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樣理解生產要素的作用和勞動創造價值的關系
勞動與其他生產要素在價值創造過程中的關系
任何生產過程都需要有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缺一不可。生產的結果從實物形態看,是人類創造的物質財富。作為物質財富,當然離不開物的要素。所以,財富是由人的勞動和其他生產要素共同創造的。"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配第語),就是對這一關系的形象表述。在商品經濟的條件下,生產的結果從價值形成看,是人類勞動創造的價值,它包含生產資料轉移的價值和勞動創造的新價值。生產資料轉移的價值和新創造的價值都只有通過人的勞動才能實現。因此,價值的創造反映的只是與他人的勞動的關系,而與物的要素沒有關系。這是從生產的結果來看的勞動與其他生產要素的關系,即人的勞動和其他生產要素是財富的共同源泉,價值則惟一地是由人的勞動創造的。
在把握這一關系時,應該指出的是,說勞動是價值創造的惟一源泉,並不等於說價值的創造不需要其他生產要素,也就是說,其他生產要素雖然不創造價值,但價值的創造又不能離開其他生產要素,它們是價值創造的必要條件。這是因為,價值是在生產過程中創造的,離開了生產,價值的創造就無從談起。僅有勞動是無法進行生產的,勞動只有和其他生產要素相結合才能進行現實的生產,從而才能創造價值。而且其他生產要素的狀況又會直接影響到人的勞動效率,進而影響到價值的創造。例如,當採用了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生產設備時,就能夠提高人的勞動效率,使人的勞動在同樣的時間內能夠創造出更多的商品。但是,這只是影響作用,即其他生產要素影響的是人的勞動效率,而直接與價值創造相聯系的仍然是人的勞動,勞動仍然是價值創造的惟一源泉。
總之,人的勞動是價值創造的惟一源泉,其他生產要素不創造價值,但它們是價值創造的必要條件,並且對價值的創造有著直接的影響。所以,價值的實體是人類的勞動,其中不包含任何物的要素。盡管在今天各種生產要素對價值的創造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但人的勞動與其他生產要素在價值創造過程中的這一關系是不會改變的。科學技術的功能在於提高勞動生產率,而不在於創造價值。在人類生產活動中,科學技術作為一個生產要素始終存在於生產過程中,不僅存在於過去,而且存在於現在,還將存在於未來的生產過程中。人們運用科學技術的直接結果是提高了生產效率。在科技發展的不同階段,它對提高生產效率的功能大小無疑是有差別的,但不能說不同發展水平的科學技術具有不同的功能。如果認為先進的科學技術具有創造價值的功能,而較落後的科學技術則不具有這一功能,那就會導致邏輯上的混亂,從而得出先進的科學技術能夠創造價值,不先進的科學技術不能夠創造價值的錯誤結論。這種邏輯上的混亂可以說一戳即破。早期資本主義也有科學技術,盡管比現在顯得落後。能說那時的科學技術不創造價值,現在的科學技術就創造價值了嗎!說科學技術本身不創造價值,並不否認科學技術對價值創造的影響。科學技術在生產過程中的運用不僅是創造出更多的使用價值的前提,而且也是創造出更多的價值的必要條件。科學技術在生產過程中的運用之所以能夠生產出更多的商品,是因為科學技術的運用直接提高了勞動者的勞動生產率,使人類的勞動不斷地起著自乘的作用。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勞動者在相同的時間里可以創造出更多的商品,即勞動生產率較高的勞動起著自乘的作用,它可以等於多倍的勞動生產率較低的勞動。科學技術對提高勞動生產率具有的決定性作用,正是通過把科學技術這一要素融進其他生產要素來實現的,即勞動者、勞動工具、勞動對象與科學技術相結合,就會帶來較高的勞動生產率,使勞動者的勞動能夠得到自乘,從而創造出更多的商品。所以,直接創造更多的商品的是人類高效率的活勞動,而不是科學技術本身。
2. 生產資料的三要素分別是什麼
生產資料的三要素分別是勞動、資本、土地。薩伊把資本主義生產歸結為生產一般,把資本等同於生產工具,認為勞動、資本、土地是一切社會生產所不可缺少的三個要素。
同時,他認為生產不是創造物質產品,而是創造效用。而效用是商品價值的基礎,因而商品價值的大小取決於它的效用。這樣,他把勞動、資本、土地這三個生產要素,不僅看作是創造商品效用的要素,而且看成是創造商品價值的要素。
(2)說明生產要素是創造價值的源泉擴展閱讀:
生產三要素既然都是創造價值的源泉,那麼各個要素的所有者就可以分別依據各自提供的生產性服務,取得應有的收入:工人提供了勞動而得到工資,資本家提供了資本而得到利息,土地所有者提供了土地而得到地租。因此,他把本來都是由勞動創造的三種收入,說成是各有自己的獨立的源泉。
這種觀點把作為一般生產要素的土地和勞動同作為一定生產關系的資本聯系和並列起來,抹煞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歷史性質,把資本、土地和勞動分別作為利息、地租和工資的源泉,抹煞了價值和剩餘價值的真正源泉,從而掩蓋了資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對工人的剝削關系。
3. 肖二第23題,生產要素在生產過程中都創造價值,錯在哪
人類的抽象勞動是價值的唯一源泉,生產要素只是參與價值的形成,不會創造價值。。。 查看原帖>>
4. 確立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說明生產要素是創造價值的源泉
人類發展的過程就是不斷發明和利用工具機器來代替與幫助人類創造的過程,如果永遠把原始的勞動放在第一位就無所謂發展科技和工具,藉助物力和方法來創造價值了,那是不聰敏的原始干法吧?馬克都是一百年前的觀點了,現在科技如此發達,觀念也應該同步發展吧?
5. 提出生產要素共同創造價值的觀點的
基本觀點
要素價值論的最基本的觀點是土地、資本、勞動三種生產要素共同創造價值,現在還有人提出企業家作為第四大生產要素,把前三種生產要素結合起來共同創造價值。他們提倡按貢獻分配,他們認為,資本、土地也要參與分配正是因為它們也參與了價值的創造。要素價值論把使用價值的生產和價值的生產、價值的形成過程和價值的增殖過程混為一談。
理論研究
馬克思價值論是勞動價值論與要素價值論的混亂體
1、實際上馬克思一再強調「『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價值」這個觀點,就已經包含著要素價值論的成份
在這個觀點中,「物品的價值不是它的個別價值,而是它的社會價值」。他詳細說明了這個道理:「...現在假定有一個資本家由於採用新的生產方法使勞動生產率提高一倍...因此,每件在這種生產率提高的特殊條件下生產出來的商品的個別價值低於它的社會價值,就是說,這個商品所花費的勞動,少於在社會平均條件下生產的大宗物品所花費的勞動。...但是物品的價值不是它的個別價值,而是它的社會價值,但它的社會價值不是由它在個別場合所花費的勞動時間,而是由它平均耗費的勞動時間來決定的。」這段話已經充分表明馬克思的要素價值論觀點了。因為資本家採用先進機器使其產品個別價值低於社會價值---這是先進機器的「功勞」;但按馬克思的觀點,產品的真正價值並不是個別價值,而是這種社會價值。因此這就等於說:機器為資本家創造了更大的價值。比如象馬克思以上所說的事例:機器使生產率提高,使單位成本產量從12件提高到24件,但每件產品的社會價值沒有變(雖然馬克思知道這個社會價值會略有變低,但並不構成實質性變化);於是24件產品所具有的總價值明顯增大了。如果馬克思承認這一點,即承認在相同成本耗費的條件下,產量變大其總價值量也隨著變大,那麼他的要素價值論傾向就毫無疑問了。
2、而在另外的地方馬克思則強調社會價值回歸個別價值的「規律」
他說:「隨著機器在同一生產部門內普遍應用,機器產品的社會價值就降低到它的個別價值的水平。於是下述規律就得到了證實,按照這個規律,剩餘價值不是來源於資本家用機器所代替的勞動力,恰恰相反,是來源於資本家雇來使用機器的勞動力」。在這里,馬克思的觀點十分明顯,即只有個別價值才是體現「規律」的真正價值決定,這個規律是什麼規律,就是價值規律與勞動價值論規律。---如果產品的社會價值大於它的個別價值,那麼大於個別價值的部分並不能用勞動價值論來說明,這部分只能用機器的作用來說明;因此馬克思特別強調:只有「隨著機器在同一生產部門內普遍應用,機器產品的社會價值就降低到它的個別價值的水平」而使社會價值高於個別價值的這部分被壓縮掉,勞動價值論才能得到體現。個別價值是物品所實際凝結著的代價耗費,特別是凝結著人類勞動的實際耗費。因此,按勞動價值論,只有個別價值才符合要求。而偏離了這個個別價值的所有社會價值,它所包含的名義價值量不是大於,就是小於實際耗費量(也就是個別價值量)。這種社會價值又如何能夠符合勞動價值論要求呢?比如現在電視機的價值是1000元,它能夠在市場上賣出1000元價格;這是電視機的「社會價值」。那麼如果我白揀得(或者偷竊得到。反正意思是說不用耗費什麼勞動代價)一台電視機,那麼這台機器的價值也是1000元了。這如何符合勞動價值論呢?這也正是人們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質疑最多的問題。比如,陳年老酒,它所實際耗費的成本不太大,但只是因為存放時間長(比如幾十年、幾百年),它的價格就很貴。即它的個別價值低,但它的社會價值很高。按馬克思「社會價值決定論」,則難以符合勞動價值論。
3、在微觀性的價值現象里,馬克思存在著要素價值論的思想
什麼是微觀性的價值現象呢?就是針對單一個生產者,和單一個產品的價值問題。每一個產品都包含著個別價值與社會價值,都存在著這兩者的關系與矛盾。在單一個產品里,馬克思要堅持「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下的「社會價值」。這樣,在馬克思看來,一個產品的「真正價值」就不是它所實際凝結著的勞動耗費,而是與它的實際耗費沒有多大關系的社會價值。十分顯然,這給「機器創造價值」的要素價值論的活動創造了廣闊的舞台。而在宏觀性的價值現象里,馬克思則存在著勞動價值論思想。什麼是宏觀性的價值現象呢?就是社會總體價值現象,這種社會總體價值量是由社會總體勞動耗費決定的。因此馬克思一貫強調總價格符合總價值,認為這是價值規律、勞動價值論表現所必須具有的前提條件。馬克思如何從微觀要素價值論走向宏觀勞動價值論呢?在微觀要素價值論里,馬克思承認24件產品所包含的價值大於12件產品所包含的價值,即承認先進機器所創造的一筆超額利潤也屬於正常的價值決定所包含的價值量。但是他也不忘指出這筆超額利潤會因為先進機器普及使用形成更大市場競爭而縮小,直至消失;並且認為只有這樣才符合「規律」。所以馬克思是通過「先進機器普及使用形成更大市場競爭」而實現從微觀要素價值論走向宏觀勞動價值論的。
總之,超額利潤消失是微觀要素價值論走向宏觀勞動價值論的必要環節。所以馬克思微觀要素價值論的關鍵指標是承認超額利潤的合理存在(即符合馬克思「社會必要勞動時間」 價值思想的存在),而先進機器等生產要素是獲得超額利潤的根本決定因素。馬克思說:「如果採用新方法的資本家按這個物品的社會價值1先令出售,那麼他的物品的售價就超出它的個別價值3便士,這樣,他就實現了3便士的超額剩餘價值」。可見,在「物品的價值不是它的個別價值,而是它的社會價值」思想下,馬克思是認可超額利潤作為價值決定下的合理利潤存在的;可是這筆超額利潤並不能由勞動價值論得到解釋。而馬克思宏觀勞動價值論的關鍵指標正相反,是否認超額利潤的合理存在,只承認它暫時的、不符合規律的存在。因為在「機器產品的社會價值就降低到它的個別價值的水平」思想下,人們很容易發現馬克思是將勞動價值論認為是沒有超額利潤存在的一個理論。歸根到底,超額利潤是先進機器等生產要素發揮作用的一個積極的結果與基本動力。因此人們才可以將它看成衡量馬克思在要素價值論與勞動價值論之間搖擺不定的關鍵。[1]
6. 生產要素在商品生產中的作用是什麼
1、土地、設備、原材料等生產要素是商品生產的必不可少的物質條件,它們和勞動結合生產出使用價值。在剩餘價值生產中,它們是工人活勞動的吸收器,是生產剩餘價值的必要條件。
2、但土地、設備、原材料等生產要素本身不創造價值,它們的價值(土地除外)是藉助於工人的具體勞動.轉移到新的勞動產品中去,勞動者的活勞動才是價值創造的源泉。
(6)說明生產要素是創造價值的源泉擴展閱讀:
生產要素有兩種:勞動和適當的自然物品。 勞動或是體力的,或是腦力的;說得更明白些,這一區別乃是或是肌肉的或是神經的;在勞動這一觀念中,不僅應包括所作的努力本身,還應包括在某一職業中因進行思考或使用肌肉而引起的一切不愉快感覺,一切肉體上的不適或精神上的煩惱,或兩者兼而有之。
關於另一種生產要素(適當的自然物品),需要指出的是,某些能滿足人類需要的物品是自然存在或生長的。洞窟和樹穴可以提供藏身之處;果實、根莖、野生蜂蜜以及其他天然產物可以用來維持人類的生命。但即令是這些東西,通常也需要花費相當數量的勞動,不是為了製造它們,而是用於尋找和佔有它們。
7. 生產要素都能創造價值嗎
BC。這兩個選項分別是所有制和市場經濟,如果還有個公有制的多種實現方式那這個也選,這三個是我國分配製度的依據。而剩下兩個不選,並非每個生產要素都有價值,比如土地就沒有。它們也不創造價值,創造價值的只有勞動,勞動是其源泉。
8. 生產要素是創造價值的源泉嗎
不一定。一個生產成功的要素,不光是創造價值。這里的要素是多方面的。
比如:工人的積極性,沒有這個積極性,您還有什麼價值可說?
9. 生產要素是創造價值的源泉嗎
「生產要素是創造價值的源泉」這一說法是片面的。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認為,勞動是創造價值的源泉,而且是剩餘勞動,剩餘勞動才是創造價值的唯一源泉。
需要指出的是,財富不同於價值。財富是指商品的使用價值,勞動並不是它所生產的使用價值即物質財富的唯一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