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下列敘述正確的有幾項()①鳥類胚胎發育初期營養物質主要由卵黃提供②移植給患者的健康人的器官相當
①鳥類胚胎初期發育所需營養物質主要由卵黃提供,故正確;
②移入的器官對於病人來說是非己的成分,相當於抗原,人體依靠免疫功能能對進入其體內的外來的「非己」組織器官加以識別、控制、摧毀和消滅,導致移植器官破壞和移植失敗,這種生理免疫過程在臨床上表現為排斥反應,這也是器官移植最大的障礙,免疫抑制葯物--環孢素的發明使移植後器官存活率大大提高,故正確;
③孩子的性別是由父親的精子決定的,故錯誤;
④轉基因食品是指使用生物技術改進的動物、動物和微生物所製造或耗費的食品、食品原料及食品添加物等.針對某一或某些特性,以一些生物技術方式,改正動物、動物基因,使動物、動物或微生物具有或加強次特性,可以降低耗費本錢,添加食品或食品原料的價值.所以轉基因食品使我們營養多樣化,對人類沒有任何不利的說法錯誤;
⑤衡陽「角山大米」富含對人體健康有益的硒,但我們攝取硒元素並不是越多越好,故錯誤;
⑥根瘤菌可為豆科植物提供含氮物質,是正確的.
所以①②和⑥的說法正確.
故選:C.
Ⅱ 如何更好的發展微生物來源的免疫抑制劑
如何更好的發展微生物來源的免疫抑制劑
常用的免疫抑制劑主要有五類:(1)糖皮質激素類,如可的松和強的松;(2)微生物代謝產物,如環孢菌素和藤黴素等;(3)抗代謝物,如硫唑嘌呤和6-巰基嘌呤等;(4)多克隆和單克隆抗淋巴細胞抗體,如抗淋巴細胞球蛋白和OKT3等;(5)烷化劑類,如環磷醯胺等。
根據合成方法,免疫抑制劑大致可分為:
(1)微生物酵解產物:環孢菌素CsA類、他克莫司Tacrolimus(FK506)、雷帕黴素Rapamycin(RPM)及其衍生物SDZ RAD、Mizoribine(MZ)等;(2)完全有機合成物:大部分來源於抗腫瘤物,主要有烷化劑和抗代謝葯二大類。包括激素類(腎上腺皮質激素、糖皮質激素)、硫唑嘌呤(azathioprine,Aza)、氨甲蝶呤Leflunomide、breqinar(BQR)等;(3)半合成化合物:RS61443(mycophenolate mofetil,MMF)、SDZIMMl25、DeoxysPergualin(DSG,脫氧精瓜素)等;(4)生物制劑:antithymocyte globulin(ATG)、antilymphocyte globulin(ALG)等。
根據其發展狀況,免疫抑制劑大致可分為: 以抗IL-2受體單克隆抗體、FTYZO等為代表,主要作用是針對改變Cytokine蚓,如抑制TH1、增強TH2。
根據其臨床應用情況,免疫抑制劑分類為:(1)預防性用葯:CsA、FK506、MMF、Aza、Prednisone;(2)治療/逆轉急性排斥反應(救治用葯):MP(甲基強的松龍)、ALG或ATG、Murononab-CD3或CD4、MMF、FK506等。(3)誘導性用葯(因急性腎小管壞死而出現延遲腎功能、高危病人、二次移植、環孢素腎毒性病人):ATG或ALG、OKT3或OKT4,Simulect或Zenapax等。
Ⅲ 最沒有爭議的器官來源途徑是
自願捐獻。
我國每年約有150萬患者急需器官移植,角膜病致殘者約400萬,而每年器官移植手術僅有萬例左右,遠遠不能滿足臨床需要。而對那些器官衰竭患者及角膜病致殘者來說,(器官),角膜移植是延續生命及傳遞光明的唯一希望,現實生活中每天都有許多患者承受著與生死搏鬥及失明的煎敖焦急地苦苦等待著。
(3)環孢素的發明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由志願者持本人身份證到紅十字會填寫器官捐獻自願書,並指定捐獻執行人,當潛在捐獻狀態出現後,省級體器官捐獻辦公室會派相關人員進行核實評估。
當捐獻志願者生命垂危達到待捐狀態後填寫器官捐獻登記表確認捐獻,捐獻者經所在醫院確認死亡後,由器官捐獻辦公室通知器官獲取組織獲取器官,器官捐獻辦公室根據器官分配與共享原則對捐獻器官進行分配。
器官捐獻者完成捐獻後的遺體,由醫院進行符合倫理原則的醫學處理,恢復遺體原貌並協助家屬處理善後事宜。
Ⅳ 器官捐獻的器官移植
什麼是器官移植
器官移植是將某個健康的器官通過手術或其他方法放置到一個患有嚴重疾病、危在旦夕的人身體上,讓這個器官繼續發揮功能,從而使接受捐贈者獲得新生。
移植醫學的崛起
器官移植在二十世紀以前一直是人類的夢想,在二十世紀初期,醫學界對治療那些身體某個器官功能嚴重衰竭的人依舊束手無策。由於受種種客觀條件的限制,器官移植在當時只是停留在動物實驗階段。
到了五十年代,世界各地的醫生開始進行人體試驗,但由於不能很好地控制移植後的排斥反應,器官移植的效果不盡自意。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諾華公司發明了免疫抑制葯物--環孢素(新山地明)。環孢素的發明使移植後器官存活率大大提高,器官移植事業得到了飛速的發展,這是本世紀尖端醫學的重大成就之一。
哪些人可以接受器官移植
● 心臟
由各種原因導致的心臟衰竭的人,心臟移植是唯一的治療方法。
● 肺臟
終末期良性肺部疾病的患者,經過傳統內科治療無法治癒,但估計尚有1-3年存活希望,可考慮進行肺移植手術來改善身體狀況。
● 肝臟
處於良性肝癌末期,無法用傳統內科手術治療的患者,肝臟移植是唯一的方法。
● 腎臟
當一些疾病對腎臟產生損害,腎臟不能發揮正常的生理功能時,就會逐漸發展為腎功能不全,氮質血症,其終末期就是尿毒症。挽救尿毒症患者生命的方法包括透析和腎臟移植。
● 胰臟
胰臟移植多數是與腎臟移植同時進行的,主要用於治療晚期糖尿病、I型糖尿病、和胰切除後糖尿病。
除了上述,尚有患有脾臟、小腸、盲腸等多種疾病的人也可以通過接受移植手術獲得治癒。
Ⅳ 鄭軍華的人物簡介
兼任上海醫學會泌尿外科分會副主任委員,上海市醫學會男科分會委員,中華醫學會泌尿外科分會慢性前列腺炎協作組織專家組成員,上海市泌尿外科質控委員會委員,上海市醫學會醫療事故鑒定專家,上海市泌尿外科專家會診中心專家,國家自然基金、上海市科委重點基金評審專家,上海市科技進步獎評審專家。任中華腔鏡泌尿外科雜志,中華實驗外科雜志、中華醫學實踐雜志編委、高等醫學院校學報、浙江大學學報及浙江大學學報英文版、同濟大學學報(醫學版)、第二軍醫大學學報、第三軍醫大學學報、第四軍醫大學學報、JOURNAL OF MEDICAL COLLEGES OF PLA等雜志的特約審稿人。 1989年7月畢業於第二軍醫大學海軍醫學系本科,獲學士學位;1997年畢業於上海第二軍醫大學,獲博士學位;1989年7月至2007年1月任第二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泌尿外科軍醫、主治軍醫、副主任醫師、副教授,2004年擔任科室行政副主任。2007年1月轉業,任同濟大學附屬第十人民醫院、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泌尿外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2008年11月起擔任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副院長、同濟大學附屬第十人民醫院副院長,分管醫療業務工作。
從事泌尿外科醫療工作20年,具有豐富的泌尿外科、器官移植的臨床、教學和科研工作的經驗。對泌尿外科常見病和疑難雜症的診斷處理具有豐富的經驗,擅長於泌尿系腫瘤、結石、前列腺疾患、尿道狹窄、腔內泌尿外科的手術與診治。熟練掌握各種復雜手術如前列腺癌根治術、全膀胱切除、腎癌根治術、保留腎單位手術、腎靜脈(腔靜脈)癌栓手術;熟練掌握泌尿外科微創治療技術包括腹腔鏡下泌尿外科手術、輸尿管鏡治療、經尿道膀胱、前列腺電切除術等。尤其擅長於泌尿系疾病的腹腔鏡微創手術治療,率先在上海開展了腹腔鏡前列腺癌根治術、腎部分切除術、腎癌、腎盂癌根治術等高難度標志性手術。
主編專著2部,參編專著10餘部,以第一作者發表論著100餘篇,其中SCI收錄2篇。主編了《器官保存學》,該書是國際上第一本器官保存領域的專著,表明我國器官保存研究和臨床應用達到了國際水平;以第一完成人獲得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三等獎各1項,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上海市醫學科技二、三等獎各1項,以及國家發明專利1項、科技成果轉化1項;以第六完成人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和軍隊醫療成果一等獎各1項。以第一或第三申請人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全軍「十五」醫葯衛生重點課題、上海市科委重點攻關課題等共16項,共280餘萬元。「十五」期間入選長征醫院跨世紀人才培養「208」計劃,「十一五」期間入選長征醫院「三重三優學科人才培養計劃」的重要專業特色項目,以及第二軍醫大學「5511」人才建設工程優秀學科帶頭人苗子培養計劃。2005年入選中華醫學會泌尿外科分會將帥人才培養計劃。
曾榮獲:「上海市優秀博士論文」(2002年),「十五和十一五」期間「第二軍醫大學先進科技工作者」(1999年,2006年),「李瑞麟醫學教育獎」(1997年),第二軍醫大學A級教員(2002年),第二軍醫大學和長征醫院優秀共產黨員多次,榮立三等軍功2次(1995年,2005年),2005年獲得上海市衛生系統最高榮譽獎銀蛇獎二等獎,授予市衛生系統先進工作者,並記行政大功一次。 1992年研製成功長征-1號多器官保存液,填補了國內空白,獲得國家發明專利,並實現成果轉化;
1994年始在國際上首先指出紅細胞參加了移植腎超急性排斥反應的病理學損傷,以及環孢素A腎中毒病理學損傷可逆性恢復的病理學發生機制;與他人合作揭示了祖國中葯冬蟲夏草、川芎對環孢素A腎中毒病理學損傷的預防和治療的作用機制;
1997年始在國內提出腎上腺腫瘤的各種影像學表現特徵及合理的影像學檢查程序;系統闡述了男性生殖系統常見疾病的超聲局部解剖學和血流動力學的變化,並建立了男性生殖系統超聲診斷標准;報告了磁共振水成像造影技術、磁共振血管成像技術、多排螺旋CT 掃描技術在腎移植輸尿管並發症中的應用及價值;
2001年始在國內首先研究大劑量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對高敏病人的降PRA作用,探索免疫高敏患者的臨床治療新方法及作用機制;並開始基因表達譜晶元在腎臟移植免疫中的應用研究,結果表明,運用高通量、大規模基因表達譜晶元分析和研究基因表達譜系,能夠有效篩選有關移植免疫方面的相關基因。
1993年-2007年圍繞尿毒症和腎移植對生殖健康的影響,提出:
1、腎移植術後的性生活質量明顯改善;年齡、經濟狀況、性心理狀態、對性行為和性心理的認識等可影響腎移植患者的性生活質量;透析不能改善尿毒症患者的性激素、微量元素的異常,而腎移植術後患者性激素異常、微量元素異常可以得到明顯改善。
2、腎移植術後睾丸的病理變化明顯改善,包括睾丸的體積、質地、曲細精管、曲細精管界膜和睾丸間質以及精子形態。
3、治療量的CsA對腎移植患者的精子形態有一定的影響,對精子其它參數無明顯影響。腎移植術後男性生育能力明顯好於尿毒症患者,成功腎移植術後2年的生育能力可以逐漸恢復至正常人水平。
4、從術後時間及環孢素劑量探討腎移植患者授孕的時機,男性成功腎移植患者選擇手術2年後授孕比較合適。而女性成功腎移植患者選擇手術後2-3年。
2000年至今,積極提倡微創治療,開展泌尿系疾病的腔內治療及其腹腔鏡技術的應用,尤其在泌尿系疾病的腹腔鏡微創手術治療方面有新的突破,已完成腹腔鏡微創治療泌尿系疾病1000餘例,並率先在上海開展了腹腔鏡前列腺癌根治術、腎部分切除術、腎癌、腎盂癌根治術等高難度標志性手術,開展了腹腔鏡下腎癌根治術和保留腎單位的基礎和實驗工作。
Ⅵ 醫學史上最偉大的發明是什麼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研發新葯似乎是又神秘又費勁的一件事,科學家在實驗室里倒騰幾年瓶瓶罐罐,就會耗費掉巨額資金,即使這樣也經常失敗。然而,對 於新葯研發,尤其是早期的研發而言,邏輯嚴謹的實驗室研究並不總是全部。有些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新葯,往往是在偶然的巧合,甚至是沾上不少「運氣」因素中, 得以被發現的。
青黴素:弗萊明的奇幻冒險
眾所周知,亞歷山大·弗萊明在觀察一個偶然進入 青黴菌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培養皿時,發現了歷史性的奇跡——青黴菌生長范圍之外,出現了一個「空白帶」,原本在此范圍內的葡萄球菌全部被殺死。根據這一發 現,弗萊明進行了後續研究,成功為青黴素應用於臨床奠定了堅實基礎。不過關於發現青黴素的趣聞,普通人知道的可能不是很多。實際上,青黴素的發現,正是一 個如同奇幻冒險一般的「運氣事件」。
1928 年的弗萊明,正為了研究一個關於葡萄球菌的課題,而在實驗室里大量培養金黃色葡萄球菌。不過,實驗室里卻接連發生了一串奇特事件:首先,天氣驟變直接導致 葡萄球菌的生長受到了抑制,而實驗室周圍的青黴菌孢子則隨風掉進了培養皿里;不久之後弗萊明回老家度假,實驗室外面的天氣也逐漸溫和,青黴菌和葡萄球菌在 無人看管的情況下,同時進行生長,從而形成了後來的情景。
可回到實驗室的弗萊明,似乎並沒把這些培養皿當回事,他看到它們已經被青黴菌污染 之後,直接把受污染的培養皿扔進了消毒液里殺菌。在這之後,又一次的奇跡出現了——有幾個培養皿沒有完全浸入消毒液,反而浮在了上面,弗萊明總算在進一步 消毒之前瞟了一眼培養皿,這才有了後面的故事。
氮芥:戰爭慘劇背後的抗癌神葯
即使是在癌症治療領域各種新興療法異軍突起的今天,傳統的放化療依舊是必不可少的抗癌武器。因為仍然有很多種癌症,僅需要聯合化療或放化療即可治癒,而放化 療配合新型療法,則往往可以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今天的癌症患者正在享受醫學進步所帶來的好處,但卻少有人知道,葯物征服癌症的第一步,居然和戰爭慘 劇密切相關。
1942年8月,美軍參與了英軍在北非的作戰,以打擊隆美爾和他的北非軍團。1943年5月作戰結束後,盟軍北上進攻義大利和 西西里島,並選擇義大利的港口城市巴里(Bali)作為盟軍港口,用以運輸、儲存各種物資。8月,時任美國總統羅斯福警告德軍,一旦德軍使用芥子氣,盟軍 很有可能以牙還牙。與此同時,美軍向巴里運送了一批含有芥子氣的毒氣彈。
1943年12月2日,德軍毫無預兆地空襲了巴里,盟軍損傷慘重。 不幸的是,那艘裝滿毒氣彈的貨船被炸沉,刺鼻的蒜味瞬間充滿船艙,絕大多數人中毒身亡。至於少部分跳船逃生的士兵,衣物上也沾滿了毒氣和油、水的混合物, 導致全身芥子氣中毒。在救治這批傷員的過程中,醫生們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這些傷員在中毒後的第3~5天,表現出骨髓受抑制的特徵--白細胞減少。由於 戰時的消息封鎖,這一現象並沒有被公之於眾。但在二戰結束後的1946年,這些數據被公開,隨即引起了葯理學家路易斯·戈德曼(Louis S. Goodman)的注意。
戈德曼認為,既然芥子氣能夠對正常細胞造成傷害,那麼它也有殺死腫瘤細胞的潛力。他和他的團隊大膽地進行了動物試 驗:給患有淋巴瘤的老鼠注射芥子氣,觀察腫瘤的變化。幾天之後,當他們檢查腫瘤的生長情況時,突然發現淋巴瘤的體積大幅縮小。進一步的解剖發現,縮小的腫 瘤內存在著大量已經被殺死的癌細胞。在「毒氣之王」面前,癌細胞似乎低下了頭。
芥子氣雖然被證實能夠殺滅腫瘤,但過於「彪悍」的特性使它投 入臨床的可能性幾乎為0,團隊再一次陷入了沮喪中。功夫不負有心人,戈德曼通過查閱文獻發現,芥子氣的一位「近親」氮芥 (Mechlorethamine)具有相對較小的毒性,但療效同樣喜人。戈德曼的研究團隊在開展了大量的動物實驗後,試驗性地用氮芥治療67位患有霍奇 金病(淋巴瘤的一大類型)或白血病的患者,研究於1946年9月21發表於頂尖醫學雜志《美國醫學會雜志》(JAMA)後,隨即震驚了醫學界。在多方共同 努力下,氮芥成功上市,開啟了化學葯物治療癌症的新時代。盡管今天氮芥本身的用途已大為減少,但科學家絕對不會忘記,它在葯物歷史上的功勞。
西羅莫司:復活節島的「土生」怪傑
以石像聞名的復活節島,一直是不少人所憧憬的旅遊勝地,而諸如紅黴素、阿奇黴素之類的大環內酯類抗生素,是臨床上對付細菌感染的一大利器。倘若這兩者之間碰 撞出了火花,會是怎麼樣的情景呢?實際上還真有這一類葯物,它們「出生」於復活節島的土壤,是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家族的一員,然而它們並非優異的抗生素,而 是抗癌利器和幫助器官移植患者重獲新生的免疫抑制劑。
1964年,一群科學家前往復活節島開始「探險」,他們採集了島嶼上多個位置的土壤, 希望能在土壤寄居的微生物中,發現能對抗感染的新型抗生素。他們在結束旅程後,決定將土壤交給著名葯企惠氏(現在已被輝瑞收購),惠氏公司的研究員在幾年 後對這些樣本進行了研究,發現其中一份樣本中所含的吸水鏈黴菌(Streptomyces hygroscopicus,放線菌的一種)所分泌的物質能夠抑制真菌的生長。研究人員將這一發現寫成論文發表,並給這種物質起了一個名字--雷帕黴素 (Rapamycin,名字來源於復活節島的別名「Rapa Nui」,後來改名為西羅莫司)。可惜的是,後續研究發現雷帕黴素對免疫細胞具有很強的抑製作用,不能成為抗真菌葯物,這也使得研究擱置了一段時間。
復活節島上由惠氏公司於2000年11月設立的紀念牌,旨在紀念西羅莫司的發現
不過隨著後來對預防器官移植免疫排斥的免疫抑制劑的研究大潮(因為他克莫司、環孢素等著名免疫抑制劑,也是天然來源的),雷帕黴素也被撿了起來,研究它在這 一方面的潛力。功夫不負有心人,雷帕黴素在預防腎移植的免疫排斥方面較其他療法有著明顯的優越性,使得它於1999年成功地成為了一種新型免疫抑制劑。當 然,這還不算是故事的結束。幾年之後,基於它的兩種衍生物--坦羅莫司和依維莫司,均成為了表現優異的抗癌葯物,被用於治療多種癌症。而這一家族的化合物 由於具有抑制細胞增殖的效應,也被塗在心臟支架上,作為預防冠狀動脈再次病變的葯物得以廣泛應用。
Ⅶ 重症肌無力眼肌型發展到四肢能用固元提肌湯治療嗎
重症肌無力的治療,主要包括葯物治療和手術治療。葯物治療主要使用膽鹼酯酶抑制劑,常用的葯物有吡啶斯的明、加蘭他敏、新斯的明等。而激素治療常用的葯物有地塞米松、潑尼松等。
對危重患者,可以給大劑量激素沖擊療法。在大劑量激素沖擊治療的情況下,短期可能會使患者病情加重,並且可能出現生命危險,因此,對於應用大劑量激素治療者,需住院治療,而且要做好搶救准備。患者還可以口服乙哌立松,但必須在早晨服用。
大劑量和長期使用激素,可以誘發糖尿病股骨頭壞死,胃潰瘍出血等嚴重的繼發感染,如庫欣綜合症等。對上述葯的副作用,在治療的同時,應該告知患者及其家屬,在徵求家屬理解並同意後,才能給予治療。
常用的免疫制劑常用的葯物有環磷醯胺、環孢素a等。有些葯對重症患者,是禁用葯和慎用的葯物,比如奎寧、嗎啡、恩濟堂代理的抗生素、青黴素、硫酸多粘菌素、地西泮、苯巴比妥等。鎮靜劑可以加重患者的病情,或者會使患者復發,在臨床上常常慎用。對於合並有胸腺腫瘤、胸腺增生的患者,可以進行胸腺切除,和胸腺放射治療。
Ⅷ 什麼是器官移植
器官移植是將某個健康的器官通過手術或其他方法放置到一個患有嚴重疾病、危在旦夕的病人身體上,讓這個器官繼續發揮功能,從而使接受捐贈者獲得新生。器官移植在20世紀以前一直是人類的夢想,1954年,波士頓的醫學家哈特韋爾·哈里森和約瑟夫·默里成功地完成了第一例腎移植手術,開創了器官移植的時代。但由於不能很好地控制移植後的排斥反應,器官移植的效果不盡如人意。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70年代諾華公司發明了免疫抑制葯物——環孢素(新山地明)。環孢素的發明使移植後器官存活率大大提高,器官移植成為常規療法。可以接受器官移植的臟器包括:心臟、肺臟、肝臟、腎臟、胰臟等。
Ⅸ 有關器官捐獻的資料和事例
眼角膜移植是目前器官移植手術中,成功率最高,也是施行最多的手術。主要的原因在於眼角膜來源管道較多,而人體對角膜移植片排斥率較低之關系。
目前角膜捐贈來源以國外善心捐贈為大宗。輸入國主要是美國與斯里蘭卡。至於國內臨終捐贈仍屬鳳毛鱗角,獲得不易。由於國內、國外來源數量上的差異,使得目前角膜移植成功的案例,大部份仍是屬國外捐贈的。但從異邦一路迢迢運至國內,其「新鮮度」總不及國內捐贈的,故若有國內捐贈眼角膜的機會,不管是受捐贈病人及家屬或眼科醫師,都會覺得寶貝的不得了,並對捐贈者及其家屬的愛心、犧牲和奉獻,表達最高敬佩之意。 另外由於目前角膜來源不虞匱乏,所以捐贈來源仍排除活體捐贈(即非臨終捐贈)。我們常會遇到家屬以大愛和令人敬佩的親情,願意提供自己的角膜給予摯愛的親人。雖然家屬很捨不得病人視力不良,願給予最好的,但醫師還是會勸退,並希望仍能保有此無私奉獻的心,簽定器官捐贈意願卡,以後若有萬一,才把機會給予最適合的人。
角膜捐贈可分為兩種方式:(1)捐出整個眼球、(2)單獨捐出眼角膜。如捐贈整個眼角膜,則除了眼角膜可供移植外,眼白的部分也有許多醫療用途,可造福更多的病患,而其他部分也可提供醫療研究用途。至於什麼人適合捐贈?一般而言,年齡並無特別限制,但嬰幼兒則較不建議;其他如死因不明或有全身性病毒或細菌感染者(如肝炎、愛滋病或菌血症者)或角膜情況不佳(如暴露性角膜炎或曾動過眼內手術等),則不適合捐贈。器官摘取之時效,原則上希望能於捐贈者死亡後六小時內完成。
至於什麼樣的病患需要接受角膜移植,最常見的原因是感染、外傷導致角膜遺留白斑而影響視力者;另外也有不少原因是眼內手術或眼部疾病而導致角膜水腫的患者。還有其他原因,如:後期的錐角膜病患及角膜厚度變薄有破裂之虞者。角膜移植除了可以改善部分視力,有些病患術前眼刺痛流淚的症狀,也可以獲得改善。 眼角膜移植排斥率雖遠比其他器官移植少得多,且排斥的情形也較易控制,但還是有移植片失敗的情況,所以仍是對某些角膜疾病不得不然的手術。故慎選病人,善用每一份善心的捐贈器官,是手術醫師最基本的責任。而更對受贈者敦敦叮嚀,角膜移植瓣的成功植入及後續的存活,並發揮撥雲見日的功能,手術只是一項短暫的過程,更重要的是受贈者對自己眼睛的照護,與醫師間緊密的配合。以後的歲月,更是重要的人生新起點,載著無限的祝福,迎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