是公共利益的領域,它代表普遍性。馬克思直接上承黑格爾接受了這一術語。除了在與黑格爾相同的意義上使用這一概念之外,在其後期的使用過程中,馬克思還賦予它新的含義。這就使得學術界對它的理解出現分歧。 馬克思確實在很多場合在「生產關系的總和」或「社會的經濟結構」等意義上使用市民社會這一概念,但這並不表明它們就是同一個概念。實際上,馬克思這樣使用僅僅是因為它們之間存在著某種邏輯上的關聯。這種邏輯上的關聯馬克思曾作過這樣的表述:「我的研究得出這樣一個結果:法的關系正像國家的形式一樣,既不能從它們本身來理解,也不能從所謂人類精神的一般發展來理解,相反,它們根源於物質的生活關系,這種物質的生活關系的總和,黑格爾按照十八世紀的英國人和法國人的先例,稱之為『市民社會』,而對市民社會的解剖應該到政治經濟學中去尋求。……我所得到的、並且一經得到就用於指導我的研究工作的總的結果,可以簡要地表述如下: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築豎立其上並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④ ①關於馬克思市民社會內涵的理解,可參見俞可平:《馬克思的市民社會理論及其歷史地位》,《中國社會科學》1993年第4期。 ②《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409頁。 ③《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8頁。 ④《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第8頁。 這就是說,市民社會作為與政治國家相對應的領域,它所代表的是特殊的私人利益。私人利益關系的核心無非是由物質生產關系的總和即社會的經濟基礎所決定的物質利益關系。於是,生產關系的總和或社會的經濟基礎便構成了市民社會的實質性內容。在這種實質性的意義上來使用市民社會概念,既抓住了問題的關鍵,又獲得了某種修辭效果,是一種十分常見的行文技巧,並不能構成市民社會與經濟基礎完全等同的邏輯依據。事實上,二者之間存在著區別,在馬克思的著作中並不是沒有體現的。馬克思在很多場合明確指出市民社會包括社會組織、社會制度、私人生活等。他說,市民社會「這一名稱始終標志著直接從生產和交往中發展起來的社會組織」。①他又說:「在生產、交換和消費發展的一定階段上,就會有一定的社會制度、一定的家庭、等級或階級組織,一句話,就會有一定的市民社會。」② 問題之二,市民社會是否就是指資產階級社會?這一說法同樣有其不確切性。事實上,中譯本的「市民社會」和「資產階級社會」在馬克思的德文原著中是同一個詞,都是「burgerliche Gesellschaft」,即使在馬克思親自校訂的英文譯本中,「burgerliche Gesellschaft」一詞也常常被譯為「bourgeois Society」(即「資產階級社會」)。但是,這些事實對於證明市民社會就是資產階級社會這一結論並不充分。因為在馬克思的文本中,我們還可以找到一些相反的證據來否證這一結論。例如,馬克思在自己用英文發表的著作《法蘭西內戰》中,分別使用了「civil society」(市民社會)和「bourgeois society」(資產階級社會)兩種表述來表達德文中的「burgerliche Gesellschaft」這一概念。此外,在馬克思《資本論》的英文版中,也出現了「civil society」和「bourgeois society」兩種表達。這表明,馬克思除了在特定的「資產階級社會」意義上使用burgerliche Gesellschaft這一概念之外,還在一般的「市民社會」意義上使用它。這就說明,在馬克思的思想中,並沒有把「市民社會」與「資產階級社會」完全等同起來。 把「市民社會」與「資產階級社會」完全等同起來的理解方式,還有一個無法克服的困難,這就是邏輯上的不一致性。因為以這種理解方式為前提,必然得出這樣的結論:市民社會只存在於資本主義社會,其他社會都是不存在的。這一結論明顯違背馬克思的原意。馬克思在其一生的著作中,曾多次使用市民社會概念來指稱前資本主義的中世紀,只不過在前面加上了一些修飾語,形成諸如「舊的市民社會」、「中世紀的市民社會」、「先前的市民社會」等。例如,馬克思說過這樣的話:「舊的市民社會直接地具有政治性質,就是說,市民生活的要素,如財產、家庭、勞動方式,已經以領主權、等級和同業公會的形式升為國家生活的要素。」③ 在馬克思的著作中,盡管市民社會與資產階級社會採取了相同的表達形式,但它們所指稱的對象是有區別的。市民社會固然包含了資產階級社會但不單指資產階級社會,它還包括了非資產階級社會。因為市民社會這一概念是與政治國家相對應的,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之間是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的矛盾關系,它們中任何一方的存在都要以對方的存在為前提。於是,一個合乎邏輯的結論就擺在了我們面前:只要有政治國家存在,就必然有一個與之對應的市民社會存在。這個市民社會當然不一定就是資產階級社會,它還可以是別的社會,如封建社會等前資本主義社會。馬克思的「舊的市民社會」、「中世紀的市民社會」等概念指的就是這樣的社會。
B. 人類的起源和進化參考文獻
物種起源,達爾文
C. 簡述人類的進化史有哪些參考文獻
人類的進化史
約6500萬年前,一顆寬度約16公里的隕石撞擊到了今天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島上,造成巨大災難,當時地球上包括恐龍在內的三分之二的動物物種消亡滅絕, 爬行動物的黃金時代結束, 原始哺乳類動物逃過劫難經過漫長歲月存活下來,之後迅速進化.
約5000多萬年前,靈長類動物呈輻射狀快速演化,從低等靈長類動物原猴類中(如狐猴、眼鏡猴)又分化出高等靈長類動物(即猿猴類,如獼猴、金絲猴、狒狒與猿).
注: 中國「曙猿「比早期高等靈長類動物猿猴類還要古老,基本屬於早期原猴,也就是說所謂「曙猿「實際上還是猴子,根本談不上人類的起源,如果說「曙猿「是猴子的起源還差不多.
約2500萬年前,猴類開始了向猿類的進化,原始猿類出現並逐漸從猴類分離出來.此時准確而言尚不屬人類范疇.
古類人猿
古類人猿最早出現在非洲東部南部,由原始猿類逐漸進化而來,分化為:低等類人猿(如長臂猿),高等類人猿(如猩猩),古猿等. 約1,200萬年前, 地殼運動使非洲東部的大地上形成一條大裂谷,大裂谷的形成把非洲分為東方和西方兩個獨立的動物系統, 大裂谷這個阻隔成為人和猿分道揚鑣的關鍵, 裂谷之西依然是茂密的濕潤的樹叢, 猿類為適應改變不大的環境, 它們不需作出太大的改變來協調, 就註定了它們的迄今仍處在猿類的階段, 如大猩猩等。 大裂谷以東由於地殼變動, 降雨量漸次減少, 林地消失出現了草原, 大部分與現今猿類共祖的祖先族群因而滅絕, 其中一小部分慣於攀爬的猿類適應了新環境, 學習在地上活動在開闊的環境中生活, 形成了獨特演化模式, 避開了滅絕的危機. 約600萬年前, 出現了一種大型的, 勉強以雙足著地, 雙手作輔助的靈長類動物-----古猿, 由於祗分布於非洲大陸南部, 故名為南方古猿.
1). 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ines) 約600萬年前,現代公認的最早的人類祖先,即人類的起源.最早出現在非洲大陸南部,是最早的人科動物. 此後,原始人類逐漸從猿類分離出來.
3). 能人(Homohabilis) 約150萬到250萬年,南方古猿的其中一支進化成能人,最早在非洲東岸出現. 能人意即能製造工具的人,也就是所謂的早期猿人.是最早的人屬動物. 舊石器時代開始;後經過數十萬年的演進, 能人最終為被新品種的人類:直立人所取代而消亡.能人與後代直立人曾共存過一段時間.
4). 直立人(Homoerectus) 約20萬到200萬年,最早在非洲出現,也就是所謂的晚期猿人,懂得用火,開始使用符號與基本的語言,約100萬年前,冰河時期來臨,非洲開始草原化,直立人不得不開始遷徙,向世界各地擴張,在歐亞非都有分布(海德堡人,瓜哇猿人,北京猿人都屬於直立人). 注意:此時人類第1次走出非洲. 約80萬年前,直立人來到現在的西班牙地區,成為最早的歐洲人.約20萬年前,歐亞非的直立人逐漸消失, 被來自非洲的新品種人類:智人取代.
5). 智人(Homosapiens)
早期智人(early Homosapiens) 約3萬到25萬年,舊石器中期.起源於非洲,後向歐亞非各低中緯度區擴張(除了美洲),這是人類第2次走出非洲.(大荔人、馬壩人、丁村人、許家窯人、尼安德特人都屬於早期智人). 直立人走出非洲後,約60萬年前在歐洲演化出海德堡人,海德堡人又於約30萬年前演化出尼安德特人,主要分布在歐洲和中近東. 獨立演化成為早期智人的尼安德特人後來遭遇第2次走出非洲的早期智人以及第3次走出非洲的晚期智人,彼此共存過一段時間. 隨著第3次走出非洲的晚期智人的到來,使早期智人(包括第2次走出非洲的早期智人和獨立演化成為早期智人的尼安德特人)在生存競爭中失敗,之後約6萬年前,隨著冰河期的到來,生存環境愈發困難,終於在約3萬年前,所有早期智人被淘汰滅絕.
晚期智人(late Homosapiens) 約1萬到5萬年,也就是所謂現代人的祖先(山頂洞人、河套人、柳江人、麒麟山人、峙峪人既屬於晚期智人). 後向歐亞非澳美5大洲各地擴張包括高緯度區,這是人類第3次走出非洲. 這時,藝術出現.能夠人工取火. 母系氏族公社. 舊石器晚期. 也是當今世界四大人種(黃、白、黑、棕)蘊育形成的時期. 這其間,猛獁和劍齒虎滅絕.
D. 人類最早的歷史文獻是什麼
是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記載的人類第一部法典
在公元前20世紀上半葉,蘇美爾與阿卡德王朝相繼滅亡,成為古巴比倫王國的治下。巴比倫王國的締造者漢穆拉比,是一位具有軍事天才和治國才能的君主,為了在統一疆域之後能平定內亂,他制訂一種「公平的法律」,並將它推廣到全國各地。他自稱是「太陽神最寵愛的牧羊人」。他為表示自己的「王權神授」的永恆性和不可侵犯性,把這部「法典」鐫刻在用楔形文字書寫的高大的玄武岩石碑上。在石碑的上部,又命藝術家刻繪了太陽神兼司法之神沙瑪什向國王漢穆拉比授予法典的一幅浮雕畫。這種把國家典律與藝術結合起來,頗具有創造性,它是古代記功碑的一種範例。漢穆拉比法典全文282條,對於刑事、民事、貿易、婚姻、繼承、審判制度等都作了嚴格的規定。在早期奴隸專制時代,這種「法典」旨在保護統治階級的私有制,另一方面也為了調整自由民內部的關系。法典的內容是極其殘酷的。值得重視的倒是,漢穆拉比是西亞歷史上最早實行法治的一位國王。這塊石碑浮雕高約71厘米,石碑全長213厘米,現藏於法國巴黎盧浮宮內
E. 到底是人類創造了歷史,還是歷史選擇了創造他的人類
歷史是什麼,是會選擇的上帝或神么?
時空其實是客觀存在的,人類在時空中,創造了一段有之則斑瀾,無之則荒寂的歷程,這就是歷史。
F. 有關人類起源與進化的文獻,最好是關於介紹古人類歷史發展以及幾種代表人類的形態特徵的文獻。。。謝謝啦
請參閱本文最後所引用的Nature原文, 以及它所引用的更多的文獻.
新的基因組測序——理解人類起源
「解讀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組」是Science周刊評出的2010年十大科學進展之一。最近,在相關領域工作的科學家又做出了新的進展。來自哈佛醫學院遺傳系的Reich和來自德國人類進化馬普研究所的Pääbo等在Nature周刊上撰文,報告了他們對一塊「類人(human-like)」指骨進行核DNA(即細胞核22對常染色體和1對性染色體中的DNA)測序的結果。這塊指骨取自南西伯利亞(蘇聯一地區)的丹尼索娃洞穴(Denisova Cave),約有40000年歷史。根據對數據的分析,作者提出:除了尼安德特人(遺骨1856年發現於德國尼安德特河谷,約有50000年歷史)與現代人的祖先發生過繁衍混合外,稍後很可能發生過丹尼索娃人與現代人祖先的繁衍混合。
1925年雷蒙達特 (Raymond Dart)辨認了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距今約250萬年)的頭蓋骨,由此開啟了人類起源研究的新紀元。根據當今主流科學家的共識,人類起源大致遵循:南方古猿——能人(Homo habilis, 距今約200萬年)——直立人(Homo erectus,距今約150萬年)——智人(Homo sapiens, 距今約50萬年)的進化路線。在非洲大陸,智人分若干個群體撒布於各地,然而只有其中一個群體在距今5—6萬年時走出了非洲。他們首先分別奔向歐洲和東亞,進而散布到全球。正是基於上述原因,今天除了在非洲,幾乎所有的歐亞大陸人以及美洲人都能夠通過基因組測試,找到共同的祖先(走出非洲的那個群體)。相反,今天的非洲人,由於他們的祖先分屬於不同的群體,導致了基因組數據在地區間的高度離散,即基因組之間有多處相互區別的分類標記。現在的問題是:(1)我們現代人的祖先是否僅僅一次走出非洲,而後在散布到整個世界的遷徙中取代了當時存在的其他亞種群體(例如,尼安德特人)?(2)是否我們的祖先曾與其他的亞種群體(包括尼安德特人和這次基因組研究所針對的丹尼索娃人)有過生育繁衍?
根據Reich–Pääbo研究團隊的分析,從智人到現代人的基因流經歷過兩個小「插曲」。第一個是在現代人的祖先剛剛離開非洲之後不久(距今5—6萬年),他們中走向歐洲的一支,與當地的尼安德特人有過生育繁衍。通過比較當今歐亞大陸人和尼安德特人遺骨的基因組,研究者得出結論:當今的歐亞大陸人(但不是非洲人)繼承了尼安德特人1~4 % 的基因。第二個插曲,發生在距今45000年。通過比較當今美拉尼西亞(Melanesian)人(在大洋洲北方,Papua New Guinea,巴布亞紐幾內亞)和丹尼索娃人遺骨的基因組,研究者推斷:丹尼索娃人基因的4~6 %遺傳給了當今美拉尼西亞人。他們建議:現代人離開非洲之後,其中走向東亞的一支,與西伯利亞的丹尼索娃人有過生育繁衍。Reich–Pääbo研究團隊的此次工作是較早的丹尼索娃人指骨線粒體DNA (mt DNA)基因組研究的繼續。線粒體DNA只能追尋「母親——母親的母親」遺傳序列。而此次核DNA測序則非常適於基因流分析,因為基因重組提供了數以萬計的半獨立的數據點,以此可以方便地比較當今樣品和古樣品之間的遺傳關系。
(戴聞 編譯自 Nature 468 (2010):1044-1045 和1053-1060)
G. 人類歷史是人類創造的還是真主創造的
歷史是有下一個朝代寫上一朝代的史事。人類歷史大部分人認為從露西開始,猴到人的過程。人是進化的結果,而我們今天所有的美好生活都是文化造就的。
H. 如何理解「人類創造歷史」
「人類創造歷史」是一個由馬克思提出、但卻未來得及加以詳細說明的復雜命題,其回中包含了「答人類是誰」、「歷史是什麼」、「人類如何創造歷史」、「人類在什麼條件下創造歷史」等有待進一步廓清的問題。必須結合「歷史性」、「反思性」等概念才能理解「歷史」的含義,必須從結構二重性的角度出發才能理解「創造」的含義。從總體來說,該命題以一種非常精練的方式概括了人類行動與社會歷史之間的關系。它表明,歷史是人類創造的,但歷史並不總是按照人類設計好的方案向前發展,行動的意外後果和行動未預見到的後果是人類在創造歷史的過程中必然發揮作用的因素。馬克思對於資本主義的分析有著重大的意義,我們當今仍然未能超出馬克思生活的時代給他提出的問題。
I. 為什麼說人類是歷史的創造者
人民的主體地位不是一句空話,人民的主體地位也並不抽象。這種主體地位主要體現在: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恩格斯曾經說過:「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決定歷史發展的是『行動著的群眾』。」人民群眾是一個歷史范疇,人民群眾從質上看是指一切對社會歷史發展起推動作用的人們,從量上看是指社會人口中的絕大多數。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人民群眾有著不同的內容,包含著不同的階級、階層和集團。人民群眾最穩定的主體部分始終是從事物質資料生產的勞動群眾及其知識分子。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人民群眾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因而從根本上推動了社會的發展。要把自然資源改造成為社會財富,勞動者必須掌握一定的技能、使用適當的工具,進行艱苦的勞動。勞動群眾不斷地積累經驗,改進工具,提高生產力水平,從而創造了人類的物質文明。在社會財富的創造中,體力勞動者和腦力勞動者的作用都是十分重要的。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腦力勞動在創造物質成果中的作用會越來越突出,從而使知識分子的作用越來越大。
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從而推動了社會的全面進步。勞動群眾創造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實踐,為人們從事一切精神生產提供了物質基礎;勞動群眾在生產實踐中積累的豐富經驗,構成了人類精神財富的原料或半成品,科學家、藝術家、思想家對其進行概括和總結、整理和加工或由此產生靈感並形成精神財富;勞動群眾還直接創造了精神財富,勞動群眾創造的物質成果總會凝結著人們的某種智慧,因此這種物質成果也是一種精神財富,勞動群眾在實踐中還創造了許多雕塑、繪畫、音樂等作品,它們是人類藝術寶庫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在社會變革中起主體作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推動了社會的發展,而一切社會矛盾都是人與人的矛盾,社會矛盾只能通過人的活動去解決。歷史上一切社會矛盾的解決,實質上都是通過人民群眾起來推翻舊的社會制度的斗爭。人民群眾對歷史發展的決定作用,突出地表現在社會變革時期。進入社會主義時期以後,人民群眾作為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它們所起的作用是通過改革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來實現的。
正因為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推動了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同時人民群眾在社會變革當中所起到的主體性和決定性作用,更體現了人民的主體地位。所以,我們要用歷史的眼光去看待這個問題,從社會變遷的角度去理解這個概念,才能得出科學而客觀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