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武術里的氣功是誰發明的
武術是一種健身與技擊的鍛煉方法,有的武術帶有氣功的內容。武術的套路有許內多,所以不能容說武術里的氣功是那一個人發明的。只能說是單個套路的功法是那一個人發明的。如傳說太極拳是張三豐提出的,那麼太極拳內的氣功就應該是張三豐發明的。
② 氣功是如何發展的
氣功和導引,實為同義。在古書記載中很少有「氣功」二字,而有關氣功的內容在古代通常被稱為導引、吐吶、行氣、服氣、煉丹、修道、坐禪等等。它是起源於上古的一種養生術,指通過呼吸俯仰和肢體屈伸運動,以行氣活血,除病強身的養生治療方法。氣功導引可謂我國古代的醫療體育和養生方法的結合,是中國最早的一種醫療保健體操。
而「氣功」一詞,最早見於許遜撰寫的《凈明宗教錄》。許遜,即東晉時期的許旌陽真人。到宋朝,皇帝封許旌陽為「神功妙濟真君」。清朝末年出版的《元和篇》一書中,也有《氣功補輯》之篇。都已明確標有「氣功」二字。
導引術,起源於原始社會末期。在那時,環境惡劣,百病叢生。為了消除疾病,有人曾發明一種舞蹈,據說可「利關節」,對疾病起到「舞以宣導之」的作用。這些舞蹈動作,就是古代導引的起源。
自春秋戰國時代始,人們在道家思想的直接影響下,逐漸形成了一種統一的「形神一體」思想以及運動與靜養相結合的養生思想,從而揭開了具有東方神秘色彩的中國古代養生史的嶄新一頁。春秋戰國時期,導引術就已經非常流行,為當時的「神仙家」與醫家所重視。後來為道教承襲,作為修煉方法之一,並將其繼承發展,認為它有調營衛、消水谷、除風邪、益血氣、療百病以至延年益壽的功效,用於治療肌肉萎縮、關節轉動不靈,或由於寒熱造成血氣不調的疾病。隨著科學文化事業的迅速發展。這一時期養生的思想與方法日臻完善。
戰國時期的著名思想家莊子,將導引概括為養氣和養形的結合。《莊子·刻意》記載說:「吹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矣。此呴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這段話對導引的解釋形象而具體。「吹呼吸,吐故納新」,是鍛煉內臟器官的呼吸運動。「熊經鳥申」,是模仿動物的動作,如熊類攀樹而自懸,飛鳥凌空而伸展,這些形體運動,使肌肉和骨骼得到鍛煉。他在總結鍛煉效果時,指出「為壽而已矣」,即運動能使人長壽,最後以傳說中的彭祖為例,來說明凡是高壽的人,都是導引的愛好者。
身體的強健和精神的強健往往是連在一起的。而氣功導引的三大要素是「調身」、「調息」和「調心」,也說明了身體和精神相互協調的重要作用。調身,是指姿勢自然放鬆,是順利進行氣功呼吸和誘導精神鬆弛的先決條件。調息,則是指通過鍛煉,改胸式呼吸為腹式呼吸,改淺呼吸為深呼吸,最後練成自發的丹田呼吸。而調心,意即心無雜念,集中意念於一點,即意守丹田或留意呼吸。
傳說三國時期,曹操帶領軍隊走到一個沒有水的地方,士兵渴得很,曹操說前面有個梅林,到那裡可以摘梅子吃。士兵聽了後口中都流出酸水了,於是暫時解了渴。這就是著名的望梅止渴的故事。這也反映了古代用心理調動生理的生活智慧。後來有人通過實驗的方法論證了這個神奇的生理反應——這就是條件反射:狗聽到鈴聲或看到食物,也能引起內臟反應,就會流出唾液或胃腸蠕動,這說明大腦皮層可以控制內臟。而氣功導引也是一樣,它也正說明了通過姿勢、呼吸和意念相結合而達到保健康復的目的,可見古人智慧之精湛。自古流傳的健身氣功中,應用最廣泛的是「五禽戲」、「易筋經」和「八段錦」三種。
三國時期的著名醫家華佗,把導引術作了歸納總結和延伸,從而創造出了最負盛名的「五禽戲」,即虎戲、鹿戲、熊戲、猿戲、鳥戲。是結合中醫臟腑、經絡、氣血理論編成的一套具有民族特色的仿生類功法,具有明顯的強身健體作用,長期以來深受歷代養生家和人們的歡迎。
「易筋經」作為源自我國古代的一種以強壯筋骨為目的的健身方法,強調對肢體,尤其是對脊柱的屈伸、扭轉和牽拉,以增強對脊髓的調節。在易筋經的流傳過程中,少林寺僧侶起到了重要作用,曾對其改編並用以健身。現代研究表明,後人根據現代健身理論改編和簡化了的易筋經,對增強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的功能,以及身體平衡能力、柔韌性和肌肉力量等均有良好的效果。
「八段錦」起源於宋代以前,在明清時期逐漸發展完善,是歷代養生家和練習者共同創造的傳統健身方法。由於其動作簡單易學,健身效果良好,是中華養生文化中的瑰寶,一直深受人們的喜愛。經研究測試,習練八段錦有助於改善呼吸系統、神經系統以及循環系統的機能。增強細胞免疫功能和抗衰老能力,從而促進心理健康,提高上下肢力量、平衡能力及關節的靈活性。
中醫學認為,導引的作用是通過各種練功手段進行鍛煉和活動,以加強人體的氣化作用。古時候又叫「化生之道」。實際上就是人體內的氣體交換,食物消化,血液循環,津液運化,廢物排泄等等,是一種生理新陳代謝的過程。人們通過運動加強了這種生理新陳代謝過程,從而達到平衡機體陰陽、調節氣血、疏通經絡、培植真氣、扶正祛邪、強健筋骨的作用。其一方面可以導引療病,另一方面則可保健養身。
氣功導引術作為我國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被現代醫家所重視。人們只要按其方法緩緩地運動肢體關節,使全身氣血調和,經絡暢通,就能夠達到導引防病保健的目的。現代人們一直重視的運動養生,以及從印度傳入的瑜伽健身,都是從上古時期的導引術而來的。
氣功導引術只是一種強身健體的手段之一。有些人打著氣功的幌子進行封建迷信宣傳,甚至鼓吹長生不老、神乎其神的氣功療效是一定要予以反對和抵制的。
③ 氣功六字訣創始人是誰
非一人所創,是歷代能人沉澱,後人總結而成的。
《呂氏春秋》中就有關於用導引呼吸治病的論述。《莊子·刻意》篇中說:「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徑鳥伸,為壽而已矣。」在西漢時期《王褒傳》一書中,也有「呵噓呼吸如矯松」的記載。南北朝時代陶弘景發明長息法。他在《養性延命錄》一書中說:「凡行氣,以鼻納氣,以口吐氣,微而行之名曰長息。納氣有一,吐氣有六。納氣一者謂吸也,吐氣六者謂吹、呼、嘻、呵、噓、呬,皆為長息吐氣之法。時寒可吹,時溫可呼, 委曲治病,吹以去風,呼以去熱,嘻以去煩,呵以下氣,噓以散滯,呬以解極」。隋代天台高僧智顗大法師,在他所著的《修習止觀坐禪法要》一書中,也提出了六字訣治病方法。他談到:但觀心想,用六種氣治病者,即是觀能治病。何謂六種氣,一吹、二呼、三嘻、四呵、五噓 、六呬。此六種息皆於唇口中,想心方便,轉側而坐,綿微而用。頌日:心配屬呵腎屬吹,脾呼肺呬聖皆知,肝臟熱來噓字治,三焦壅處但言嘻。傳至唐代名醫孫思邈,按五行相生之順序,配合四時之季節,編寫了衛生歌,奠定了六字訣治病之基礎。2003年中國國家體育總局把重新編排後的六字訣等健身法作為「健身氣功」的內容向全國推廣。
④ 氣功真的存在嗎
練過的人知道,氣功是真實存在的。因為人就是有氣才能活,氣的充足與否關系人體的健康程度。現在普遍的亞健康狀態就是氣虛了。中醫治病有氣虛這一項,嚴重的病人少氣無力,甚至連說話都費勁,更別提唱歌跳舞,行房更是不可能,吃多少偉哥都白費。
氣足體自壯,有很多60多歲的人還有性功能,就是元氣足。我只舉生活中最俗的例子,因為容易理解。還有,你可以自己體會,身體狀態好的時候,尿尿會比較遠,身體狀態差的時候,尿得近。有句俗話:以前迎風尿一丈,現在順風尿一鞋。就是腎氣充足與虧虛的外在表現。
以上只是證明氣的客觀存在(並非只有眼睛能看到才存在),只要存在就有增強的辦法,這就是氣功。從漢代馬王堆古墓中出土的文物證明,2000年以前就有氣功了。有哪一個謊言能騙人達2000年之久?上世紀80年代末的氣功熱,出現了一批騙子,偽氣功師,誤導了廣大群眾。致使人們認為氣功都是騙人的。其實只是騙子誇大了氣功的功效,這不證明氣功無效。
本人中醫本科畢業,形意拳正宗傳人,從理論到實踐,我用自身體會,證明了氣功真實存在。因經常練功,身體狀態一直保持在20多歲的最佳狀態。這是一般人體會不到的。
建議你練練電視健康欄目里教的簡單功法,或者五禽戲,八段錦,形意拳渾圓樁等,這些都是以外在形體調整內在機能(不贊成以意導氣,容易出偏差),對身體非常有益。
希望看到這些文字的人,能對氣功有客觀的認識,強壯自己的身體要靠氣功,你不希望自己靠吃葯才能走完這一生吧。精氣神十足的生活,整天萎靡不振的生活,要哪一種,你自己選。
⑤ 氣功到底有多厲害 是誰發明的
氣功歷史
懸賞分:0 - 解決時間:2005-12-14 16:30
提問者: MrWisdom - 助理 三級
最佳答案
氣功是我國傳統體育活動之一。古稱氣功為吐納、導引、行氣、服氣、食氣、練氣、靜坐、作禪或內功等。國外也有類似氣功的活動,如瑜珈等。
我國的氣功已經有二千年左右的歷史。論述氣功的出土文物《行氣玉佩銘》,經考證是公元前380年左右的實物。《莊子》中也有關於氣功的論述,中國最早的一部醫書《內經?上古天真論》光於氣功的論述很詳細。另外,古代不少著名著作中也都涉及到氣功,如老子的《道德經》、漢代張仲景《金匱要略》等等。
氣功的內容非常廣泛,其特點是通過練功者的主觀努力對自己的身心進行意、氣、體結合的鍛煉,主要包括調身、調心、調息、自我按摩和肢體活動等。氣功的功法繁多,有以練呼吸為主的吐納功;以練靜為主的靜功;以練動靜結合為主的動功;以練意念導引為主的導引功、站樁功和以自我按摩為主的保健按摩等。
中國氣功流派很多,一般分為醫、儒、釋、道、武術等五大門派。
⑥ 氣功的由來
太悠久了,其實很多古籍都有記載——
史書《尚書》記載:在四千多年前的唐堯時期,中國中原地區曾洪水泛濫成災。
《呂氏春秋•古樂篇》就有用有「宣導」作用的「舞」來治療「筋骨瑟縮不達」之疾的記載。
《黃帝內經》也有用導引、按蹺來治療骨關節病的記載,到春秋戰國時期已發展成為「導引按蹺」。
《史記·扁鵲列傳》記載:「上古之時,醫有俞跗,治病不以湯液醴酒。饞石、橋引、案撫、毒熨,一拔見病之應。」橋引、案撫即為氣功療法。
東漢·魏伯陽等人依據《周易》原理,結合黃帝、老子的學說,以及煉丹的經驗,著成「萬古丹經王」——《周易參同契》以及北宋·張伯瑞著的《悟真篇》均用卦象來說明內煉過程。後世內丹養煉的書,在理論上很少有離開易象來描述的。
老子
道家經典著作。分為八十一章。又名《道德經》、《老子五千文》。為周·李耳著。書中提出以「道」為核心的哲學體系,主張清靜無為、貴柔、守雌、返樸歸真、順其自然,含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以養生的道理解釋治國,以治國的道理指導養生,融 匯了古代氣功學說的精華,被後人尊為氣功經典。北宋·張伯瑞在《悟真篇》中說:「《陰符》寶字愈三百,《道德》靈文止五千。今古上仙無限數,盡從此處達真詮。」 《老子》說:「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載形魄抱一,能無離乎」等。這些論述已成為氣功實踐的指導思想。盡管後世功法千變萬化,但基本要點乃與《老子》相同。
莊子
道家經典著作。為周·莊周撰。又稱《南華真經》,全書三十三篇,多以寓言闡述哲理,其中也有不少關於氣功的論述。如「踵息」、「心齋」、「坐忘」、「緣督以為經」、「吹喣呼吸,吐故納新」等等,對後世影響較大。
列子
道家經典著作。為周·列禦寇撰。又稱《沖虛至德真經》,全書八篇。以「至虛」、「終天」的思想家為本,其宗旨與《老子》、《莊子》相同。書中很多闡述與氣功養生有關,為後世氣功重視。
管子
為周·管仲撰。實系稷下學派論著的大匯編,全書七十六篇,內容龐雜,其中《心術》、《內業》等篇與氣功有關。書中的精氣學說,對氣功養生有一定影響。
黃帝內經
中醫經典著作。為黃帝撰。全書分《靈樞》與《素問》兩大部分,各八十一篇。以問答形式闡述中國醫學的基本理論。其學術思想,基本上是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對於生命運動以及人與自然的關系、疾病的成因等都有精闢的論述,其攝生學說與氣功養生的關系更為密切。《素問》中的《上古天真論》,《四氣調神大論》以及《靈樞》中的《本神》等篇,提倡「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任為「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為中國醫學和氣功理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陰符經
道教經典著作。傳為黃帝撰。全稱為《黃帝陰符經》一篇。該書自唐代李筌公開傳播以來,就受到道教學者的重視,各以心得註解,今存四十餘種注本。書中某些論述對氣功養生有指導意義。
行氣玉佩銘
氣功養生名篇。為戰國傳世實物上的銘文,共四十四字。全文描述了煉氣功時,內氣運行的全過程,相當系統完整。
漢
養生方
氣功養生著作。湖南長沙馬王堆西漢古墓出土。全書分四篇,即《十問》、《合陰陽方》、《雜禁方》《天下至道談》。內容以養生、服食、吐納、房中為主,而尤以「房中」為詳細,是研究氣功養生的可貴資料。
氣功服氣辟穀名篇。馬王堆西漢古幕出土。全篇四百字。專門研究解紹服氣辟穀,方法具體,並任為加服葯餌,有相輔相成作用。
⑦ 氣功到底是怎麼回事
1、氣功是有科學依據的,那就是中醫學,但用現代科學還沒有很好的解釋,並且也沒有人認真研究。
2、傳說氣功是華佗發明的,從五禽戲開始。
3、「在喉部頂一把長矛,能藉此理推動一輛車」並不是氣功,而是一種雜技,這一點司馬南等人已經驗證過了。此外還有手指停電扇、徒手擰彎勺子等,我也試過的,每個人都能。
⑧ 古人是根據什麼原理創造出內功的 和 氣功
中國武術門派繁多,但歸根到底,總體的哲學體系都是來源於《易經》,或者是由專其演變而來屬,而中國本土的內功功法和氣功則是最初的五斗米教(即後來的"道教")根據道教的教義及煉丹方法,導氣法演變而成;像少林的武功則起源於少林寺里最早的武僧僧稠,內功功法則是廣泛以為是少林禪宗宗師的達摩,由從印度帶來的瑜珈術演變而來。
至於原理,就是現在所謂的非科學的迷信的對人體自身探索經歷的總結,至於迷信什麼的說辭其實只是因為方法不同,觀點不同,某些人對不能順從自己理念的事物的污衊罷了……
有時間你可以看看古時的醫術黃帝內經,易經之類的,原理你就慢慢體會吧,並且你還會覺得人類活到現在真是越活越沒溜了,甚至於天象學、地理學、醫學和經濟學還要通過古時哲學理論來幫助才能有新的發現,現代人之所以覺得聰明就是一生下來見到的古人的發明比較多而已,還是模仿古人……
⑨ 武術與氣功的起源和發展
一、起源:
1、武術,停止戰斗的技術;擁有消停戰事、維護和平的實力。作為中華民族炎黃子孫的生存技能,中國傳統武術伴隨著中國歷史與文明發展,走過了幾千年的風雨歷程,成為維系這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魂、和承載中華兒女基因構成的魄,止戈為武。武,是擁有維護自身安全和權、益的實力。我們修習武術,是讓我們從身到心、由魂而魄得到提升而充滿安全感,精壯神足,具有安然自勝的實力。這是我族歷代沉澱而成、安魂守魄的法寶。
2、氣功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古時也叫金丹之術。或為內丹之術,行氣導引之法,金丹一般都是由汞、硫磺、石英、鍾乳等煉成,其成分和五石散類似,都含有毒性,食用後會出汗暴躁,需要運動來緩解。
二、發展:
1、武術,中國武術、中國傳統武術,通過武化流傳,以「制止侵襲」為技術導向、引領修習者進入認識人與自然、社會客觀規律的傳統教化(武化)方式,是人類物質文明的導向和保障。
2、氣功(炁功)是一種中國傳統的保健、養生、祛病的方法。以呼吸的調整、身體活動的調整和意識的調整(調息,調形,調心)為手段,以強身健體、防病治病、健身延年、開發潛能為目的的一種身心鍛煉方法。
⑩ 龜派氣功是誰發明的
龜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