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第二次工業革命表現突出的世界科技發展趨勢
重工業製造業,化學工業,新型技術
⑵ 科技的發展趨勢
一、當今世界科技發展的新趨勢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發展異常迅猛,學科交叉融合加快,重大創新不斷涌現,技術更新和成果轉化的周期日益縮短。總的來看,當代科學技術發展有以下幾個主要特徵和趨勢。1.前沿科技領域呈現群體突破的態勢 以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信息科技、納米科技、新材料與先進製造技術等為核心的高科技群體,成為當今前沿科技領域的代表,這些領域的進展直接反映了科技發展的新態勢。在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領域,人類基因組圖譜已經全部繪制完成,人類「生命天書」得以破解;抗逆、抗病高產作物不斷培育成功;科學家們直接提取人體皮膚細胞製成誘導多功能幹細胞,這項技術除其在幹細胞治療與再生醫學的應用價值外,也是人類在揭示生物發育與疾病機制研究方法學上的突破。在信息技術領域,超級計算機的運行速度大大提高,2007年6月IBM公司推出的「藍色基因/P」能夠以每秒1千萬億次的運算速度連續運行。英特爾公司成功開發出基於45納米技術的試產樣品晶元「Penryn」,對整個半導體集成電路製造業意義深遠。在納米技術領域,納米發電機已經研製成功,在生物醫學、軍事、無線通信和無線感測方面都將有廣泛而重要的應用。2007年5月,中美科學家合作,首次制備出具有高表面能的24面體鉑納米晶粒催化劑,在能源、催化、材料、化工等領域具有重大意義和應用價值。在能源和環保科技領域,二氧化碳的捕獲與封存技術受到普遍重視,有望大規模替代石油的第二代生物液體燃料呈現多元化發展,「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正在積極實施,預計2070年前後受控核聚變發電將廣泛造福於人類。2.科學交叉與技術融合不斷催生新的學科和技術領域 納米材料技術、納米電子技術、納米生物技術、納米測量學等都是近些年發展起來的新興交叉學科,生物材料、生物晶元、納米機器人、信息材料等融合技術也已經向人們展示出其巨大的應用潛力。未來的重大科技創新將更多地出現在學科交叉領域,各類技術之間的相互融合也將更加頻繁,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步伐會進一步加快,將會產生新的技術系統變革、重大學科突破以及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及產業革命。3.發展「低碳經濟」成為科技創新的新熱點 近年來,隨著氣候變化問題的日益凸現,以低能耗、低污染為基本特徵的低碳經濟概念開始風行,帶動相關領域科技創新日趨活躍。發達國家大力推進向低碳經濟轉型的戰略行動,並已經開始從產業政策、能源政策、技術政策及貿易政策等方面做出一系列重大調整。在2007年9月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高級別會議上,歐盟提出必須在2050年之前將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礎上減少一半。美國開展了「氫燃料計劃」、「先進能源計劃」、「未來發電計劃」、「陽光美國計劃」等重要計劃。德國聯邦教研部在2007年6月投資6000萬歐元啟動「有機太陽能光伏電池研發計劃」,其戰略夥伴企業將投入3億歐元進行相關研發。日本經濟產業省在2007年11月公布了《冷卻地球——能源創新技術計劃》框架方案,提出要對有助於大幅消減溫室氣體排放的創新技術給予重點支持。4.民生科技得到快速發展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對環境、健康和文化需求的提高,促使各國將科技發展目標與改善人民生活緊密結合起來。歐盟研究開發第七框架計劃中確定的十大優先主題中,直接與提高人民健康和生活質量有關的有三個主題:一是健康,二是食品、農業和生物技術,三是環境。其中健康領域的撥款額為60.5億歐元,僅次於信息通信技術。目前,為滿足人們生活需求而發明的技術已經極大地造福於人類。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改變了人們的學習、交往、娛樂、消費等生活方式,全球上網人數已達7.72億;基因技術和醫葯生物技術正在使疾病的診斷、預防和治療發生革命性的變化;網路游戲、動畫漫畫等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滿足了人們多樣化的文化需求,同時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5.科技在應對非傳統安全中的作用日益凸顯 近年來發生的「9·11」恐怖襲擊、信息犯罪、能源短缺、環境惡化,及突發性大面積自然災害等一系列非軍事性災難,對世界和平與穩定提出了新挑戰。傳統的國家安全概念已從一般意義上的國防軍事安全上升為更廣泛的「總體安全」。公共安全事件接踵而至,對科技提出了重大戰略需求。美國總統科技政策辦公室2005年4月公布的《科技是國土安全的基礎》報告稱,幾年來,聯邦政府與學術界、企業界以及國立實驗室共同努力,利用最優秀的人才和技術來降低美國的脆弱性,對國土安全方面的科技投入已對現實世界產生了影響。6.加速實施「三深」戰略成為世界主要國家的戰略選擇 「深空」戰略——美國、俄羅斯、歐洲、日本和印度等國都在實施一系列探測月球、火星等天體的深空探測計劃。2007年10月24日,中國「嫦娥一號」衛星成功發射;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號」升空,並完成了航天員出艙行走,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實施又邁出了堅實的一步。深空探測的長遠目標是在月球和火星上建立有人的前哨站,以便盡可能地了解其資源狀況並加以利用,並作為對太陽系進一步探索的基地。開發月球氦-3作為核聚變反應堆燃料等設想,已引起了世界廣泛的關注。「深海」戰略——在歷時近10年的國際深海大洋鑽探計劃中,科學家用實踐證明了在3000米深的海底發現了生存的生物,它們的存在對現有生物基礎理論提出了新的問題,也為海洋能源的應用提供了更多的預見。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下,兩極地區正在發生重大的地貌變化。用最先進的海洋技術手段,開採油氣礦產資源,獲取深海底地質、地貌、資源基礎數據等工作正在進行。「深藍」戰略(信息安全)——高性能計算機已經從軍事領域進入涉及天文計算、建立大氣模型、基因科學、油氣勘察、智能製造等領域,帶動了空間技術、空氣動力學、大范圍氣象預報及石油地質勘探等產業技術領域的變革。電子標簽技術被廣泛應用於生產過程監控、交通運輸、物流控制、國際貿易、安全識別、身份識別及物品防偽等方面,產生了巨大的市場需求。二、對科學技術與經濟發展關系的新認識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科技創新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提高國家綜合國力的決定性力量,我們對科學技術與經濟發展之間關系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化,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在現代科學技術條件下,原始創新和關鍵技術的突破有潛力帶動新一輪產業革命 自20世紀以來,導致人類經濟和社會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新興產業,都與科學技術的重要突破緊密相關。量子理論的誕生,促進了集成電路和激光器的發展;相對論及原子核裂變原理的問世,導致核技術的形成,帶動了原子能的應用;DNA雙螺旋結構的闡明,奠定了全新的生物工程技術的基石。每一個原始創新都催生了新的產業方向和新的經濟增長點。以生物技術為例,人類基因組圖譜已經全部繪制完成,隨之而來的是一個以功能基因組為基礎,規模龐大的新健康產業的崛起。目前全球生物技術產業銷售額每5年翻一番,年增長率達25%~30%。有專家預言,生物技術(BT)即將取代信息技術(IT),成為「對全社會最為重要並可能改變未來工業和經濟格局的技術」。從我們國家的情況來看,「十五」初期,我國對生物技術研究發展作出重點部署,獲得了基因工程葯物、疫苗、診斷試劑等一批重大原始創新成果,開創了基因生物技術產業,總產值突破4600億元。我國已成為繼美國之後,第二個自主成功研製轉基因抗蟲棉的國家,轉基因抗蟲棉已佔棉花種植總面積的90%以上。在創新葯物研製方面,我國成功研製了世界上第一種正式上市的基因治療葯物重組腺病毒P53注射液,並率先實現產業化。禽流感、口蹄疫、藍耳病等新型疫苗的研製成功為動物重大疫病防控提供了有效支撐。2.新技術推動產品更新周期縮短,造就新的追趕和超越機會 電話走進50%的美國家庭用了長達60年的時間,而互聯網進入50%的美國家庭只用了5年時間。進入21世紀,隨著技術更新的速度日益加快,前沿技術創新與高端產業發展相互促進,在很多高技術領域,基礎研究與產業化之間的界限已經變得模糊,人類基因組、超導、納米等許多成果尚處於實驗室階段時就已經申請了專利,並很快應用在市場上。生物技術、基因工程技術的突破,將新葯研製到產業化應用的周期從24年縮短到8年。生物晶元技術的出現,可實現對生命體中的基因、蛋白、細胞和組織進行准確、快速和大信息量的分析檢測,大大縮短了新葯研製周期和疾病檢測周期。3.關鍵技術的重大突破,將顛覆性地替代舊產業,摧毀舊的經濟科技優勢,形成所謂「翻盤效應」 重大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具有在原理、技術、方法等方面實現重大變革的突破性特徵,能夠廣泛帶動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形態重大變革。重大的原始創新往往會摧毀現有產業體系,轉換競爭優勢,孕育新的重大發展機遇,培育出新的產業群與經濟增長點。以數碼相機為例。德國愛克發曾是世界上最早生產彩色膠卷的企業之一,佔有世界彩色膠卷市場約10%的份額。隨著數碼相機生產製造技術的日趨成熟,數碼相機已經開始搶占、蠶食傳統相機的市場。昔日影像巨頭在數碼技術沖擊下,膠卷銷量嚴重下滑,不得不申請破產保護。4.市場價值觀念的變化,產生新的市場需求,造就新的產業市場需求的變化是技術創新活動重要的動力之一,市場的更新和變化引導著企業技術創新的發展方向。以我國汽車工業發展為例,改革開放之初,國內還談不上有汽車消費的市場,我們在引進資金、引進技術的同時,也引進了先進的管理,引進了市場的理念,並且為我國汽車產業追趕世界發展的潮流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隨著國內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市場消費需求呈現出多元化的格局,市場細分的特徵十分明顯。當外資企業提供給市場的產品不能滿足需要的時候,就為國內汽車企業發展提供了非常好的機遇,一些立足於自主創新的汽車企業也就應運而生了。當前我國汽車工業面臨的最大挑戰,是隨著高速發展的汽車市場而來的能源緊缺和大氣環境污染。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地空氣污染中汽車尾氣的「貢獻量」已經超過了60%。在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的新一輪競爭中,日本已經成為現今混合動力技術的領頭羊。而賓士、通用等著力於更長遠的燃料電池汽車,近20年來孜孜不倦地投入重金開發,已經進入小批量示範運營。在我國汽車產量即將達到1000萬輛規模的前夕,我國汽車企業應該居安思危,迎頭趕上
⑶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趨勢是什麼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的六個趨勢:
1. 屏幕化的世界:
無所不在的屏幕必將深刻改變人、文化和商業。屏幕這個介質和交互窗口帶來的影響還遠未被釋放出來。
2. 進一步的自然人機交互:
觸摸、語音、體感等依舊是自然人機交互的初步階段。後面還會有很多驚奇的應用等著我們,比如你看屏幕的時候屏幕其實也可以看你,了解你的狀態,不斷優化學習,提供更符合你的服務。而這是科技作為一種生命體必然進化出來的用來消弱與人類「排斥反應」的能力。
3. 分享的大潮:
實際上,人們有機會就會願意分享更多。現在的技術和應用還遠遠沒有給人們提供足夠的機會,還有 10 倍於今天的分享大潮沒有被釋放出來。
4. 大數據流:
永不間斷的,無窮無盡的、人與人,物與物之間的數據將「漂浮」在我們身邊。他們的融合與交匯講改變我們原有的生活狀態。
5. 訪問權而不是擁有權:
擁有的客體從實物變成信息後,擁有的概念也就改變了。音樂不再需要買CD,圖書不再需要實體郵寄,存儲空間也不再需要買硬碟來擴展。數字化讓訪問權替代了擁有權的概念。
6. 價值轉移:
過去產品通過海量復制然後銷售復製品收獲價值的方式會改變。價值將不在於復製品本身,而在於對用戶價值的滿足。比如手機不要錢但流量要錢,價值不在於創造了實物價值,而在於創造了「溝通」這個用戶價值。
⑷ 世界前沿科技有那些
世界信息技術發展報告
一、世界信息技術發展總體態勢
二、通信技術
三、半導體技術
四、智能技術
五、高性能計算與網格
六、消費類電子
七、信息安全技術
世界生物技術發展報告
一、世界生物技術及其產業發展總體態勢
二、基因組和蛋白質科學發展態勢
三、生物晶元發展態勢
四、幹細胞研究發展態勢
五、轉基因技術發展態勢
世界航天技術發展報告
一、世界航天領域發展總體態勢
二、衛星技術的主要進展和發展趨勢
三、載人航天及運載技術的進展與發展趨勢
四、深空探測活動主要進展和發展趨勢
五、軍用航天裝備主要進展及發展趨勢
世界航空技術發展報告
一、世界航空技術及其產業發展總體態勢
二、高超聲速技術
三、高效環保發動機技術
四、智能結構技術
五、主動流動控制技術
六、無人機技術
七、傾轉旋翼技術
世界新材料技術發展報告
一、世界新材料技術及其產業發展總體態勢
二、世界納米材料與納米科技發展態勢
三、世界新型結構材料發展態勢
四、世界新型功能材料發展態勢
五、世界電子信息材料發展態勢
世界能源技術發展報告
一、世界能源技術發展總體態勢
二、化石能源
三、核能
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五、節能技術
世界先進製造技術發展報告
一、世界先進製造技術發展總體態勢
二、光機電一體化製造技術
三、微電子光刻技術
四、重大成套裝備製造技術
⑸ 簡述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基本趨勢
1)科學技術加速發展和急劇變革。一是當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呈指數增長趨勢,科學知識更新速度加快;二是面臨新的科學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的轉折點,以軟體開發和大規模產業化為標志,人類進入了信息革命的新紀元。(2)科學技術發展的綜合體。現代的技術發明越來越依靠科學,科學與技術的關系已密不可分。(3)科學技術與人文社會科學相結合。(4)科學技術成為第一生產力以及當代科學技術國際化也是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特點。
⑹ 當今世界科學發展趨勢是什麼
當今世界經濟發展趨勢:
一、經濟全球化在曲折中發展。
二、以科技為先導、以經濟為中心的綜合國力競爭不斷加劇。
三、新科技革命產生深遠影響,經濟信息化加速發展。
四、各國經濟朝著市場化的方向發展。
五、人口、糧食、能源、水資源、生態環境等一些全球性經濟問題。
六、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多極化趨勢進一步發展。
七、世界各國經濟調整經濟結構。
八、跨國公司的作用。
(6)世界科技發明趨勢擴展閱讀: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科學技術發展速度之快,發展規模之大,發生作用范圍之廣,影響之深遠,是歷史上前所未有的。上世紀的後50年,科學技術的發展經歷了5次偉大的變革。
1、第一個10年,是以原子能的釋放與利用為標志,人類開始了利用核能的時代。
2、第二個10年,是以人造地球衛星的發射成功為標志,人類開始了擺脫地球引力向外層空間進軍。
3、第三個10年,是以1973年重組DNA實驗的成功為標志,人類進入了可以控制遺傳和生命過程的新階段。
4、第四個10年,是以微機處理機大量生產和廣泛使用為標志,揭開了擴大人腦能力的新篇章。
5、第五個10年,是以軟體開發和大規模產業化為標志,人類進入了信息革命的新紀元。
⑺ 世界科技化的幾大趨包括哪些
世界科技化的八大趨勢:
一、科技發展呈現交叉融合的態勢。
當今世界面臨的全球氣候變暖、水資源短缺、人口增長以及能源與糧食安全等一系列重大問題,都需要跨學科協作才能解決,而且不僅需要依靠自然科學和應用技術,更需要從民生和社會角度著手,這種變化極大地推動了科學技術不斷走向綜合,使自然科學與應用技術、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以及自然科學內部的交叉融合變得更加緊密。
二、大數據的科學方法正在為眾多行業所應用。
大數據、智能製造和無線革命被認為是能夠改變21世紀科技發展趨勢的三大動力。大數據浪潮、信息技術和製造業的融合,以及能源、材料、生物等領域的技術突破,將催生新的產業,引發產業革命性變革。
三、以智能製造為特徵的信息網路領域的新時代正在到來。
雲計算、物聯網、寬頻等技術的興起促使信息技術的滲透方式和應用模式正在發生變革。人-機-物融合的新趨勢,將使消費者在更大程度上參與設計和製造過程,甚至會成為生產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
在無線革命中,信息技術失去的只是纜線。未來無線裝置將完全看不見,其晶元將內置於日常物品內部。這樣的晶元以及鏈接它們的網路,將成為最強有力的無線裝置。未來10年,無線充電和無線傳輸技術將成為支撐無線革命的關鍵技術。無線充電已在實驗室獲得成功,該技術的實用化對電動汽車的普及意義重大。無線電力傳輸將為人類帶來「無線電源」,9年前,人們就已成功利用無線電力傳輸裝置,點亮了約2米以外的60W燈泡。將來,無線電力傳輸技術將有效解決物聯網中各種感測器的供電問題,擺脫大量電池更換的煩惱。
四、能源與資源領域正在發生轉型。
近年全球能源領域在能源輸送效率、安全性和智能化等諸多方面取得進展,多種能源形式將實現互補與系統融合,特別是信息技術與新能源的結合將產生新型工業模式。同時,目前迅猛發展的新型製造技術將極大地改變傳統集約式的生產模式和傳統的規模經濟效應,還將改變現有的商業模式和生產關系。換言之,新型製造技術的發展將促使生產模式和商業模式的分布化,這種變化給可再生能源的分布化利用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建設分布化可再生能源供給體系以及與之配套的基礎設施保證個體能夠生產和分享能源,如同當今人類在互聯網上生產和分享信息一樣方便。
五、材料與製造領域的綠色和智能化趨勢明顯。
近年來全球材料設計與性能預測科技發展迅速,環境協調和低成本合成制備技術倍受重視,材料製造工藝以及結構與性能關系方面的研發取得進展,材料更加綠色、節能、可循環利用。
六、綠色化學(又稱綠色技術、環境無害化學、環境友好化學、清潔化學)的興起是上述領域的重要進展。
綠色化學是更高層次的化學,其主要特點是「原子經濟性」,即在獲得物質的轉化過程中,充分利用每個原料原子,實現「零排放」,因此既可以充分利用資源,又不產生污染。傳統化學向綠色化學的轉變可以看作是化學從「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綠色化學利用生物質代替當前廣泛使用的石油,將廢生物質轉化成動物飼料、工業化學品和燃料,是保護環境的一個長遠的發展方向。
七、農業和人口健康領域面臨重大發展機遇。
生命科學領域的重大理論創新成果正在推動農業基礎科學快速發展,表現在,一是農業生物組學和動植物分子設計育種已成為農業科技的前沿和熱點,農產品供給日益豐富,食品和糧食安全倍受重視;二是人類基因組及其在生命過程中的功能調控,特別是細胞命運調控機制等基本問題面臨重大理論突破,傳統醫學模式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健康醫學將迎來全新的發展機遇。
八、空間與海洋領域向縱深發展。
空間探測向更深更遙遠的宇宙邁進,持續探索宇宙起源、演化、暗物質暗能量的本質;國際空間站主體建造完成,將不斷產生新的科學認知和效益;圍繞國家安全與海洋權益、資源可持續利用和深海探索三大方向,建立基於生態系統的近海管理體系和走向深海大洋,多功能水下纜控機器人、高精度水下自航器、深海海底觀測系統、深海空間站等海洋新技術的研發應用,將為深海海洋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提供核心支撐,催生新型藍色經濟的興起。
⑻ 未來的科技發展趨勢是怎樣的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的發展趨勢,主要有五大特徵。
這五大特徵包括:科技創新、轉化和產業化的速度不斷加快,原始科學創新、關鍵技術創新和系統集成的作用日益突出。今天,人類基因組、超導、納米材料等本屬於基礎研究的成果,有的早在研究階段就申請了專利,很多科學研究的成果迅速轉化為產品,走進人們的生活;原始科學創新、關鍵技術創新和系統集成的作用日益突出,競爭已前移到原始創新階段,原始創新能力、關鍵技術創新和系統集成能力已經成為國家間科技競爭的核心,成為決定國際產業分工地位和全球經濟格局的基礎條件。
科技發展呈現出群體突破的態勢。盡管當代科技的構成不同、功能各異,但是它們都基於不同層次的理論與方法,它們相互聯系,彼此滲透交叉,整個科技群體構成了協同發展的復雜體系。這種發展趨勢正是因為客觀世界本身就是統一的復雜體系,科技在向微觀和宏觀層面深入的同時,也越來越關注復雜系統的研究。而對社會系統、經濟系統、腦和生命系統、生態系統、網路系統的研究,將對經濟、社會和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和科技進步本身產生重大影響。
學科交叉融合加快,新興學科不斷涌現。20世紀以來,特別是二戰以後,科技發展的跨學科性日益明顯,現在的一些舉世矚目的重大科學問題,幾乎都是跨學科問題;科學和技術的融合成為當今科技發展的重要特徵,許多學科之間的邊界將變得更加模糊,未來重大創新更多地出現在學科交叉領域,學科之間、科學與技術之間的相互融合、相互作用和相互轉化更加迅速,逐步形成統一的科學技術體系。
科技與經濟、社會、教育、文化的關系日益緊密。現在的一些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科技問題,已不單純是自然科學與技術問題。比如溫室效應、臭氧層破壞、資源環境、艾滋病等流行性疾病的預防、控制與治療、如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如何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等,這些問題不僅涉及到自然科學的認知和技術支撐,同時涉及到經濟、政治、法律、社會發展、文化和教育等。這些問題的解決超出了自然科學技術能力的范圍,必須綜合運用自然科學、技術手段和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協同解決。
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日益廣泛。科學沒有國界,技術的發展也必須著眼於全球競爭與合作,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任何一個國家都不能長期獨享一項科學技術成果,也不可能獨自封閉發展並保持科技先進水平;另一方面,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迅速發展,人們面臨的許多問題也越來越顯示出明顯的全球特徵,如全球環境問題、食品安全、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傳染病的防治,以及反恐、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保障國家安全等問題,都需要全球的交流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