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一年四季,是誰發明的
我們先來分析地球的運動,地球有兩種基本的運動,一種叫自轉——地球自身的旋轉,另一種叫公轉——繞著太陽的旋轉。 自轉是繞著穿過南北兩極的地軸進行的,方向是自西向東,離兩極越遠的地方轉速越快。與兩極等距的那一圈叫赤道。地球自轉一周的時間為一天,也就是24小時。 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速度為每秒30公里,繞太陽一周需要365天5時48分46秒。也就是一年,天文學上稱之為回歸年。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是一個橢圓,它的長直徑和短直徑相差不大,可近似為正圓。太陽就在這個橢圓的一個焦點上,而焦點是不在橢圓中心的,因此地球離太陽的距離,就有時會近一點,有時會遠一點。一月初,地球離太陽最近,為147,100,000公里,這一點叫做近日點。七月初地球離太陽最遠,為152,100,000公里,這一點叫做遠日點。事實上,當地球在近日點的時候,北半球為冬季,南半球為夏季,在遠日點的時候,北半球為夏季,南半球為冬季。這就說明,四季的變化與近日點和遠日點無關。 那麼四季的變化到底是怎麼產生的呢?與公轉有關,但是決定性的條件是地球必須斜著繞太陽轉;如果地球是垂直的繞太陽旋轉的話,太陽光線將永遠直射在地球的赤道附近,而其他地方的地平面與太陽光線的夾角也永遠不變,地球上將不會有四季的變化。 我們知道,地球上某一平面氣溫高低與太陽光是直射還是斜射該平面有關。那麼這種效果是怎麼產生的呢?我們來分析一下。假定有一束固定大小的光束,當他直射在某一平面時,他投射在該平面的光斑將是一個正圓,而斜射時,光斑將是一個橢圓,而且越斜橢圓越大,也就是說,斜射時同樣多的光線照在了更大的面積上。我們可以理解為,光束斜射時光斑區的光線稀一些,直射時光斑區的光線濃一些。這就是為什麼太陽光直射的地方氣溫要高一些,而斜射的地方氣溫要低一些。我們知道氣溫是決定季節的主要因素,所以我們不難理解太陽光直射的地方,將是夏季,而斜射得最厲害的地方將是冬季,這兩者之間的則是春季或秋季。 那麼四季的交替變化又是怎樣形成的呢?這就與地球的傾斜有關了,正是由於地球是傾斜著繞太陽旋轉的,才使得太陽光的直射以赤道為中心,以南北回歸線為界限南北掃動,每年一次,循環不斷,從而形成了地球上一年四季,順序交替的現象。 具體情況是這樣的,當地球公轉到3月21日左右的位置時,陽光直射在赤道上,這時北半球的陽光是斜射的,正是春季,南半球此時正是秋季。當地球轉到6月22日左右的位置時,陽光直射在北回歸線上,北半球便進入了夏季,而南半球正是冬季。9月23日左右時,陽光又直射到赤道上,北半球進入秋季,南半球轉為春季。當地球轉到12月22日左右的位置時,陽光直射到南回歸線上,北半球進入冬季,而南半球則進入夏季。接下來就進入了新的一年,新一輪的四季交替又要開始了。
⑵ 春夏秋冬是誰發明的
春夏秋冬是一年四季都季節,最早是古代人發明的,從古代就有記載春夏秋冬季節,根據氣候來取名字的,是誰發明的沒有人知道,只知道春夏秋冬四個季節。
⑶ 一年四季的 春夏秋冬 是誰分出來的
四季的劃分
春、夏、秋、冬稱為四季。四季的劃分有不同的標准。以下介紹幾種常見的劃分:
一、天文學上:以春分(3月1日前後)、夏至(6月22日前後)、秋分(9月23日)、冬至(12月21日前後)分別作為四季的開始。
二、中國古籍上:多用立春(2月4日前後)、立夏(6月5日前後)、立秋(8月8日前後)與立冬(11月8日前後)作為四季的開始。
三、氣候統計上:因一般以1月份為最冷月,7月份為最熱月,故以陽歷3月、4月、5月份為春季,6月、7月、8月份為夏季,9月、10月、11月份為秋季,12月、1月、2月份為冬季。這種四季的分法,較適宜於四季分明的溫帶地區,我市屬亞熱帶海洋季風氣候區,此分法適用性差。
四、候溫法:1934年中國學者張寶坤結合物候現象與農業生產,提出了另一種分季方法。他以候(每五天為一候)平均氣溫穩定降低到10℃以下作為冬季開始,穩定上升到22℃以上作為夏季開始。候平均氣溫從10℃以下穩定上升到10℃以上時,作為春季開始。從22℃以上穩定下降到22℃以下時,作為秋季開始。即:候平均氣溫≤10℃ 冬季;10~22℃ 春季;≥22℃ 夏季;22~10℃ 秋季,這種分季方法,可以結合各地的具體氣候和農業,故運用得較多。 如按上述方法,我市無明顯的「冬季」。
四季劃分指標:
候平均氣溫小於10℃為冬季;
候平均氣溫大於22℃為夏季
候平均氣溫在10℃~22℃之間為春秋季。
候平均氣溫達到10℃,與桃花初開、楊柳抽青的日期大致相符;
候平均氣溫達到22℃,蟬鳴悅耳,是入夏的標志;
候平均氣溫降至22℃以下,作為夏去秋來的日期,是與燕子南歸、秋天景象相吻合。
四季分明,冬夏長而春秋短,冬夏各約四個月,春秋各約兩個月,四季開始日期各地有差異。
⑷ 四季是誰發明的
我!!(沒有誰,如果說真有的話,應該是大自然吧!)
⑸ 「春夏秋冬」是誰建立出來的
中國就是從24節氣傳過來的
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
雨水:降雨開始,雨量漸增。
驚蟄: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
清明:天氣晴朗,草木繁茂。
穀雨:雨生百穀。雨量充足而及時,谷類作物能茁壯成長。
立夏:夏季的開始。
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熱的夏天來臨。
小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
大署: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立秋:秋季的開始。
處暑: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
白露:天氣轉涼,露凝而白。
秋分:晝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將要結冰。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開始。
小雪:開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積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來臨。
小寒: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24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
夏滿芒至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⑹ 春夏秋冬是何時開始形成的,誰定的具體時間
傳說定的黑帝斯與波瑟芬-春夏秋冬的由來
大地女神狄蜜特的女兒春神波瑟芬有一天在開滿鮮花的原野上,和她的朋友們一起玩著。
忽然她看到了一種奇妙的水仙花,這是一種艷紫和銀色的花朵,遠比她所見過的任何鮮花漂亮(注:這種水仙花其實是宙斯特意創造來幫助弟弟黑帝斯的)。
她偷偷走近,想伸手去摘,可是她還沒摸到花兒,地底突然裂開一個深洞,從底下跳出一個人來,那人坐在一部由兩匹黑馬牽引的黃金戰車里。
他就是冥王黑帝斯。他抓住波瑟芬的手腕,強拉她坐在身邊,然後就硬帶著哭哭啼啼的她下了地府。她的母親狄蜜特找不到愛女,哭得死去活來。
她的耳朵盡管好像時時刻刻聽到女兒的哭聲,可是總看不到女兒的身影。
她像發了瘋似的,到處去尋找可愛的波瑟芬。那年是全人類最悲慘難熬的一年。
地面長不出東西,種子不發芽,人類眼看就要餓死了。最後宙斯只好出面調停。他先後派了很多神去勸她息怒,可惜誰的話她都不聽。
在沒見到女兒之前,她決不讓大地結出果實。宙斯知道他弟弟必須讓步,於是他派遣荷米斯到陰間,要冥王交出波瑟芬。黑帝斯不得已,只好交出波瑟芬。她臨行前,他交給她一小顆石榴子,要她吃下去。
知道能回人間的波瑟芬十分高興,哪裡想的到一但吃了地府里的東西,就非得再回來不可。
她吃了石榴子之後,就高興的離開了,回到母親身邊。本來到處是一片枯黃的世界,現在又可以看到青枝綠葉了,這個世界,又恢復了原來的樣子。
不過波瑟芬因為在地府里吃下了那顆石榴子,所以,在一年中,四分之一的時間要在地府里度過。當她在地府里的時候,人間就是冬天,地上的草木都會枯萎。當她從地府回來的時候,春天就開始,地上的萬物都欣欣向榮,富有生氣。就因為這樣,這世界上,就有了春夏秋冬四季。
春夏秋冬的來歷?
其名稱與春分、夏至、秋分、冬至這四個節氣有關。下面是與之相關的傳說故事。
春夏秋冬的來歷共工是個喜怒無常非常霸道的水神,他總想獨霸世界,主宰天地。火神祝融性情暴烈,殘酷無情,也是個想獨霸天地的野心家。
有一次,共工遇見祝融,水火不容,便動起武來。共工為了戰勝祝融,邀他的兩個臣子相柳、浮游和他的兒子一同參戰。他們坐著一隻大木筏,興風鼓浪,耀武揚威地向岸上祝融進攻。祝融看共工人多,暗使巧計,假裝敗退,把共工一夥引上岸來,立刻口吐烈火,把相柳、浮游都燒死了。共工的兒子被祝融刀劈兩半。共工又羞又惱,發起狂來,把頭往西北方不周山撞去,不周山被撞斷了。
天是由四根撐天柱支著哩,兩北角頂天柱一斷,天塌了個大窟窿。世界變成了地獄。
天神女媧為了挽救子孫,站在大地中央,四周一看,想了個補天的好辦法。她在山上揀了好多五色石,煉成石漿,把天的窟窿又補著了,又殺死了許多吃人的猛獸,人類得到了解救。
殘破的天雖被補好了,但與從前不盡一樣。從此天往西北方傾斜,日月星辰都往那個方向流去。由於日月星辰的運行,大地上才有了春夏秋冬各四季和晝夜的區分。
用春、夏、秋、冬(這四個字)來區分季節與地球的公轉有關。
我們的地球在圍繞太陽不停地公轉的同時,也在繞自身的地軸自轉,不過地軸並不垂直於公轉軌道面,而是有一個23度27分的傾角。正是因為這個傾角的存在,才會使太陽在地球表面的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移動,從而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個季節。
當太陽直射在北回歸線時,北半球獲得的太陽熱量較多,且白晝比黑夜長,所以北半球氣溫處於一年中最高的時候,為夏季;這時太陽斜射在南半球,南半球獲得的太陽熱量較少,且黑夜比白晝長,因此,南半球處於一年中最冷的季節——冬季。當地球繞太陽再公轉半圈時,太陽的直射點由北回歸線移向南回歸線,北半球獲得的太陽熱量逐漸減少,由夏季進入秋季,進而轉入冬季;而南半球卻正好相反,由冬季進入春季,進而過渡到夏季。不過,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並不是一個標準的正圓,因此南半球的夏天要稍稍比北半球的夏天熱,而冬天則要比北半球的冷些。
⑺ 是誰發明四季
關於四季的起源,古希臘神話是這么說的。 主管農業的神叫農神,她有個美麗無比的女兒叫佩爾塞福涅,一天,佩爾塞福涅正在大地上採摘鮮花,大地突然裂開,冥王伸出大手把她掄到了冥界。失去女兒的農神非常痛苦,無心過問農業,致使田原荒蕪。主神宙斯知道了這件事,就嚴令冥王放回佩爾塞福涅,可惜佩爾塞福涅吃過陰間的一顆石榴,她已經不可能完全離開冥界,每年只能有四分這三的時間與母親相聚,這四分之三的時間便是人間的春夏秋三季:母女久別重逢十分高興,大地因此萬象更新,此乃春天;母女相聚一起歡樂無比,百草百花皆因此繁茂無比,此乃夏天;等到母女即將再度分開,百花也就因此而凋零,落葉也就因此而飄落,此乃秋天;等到母女再度分開不能相見,大地也就重新雪花飄飄,冰封四野,這就是冬天。由於只有佩爾塞福涅走出冥界母女重逢時才能春暖花開,她也就成了古希臘神話中的春神。我曾見過一幅描繪春神的油畫,畫上的佩爾塞福涅頭戴花環,滿臉陽光般燦爛的笑,顯然,這就是春天的形象。關於春天,朱自清先生比得更妙,他曾在散文《春》中這樣寫道:「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笑著,走著。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腿,領著我們上前去。」 那麼,我國有沒有什麼關於四季的故事呢?有,比如安徽毫州城南二里有個小小的螞蚱廟,廟里供著一尊人身蝗面、峨冠博帶的泥塑神像,它的來歷就與四季有關。據當地老人們說,那還是古代,孔子帶著學生周遊列國至亳州城南。子路遇一老人長吁短嘆,連聲說:「一年三季太難熬。」子路深以為奇,便反問了一句:「明明是四季,怎麼會是三季呢?」那老人說:「就是三季,不信咱們打賭。」兩人找到孔子請孔子評判,老人說:「要是我輸了,我情願不要腦袋!」子路也說:「要是我輸了,就把我的峨冠博帶送給你!」不料孔子說:「子路聽著,你輸了!」子路無奈,只好將峨冠博帶送給了老人。等老人走遠之後,孔子也就明示子路說:「別小看那老人,那是螞蚱神!要是讓他知道一年四季,它冬天也會為害莊稼的!咱們只給它春夏秋三季,冬天它就不為害莊稼了!」後來的事實也果然表明,冬天從無蝗災,人們為了乞求不出現蝗災,還專門為它修了一個廟——就是上文提到的那個小廟。 當然,以上兩個中外神話都是趣味性居多。 我們可以假設,全世界的人類都有著共同的祖先,遠古時代開始就流傳著相同的故事。後來逐漸遷徙分支成不同的民族,而春夏秋東的四季說法因為與生活息息相關,就一直延續到今天還是一樣。同理,住在北極的愛斯基摩人也有春夏秋東的說法,只是對他們生活上的意義不同,因為在北極夏天跟冬天都是一樣寒冷冰封。 在我們中國古代,夏﹐商﹐周﹐春秋(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476年)就有四季之說。 夏代出現了天干紀日法,商代發展成干支記日法。而四季的出現是在更早的年代,最早發展的天地,陰陽,太極,兩儀,四象,八卦等,按照二十四節氣,一季共六個節氣,就是以四季做基礎跟四季對應的演算法。 而早在遠古,就有「軒轅黃帝四季詩」流傳,所以可見四季之說是早在5000到6000年前,有歷史以前就有的一種說法。
⑻ 一年四季跟據什麼時間推算出來的,誰發明的
四季是中國的好不,源自二十四氣節歌,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內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容大寒。我國自古以農立國,歷法的准確與否,直接影響國計民生,所以歷代天子,都十分重視修訂歷法一事。在戰國時期之前,黃帝、顓頊、夏、殷、周、魯等朝代,所使用的歷法,皆為「四分歷」,其中黃帝、周、魯三種歷法以子建月,即以仲冬月(陰歷十一月)為一歲之首。殷朝歷法以丑建月,即以季冬月(陰歷十二月)為一歲之首。夏朝歷法以寅建月,即以孟春月(陰歷正月)為一歲之首。顓頊時歷法以亥建月,即以孟冬月(陰歷十月)為一歲之首。到了漢武帝時,已出現了歷法與天象不符的偏差。《漢書》「律歷志」形容此時為:「朔晦月見,弦滿望高」。武帝下令司馬遷、落下閎、鄧平等人改秦「顓頊歷」,另訂「太初歷」,仍以夏歷的孟春之月為歲首,並將廿四節氣列入歷法。這套歷法一直沿用了兩千多年,民國以後,才改用陽歷。
雖然希臘也有類似的東西,但是,那是兩段文明發展道路上的共同點,只是先後順序不一樣罷了,無所謂什麼抄襲一類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