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阮的樂器介紹
阮(ruǎn)是一種中國傳統樂器,阮鹹的簡稱。阮形似今之月琴,與從龜茲傳來的曲項琵琶不同。西晉竹林七賢之一阮咸善彈琵琶,唐代開元年間從阮咸墓中出土銅制琵琶一件,命名為「阮咸」,簡稱「阮」。結構是直柄木製圓形共鳴箱,四弦十二柱,豎抱用手彈奏。唐時琵琶是軍中傳令之器,故有欲飲琵琶馬上催的說法。
1949年以後,阮咸類樂器經過改良,發展成阮族樂器,包括高音阮、小阮、中阮、大阮和低音阮。其中高音阮在香港中樂團被用於替代柳琴作為高音彈撥樂器,中阮和大阮為各民樂團常用中低音彈撥樂器。
(1)阮的發明擴展閱讀
阮的發展歷程:
1,漢時,有眾多的馬上樂器傳入我國,漢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張騫出使烏孫國(今烏孜別克民族),烏孫王獵驕靡與漢通婚,烏孫公主出嫁前,漢武帝命懂得音樂的工匠參考琴、箏、築、卧箜篌等創制了一種能在馬上彈奏的樂器,圓形音箱、直柄、十二柱、四弦,這種樂器便是阮,當時稱「秦琵琶」。
2,阮咸在盛唐時期流傳東瀛。至今,在日本古都奈良東大寺正倉院中,還珍藏著一張唐代傳去的螺鈿紫檀阮咸。
3,建國後,阮的改革和演奏藝術發展很快。20世紀50年代對阮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使阮具有高音、中音、次中音和低音4個聲部,而自成一族。
㈡ 開創「三大發明」,黃帝娶她為妃,作為四大醜女之首,嫫母結局如何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給大家科普一下,中國史上的四大醜女分別是誰,在這里第一個要說的就是黃帝的小老婆,嫫母。這二個醜人就是戰國時代齊宣王的皇後鍾離春。第三個要說的就是孟光的老婆,第美男子梁鴻的老婆孟光,也就是舉案齊眉這個故事的主人公,第四個醜女就是東晉進非常有名的吏部侍郎徐允的老婆阮佳妮
說嫫母最後結局是什麼,他在黃帝死後依然受到大家的敬重,成為中國的有名的上古時期的帝妃之一。
㈢ 琵琶是誰發明的
歷史上的所謂琵琶,並不僅指具有梨形共鳴箱的曲項琵琶,而是多種彈撥樂器,形狀類似,大小有別,象現在的柳琴,月琴,阮等,都可說是琵琶類樂器。其名「琵」「琶」是根據演奏這些樂器的右手技法而來的。
琵琶又稱「批把」,最早見於史載的是漢代劉熙《釋名. 釋樂器》:「批把本出於胡中,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卻曰把,象其鼓時,因以為名也。」意即枇把是騎在馬上彈奏的樂器,向前彈出稱做批,向後挑進稱做把;根據它演奏的特點而命名為「批把」。在古代,敲、擊、彈、奏都稱為鼓。當時的游牧人騎在馬上好彈琵琶,因此為「馬上所鼓也」。大約在魏晉時期,正式稱為「琵琶」。
琵琶由歷史上的直項琵琶及曲項琵琶演變而來,據史料記載,直項琵琶在我國出現得較早,秦、漢時期的「秦漢子」,是直柄圓形共鳴箱的直項琵琶(共鳴箱兩面蒙皮),它是由秦末的弦鞀發展而來的。「阮咸」或「阮」是直柄木製圓形共鳴箱,四弦十二柱,豎抱用手彈奏的琵琶。晉代阮咸善奏此樂器,故以其名相稱,即今天的阮。
南北朝時,通過絲綢之路與西域進行文化交流,曲項琵琶由波斯經今新疆傳入我國。曲項琵琶為四弦、四相(無柱)梨形,橫抱用撥子彈奏。它盛行於北朝,並在公元6世紀上半葉傳到南方長江流域一帶。
在隋唐九、十部樂中,曲項琵琶已成為主要樂器,對盛唐歌舞藝術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從敦煌壁畫和雲岡石刻中,仍能見到它在當時樂隊中的地位。
㈣ 阮琴是那個國家發明的
阮琴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ruǎn qín,古樂器。即阮咸。
中文名稱
阮琴
拼音
ruǎn qín
注音
ㄖㄨㄢˇ ㄑㄧㄣˊ
解釋
古樂器。即阮咸
阮琴
古樂器。即阮咸。 宋 葉紹翁 《四朝聞見錄·陸放翁》:"公勉為之出, 韓 喜 陸 附己至,出所愛四夫人擘阮琴起舞,索公為詞,有'飛上錦裀紅縐'之語。 "
㈤ 琵琶,是哪個朝代哪個民族發明的樂器
琵琶,彈撥樂器首座, 撥弦類弦鳴樂器。木製或竹等製成,音箱呈半梨形,上裝四弦,原先是用絲線,現多用鋼絲、鋼繩、尼龍製成。頸與面板上設有以確定音位的「相」和「品」。
演奏時豎抱,左手按弦,右手五指彈奏,是可獨奏、伴奏、重奏、合奏的重要民族樂器。
歷史上的所謂琵琶,並不僅指具有梨形共鳴箱的曲項琵琶,而是多種彈撥樂器,所以說當時的「琵琶」形狀類似,大小有別,像月琴,阮等,都可說是琵琶類樂器。琵琶是中國歷史悠久的主要彈撥樂器。經歷代演奏者的改進,至今形制已經趨於統一,成為六相二十四品的四弦琵琶。琵琶音域廣,演奏技巧為民族器樂之首,表現力更是民樂中最為豐富的樂器。演奏時左手各指按弦於相應品位處,右手戴賽璐珞(或玳瑁)等材料製成的假指甲撥弦發音。
大約在秦朝,開始流傳著一種圓形的、帶有長柄的樂器。因為彈奏時主要用兩種方法:向前彈出去叫「批」,向後挑起來叫「把」,所以人們就叫它「批把」。後來,為了與當時的琴、瑟等樂器在書寫上統一起來,便改稱琵琶。
到了南北朝時,從西域傳來了一種梨形音箱、曲頸、四條弦的樂器,有人就把它和中國的琵琶結合起來,改製成新式琵琶。在演奏方法上,改橫抱式為豎抱式,改撥子撥奏為右手五指彈奏。經過不知多少藝術家的改進,才成為如今的四相十三品及六相二十四品的兩種琵琶。
琵琶又稱「批把」,最早見於史載的是漢代劉熙《釋名·釋樂器》:「批把本出於胡中,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卻曰把,象其鼓時,因以為名也。」 意即批把是騎在馬上彈奏的樂器,向前彈出稱做批,向後挑進稱做把;根據它演奏的特點而命名為「批把」。在古代,敲、擊、彈、奏都稱為鼓。當時的游牧人騎在馬上好彈琵琶,因此為「馬上所鼓也」。南朝王僧虔《技錄》:「魏文德皇後雅善琵琶。明帝嘗引後衣乞為音樂,時楊阜在側,問帝曰:『太後,陛下嫡母,君禮豈在邪?』帝愧然縮手,後乃出。傾之,帝謂阜曰:『吾知卿敬節,然誠因吾心慮不平,今從卿言,不得茫茫湘水,見伊人焉?』此言後之音律高妙。」可知在魏晉時期,「琵琶」之稱正式進入宮廷。
琵琶由歷史上的直項琵琶及曲項琵琶演變而來,據史料記載,直項琵琶在中國出現得較早,秦、漢時期的「秦漢子」,是直柄圓形共鳴箱的直項琵琶(共鳴箱兩面蒙皮),它是由秦末的弦鞀發展而來的。「阮咸」或「阮」是直柄木製圓形共鳴箱,四弦十二柱,豎抱用手彈奏的琵琶。晉代阮咸善奏此樂器,故以其名相稱,即今天的阮。
南北朝時,通過絲綢之路與西域進行文化交流,曲項琵琶由波斯經今新疆傳入中國。曲項琵琶為四弦、四相(無柱)梨形,橫抱用撥子彈奏。它盛行於北朝,並在公元6世紀上半葉傳到南方長江流域一帶。
到了公元五、六世紀隨著中國與西域民族商業和文化交流的加強, 從中亞地區傳入一種曲項琵琶, 當時稱作 "胡琵琶"。 其形狀為曲頸, 梨形音箱, 有四柱四弦,很像在阿拉伯國家常見的烏特琴(Oud 或 Ud)或古波斯的巴爾巴特琴(Barbat)。橫抱琵琶用撥子演奏。 現代的琵琶就是由這種曲項琵琶演變發展而來的。
從北齊到唐代,是琵琶發展史的第一個高峰,原籍曹國(今烏茲別克撒馬爾罕東北一帶)的曹氏琵琶家族是其中的傑出代表,如北齊至隋代的曹妙達,因善琵琶在北齊時即被封王,入隋後又被任為宮中樂官,於太樂教習琵琶技藝。
在隋唐九、十部樂中,曲項琵琶已成為主要樂器,對盛唐歌舞藝術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從敦煌壁畫和雲岡石刻中,仍能見到它在當時樂隊中的地位。
㈥ 古代有一種樂器叫「阮」,也就是現在的吉他,這種樂器在什麼朝代才叫「阮」。
阮,中國古老的彈撥樂器,相傳是由晉代「竹林七賢」中的阮咸創制的,故命名「阮咸」,後又簡稱為「阮」。始於宋代,元代在民間廣為流傳。按大小分類,可分為大阮、中阮、小阮和低阮。
這種樂器現在還叫「阮」, 他和吉他沒有什麼關系
㈦ 琵琶是誰發明的
琵琶
中國撥奏弦鳴樂器。初以演奏方法而名為「批把」,即右手向前彈出曰「批」,向後彈進曰「把」。凡抱在懷中用此法彈奏的樂器,早期都稱琵琶。
在中國歷史上 ,琵 琶 有 圓形 音箱 和半梨形音箱兩類。圓形音箱的琵琶,相傳為秦代在鞀鼓(撥郎鼓)上安弦而改其為撥弦樂器 ,稱弦鞀,後世稱秦琵琶 。到漢代定型為4弦12品,用手彈撥。漢代解憂公主帶到西域,又名漢琵琶。晉代阮咸以擅彈此樂器出名,後人又稱為阮咸琵琶,簡稱阮 。秦琴、月琴、三弦、雙清等屬此系統。半梨形音箱的琵琶於4世紀由印度傳入。曲頸,頸上4相,用撥子彈奏。為區別於當時的直柄圓形漢琵琶,故名曲頸琵琶;又因傳入地稱龜茲琵琶。5弦、6弦、2弦琵琶(忽雷)及火不思等屬此系統 。宋代以後,曲頸琵琶名琵琶,漢琵琶名阮咸。
琵琶
隋唐時曲頸琵琶頗為流行 。至明代 ,已發展為4相9品,19世紀初為4相10品 ,20世紀初增為12品 ,音域擴大至3個八度 。演奏方法也改橫彈為豎彈 ,以5個手指代替撥子彈奏,擴展了該樂器的演奏技法和表現力 。30年代初又增為6相18品,現為 6 相25品,半音齊全 ,廣泛應用於歌 、舞 、曲藝、戲曲的伴奏,以及器樂合奏、重奏和獨奏。
琵琶獨奏曲有大麴、小曲之分。大麴又稱大套,多為多段形式的緊密有機整體或小曲聯套形式。大麴中又有文、武曲之別。文套風格秀雅,如《夕陽簫鼓》、《漢宮秋月》 ;武套氣概雄健,如《十面埋伏》、《海青拿天鵝》。小曲又稱小套,通常為68板結構。
㈧ 琵琶是哪個國家發明的
撥弦類弦鳴樂器。南北朝時由印度經龜茲傳入內地。木製。音箱呈半梨形,張四弦,頸與面板上設用以確定音位的「相」和「品」。演奏時豎抱,左手按弦,右手五指彈奏。是可獨奏、伴奏、合奏的重要民族樂器。 歷史上的所謂琵琶,並不僅指具有梨形共鳴箱的曲項琵琶,而是多種彈撥樂器,形狀類似,大小有別,象現在的柳琴,月琴,阮等,都可說是琵琶類樂器。其名「琵」、「琶」是根據演奏這些樂器的右手技法而來的。琵和琶原是兩種彈奏手法的名稱,琵是右手向前彈,琶是右手向後彈。琵琶是我國歷史悠久的主要彈撥樂器。經歷代演奏者的改進,至今形制已經趨於統一,成為六相二十四品的四弦琵琶。琵琶音域廣闊、演奏技巧繁多,具有豐富的表現力。演奏時左手各指按弦於相應品位處,右手戴賽璐珞假指甲撥弦發音。
順便說一下 古代樂器 如果是中國本土的樂器一般只有一個名字 比如 (古)箏 琴 竽
現在我們所說的蕭和笛子是個例外 笛子是我們國家發明的 但是原名是蕭 後來現在的蕭從西域傳過來之後 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叫做笛子 然後兩種樂器的名稱兌換了 具體原因忘了~
㈨ 酒是誰發明的
杜康,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釀酒始祖」, 漢《說文解字》載:「杜康始作秫酒。又名少康,夏朝國君,道家名人。」
也有不同的說法,根據《戰國策》《世本》《呂氏春秋》等資料記載,在公元前二世紀時由夏禹的儀狄發明了酒。而在漢代編寫的《戰國策》則進一步強調了酒是由儀狄發明的。
其實關於酒的起源的多種說法中,真正與酒的釀造有關系的,是杜康。他的歷史貢獻在於創造了秫酒的釀造方法。秫酒就是用黏性高粱為原料製成的清酒,即糧食造的酒。杜康奠定了中國酒品製造業的基礎,被後人尊崇為釀酒鼻祖和酒聖,又被稱作酒祖。
因杜康善釀酒,後世將杜康尊為酒神,制酒業則奉杜康為祖師爺。後世多以「杜康」借指酒。
(9)阮的發明擴展閱讀:
有個有趣的傳說,相傳,酒是杜康發明製造的,那他怎麼會造出酒,又為什麼會給這種飲品起名叫酒呢?
故事是這樣的:
有一天,杜康想研製一種可以喝的東西,可是冥思苦想就是想不出製作方法,晚上睡覺的時候做了一個奇怪的夢,他夢見一個鶴發童顏的老翁來到他面前,對他說:「你以水為源,以糧為料,再在糧食泡在水裡第九天的酉時找三個人,每人取一滴血加在其中,即成。」說完老翁就不見了。
杜康醒來就按照老翁說的製作。他在第九天的酉時(5點~7點)到路邊尋找三人。不一會來了一個書生,文質彬彬,謙虛有禮,杜康急忙上前說明來意,豈料書生欣然允諾,割破手指滴了一滴血在桶里;書生走後,又來了一隊人馬,帶頭的是一位威武英氣的將軍。
杜康上前說明來意,將軍也捋臂挽袖,支持杜康,也割破手指滴了一滴血在桶里;這時酉時已經快過了(就是馬上到七點了)可杜康還沒找到第三個人,他有些著急,轉念一想,只要是人不都可以嗎,於是他找到了村子裡的一個無親無故並且傻乎乎的乞丐,按住他,扎破他的手指滴了一滴血在桶里。
疼的乞丐一會大喊大叫,一會暈頭暈腦。有了這三滴血,杜康終於製作成了,可是他又犯愁了,起什麼名字呢?他一想,這飲品里有三個人的血,又是酉時滴的,就寫作「酒」吧,怎麼念呢?這是在第九天做成的,就取同音,念酒(九)吧。這就是關於酒來歷的傳說。
㈩ 誰發明的琵琶
歷史上的所謂琵琶,並不僅指具有梨形共鳴箱的曲項琵琶,而是多種彈撥樂器,形狀類似,大小有別,象現在的柳琴,月琴,阮等,都可說是琵琶類樂器。其名「琵」「琶」是根據演奏這些樂器的右手技法而來的。
琵琶又稱「批把」,最早見於史載的是漢代劉熙《釋名. 釋樂器》:「批把本出於胡中,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卻曰把,象其鼓時,因以為名也。」意即枇把是騎在馬上彈奏的樂器,向前彈出稱做批,向後挑進稱做把;根據它演奏的特點而命名為「批把」。在古代,敲、擊、彈、奏都稱為鼓。當時的游牧人騎在馬上好彈琵琶,因此為「馬上所鼓也」。大約在魏晉時期,正式稱為「琵琶」。
琵琶由歷史上的直項琵琶及曲項琵琶演變而來,據史料記載,直項琵琶在我國出現得較早,秦、漢時期的「秦漢子」,是直柄圓形共鳴箱的直項琵琶(共鳴箱兩面蒙皮),它是由秦末的弦鞀發展而來的。「阮咸」或「阮」是直柄木製圓形共鳴箱,四弦十二柱,豎抱用手彈奏的琵琶。晉代阮咸善奏此樂器,故以其名相稱,即今天的阮。
南北朝時,通過絲綢之路與西域進行文化交流,曲項琵琶由波斯經今新疆傳入我國。曲項琵琶為四弦、四相(無柱)梨形,橫抱用撥子彈奏。它盛行於北朝,並在公元6世紀上半葉傳到南方長江流域一帶。
在隋唐九、十部樂中,曲項琵琶已成為主要樂器,對盛唐歌舞藝術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從敦煌壁畫和雲岡石刻中,仍能見到它在當時樂隊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