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紙殼彈什麼時候發明

紙殼彈什麼時候發明

發布時間:2021-09-24 10:59:40

Ⅰ 子彈的發展史

人們常常愛用『彈丸之地『來形容一個地區的小。確實,彈丸是很小的,尤其是槍彈的彈丸更小。可是你不要輕看了這小小的槍彈,它有著悠遠的歷史和一番頗不尋常的經歷,在整個槍械發展史中還佔有重要的一席。
大約在八百多年前,我國已經出現了『槍『。宋朝有個叫陳規的特領用長竹竿製造了20條『火槍『。但那時還沒有槍彈,只是靠噴射火葯產生的火餡燒灼敵人和戰具。那時的黑火葯成份很復雜,除硝石、硫磺、木炭三種主要成份外,還常常攜有砒霜、巴豆、乾漆,瀝青等致煙致毒物。因此,火葯燃燒很不完全,總有許多渣滓隨著火餡一同噴射出去,這些渣滓對人體還有一定的殺傷力。久之,這種現象引起了軍事家的注意。

l232年金人在抵禦蒙軍的忭京(今河南開封)保衛戰中,曾在『飛火槍『中裝填火葯及鐵渣、磁末。這些鐵渣、磁末可稱是槍彈的胚芽。幾十年後,世界上最早的槍彈終於在我國誕生丁。

129年,南宋壽春府(今安徽壽縣)軍民在抗禦蒙軍的戰斗中,曾創制了一種『突火槍『槍中裝有『子窠『。雖說在對『子窠『的具體形制還眾說紛紜,但得到中外火器史學家一致肯定的是,『子窠就是世界最早的槍

槍彈問世後,在很長時期內只是一些不規則的圓形彈丸。我國元朝末年和明朝初年(14~15世紀)軍用的槍(當時稱為『銃『,一般都發射鐵砂。R世紀末歐洲出現的明火槍,也是用不規則的實心彈丸,用鐵而後用鉛製成。隨著戰爭的發展,對槍的射程和射擊准確度也要求越來越高,這種大小不一的彈丸是很難擔此重任的。於是,槍和彈都得到了改進。這種改進首先是15世紀時在歐洲實現的,爾後傳到日本,再傳到中國,被稱為『鳥銃『,因為用它可以瞄準擊中飛鳥。

鳥銃是前裝槍,彈丸和發射葯是分裝的。每發射一次、都要從槍口先裝入發射葯;用通條把火葯築實再下鉛彈,用通條把其送到底;然後打開槍管上的火門,裝填引火葯;發射時扣動火繩槍機點燃引火葯。整個過程十分繁雜,幾分鍾才能完成一次發射。在戰場上,弓弩的發射速度要比它快三四倍,所以火槍往往抵擋不住弓弩的攻勢,捉高裝彈速度這成為以後幾個世紀中改進的突出課題。

以往的火槍都是滑膛槍,當彈丸與彈膛之間的間隙過小時,裝填很費力;間隙過大時,發射時又會漏泄較多的火葯氣體,影響射擊精度和射程,為解決這一矛盾,許多人費盡了心機。15世紀末,普魯士人首先取得突破,在槍膛內刻上直線槽,用以減小裝填彈丸時與槍膛摩擦;還把槍彈包上一層浸油的毛織物或麻布,稱為浸油丸衣,用以填充膛線所造成的空隙,並使彈丸能順暢滑動。這種槍的裝填速度捉高了。

17世紀時,瑞典人有一項傑出的發明,把彈丸和發射葯裝在同一個紙筒內,裝填時將紙筒撕破(咬破),把發射葯和彈丸一塊裝入槍膛中去,既簡化了裝填過程,又保證了發射葯的定量裝填,它預示了一種新型的定裝槍彈的出現,

19世紀,科學技術迅速發展,槍彈也告別了它漫長的『童年時代而進入『青春期『。19世紀初,英國人明了用擊錘打擊雷汞起爆的點火法,並進而製成了雷汞火帽,用於步槍點火。1825年、法國軍官德爾文設計了一種槍管尾部帶葯室的步搶;裝填時,直徑比槍度口徑小的軟鉛彈丸能順暢地滑滾入槍膛而停於葯室前端,然後再用通條撞擊軟鉛彈丸,將其壓扁,使之緊貼膛壁。這雖然提高了裝填速度,但有個致命弱點,那就是彈丸由球變扁,射擊精度受到很大影響。

1830年,德爾文發明了長形彈丸,這在槍彈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長形彈丸較球形彈丸優越,第一,重量相同時,長形彈丸的直徑要比球形彈丸的小得多,它的頭部還可做成尖形的,這可減小飛行時的空氣阻力。可大大縮小槍的口徑,減輕槍的重量,提高槍的堅固性;第二,長形彈丸同槍膛的接觸面積要比球形彈丸大得多,能更好地嵌入膛線,因而可減小膛線的深度。恩格斯高度評價了德爾文的這項傑出發明,他在《步槍史)一文中稱德爾文為『現代步槍之父『。

後來,法國的圖溫南和米涅又對德爾文式步槍進行了改進。圖溫南在步槍的葯室中央安了一根鋼心桿,這樣用通條沖打彈丸時,可使其產生規則的擴張。米涅是把彈丸底部掏空成圓錐形,再用一中空的碗狀鐵塞堵上,發射時火葯氣體推頂鐵塞使彈丸擴張而嵌人膛線;這種彈丸不必用通條沖打,井改善丁閉氣性。米涅式步槍首廣為歐洲各國所使用。

但德爾文、圖溫南和米涅的發明並未突破前裝槍的范疇。前裝槍彈要從槍口裝入,裝填線長、速度慢,裝填時人體動作幅度大,槍管需豎直,因而容易暴露目標。1805年時,英國人包利曾作過一種後裝搶的大膽嘗試,彈葯本身帶有點火裝置,可惜未能見效。1835年,普魯士的德雷澤發明了一種全新的後裝擊發步槍和定裝槍彈。這種槍彈用紙筒作彈殼,將彈丸,發射葯和底火集於一身。裝填時用槍機從後面把搶彈推入葯窒,扣動扳機後,槍機上的擊針刺進紙殼,撞擊底火。引燃火葯,射出彈丸。這使整個裝填和發射過程大大簡化,提高射速4~5倍,而射手能以任何一種姿勢或在運動中重新裝填槍彈。德雷澤式步槍顯示出巨大的優性,普魯士政府馬上收買了這一發明,並秘而不宜和秘密生產。直到1848年才為世人所知,各國隨即相仿製,德雷澤式步槍很快就獨占鰲頭。

由於紙殼槍彈的裝葯易受潮,發射後又有殘紙片遺留在槍膛內,所以很快又被金屬彈殼取代了。l85l年,美國的毛爾斯試製成功了金屬殼槍彈,但美國當局遲遲沒有採用,直到l86l年的南北戰爭中美田才開始使用。金屬殼槍彈成功地解決了火葯的可靠密閉,使槍彈能長期儲存,還顯著地提高了槍的射速。金屬殼定裝槍彈導致了自動武器時代的到來。

1世紀末以前,槍彈使用的發射葯一直是黑火葯,發射後在槍膛中遺留的火葯殘渣較多,難以擦拭,1884年,法國維埃爾首先製成了硝化棉無煙火葯,並很快用於槍彈。隨,聞名世界的瑞典諾貝爾何成了巴力斯特無煙火葯,英國製成了柯達型無煙火葯。無煙火葯所產生的火葯氣體壓力大於黑火葯,因而不僅提高了槍彈的初速,還使得槍的口徑可進一步減小,同時,槍膛中留下的火葯殘渣也顯著減少。

無煙火葯還有溫度高的特點,往昔的鉛彈丸已無法承受,容易產生破裂和變形,於是,又誕生了新的彈丸一被甲彈頭。這就是將鉛心裝入鎳銅或軟銅的被甲之中,被甲彈最初用圓頭,後來為減少空氣阻力改為尖頭,後又改為流線型或船形。槍彈經過幾百年漫長的演變,至此,終於跨過了『青春期『而基本成型,直到今天。

進人20世紀以後,槍械有了很大發展,而槍彈的構造沒有大的變化,只是對彈頭不聽改進,形成了各種用論的槍彈,現在常用的槍彈有普通彈,穿甲彈、燃燒彈、曳光彈、爆炸彈、穿甲燃燒彈、燃燒曳光彈,穿甲燃饒曳光彈等。

值得注意的是,西德從1967年開始研製的一種新型槍彈一無殼弗,經十多年的努力下在198l年已基本取得成功。無殼彈可以大大減輕槍彈的重量,增加士兵攜帶槍彈數量。無殼化,如今又成為世界上輕武器的主要發展趨向之一。可以預言,在不久的將來,這種槍彈家族的新夥伴,必會以它不凡的身手,令人刮目相看。

Ⅱ 求【德萊賽步槍】所使用紙殼彈的資料

1835年,普魯士的德雷澤發明了一種全新的後裝擊發步槍和定裝槍彈。這種槍彈用紙筒作彈殼,將彈丸,發射葯和底火集於一身。裝填時用槍機從後面把搶彈推入葯窒,扣動扳機後,槍機上的擊針刺進紙殼,撞擊底火。引燃火葯,射出彈丸。這使整個裝填和發射過程大大簡化,提高射速4~5倍,而射手能以任何一種姿勢或在運動中重新裝填槍彈。德雷澤式步槍顯示出巨大的優性,普魯士政府馬上收買了這一發明,並秘而不宜和秘密生產。直到1848年才為世人所知,各國隨即相仿製,德雷澤式步槍很快就獨占鰲頭。

Ⅲ 裝子彈的槍是從什麼時期開始的

1835年,普魯士人德復萊賽在制軍方的支持下發明成功後裝式步槍,這種從身管後方裝填彈葯的槍由身管、槍機、發射機和槍托等組成,發射的就是紙殼定裝槍彈。使用時,射手用槍機從後面將子彈推人槍膛,扣動扳機後,槍機上的長桿形擊針即刺破紙彈殼,撞擊底火,引燃發射葯,將彈丸射出。由於這種槍發射時擊針穿破紙彈殼底部打擊底火,所以叫針刺發火槍。同時,由於這種後裝槍的子彈需要一發一發地裝人槍膛,所以也叫「後裝單發槍」。

Ⅳ 最早的 後膛槍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最早嘗試槍械彈葯後裝的是法國人包利,他試用的子彈本身帶有點火裝置,但由於槍管尾端不密封,火葯氣體從後面跑了出來,因而失敗了。19世紀30年代,有人發明了一種紙殼定裝式槍彈,將彈丸、底火、發射葯合為一體,從而為後裝槍的誕生創造了條件。1835年,普魯士人德萊賽在軍方的支持下發明成功後裝式步槍,這種從身管後方裝填彈葯的槍由身管、槍機、發射機和槍托等組成,發射的就是紙殼定裝槍彈。使用時,射手用槍機從後面將子彈推人槍膛,扣動扳機後,槍機上的長桿形擊針即刺破紙彈殼,撞擊底火,引燃發射葯,將彈丸射出。由於這種槍發射時擊針穿破紙彈殼底部打擊底火,所以叫針刺發火槍。同時,由於這種後裝槍的子彈需要一發一發地裝人槍膛,所以也叫「後裝單發槍」。
19世紀60年代,英美等國開始設計製造後裝連發槍,並相繼裝備部隊,這之後,許多國家競相製造,從而造出了許多種類繁多的槍。我國於1867年研製成功了美式後裝單發槍,其子彈為鉛彈,葯筒有紙和金屬制兩種。到 19 世紀 70 年代,我國已能仿製生產多種後裝單發槍。後來,我國又仿製了多種後裝連發槍。
後裝連發槍的特點是沒有儲存子彈的彈倉,也即時下所說的彈巢。根據彈倉在槍身上的位置不同,通常又分為前托彈倉、後托彈倉和機巢彈倉。彈倉有固定式和可卸式兩種,固定彈倉使用較廣,常能容納5 發子彈,採用彈夾做裝彈工具,可一次將子彈全部裝人彈倉。使用彈倉可大大地縮短裝彈時間,提高槍的發射速度,使射速達每分鍾10~12發。
1866年7 月3 日,在易北河以西的薩多瓦地區展開了一場歐洲近代史上的空前大會戰,普魯士軍和奧地利軍以50萬的兵力進行爭奪德意志領導權的戰爭,在總參謀長毛奇的指揮下,普魯士軍以巧妙的戰術、猛烈的火力打敗了一直稱雄歐洲的奧地利軍。在這場驚心動魄的戰爭中,奧軍傷亡被俘4 .5 萬人,普軍僅損失約1 萬人。普魯士戰勝了奧地利,為德國的統一創造了條件,盡管決定這次戰爭勝敗的因素很多,但這一條因素不可小視;普軍大量裝備了以後裝擊針槍為代表的先進武器,而奧軍使用的仍是前裝燧發槍。

Ⅳ 第一次出現燧發槍的戰爭是什麼時候~當時的情況是什麼樣的~

燧發槍在十七世紀由是法國人發明。它的基本結構如同打火槍,即利用擊錘上的燧石撞擊產生火花,引燃火葯。燧發槍的平均口徑大約為13.7毫米,由於還沒有發明後裝彈式火槍,所以這對當時的彈葯裝填技術做了很高的要求,按以前的裝填方法,裝填彈丸時,需將彈丸放到膛口,用木榔頭打送彈棍,推槍彈進膛,這是非常費時間的,在戰場上,就意味著浪費生命。後來,美國賓夕法尼亞周的槍械師創造了一種加快裝填法,使用浸蘸油脂的亞麻布或鹿皮片包著彈丸,裝入膛口,減少了摩擦.這種方法不僅加快了裝填速度,而且起到了閉氣作用,精度隨之提高,射程也提高了。

這種槍是靠燧石撞擊鋼片發出火花而點著火葯池中的火葯的。燧石夾在彈簧擊錘上,扣動扳機時,彈簧突然松開擊錘,撞擊火葯池上的金屬蓋片,撞擊的同時打開火葯池上的蓋片,並產生火花,點燃火葯池中的引火葯,從而將彈丸射出。顯然,燧發槍的機械原理比火繩槍要可靠得多,最初,燧發槍的點火有效率為2/3,而火繩槍的有效率僅為50%。後來,隨著技術進一步改進,滑膛槍的點火有效率提高到了85%。

一種內裝火葯和彈丸的長橢圓形紙殼彈筒的問世,極大地提高了隧發槍的射擊速度。對於舊式的火繩槍來說,槍手首先要用一個牛角製成的葯筒,將火葯池裝滿引火葯;然後,將一個小木管內的火葯裝入槍管;再從隨身攜帶的彈葯袋裡取出一粒彈丸,從帽子里取出一片布包上彈丸,一同裝入槍管內;用送彈棍將彈丸和布條捅緊;最後,取出燃著的火繩,拴在槍機上,以備最後點火射擊。而對於燧發槍來說,情況就大不一樣了。首先,槍手用牙咬掉紙殼彈筒的尾蓋,用嘴含住彈丸;然後,將彈筒內的火葯倒人火葯池中一部分,剩下的火葯則裝入槍管內;將用嘴含著的彈丸和彈筒的紙殼一起,裝入槍管內;用送彈棍將彈丸和紙殼往下捅到火葯處,這就可以准備射擊了。火繩槍每分鍾只能射擊一次,而使用紙殼彈筒的燧發槍每分鍾可以射擊2-3次,甚至更多。

滑膛槍的另一個改進,是槍管採用硬度更強的金屬,以使其能承受更大的火葯裝填量,從而大大提高彈丸的初速。改裝後的滑膛槍可以使1盎司重的彈丸在槍口的初速達到每秒1000英尺。軍隊裝備的滑膛槍,盡管槍管既短又輕,口徑也不超過0.75英寸[=19.05mm],但是,這些滑膛槍在射程和殺傷力方面,卻一點也不比槍管下側裝有一叉狀的笨重支架的老式西班牙滑膛槍遜色。新滑膛槍的彈丸初速是老式滑膛槍的3倍,槍機的擊發成功率也大有提高。

燧發槍的裝彈程序簡單了,同時,在裝填過程中,槍手不需要專門注意防備點著的火繩所造成的意外事故,因此,燧發槍帶來了步兵戰斗隊形的重大變化。火繩槍步兵,人與人之間的間隔至少要1碼[=36英寸=0.9144m],以便裝填彈葯,隧發槍步兵卻可以肩並肩挨著一起進行裝填,每個人只要有22英寸[=0.5588m]的空間就足夠了。這就是說,在每一列隊形中,裝備燧發槍步兵的人數要比裝備火繩槍步兵的人數多一倍多。這種更密集的步兵戰斗隊形,不但大大增加了每米正面的火器密度,而且也使抵抗騎兵攻擊的刺刀屏障更密集。由於隧發槍裝彈速度快,步兵的戰斗隊形縱深可從以前的6列橫隊變為3列橫隊,同時還能保持1/3的人裝填好彈葯准備射擊,因此,指揮官就可以在正面寬度不變的情況下,將步兵組成一個更加密集的戰斗隊形。

盡管燧發槍的出現,要求戰術隊形做出相應的變革,但在實際過程中,這一變革過程卻是很緩慢的。直到18世紀中期,許多國家的軍隊在作戰時還沒有採用適應隧發槍射擊特點的3列橫隊隊形,而仍然採用4列橫隊隊形。18世紀中期以後,各國軍隊才逐漸接受了這種可以同時射擊的3列橫隊隊形。射擊時,第一列跪著,第二列彎腰半蹲著,第三列則完全站著。還有一種同時的射擊的方法是,第一列仍跪著,第二列完全站立,第三列移動一下,從第二列士兵的間隙進行射擊。然而,採用第一種同時射擊的方法,第二列士兵的鎖骨很容易被擊傷,而採用第二種方法,第三列士兵射擊時又很容易傷著第二列士兵的手和胳膊,因此,三列士兵同時射擊很難完全令人滿意。最終,各國軍隊放棄了這種3列橫隊同時射擊的做法,當然,直到19世紀,這種做法才正式被取消。

Ⅵ 最早的 後膛槍是什麼時候發明的大神們幫幫忙

最早嘗試槍械彈葯後裝的是法國人包利,他試用的子彈本身帶有點火裝置,但由於槍管尾端不密封,火葯氣體從後面跑了出來,因而失敗了。19世紀30年代,有人發明了一種紙殼定裝式槍彈,將彈丸、底火、發射葯合為一體,從而為後裝槍的誕生創造了條件。1835年,普魯士人德萊賽在軍方的支持下發明成功後裝式步槍,這種從身管後方裝填彈葯的槍由身管、槍機、發射機和槍托等組成,發射的就是紙殼定裝槍彈。使用時,射手用槍機從後面將子彈推人槍膛,扣動扳機後,槍機上的長桿形擊針即刺破紙彈殼,撞擊底火,引燃發射葯,將彈丸射出。由於這種槍發射時擊針穿破紙彈殼底部打擊底火,所以叫針刺發火槍。同時,由於這種後裝槍的子彈需要一發一發地裝人槍膛,所以也叫「後裝單發槍」。 19世紀60年代,英美等國開始設計製造後裝連發槍,並相繼裝備部隊,這之後,許多國家競相製造,從而造出了許多種類繁多的槍。我國於1867年研製成功了美式後裝單發槍,其子彈為鉛彈,葯筒有紙和金屬制兩種。到 19 世紀 70 年代,我國已能仿製生產多種後裝單發槍。後來,我國又仿製了多種後裝連發槍。 後裝連發槍的特點是沒有儲存子彈的彈倉,也即時下所說的彈巢。根據彈倉在槍身上的位置不同,通常又分為前托彈倉、後托彈倉和機巢彈倉。彈倉有固定式和可卸式兩種,固定彈倉使用較廣,常能容納5 發子彈,採用彈夾做裝彈工具,可一次將子彈全部裝人彈倉。使用彈倉可大大地縮短裝彈時間,提高槍的發射速度,使射速達每分鍾10~12發。 1866年7 月3 日,在易北河以西的薩多瓦地區展開了一場歐洲近代史上的空前大會戰,普魯士軍和奧地利軍以50萬的兵力進行爭奪德意志領導權的戰爭,在總參謀長毛奇的指揮下,普魯士軍以巧妙的戰術、猛烈的火力打敗了一直稱雄歐洲的奧地利軍。在這場驚心動魄的戰爭中,奧軍傷亡被俘4 .5 萬人,普軍僅損失約1 萬人。普魯士戰勝了奧地利,為德國的統一創造了條件,盡管決定這次戰爭勝敗的因素很多,但這一條因素不可小視;普軍大量裝備了以後裝擊針槍為代表的先進武器,而奧軍使用的仍是前裝燧發槍。

Ⅶ 紙殼彈的介紹

紙殼彈是最早的槍彈。最早出現的火槍,發射的是實心彈丸。

Ⅷ 金屬殼定裝彈是誰發明的

1836年,巴黎著名的槍械工程師勒富夏發明成功了針刺發火槍彈,剛開始,這種針刺發火槍彈的彈殼也是紙的,只不過底部是金屬的,他將擊發葯裝在金屬底部。盡管這種槍彈比全部是紙殼的槍彈進了一步,但其基本上還屬於紙殼槍彈,後來,他使用了全金屬彈殼,這種彈很奇特,彈殼壁上伸出一根金屬針,擊錘先打擊金屬針去激活擊發葯,這種子彈就是帶針槍彈或針刺發火槍彈。
這個問題沒有一個確切的時間點。如果是時間段,金屬定裝式槍彈是在第二次工業革命後才普遍裝備各國軍隊的。第一支成功地採用現代金屬定裝式槍彈的步槍是德國1871年式毛瑟步槍。
1855年,英國製造出金屬彈殼,進一步改善了彈殼的閉氣性能,提高了彈頭初速。1868年,俄國軍隊裝備了一種10.67毫米單發裝填射擊的別旦式步槍,這種步槍有折式槍機使用金屬定裝彈。

閱讀全文

與紙殼彈什麼時候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石柱鎮工商局 瀏覽:854
鋼鐵發明國 瀏覽:118
創造與魔法怎麼賣人民幣 瀏覽:101
知識產權專題答案 瀏覽:760
高發明巫溪 瀏覽:755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督導工作方案 瀏覽:454
信息化成果總結 瀏覽:948
債務糾紛律師費必須提供發票嗎 瀏覽: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