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是誰發明了應試教育
唐太宗吧,天下英雄盡入我彀中。或者隋文帝曾下詔舉「賢良」,統治者的玩具而已
2. 七個教育之父都是誰
七個教育之父是:
1. 現代教育之父:赫爾巴特,同時也被譽為「科學教育奠基人」、「科學教育學之父」。
2. 課程評價之父:泰勒,同時也被稱為「現代課程理論之父」、「當代教育評價之父」。
3. 幼兒教育之父:福祿貝爾,首創「幼兒園」的名稱,也被稱為幼兒園之父。
4. 俄國教育心理之父:烏申斯基,也被稱為俄羅斯教育心理學的奠基人。
5. 教育心理學之父:桑代克,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學》,標志著教育心理學的誕生,是教育心理學之父。
6. 程序教學之父:斯金納,在操作性條件作用理論的基礎上,提出程序教學,成為程序學之父。
7. 行為主義心理學之父:華生,最早使用「行為主義」一詞,是最早的行為主義心理學之父。
(2)教育是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德國著名教育家赫爾巴特,被譽為現代教育學之父。德國著名哲學家,心理學家和教育家,影響力超越了德語區, 被視為教學法的經典大家。他是赫爾巴特教學理論和現代普通教學法的奠基人(ein deutscher Philosoph, Psychologe und Pädagoge, der über den deutschen Sprachraum hinaus als Klassiker der Pädagogik gilt. Er begründete den Herbartianismus und die Allgemeine Pädagogik)。提出了教師中心的傳統教學理論。強調教始終, 教材中心和課堂中心 的三中心論。
3. 學校是誰發明的呀
學校是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系統的教育的組織機構. 「學校」一詞源於民國。
4. 是誰發明的應試教育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最早起源於隋代。
最早是隋煬帝先生發明了應試教育。
隋煬帝大業三年開設進士科,用考試辦法來選取進士。
5. 世界上第一個提出教育學具有教育性的教育家是誰
世界上第一個提出教育學具有教育性的教育家是約翰·弗里德里希·赫爾巴特。赫爾巴特提出了著名的教育性教學原則,把教育和教學融為一體,統一在整個教育活動中,認為智育是培養道德的基礎,因理性、情感和意志都源於觀念,道德意識和行為應以掌握一定知識為基礎,「無知即無欲!」。
雖然約翰·弗里德里希·赫爾巴特僅把教學看成德育手段有失片面,但其教育性教學理論對教學論的發展具有積極意義,反映了教育過程的客觀規律。赫爾巴特是使教育學成為一門獨立科學的先驅,是「教育性教學」的首創者和教學形式階段的發明者,在西方近代教育史上的地位舉足輕重。
(5)教育是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赫爾巴特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確提出「教育性教學」的思想。在赫爾巴特之前,教育學家們通常把道德教育和教學分開進行研究和闡述,教育和教學通常被賦予不同目的和任務。赫爾巴特的開創性貢獻在於闡明了教育教學之間的聯系。
他明確指出:「不存在『無教學的教育』這個概念,正如反過來,我不承認有任何『無教育的教學』」,「德育問題是不能同整個教育分離開來的,而是同其他教育問題必然地、廣泛深遠地聯系在一起的」。
6. 是誰發明的學校、作業、考試
1、石勒發明考試:
石勒在每個郡都設立學官,負責當地的教育工作。並在當地辦學校,每個縣招150人,經過三次考試畢業,作為國家後備幹部來培養。
正是這一政策,使後趙在人才的支持和石虎的暴政下,仍然佔領中原20年。一種改革是不可能馬上實現的。隋朝科舉制度就是在這些嘗試下建立起來的。石勒是先驅者。
2、RobertoNevilis發明作業:
RobertoNevilis是一名義大利教師,在1905年首次將家庭作業作為一種懲罰安排給學生。
3、學校:
世界上最早的學校誕生在蘇美爾,這就是「泥版書屋」。這所學校建造於公元前3500年左右,比埃及最早的宮廷學校還要早1000年左右。
(6)教育是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石勒重視教育,在段部鮮卑和烏桓都相繼歸附支持自己,王浚勢弱,領下司州、冀州等地安定,人民開始繳納租稅時,在當地設立太學,以明經善書的官吏作文學掾,選了部下子弟三百人接受教育。
後來,石勒又在襄國增值宣文、宣教、崇儒、崇訓等十多間小學,選了部下和豪族子弟入學。石勒更曾親臨學校,考核學生對經典意義的理解,成績好的就獲獎賞。
石勒稱趙王後,命支雄和王陽為門臣祭酒,專掌胡人訴訟,命張離、劉謨等人為門生主書,專掌胡人出入,且禁止胡人欺侮漢人,以胡人為國人。另又遷徙三百家士族到襄國,置崇仁里讓他們聚居,又置公族大夫統領,實行胡漢分治。
石勒亦重視修史工作,命任播、崔濬為史學祭酒,又命記室佐明楷、程陰、徐機撰寫《上黨國記》,中太夫傅彪、賈蒲、江軌撰寫《大將軍起居注》,參軍石泰、石同、石謙、孔隆撰寫《大單於志》。稱帝後又擢升五個太學生為佐著作郎,記錄時事。
石勒又行考試機制,初建五品,由張賓領選舉事。後又定九品,命左右執法郎典定士族,並且副任選舉職能。又令僚佐及州郡每年都舉秀才、至孝、廉清、賢良、直言、武勇之士各一人。
後來更以王波為記室參軍,典定九流,始立秀、考試經的制度。又於稱帝後命各郡國設立學官,每郡都置博士祭酒二人,學生一百五十人,經三次考試後才畢業入仕。
7. 考試是誰發明的應試教育是誰提出的
在歷史上,最早的考試制度是中國用考試來選拔行政官員的制度(據西元前1115年的記載),以及對已進入仕途的官員的定期考核(據西元前2200年的記載)。」 考試一詞由「考」與「試」二字組成,考試的意思,在《說文解字》中是:「考」者「老」也,「試」者「用也,明試以功」。《尚書》中有「試可乃已」、「試不可用」,「敷奏以言,明試以功」,「三載考績,三考黜陟幽明」等記載, 《大英網路全書》的說法是根據19世紀末20世紀初一些西方學者有關科舉的論著而來,而這些論著的說法又是根據《尚書》的記載而來。 「考」與「試」是意義相近的兩個概念,皆有考查、檢測、考核等多重含義。將「考」與「試」二字連用,始於西漢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該書《考功名篇》說:「考試之法,大者緩,小者急;貴者舒,而賤者促。諸侯月試其國,州伯時試其部,四試而一考。天子歲天下,三試而一考。前後三考而黜陟,命之曰計。」 在此以前,考和試是兩個意義相近的概念,當考和試結合為一個詞後,便有了雙重性的含義,一是指對官員的考核和試用;二是指對個體掌握具體知識、能力等效果的一種檢驗、測度和評定。 在十六世紀後,西方各國開始把中國的科舉制度引入文官的考試中,後來加進了現代的測量和統計方法,而成為一門新興的考試科學。 我國現代的考試制度,是隨著解放後,受到西方文化影響,在高等院校建立的同時而效法外國的,跟從前科舉制度中的考試形式有很大的差距
考試是人類社會步入強制性腦體分工階段的產物。約公元前2000年,中土治國者以"考"、"察"、"比"、"試"等"實踐"方式選拔人才。漢文帝用"對策"選"賢良方正",成為考試之濫觴。隨之,董仲舒首創了"考試"的概念。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考試制度以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由"進士科"取代"察舉科"為標志。十六世紀,中國考試制度傳至西方,十九世紀,英國建立了文官考試制度。二十世紀以來,考試隨著社會的發展得到廣泛的應用.
公元前165年,漢文帝為參加「賢良方正科」的士子出題考試。試題共分四個題目(策目):朕之不察、吏之不平、政之不宣、民之不寧。 這次考試也被認為我國取士考試的開端,漢文帝出的這四道題目自然也被認作我國最早的考試作文題了。 這道題當時寫在竹簡上,叫做「策題」。皇帝用策題考試,就是「策問」。應試士子針對策題提出的問題,一目一目地在竹簡上寫出答案——策文,這就是「對策」。參加這次對策的有100多人,穎川郡(河南禹縣)人晁錯獲得第一,從太子家令進而被提升為中大夫。此公後來協助景帝削藩成功,奠定大漢之基業。 明磊曰:余觀之,此次作文聯系實際,關注國計民生,讓士人隨意褒貶君主時政,彰顯漢文帝虛懷若谷、求賢若渴、安邦定國之襟懷。嗚呼!今之袞袞諸公為政有此自信大度乎?皆屍位素餐者流!黨國之政,拒民千里,反不及漢文之事
8. 中國教育制度誰發明的,有哪些國家跟我們的教育制度一模一樣
額,談到教育制度,這個領域太大了,不好說,我也說不好,但有一點可以明白,你對這種專教育制度是有一定屬怨念的。
簡單來說,中國的教育制度發展到現如今的階段是歷史的必然,社會性質轉型過程並不意味著將前人的一切徹底的掀翻棄置不用,因為有些根深蒂固的思想、模式等已經被人們所熟知,一旦大刀闊斧的亂劈亂砍,必然造成民眾的不適,進而會引發一定的恐慌,社會的混亂將接踵而至,而在任何一個統治者眼中,社會的穩定才是首要的,所以有些東西只能漸變,而不是瞬息完成。
而現如今,以國家目前的情況來看,來推行西方的教育制度是完全行不通的,最根本的,社會性質不同,人們生活水平、意識形態也不同,再說就比較敏感,在此只能呵呵了,社會和諧穩定才是首要的,就讓民智玩蛋去吧
還有什麼問題,請說,盡我所能,我不了解的就愛莫能助了
9. 學校是誰發明的
學校是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系統的教育的組織機構. 「學校」一詞源於民國。 西周稱學校專為「辟雍」,是少數奴隸主貴族讀書的場所。古代的學校稱為庠、序、學、校、塾。在開始產生時並不都是專門的教育機構,而兼為習射、養老的場所。西屬漢時學校分中央和地方兩種,中央設太學,地方上置學宮。唐時代辦學達到古代極盛時期,學校分類更細,明清時的學校基本是承襲隋唐的,但由於科舉制發展,使學校成為科舉制的附庸和裝飾品。清末,開始興辦近代教育,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的《欽定學堂章程》中稱學校為學堂。到1907年,新式學堂遍設各地。 辛亥革命後,教育部公布新學制,「學堂」一律改稱「學校」,並一直沿用至今
採納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