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草根發明家郭革委

草根發明家郭革委

發布時間:2021-09-24 20:49:32

Ⅰ 草根發明家邱世軍在北京賣專利。怎麼獲得他聯系方式

推薦到【科易網 1633】,搜索關鍵詞:邱世軍,可以搜索相關專利信息~

Ⅱ 有部電視劇講的是一個草根發明家的故事

你好 可以說明詳細點嗎?草根旺城祁不凡的故事我就聽說過

Ⅲ 四平簡介

【四平簡介】
[編輯本段]
四平市位於松遼平原中部,吉林省西南部,遼、吉、蒙三省(區)交界處,堪稱松遼平原的一顆明珠。現轄公主嶺市、雙遼市、梨樹縣、伊通滿族自治縣、鐵東區、鐵西區、遼河農墾管理區和公主嶺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四平經濟開發區、四平紅嘴高新技術開發區、范家屯經濟開發區,總面積1.4萬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741平方公里,總人口332萬人,市區人口60萬人。

【自然概況】
[編輯本段]
四平歷史悠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遠在殷、周時代就有先人在這里生存繁衍,距市區50公里的二龍湖畔燕國古城遺址,是漢民族最早開發東北的見證。歷史上的夫余、高句麗、契丹、女真、蒙古、滿族、朝鮮族都在這里生活過,留下了諸如遼代韓州、金代信州、明代葉赫部落等文化古跡,加之鍾靈毓秀的山川地貌,更為這塊黑土地增添了迷人的色彩。

四平物華天寶,地靈人傑。距市區30公里的葉赫滿族鎮,是清代孝慈高皇後的出生地;慈禧、隆裕兩皇後的祖籍地。文有翰林,武有將軍。清末著名愛國將領依克唐阿將軍、打響中華民族抗戰第一槍的馬佔山將軍、著名愛國人士杜重遠先生、張學良將軍的夫人於鳳至女士都出生於這塊土地。四平是東北的軍事重鎮,解放戰爭期間,「四戰四平」名遐中外,被史學家譽為「東方馬德里」。

四平區位優越,交通便捷,資源豐富,基礎設施完備,服務功能齊全。四平工業基礎雄厚、體系完備。四平農業發達,素有東北三大糧倉之一的美譽,是全國重點商品糧基地和畜產品生產加工基地。

四平四季分明,氣候宜人,環境優美。初春楊柳吐綠、仲夏百花盛開,深秋層林盡染、寒冬銀裝素裹。四平市是國家級衛生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和省級園林城市。

近年來,許多歐、亞等國家和地區都與四平進行了各種友好往來,海外僑胞、港澳台同胞也紛紛來平旅遊觀光、投資辦廠。四平市已有一百多個國家建立了各種聯系,並與俄羅斯白山市、日本須坂市、美國沃索市建立了友好城市。

四平投資環境寬松,政策優惠。為提高政府服務的行政效率,專門成立了政務大廳,實現了「一窗式受理、一站式審批、一條龍服務」和行政審批時限制,努力為來平投資興業的有識之士,提供最優質服務。

昔日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正是今日商賈青睞的經商寶地。

【歷史沿革】
[編輯本段]
四平地方古代漢魏至兩晉十六國時期(公無206年至420年)屬扶餘地,南北朝至唐初為高句麗境地,唐中葉以後屬渤海王國扶余府的扶州,遼代屬東京道通州,金歸咸平路韓州,元屬開元路,明屬遼東都司北境,清屬內蒙古哲里木盟,後劃歸昌圖廳。

1821年(清道光元年),昌圖廳於買賣街(今梨樹鎮)設分防照磨屬,轄四平境地。

1878年(清光緒四年)始設奉化縣,縣下設九社。其中,新恩社轄今四平市區的大部村社。新恩社治所設在四平街(今昌圖縣老四平)。

1898年(清光緒二十四年)沙俄修建東清鐵路南滿洲支線時,從長春向南每隔30公里設置一站地,經范家屯、公主陵(嶺)、郭家店到今四平為第五站,故俗稱四平為「五站」。

1903年(清光緒二十九年)7月,南滿支線全線通車,沙俄將「五站」定名為「四平街站」。並在站前開始修築南北向的一、二、三馬路,鐵路租借地區域略見雛形。

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9月,日俄戰爭結束,沙俄戰敗。日本帝國主義從沙俄手中接管南滿支線,並將沙俄時代「鐵路租借地」改為「滿鐵附屬地」(即今四平市區東起道東一馬路,西至道里兒童公園西側,南至南河,北至北河的大部分地區),並由日本人掌管「附屬地」內一切行政、經濟、街政建設、土地、房屋建築、文教衛生、稅收等事務的管理權。四平至此實行一地兩治。

四平街東部(梨樹縣所轄區的一面城、黃家屯等幾個自然村屯),為抵制日本帝國主義的經濟操縱,與「附屬地」進行經濟抗爭。經奉天省批准,梨樹縣知事尹壽松於1921年(民國10年)5月13日發布告,開辟新市場。商民爭先恐後領地號、建房屋,先後有八家糧棧和數十家雜貨商號開業,梨樹縣在此設「四平街新市場辦事處」兼管此地行政。1922年此地設立四平街村(隸屬梨樹二區)。1924年民族電氣事業四平街電燈公司向域內送電。

與此同時,1916年3月,交通部東北交通委員會四鄭鐵路局在四平街設置「北站」,直接管理北站地方的戶籍、民事、建築、公安事宜,不受「附屬地」及梨樹縣轄治。1922年以後,四洮鐵路通車,四平街的交通愈益方便,老四平、梨樹縣、八面城等地商賈紛至沓來,大量建築接踵而起。四平呈「三足(附屬地、梨樹縣、四洮鐵路)鼎立」之勢。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北站」地立行政權被「滿鐵四平街地方事務所」取而代之。

1937年12月1日,根據日本和偽滿洲國締結的《關於撤銷在滿州國治外法權和轉讓南滿鐵路附屬地行政權條約》,四平街道東、道里行政權合一,信滿州國國務院指令設立「四平街市」,日本人古館尚也首任四平街市市長。四平街從此與梨樹縣脫離隸屬關系,直接隸屬奉天省。

1941年7月1日,偽滿洲國(1940年6月24日令)肢解東北為19省。其中奉天省部分縣肢解出來,建置偽四平省。偽四平省公署設在原四洮鐵路局辦公樓(今四平市愛齡奇醫院內)。偽四平省領四平市、公主嶺市、通陽縣、梨樹縣、雙遼縣、東豐縣、懷德縣、長嶺縣。偽四平省首任省長徐家桓(1944年任偽吉林省省長,1943年曲秉善接任至偽四平省解體)。1945年「八?一五」日本投降,偽四平省撤銷。

1945年11月5日在四平組成了遼北省自治政府。省政府主席閻寶航,副主席栗又文。遼北省政府下轄遼源(遼源、雙遼、長嶺等縣)、西安、懷德(懷德、梨樹等縣)3個專署、四平市及13個縣政府。1946年1月10日,國民黨遼北省政府在四平成立,省主席劉翰東。遼北省下轄四平市、通遼、雙遼、梨樹、早圖、開原、西豐、東豐、北豐、海龍、長嶺、科爾沁左翼前、中、後旗、科爾沁右翼前、中、後旗、庫倫旗、扎魯特旗1市10縣8旗。四平市曾為中共、國民黨兩個遼北省府駐地。

1948年3月13日中共解放四平,國民黨遼北省政府垮台。1949年5月中共遼北省撤銷,四平隸屬遼西省。1954年7月7日,東北行政委員會撤銷遼西省,8月,四平市劃歸吉林省管轄。1958年10月起,吉林省設四平專(地)區,四平市歸四平地區管轄。

1983年8月,國務院批准撤銷四平地區,組建新的四平市(地級市),實行市領導縣的新體制。四平市設鐵西區、鐵東區、市區人口為347931人、93167戶。四平市轄懷德縣、梨樹縣、伊通縣、雙遼縣。1985年3月撤銷懷德縣,設立公主嶺市(省直轄地級),伊通縣劃歸公主嶺市管轄。四平市轄梨樹、雙遼2縣。

1986年1月,公主嶺市改設為縣級市,由四平市代管,伊通縣劃歸四平市管轄。1996年5月,雙遼縣撤銷設雙遼市。2000年6月,經省政府批准增設遼河農墾管理區。

2005年,全市(兩區、兩市、兩縣)總人口330萬,其中四平市區58萬人。全市幅員面積為14080平方公里,其中市區為407平方公里。四平是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有36個民族,漢族人口約佔91.6%。在35個少數民族中,滿族、蒙古族、回族、朝鮮族人口較多。

【行政區劃】
[編輯本段]
四平市總面積1.4萬平方公里,市區面積741平方公里,總人口332萬,其中市區人口為60萬人。現轄公主嶺市、雙遼市、梨樹縣、伊通滿族自治縣和鐵東、鐵西區。48個鄉、59個鎮、24個街道辦事處、618個居民委員會、1216個村民委員會。市人民政府駐鐵西區,郵編:136000。代碼:220300。區號:0434。拼音:Siping Shi。

截至2005年12月31日, 四平市轄2個市轄區、1個縣、1個自治縣,代管2個縣級市。

四平市 面積14323平方千米,人口328萬人(2004年)。
鐵西區 面積 162平方千米,人口 25萬。郵政編碼136000。
鐵東區 面積 945平方千米,人口 26萬。郵政編碼136001。
雙遼市 面積3121平方千米,人口 41萬。郵政編碼136400。
公主嶺市 面積4027平方千米,人口104萬。郵政編碼136100。
梨樹縣 面積3545平方千米,人口 85萬。郵政編碼136500。縣人民政府駐梨樹鎮。
伊通滿族自治縣 面積2523平方千米,人口 47萬。郵政編碼130700。自治縣人民政府駐伊通鎮。

* 此處區劃地名資料截至2005年12月;面積、人口數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簡冊(2006)》,人口截至2004年底。 *

【行政區變更】
[編輯本段]

四平因是長春往南鐵路的第五站,民間曾俗稱為「五站」。因此處是哈大線、平齊線和四梅線的交叉點,有四通八達的意思;在此站西二里半的地方有一村落叫「四平街」,因此就命為四平街站。建立市制後又叫四平街市,直至改為四平市。
1954年以前,四平市及轄區的部分縣不屬吉林省。 1945年8月15日,抗日戰爭勝利。四平開始組建民主政府。 1945年9月下旬,按東北行政委員會指示,在四平街市籌建遼北省政府。 1945年10月,四平市民主政府成立。遼北省建制,經歷了三建三撤。國民黨政府在日本投降後設立了遼北省,省會設四平街。中共中央東北局沿用了這個區劃。省會亦駐四平街。轄3個專區、1個市、13個縣(旗)。成立不久,省、市政府機關從四平街轉移到梨樹。12月初,省政府撤到昌北八面城,年底又向北轉移。 遼北省設立時轄3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遼源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5年11月成立,駐鄭家屯,轄遼源(今雙遼市)、雙山、長嶺、通遼4個縣和東科中旗(今科左中旗);懷德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5年12月成立,駐梨樹鎮,轄懷德、梨樹、昌圖3個縣;西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5年11月成立,駐西安(今遼源),轄西安(遼源)、西豐、東豐、海龍4個縣。
1946年1月初,四平市政府撤銷。1月12日,遼北省政府在轉移過程中撤銷。這是第一次建制、撤制。遼北省撤銷以後,原轄中長路以東4個縣劃歸中共吉遼省委遼北分省委領導,中長路以西9個縣歸遼西省領導。四平街歸遼西省管轄。
1946年4月,中共中央東北局東豐會議決定,恢復遼北省建制,管轄4個專區、2個市、13個縣。其中4個專區設在今吉林省境內。西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西安、開原、西豐等4個縣。海龍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海龍、東豐2個縣。昌圖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昌圖、昌北、梨樹3個縣。遼源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遼源、雙山、長嶺、通遼4個縣。6月,遼北省各級機關轉移到通化.並入通化行署,另一部分與遼西行署合並,成立遼吉行政區,遼北省建制實際不存在了,這是第二次建制、撤制。1946年6月初,遼西省撤銷。四平劃歸遼吉行政區管轄。
1946年12月1日,東北行政委員會發布[行民字第8號令],將遼吉行政區改為遼北省.恢復遼北省建制。12月24日,將遼吉行政公署改為遼北省政府。 1947年1月,遼北省在白城子正式成立.全省設5個專區、28個縣(旗),2月18日發布通告,又改劃為3個專區。其中設在吉林省境內的有2個專區:第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乾安、長安、雙遼、賚廣、開東、長嶺6個縣,第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鎮東、洮南、洮北、洮安、賚北、通遼、東科中旗、瞻榆、開通9個縣。 1947年6月,四平街市改稱四平市。 1947年8月以後,這兩個公署中有11個縣劃為省直轄縣。
1948年2月15日,遼北省政府駐地從白城子遷到鄭家屯,在白城子成立後方辦事處。調整轄區,省直轄縣洮南、洮安、洮北、瞻榆、開通、鎮賚、安廣、大賚、乾安、郭前旗。 1948年3月,四平市解放,成立四平市政府。
1948年7月,隨著東北解放戰爭勝利發展,被國民黨政府軍隊佔領的遼北省區域相繼解放。中共中央東北局決定,將遼吉省委改為遼北省委,駐地鄭家屯。11月,遷駐四平市。中共遼北省委領導一地委(法庫)、二地委(長嶺)、三地委(西安)、四地委(哲里木盟)、五地委(華新)、四平市委。其中遼北二地委是1948年7月遼吉二地委改名,駐地長嶺,轄長嶺、懷德、梨樹、雙遼、長農等縣委和公主嶺工委、四平市委。1948年11月撤銷。中共遼北三地委是從遼寧省劃入的二地委改名,駐地西安。轄西安、東豐、海龍等縣和西安市。1948年11月撤銷。
1948年7月11日,東北行政委員會發布[東民字第26號]令調整遼寧、遼南、遼北、安東等地方行政區劃。決定,原遼寧省所屬瀋海路以西、以北地區劃歸遼北省,原遼北省所轄的白城子地區各縣,劃歸嫩江省管轄。第二專署於1948年9月從長嶺遷駐公主嶺。轄長嶺、懷德、梨樹、雙遼、長農等縣。10月29日,撤銷第一、二兩個專署,所轄的各縣市改為省直轄市縣。 1948年11月7日,遼北省政府駐地從鄭家屯遷至四平市。
1949年1月10日,東北行政委員會發布[建民字第l號]令,組建遼西省,省政府駐錦州市,轄9個縣。3月31日,公主嶺鎮劃為丙等市。 1949年4月21日,東北行政委員會發布[建民字第15號]令,撤銷遼北省建制。長農縣、懷德縣、公主嶺市劃入吉林省區域;西安、海龍2個縣和西安市劃入遼東省區域;四平市、梨樹、雙遼、長嶺3個縣劃人遼西省區域。這是遼北省第三次建制、撤制。是時遼西省共轄4個市、21個縣。5月15日,撤銷後的遼北省各機關遷往錦州市,與遼西省合並。6月,四平市政府更名為四平市人民政府。(以上出處)
1954年7月7日,東北行政委員會發布[東辦字1336號]文件,東北由6省改為3省,決定撤銷遼西省。將四平市、雙遼縣、梨樹縣由遼西省劃歸吉林省,四平市為吉林省直轄市,不管縣。
1955年2月8日,根據《憲法》規定,將四平市人民政府更名為四平市人民委員會。 1956年7月3日,國務院[國內字117號]文件批准,成立懷德專區,專員公署駐公主嶺鎮,轄懷德、榆樹、扶余、梨樹、九台、德惠、農安、雙陽、伊通、東遼10個縣。 1956年10月6日,國務院[國內字第180號]文件批准,懷德專區更名為公主嶺專區。10月12日,公主嶺鎮升為公主嶺市(縣級)。 1958年10月23日,國務院[國政內148號]文件批准,撤銷公主嶺專區。設立四平專區,將原省直轄的四平、遼源、公主嶺3個市和原公主嶺專區的懷德、梨樹、伊通、東豐、雙遼、東遼,6個縣劃歸四平專區管轄。專員公署駐四平市,改四平市為專區轄市。
1960年1月7日,國務院[國議字第8號]決定:撤銷公主嶺市,恢復公主嶺鎮,劃歸懷德縣管轄;撤銷東遼縣,將原東遼縣的行政區域劃歸遼源市管轄。 1960年2月6日,吉林省人民委員會批准,梨樹縣人民委員會駐地由梨樹鎮遷到郭家店鎮。 1962年6月9日,吉林省人民委員會[吉民依字266號]文件通知,6月1日,國務院[國議字第13號]決定:恢復東遼縣,以原東遼縣並入遼源的行政區域為東遼縣的行政區域。 1964年4月23日,吉林省人民委員會批准,梨樹縣人民委員會駐地由郭家店鎮遷回梨樹鎮。
1968年,撤銷四平專區公署。成立四平專區革命委員會。 1969年5月14日,吉林省革命委員會[吉革發(69)121號]文件批准,撤銷東遼縣建制,其行政區域劃歸遼源市管轄。 1971年2月4日,四平專區更名為四平地區,專員公署改為行政公署。轄2個市、5個縣。 1976年1月22日,中共吉林省委員會[吉發(76)4號]文件通知:省革委會決定,恢復東遼縣,以原東遼縣並人遼源市的區域為東遼縣的行政區域。
1980年初,四平地區轄2個市、5個縣。四平市轄11個街道、144個居民委員會:4個公社、32個生產大隊、225個生產小隊。 1980年4月,撤銷四平地區革命委員會,成立四平地區公署。
1983年9月5日,吉林省人民政府[吉政發(83)第202號]文件通知,根據國務院8月30日[國函字(83)第173號]批復:撤銷四平地區,設立四平市(地級市),原四平地區所轄的懷德、梨樹、伊通、雙遼縣劃歸四平市管轄。設立遼源市(地級),將原四平地區的東豐、東遼2個縣劃歸遼源市管轄。
1983年12月22日,經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設立鐵東、鐵西兩個區,為四平市轄區。根據中共吉林省委決定:將農村人民公社改為鄉、鎮,生產大隊改為村。
1985年3月8日,吉林省人民政府[吉政發(85)47號]文件通知,國務院2月4日[國函字(85)第17號]文件批准:撤銷懷德縣,設立公主嶺市(地級),以原懷德縣行政區域為市區,將四平市的伊通縣劃歸公主嶺市管轄。12月,四平市轄2個區:鐵東、鐵西;2個縣:梨樹、雙遼。
1986年1月20日,吉林省人民政府[吉政發(86)9號]文件通知,經國務院批復:將公主嶺市改為縣級市,將伊通縣劃歸四平市管轄。公主嶺市由四平市代管,計劃由省單列。 1988年1月,四平市轄公主嶺市,梨樹、雙遼、伊通3個縣;鐵東、鐵西2個市轄區。
1988年9月15日,吉林省人民政府[吉政函(1988)177號]文件通知:民政部1988年8月30日[民(1988)行批17號]文件批復,經國務院批准,同意撤銷伊通縣,設立伊通滿族自治縣,以原伊通縣的行政區域為伊通滿族自治縣的行政區域。伊通滿族自治縣設立後,仍由四平市直接領導。撤銷伊通縣,設立伊通滿族自治縣,以原伊通縣的行政區域為伊通滿族自治縣的行政區域。(民政部1988年8月30日批復【民[1988]行批17號】,吉林省人民政府1988年9月15日通知【吉政發[1988]177號】)
1995年12月,四平市轄1個市、2個縣、1個自治縣、2個市轄區。
1996年6月7日,吉林省人民政府[吉政函(1996)63號]文件通知:經國務院批准,同意撤銷雙遼縣,設立雙遼市(縣級)。以原雙遼縣的行政區域為雙遼市的行政區域。雙遼市設立後由四平市代管。

2000年,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四平市總人口3292326人。其中:鐵西區 228684人、鐵東區 264157人、梨樹縣 871117人、伊通滿族自治縣 482134人、公主嶺市 1041735人、雙遼市 404499人。
2002年12月,四平市轄2個區、2個市、1個縣、1個自治縣和24個街道辦事處、58個鎮、2個民族鎮、25個鄉、2個民族鄉。
2003年,四平市總人326.7萬人,市區人口51.1萬人。面積14080平方千米。轄6縣(市、區),24個街道、60鎮、27鄉。
2005年,調整四平市部分行政區劃(四政發[2005]19號):將梨樹縣葉赫滿族鎮劃歸鐵東區管轄;將梨樹縣十家堡鎮的九間房村、西八大村、東八大村、孤榆樹村,大房身鄉的海青村、條子河村劃歸鐵西區平西鄉管轄。調整後,四平市區面積由407平方千米增加到741平方千米,人口由53萬增加到58.2萬;鐵東區面積由307平方千米增加到572平方千米,人口由28萬人增加到31.2萬人;鐵西區面積由101平方千米增加到169平方千米,人口由25萬人增加到27萬人。
截至2006年1月,四平市共轄102個鄉鎮街(其中17個鄉、56個鎮、29個街道),192個社區(其中城鎮社區135個)、1164個行政村。其中:鐵西區轄6個鄉鎮街(其中1個鄉、5個街道),38個社區(全部是城鎮社區)、19個行政村;鐵東區轄11個鄉鎮街(其中1個鄉、2個鎮、8個街道),39個社區(其中城鎮社區38個)、36個行政村;公主嶺市轄30個鄉鎮街(其中2個鄉、18個鎮、10個街道),34個社區(其中城鎮社區18個)、406個行政村;雙遼市轄18個鄉鎮街(其中4個鄉、8個鎮、6個街道),29個社區(其中城鎮社區22個)、190個行政村;梨樹縣轄21個鄉鎮(其中6個鄉、15個鎮),33個社區(其中城鎮社區99個)、313個行政村;伊通滿族自治縣轄15個鄉鎮(其中3個鄉、12個鎮),14個社區(其中城鎮社區5個)、189個行政村;遼河農墾管理區管理1個鎮(孤家子鎮),共有5個社區(其中城鎮社區5個)、9個行政村;四平經濟開發區管理2個行政村。註:按吉民行批[2005]7號,梨樹縣的石嶺鎮已經劃入四平市的鐵東區,但沒有操作,仍統計在梨樹縣內;按吉民行批[2005]7號,雙遼市的向陽鄉已經合並到服先鎮,但雙遼市沒有操作,此表中向陽鄉未在統計在內。

【經濟發展】
[編輯本段]
2006年是實施「十一五」計劃的第一年。一年來,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繼續落實工業立市的戰略方針,實施項目帶動戰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努力拚搏,銳意進取,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進一步加強,城鄉居民生活不斷改善,各項社會事業得到加強,實現了年初確定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預期目標,實現了「十一五」經濟的良好開局。

國民經濟繼續保持平穩較快增長。據初步核算,全年實現全市生產總值380.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3.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38.8 億元,增長10.0%;第二產業增加值119.7億元,增長18.8%;第三產業增加值121.5億元,增長13.5%。人均生產總值達11461元,比上年增長14.5%。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一、二、三產業占生產總值比重由上年的38.2:29.7:32.1調整為36.5: 31.5: 32.0。第一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27.2%;第二產業貢獻率為 41.1%;第三產業貢獻率為31.7%。

財政收入實現較快增長。全年全市一般預算全口徑財政收入達22.7億元,按可比口徑計算,比上年增長18.4%。其中,地方財政收入9.5億元,比上年增長32.2%。支出結構進一步改善,重點支出得到保障。全市一般預算財政支出41.3億元,比上年增長24.5%。農業支出、教育支出、科學支出分別為27365萬元、69653 萬元、1166萬元,增幅分別為41.3%、13.5%、84.8%。撫恤和社會福利救濟支出為28053萬元,比上年增長37.8%;社會保障補助支出44510 萬元,比上年增長 3.4 %。
市場物價總體水平保持小幅上漲,上漲幅度不大,有的明顯低於上年。全市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為100.62,漲幅比上年回落1.48個百分點;全市商品零售價格總指數為100.82,漲幅比上年上升0.22個百分點;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為101.26,漲幅比上年上升0.02個百分點。

就業渠道拓寬,就業規模擴大。年末,全市單位從業人員達到 20.5萬人,比上年下降2.4%。全年城鎮創造就業崗位5.77萬個。城鎮新增就業4.9萬人。年末全市尚有城鎮失業人數21973人,登記失業率為4.1%。培訓農民80萬人。全市有45萬名農村勞動力實現轉移就業。

過去的一年全市經濟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經濟結構不合理、增長方式粗放、體制機制不完善等問題還沒有根本解決。產業綜合競爭力較弱。農業基礎依然薄弱,農民持續增收難度加大。就業再就業壓力依然很大。社會保障體系仍不夠完善。

【資源物產】
[編輯本段]
四平市自然資源、物產資源豐富。

土地資源 土地資源比較豐富,地貌類型多樣,地域性差異明顯。山地約占總面積的6%,丘陵占總面積的15%,平原約占總面積的79%。全市有農作物總播種面積647312公頃,其中水田37962公頃。地勢平坦,土壤肥沃,適宜生長多種農作物。公主嶺市、梨樹縣、伊通滿族自治縣、雙遼市均為國家商品糧基地縣(市)。在農作物中,以玉米、大豆、水稻最為著稱,其次為高粱、穀子、小麥等。在經濟作物中,葵花籽和甜菜產量較多,其次是花生、蓖麻、烤煙、瓜果等。

森林資源 四平市森林總面積為30.65萬公頃。其中人工林佔一半以上。四平市東部分布著大面積森林,中西部以農田防護林為主,有小面積片林。東部低山丘陵生長著茂密的天然林。主要樹種有蒙古柞、山楊、春榆、白樺、水曲柳等。2001年造林面積12139.2公頃,封山育林面積10400公頃。

草地資源 四平市草地資源總面積14.4萬公頃,其中放牧場8.92萬公頃。采草場3.7萬公頃。雙遼市和公主嶺市北部的部分鄉鎮因位於松嫩平原的南緣而具有大面積的草原,伊通滿族自治縣和梨樹縣南部有較大的荒山草坡。

野生動植物資源 四平市的東部、南部和西部的半山區、丘陵地帶,山巒起伏,草木茂盛,動植物資源豐富。

野生動物獸類有黃羊、狐狸、狼等。鳥類有野雞、啄木鳥等178種。

魚類有鏈、鋰、鯽、鯰、草根魚等27種。兩棲類有黑斑蛙、大蟾蜍、東北雨蛙等3種。

野生植物種類繁多。食用野生植物有蕨菜、蘑菇、山裡紅等50多種。葯用植物有人參、甘草、五味子、枸杞子、黃麻等293種。

礦產資源 四平市東部和南部山區、半山區有良好的成礦地質條件,含礦現象普遍,有10餘處貴金屬產地,其中50%有開發利用價值。能源礦產有劉房子煤礦、伊通煤礦、梨樹縣五家戶天然氣等11處。在金屬礦產中,發現金鋁等礦產10多個。放馬溝礦山販鋅儲量可達40萬噸左右。在非金屬礦產中,大頂山硅灰石礦、哈福陶石礦、梨樹縣石灰石礦產量較大、質量優、經濟價值高。鈉基膨潤土、石英砂和陶石是外貿中的暢銷品。

水資源 四平市水資源總量為23.99億立方米。其中全市多年河川徑流量為12.56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為11.43億立方米。

Ⅳ 紅軍過草地的簡短故事

陳賡和小戰士:

那是深秋的一天,太陽偏西了。由於長時間在荒無人煙的草地上行軍,常常忍飢挨餓,陳賡同志感到十分疲憊。這一陣他掉隊了,牽著那匹同樣疲憊的瘦馬,一步一步朝前走著。忽然,看見前邊有個小紅軍,跟他一樣,也掉隊了。

那個小傢伙不過十一二歲。黃黃的小臉,一雙大眼睛,兩片薄嘴唇,鼻子有點兒翹,兩只腳穿著破草鞋,凍得又青又紅。陳賡同志走到他跟前,說:「小鬼,你上馬騎一會兒吧。」

小鬼擺出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盯著陳賡同志長著絡腮鬍子的瘦臉,微微一笑,用一口四川話說:

「老同志,我的體力比你強多了,你快騎上走吧。」

陳賡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說:「騎一段路再說!」

小鬼倔強地說:「你要我同你的馬比賽啊,那就比一比吧。」他說著把腰一挺,做出個准備跑的姿勢。

「那,我們就一塊兒走吧。」

「不。你先走,我還要等我的同伴呢。」

陳賡同志無可奈何,從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遞給小鬼,說:「你把它吃了。」

小鬼把身上的干糧袋一拉,輕輕地拍了拍,說:「你看,鼓鼓的嘛。我比你還多呢。」

陳賡同志終於被這個小鬼說服了,只好爬上馬背,朝前走去。他騎在馬上,心情老平靜不下來,從剛才遇見的小鬼,想起一連串的孩子。從上海、廣州直到香港的碼頭上,跟他打過交道的那些窮孩子,一個個浮現在他眼前。

「不對,我受騙了!」陳賡同志突然喊了一聲,立刻調轉馬頭,狠踢了幾下馬肚子,向來的路奔跑起來。等他找到那個小鬼,小鬼已經倒在草地上了。

陳賡同志吃力地把小鬼抱上馬背,他的手觸到了小鬼的干糧袋,袋子硬邦邦的,裝的什麼東西呢?他掏出來一看,原來是一塊燒得發黑的牛膝骨,上面還有幾個牙印。

陳賡同志全明白了。就在這個時候,小鬼停止了呼吸。

陳賡同志一把摟住小鬼,狠狠地打了自己一個嘴巴:「陳賡啊,你怎麼對得起這個小兄弟啊!」

Ⅳ 一個草根發明人寫信怎樣寄給國防部長。

你報明參加我愛發明

Ⅵ 革命先烈的故事、事跡、事歌

抗日小英雄的故事——兒童團團長海娃

這個抗日小英雄的故事,發生在華北抗日根據地。12歲的龍門村兒童團團長海娃每天一面放羊,一面放哨,監視著前邊平川地里敵人的據點。一天,炮樓里的鬼子進山去搶糧食了,只剩下「貓眼司令」和幾個鬼子兵。民兵中隊長老趙畫了一張攻打炮樓的路線圖,並寫了一封信准備把它交給八路軍張連長。老趙把送信的任務交給了兒子海娃。海娃一看信封上面插了雞毛,知道是十分重要的,他趕著一群羊作掩護送信去了。沒想到,海娃在山溝里碰上了鬼子,他靈機一動,把雞毛信拴在了「老頭羊」的尾巴里,瞞過了鬼子小隊長。一路上海娃受盡了折磨。深夜海娃好不容易從睡得像死豬一樣的鬼子的腿縫里溜了出來。他趕到羊圈裡,小心地把雞毛信取了下來,一口氣跑了幾里路。後面偽軍也追來了,海娃又被他們抓回去。他把鬼子帶到了一條山路上,鬼子的騾馬不能爬陡峭的山坡,海娃乘機拚命往山上爬,愈爬愈遠,鬼子開槍打中了海娃的手。海娃忍著疼拉開嗓子喊「八路軍叔叔……」海娃把雞毛信交給了張連長。

江竹筠在她8歲時,性格剛強的母親與游手好閑的父親不能相處,便帶著江竹筠姐弟到重慶投奔兄弟。江竹筠10歲到重慶的織襪廠當了童工,因為人還沒有機器高,老闆就為她特製了一個高腳凳。11歲時,她又進了重慶的一所教會辦的孤兒院,邊做工邊讀書。在苦難的生活經歷中,江竹筠對當時的社會制度充滿了憎恨,同時也養成了刻苦學習的精神。她在上學時非常用功,記憶力超群。後來據同牢難友講,在獄中,她背誦和默寫下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和劉少奇《論共產黨員的修養》,供難友們學習。

江竹筠於1939年考入重慶的中國公學,秘密加入了共產黨。1944年秋,江竹筠又考入四川大學農學院植物病蟲系,翌年轉入農藝系。1946年,她畢業後回到重慶,參加和領導學生運動。1947年春,中共重慶市委創辦《挺進報》,江竹筠具體負責校對、整理、傳送電訊稿和發行工作,只幾個月的時間,報紙就發行到1600多份,引起了敵人的極大恐慌。

1948年4月,《挺進報》的發行機關被偽裝進步的特務打入,以順藤摸瓜的方式破壞了重慶市委,6月間,江竹筠被逮捕。在押往重慶的碼頭途中,她碰巧遇到了已經成了叛徒的原中共川東地委書記塗孝文,立即機智地大聲呵斥叛徒,使得叛徒無法再偽裝害人。江竹筠被送到重慶的「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的「渣滓洞」監獄後,慘遭手指釘竹簽等毒刑的殘酷折磨,仍堅貞不屈,並領導獄中的難友同敵人展開堅決的斗爭。1949年11月14日,江竹筠被特務秘密槍殺,然後被用鏹水毀屍滅跡,時年29歲

Ⅶ 請用一句話為下面這段文字寫個結論。(不超過10個字,3分)「旋轉氣流法」的發明人、「草根發明家」王筱

草根發明難有市場抄

Ⅷ 草根出身徐達、常遇春這些人為什麼會精通兵法

徐達、常遇春是名將,老厲害了,在歷史上排前十位沒問題。

然而,你要是看徐達、常遇春的出身,一定會忍俊不禁,因為他們的出身實在不值一提,令人貽笑大方。

徐達,地道的農民;常遇春,地道的土匪。


理論大師根本不會打仗,犯了兵家大忌,全軍覆沒,街亭沒了,他也命喪諸葛亮之手。

除了馬謖,還有趙括,紙上談兵的那個,更是犯了致命的錯誤,四十萬大軍陪著他一起埋葬了。

所以,理論是理論,打仗是打仗。戰場上瞬息萬變,沒有固定的章法,沒有固定的模式,誰嗅覺敏銳反應迅速,誰能第一時間發現對方漏洞,果斷出擊,誰獲勝的概率就大。

Ⅸ 郭德綱與姜昆的關系

兩人都是侯寶林的徒孫輩。

姜昆的師傅是馬季,馬季的師傅是侯寶林。郭德綱的師傅是侯耀文,侯耀文的父親是侯寶林。

也就是說姜昆是侯寶林的徒孫,郭德綱是侯寶林兒子的徒弟。

都說郭德綱和姜昆的恩怨由來已久,其實倆人並沒有什麼太大的私人恩怨,而且同為侯門的徒孫,倆人在技藝傳承上還頗有幾分淵源。

而姜昆之所以被網友罵這么慘就是因為他當初話里話外在提點郭德綱要遠離「三俗」。因為他是曲藝主席,身居高位,所以關注點自然不一樣。倆人在網路上掀起了一場不大不小的罵戰,之後,姜昆就說: 「郭德綱在道德上出現這么多問題,搞不懂為啥那麼多人喜歡他」。

其實,在最初的時候,姜昆對郭德綱那種「接地氣」的段子是有些瞧不上,畢竟一個是體制內出來的,而另一個是所謂的草根。所以倆人根本的立場不同,再加上倆人所處的時代背景不一樣,就造成了倆人認識上的根本差別。

拓展資料:

郭德綱,男,出生於1973年1月18日,天津人,相聲演員,電影、電視劇演員,電視脫口秀主持人

Ⅹ 郭里的歷史沿革

相傳晉王皇帝郭元威在此築城為廓,取名廓里,後更名為郭里。郭里農歷一、六為集,市場繁榮,商賈雲集,故稱郭里集。歷代多為社、鄉(鎮)機關所在地,是本地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清光緒年間,鄒縣分35社,本境范圍包括郭東社所轄的全部村莊及薄梁社、羊緒社部分村莊。民國初期實行地方自治,劃全縣為8個區。本境屬鳧山區,1944年設立鳧山縣,本境屬鳧山縣十二區。1951年更名為三區。全區設郭里集、王屈、上鎮頭、高李村、獨山村、西郭村、東郭東、姜庄、樊山、紙坊頭、北亢阜、北薄梁12個鄉,轄56個村,區公所駐郭里集。1956個撤消鳧山縣,將本區劃歸鄒縣,為郭里區,把北亢阜、南亢阜、夾道、謝庄、果庄劃歸太平區,並將北薄梁、南薄梁、紙坊頭、黃路橋、路家莊、小庄劃歸微山縣。1956年3月,由小鄉變大鄉,撤王屈鄉、高李村鄉、獨山鄉、西郭東鄉、東郭東鄉,設郭里集、上鎮頭兩個大鄉,1958年成立郭里人民公社,轄36個村。1982年把原郭里二村分為郭里二、郭里五兩個村,把原東郭東村分為東郭東南、東郭東中、東郭東北3個村,全社共39個行政村。1983年5月體制改革,郭里人民公社改為郭里區,下設郭里集、王屈、下鎮頭、東郭東4個鄉。1987年1月撤區建鄉鎮,改為郭里鄉,原4個鄉改為王屈、鎮頭、郭里、東郭東4個管理區。1989年12月,增設西郭東、獨山兩個管理區。1994年4月,郭里鄉撤鄉建鎮,轄6個管理區、39個村委會。先後被命名為「全國綠化達標單位」、「全國計劃生育先進協會」;山東省「明星鄉鎮」、「小康鄉鎮」;濟寧市「五個好」鄉鎮黨委等榮譽稱號。

與草根發明家郭革委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鋼鐵發明國 瀏覽:118
創造與魔法怎麼賣人民幣 瀏覽:101
知識產權專題答案 瀏覽:760
高發明巫溪 瀏覽:755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督導工作方案 瀏覽:454
信息化成果總結 瀏覽:948
債務糾紛律師費必須提供發票嗎 瀏覽:876
手機我的世界創造模式怎麼去天堂 瀏覽:716
© Arrange www.jhzxd.com 2006-2021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