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麼是陰歷和陽歷誰發明的什麼是天文歷法
陰歷全稱「太陰歷」或「純陰歷」。陰歷根據月亮圓缺變化的周期,即朔望月制定的,因古人稱月亮為「太陰」,所以稱為「太陰歷」,簡稱「陰歷」。陰歷產生的確切日期已難確定,但根據甲骨文中的一頁甲骨歷來判斷,陰歷大約在殷代已相當普及。
陰歷的主要特點是:歷月的長短依據天象即月相來確定,大月30日,小月29日,歷月的平均值大致與朔望月平均長度29。5306日相等。年的長短則只是歷月的整數倍,而與回歸年無關。因此,陰歷的月份也與四季寒暑無關。陰歷的日期表示著一定的月相,即初一是朔,即新月;十五、十六或十七是滿月,即望;初七、初八是上弦月;二十二、二十三是下弦月等,這對古人憑借月相判斷日期是很方便的。而月相的變化又是人們最容易看見的天象,因此,各國的歷法大都先有陰歷後有陽歷。但是,由於陰歷與回歸年無關,因此,就與農業生產和人們的日常生活不協調,後來便逐漸被淘汰。現今除了幾個***教國家,因宗教上的原因仍然使用一種稱為「回歷」的陰歷以外,其他國家已經廢棄不用。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此外,。1912年我國採用「公歷」安排月日後,人們就把公歷稱為「陽歷」,而把同時並存於民間的傳統的「夏歷」通俗地稱之為「陰歷」。
陽歷,亦稱公歷、太陽歷、新歷、西歷,也稱格里高利歷。它是1582年,由羅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實行的歷法。從這一年後,陽歷代替了公元前42年由羅馬皇帝朱里·愷撒所實行的「儒略歷」(舊歷)。陽歷是以地球環繞太陽一周的時間算作一年。它的長度為三百六十五天五小時四十八分四十六秒。由於它不是整數,為了把長短拉平,有的年份是三百六十六天,稱為「閏年」;有的年份是三百六十五天,稱為「平年」。這種歷法在每一萬年中約錯三天,比舊的「儒略歷」每四百年就錯三天。
由於這種歷法是根據地球與太陽距離的位置而定,所以它的「二十四節氣」是固定的:上半年的節氣多在每月的6日、21日,下半年多在每月的8日、23日,即使相差也不過一兩天。
西洋歷法是明朝萬曆八年(1580年),由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傳進中國的。利瑪竇的「泰西歷法」當屬「儒略歷」。太平天國實行的「天歷」,對中國的陰歷起了革命,它採用了陽歷,但對它也有所改訂。「天歷」中有中國原有的「干支」,也有陽歷的「禮拜」(星期),可謂陰陽合歷。「天歷」在中國歷法上說來,是一個具有革命精神的特殊歷法。辛亥革命後,從1912年元旦起,採用中華民國紀年和陽歷。1949年9月27日,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紀年採用公元」。從此,我國也採用了公元紀年的歷法。
B. 是誰創造了陰歷、陽歷的啊
陰歷在天文學中主要指按月亮的月相[1]周期來安排的歷法。以月球繞行地球一周(以太陽為參照物,實際月球運行超過一周)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為確定歷月的基礎,一年為十二個歷月的一種歷法。在農業氣象學中,陰歷俗稱農歷、殷歷、古歷、舊歷,是指中國傳統上使用的夏歷。而在天文學中認為夏歷實際上是一種陰陽歷。
以太陽視運動為依據設置的歷法,叫「太陽歷」,簡稱「陽歷」;月亮為「太陰」,以月亮的視運動規律為依據設置的歷法,稱為「太陰歷」,簡稱「陰歷」。
陰歷定月的依據是月亮的運動規律:月球運行的軌道,名曰白道,白道與黃道同為天體上之兩大圓,以五度九分而斜交,月球繞地球一周,出沒於黃道者兩次,歷二十七日七小時四十三分十一秒半,為月球公轉一周所需的時間,謂之「恆星月」。唯當月球繞地球之時,地球因公轉而位置亦有變動,計前進二十七度余,而月球每日行十三度十五分,故月球自合朔,全繞地球一周,復至合朔,實需二十九日十二時四十四分二秒八,謂之「朔望月」,習俗所謂一個月,即指朔望月而言。真正意義上的陰歷,只有伊斯蘭歷一種。即十二個陰歷月為一年,不管季節變化。陰歷主要用來指導他們的宗教節日等,因此穆斯林的齋戒節有時在夏天,有時在冬天。但伊斯蘭教國家另設一種陽歷指導世俗生活。 [編輯本段]伊斯蘭歷 伊斯蘭教國家和地區採用的歷法,又稱回歷。它純粹以朔望月為歷法的基本單位,奇數的月為30日,偶數的月為29日,平均每個歷月為29.5日。積12個月為一年,共354日,12個朔望月實際上約有354.3671日。為使月初和新年都在蛾眉月出現的那天開始,回歷採用置閏的辦法,每30年為一周,共加11個閏日。在30年循環周期中,第2、5、7、10、13、16、18、21、24、26、29各年為閏年。閏年在12月底增加一日,共355日。
回歷年比公歷年約少11日,因之歲首逐年提早,約33年循環一周(即比公歷多出一年)。
回歷的起始歷,元定在穆罕默德從麥加遷到麥地那的一天,即儒略歷公元622年7月16日(星期六)。
陽歷在天文學上,指主要按太陽的周年運動來安排的歷法。它的一年有365日左右。陽歷是根據太陽直射點的運行周期而制定的,其平均歷年為一個回歸年,其歷年有兩種,一種是平年,一種是閏年,閏年和平年僅差一天。
通常所說的陽歷,即格里歷,為現行公歷。基於一年有365.242199174 日,而並非剛剛好的365 日,故每四年有一次閏年,即二月多了第二十九日。經過四年一閏後,已修正為365.25,但仍有誤差,故每一百年就會減一個閏年,即1700,1800,1900年等均沒有閏年,再修正後為365.24。最後每四百年加回一個閏年,即1600年、2000 年、2400年 等均有閏年,最後修正為365.2425。仍有0.0003 誤差,需要約3000年才會出現一天誤差,所以已經很准確了。
太陽歷又稱為陽歷,是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運動周期為基礎而制定的歷法。太陽歷的歷年近似等於回歸年,一年12個月,這個「月」,實際上與朔望月無關。陽歷的月份、日期都與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較好地符合,根據陽歷的日期,在一年中可以明顯看出四季寒暖變化的情況;但在每個月份中,看不出月亮的朔、望、兩弦。
如今世界通行的公歷就是一種陽歷,平年365天,閏年366天,每四年一閏,每滿百年少閏一次,到第四百年再閏,即每四百年中有97個閏年。公歷的歷年平均長度與回歸年只有26秒之差,要累積3300年才差一日。
目前世界通行的公歷,是人們最熟悉的一種陽歷。這部歷法浸透了人類幾千年間所創造的文明,是古羅馬人向埃及人學得,並隨著羅馬帝國的擴張和基督教的興起而傳播於世界各地。
C. 誰最開始發明了陰歷和陽歷
陰歷和農歷還有公歷是中國常用的三種紀年方法。
陰歷是中華民族根據農業活動長期積累的結果,不是有某個人發明的。
平年十二個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全年354天或355天(一年中哪一月大,哪一月小,年年不同)。由於平均每年的天數比太陽年約差十一天,所以在十九年裡設置七個閏月,有閏月的年份全年383天或384天。又根據太陽的位置,把一個太陽年分成二十四個節氣,便於農事。紀年用天乾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復始。這種歷法相傳創始於夏代,所以又稱為夏歷。也叫舊歷。
從世界范圍看,最早人們都是採用陰歷的,這是因為朔望月的周期,比回歸年的周期易於確定。後來,知道了回歸年,出於農業生產的需要,多改用陽歷或陰陽歷。現在,只有伊斯蘭教國家在宗教事務上還使用純陰歷。
D. 陰歷和陽歷是哪個國家人發明的
世界上很來多民族都根源據太陽和月亮的運動制定了自己的陽歷和陰歷,並且其中很多歷法系統是獨立的、不受其它系統影響的,所以並不能說是哪個國家「發明」的陽歷和陰歷,只能說「最早發明」。
已知最早的陰歷是在今天的蘇格蘭發現的,可追溯至公元前8000年左右。當時的不列顛根本沒有形成國家,無所謂「哪個國家的人發明的」;
已知最早的陽歷有爭議,一般認為是古埃及人制定的,可追溯至公元前3000年左右。
另外,現在中國人說的「陰歷」和「陽歷」是有特指的。陰歷特指中國的農歷,是古代中國人制定的;陽歷特指公歷,即國際通用的格里歷,是在古埃及歷法的基礎上由羅馬獨裁者尤里烏斯·凱撒、皇帝屋大維等人修改,羅馬教皇格里戈利十三世最終確立的。
E. 農歷是誰發明的
農歷,又稱夏歷、陰歷、舊歷、漢歷,是東亞傳統歷法之一。農歷屬於一種陰陽歷,平均歷月等於一個朔望月,但設置閏月以使平均歷年為一個回歸年,設置二十四節氣以反映季節(太陽直射點的周年運動)的變化特徵,所以又有陽歷的成分。至今幾乎全世界所有華人及朝鮮、韓國和越南及早期的日本等國家,仍使用農歷來推算傳統節日如春節、中秋節、端午節等節日。因為這種歷法相傳創始於夏代,完善於漢代,加之主要是漢族人使用,所以中國其他民族包括清朝剛建立時都把此歷稱為漢歷。到辛亥義舉後,因使用西歷,此歷稱為舊歷或夏歷。現在應恢復稱呼漢歷。
F. 中國的農歷是誰發明的
不是湯若望
中國目前仍在與格里歷(即公歷)並行使用的一種歷法,人們習稱專「陰歷」,但其實是陰陽歷的屬一種,即夏歷,並非真正的「陰歷」。
平年十二個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全年354天或355天(一年中哪個月大,哪個月小,年年不同)。由於每年的天數比太陽年約差十一天,所以在十九年裡設置七個閏月,有閏月的年份全年383天或384天。又根據太陽的位置,把一個太陽年分成二十四個節氣,以利於農業種植等活動。紀年用天乾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復始。這種歷法相傳創始於夏代,所以又稱為夏歷。也叫舊歷。
人們因為二十四節氣對於農業生產有重要意義,因而常把夏歷稱為「農歷」,但二十四節氣應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而決定,應該屬於太陽歷部分。因此把夏歷稱為農歷是不恰當的。
G. 中國的陰歷歷法是誰發明的
陰歷俗稱農歷、殷歷、古歷、舊歷,是指中國傳統上使用的夏歷。夏歷是中國古六歷之一,傳說是夏代創立的歷法,原歷法規則已軼失,現只從一些古籍上了解一些內容:採用冬至之月為子月作歷算一歲開始,歷法年則採用以建寅月開始,即寅正(後來叫做夏正),其大致是採用整數366天為一歲,用減差法和正閏余,來調整時差。
現在被稱為夏歷的中國傳統歷法,是辛亥革命使用西歷後,一些人以為中國傳統歷法行的是夏正,所以就叫夏歷。其實現在使用的這部傳統歷法,其基本規則是沿用漢代制定的漢歷(太初歷),所以應該叫漢歷。目前也稱為農歷、陰歷、古歷、舊歷等。屬於一種陰陽歷,平均歷月等於一個朔望月,這一點與陰歷原則相同,所以有陰歷的成分;另一方面設置閏月以使平均歷年為一個回歸年,並設置二十四節氣以反映季節(太陽直射點的周年運動)的變化特徵,所以又有陽歷的成分。至今幾乎全世界所有華人以及朝鮮半島和越南等國家,仍使用夏歷(漢歷)來推算傳統節日如春節、中秋節、端午節等節日。
夏歷與殷歷、周歷,秦歷不同,主要在於以哪個月為正(作為一年之始)。一年十二個月,分為子月、丑月、寅月、卯月、辰月、巳月、午月、未月、申月、酉月、戌月(注意:不是戍)、亥月。中氣冬至所在的月(仲冬之月)為子月,大寒所在的月(季冬之月)為丑月,雨水所在的月(孟春之月)為寅月余類推。夏歷以寅月為正月(與今漢歷(所謂農歷)正月相同)、殷歷以丑月(相當於今漢歷(所謂農歷)12月)為正月、周歷以子月(相當於今漢歷(所謂農歷)11月)為正月。秦歷以亥月為正月(相當於今漢歷(所謂農歷)10月)。比如說,夏歷的三月就是殷歷的四月、周歷的五月。從漢武帝開始至今,都採用夏正。這樣後人誤以為現在歷法是夏歷,其實只是用了夏正而已。
希望對您有幫助,望採納,您的採納將是我們回答的動力
H. 中國的陰歷歷法是誰發明的求大神幫助
陰歷俗稱農歷、殷歷、古歷、舊歷,是指中國傳統上使用的夏歷。夏歷是中國古六歷之一,傳說是夏代創立的歷法,原歷法規則已軼失,現只從一些古籍上了解一些內容:採用冬至之月為子月作歷算一歲開始,歷法年則採用以建寅月開始,即寅正(後來叫做夏正),其大致是採用整數366天為一歲,用減差法和正閏余,來調整時差。 現在被稱為夏歷的中國傳統歷法,是辛亥革命使用西歷後,一些人以為中國傳統歷法行的是夏正,所以就叫夏歷。其實現在使用的這部傳統歷法,其基本規則是沿用漢代制定的漢歷(太初歷),所以應該叫漢歷。目前也稱為農歷、陰歷、古歷、舊歷等。屬於一種陰陽歷,平均歷月等於一個朔望月,這一點與陰歷原則相同,所以有陰歷的成分;另一方面設置閏月以使平均歷年為一個回歸年,並設置二十四節氣以反映季節(太陽直射點的周年運動)的變化特徵,所以又有陽歷的成分。至今幾乎全世界所有華人以及朝鮮半島和越南等國家,仍使用夏歷(漢歷)來推算傳統節日如春節、中秋節、端午節等節日。 夏歷與殷歷、周歷,秦歷不同,主要在於以哪個月為正(作為一年之始)。一年十二個月,分為子月、丑月、寅月、卯月、辰月、巳月、午月、未月、申月、酉月、戌月(注意:不是戍)、亥月。中氣冬至所在的月(仲冬之月)為子月,大寒所在的月(季冬之月)為丑月,雨水所在的月(孟春之月)為寅月余類推。夏歷以寅月為正月(與今漢歷(所謂農歷)正月相同)、殷歷以丑月(相當於今漢歷(所謂農歷)12月)為正月、周歷以子月(相當於今漢歷(所謂農歷)11月)為正月。秦歷以亥月為正月(相當於今漢歷(所謂農歷)10月)。比如說,夏歷的三月就是殷歷的四月、周歷的五月。 從漢武帝開始至今 ,都採用夏正。這樣後人誤以為現在歷法是夏歷,其實只是用了夏正而已。 希望對您有幫助,望採納,您的採納將是我們回答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