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布袋戲是掌中戲嗎
是的。其淵源如下:
傳說發明布袋戲的是明末清初的泉州士子梁炳麟,因屢試不第,頗為灰心,一年再赴大比,卜夢於九鯉仙公廟,夢仙公執其手題曰: 功名在掌中。梁炳麟以為是科必有「掌握」、「易如反掌」之意。不料再次名落孫山,以為神明戲弄,遂杜絕仕意,偶見傀儡戲演出,略有所感,乃自雕木偶,以手代線弄之,更見靈活,再藉稗官野史,編造戲文演於鄉里,以抒胸積,不料就此轟動,到處爭相聘演,竟以此致富聞名,稱此為「掌中戲」,這才悟出「功名在掌中」之意。而掌中戲遍布閩南各地,俗稱布袋戲,漳州布袋戲同樣聞名,但漳州布袋戲起源傳說與泉州傳說大同小異,只不過是以漳州士子孫巧仁取代了梁炳麟,故事發生在明朝萬曆年間。
Ⅱ 霹靂布袋戲說明文
解說
* 布袋戲又稱作布袋木偶戲、手操傀儡戲、手袋傀儡戲、掌中戲、小籠、指花戲
* 中國南部省份流行的傳統戲曲。
* 始創於一個落第秀才梁炳麟,梁炳麟夢見仙人在手上題字"功名歸掌上",以為可以考上,但仍然落榜。
* 後來梁炳麟流落街頭,藉由「隔簾說書」的說故事表演糊口,又將一般木偶戲用的木製關節人形改裝成手掌大小的布偶,配合自 己編寫的劇本表演,在各地獲得好評,成為布袋戲的開山祖師,應了『功名歸掌上』的夢境。
* 1970年台灣布袋戲大師黃俊雄先生將雲州大儒俠史艷文系列布袋戲登上電視舞台,於台視頻道連演583集,一度創下97%的高收視 率,造成萬人空巷。
* 現今的布袋戲除了傳統的野台戲之外,就屬電視布袋戲最為人熟知,其中又以『霹靂布袋戲』為最有名。
* 台灣本地的武俠文化媒體之一,與大陸的歷史小說影劇、香港南洋的港漫,各佔一方。
* 目前在大陸、日本也都有戲迷。
布袋戲相關用語集
萬教
* 同「江湖」、「武林」,算是一個領域的**名稱。
* 早期的電視布袋戲參考通俗演義中,含有道教風格的仙道與鬥法情節,因此採用「萬教」來代表各大教派、門派人士。
* 由著名的旁白「轟動武林、驚動萬教」可見,萬教與武林是幾乎相同的。
先覺
* 即「仙人」,代表修為高超者以及有預知能力者。
˙雖然似乎很有智慧,但先覺多半是一招就死的路人,尤其是「萬教先覺」。
˙又寫做「仙角」。
先天
* 形容修為高強、武功蓋世者的形容詞。
˙比「先覺」的層次高(先覺都是路人)。
˙EX:先天人
三教
* 儒、道、佛,三種中國傳統的宗教。
* 其中以佛教出現機率最高、神話最多、威能最強。
* 在雲州時代(就是最黃俊雄電視布袋戲的時代)尚未提出三教的概念。
* 霹靂中期開始,三教逐漸組織化,並成為高支配力的組織。
* 天宇則是初期就引入三教人物為支配者,但三教出現率不高。
* 神魔則是開始就提出三教概念,並且將道教分為正一道和太乙門,但儒教一開始並不明顯。
佛教
* 西來宗教,但已呈現相當的中國化,也呈現對其他地區佛教(密宗)的排他性。
* 一般而言佛教的聖地都在外域,教中高手多半在中原活動,但語言溝通不成問題。
* 由於經常有引用佛教經典而創造的反派,因此佛教的佔有率非常高。
道教
* 中國本土宗教。
* 與儒教的共同經典是《易經》。
* 雖然早期許多布袋戲人物都身穿綉有太極八卦圖案的道袍,手持拂塵,但實際上道教人物並不如想像多。
儒教
* 一般認為儒家只是學派,布袋戲中經過許多塑造,將儒家升格為宗教,稱作「儒教」
* 由於儒家並不具有神話性質的傳說、宇宙觀以及神魔鬥法等情節,所以儒教的存在感較低。
* 霹靂布袋戲中儒教人士的口白發音與標准閩南語不同,是台南鹿港地區的腔調,人物稱謂也不相同。
* 儒教以各地的學堂、書院為根據地,設有監督生、院長等職位。
* 自從天宇的第二儒聖杜鳳兒以及霹靂的疏樓龍宿登場後,儒教算是一洗頹風,出現具規模的組織。
出場詩/詩號
* 出場詩本為戲劇中人物的定場詩,但如今已成為大部分角色登場時必須吟誦的詩句,代表角色的身分、心境、理想,或是乾脆就將角色的名號用「嵌字」或者「藏頭詩」藏在詩句裡面,而詩號也成為角色的另一種代名詞。
˙通常是七、五言絕句或律詩,近年來也出現了駢體文、詞牌等韻文。
˙某些是從著名詩作脫胎而來,例如「十二恨」。
˙相較於傳統武俠小說注重「武」的江湖草莽,布袋戲人物較有文學氣息。
拂塵
* 長絲束成的撣子,用以撣除灰塵,修道人的配件。
˙不知為何在布袋戲中使用拂塵的人特別多,幾乎變成標准配備,佛教道教都人手一支。
˙儒教則拿扇子類,比如霹靂的疏樓龍宿,天宇的文冠天。
金光化體(天宇稱之為幻體)
* 使用幾何動畫遮蓋住角色,以顯現神秘感實際上木偶造型還沒決定,暫時先用動畫頂著
˙通常會使用金光化體者,是一直在集氣狀態,所以才能一直維持著遮罩。
˙金光化體是實際有防禦力的遮罩,同時也賦予角色浮游、飛行能力,但攻擊也只能使用氣功。
˙將金光化體打破,就能使角色現出真身,這時就是角色破格的開始。
˙角色的金光化體各異,有些用人物描繪,有些用名畫,進入高科技時代後,角色的金光化體則更加獨特。
修為
* 人物修練的年數、得到的技能、或是人物的歲數。
˙和武俠小說中的『xx年功力』大約相同,練功多久,人大概也活了多久。
˙電影版女主角劍如冰活了三十年仍然是『少女』。
˙霹靂人物歲數可達200~500歲,天宇人物歲數則可達1000~3000歲。
* 一般的技能有『御劍飛行』、『金光化體』、『分身』、『化體』、『化氣成兵』。
功體
* 類似武俠小說的內力類型(陰、陽、柔、烈)
˙通常是先天具有的,也有後天練來的
˙但多半在推倒或被推倒時會報銷,不分男女
根基
* 招式的所需內功以及基礎行氣法門
* 當某些招式的性質相沖,導致不能共存,就得擇一化消,否則會有害(類似化學作用)
˙可見布袋戲中的武功以氣功炮為主,拳腳為輔
負手
* 雙手在背後交握的姿態,類似稍息,但全身較放鬆。
˙搭配迎面吹來的風,將發絲、衣袍向後吹開,這時即可將角色塑造成絕代神人。
+ 身體的弱點全部暴露在正面,又把雙手背在後面,顯現無窮的自信戀。
* 著名例如風之痕、憶秋年。
* 武俠小說、港漫中也常出現相同的姿勢,但沒有固定名稱。
化身/易容
* 扮成另一個角色以掩飾身分,通常是用在卧底、失意、退隱、自我放逐時。
* 角色的武功與慣用兵器、詩號也不同了。
˙但往往會讓觀眾猜測,究竟化身的本尊是誰。
˙近年來由於網路資訊發達以及片廠有人爆料,因此易容卧底對觀眾幾乎沒有隱密性可言了。
* 始創者史艷文有乞丐皇帝呂望生、逃名客、天道一俠聖劍白陽生、謎中謎等四個身分。
化身/分身
* 以特殊法門,製造出分身,可以遙控操作,又稱作『化體』。
* 道家有修練「元嬰」的分身法,應該就是化身的參考。
* 有時候是創造出復數的自我,有時候是創造出另一個型態。
˙天宇的神蝶包括『另體』花中人、分身『殺體』,以及與三裁公合體之後的型態,以及逍遙郎君的化體。
˙最囂張的是素還真的「一人三化」,可以同時分身三人,還分身出三蓮。
˙不但可以扮偽娘、老人、乞丐、痞子,也可以變不同屬性的水、火、風魔動王。
破格
* 指一名角色實力開始弱化,與剛出場的實力無法相比
* 在布袋戲以及許多漫畫、戲劇中是很常見的事
* 許多舊角色必經之路(固定班底主角群除外)
* 常見的有高手舊角色打不贏小兵新角色,而新角色過不了多久又被更新的秒殺
* 或者是從重要人物變成路人
黑暗期
* 所指是一段戲迷不願面對的時期。
* 一般認為造成黑暗期的元兇是「三魔女」,也就是三位女性編劇。
˙有戲迷指稱她們編出來的劇情太過於哄擡角色,而前後不能呼應,還有狗血、濫情等批評。
* 其實編狗血戲碼的只有兩位女編劇,另一位只專攻武戲。
˙但因為無三不成禮,所以只好將錯就錯的連那位只寫武戲的一起編入黑名單。
稱謂
* 自稱「吾」「在下」「貧僧」「貧道」「修道人」「和商人(出家人)」
* 劣者(自我謙虛的用法,類同於忍者用語"拙者")(史艷文和素還真便自稱劣者)
* 學者(看似儒教的自謙用法)(神魔中學千秋便自稱學者)
* 還有些帶有宗教意味的特殊稱呼,如「山人」(一般多位道教人士,素還真和談無欲初出場便以此自稱),「吾家」(多見佛教人自稱,天宇的真佛和神魔的十戒顏童便自稱吾家)
* 同一個教派中會互相稱呼「道友」(現布袋戲戲右見都互稱道友)、「佛友」、「儒友」
* 年齡或輩分較大者被稱為前輩(單就外觀而言)。
˙但要小心「前輩」絕對不能被主角叫到,否則就准備倒大楣,因為無論如何主角的輩份一定最大。
* 一般對宗教尊稱,特別是佛道二教。比如「大師」(佛劍分說就被戲迷們稱之為大師),「仙長」(劍子仙跡入集境時,關山聆月便如此稱呼他)
飛信
* 從遠方丟出一封信讓收信人接住,通常是挑戰書、命令指示等文書。
* 比千裏傳音的保密性高。
* 能夠飛行多遠端看送信人的功力,甚至有『經過三天飛行,信封泛黃』的表現。
˙當然功力高者信件可以直接插入硬物中,比如地上
* 當然隨著戲碼的不同,「飛信」也有不同的表現手法,比如天宇中預言頂的留詩,從遠出直飛而來,頂在預言頂上。
經典名句
* 一口道盡千古事,十指操弄百萬兵
* 轟動武林、驚動萬教
* 順我者生,逆我者亡
* 別人的失敗就是我的快樂啊!
* (某某人)說過,菜蟲吃菜菜下死,劍王終須劍下亡。
* 人有縱天之志,無運不能自通;馬有千里之行,無人不能自往。時也,命也,運也,非吾之不能也!!
* 天地高山疊疊山,無極幻海海底海。
* 屋漏偏逢連夜雨,船遲又遇對頭風。
* 人生曲曲彎彎水,世事重重疊疊山。古古今今多改變,貧貧富富有循環。將將就就隨時過,苦苦甜甜命一般。
* 回憶迷茫殺戮多,往事情仇待如何。絹寫黒詩無限恨,夙興夜寐枉徒勞。觀看東北風雲起,艷文斷腸時啊……
* 你識之過少!
* 金光閃閃、瑞氣千條
* 惹動(某某人)的殺機,將是你的不智!
* 注意來!當今的武林,無人能看清我(某某人)的(XX)是如何(怎麼樣),連你也不例外!
* 武林至尊!聖壽無疆聖聖壽!
* 緊張!緊張!刺激!刺激!預知精采結果,請繼續租看(某某人)布袋戲……
* 江湖(武林)再現新面孔,這個人究竟是誰,又會為武林帶來何種變數
* 樹林之內,(某某人)急急而奔,欲(干什麼),來到中途,卻遇煞星攔路。
* 交戰數回,發現先前數戰敵手竟是壓抑自身的威能。
* 雙方力戰數課,(某某人)(怎麼怎麼怎麼樣)。
* 三招不能敗你,(某某人)當場自盡。
* (某某人),你死得苦(慘)狀萬分啊
* 你為何欺騙我?你!罪無可赦!
* 世上哪個聖潔!定吾罪者,誰!
* 圍起來~殺!
* 那就奇了!
* 阿妹喂!
* 留神來!
* 有來歷!
* 不差!
* 死來!
* 痛快!(黑衣劍少附身)
* 前輩
* 啊哈
* 我很貴
* 詳情聽說!如此如此,這般這般
* 戰火無情,你承受不了!
* 虛名,一切都是虛名,浮雲而已~~
* 完納你的劫數吧!
* 放肆!無禮!大膽!
* 吾之身前便是界線,吾之身後不存東瀛之人。
* 你這句話插中我的心窩,非常之痛
* 這個江湖天天都在殺人!
* 我又憶起殺人的感覺了!
* 原來你我早已身在無間
* 世上總有愚人,相信美化後的謊言
* 不要逼我,不要逼我,不要逼一個想要棄惡從善的人,再度墬入黑暗的深淵。
* 聖氣入邪體,邪氣入聖體!哈哈哈哈,我還會更強啦!
* 有心天下,卻輸一筆多情,我的山水落在你的眉間,你肯入畫么?
* 人間有污穢了! 人間的小神,你盡力了!
* 眾人且退至吾身後
* 吾之雙足踏出戰火,吾之雙手緊握毀滅,吾名(某某人)
* 惡邪業障,枉度輪回,如是我斬!外道邪佛,迷離仕途,如是我斬!妄行無端,阻吾前路,如是我斬!妖邪詭惡,荼毒生靈,如是 我斬!
* 消滅惡魔的人未必就是英雄,也許他只是另一個惡魔。
* 操天道,化兩極~
* 吾,(某某人),吾代表(一個名詞,比如正義,一個名稱)
* (地點)內禁止動武...
* 好生焉長生,怕死豈不死。
* 天變則雨,人變則死。
* 莽夫觸其因,智者迂迴矣。
* 四海之內皆兄弟,三教九流真朋友。
* 得好休時便好休,如歩休時終歩休。
* 出家人不打誑語,七逃人不欺暗室。
* 天無語譜出玄機,地無聲埋葬神秘。
* 貧不足羞,可羞貧而無志;賤不足惡,可惡賤而無能;老不足嘆,可嘆老而虛生;死不足悲,可悲死而無補。
* 知成之必敗,則求成之心不可太堅;知生之必死,則保生之道不可過勞。
* 打空拳費力,說空話勞神;我佛慈悲,殺!
世界觀
* 霹靂布袋戲:分為「苦集滅道」四境(來源於佛經上說的苦集滅道四諦)。
˙霹靂的主要場景在「苦境」。
˙ 「苦境」初期有中原武林,分別是東、南、西、北武林。與其他勢力,比如東瀛、太極國、北域。
˙還有其他小異次元空間,比如異度魔界、識界、四魌界。
* 金光布袋戲:初期世界觀是大明朝。另有苗疆、韃靼國、東瀛(因為改編自《野叟曝言》【以明代成化、弘治兩朝為背景】)
˙從天地風雲錄開始的世界觀將歷史背景架空,主地域分為九界。每一個地界有各自的地域文化背景和歷史。
* 天宇布袋戲:戲中眾人多稱自己所居住生活之處為「天宇」,也是天宇劇集主軸劇情所在地,有一般人類與移居龍族居住。 天宇 古代居民曾由天門向星空移民,後來形成天外十三星。
* 聖章布袋戲:戲中眾人所居住的空間為「雲界」
* 新世紀布袋戲:由宇宙靈界為最上層,往下劃分出九寰四域。(因為較為新穎,所以世界觀初期就較為完善)
表演手法與特色
* 單人配音:男女老幼所有角色以及旁白均由一人擔任配音,布袋戲稱之為「口白」(金光初期為黃俊雄先生,後期為黃立綱先生;霹靂為黃文擇先生;天宇為黃文耀先生;神魔為蕭建平先生;聖章為趙金統先生;新世紀則由紀文、紀軒、紀君三人擔當口白),使用語言為台語閩南語,不拘泥於傳統閩南語(比如,金光里黃立綱用日語和奇怪的語言【天海光流,笑~】;霹靂里黃文擇嘗試儒音和一些特殊的語調【比如黑衣劍少】;天宇里黃文耀以北京話和唐山話發音閩南語,創造出北京人、唐客這樣的角色,以及尾音上揚語調的悟刀生)
* 架空的時空背景,天馬行空無拘束的設定,神話、外星人、吸血鬼、運動、游戲等各類因素都自由地採用在劇情中。但主軸的風格仍是江湖情義,浪漫武俠風格路線。
* 布袋戲偶演出:布袋戲偶乃由可分離之偶頭與偶服組成。由操偶師雙手操作動作演出。當然也有做出創新,比如霹靂里魔魁的第一尊大型偶。
* 場景/布景:布袋戲從早期電視時代到現在的霹靂國際多媒體。大多皆由公司自組自搭,現在霹靂布袋戲公司除了資深布景師傅江榮華及布景組員,便於今細分木工組與場景設計組琢磨已達數千集的霹靂布袋戲場景。
* 武打快節奏,採用電影手法拍攝,刀來劍往,拳打腳踢有如真人格鬥。
* 創新特色:金光布袋戲首次以金光效果來代替傳統戲劇中的打鬥效果,流行音樂來帶起傳統布袋戲中的鑼鼓配樂,詩號也從早期的七言五律演化為至今的代表人物的一句話或者一首詩、一首詞。
*流行布袋戲的改進:布景從早期的平面背景或小規模布景、單一操偶師地道,演進至今有大型布景、隱形地道、動畫合成背景,甚至實景拍攝。 木偶的眼睛部分,從早期的筆畫眼演化為玻璃眼;毛發部分,就傳統的塑膠假發演進為真實的植發;尺寸與造型方面,戲偶尺寸加大、造型俊美化與擬真化;雙手從大拇指和其他四指分開、手指只能彎不能動的木手,演進到五隻指頭皆能自由抓握的塑膠活手;雙腳從不能彎曲的傳統布腿,改良為裝設關節後可以飛踢或跪坐的活腳……等等。操偶中除了基本的文、武戲、甩偶等等,更加入了電影特有的吊鋼絲效果。又如在層次布景里,操偶師得面臨看不到戲偶卻得演活戲偶的狀況,甚而應需要潛水拍攝等。2000年上映的電影《聖石傳說》里,操偶師為了拍攝主角傲笑紅塵和劍如冰乘船的畫面,而潛水操偶,就是典型的例子。
在天宇布袋戲中,於《天宇魔空》時期首創大披肩的金光野台偶造型。《天宇劍牒》劇集中,加入了馬靴造型。第一尊中型尺寸的等身偶角色劍車冷傲真登場。《天宇謎塵》劇集,導入NBA籃球明星皮朋之造型的角色移日酷。承上,第一尊於電視布袋戲中加裝塑膠彎折手之上鏡角色-太陽角(造型酷似八神庵)。以抽魂傀儡一角將懸絲傀儡融入戲劇表現。以天宇第一團將野檯布袋戲以戲中戲的形式呈現在戲中。第一集-天宇第一團(天宇謎塵04)、第二集-萬教大暴動(天宇謎塵7)、第三集-武林大車拼˙誰是第一名(未定)。以中極布獅將舞獅技藝加入表演要素。將單輪車、跳火圈等馬戲雜耍加入笑劇表演。(天宇刀劍談27)《天宇策戰I之飛雲覆月》劇集,登場大量人身尺寸偶、並首先裝置五指分明的骨感手。《天宇天羽》劇集,將紙扎之金童玉女以類似定格動畫手法於劇中呈現。
至如今木偶已高達90公分,比例也接近真人的九頭身比例,而做工是越來越精緻,戲偶的服飾也越來越華麗。
Ⅲ 晉江布袋木偶戲的歷史
最為一種古老的漢族民間藝術,南派布袋戲流行於閩南地區,其源頭可追溯到晉代《拾遺記》及五代《化書》、南宋《巳末元日》中的史料記載。明中時至清末,是南派布袋戲興起與發展時期,漢族民間傳說和《台灣通志》稱,布袋戲興起於明嘉靖間,創始人為後來被譽為「戲狀元」的梁炳麟。清中葉,晉江等地的布袋戲演出興盛,並傳至台灣,同時出現了李克茶等著名藝人。清末民初,泉屬各縣一些著名的布袋戲班社紛紛興起,如清同治、光緒年間的閩南「五虎班」。民國時期,安溪、惠安等地的布袋戲班幾乎遍及全縣。但至建國前夕,由於經濟衰退,泉屬諸縣的布袋戲班社處境維艱。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南派布袋戲獲得了新生。20世紀50年代,晉江等縣組織挖掘記錄了200多個布袋戲劇目和音樂曲牌。新時期以來,南派布袋戲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其主要承載體為晉江市掌中木偶戲劇團。建團50多年來,多次進京演出。參加戲劇賽事和國際木偶節,並獲得省級、國家級的獎譽。劇目《白龍公主》、《五里長虹》獲得文化部嘉獎和第九屆文華獎。
Ⅳ 戲劇學問題:關於台灣霹靂布袋戲的。因為喜歡覺得可愛想知道一些比百度百科更專業的資料和見解
霹靂布袋戲,是台灣在1980年代開始新發展出的一種電視布袋戲,隸屬霹靂國際多媒體股份有限公司,由董事長黃強華及總經理黃文擇所領導製作,采長篇單元劇方式演出。由於每出劇集名稱前皆冠以「霹靂」兩字而得名。目前霹靂布袋戲是霹靂國際多媒體股份有限公司主打的作品,也是該公司最主要的形象來源。劇中人物素還真是霹靂台灣台的圖像商標,而另外一位人物傲笑紅塵則為衍生電影作品《聖石傳說》的主角,也是該電影圖像商標上的人物。由於霹靂布袋戲吸引了廣大的觀眾,而使劇中主要人物成為不少觀眾的偶像。其周邊商品包括木偶、劇集原聲帶、電腦、線上游戲及其他人物商品等帶來龐大的商機。如果認真算起霹靂布袋戲的源頭,可追溯至1984年黃俊雄發行的第一套錄影帶(霹靂城)開始,原本黃俊雄的電視布袋戲也曾經紅遍三台,締造多項空前的收視記錄。並捧紅了史艷文、黑白郎君等正反「偶」像明星,但是受到新聞局三十分鍾內只能演出五分鍾武打戲的禁令影響,使得黃俊雄的電視布袋戲漸漸做不下去,後來就改成發行錄影帶,靠著中年族群史艷文迷的捧場,還勉強混得下去。早期雖然輸給港劇一點點,但在黃強華接手後情勢就慢慢改觀了,加快的節奏與金光閃閃的拍攝手法,加上貼近現實的劇情及平易近人的對白,漸引人矚目。在台灣的偶戲當中,布袋戲是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表演類型。布袋戲的表演形式與內容,或可視為觀眾與劇團之間良性循環的產物;因為觀眾愛看,願意付錢支持,於是布袋戲與不斷變遷的社會以及它所面對的觀眾所究織的互動關系。將布袋戲視為一種民間「藝術」,是相當時髦的說法。當然,出色的藝人所演出的精彩好戲,無疑的是十分值得珍視的藝術傳統;但是如果從傳統的社會脈絡來看,班數眾多、遍布全台的布袋戲,基本上,對演戲的人來說是一種謀生的職業;對看戲的人來說是一種娛樂;對酬神戲的請戲人來說,布袋戲是宗教活動或儀式的一部份;對戲院或電視台的老闆來說,布袋戲是生財工具。有了這樣的了解,或許才能比較持平的來討論布袋戲,也才能真正思考布袋戲的歷史、其所面臨的問題及反映的社會意涵(注1)。研究布袋戲的動機源於自身熱愛觀賞布袋戲,從小就看史艷文(「雲州大儒俠」布袋戲的主角), 直到現今的素還真(「霹靂」系列布袋戲之主角),布袋戲一直是我童年深刻的記憶,除了橫跨電視、錄影帶、VCD、電玩之外,還進軍大熒幕,耗資三億台幣拍攝首部布袋戲電影-聖石傳說,甚至登上國家劇院的舞台表演,這說明了台灣的民俗技藝-布袋戲已經成為文化藝術的一部份。如此大規模的投資,讓人深切感受到布袋戲的魅力已經再度復甦,更讓人好奇布袋戲再度風靡台灣的原因,希望借著本篇文章,能讓更多人能夠認識台灣的民俗技藝-布袋戲。
霹靂介紹
霹靂系列 乃因每出劇名皆有「霹靂」二字得稱,已播出一千餘集,為霹靂國際多媒體的主幹布袋戲.
「一個尋找過去的,一個追求未來的人,一個維系著彼此的名字的人。狂陽不落,在蝴蝶飛舞之中,又是一頁刀劍的傳說。」這是台灣霹靂布袋戲《霹靂劍蹤》的開場白,從1985年到2005年,名聞寶島、蜚聲海內,有台灣文化奇葩美譽的霹靂布袋戲,至此已超過了整整20年的輝煌歷程。
霹靂布袋戲發源於布袋劍俠戲,溯本追源,也就是布袋戲的一種。布袋戲又稱掌中戲,因人偶形狀如同布袋,且以手掌操弄故名。根據民間傳說,布袋戲創始於明末落第書生梁炳麟或孫巧仁。落第秀才因懷才不遇,乃編演戲劇譏諷堤,為免惹禍上身,遂以布袋代言。
歷經百年起伏後,布袋戲於清末傳入台灣。在台灣特殊的社會及文化背景滋育下,逐漸孕育出相當精彩多元的偶戲藝術,並終於成為台灣最具象徵性,同時也是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表演劇種之一。
1985年,霹靂一聲響,第一套霹靂布袋戲劇集《霹靂金光》問世,精緻拍攝的技術手法、宏觀龐大的劇本結構、東方底蘊濃厚的人文價值觀,令觀眾耳目一新,大呼快哉。
1990年代,霹靂旋風大紅大紫,席捲台灣東南亞,收視率屢創新高。2000年,大霹靂公司更以電影《聖石傳說》進軍國際市場,為中華文化寫下燦爛的一章。
歷數下來,從最初的《霹靂金光》、《霹靂眼》,一路鋪陳以降,至2005年的《霹靂劍蹤》,霹靂戲總計已播出一千數百集之多,在島內可謂家喻戶曉。霹靂戲的名稱由來便是其每出單元劇名中皆有「霹靂」二字。
黃家三代同行,代代俱領一時風騷,為霹靂布袋戲積下了很深的觀眾緣。它不僅廣受「老票友」的歡迎,就連「霹靂」一詞都變成新新人類愛用的新名詞,表示既新奇又炫酷的意思。
霹靂已成功地將布袋戲融入到民眾的文化生活中。那麼究竟霹靂戲是以什麼武林絕招吸引各個年齡段、各個階層的觀眾成為死忠戲迷的呢?細究其因,高超科技、引人劇情、傳統與現代巧妙融合,是霹靂戲轟傳武林、驚動萬教的根本所在。
再加上人物造型出色,布袋操控者演技精湛,讓不具生命的布袋戲擁有了超乎真人電視的魅力。其藝術文化成就及娛樂商業價值,使「霹靂」不僅成為台灣本土文化的霸主,更成為台灣最具獨特性的影視娛樂的代名詞。
除了高科技特效外,張力十足的劇情也是霹靂戲得以受到歡迎的重要原因。「機里藏機、變外生變」是霹靂布袋戲中經常被引用來形容江湖多變的名言,這句話也最能反映出霹靂戲整體的劇情演變。
霹靂戲將富有東方哲理的道、儒、釋教義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轉化成劇中世界的層次架構,並引用東方特有的武俠情景,創作出一部部引人入勝、起伏跌宕、撲朔迷離、環環相扣的故事,讓觀眾欲罷不能。
在對白上,霹靂戲透過貼近當前社會的語匯,插科打諢,描繪出生動寫實的江湖百態、武林恩怨,忠實地反映現時的社會環境及社會心理,引發了廣泛共鳴。
於戲劇特性上,則充分運用偶戲跨時空的特色,營造出不分時空、國度、人性的戲劇張力和倫理架構;於人物塑造上,更是性格鮮明、魅力無限。
一個個深具代表性的人物典型,沒有對錯好壞之分,儒釋道玄冥魔三教九流各式人物,都各自具有人性上的優缺點,徹底顛覆了傳統正反派的二分法,帶出許多正中帶邪、邪中有正的人物,創造了一個個令人唏噓不已,傾心不已的虛擬「偶」像。
像主要角色素還真、葉小釵、一頁書、秦假仙、金小開等人,都具有非常鮮明的個性特徵,常令人觀之目不轉睛、熱血沸騰。面對刻畫如此細膩的人物形象,愛幻想的新新人類自然會成為霹靂戲的死忠戲迷。
此外,霹靂布袋戲將我國傳統詩詞與人物性格相搭配,談風吟月、頌雅歌賦,其間意境悠遠,顯示出濃濃的人文色彩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亦讓人回味良久,收益頗豐。
Ⅳ 「布袋戲」是什麼啊
布袋戲的歷史相當久遠,古籍《武林舊事》、《東京夢華錄》中記載,宋朝宮廷宴會的禮單上就有掌中木偶戲。不過,就現今被人熟悉的傳統布袋戲而言,該戲種起源,一般來說都是來自泉州的一則神話故事。
傳說中國明朝期間,有位屢試不中的秀才梁炳麟,在福建仙游縣九鯉湖一座仙公廟祈求高中後,做了一個夢,夢中有一位老人在他手上寫下「功名歸掌上」後離去。梁秀才醒後非常高興,認為是及第的吉兆,不料當次應試又名落孫山。失落之餘,他開始向鄰居學習懸絲傀儡戲,並發展出直接套在手中的人偶,憑著他的文學修養,出口成章,又能引用各種稗官野史,馬上吸引了許多人來看他的表演,布袋戲從當地開始風行起來,梁秀才的名聲也跟著水漲船高,此時他才領悟了「功名歸掌上」這句話的意涵。除此之外,關於布袋戲起源尚有另一說法是明穆宗隆慶(1567-1572)年間,福建龍溪縣的落第秀才孫巧仁所創。
布袋戲內台戲的延伸:電影聖石傳說17世紀中期,布袋戲已於閩南相當受歡迎,亦出現了類似肩擔戲的模式。所謂肩擔戲乃是由演出者肩擔戲箱與舞台。至一定地點後,搭好簡易舞台後,操縱者躲在布幃下,肩上簡易木架舞台即成為人偶演出戲台。至18世紀,根據演出場所的不同,布袋戲不但出現職業團體,還視演出地點,分為室外演出的野台戲與在劇院演出的內台戲。其中,野台戲是戲班應邀請到各地演出,後來漸漸變成以迎神謝神祝壽為目的的表演,布景較為簡單,演出人員也較少。
內台戲表演方式雖出現於18世紀,但是真正盛行是在20世紀後。內台戲布景較為華麗,操控木偶與音樂演出者也較野台戲多。一般來說,布袋戲的內台戲演出方式與一般室內的戲劇相同,只不過舞台主角由真人變成木偶。不過,因為內台戲與京劇,電影演出方式重疊,在娛樂效果無法相比下,1980年代之後,除了少許特例之外,內台戲於閩南及台灣各地已相當少見。
另外一方面,內台戲亦於1960年代之後,發展出了電視布袋戲的此一支流。此種將戲台架設於電視攝影棚,於棚內演出的布袋戲戲種,不但於戰後盛行於台灣,造成轟動。演出媒介及場所甚至還延展到1990年代之後的有線電視、錄像帶、電影、光碟及多媒體。
Ⅵ 趕考的秀才抽簽結果是什麼
相傳在明朝,有一位泉州秀才梁炳麟赴京去會考。
考完試以後,梁炳麟自覺考得不錯,心情愉快地回泉州等待放榜,途經揚州借宿在一間天公廟里,晚上睡覺時就夢到福祿壽三仙在唱詞作樂,詞意優雅,清晰可聞。第二天,梁炳麟起床自以為得了吉兆,就到大殿去抽簽,結果他抽中的簽是上上簽:
三篇文章入朝廷,
中得三頂甲文魁:
功名威赫歸掌上,
榮華富貴在眼前。
他當下以為一定可以高中狀元,就興致勃勃回到泉州等待佳音,放榜時竟然名落孫山。梁炳麟心灰意冷,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麼神明要作弄他。
後來他借刻木偶演戲來發抒自己的情感,並自創戲文,演給鄉親娛樂,沒想到大受歡迎,在泉州一帶造成轟動,常有人不遠千里走路來看他演戲。梁炳麟心裡找到寄託,從此無意仕途。
有一天,他正在演出一出文狀元的戲時,突然想起從前抽簽的簽詩:「功名威赫歸掌上,榮華富貴在眼前」,才知道簽詩中有深遠的含義。
梁炳麟自此更潛心創發布袋戲,成為布袋戲的一代宗師,他的徒子徒孫更進一步發揚他的技藝,使布袋戲成為明朝以來閩南最重要的戲劇形式,梁炳麟也因此名傳青史。
這是一個動人的故事,古來多少狀元,如今大多煙消雲散,他們一世功名瞬間無蹤,還不如梁生的「功名歸掌上」呢!
布袋戲祖師梁炳麟,到他成名時才悟出了「功名威赫歸掌上」的真義。
人生中的一切,到最後多是在自己的掌上。功名威赫固然在掌上,潦倒一生又何嘗逃出了掌心呢?肯於努力,敢於與命運抗爭,才能掌控自己的人生。
Ⅶ 掌中木偶的傳說
掌中木偶又稱布袋戲,說起布袋戲的來歷,還有一段故事。傳說明朝嘉靖年間,泉州有一個窮秀才梁炳麟,多次參加科舉考試都沒有考中。有一日和朋友一起來到清源山仙公處卜夢,夢見仙公執其手說:「你的功名在掌中。」
廟祝為他解夢說:「仙公暗示說你的功名就在你的掌握之中,所以你今科上京赴試,必中無疑了。」到了「大比之年」,梁炳麟欣然赴試,等到發榜,又是名落孫山,他又一次失望地回家了。為了生活,只好流落街頭說書。但讀書人愛面子,於是他就躲在簾子後面,用「隔簾表古」的方法說書,以免有辱書生的臉面。有一天,有個提線藝人來聽他說書,覺得梁秀才的語言藝術非常生動,很能吸引聽眾,就建議他手托木偶人,伸出簾外,邊說邊表演。梁炳麟按照這個方法一試,很受觀眾歡迎,一時名聲大振。聽眾稱他為「木偶戲狀元」。這時,梁炳麟才猛然醒悟這才是應了先前仙公托夢的暗示。因為木偶形體較小,頭部連在布袋上,要用手伸入布袋中操縱木偶動作,同時也是為了演出攜帶方便,梁炳麟特製了一個布袋收藏著,於是觀眾就給這新生的劇種取名為布袋戲。布袋戲又因為操縱時是用手掌由上而下伸入木偶衣內,食指托頭,拇指和其他三指分別伸入左右兩臂,手掌為身,手掌和指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又叫它掌中戲,指頭木偶。
Ⅷ 泉州提線木偶有什麼故事
據說,明代嘉靖年間,泉州有一秀才,姓梁名炳麟,因屢試不第,頗為灰心。這年,他再赴省城福州會試,問卜於九鯉仙公廟,當天晚上夢見仙公執其手,題上「功名在掌中」5個字。
梁炳麟醒後,以為神明指示有「掌握」和「易如反掌」之意。不料再次名落孫山,梁秀才認為神明戲弄自己,遂斷絕仕意,以其滿腹文史知識為材料,在鄉里說書以維生。
一天,梁炳麟偶見提線傀儡戲的演出,略有所感,乃自雕木偶,以手掌代線操作,而木偶操作更見靈活。梁炳麟於是用裨官野史的記載編造戲文,演於鄉里之間,以抒胸中憤懣。
但讀書人的臉皮薄,於是,他又採用「隔簾表古」的形式表演,也就是隔著簾幕,做有表演性的說書,孰料就此轟動,到處爭相聘演,聲名鵲起,因為木偶演於掌中,人稱此為「掌中戲」,梁炳麟這才悟出神明所示「功名在掌中」之意,而俗稱「布袋戲」的掌中戲也就流傳了下來。
Ⅸ 台灣布袋戲是怎麼繼承並發展的
那還是在明代的時候,有一個叫梁炳麟的讀書人赴京趕考。在途中,路遇一座香火鼎盛的廟宇,於是也跟著信徒去廟內求神問卜,並寄宿在廟中。
當晚,梁炳麟夢見呂洞賓牽著他的手,並在他手中寫下「功名歸掌上」幾個字。梁炳麟醒後非常高興,認為這是個吉兆,於是就興高采烈地赴考,沒想到最後卻名落孫山,只得收拾行囊回家。
梁炳麟回鄉之後為了養家糊口,於是就雕刻了一些木偶搭配服飾和自編劇本來操弄演出,結果獲得很好的贊賞,並因此成為當地的名人,後來才悟出「功名歸於掌上」的玄機。據說布袋戲就是這樣發明的。
到了明朝末年的時候,布袋戲由閩南的泉州、漳州等地傳入台灣。數百年來,大陸原鄉的傳統布袋戲,因受台灣特殊的歷史、社會環境影響,逐步發展成為具有台灣文化色彩的「台灣布袋戲」。
總的來說,台灣布袋戲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發展,共分為古典籠底戲、北管布袋戲、外江布袋戲、歌仔調布袋戲、金光布袋戲和電視布袋戲。
早期,台灣閩南泉州、漳州的移民,從原鄉帶來各自的鄉土神祇信仰,並在拓墾成功後,開始建立寺廟奉祠,每年的神祇誕生日,往往成為了地方最熱鬧的大祭拜活動,不但有迎神賽會的大遊行,而且還重金禮聘原鄉的劇團在廟前的大埕,上演耳熟能詳的家鄉戲。
這些唐山過海來台的劇團中,布袋戲是變化最大的一種,由泉州移民引進的「南管布袋戲」及漳州移民所引進的「白字布袋戲」、「潮調布袋戲」,原本都是以古輩相傳的「落籠戲」作為演出的戲碼。
福建閩南泉州、漳州地區,傳統戲劇界都有嚴格的規矩,戲劇演出的戲碼都要按照師承先輩所傳承,記載於「落籠傳簿」上的古典戲目。因此,布袋戲傳入台灣後,便將台灣師傅所傳的古典戲碼稱為「落籠戲」或「籠底戲」。
古典籠底戲的戲碼並不多,一位唐山師傅所傳戲碼不過三四十齣,能精演的只有二三十齣戲,這往往便號稱名師了。
這些唐山師傅所傳的古典籠底戲依他們的學藝來源,使用後場音樂,大約可分為三種:泉州南管布袋戲、漳州的潮調布袋戲、白字布袋戲。
南管布袋戲是以泉州南管音樂作為後場配樂,戲偶以文戲為主。南管布袋戲表演內涵,除表現才子佳人,細膩典雅的搖扇、用筆、梳發、開傘等動作外,角色出場吟唱的定場詩要用典雅的漢文讀書吟調,談吐的說白也要盡量用文言,唱曲更要用委婉動人的南管曲牌。
南管布袋戲的演師,不但演戲的戲金高,也擁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南管布袋戲主要欣賞人群,大都是泉州籍移民,尤其是喜愛南管曲樂的地方紳商。
台灣南管布袋戲由於欣賞人群的限制,大都局限於都市化的社區,台南、鹿港、新竹都有著名藝師。後來,南管布袋戲的大本營,是在台北地區的艋舺一帶,主要劇團、演師有「龍鳳閣」劇團的陳婆、「金泉同」劇團的童全、「哈哈笑」劇團的呂阿灶、「亦解頤」劇團的洪福和「奇文閣」劇團的鄭金奎等。
「白字」一般是指與官方所推動的官話、正音相異的地方傳統母語、曲樂。白字布袋戲是指用地方傳統母語、曲樂、演唱的布袋戲。
白字布袋戲的音樂亦屬南管音樂系統,劇情、內容雖然類似南管布袋戲,但是整體表現出來的風格卻大異於南管布袋戲,唱曲的戲曲聲腔較傳統南管曲牌簡易,使用的說白,也用通俗易懂的地方俚俗口白來表達。
白字布袋戲是平民的戲劇,廣受泉州、漳州人民的欣賞和喜愛,在台灣廣大民間擁有較大的演藝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