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掏耳朵的時後被人推了下,耳勺深入太深,現在內耳很痛...
你好朋友,這種情況不排除有會損傷耳道壁的可能,也有可能會損傷鼓膜。最好是完善檢查,確診後再治療,不要盲目用葯,以免耽誤病情,注意復查,祝您健康。
Ⅱ 挖耳勺的歷史考證
這種掏耳的工具,起源於何時?根據考古實物推斷,不會遲於商代。在殷墟的婦好墓中出土的大批文物中,有兩枚玉制挖耳勺,耳勺雕成魚形,口、眼、背、胸、尾,紋飾清晰,十分精美。這位婦好,是殷王武丁的王妃,曾秉鉞統兵征伐西方的大將軍,而且,還是中國已知最早的一位女射手。
金質的挖耳勺,曾在江西南昌的一座古墓中發現。墓主人叫高榮,為三國時的東吳人,應出自顯宦大族。陪葬的金耳勺,重9克,長24公分(普通挖耳勺10公分左右),從中可看出他身份的特殊。
據《清異錄》記載,唐代宰相杜宗把「剜耳匙」(耳勺)稱為「鐵了事」,為精鐵打制而成,可見這些大人物也是離不得此物的。
在明代小說《醒世恆言》中,出現一個詞語叫「挖耳當招」,意思是見到別人舉手挖耳屎,卻誤以為是招呼自己。這也說明,在明代挖耳勺的使用也是很普遍的。
在我的出生地湘潭,至今在一些老牌理發鋪里,理發師在給顧客理發之外,還有捶背、挖耳屎的項目。他們使用的是柄較長的銀挖耳勺,讓顧客側起頭,然後極輕巧地掏挖耳屎,酥酥癢癢,確實是一種享受。
人有耳垢,就用手指甲去挖,指甲不成,便用草木棍或挖耳勺,這是生活中常見的情形。挖耳垢的專用品———挖耳勺,看上去一種不起眼的日常小用件,考察其史,也是不短呢。
有一句成語叫「挖耳當招」,意思是說,見別人舉手挖耳,以為是在招呼自己。這條成語見於明代小說《醒世恆言》卷二十八:「那吳衙內記掛著賀小姐,一夜卧不安穩。早上賀司戶相邀,正是挖耳當招。」
由此看來,400年前已有「挖耳」一說了;但舉手挖耳是否用勺,卻不得知。
《清異錄》記載,宰相杜宗把「剜耳匙」稱作「鐵了事」;杜宗是唐代武宗時期的人,這說明唐代已有挖耳的專用品了,而且通稱這種物件為「剜耳匙」。這個別名又告訴我們,那時的挖耳勺是用鐵製作的,耳中有垢,用它一挖了事。這別名取得頗為有趣。唐人就使用挖耳勺了,又證明挖耳勺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
大概是挖耳勺微賤之故罷,在古典史籍中,再怎麼耙梳鉤沉,也難見文字記錄了。然而,地下出土的文物還是有的,對於我們了解挖耳勺的歷史淵源很有幫助。江西的考古工作者,曾在南昌一座古墓的隨葬品中發現了挖耳勺,此物竟是用貴重的黃金打製成的,長24厘米,重9克,墓主人叫高榮,是三國時代東吳人,距今大約有1700年的歷史了。使用黃金挖耳勺,真夠奢華的。另外,在陝西的雍城也出土過一枚挖耳勺,是略帶黃色的玉石雕琢而成的,長約10厘米;它發現在聞名遐邇的秦公大墓的主槨中,誰會想到,這位2000多年前的秦國君主,是個喜歡挖耳的人呢?
再往遠看,其實秦君的挖耳勺也並非是最早之物。河南安陽的殷墟婦好墓中,還發現過兩枚魚形的玉制挖耳勺,頭部的魚眼,透雕為孔,拴繩可以佩帶在身上,設計得十分巧妙。它是殷王武丁王妃婦好的御用品,其史已有3200年。能不能說婦好的玉制挖耳勺就是耳勺史上的濫觴之作呢?恐怕還不能,因為婦好的挖耳勺制工已經相當完善,絕不會是初始之物。那麼,比殷人更早的古人,耳中有垢,癢癢難耐時,他們一定也要用什麼物件掏一掏的,他們用什麼呢?悠悠遠古,那就是一個讓我們猜想的歷史文化之謎了。
Ⅲ 掏耳勺掏耳朵安全嗎
不要隨便掏耳朵
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有的人沒事的時候就喜歡拿一些諸如火柴棒、小發夾之類的東西掏耳屎,並說為了舒服。其實,這樣做害處很多,輕則導致耳道發炎,重則能使聽力減退甚至喪失。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我們人體的外耳道皮膚比較薄,與軟骨膜連接比較緊密,皮下組織少,血液循環差。耳屎,醫學上叫盯聹,是外耳道耵聹腺的分泌物,對外耳道皮膚有一定的保護作用,可耵聹過多卻會堵塞外耳道,影響聽力,有時還會刺激外耳道,使耳道發癢。所以,耳屎過多就應把它掏出來。但是,如果掏耳朵用力不當,最易造成外耳道損傷感染而成癤腫,引起耳部疼痛,嚴重者可致聽力減退。常掏耳朵還可使外耳道皮膚角質層腫脹,阻塞毛囊,有利於細菌生長,導致耳道奇癢、流黃水。外耳道皮膚長期慢性充血,還容易刺激耵聹腺分泌,耳屎反而會更多。常掏耳朵容易刺激皮膚鱗狀細胞或基層細胞增殖,誘發外耳道乳頭狀瘤,同時,還容易將黴菌帶進外耳道,使耳道奇癢難忍。如果黴菌生長在鼓膜上,可出現聽力減退及耳鳴。
鼓膜是一層厚約0.1毫米的薄膜,如果用尖銳的工具掏耳朵,不小心會將鼓膜刺傷甚至穿孔,嚴重的會造成耳聾。
耳屎多了,正確的處理方法是用脫脂棉捲成棉簽兒,輕輕地把耳屎清理出來。如果耳屎太多難以掏出,可到醫院請醫生處理。
Ⅳ 挖耳勺挖出來的是什麼
阻擋的細菌灰塵,經科學證明耳屎具有保護耳膜的作用,介意不要太頻繁的掏耳屎。
Ⅳ 挖耳勺的學名是什麼
耳挖。嘿嘿
Ⅵ 扣耳勺誰怎麼發明的
挖耳勺,在中國是個常見的物件,無人不知。這是一種專門用來掏挖耳屎的小巧工具。街頭巷尾,至今猶有出賣。
挖耳勺的形制非常簡單,細長的柄,柄的一端制出一個小勺。「勺,挹取也。象形。中有實,與包同意,凡勺之屬皆從勺」。(《說文》)其質地有竹木、象牙、角骨、玉石、鐵、銅、銀、金,小巧玲瓏,可以伸入耳孔內掏挖。
這種掏耳的工具,起源於何時?根據考古實物推斷,不會遲於商代。在殷墟的婦好墓中出土的大批文物中,有兩枚玉制挖耳勺,耳勺雕成魚形,口、眼、背、胸、尾,紋飾清晰,十分精美。這位婦好,是殷王武丁的王妃,曾秉鉞統兵征伐西方的大將軍,而且,還是中國已知最早的一位女射手。
金質的挖耳勺,曾在江西南昌的一座古墓中發現。墓主人叫高榮,為三國時的東吳人,應出自顯宦大族。陪葬的金耳勺,重9克,長24公分(普通挖耳勺10公分左右),從中可看出他身份的特殊。
據《清異錄》記載,唐代宰相杜宗把「剜耳匙」(耳勺)稱為「鐵了事」,為精鐵打制而成,可見這些大人物也是離不得此物的。
在明代小說《醒世恆言》中,出現一個詞語叫「挖耳當招」,意思是見到別人舉手挖耳屎,卻誤以為是招呼自己。這也說明,在明代挖耳勺的使用也是很普遍的。復制過來的
Ⅶ 挖耳勺的簡介
挖耳勺,又叫耳挖勺,在中國是個常見的物件,無人不知。這是一種專門用來掏挖耳屎的小巧工具。街頭巷尾,至今猶有出賣。挖耳勺的形制非常簡單,細長的柄,柄的一端制出一個小勺。「勺,挹取也。象形。中有實,與包同意,凡勺之屬皆從勺」。(《說文》)其質地有竹木、象牙、角骨、玉石、鐵、銅、銀、金,小巧玲瓏,可以伸入耳孔內掏挖。
Ⅷ 這個挖耳勺咋這么大啊!這是什麼時候的呢
淘寶就有賣這種長的掏耳勺,三四塊錢一隻。
Ⅸ 一直以來,用掏耳勺掏耳朵
您好,一般掏耳朵應該避免使用尖銳性東西,你的這種情況很有可能是患有外耳道疔癤,也有可能是掏耳朵造成的損傷,並不一定是中耳炎。;請避免再次使用掏耳勺掏耳朵,可以使用棉棒,建議去醫院耳鼻喉科進行詳細檢查,確診後再根據病情給予葯物治療。
Ⅹ 挖耳勺定律 是個啥
在受到騷擾的時候,准備一個挖耳勺,假裝正在掏耳朵,這個時候就沒事了,因為一個人內心是不會打擾和侵犯觸碰一個正在掏耳朵的人,這個就是著名的挖耳勺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