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三俠五義創造

三俠五義創造

發布時間:2021-09-24 05:06:04

⑴ 都是通俗小說,《說岳全傳》《三俠五義》與《水滸傳》《紅樓夢》這兩類作品有在經典蘊意上有什麼區別。

《說岳全傳》、《三俠五義》這兩部小說佔了「小」「偏」「粗」這三個字,而《水滸傳》、《紅樓夢》這兩部小說佔了了「大」「全」「細」這三個字。

  1. 「大」「小」是從小說類型、涉及人物、場景轉換、歷史背景、劇情線路、劇情發展以及所展示的社會畫卷、所要表達的情感高度等來作對比。

    《說岳全傳》、《三俠五義》一個是英雄傳奇小說,一個是公案俠義小說,其所涉及人物、場景轉換、劇情線路、劇情發展方面來說較為單調平平,甚至是單一而且其歷史背景、所要展示的社會畫卷、所要表達的情感高度明顯不如後兩部作品;

    再從上述幾個方面來分析《水滸傳》、《紅樓夢》,這兩部作品全都是長篇章回體小說,一個是極具影響力的人情小說,一個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用白話文寫成的反映農民起義的小說,再從所涉及人物、場景轉換、劇情線路、劇情發展來說也更加飽滿豐腴、跌宕起伏,再是歷史背景、所展示的社會畫卷、所要表達的情感高度更是高出前兩部小說甚多。

    《說岳全傳》前61回是岳飛的「英雄譜」和「創業史」;後19回,主要講述岳飛死後,岳雷掃北的故事,歌頌了岳飛等將士英勇作戰、精忠報國的忠勇行為,鞭笞了秦檜等人賣國求榮陷害忠良的丑惡罪行。

    《三俠五義》敘寫北宋仁宗年間,包拯在眾位俠義之士的幫助下,審奇案、平冤獄、以及眾俠義除暴安良、行俠仗義的故事。書中塑造了一位鐵面無私、不畏權勢的清官形象,充分地體現了底層人民的願望,這兩部小說在這些方面不免落入俗套

    然而再觀《紅樓夢》它以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興衰為背景,以賈府的家庭瑣事、閨閣閑情為脈絡,以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的愛情婚姻故事為主線,刻畫了以賈寶玉和金陵十二釵為中心的正邪兩賦有情人的人性美悲劇美。通過家族悲劇、女兒悲劇及主人公的人生悲劇,揭示出封建末世危機

    《水滸傳》則是以通過描寫北宋末年以宋江為首的108位好漢在梁山聚義,以及聚義之後接受招安、四處征戰的故事,藝術地反映了中國歷史上宋江起義從發生、發展直至失敗的全過程,深刻揭示了起義的社會根源,滿腔熱情地歌頌了起義英雄的反抗斗爭和他們的社會理想,也具體揭示了起義失敗的內在歷史原因,從這幾點來說,無論是手筆大小、人物劇情豐滿程度、所展現和反映的社會問題更加突出,兩相比較,高下立分

  2. 「全」「偏」則是從小說描述中所反映出來的社會風貌、人物關系、歷史高度還原、反映情感深刻等方面來說。

    這幾點就比較好分析了:《說岳全傳》《三俠五義》兩書對當時社會風貌描述較少,人物關系簡單鮮明,歷史還原度不高,反映情感高度單一。

    《水滸傳》全書幾乎沒有什麼具體的社會環境的介紹,但通過對各階層人物及他們之間的關系的描繪,一幅北宋社會生活的圖景便非常逼真清晰地呈現在我們面前,統治階級的驕奢淫逸以及受壓迫人民「撞破天羅歸水滸,掀開地網上樑山」的願望,則是組成這幅歷史圖景的經緯。

    《紅樓夢》則動用大手筆來描述當時社會風貌風土人情以及人物關系,凡讀過二書的人都了解,這兩部書中人物關系紛多復雜社會風貌全面貼切,讓人身臨其境,從而導致歷史還原度高

    在反映情感這一方面來說,《水滸傳》比前兩者稍強而比後者不足,眾所周知,《紅樓夢》一書人物關系極其復雜,但是作者在描述時不遺餘力,這就導致很多讀者在讀完數遍之後還是不能夠充分掌握和了解情感關系,這就更從側面反映了該書的高明之處。《紅樓夢》是一部內涵豐厚的作品,《好了歌》和《紅樓夢十二支曲》提示著賈寶玉所經歷的三重悲劇。作者將賈寶玉和一群身份、地位不同的少女放在大觀園這個既是詩化的、又是真實的小說世界裡,來展示她們的青春生命和美的被毀滅的悲劇。作品極為深刻之處在於,並沒有把這個悲劇完全歸於惡人的殘暴,其中一部分悲劇是封建勢力的直接摧殘,如鴛鴦、晴雯、司棋這些人物的悲慘下場,但是更多的悲劇是封建倫理關系中的「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所造成的,是幾千年積淀而凝固下來的正統文化的深層結構造成的人生悲劇。小說描繪了上至皇宮、下及鄉村的廣闊歷史畫面,廣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封建末世復雜深刻的矛盾沖突,顯示了封建貴族的本質特徵和必然衰敗的歷史命運。尤其深刻的是,在小說展示的賈府的生活圖畫里,顯示出維持著這個貴族之家的等級名分長幼男女關系的禮法習俗的荒謬,揭開了封建家族「溫情脈脈面紗」內里的種種激烈的矛盾和斗爭

  3. 「細」「粗」則是從文學角度來分析,其中涉及到情節跌宕處理、故事場景描寫、人物感情描述、語言運用等等方面。

    從這幾點出發,無可否認,《水滸傳》《紅樓夢》遠勝前兩部作品。《說岳全傳》通篇都是說書人口氣,語言通俗流暢、簡潔明快、精彩動人,可讀性強,其情節安排,以岳飛為中心,形成眾星拱月之勢。作品在縱向主線分明的同時,又注意了橫向方面情節的生動性和人物性格的豐富性,縱橫交錯,條理清晰,主於突出,枝葉茂密,古典小說常用的懸念、埋伏、照應、烘托、渲染等手法都運用自如,比較成功。

    《三俠五義》大量使用懸念的手法,造成了情節的迂曲、變幻、起伏。隨著情節的展開,作者不斷地製造懸念,而小說也就在這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懸念中吸引著讀者不停地看下去,作者對語言有諸多有別於通行語的奇特的方言俗語,讓人忍俊不禁;對作品中人物的外在形象的描寫,不論是正面人物還是反面人物,無不體現著作者鮮明的愛憎感情,給讀者一種愉悅感。

    《水滸》善於把人物置身於真實環境中,緊扣人物的身份、經歷、遭遇,成功地塑造了李逵、魯智深、林沖、武松等眾多鮮明的英雄形象,而在英雄人物的塑造上,總是把人物置在生死存亡的關頭,以其行動和語言顯示其性格特點,在塑造人物時,作者既植根於現實,又把自己的愛憎感情熔鑄在人物身上,情節生動曲折,大小事件都寫得騰挪跌宕,引人入勝,在塑造人物時,作者亦多用對比手法,《水滸》的語言,以北方口語為基礎,經過加工,故其語言特色,明快、洗練,全書巨大的歷史主題,主要是通過對起義英雄的歌頌和對他們斗爭的描繪中具體表現出來的,在人物塑造方面,最大特點是作者善於把人物置身於真實的歷史環境中,扣緊人物的身份、經歷和遭遇來刻畫他們的性格。

    《紅樓夢》最突出的藝術成就,就是「它像生活和自然本身那樣豐富、復雜,而且天然渾成」,它把生活寫得逼真而有味道。《紅樓夢》裡面大事件和大波瀾都描寫得非常出色,故事在進行,人物性格在顯現,洋溢著生活的興味,揭露了生活的秘密。它的細節描寫、語言描寫繼承發展了前代優秀小說的傳統,最突出成就之一是它「放射著強烈的詩和理想的光輝「,其情節結構,在以往傳統小說的基礎上,也有了新的重大的突破,創造了一個宏大完整而又自然的藝術結構,使眾多的人物活動於同一空間和時間,並且使情節的推移也具有整體性,表現出作者卓越的藝術才思,語言藝術成就,更是代表了中國古典小說語言藝術的高峰。作者往往只需用三言兩語,就可以勾畫出一個活生生的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徵的形象;作者筆下每一個典型形象的語言,都具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從而使讀者僅僅憑借這些語言就可以判別人物。作者的敘述語言,也具有高度的藝術表現力,包括小說里的詩詞曲賦,不僅能與小說的敘事融成一體,而且這些詩詞的創作也能為塑造典型性格服務,做到了「詩如其人」——切合小說中人物的身份口氣,《紅樓夢》無論是在思想內容上或是藝術技巧上都具有自己嶄新的面貌,具有永久的藝術魅力,使它足以卓立於世界文學之林而毫無遜色。諸多對比,足以令所有讀者明白此中所所要表達的「細」「粗」之比。

⑵ 三俠五義的創作背景

宋時代,市民階層已正式抬頭,而封建統治者為了鞏固政權,對地主階級中下層知識分子做了很大的讓步,因此一般士人在市民階層日趨發展的情況下大批爬上政治舞台,分享了政權。所以從歷史上看,北宋的賢士大夫的人數相當多,如范仲淹、韓琦、包拯、歐陽修、直到王安石、蘇軾,盡管政見各有不同,但立朝都以清明正直著稱,在政治方面都力圖有所建樹,特別是他們都一致關心民生疾苦。其中的包拯則更是幾百年來民間盛傳的清官典型。《三俠五義》選擇了這一時代作為全書的背景,並以包拯的事跡為原型,反應了這一時期勞苦大眾人民對清明政治的追求。
從另一方面來說,對大多數文化水平較低的市井細民而言,他們聽說書、讀小說是為了娛樂、消遣,那些情節驚險曲折、懸念迭出、離奇刺激的故事更適合他們的口味。因而說書藝人為吸引眾多聽眾,在講述故事時必須盡量滿足聽眾當時的審美需要——豪俠們多是武功超群、身手不凡、行蹤詭秘、來去無跡的人物;俠義之士又常剪惡除奸, 救人於危難,身處險地,面臨著生與死的較量和抉擇。所有這些,都大大增強了故事的驚險程度和刺激性。
然而這些故事多不見於史書記載。《宋史·包拯傳》只記載了他的一件斷案故事:「知天長縣,有盜割人牛舌者。立來訴,拯曰:第歸,殺而鬻之。尋復有來告私殺牛者。拯曰:何如割牛舌而又告之盜驚服。」《三俠五義》中的包公不但能審民間各種民事、刑事案件, 而且能斷陰陽,審冤魂怨鬼,「包公一生,不獨能破前朝之案,且能破及清之案,其平反之功,宜累牘書之不盡矣」,包公被塑造成了一個神通廣大無所不能的神人、法師,可見說書藝人面對廣大聽眾的過程中力求將包公判的本領誇大乃至神化,追求故事奇異的效果,並沒有太多地顧及歷史的真實性。
作品的原型包拯為北宋廬州(今合肥)人,仁宗時曾官監察御史、樞密副使等職,以剛正不阿著稱。宋元以來有以包公為題材的文學作品出現,多是民間傳說,摻雜冥靈迷信荒誕不經的內容。《三俠五義》中詳細介紹了包公的身世、開封府三寶(古今盆、陰陽鏡、遊仙枕)的由來、三口銅鍘的由來,開封四勇士(王朝、馬漢、張龍、趙虎)的來歷,開封師爺公孫策的來歷,展昭、白玉堂等人的來歷等內容,並有大量包公斷案和俠義之士遊行鄉里除暴安良、為國為民的故事,集民間包公形象之大成,使包拯不畏強暴、剛正嫉惡、處事干練的形象最為飽滿,因而得以更廣泛的流傳,把包公的形象推向頂峰。 南俠展昭
展昭,字熊飛,常州府武進縣百花嶺下遇傑村人氏,擅長輕功,兵刃為上古名劍巨闕,後在茉花村與其妻丁月華定親時交換了湛盧。展昭與包拯相識於包拯進京趕考的途中,曾在金龍寺凶僧手中救包拯,又在土龍崗退劫匪,天昌鎮捉刺客,功績累累;後經包拯舉薦,被皇上御封為御前四品帶刀護衛,在開封府供職,綽號「御貓」,人稱「南俠」。
北俠歐陽春 歐陽春個性敦厚,號北俠,綽號紫髯伯,使七寶刀。歐陽春的武功是三俠五義這些人中最高的,會點穴,一把寶刀江湖無敵手。
雙俠
丁兆蕙,丁兆蘭,松江府茉花村人氏,鎮守雄關總兵之子,合稱「雙俠」。弟兄二人乃是同胞雙生,兆蘭比兆蕙大一個時辰,因此相貌相同。在性格方面,兆蕙與兆蘭的老成厚道相比,兆蕙顯得更為機智聰明,活潑開朗,幽默,為人豪爽。兆蕙從一開便以農家漁郎面目出現,同南俠展昭一起去幫助落難的周老漢,又設巧計懲罰了對周老漢忘恩之人鄭新,都顯示出了他的機智。 鑽天鼠盧方
自小生長在漁船上,有爬桿之能,每逢船上篷索斷落,盧方爬桅結索,動作如猿猴,因此得綽號「鑽天鼠」。手使刀,擅長爬桿掛旗,輕功好,人很忠厚,義薄雲天。盧方在跟隨包拯之前掌管陷空島盧家莊,曾因為兄弟情長,與其它四鼠不服武功在展昭之下而大鬧東京。第一個義歸開封府,輔佐包大人,從此為朝廷盡心盡力,忠心耿耿,御封為六品校尉。有子盧珍。
徹地鼠韓彰
韓彰,陷空島五鼠之一,祖籍黃州。排行老二,因善打毒葯鏢,會挖地雷,人稱徹地鼠。手使一把刀,五鼠中武功僅次白玉堂;為人耿直,說到做到講信用。後同眾人義歸開封府,輔佐包大人。
穿山鼠徐慶
徐慶,山西人。排行老三,人稱穿山鼠。兵刃刀,力大,能探山中十八孔,和盧方、蔣平同歸開封府,輔佐包大人。被御封為六品校尉,在開封府供職。
翻江鼠蔣平
蔣平,綽號翻江鼠,字澤長,金陵人氏,擅長潛水,能在水中潛伏數個時辰,並且開目視物,在水中來去自由,因此得名「翻江鼠」。身材瘦小,面黃肌瘦,形如病夫,為人機巧伶便,使一對分水峨嵋刺,是五鼠中的智囊。因在獻藝時跳入深海中安然無恙捉到皇上心愛之物金蟾而被御封為六品校尉,在開封府供職。
錦毛鼠白玉堂
白玉堂,因少年華美,氣宇不凡,行俠作義、文武雙全,故人稱「錦毛鼠」。白玉堂的性格,具有多個側面,在原書人物中是最為復雜的。他少年氣盛,性情高傲,聞聽展昭受封「御貓」,便覺「五鼠」減色,遂專程趕赴京師與展昭一比高低,先於皇宮內苑中殺了意欲謀害忠良的總管太監郭安,又於忠烈祠內狠狠地戲耍並整治了奸太師龐吉;他與有志有德的貧寒書生顏查散結為兄弟,並為其鳴冤,多方救助;最後,為探謀反朝廷的襄陽王的虛實,三闖沖霄樓,疑似命喪銅網陣。正所謂以英雄俠義始,以英雄俠義終,所做之事,均系無法無天的驚人之舉,又都不離「俠義」二字。

⑶ 單老說的三俠五義系列有哪些

三俠五義》《七傑小五義》《白眉大俠》《龍虎風雲會》
我給你按順序排的。至於其他的幾部,《大破沖霄樓》是從霸王莊馬強到大破沖霄樓銅網陣,和《三俠五義》那段情節一模一樣,《五鼠鬧東京》就是展昭收五鼠弟兄,懸空島盧家莊一段,《大破沖霄樓》《五鼠鬧東京》沒必要聽,你要是閑的不行,聽我也不反對。

《七傑小五義》是從宋仁宗丟四寶到雁飛被殺風雨灘,是三俠五義和白眉大俠的過渡評書,如果你不聽《七傑小五義》白眉大俠中很多矛盾你搞不清,比如紫面天王王順為什麼要害徐良。所以你要想搞清楚白眉大俠中的矛盾,這部書同時也比較精彩。比如藏珍樓 白沙灘立擂,徐良招親等等.還是耐心聽一聽

還是耐心聽一聽。

《白眉大俠》不用我多說吧,評書界的經典,至今沒有那部書可以匹敵,太精彩了,有打破閻王寨,八寶疊雲峰,清松琅琊澗,八王擂等熱鬧節目,你不聽這輩子都後悔。

《龍虎風雲會》白眉大俠中的一段,從八王擂到三教堂評理盛會之間的一段,但是內容和白眉大俠的完全不一樣,屬於單田芳自己創造的書,很精彩,比不了白眉大俠,但是比一般書精彩,其中,東海小蓬萊和《白眉大俠》中的七星島重復,其餘均不同。

後頭還應該有一部書《三上小蓬萊,火燒碧霞宮》不過單田芳至今還沒有錄制

⑷ 三俠五義,小五義,白眉大俠,龍虎風雲會,這幾部評書是什麼關系,我因該先聽什麼,還是這幾部書都是重復

這幾部書的順序是
《三俠五義》《七傑小五義》《白眉大俠》《龍虎風雲會》
我給你按順序排的。至於其他的幾部,《大破沖霄樓》是從霸王莊馬強到大破沖霄樓銅網陣,和《三俠五義》那段情節一模一樣,《五鼠鬧東京》就是展昭收五鼠弟兄,懸空島盧家莊一段,《大破沖霄樓》《五鼠鬧東京》沒必要聽,你要是閑的不行,聽我也不反對。

《七傑小五義》是從宋仁宗丟四寶到雁飛被殺風雨灘,是三俠五義和白眉大俠的過渡評書,如果你不聽《七傑小五義》白眉大俠中很多矛盾你搞不清,比如紫面天王王順為什麼要害徐良。所以你要想搞清楚白眉大俠中的矛盾,這部書同時也比較精彩。比如藏珍樓 白沙灘立擂,徐良招親等等.還是耐心聽一聽

還是耐心聽一聽。

《白眉大俠》不用我多說吧,評書界的經典,至今沒有那部書可以匹敵,太精彩了,有打破閻王寨,八寶疊雲峰,清松琅琊澗,八王擂等熱鬧節目,你不聽這輩子都後悔。

《龍虎風雲會》白眉大俠中的一段,從八王擂到三教堂評理盛會之間的一段,但是內容和白眉大俠的完全不一樣,屬於單田芳自己創造的書,很精彩,比不了白眉大俠,但是比一般書精彩,其中,東海小蓬萊和《白眉大俠》中的七星島重復,其餘均不同。

後頭還應該有一部書《三上小蓬萊,火燒碧霞宮》不過單田芳至今還沒有錄制

累死了,你明白了嗎?

⑸ 七俠五義的作者

七俠五義的作者
<<七俠五義>>原著作者是石玉昆先生,他筆下五鼠栩栩如生,如同從紙上走了下來,各個性格鮮活生動,惟妙惟肖.而五鼠則是:鑽天鼠,徹地鼠,穿山鼠,翻江鼠,錦毛鼠.這五個靈巧的稱號,得來卻有一番典故.
石玉昆先生的家裡常鬧老鼠,常常打擾到他寫作.他在寫五鼠時突然想到,能不能把小說中的人和現實中的老鼠有機的聯合起來呢?
於是,鑽天鼠(頂棚或閣樓上的耗子),徹地鼠(地道的的耗子),穿山鼠(牆壁里的耗子),翻江鼠(下水道的耗子),錦毛鼠(是人為豢養的耗子____所以最嬌貴最漂亮).

有關石玉昆的生卒年、籍貫家世、生平事跡、著述等問題,因文獻資料的缺乏,今天已難以確知,研究者又都各持己見,眾說紛紜,其中存在著不少附會誤判之言,因此有必要結合有關文獻及前人的研究予以澄清。研究這一問題盡管受到資料缺乏的諸多限制,但有些情況還是可以根據有關記載大體推斷出來的。
據現有資料來看,石玉昆主要生活在嘉慶、道光年間,比過去人們印象中的時間要早。據《非廠筆記》記載,石玉昆,字振之,天津人(轉引自李家瑞《從石玉昆的〈龍圖公案〉說到〈三俠五義〉》,載王俟年編(1919-1949)《中國近代文學論文集》(小說鄭),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323頁)。當時也有人稱其為石先生或石三爺。富查貴慶曾有詩吟頌石玉昆,詩序雲:「石生玉昆,工柳敬亭之技,有盛名者近二十年。「據披露這首詩的吳英華、吳紹英介紹,」它當作於道光十七年以前「(吳英華、吳紹英《有關〈三俠五義〉作者的一首可貴的詩》,《天津日報》1961年8月29日)。由此可知,石玉昆至少在道光初年即已成名。實際上,他成名的時間可能還要更早。在道光四年(1824)年的慶昇平班戲目中,有不少《三俠五義》的重要關目,如《瓊林宴》、《三俠五義》、《遇後》、《花蝴蝶》等。《三俠五義》為石玉昆所創,戲曲從此取材,必定是在《三俠五義》廣為流傳之後。按常理,藝人在成名前要經過一段時間的學徒訓練。即使石玉昆天賦高,出道早,其成名時至少也得有二三十歲。這樣,即使保守地估算,石玉昆出生至少也當在嘉慶五年(1800)年以前。
石玉昆達到藝術頂峰、享有盛譽主要是在道光年間,這可從相關文獻記載中得到印證。道二十三年(1843)年至二十五年(1845)金梯雲抄本《子弟書》中的《石玉昆》篇專門描述石玉昆演出的盛況。正如阿英所言,「玉昆應稱『道光時說書人』」(阿英《關於石玉昆》,載《阿英文集》,三聯書店,1981,303頁),近人崇彝也說「道光朝有石玉昆者,說三俠五義最有名」,「此道光朝石玉昆所傳也」(崇彝《道石以來朝野雜記》,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9、19頁)。至於石玉昆的卒年,目前還不能確知。崇彝在談論光緒年間聚珍堂版本《三俠五義》時,特意強調「此道光間石玉昆所傳」,言語中流露出今昔之感。按說光緒年間石玉昆還在世的話,他是不會如此刻意強調「道光」這一時間的。有的研究者根據《三俠五義》「最初刊本《忠烈俠義傳》的成書年代來推測」,認為石玉昆「大約應該在同治十年(1871)年已經去世了」(趙侃執筆《石玉昆及其〈三俠五義〉》,《河北文學》1961年第4期)。李家瑞則認為石玉昆「大約死在同治末年」(李家瑞《從石玉昆的〈龍圖公案〉說到〈三俠五義〉》,載王俊年編(1919-1949《中國近代文學論文集》(小說卷),324頁)另據李宗侗在民國年間進行的調查,「石玉昆在石豐時已經老了,尚是嘉、道時間的人」(李宗侗致胡適書,載杜春和等編《胡適論學往來書信選》上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587頁)。不過,石玉昆去世的時間也有可能更早,蔡省吾未刊稿《北京藝人志》有如下一條記載:「(石玉昆)歿後有《贊昆》子弟書,名重一時。」(轉引自趙景深《三俠五義》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子弟書《贊昆》又名《嘆昆》、《嘆石玉昆》、《評昆論》或《石玉昆》、如果這個說法屬實,則石玉昆在道光二十三年(1843)至二十五年(1845)年之前即已去世。穩妥一些,說石玉昆於同治年間或之前去世,大概是沒有多大問題的。
石玉昆受到人們如此多的關注,在社會上有著如此大的影響,主要在於其演唱技藝的高超。子弟書《石玉昆》對此有十分生動形象的描繪:「高抬聲價本超群,壓倒江湖無業民,驚動公卿誇絕調,流傳市井效眉顰。」(子弟書《石玉昆》,載關德棟、周中明《子弟書叢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734頁)。石玉昆所演為子弟書和單弦,有人稱其為「單弦之祖」(崇彝《道石以來朝野雜記》,9頁)。不僅如此,他還開創了一個新的說唱藝術流派——石派書,又稱石韻書。由此可以看出,其演出在當時還是很受歡迎的,以致於有些書鋪藉此牟利,「按段抄賣,另有目錄,要者定寫」。就連當時的說書藝人對石玉昆也是贊淮有加:「就拿玉昆石三爺他說吧,怎麼就該說不過他?他如今是不出來咧。他到那個書館兒,一天只說三回書就串好了幾十吊錢,如今名動九城,誰不知道石三爺呢?」(抄本《全本南清宮慶壽》,轉引自魯德才《三俠五義》,春風文藝出版社,1999,2頁)。據說石玉昆曾為禮王府供奉(金受申《老書館見聞瑣記》,《曲藝》1959年8-11月),不過這條記載與富察貴慶《知了義齋詩鈔》詩序中所說的「性孤僻,游市肆間,王公招之不至」似乎有些矛盾。從富察貴慶詩中的描述來看,石玉昆是一位頗有個性與骨氣的民間藝人。
石玉昆最為人所稱道的是其在演出內容方面的出新,特別是他別出心裁,將包公審案與江湖俠義題材結合起來,推陳出新,在《施公案》的基礎上開創了一種新的小說題材類型——公案俠義小說,對清代中後期包括說唱、小說、戲曲在內的通俗文學產生了很大影響。顯然,石玉昆不是那種亦步亦趨、因循守舊的藝人,他享有盛名幾十年,成為與柳敬亭一樣著名的民間藝人,不僅受到市井民眾的極大歡迎,也為文人士大夫所接受,正如子弟書《石玉昆》中所說的:「編來宋代包公案,成就當時石玉昆。」石玉昆對自己首創的這套書還是很有感情的,據當時的說書藝人介紹,:玉昆三爺說了一輩子的包公案「,」他是跟了文正公一輩子的「(抄本《全本天齊廟斷後》,轉引自魯德才《三俠五義》2頁)。石玉昆創作《三俠五義》,正如胡適所概括的:」有因襲的部分,有創造的部分。大概寫包公的部分是因襲的居多,寫各位俠客義十的部分差不多全是創造的。(胡適《三俠五義》序,載《胡適古典文學研究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1198頁)由於《三俠五義》深受歡迎,其他民間藝人紛紛效仿,在石玉昆生前,即有與他同時說《三俠五義》者。
說石玉昆是《三俠五義》的首創者,這一說法雖為學界廣泛認可,但較為含糊,可以將這一問題分解為石玉昆與說唱本《龍圖公案》,及後出《龍圖耳錄》、《忠烈俠義傳》乃至《小五義》、《續小五義》關系的梳理和辨析。石玉昆的演出應該是有說有唱的,現存以《包公案》、《龍圖公案》為名的說唱本多種,分藏於首都圖書館、台灣中央研究院、日本東京大學等藏書機構。這些說唱本大體上可分石派書和說唱鼓詞兩種。石派書自然為石玉昆所傳,與其演出的內容最為接近,但它們未必就是直接聽記石玉昆的說唱而來。說唱鼓詞當也由此演變而來,受到石玉昆的重要影響,但它們皆根據演出需要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改動,與石玉昆原創的距離要遠些。
《龍圖耳錄》部分內容由聽記說書而來,據孫楷第介紹,在其「藏抄本第十二回末有抄書人自記一行雲:『此書於此畢矣。惜乎後文未能聽記。』」(孫楷第《中國通俗小說書目》,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220-221頁)崇彝也說:「此書(指《三俠五義》——筆者注)無底本,當年故舊數友(有祥樂亭、文冶庵二公在內)每日聽評書,歸而彼此互記,因湊成此書。」(《道咸以來朝野雜記》,19頁)崇彝接著又說:「其中人物,各有贊語(今本無),多趣語,諧而雅。此道光間石玉昆所傳也。」一句:此道光間石玉昆所傳也「拉開了時間距離,排除了聽記石玉昆說書的可能,而且這種說書與石玉昆所創的石派書不同,因為它並沒有唱詞,只是」其中人物,各有贊語「。後來的整理者刪去的只是贊語,不是唱詞。從崇彝稱」故舊數友「的口氣看,他對情況還是相當了解的。同時還要說明的是,《龍圖耳錄》也並非全是聽記說書而來,因為該書卷首說的十分明白:」《龍圖公案》一書,原有成稿,說部中演了三十餘回,野史內讀了六十多本。「從這段話可知,《龍圖耳錄》是在「原有成稿」的基礎上,「翻舊出新」而來的,其中包括「三十餘回」的「說部」和「六十多本」的「野史」。「說部」顯然是指與《龍圖公案》內容相關的一部小說,「野史」當是指記錄下來的說唱《龍圖公案》,因為這種說唱歌多是以本為單位的。《龍圖耳錄》由石玉昆的說書演變而來,其淵源傳承關系十分明顯,但兩者在體裁、內容等方面已有了較大的差別。
後來面世的《忠烈俠義傳》(又是稱《三俠五義》)則又是在《龍圖耳錄》的基礎上進行加工潤飾而成,由北京聚珍堂書坊首先刊出,隨後各家書坊紛紛翻刻,廣泛流傳。其加工整理者為問竹主人、入迷道人。因為石玉昆是首創者,所以題「石玉昆述」,也算不上冒名。這樣,經過眾人幾番修改整飭。其內容已與石玉昆早年的實際演出有了很大的距離。正如魯訊評述《小五義》、《續小五義》時所說的「草創或出一人,潤色則由眾後」(《中國小說史略》,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247頁)。
至於《三俠五義》的續書《小五義》、《續小五義》,盡管其初刊者文光樓主人石鐸信誓旦旦地說自己「采訪《龍圖閣公案》底稿,歷數年之久,未曾到後」,後來「適有友人與石玉昆門稈素相往來,偶在鋪中閑談,言及此書,余即托之搜尋」,終於,「友人去不多日,即將石先生原稿攜來」(文光樓主人《小五義序》,光緒十六年文光樓刊本)。但從種種跡象來看,這不過是一種促售廣告,其所得並非石玉昆的原稿,正如胡適所說的:「這話大概不可相信。」(胡適《三俠五義》序,載《胡適古典文學研究論集》,1196頁)至於那位光緒四年(1878)二月間在王府說《小五義》的民間藝人,有人認為是石玉昆本人。事實上,這位民間藝人根本不可能是石玉昆,甚至連石玉昆的徒弟都不是,他在《小五義》說過一些批評《忠烈俠義傳》的話。如果這位民間藝人是石玉昆的話,那《忠烈俠義傳》、《龍圖耳錄》以及石派書《龍圖公案》的創作者又會是誰呢?事實上,這位在王府說《小五義》的民間藝人也是有跡可尋的,據李宗侗在民國年間對說書藝人的走訪調查,《小五義》是說書藝人「李鳳山於光緒初年在北京羊肉胡同文宅說評書時編的」,他認為這一說法「似頗可信」(李宗侗致胡適書信,《胡適論學往來書信選》上冊,587頁)。
顯然,探討石玉昆的生平著述及藝術成就,是不能以《小五義》、《續小五義》為據的。其實,僅靠一部別具特色的《三俠五義》,已足以使這位民間藝人在中國小說史上佔有一席之地了。

⑹ 七俠五義的創作背景

俞樾居住在蘇州時,好友潘祖蔭向俞樾推薦《三俠五義》。俞樾閱讀之餘動手加以修訂,並於光緒十五年(1889)由上海廣百宋齋鉛印出版,題曰《綉像七俠五義》。

⑺ 評書三俠五義的補充評書有多少

《三俠五義》原名《忠烈俠義傳》,俠義公案小說的不少故事,又成為各類戲曲的題材來源。如京劇《打鑾駕》、《遇皇後》、《北俠除霸》、《打龍袍》、《五鼠鬧東京》等,都是敷演《三俠五義》的故事。《三俠五義》情節紛繁曲折而又條理清晰,語言通俗,保留了宋元以來說書藝術的生動活潑、直截明快的特色,對以後的公案小說產生過廣泛的影響。後來《續俠義傳》《續七俠五義》《小五義》、《續小五義》、《後續小五義》、《再續小五義》等續書的紛紛涌現,都是受它直接影響的結果。
至於《白眉大俠》,則是單田芳先生根據這些武俠小說創造出來的長篇評書。《鍘美案》是戲曲選段,講包公的故事,跟三俠五義沒太大聯系。

⑻ 《三俠五義》中的文學人物公孫策,他在歷史上有原型嗎

公孫策中毒就發生在他幫助包拯判案的時候。他在千鯉湖那首詩中,發現了其中隱藏的秘密——裡面暗含了崔明沖和雲霜的名字,也就是說,兇手極有可能是崔明沖和雲霜,就算不是,也和他們倆脫不了干係。這一重大發現,逼急了兇手之一的崔明沖,便給公孫策下了名叫千日醉的毒。此毒會讓人陷入醉酒的狀態,一直深陷夢中,即使是大夫整治,也無法說出個所以然來。給人以一種公孫策只是做了一個夢便中毒的幻覺。

其實,公孫策中毒並不是因為做夢,而是崔明沖深怕公孫策查出自己,才下毒與他。公孫策是包拯的左右手,精通醫術又聰慧過人,對於線索的查找更是細致入微。他在一首千鯉湖中找到了隱藏其中的破案關鍵,卻也因此讓犯人忌憚,欲將其滅口,而身中劇毒。

他盡心盡力的為包拯工作,盡職盡責的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幫助包拯破了大大小小無數個案件,輔助包拯平了無數的冤案。他聰慧過人,是包拯的得力助手,與另一個重要人物展昭一起,成一文一武之勢,對包拯的判案進程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⑼ 三俠五義的閱讀感受是什麼急用。

「則見他款定三弦如施號令,滿堂中萬緣俱寂鴉雀無聞。但顯他指法兒玲瓏嗓音兒嘹亮,形容兒瀟灑字句兒清新。令諸公一句一誇一字一贊,眾心同悅眾口同音。」
這一段來自子弟書《嘆昆》,其中所嘆的這個「昆」,便是石玉昆,道光年間第一說書人。說的這書則是他自己編纂整理的《龍圖公案》,後世所稱《三俠五義》。
關於《三俠五義》的作者,歷來似乎有兩個版本:石玉昆、俞樾。俞樾的整理到底是刪削了唱詞部分,還是進行了大的改造修訂?我傾向於前者,也就是說俞只做了編輯的工作,而不是再創造。理由有二,一是語言文字的鮮活程度,非說書人不辦,卻不像是翰林院編修所為。譬如展、白初識夜探一段,展昭曾自嘲「人家偷驢,我還等著拔橛兒么」;再如包公奉旨進宮除妖,太監的前倨後恭,還有「送個拳頭大小的哈巴兒」這樣的話,活靈活現是京城旗人口吻。按石玉昆是旗人包衣,而俞樾生在浙江,主講蘇州書院,單從語言風格來看,《三俠五義》屬於石玉昆確鑿無疑。二是之後的偽書《小五義》、《續小五義》,其形式為故事夾雜韻文,如頂針格的外貌描寫之類,恰是子弟書風貌。現今的大鼓詞依然留有它的影子,雖非石玉昆所作,想必仍是石韻一流。其白話部分與三俠五義的寫法相似,則俞樾對三俠五義,並無太多功勞,或者說,並無太多斫傷。
我曾經說自己看的第一本武俠小說是《萍蹤俠影》,後來才醒過神來:不是。真正的武俠啟蒙應當從這部開始。石玉昆的敘事風格不像一般說部,甚少誇張排比,不動聲色,娓娓道來,卻又引人入勝。人物刻畫也有獨到之功,往往只寥寥幾筆,性格為人立刻躍然紙上。緊張關頭另有閑筆,對話頗有奇趣,在意想不到之處抖出冷幽默、小包袱。說書人份內事,原本比小說家小小伎倆來得駕輕就熟。
華視包青天當年是很火的片子,但和石本相差頗大。首先是包公的形象,在石玉昆筆下有個成長過程,從小小蒙童到開封府尹,其間還經歷了避難荒山,誤傷人命等節,而劇中包公似乎從來沒有變過,一開始就一把年紀老謀深算了。無法想像金超群翻牆逃出,坐在農家弔祭用的大蠟燭光下喝一碗熱豆漿的情景。石版包公是「人」的形象,並非腔調十足的青天。細節上也有漏洞,書中包展初會,二人都是青年,一文一武。包是初出茅廬的舉子,展那時卻已在江湖上有了南俠名號,即使不大過包,也當與其年歲相若,不會是劇中偌大差別。這一部《包青天》,和石玉昆的聯系不大。倒是內地在很久以前曾經拍過一部《包公》,情節多半遵照了原著,手法嚴謹,值得一看。主體曲用的是包拯自己寫的詩: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算不得佳作,但確是斯人口吻。
俞樾曾將此書命名為七俠五義,把智化艾虎等統統列入俠義一流,不可取。一部小說能塑造好一兩個人物已不容易,閑雜人等太多,勢必照料不到。以石先生如此深厚的說書功力,也難駕馭自如。莫說張龍趙虎等同活動布景,就連公孫先生也少有展示才藝的機會。然而在俠義形象上,說部的描寫設定還是相當成功的。華視包青天可以看作《三俠五義》的同人之作,故事面目全非,角色個性卻難以撼動,蓋白玉堂的驕傲任性,蔣四的滑稽多智,展昭的溫厚雍容,早已深入人心。一部作品能塑造出這許多人物,石先生可謂功德圓滿。
五義之中最出彩的,自然要算白五;而白玉堂出彩在三處:與顏查散初會三吃魚,盜寶被捉之後死不認錯,沖霄樓銅網陣絕命,一字記之曰「傲」。傲骨天成,貫穿始終。初看時不覺得,掩卷細思,那些話、那些事果然非白老五不辦。個性如此鮮明,甚至決定命運,白玉堂算得上石玉昆塑造得最為成功的人物。其次要算蔣平,擒五爺、三盜簪無不凸現一個「智」字。語言偶有詼諧刻薄,仍覺可親可敬。大義盧方,唯「厚」而已,就記得眼淚掉得最勤快。二義韓彰面目模糊,倒是三義徐慶,金殿面聖一節渾得可愛。
至於三俠,描寫北俠的技法如今很多新派武俠小說也還用著,表面膽小怕事,實則深藏不露,是個出人意料的人物。可惜一閃而過,筆墨甚少,彷彿過場動畫。雙俠中老二兆蕙比較有趣,印象最深的是他在哥哥與展昭面前的嬉皮笑臉,最終還偷偷牽線定了妹妹的婚事。老大兆蘭純是用來陪襯的,與北俠一節陪襯了歐陽春之深沉,與兄弟相處又陪襯了兆蕙的跳脫,自身則乏善可陳。著墨較多的南俠展昭,似應是俠中君子一流,但太過完美,反而看不到內心,比起白玉堂的真實率性來說,刻畫偏淺。華視劇中先後由何家勁、焦恩俊出演展昭,何版更好一些,英氣逼人。焦版則太過文秀,略帶小家子氣。
北俠是隱者之俠,雙俠是江湖之俠,南俠是公門之俠,註定後者要比前二者難為。魯迅評三俠五義的時候頗多憤激之語,說道「終究還是奴才」。其實這正是盛世之俠的尷尬。前些天說盛世無俠,天涯多反駁。然而盛代無隱者,何況俠者。有所為有所不為,亂世後者為難,治世前者不易。倘不願隱、不能隱、不忍隱,除卻「將一腔熱血賣給識貨的」(阮小七語),別無他法。在江湖則落草為寇,在廟堂則奔走麾下,所求的也不過是「心之所安」這四個字而已。是以展昭的隱忍,反倒最難,也最令人敬服。
——南俠也不答言,接過書來拆開,看了一遍,道:「你如今放心罷,我已然在開封府作了四品的武職官了。」展忠道:「官人又來說謊了,做官如何還是這等服色呢?」展爺聞聽,道:「你不信,看我包袱內的衣服就知道了。」此時伴當已將包袱打開。展忠看了,果有四品武職服色。
這一段是展昭回鄉祭祖與家中老僕的對話,並無特別之處,我卻印象深刻。展爺慣常在江湖朋友面前說「瀟灑的身子被官袍拘束住了」這一類話,似有矯情之嫌;然而在親近的老家人面前表現亦是如此,得官只輕描淡寫一筆帶過,便知先前的話出於真心至誠,骨子裡確實沒看重這御前四品。言行不脫古風,當得起這個俠字。

⑽ 單田芳的幾部評書《五鼠鬧東京》,《七傑小五義》,《大破沖霄樓》,《白眉大俠》的聯系

《五鼠鬧東京》,《七傑小五義》,《大破沖霄樓》,《白眉大俠》都是《三俠五義》當中的片段。

1、五鼠鬧東京:

《五鼠鬧東京》為石玉昆所著古典名著《三俠五義》中的高潮段落,從第三十二回至五十八回。講述北宋仁宗時期南俠展昭被封做御貓,江湖上陷空島五鼠兄弟因此綽號有踩五鼠之嫌,錦毛鼠白玉堂一怒闖開封夜斗御貓、皇宮苑題詩殺命。

太師府奏摺夾章,三鼠同柳青盜金、三鼠鬧開封,鑽天鼠盧方花神廟救弱女、錦毛鼠開封盜三寶困御貓,最後五鼠被包大人感化同歸開封府為國盡力的故事。此故事膾炙人口被後人競相傳頌。

2、七傑小五義:

《七傑小五義》是古典名著《三俠五義》的眾多續書版本之一,由當代評書藝人單田芳根據《三俠五義》的續書清末作品《小五義》和《續小五義》改編的評書作品。

3、白眉大俠:

《白眉大俠》由單田芳根據是古典名著《三俠五義》的續書清末傳統文學作品《小五義》《續小五義》等作品創作改編的評書作品。

是古典名著《三俠五義》的眾多續書版本之一,1998年07月由北京鴻達以太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發行的評書集,作者單田芳。

4、大破沖霄樓:

大破沖霄樓」為古典名著《三俠五義》中的精彩故事。講述宋仁宗年間,襄陽王陰謀篡位,建沖霄樓並設下銅網陣。

顏查散、白玉堂奉旨到襄陽巡視,襄陽王派鄧車、申虎偷盜顏查散的印信,申虎被白玉堂生擒,鄧車使用掉包計換走金印,放入沖霄樓,白玉堂為尋回金印保顏查散不被陷害。

夜入沖霄樓銅網陣後不知所蹤。盧方韓彰等人到襄陽得知情況後,聯合徐慶、蔣平、智化、歐陽春、雙俠丁兆蕙等人來到沖霄樓准備共破銅網陣。

(10)三俠五義創造擴展閱讀:

單田芳的聲音辨識度太高了,滄桑,渾厚。他一張嘴,那就是沙場,就是江湖,所有的歷史演義風雲變幻,都在他一個人的聲音里。

單田芳個兒不高,但底氣足,雖然嗓音沙啞但極為好聽,他幾句話就能馬上把聽眾帶入到情境之中,而且他的作品形式多樣,每一部書都能給人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特別接地氣。

閱讀全文

與三俠五義創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石柱鎮工商局 瀏覽:854
鋼鐵發明國 瀏覽:118
創造與魔法怎麼賣人民幣 瀏覽:101
知識產權專題答案 瀏覽:760
高發明巫溪 瀏覽:755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督導工作方案 瀏覽:454
信息化成果總結 瀏覽:948
債務糾紛律師費必須提供發票嗎 瀏覽: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