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創造性思維韋特海默

創造性思維韋特海默

發布時間:2021-09-24 16:30:52

⑴ 馬克斯·韋特海默的人物生平

韋特海默通過對似動現象的知覺研究,提出了完形主義的觀點,創立了格式塔心理學。所謂似動現象(phi phenomenon),是指先後出現的兩個靜止刺激,被個體知覺為刺激從前一個刺激的位置向後面一個刺激的位置運動的現象。韋特海默用速示器通過兩條細長的裂縫先後在幕布上投射兩條光線,一條是垂直線,另一條則與這條垂直線成20°或30°角。如果先後投射的這兩條線時間間隔很長(如超過200毫秒),則被試看到的是兩條先後出現的光線。如果兩條線出現的時間間隔很短(如30毫秒),則被試看到的是兩條同時出現的光線。可如果這兩條線出現的時間間隔在某一范圍時(如60毫秒),則被試看到的是光線從一處向另一處移動。
對於上述運動知覺的機制,以前有三種解釋:(1)以馮特為代表的眼球運動說;(2)以馬爾比為代表的後象混合說;(3)以厄棱費爾為代表的感覺綜合說(或聯想說)。韋特海默對這三種解釋進行反駁,並提出自己的解釋。他認為,似動自身是一種現象,是一個整體或完形,而不是若干不動的感覺元素的集合。他進而推論,心理現象的整體是不可分析為元素的,因為整體並不等於部分之和,整體是先於部分又決定各個部分的。這是韋特海默根據似動現象實驗研究首次提出的完形主義觀點,並以題為《似動現象的實驗研究》的論文於1912年發表在《心理學期刊》上。後來這被認為是格式塔心理學的創立的開端。 首先,韋特海默對關於創造性思維的兩種傳統觀點做了評析。他認為,傳統的邏輯觀點雖然有很大優點,如思維嚴密、重視規則、強調證明等,但是不能說准確地完成邏輯運算就能夠進行創造性思維。他還認為,聯想主義是把思維視為一系列觀念的聯結。雖然聯想說已經發展到了非常復雜的程度,但是其核心還是重復、接近等舊觀念。
其次,韋特海默把格式塔心理學原理應用於人類創造性思維的研究。韋特海默通過大量研究發現,創造性思維就是打破舊的完形而發現新的完形。在他看來,對情境、目的和解決問題的途徑等各方面相互關系的新的理解是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根本要素,而過去的經驗也只有在一個有組織的知識整體中才能獲得意義和得到有效的使用。
再次,韋特海默提出了三條科學創造的方法原則。它們包括:(1)邏輯—非邏輯互補原則,即邏輯與非邏輯思維互相補充,交互作用,共同完成創造性思維。(2)結構—整體性原則,即結構重組和意義重釋的整合形成創造性思維。(3)和諧—簡單性原則,即創造性思維追求結構的完整、簡單與和諧。
最後,韋特海默還強調了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重要性。他不僅探索了創造性思維的本質、原則和途徑,還指出了教師要教育學生打破框框、勇於創新、培養創造思維能力的現實意義。他認為,要把問題的細節層面和整體情境的結構聯系起來進行考慮,解決問題也應該從整個問題向各個部分的方向進行。他說,如果教師能把問題安排得使課堂練習單元成為有意義的整體,那就能幫助學生頓悟並掌握解決問題的原則,也就很容易把這種原則遷移到其他情境中去。

⑵ 馬克斯·韋特海默的介紹

馬克斯·韋特海默(Max Wertheimer,1880年4月15日~1943年10月12日)是德國心理學家,格式塔心理學創始人之一。他出生於奧匈帝國時期的布拉格,去世於美國紐約州新羅謝爾。他早期學習法律和哲學,後轉學心理學,在屈爾佩的指導下獲得哲學博士學位。然後長期執教並從事心理研究。1933年移居美國,受聘於紐約社會研究新學院。韋特海默一生著述不多,但他對格式塔心理學的發展有很大影響。他主張從直觀上把握心理現象,並把整體結構的動態屬性看作是心理學的本質,認為應從整體到部分地理解心理現象。他還研究了神經活動和知覺的關系、知覺和思維。

⑶ 格式塔心理學家認為,學習其實是一個什麼樣的過程

1.頓悟學習(insightful earning)是格式塔心理學家所描述的一種學習模式。所謂頓悟學習,就是通過重新組織知覺環境並突然領悟其中的關系而發生的學習。也就是說,學習和解決同題主要不是經驗和嘗試錯誤的作用,而在於頓悟。

2.學習遷移(learning transfer)是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也就是將學得的經驗有變化地運用於另一情境。對於產生學習遷移的原因,桑代克認為是兩種學習材料中的共同成分作用於共同的神經通路的結果,而格式塔心理學家則認為是由於相似的功能所致,也就是由於對整個情境中各部分的關系或目的與手段之間的關系的領悟。例如,在籠中沒有竹竿時,猩猩也能用鐵絲和稻草代替竹竿取香蕉,這就是相似功能的遷移。

3.創造性思維(proctive

thinking)是格式塔心理學頗有貢獻的一個領域。韋特海默認為創造性思維就是打破舊的完形而形成新的完形。在他看來,對情境、目的和解決問題的途徑
等各方面相互關系的新的理解是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根本要素,而過去的經驗也只有在一個有組織的知識整體中才能獲得意義並得到有效的使用。因此,創造性思維
都是遵循著舊的完形被打破,新的完形被構建的基本過程進行的。

歡迎關注【糖心理】http://www.tangxinli.com/

⑷ 馬克斯·韋特海默的軼事典故

韋特海默堅信,在表達觀點時只有一種方法是最好的,那就是能夠符合他稱之為「好的完形」原則的方法。哲學家賀瑞斯·卡倫這樣描寫韋特海默在創作《創造性思維》時的情景:「他寫了,然後又重寫,努力尋找最好的表達方式。你可以說他這樣做了改、改了做、尋尋覓覓的做法就是他的個性,就像珀涅羅珀(希臘神話中英雄奧德修斯忠貞的妻子)織布那樣,織了拆、拆了織,似乎沒完沒了。韋特海默似乎覺得,對於自己想表達的思想,語言就像一個『總在背叛的工具』,似乎總是在為它的對手服務;語言總是會扭曲和篡改(要表達的觀點)。語言的目的和行為就是製造分裂;使用它就會把整體分割成截然不同的、獨立的部分然後重組成一個不同於原來的整體的拼合物。」韋特海默對語言的看法是他的完形觀在語言方面的具體體現。他不僅用完形觀分析語言,還認為其他領域的研究也都習慣於犯類似的錯誤。卡倫這樣總結了韋特海默的想法:「自然科學、心理學、來源於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學,我們關於認知的傳統觀點,這一切都把通過外在關聯起來的要素和它們的合成物當成是理所當然正確的。」

⑸ 格式塔心理學家提出了哪些知覺組織原則

1.頓悟學習(insightful earning)是格式塔心理學家所描述的一種學習模式。所謂頓悟學習,就是通過重新組織知覺環境並突然領悟其中的關系而發生的學習。也就是說,學習和解決同題主要不是經驗和嘗試錯誤的作用,而在於頓悟。

2.學習遷移(learning transfer)是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也就是將學得的經驗有變化地運用於另一情境。對於產生學習遷移的原因,桑代克認為是兩種學習材料中的共同成分作用於共同的神經通路的結果,而格式塔心理學家則認為是由於相似的功能所致,也就是由於對整個情境中各部分的關系或目的與手段之間的關系的領悟。例如,在籠中沒有竹竿時,猩猩也能用鐵絲和稻草代替竹竿取香蕉,這就是相似功能的遷移。

3.創造性思維(proctive

thinking)是格式塔心理學頗有貢獻的一個領域。韋特海默認為創造性思維就是打破舊的完形而形成新的完形。在他看來,對情境、目的和解決問題的途徑
等各方面相互關系的新的理解是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根本要素,而過去的經驗也只有在一個有組織的知識整體中才能獲得意義並得到有效的使用。因此,創造性思維
都是遵循著舊的完形被打破,新的完形被構建的基本過程進行的。

⑹ 哪個心理學家寫的書好看

弗洛伊德文集: 第一卷:《癔症研究》收集的論文有:癔症研究、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學 第二卷:《釋夢》收集的論文有:釋夢、論夢、夢的過程心理學、釋夢在精神分析中的運用、論釋夢的理論與實踐 第三卷:《性學三論輿論潛意識》收集的論文有:性學三論、兒童性理論、『文明的」性道德與現代神經症、愛情心理學、論自戀、本能及其變化、壓抑、力比多類型、詼諧及其與潛意識的關系、精神分析中潛意識的注釋、論潛意識 第四卷:《精神分析導論》 第五卷:《精神分析新論》收集的論文有:精神分析五講、精神分析運動史、精神分析綱要 第六卷:《自我與本我》收集的論文有:超越快樂原則、群體心理學與自我的分析、自我與本我、抑制、症狀與焦慮 第七卷:《達芬奇對童年的回憶》收集的論文有:戲劇中的變態人物、作家與白日夢、達芬奇對童年的回憶、米開朗基羅的摩西 第八卷:《圖騰與禁忌》收集的論文有:圖騰與禁忌、一個幻覺的未來、文明及其缺憾、為什麼有戰爭?、摩西與一神教。 本人有幸仔細拜讀過他的這些書籍,一個百年後仍舊孤獨的天才! ——精神分析學派——江流月下

⑺ 認知理論的理論核心

格式塔派關於學習的認知理論的核心可以歸結為一句話,即知覺的動力原理和學習的動力原理是一致的。知覺結構中的動力關系由不平衡達到平衡,由緊張達到不緊張的結束,這就意味著對問題情境有了新的看法,從而將問題解決了。這一原理的著重點在於知覺結構的組織、意義和理解,也就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創造性思維的實驗
韋特海默關於「創造性思維」的實驗就是用以表明同一原理應用於人類的學習。他先教會一個兒童計算長方形面積的算式,然後出示一個平行四邊形的圖形,讓兒童計算這個圖形的面積(圖2)。兒童初看這圖形的兩端,說:「不行」,因為兩端是斜線,不像長方形兩端的直線。她看了一會兒,看出了圖形一端多餘的東西正是另一端缺少的東西。於是她將圖形攔腰剪斷,將左方拼到右方,果然成了長方形,就能用她學會的算式來計算這圖形的面積了。格式塔的學習原理用於教學,其要點在於教師要善於安排教材或提問,把關鍵性的東西放在較為突出的地位,但並不完全顯露,以便讓學生經過努力自己掌握問題;問題的難度還可逐步加深。勒溫的整體觀點和動力觀點和正統的格式塔派相一致,被認為是格式塔派的一個分支。 他的特點是用拓撲學的術語來描述行為,使他的原理更為具體、形象化,所以他的理論稱為拓撲心理學。他更強調心理場中的力學,所以他的理論又稱為場論。他的一個重要概念是「生活空間」。這里所說的空間不是物理的而是心理的空間。生活空間是在一定時刻內支配個體行為的全部事實。生活空間有兩極,以個人為一極,以個人的心理環境為另一極,兩極各自有其組織結構,勒溫稱之為分化,兩極的組織結構彼此息息相關,互相依存,互相影響,生活空間就代表這全部的相互關系(圖3)。個人內部的組織結構是由一定的需要形成的張力系統。心理環境分為許多區域,其中每一事物對個人來說都具有一定的誘發力,或是正的誘發力(吸引力),或是負的誘發力(排拒力)。這些誘發力結合起來支配著個人的知覺結構,反過來,知覺結構也能改變這些誘發力。行為是受誘發力支配的。環境中事物的誘發力就是由個人的需要和慾望投射出來的產品,因此,需要和慾望在勒溫的理論中占重要地位,使知覺結構更含有動力作用。心理場中的各種誘發力可以是彼此協調的,也可以是互相沖突的。各種誘發力結合而成的力稱作合力,個體的行為是由合力所決定的。勒溫的所謂行為,可以指個人在環境「區域」中位置的移動,也可以指個人對環境的認知結構的改變(通向目標的途徑變得明顯起來),還可以指個人內部張力系統的變動。這些變動就是學習的結果。

⑻ 完形心理學的概念

完形心理學,又叫格式塔心理學(gestalt psychology),是西方現代心理學的主要學派之一,誕生於德國,後來在美國得到進一步發展。該學派既反對美國構造主義心理學的元素主義,也反對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刺激—反應公式,主張研究直接經驗(即意識)和行為,強調經驗和行為的整體性,認為整體不等於並且大於部分之和,主張以整體的動力結構觀來研究心理現象。該學派的創始人是韋特海默,代表人物還有苛勒和考夫卡。
研究對象
格式塔心理學認為心理學研究的對象有兩個,一個是直接經驗,一個是行為。
直接經驗
格式塔心理學家認為心理學應該研究意識,但為了和構造主義心理學有所區別,於是就用「直接經驗」來表述。所謂直接經驗,就是主體當時感受到或體驗到的一切,即主體在對現象的認識過程中所把握到的經驗。這種經驗是一個有意義的整體,它和外界的直接客觀刺激並不完全一致。格式塔心理學認為,直接經驗是一切科學研究的基本材料。
行為
格式塔心理學的另一個研究對象是行為。格式塔心理學把行為分為顯明行為和細微行為,前者指個體在自身行為環境中的活動,後者指有機體內部的活動。格式塔心理學研究的是顯明行為。

研究方法
整體觀察法
格式塔心理學把直接經驗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這種直接經驗是一種自然現象,只能通過觀察來發現,因此格式塔心理學強調運用自然觀察法。但由於直接經驗中也包括一種類似於意識的東西,而對這一部分的研究必須依賴於主體的內省,但是內省不能用作分析,只能用來觀察。不管是觀察還是內省,格式塔心理學要求都必須從整體上去把握。
實驗現象學方法
格式塔心理學以直接經驗(有時也稱現象經驗)和顯明行為作為研究對象,因此該流派在具體研究中除了使用整體觀察法,還運用實驗法。格式塔心理學所運用的實驗法主要是實驗現象學方法。

主要理論觀點
同型論
同型論(或同機論)(isomorphism)指一切經驗現象中共同存在的「完形」特性,在物理、生理與心理現象之間具有對應的關系,所以三者彼此是同型的。這是格式塔心理學家提出的一種關於心物和心身關系的理論。格式塔心理學家認為,心理現象是完整的格式塔,是完形,不能被人為地區分為元素;自然而然地經驗到的現象都自成一個完形,完形是一個通體相關的有組織的結構,並且本身含有意義,可以不受以前經驗的影響。格式塔心理學家認為,物理現象和生理現象也有完形的性質。正因為心理現象、物理現象和生理現象都具有同樣的完形性質,因而它們是同型的。格式塔心理學家認為,不論是人的空間知覺還是時間知覺,都是和大腦皮層內的同樣過程相對等的。這種解決心物關系和心身關系的理論就是同型論。
完形組織法則
完形組織法則(gestalt laws of organization)是格式塔學派提出的一系列有實驗佐證的知覺組織法則,它闡明知覺主體是按什麼樣的形式把經驗材料組織成有意義的整體。在格式塔心理學家看來,真實的自然知覺經驗,正是組織的動力整體,感覺元素的拼合體則是人為的堆砌。因為整體不是部分的簡單總和或相加,整體不是由部分決定的,而整體的各個部分則是由這個整體的內部結構和性質所決定的,所以完形組織法則意味著人們在知覺時總會按照一定的形式把經驗材料組織成有意義的整體。
格式塔心理學家認為,主要有五種完形法則:圖形-背景法則、接近法則、相似法則、閉合法則和連續法則。這些法則既適用於空間也適用於時間,既適用於知覺也適用於其他心理現象。其中許多法則不僅適用於人類,也適用於動物。在格式塔心理學家看來,完形趨向就是趨向於良好、完善,或完形是組織完形的一條總的法則,其他法則則是這一宗的法則的不同表現形式。
學習理論
以組織完形法則為基礎的學習論,是格式塔心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它由頓悟學習、學習遷移和創造性思維構成。
(1)頓悟學習(insightful earning)是格式塔心理學家所描述的一種學習模式。所謂頓悟學習,就是通過重新組織知覺環境並突然領悟其中的關系而發生的學習。也就是說,學習和解決同題主要不是經驗和嘗試錯誤的作用,而在於頓悟。
(2)學習遷移(learning transfer)是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也就是將學得的經驗有變化地運用於另一情境。對於產生學習遷移的原因,桑代克認為是兩種學習材料中的共同成分作用於共同的神經通路的結果,而格式塔心理學家則認為是由於相似的功能所致,也就是由於對整個情境中各部分的關系或目的與手段之間的關系的領悟。例如,在籠中沒有竹竿時,猩猩也能用鐵絲和稻草代替竹竿取香蕉,這就是相似功能的遷移。
(3)創造性思維(proctive thinking)是格式塔心理學頗有貢獻的一個領域。韋特海默認為創造性思維就是打破舊的完形而形成新的完形。在他看來,對情境、目的和解決問題的途徑等各方面相互關系的新的理解是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根本要素,而過去的經驗也只有在一個有組織的知識整體中才能獲得意義並得到有效的使用。因此,創造性思維都是遵循著舊的完形被打破,新的完形被構建的基本過程進行的。
心理發展
格式塔心理學家把完形理論應用到發展心理學研究中。行為主義用聯結的觀點解釋學習,而格式塔心理學則用知覺場的改變來解釋學習。他們認為,意義的改變就是心理的改變或發展,這是用刺激—反應的聯結公式無法解釋的。他們認為,行為是由相互作用的力組成的動力模式支配的。個人操作的場是內部和外部的力積極活動的心理物理場。這種操作的場既可以在物理場的基礎上從局部或分子的觀點進行研究,也可以在涵蓋經驗和行為各方面的整體或大分子水平上進行研究。格式塔心理學家認為,分子行為應由物理學家和生理學家來研究,而整體行為則適合心理學家來研究。
人格理論
格式塔心理學派把人格看作是一個動態的整體,行為場有兩極,即自我(人格)和環境。當一個人的目標(即動機和需要)一經達成,緊張就會消失。場內的力處於不平衡狀態時就會產生緊張。這種緊張可以在自我和環境之間形成,從而加強極性(polarity),破壞兩極的平衡,造成個人自我與環境之間的差異,使自我處於更加清醒的知覺狀態;它也可以在自我內部或在環境中形成,然後再導致不平衡。

⑼ 格式塔心理學的概念是什麼

格式塔心理學(GestaltPsychology),又叫完形心理學,是西方現代心理學的主要學派之一,誕生於德國,後來在美國得到進一步發展。該學派既反對美國構造主義心理學的元素主義,也反對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刺激———反應公式,主張研究直接經驗(即意識)和行為,強調經驗和行為的整體性,認為整體不等於並且大於部分之和,主張以整體的動力結構觀來研究心理現象。

格式塔心理學對認知心理學的影響很明顯。它以知覺和高級心理過程的研究著稱,強調格式塔的組織、結構等原則,反對行為主義心理學把人看成是被動的刺激反應器。這些觀點對認知心理學有重大影響,如認知心理學把知覺定義為對感覺信息的組織和解釋,強調信息加工的主動性等。

格式塔心理學認為心理學研究的對象有兩個:一個是直接經驗,另一個是行為。

直接經驗:格式塔心理學家認為心理學應該研究意識,但為了和構造主義心理學有所區別,於是就用「直接經驗」來表述。所謂直接經驗,就是主體當時感受到或體驗到的一切,即主體在對現象的認識過程中所把握到的經驗。這種經驗是一個有意義的整體,它和外界的直接客觀刺激並不完全一致。格式塔心理學認為,直接經驗是一切科學研究的基本材料。

行為:格式塔心理學把行為分為顯明行為和細微行為,前者指個體在自身行為環境中的活動,後者指有機體內部的活動。格式塔心理學研究的是顯明行為。

格式塔心理學的研究方法有整體觀察法與實驗現象學方法。

整體觀察法把直接經驗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這種直接經驗是一種自然現象,只能通過觀察來發現,因此格式塔心理學強調運用自然觀察法。但由於直接經驗中也包括一種類似於意識的東西,而對這一部分的研究必須依賴於主體的內省,但是內省不能用作分析,只能用來觀察。不管是觀察還是內省,格式塔心理學要求都必須從整體上去把握。

實驗現象學方法以直接經驗(有時也稱現象經驗)和顯明行為作為研究對象,因此該流派在具體研究中除了使用整體觀察法,還運用實驗法。格式塔心理學所運用的實驗法主要是實驗現象學方法。

格式塔心理學的主要理論觀點是:同型論、完形組織法則、學習理論、心理發展、人格理論等。

1.同型論同型論(或同機論)(Isomorphism)指一切經驗現象中共同存在的「完形」

特性,在物理、生理與心理現象之間具有對應的關系,所以三者是同型的。這是格式塔心理學家提出的一種關於心物和心身關系的理論。格式塔心理學家認為,心理現象是完整的格式塔,是完形,不能被人為地區分為元素;自然而然地經驗到的現象都自成一個完形,完形是一個通體相關的有組織的結構,並且本身含有意義,可以不受以前經驗的影響。格式塔心理學家認為,物理現象和生理現象也有完形的性質。正因為心理現象、物理現象和生理現象都具有同樣的完形性質,因而它們是同型的。格式塔心理學家認為,不論是人的空間知覺還是時間知覺,都是和大腦皮層內的同樣過程相對等的。這種解決心物關系和心身關系的理論就是同型論。

2.完形組織法則完形組織法則(GestaltLawsoforganization)是格式塔學派提出的一系列有實驗佐證的知覺組織法則,它闡明知覺主體是按什麼樣的形式把經驗材料組織成有意義的整體。在格式塔心理學家看來,真實的自然知覺經驗,正是組織的動力整體,感覺元素的拼合體則是人為的堆砌。因為整體不是部分的簡單總和或相加,整體不是由部分決定的,而整體的各個部分則是由這個整體的內部結構和性質所決定的,所以完形組織法則意味著人們在知覺時總會按照一定的形式把經驗材料組織成有意義的整體。

格式塔心理學家認為,主要有五種完形法則:圖形—背景法則、接近法則、相似法則、閉合法則和連續法則。這些法則既適用於空間也適用於時間,既適用於知覺也適用於其他心理現象。其中許多法則不僅適用於人類,也適用於動物。

在格式塔心理學家看來,完形趨向就是趨向於良好、完善,或完形是組織完形的一條總的法則,其他法則則是這一總的法則的不同表現形式。

3.學習理論學習理論是以組織完形法則為基礎的學習論,是格式塔心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它由頓悟學習、學習遷移和創造性思維構成。

(1)頓悟學習是格式塔心理學家所描述的一種學習模式。所謂頓悟學習,就是通過重新組織知覺環境並突然領悟其中的關系而發生的學習。也就是說,學習和解決問題主要不是經驗和嘗試錯誤的作用,而在於頓悟。

(2)學習遷移是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也就是將學得的經驗有變化地運用於另一情境。對於產生學習遷移的原因,桑代克認為是兩種學習材料中的共同成分作用於共同的神經通路的結果,而格式塔心理學家則認為是由於相似的功能所致,也就是由於對整個情境中各部分的關系或目的與手段之間的關系的領悟。例如,在籠中沒有竹竿時,猩猩也能用鐵絲和稻草代替竹竿取香蕉,這就是相似功能的遷移。

(3)創造性思維是格式塔心理學頗有貢獻的一個領域。韋特海默認為創造性思維就是打破舊的完形而形成新的完形。在他看來,對情境、目的和解決問題的途徑等各方面相互關系的新的理解是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根本要素,而過去的經驗也只有在一個有組織的知識整體中才能獲得意義並得到有效的使用。因此,創造性思維都是遵循著舊的完形被打破,新的完形被構建的基本過程進行的。

4.心理發展心理發展是格式塔心理學家把完形理論應用到發展心理學研究中。行為主義用聯結的觀點解釋學習,而格式塔心理學則用知覺場的改變來解釋學習。他們認為,意義的改變就是心理的改變或發展,這是用刺激—反應的聯結公式無法解釋的。他們認為,行為是由相互作用的力組成的動力模式支配的。個人操作的場是內部和外部的力積極活動的心理物理場。這種操作的場既可以在物理場的基礎上從局部或分子的觀點進行研究,也可以在涵蓋經驗和行為各方面的整體或大分子水平上進行研究。格式塔心理學家認為,分子行為應由物理學家和生理學家來研究,而整體行為則適合心理學家來研究。

5.人格理論關於人格理論,格式塔心理學派把人格看作一個動態的整體,行為場有兩極,即自我(人格)和環境。當一個人的目標(即動機和需要)一經達成,緊張就會消失。場內的力處於不平衡狀態時就會產生緊張。這種緊張可以在自我和環境之間形成,從而加強極性,破壞兩極的平衡,造成個人自我與環境之間的差異,使自我處於更加清醒的知覺狀態;它也可以在自我內部或在環境中形成,然後再導致不平衡。

在方法上,格式塔心理學主張研究直接的生活經驗,主張把直接的生活經驗材料與實驗資料結合起來,如重視觀察者對自己知覺內容的直接描述,並把這個方法稱為現象學方法。這種觀點既不同於馮特和鐵欽納只承認經過嚴格訓練的被試的內省,也不同於行為主義只重視實驗室實驗的做法,卻與認知心理學的基本觀點相一致。

⑽ 關於心理學的幾部經典之作越經典越好!不求多幾本就好

構造主義心理學派——馮特等。馮特:《心理學大綱》、《生理心理學原理》。

格式塔學派——韋特海默、勒溫等。韋特海默:《創造性思維》;勒溫:《拓撲心理學原理》、《個性的動力理論》。

行為主義學派——華生、斯金納等。華生:《行為:比較心理學導論》、《行為主義心理學》;斯金納:《沃登第二》、《科學與人類行為》、《超越自由與尊嚴》。

精神分析學派——弗洛伊德、拉康等。弗洛伊德:《夢的解析》、《性學三論》、《論無意識》;拉康:《精神分析學的四個基本概念》。

認知學派——奈瑟爾等。奈瑟爾:《認知心理學》

人本主義心理學派——馬斯洛、羅傑斯等。馬斯洛:《動機與人格》、《存在心理學探索》、《人性能達的境界》;羅傑斯:《咨詢和心理治療:新近的概念和實踐》、《自由學習》、《個人形成論:我的心理治療觀》。

如果是您自己想學習有關心理學的知識,有兩本書對您了解和認識心理學的幫助是很大的,推薦如下:《心理學史導論(上下冊)》美—赫根漢著,郭本禹 譯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心理學與生活》第16版 人民郵電出版社。祝好!

閱讀全文

與創造性思維韋特海默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鋼鐵發明國 瀏覽:118
創造與魔法怎麼賣人民幣 瀏覽:101
知識產權專題答案 瀏覽:760
高發明巫溪 瀏覽:755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督導工作方案 瀏覽:454
信息化成果總結 瀏覽:948
債務糾紛律師費必須提供發票嗎 瀏覽:876
手機我的世界創造模式怎麼去天堂 瀏覽: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