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子午線是什麼時候發現的
世界上第一次子午線實測工作是在中國唐朝進行的。唐代高僧一行是密宗五祖之一,原名張遂,名將之後,為避武則天而遁入空門。一行在公元724年開始子午線測量,標准為北天極的地平高度,發現每相差一度,兩北相差351里80步。合成現在的單位,即子午線每度弧長129千米,數字雖有誤差,卻是人類測量子午線的第一次嘗試。
⑵ 中國第一個測出子午線長度的人是誰
唐代僧人一行。
一行(683年~727年),佛僧法號名。本名張遂,唐高宗弘道元年生於武功縣,玄宗開元十五年卒於古都長安華嚴寺。籍貫為邢州巨鹿(一說魏州昌樂)。
中國唐代著名的天文學家和佛學家,主持修編新歷、最主要的成就是編制《大衍歷》。他在製造天文儀器、觀測天象和主持天文大地測量方面也頗多貢獻。
一行利用黃道游儀、水運渾天儀等大型天文觀測儀器和演示儀器在全國13個測量點進行測量子午線上每一弧度的長度。
整個測量工作得出的結論是:北極高度相差1度,南北距離就相差351里80步,這就是子午線1度的長度,摺合為現今的度量單位為131.3千米。
對比現代科技計算出的子午線1度為111.2千米,雖然有20千米的誤差,但這是世界上首次對子午線的測量記錄,有非常寶貴的科研價值。此次測量也證明了「日影一寸,地差千里」的說法是不正確的。
(2)子午線誰發明擴展閱讀:
一行發起這次大規模的天文測量主要目的有二:
其一,中國古代有一種傳統理論:「日影一寸,地差千里。」劉宋時期的天算家何承天根據當時在交州(今越南河內一帶)的測量數據,開始對此提出了懷疑,但長期未能得到證實,一行的測量則為了實現了這一計劃。
其二,當時發現,觀測地點不同,日食發生的時刻和所見食象都不同,各節氣的日影長度和漏刻晝夜分也不相同。這種現象是過去的歷法所沒有考慮到的。這就需要到各地進行實地測量。
這次測量過程中,由一行不僅負責組織領導了這次測量工作,而且親自承擔了測量數據的分析計算工作。
當時測量的范圍很廣,北到北緯51 度左右的鐵勒回紇部(今蒙古烏蘭巴托西南),南到約北緯18 度的林邑(今越南的中部)等十三處,超出了現在中國南北的陸地疆界。這樣的規模在世界科學史上都是空前的。
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由南宮說親自率領的測量隊,按劉焯的計劃在黃河兩岸平原地區測量的四個點,由北向南有滑州白馬(今河南滑縣)、汴州浚儀太岳台(今開封西北)、許州扶溝(今河南扶溝)、豫州上蔡武津館(今河南上蔡)。其中白馬在黃河北,其他三點都在黃河以南。
它們均介於東經114.2度—114.5 度之間,差不多在同一經度上(即劉焯所說的「南北使正」)。總計白馬至上蔡526 里270 步,北極高度相差1.5 度,從而得出大約三百五十一里八十步,北極高度相差一度的結論。這實際上給出了地球子午線一度的長度。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子午線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一行
⑶ 世界上用科學方法實測地球子午線長度的創始人是誰
唐朝傑出的天文學家僧一行是世界上用科學方法實測地球子午線長度的創始人。僧一行還創造了一架黃道游儀,用來觀測日、月、五星的位置和運動情況。一行通過觀察,發現了恆星位置移動的現象。這比英國天文學家哈雷在1718年提出恆星自行的觀點早了將近一千年。
⑷ 本初子午線是袁紹發明的吧
不是,唯一個關系就是 袁紹字本初
如下是本初子午線的發展歷程:
第一屆國際地理學會議
1871年第一屆國際地理學會議在比利時安特衛普召開,會議作出決議:「各國的海圖要統一採用格林尼治子午線為零度經線,並在15年內付諸實施。」
第七屆國際大地測量會議
1883年10月在羅馬召開第7屆國際大地測量會議,會議決議:「本初子午線必須是通過一級天文台的子午線,考慮到有90%的從事海外貿易的航海者已經以格林尼治子午線為基準來計算船的位置(經度)這一實際情況,各國政府應採用格林尼治子午線作為本初子午線。」關於時間問題,會議認為:在國際交往中應採用統一的世界時,這將會帶來很大的方便。
國際子午線會議
1881年10月1日,國際子午線會議在美國華盛頓召開。最後大會通過了七個決議案,其中三個:
決議案之二:出席會議的各國政府應採用通過格林尼治天文檯子午環中心的子午線作為本初子午線。
決議案之四:提倡採用世界時,根據需要也可以使用地方時或標准時。
決議案之五:世界日以本初子午線的零時為起點,民用日也從子夜零時開始。
至此,本初子午線、世界時等最終得以確立,並得到大多數國家的承認。
⑸ 世界上第一條子午線輪胎是哪年發明的是誰發明的
1948年,法國米其林輪胎公司試制生產了全世界第一條全鋼絲子午線輪胎。子午線輪胎的發明是輪胎工業中的一場革命,已成為汽車輪胎發展的新方向。
⑹ 本初子午線是誰提出來的
本初子午線
本初子午線又稱「首子午線」或「零子午線」,是地球上計算經度的起算經線。本初子午線的制定和使用是經過變化而來的。
19世紀以前,許多國家採用通過大西洋加那利群島耶羅島的子午線。那條子午線相當於今天的西經17°39′46〃經線。19世紀上半葉,很多國家又以通過本國主要天文台的子午線為本初子午線。這樣一來,在世界上就同時存在幾條本初子午線,給後來的航海及大地測量帶來了諸多不便。於是1884年,國際經度會議決定,以通過英國格林尼治天文埃里中星儀的經線為本初子午線,作為全球經度的起算經線。經度值自本初子午線開始,分別向東、西計量,各自0°-180°或各自0-12時。本初子午線以東為東經,以西為西經,全球經度測量均以本初子午線與赤道的交點E點作為經度原點。1957年後,格林尼治天文台遷移台址,國際上改用若干個長期穩定性好的天文台來保持經度原點,由這些天文台原來的經度採用值反求各自的經度原點。再由這些經度原點的平均值和E點的差值來決定和保持作為全球經度原點的有點。
1968年,以國際協議原點(cio)作為地極原點,把通過國際協議原點和平均天文台經度原點的子午線稱為「本初子午線」。各種新技術確定的地球坐標系的經度零點都盡量與本初子午線一致,但往往有不到1〃的零點差別。
⑺ 世界上第一個進行測量子午線的人是誰
唐代僧一行(683-727年)
唐代著名天文學家、高僧。本名張遂。武則天侄武三思想借重他的聲譽,要與他結交,他拒絕了,隱入嵩山,削發為僧,一行是他的法名。唐玄宗時禮迎他至長安,向他求教治國之道。721年,玄宗下詔讓他修訂歷法。724-725年,他組織了全國13個點的天文大地測量。這次測量以天文學家南宮說等人在河南的工作最為重要。一行從南宮說等人測量的數據中,得出了北極高度相差一度,南北距離就相差351里80步(合現代131.3公里)的結論。這個數據就是地球子午線一度的弧長。這與現在計算北緯34°5地方子午線一度弧長110.6公里,僅差20.7公里。唐朝測出子午線的長度,在當時的世界上還是第一次。一行從725年開始編訂歷法,至逝世前完成草稿,即《大衍歷》,728年頒行。 《大衍歷》結構嚴謹,演算合乎邏輯,在日食的計算上,首次考慮到全國不同地點的見食情況。《大衍歷》比以往的歷法更為精密,為後世歷法所師。733年,此歷傳入日本。
⑻ 僧一行是什麼時候發明子午線的
一行組織了一批天文工作者利用這兩台儀器進行天文觀測,取得了一系列關於日、月、星辰運動的第一手資料。他還組織人力在全國各地測量日影,實際上這就是對地球子午線的測定,這是一行在天文學上最重要的貢獻。 從開元十二年(724)起,一行主持全國范圍內的大規模天文大地測量工作。他在全國選擇了12個觀測點,並派人實地觀測,自己則在長安總體統籌指揮。其中負責在河南進行觀測的南宮說等人所測得的數據最科學和有意義。他們選擇了經度相同、地勢高低相似的四個地方進行設點觀測,分別測量了當地的北極星高度,冬至、夏至和春分、秋分四時日影的長度,以及四地間的距離。最後經一行統一計算,得出了北極高度差一度,南北兩地相距351里80步(即現在的129.2公里)的結論。這雖然與現在1度長111.2公里的測量值相比有較大誤差,但這是世界上第一次用科學方法進行的子午線實測,在科學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中國科技史專家李約瑟就曾評價一行組織的子午線長度測量是「科學史上劃時代的創舉」。 一行在天文歷法上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在人類文明史上佔有重要地位,而且他所重視的實際觀測的科學方法,極大地促進了天文學的發展。在他之後,實際觀測就成為了歷代天文學家從事學術研究時採用的基本方法,引導著學者們譯解了一層層的天文奧秘。
⑼ 誰在世界歷史上第一次測量子午線
世界上最早計運算元午線長度的人是古希臘天文學家埃拉托斯特尼(公元前276年出生),他製造了skaphe天文儀器,知道在夏至日正午時分從北回歸線上看,太陽正好在天頂的位置;阿斯旺其實是在回歸線稍北。他推斷出亞歷山大港到阿斯旺的距離一定是整個地球圓周的7/360 。從商隊那裡可以知道兩個城市間的實際距離大概是5000stadia. 他最終確立了700 stadia為一度。他算出來的數值為252000斯塔蒂亞(stadia)。斯塔蒂亞乃是古希臘的長度單位,其長度各地不一。如按雅典的長度算,1斯塔蒂亞等於185米,則地球周長為46620公里,多了16.3%,若按埃及的長度算,1斯塔蒂亞等於157.5米,則地球周長為39690公里,其誤差小於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