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誰發明的五子棋

誰發明的五子棋

發布時間:2021-09-23 07:50:25

❶ 是誰發明的五子棋

相傳中華民族的祖先軒轅黃帝無意之中畫下了十七條橫線十七條豎線,這無意中的發明造就出了五子棋。


❷ 五子棋的起源

相傳中華民族的祖先軒轅黃帝無意之中畫下了十七條橫線十七條豎線,這無意中的發明造就出了五子棋。早在公元595年古人就用瓷來燒制五子棋盤了。千百年來,人們用各種材質來製造圍棋的棋子,如:玻璃、瓷器、玉、瑪瑙、銅等等。古代五子棋棋盤與圍棋棋盤是通用的,漢魏時為十七路(17×17)棋盤,至南北朝時即已流行十九路(19×19)棋盤,直至1931年,才出現所謂五子棋專用棋盤,如圖所示,為十五路(15×15)棋盤,形狀近於正方形,平面上畫橫豎各15條平行線,線路為黑色,構成225個交叉點,鄰近兩個交點的距離縱線約為2.5厘米,橫線約為2.4厘米。棋盤正中一點為「天元」。棋盤兩端的橫線稱端線,棋盤左右最外邊的兩條縱線稱邊線。從兩條端線和兩條邊線向正中發展而縱橫交叉在第四條線形成的四個點稱為「星」。天元和星應在棋盤上用直徑約為0.5厘米的實心小圓點標出。五子棋相傳起源於四千多年前的堯帝時期,比圍棋的歷史還要悠久,可能早在「堯造圍棋」之前,民間就已有五子棋游戲。有關早期五子棋的文史資料與圍棋有相似之處,因為古代五子棋的棋具與圍棋是完全相同的。在上古的神話傳說中有「女媧造人,伏羲做棋」一說,《增山海經》中記載:「休輿之山有石焉,名曰帝台之棋,五色而文狀鶉卵。」李善注引三國魏邯鄲淳《藝經》中曰:「棋局,縱橫各十七道,合二百八十九道,白黑棋子,各一百五十枚」。這段雖沒明講是何種棋類,但至少知道遠古就以漂亮的石頭為棋子。因而規則簡單的五子棋也可能出自當時,並是用石子作棋子。《辭海》中亦言:「五子棋是棋類游戲,棋具與圍棋相同,兩人對局,輪流下子,先將五子連成一行者為勝。」可見,五子棋頗有淵源。

❸ 五子棋是誰發明的

五子棋是起源於中國古代的傳統黑白棋種之一。現代五子棋日文稱之為 「 連珠 」 ,英譯為 「Renju」 ,英文稱之為 「Gobang」 或「FIR」(Five in a Row 的縮寫 ) ,亦有 「 連五子 」、「 五子連 」、「 串珠 」、「 五目 」、「 五目碰 」、「 五格 」 等多種稱謂。 五子棋不僅能增強思維能力,提高智力,而且富含哲理,有助於修身養性。五子棋既有現代休閑的明顯特徵 「短、平、快」 ,又有古典哲學的高深學問 「 陰陽易理 」 ;它既有簡單易學的特性,為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又有深奧的技巧和高水平的國際性比賽;它的棋文化源淵流長,具有東方的神秘和西方的直觀;既有 「場」 的概念,亦有 「點」 的連接。它是中西文化的交流點,是古今哲理的結晶。 五子棋起源於古代中國,發展於日本,風靡於歐洲。對於它與圍棋的關系有兩種說法,一說早於圍棋,早在 「 堯造圍棋 」 之前,民間就已有五子棋游戲;一說源於圍棋,是圍棋發展的一個分支。在中國的文化里,倍受人們的青睞。古代的五子棋的棋具與圍棋相同,縱橫各十七道。五子棋大約隨圍棋一起在我國南北朝時先後傳入朝鮮、日本等地。據日本史料文獻介紹,中國古代的五子棋是經由高麗 ( 朝鮮 ) ,於 1688 年至 1704 年的日本元祿時代傳到日本的。到日本明治 32 年 ( 公元 1899 年 ) ,經過公開征名, 「 連珠 」 這一名稱才被正式確定下來,取意於 「 日月如合壁,五星如連珠 」 。從此,連珠活動經過了不斷的改良,主要是規則的變化 ( 即對執黑棋一方的限制 ) ,例如, 1899 年規定,禁止黑白雙方走 「 雙三 」; 1903 年規定,只禁止黑方走 「 雙三 」; 1912 年規定,黑方被迫走 「 雙三 」 亦算輸; 1916 年規定,黑方不許走 「 長連 」; 1918 年規定,黑方不許走 「四、三、三」; 1931 年規定,黑方不許走 「 雙四 」 ,並規定將 19×19 的圍棋盤改為 15×15 的連珠專用棋盤。本世紀初五子棋傳入歐洲並迅速風靡全歐。通過一系列的變化,使五子棋這一簡單的游戲復雜化、規范化,而最終成為今天的職業連珠五子棋,同時也成為一種國際比賽棋。
採納哦

❹ 五子棋怎麼由來

五子棋相傳起源於四千多年前的堯帝時期,可能早在「堯造圍棋」之前,民間就已有五子棋游戲。相傳中華民族的祖先軒轅黃帝無意之中畫下了十七條橫線十七條豎線,這無意中的發明造就出了五子棋。

在上古的神話傳說中有「女媧造人,伏羲做棋」一說,《增山海經》中記載:「休輿之山有石焉,名曰帝台之棋,五色而文狀鶉卵。」

李善注引三國魏邯鄲淳《藝經》中曰:「棋局,縱橫各十七道,合二百八十九道,白黑棋子,各一百五十枚」。

雖然圍棋和五子棋都是中國傳統黑白棋種,但是兩者之間從理念、思路到技戰術都是截然不同的。圍棋體現的是宏大的軍團式作戰,是一場殲滅與被殲滅的戰役。而五子棋則是純粹的個體間的戰斗,體現的是一招制勝的驚險和刺激。

(4)誰發明的五子棋擴展閱讀:

五子棋雖然起源於古代中國,但是真正的發展在日本,在歐洲得以風靡。

根據日本的有關資料文獻介紹,中國古代的五子棋是先經由高麗(朝鮮),於1688年至1704年的日本元祿時代傳到日本的。起先,五子棋是宮廷貴族的游戲,後來流傳到了民間,迅速發展,為人們所深愛。據說,愛好者人數曾經超過了圍棋。

到日本明治32年(公元1899年),經過向社會公開征名,最終才確定了「連珠」這一美妙的名稱,它的含義是「日月如合壁,五星如連珠」。

本世紀初五子棋傳入歐洲並以它「短、平、快」,簡單易學又富有哲理的特點征服了歐洲人,迅速風靡全歐。通過對一系列規則的改良,使五子棋這一簡單的游戲復雜化、規范化,從而最終成為今天的專業競技五子棋,同時也成為一種國際性競技類比賽棋種。

❺ 五子棋是誰發明的

五子棋相傳是中華民族的祖先軒轅黃帝發明的。
軒轅黃帝無意之中畫下了十七條橫線十七條豎線,這無意中的發明造就出了五子棋。早在公元595年古人就用瓷來燒制五子棋盤了。千百年來,人們用各種材質來製造圍棋的棋子,如:玻璃、瓷器、玉、瑪瑙、銅等等。
五子棋是一種兩人對弈的純策略型棋類游戲,通常雙方分別使用黑白兩色的棋子,下在棋盤直線與橫線的交叉點上,先形成5子連線者獲勝。棋具與圍棋通用,起源於中國上古時代的傳統黑白棋種之一。主要流行於華人和漢字文化圈的國家以及歐美一些地區。

❻ 五子棋是誰發明的能下多少子

五子棋是起源於中國古代的傳統黑白棋種之一。現代五子棋日文稱之為「連珠」,英譯為「Renju」,英文稱之為「Gobang」或「FIR」(FiveinaRow的縮寫),亦有「連五子」、「五子連」、「串珠」、「五目」、「五目碰」、「五格」等多種稱謂。 五子棋不僅能增強思維能力,提高智力,而且富含哲理,有助於修身養性。五子棋既有現代休閑的明顯特徵「短、平、快」,又有古典哲學的高深學問「陰陽易理」;它既有簡單易學的特性,為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又有深奧的技巧和高水平的國際性比賽;它的棋文化源淵流長,具有東方的神秘和西方的直觀;既有「場」的概念,亦有「點」的連接。它是中西文化的交流點,是古今哲理的結晶。 五子棋起源於古代中國,發展於日本,風靡於歐洲。對於它與圍棋的關系有兩種說法,一說早於圍棋,早在「堯造圍棋」之前,民間就已有五子棋游戲;一說源於圍棋,是圍棋發展的一個分支。在中國的文化里,倍受人們的青睞。古代的五子棋的棋具與圍棋相同,縱橫各十七道。五子棋大約隨圍棋一起在我國南北朝時先後傳入朝鮮、日本等地。據日本史料文獻介紹,中國古代的五子棋是經由高麗(朝鮮),於1688年至1704年的日本元祿時代傳到日本的。到日本明治32年(公元1899年),經過公開征名,「連珠」這一名稱才被正式確定下來,取意於「日月如合壁,五星如連珠」。從此,連珠活動經過了不斷的改良,主要是規則的變化(即對執黑棋一方的限制),例如,1899年規定,禁止黑白雙方走「雙三」;1903年規定,只禁止黑方走「雙三」;1912年規定,黑方被迫走「雙三」亦算輸;1916年規定,黑方不許走「長連」;1918年規定,黑方不許走「四、三、三」;1931年規定,黑方不許走「雙四」,並規定將19×19的圍棋盤改為15×15的連珠專用棋盤。本世紀初五子棋傳入歐洲並迅速風靡全歐。通過一系列的變化,使五子棋這一簡單的游戲復雜化、規范化,而最終成為今天的職業連珠五子棋,同時也成為一種國際比賽棋。

❼ 五子棋是誰發明的

五子棋是起源於中國古代的傳統黑白棋種之一。現代五子棋日文稱之為 「 連珠 」 ,英譯為 「Renju」 ,英文稱之為 「Gobang」 或 「FIR」(Five in a Row 的縮寫 ) ,亦有 「 連五子 」 、 「 五子連 」 、 「 串珠 」 、 「 五目 」 、 「 五目碰 」 、 「 五格 」 等多種稱謂。

五子棋不僅能增強思維能力,提高智力,而且富含哲理,有助於修身養性。五子棋既有現代休閑的明顯特徵 「 短、平、快 」 ,又有古典哲學的高深學問 「 陰陽易理 」 ;它既有簡單易學的特性,為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又有深奧的技巧和高水平的國際性比賽;它的棋文化源淵流長,具有東方的神秘和西方的直觀;既有 「 場 」 的概念,亦有 「 點 」 的連接。它是中西文化的交流點,是古今哲理的結晶。

五子棋起源於古代中國,發展於日本,風靡於歐洲。對於它與圍棋的關系有兩種說法,一說早於圍棋,早在 「 堯造圍棋 」 之前,民間就已有五子棋游戲;一說源於圍棋,是圍棋發展的一個分支。在中國的文化里,倍受人們的青睞。古代的五子棋的棋具與圍棋相同,縱橫各十七道。五子棋大約隨圍棋一起在我國南北朝時先後傳入朝鮮、日本等地。據日本史料文獻介紹,中國古代的五子棋是經由高麗 ( 朝鮮 ) ,於 1688 年至 1704 年的日本元祿時代傳到日本的。到日本明治 32 年 ( 公元 1899 年 ) ,經過公開征名, 「 連珠 」 這一名稱才被正式確定下來,取意於 「 日月如合壁,五星如連珠 」 。從此,連珠活動經過了不斷的改良,主要是規則的變化 ( 即對執黑棋一方的限制 ) ,例如, 1899 年規定,禁止黑白雙方走 「 雙三 」 ; 1903 年規定,只禁止黑方走 「 雙三 」 ; 1912 年規定,黑方被迫走 「 雙三 」 亦算輸; 1916 年規定,黑方不許走 「 長連 」 ; 1918 年規定,黑方不許走 「 四、三、三 」 ; 1931 年規定,黑方不許走 「 雙四 」 ,並規定將 19×19 的圍棋盤改為 15×15 的連珠專用棋盤。本世紀初五子棋傳入歐洲並迅速風靡全歐。通過一系列的變化,使五子棋這一簡單的游戲復雜化、規范化,而最終成為今天的職業連珠五子棋,同時也成為一種國際比賽棋。

❽ 五子棋是誰發明的

相傳中華民族的祖先軒轅黃帝無意之中畫下了十七條橫線十七條豎線,這無意中的發明造就出了五子棋。
五子棋是一種兩人對弈的純策略型棋類游戲,通常雙方分別使用黑白兩色的棋子,下在棋盤直線與橫線的交叉點上,先形成5子連線者獲勝。棋具與圍棋通用,起源於中國上古時代的傳統黑白棋種之一。主要流行於華人和漢字文化圈的國家以及歐美一些地區。

❾ 五子棋是哪國人發明的

五子棋是中國人發明的。
相傳中華民族的祖先軒轅黃帝無意之中畫下了十七條橫線十七條豎線,這無意中的發明造就出了五子棋。早在公元595年古人就用瓷來燒制五子棋盤了。
千百年來,人們用各種材質來製造圍棋的棋子,如:玻璃、瓷器、玉、瑪瑙、銅等等。古代五子棋棋盤與圍棋棋盤是通用的,漢魏時為十七路(17×17)棋盤,至南北朝時即已流行十九路(19×19)棋盤,直至1931年,才出現所謂五子棋專用棋盤,如圖所示,為十五路(15×15)棋盤,形狀近於正方形,平面上畫橫豎各15條平行線,線路為黑色,構成225個交叉點,鄰近兩個交點的距離縱線約為2.5厘米,橫線約為2.4厘米。棋盤正中一點為「天元」。棋盤兩端的橫線稱端線,棋盤左右最外邊的兩條縱線稱邊線。從兩條端線和兩條邊線向正中發展而縱橫交叉在第四條線形成的四個點稱為「星」。天元和星應在棋盤上用直徑約為0.5厘米的實心小圓點標出。
五子棋相傳起源於四千多年前的堯帝時期,比圍棋的歷史還要悠久,可能早在「堯造圍棋」之前,民間就已有五子棋游戲。有關早期五子棋的文史資料與圍棋有相似之處,因為古代五子棋的棋具與圍棋是完全相同的。在上古的神話傳說中有「女媧造人,伏羲做棋」一說,《增山海經》中記載:「休輿之山有石焉,名曰帝台之棋,五色而文狀鶉卵。」李善注引三國魏邯鄲淳《藝經》中曰:「棋局,縱橫各十七道,合二百八十九道,白黑棋子,各一百五十枚」。這段雖沒明講是何種棋類,但至少知道遠古就以漂亮的石頭為棋子。因而規則簡單的五子棋也可能出自當時,並是用石子作棋子。《辭海》中亦言:「五子棋是棋類游戲,棋具與圍棋相同,兩人對局,輪流下子,先將五子連成一行者為勝。」可見,五子棋頗有淵源。
在古代,五子棋棋具雖然與圍棋相類同,但是下法卻是完全不同的。正如《辭海》中所言,五子棋是「棋類游戲,棋具與圍棋相同,兩人對局,輪流下子,先將五子連成一行者為勝」。

閱讀全文

與誰發明的五子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石柱鎮工商局 瀏覽:854
鋼鐵發明國 瀏覽:118
創造與魔法怎麼賣人民幣 瀏覽:101
知識產權專題答案 瀏覽:760
高發明巫溪 瀏覽:755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督導工作方案 瀏覽:454
信息化成果總結 瀏覽:948
債務糾紛律師費必須提供發票嗎 瀏覽: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