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誰發明相聲

誰發明相聲

發布時間:2021-09-22 17:46:24

『壹』 相聲的開山鼻祖是誰

誰是相聲的「開山鼻祖」,在相聲業內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是「張三祿說」;一種是「朱少文說」。

張三祿是八角鼓藝人。八角鼓為滿族曲種,該曲種伴奏樂器為一「八角」形狀的單面蒙皮鼓。所以製成「八角」形狀,意指滿族之「八旗」,另取「八卦」之意。而依此再生化出八種藝術:吹、打、彈、拉、說、學、逗、唱。因為形式很多,藝人便組班演出,每個人分擔角色不同,有生、旦、凈、末、丑。「全堂八角鼓」中的「逗哏」和「拆唱八角鼓」均不以正旦、小旦為主,而以丑角為主要角色。丑角的滑稽逗樂,可以說對相聲的形成和發展有重大的影響。張三祿即為丑角,而且很有名聲,也是因為他在演出中經常即景生情,當場抓哏,所以很受觀眾歡迎。然而,因他性情怪僻,同行不願與他搭班合作。他便一人「撂地」,演藝「說、學、逗、唱」四種藝術技能。既然離開八角鼓班子,鑒於以前有「像生」和「象生」之詞,他便稱自己的表演為「相聲」,取「相」貌之「相」,「聲」音之「聲」,即靠「相」與「聲」來表演。他常說的單口相聲有《賊鬼奪刀》、《九頭案》等。其中《賊鬼奪刀》傳留了下來,今日仍是傳統相聲名篇。「相聲」一詞始於張三祿。是他把「相聲」確立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尊他為相聲的「開山鼻祖」並不為過。

朱少文,生於1892年,卒於1903年。幼年學唱京劇丑角,後來改為架子花臉,曾搭「嵩祝成班」演出。他欽佩張三祿的技藝,當時張三祿已經年近古稀,而他只有二十多歲,他說的笑話,有的就是向張三祿學的,故尊稱張三祿為「老師」。但沒有任何拜師的記載。他在「撂地」時帶有一副竹板,上書對聯:「滿腹文章窮不怕;五車書史落地貧。」觀眾看到這對聯,便管他叫「窮不怕」,於是,「窮不怕」也就成了他的藝名。在這副竹板上還鐫刻了一首五言詩:「日吃千家飯,夜宿古廟堂。不作犯法事,哪怕見君王。」這就是他的自白。這兩句詩極為生動形象地描繪了「窮不怕」貧困艱苦的生活,實際上也是整個舊社會窮苦藝人的一個寫照。而後一句,則抒發了他的高尚情操和坦盪的胸懷。

據傳,1894年,慈禧太後為慶祝她的六十壽辰,標榜「與民同樂」,命李蓮英把在「天橋」的攤販和藝人傳到頤和園北宮門外,擺列經營。慈禧太後看後,對八門「玩意兒」的藝人表演特別欣賞,信口封為「天橋八大怪」。所謂的「怪」應該有兩種解釋:一是稱贊演員技藝好,就是相聲藝人所說的「不佔一帥,就佔一怪」;另是稱贊藝人的技藝新奇,開風氣之先,取「少見多怪」之意。朱少文居「八大怪」之首,這也證明他的「玩意兒」精湛。朱少文對相聲藝術的發展做出了卓絕的貢獻。因為,從他和他的同輩阿彥濤開始收徒授藝,並在師承關繫上逐步形成「業規」。如拜師,允許三種情況:即拜師學藝;帶藝投師;代拉師弟。而且,拜師要有引師、保師、代師,要「擺知」(也稱「擺支」),即擺宴席,請長輩、「掌門」、同輩,以此周知,求得業內人關照;續家譜,明支派,不忘祖先;訂立「師徒合同」,明確責任、義務;出師後要孝敬師父半年或一年,收入全歸師父,然後舉行「謝師會」。在收徒授藝方面,雖說朱少文、阿彥濤、沈春和都收了徒弟並傳授技藝,但朱少文最早。他還和徒弟徐有祿等在「撂地」時,一問一答、一唱一和、一精一傻、一庄一諧,也就形成了一「捧」一「逗」。這在張三祿表演中是沒有的,因此他應該是對口相聲的創始人。正因為上述緣由,所以在相聲藝人中大都承認朱少文是「開山鼻祖」,並尊朱少文為第一代相聲藝人。

『貳』 相聲鼻祖是誰呢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婦亦起大呼。兩兒齊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兒哭,百千犬吠。中間力拉崩倒之聲,火爆聲,呼呼風聲,百千齊作;又夾百千求救聲,曳屋許許聲,搶奪聲,潑水聲。凡所應有,無所不有"。這是初中語文課文裡面《口技》裡面的一段話。初學《口技》之時,也是被這個口技演繹者的技藝驚艷到,心想世間竟有如此高深莫測的技藝,甚是崇拜。

在更早的唐朝時期宮廷藝術師便從動物模仿人聲當中獲得啟發,反過創造出了各類模仿之聲。唐朝時期有一個比較出名的演出節目叫做《鳥歌萬歲樂》,這個《鳥歌萬歲樂》是武則天時期所創,相傳:"武太後時,宮中養鳥能人言,又常稱萬歲,為樂以象之。舞三人。緋大袖,並畫瞿鳥鵒,冠作鳥像"。後來便有了這個《鳥歌萬歲樂》的節目,再後來有些藝師便模仿起動物的聲音,反向創作。由此可見,早在唐宋時期的像生便已經有了聲音的技藝;到了明清以後,口技大行其道,,都只是口技的代名詞。

『叄』 中國相聲的創始人是誰啊

1·相聲界供奉老祖宗漢朝·東方朔

2·在朱少文之前,就有說相聲的張三祿。朱不算是張三祿的徒弟,但稱張為老師。張三祿是當初北京「管兒張」家的先輩。張三祿既變戲法,又使口技,穿插著也使「貫口」、說笑話。 張三祿比朱少文年齡大四十來歲,朱二、三十歲時,張六、七十歲。張三祿是北京東城和西城藝人的頭目。他人熟地靈,打個地呀,照顧一下藝人呀,認識他的人很多。朱少文主要唱太平歌詞,然後再說段笑話,逗個哏,有些是從張三祿那裡學來的。

3· 從朱少文這一代開始,行業上有說相聲這一行道了,有師徒關系和行會觀念了,從而也就有了相聲宗譜。從這時算起,相聲的歷史,至今也就是一百五、六十年,最多二百年。相聲這行業雖然從張三祿開始的,但相聲界的習慣,還是把朱少文作為第一代。

『肆』 相聲有將近100多年的歷史了,是誰創立的

相聲是我國一種民間的說唱曲藝,發展到現在已經有100多年,這是一種非常有趣的藝術,如今也是被廣大人民群眾所喜愛。相聲是以說、學、逗、唱為形式,有著相當顯著的特點。而現代最為人熟知的相聲演員有郭德綱、馮鞏和於謙等人,他們的每次表演都是高朋滿座、一票難求。但是相聲是由誰創立的這個一直都沒有明確的記載。最早有文字記載的相聲藝人是道光年間的是張三祿,而相聲界的祖師爺則是朱紹文。

相聲可以稱得上是一種文學,不過這是一種具有獨特風格的口頭文學,具有非常高的藝術性。在我國已經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我們去保護和弘揚。也正是因為如此,相聲現在才能夠發展得如此蓬勃,成為大眾所喜愛的一種通俗文化。

『伍』 是誰第一個發明了相聲

相聲早在宋代就有,原來的名字叫"象生"或"像聲",是仿學口技滑稽表演的意思。《紅樓回夢》第三十答五回里曾提到,薛寶釵見她哥哥薛蟠給她作揖賠情,就笑著說:"你不用做這些象生了!"說明這種民間曲藝是源遠流長的。但是,從帷幕里表演的"暗象生"發展成面對觀眾表演的"明相聲",卻是近一百二十多年的事。見於記載,首先在北京地場上說單口相聲的是清代咸豐年間(1851-1861)的張三祿,接著是京劇丑角演員朱紹文(1829-1904),為生活所迫,改行說了相聲。朱為了肚子不顧面子,整日在露天地演出。他在手裡敲打的兩塊竹板上刻著兩句詩"滿腹文章窮不怕,五車書史落地貧",發泄他的滿腔憤怒。觀眾們隨之都親呢地管他叫窮不怕先生。就這樣,"窮不怕"成了他的藝名。

『陸』 相聲和小品分別起源於何時何處,是誰創造的

相聲的起源

所謂相聲,最初就是摹仿各種聲音,如摹仿人聲、鳥聲、獸聲、風聲、水聲及其他宇宙間各種聲音等。我認為戰國時孟嘗君的門客學雞叫以解其危,就是相聲的先行者。厥後歷代相傳,能者輩出,漸形成一種藝術。比及蒲松齡先生《聊齋志異》上《口技》一文中所寫的表演者,已具有相聲之雛形。再後表演者大部摹仿人聲,又在其中摻上故事,於是相聲藝術,乃告成功。現在舞台上的相聲藝種,有單口、雙口之分;後者較易,前者較難。

相聲藝術,北京盛行較早,最初是設一步帳,一人坐於帳內,學獸叫、鳥叫以及各種單獨的聲音,聽眾在帳外圍聽。後來把它綜合起來,摻進一個故事,成為較有系統的聲音。這叫做「暗相聲」。像當時一般流行的《醉鬼還家》、《五子鬧學》等,就是最顯著的例子。《醉鬼還家》段子表演情況如下:忽聽見帳內好像有一人在走動,接著射門聲、開門聲、小兒哭聲、夫妻吵架聲、摔碗聲、鼾睡聲,依次而至。聽眾捧腹大笑。再後,把帳子去掉,在地上拜一長桌,一人立於桌後,學各省方言以及各行各業的叫賣聲。這就叫做「明相聲」。

據我所知,咸豐年間,北京有一朱紹文先生(別號「窮不怕」),是最早說相聲的人。他八十多歲時,我才十來歲,猶及得見。他原來是學京戲的,唱小花臉。後來因為照清朝規矩,不是天天能唱戲的,如齋日(祭天、祭地之日)、辰日(皇帝、皇後、太後之忌日),都必須停止動響器,當然更不能唱了。這些日子總算起來,每年多至五、六十天,各戲園就得一律停演。若趕上所謂「國孝」(即皇帝、皇後、太後死了),便要規定二十七個月不準唱戲。我本人趕上過光緒、西太後的國孝,雖說是縮減了,但還須百日不準動響器。百日後,不準化裝唱戲,馬鞭子只許用青、藍、白三色,不準用紅的。這么一來唱戲的就失業了。朱先生想出一個辦法,拿白沙子撒地作字,以吸引觀眾。等到大家聚攏之後,他就在甬路旁邊,手拿竹板(不禁止)兩塊作響器,唱幾段小花臉數板,再說幾段小故事,要錢。他還研究好了幾個小段子,如:「勃勃名」、「百鳥名」、「百獸名」、「百蟲名」、「青菜名」、「京戲名」等。另外,又自己編了五訴功——「胡不剌訴功」、「堆子兵訴功」、「棒子麵訴功」、「夏布褂訴功」、「廚子訴功」;兩本小書——《千字文》、《百家姓》等。這樣他就繪聲繪影地說起來了,很受群眾歡迎。以後他又把京戲中《背娃入府》、《一匹布》、《打沙鍋》等戲的內容,改編成小故事,在街頭演唱,生意更加好了。於是每遇見辰、齋等日,他就以相聲補缺,到咸豐國孝時,即正式以說相聲為生了。國孝後,戲班再邀他去唱戲,均行謝絕。以後又帶徒弟,即創出了這一行。

小品的起源

小品,最初原本是戲劇學院的學生進行表演訓練的戲劇小段,後來被獨立出來,成為一種獨特的表演形式,多以喜劇為主。20多年來,小品逐漸成為了各種晚會的常客和人們喜聞樂見的一種文藝樣式。經過20多年,中國小品已逐漸經歷了由最初的摸索到後來的不斷發展,再到今天的成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了諸如陳佩斯、朱時茂、趙麗蓉、趙本山、黃宏等一大批優秀的小品演員。

『柒』 簡單的問題:誰發明的相聲

雖然不是朱少文發明的相聲
之前有張三錄等老先生
但是是他最早把相版聲的各種手法,權技巧總結出來的
而他和張先生之間雖有請教,但不是拜師.
所以現在說相聲的都拜他為祖師爺
郭德綱當初引起人們關注的段子:論相聲50年現狀.就是在紀念窮不怕朱少文專場的時候演出的.

『捌』 請問相聲的鼻祖是誰

朱紹文

『玖』 相聲的創始人是誰

推薦的答案是正確的。不過,就為什麼說朱紹文是相聲界的開上鼻祖,說的不太正確。在朱紹文之前還有很多的藝人,以相聲的演出形式撂地表演。不過那時還都不叫相聲。朱先生演出有兩段膾炙人口的段子--《學四相》、《學四聲》(也叫學四省)。後來,人們叫白了就成相聲了。

『拾』 相聲的鼻祖是誰越詳細越好

相聲的鼻祖是張三祿。

張三祿是當今社會見於文字記載最早的相聲藝人。根據相關記載並推測:張三祿本是八角鼓丑角藝人,後改說相聲。

他的藝術生涯始於清朝道光年間。在《隨緣樂》子弟書中說:「學相聲好似還魂張三祿,銅騾子於三勝到像活的一樣。」

張三祿的人物經歷:

張三祿是天橋藝人「管兒張」家的先輩,據藝人們說曾是北京東、西、北城藝人的頭目。他原為八角鼓藝人,亦通曉口技、戲法等技藝,後改說相聲。

其藝術活動年代下限大抵在清朝同治年間,上限在咸豐或道光年間。八角鼓搭班分其演唱藝術為吹、打、彈、拉、說、學、逗、唱八部,有生、旦、凈、末、丑諸般角色。其丑角登場,以抓哏逗樂為主。

據雲遊客《江湖叢談》載:「八角鼓之有名丑角兒為張三祿,其藝術之高超,勝人一籌者,仗以當場抓哏,見景生情,隨機應變,不用死套話兒,演來頗受社會各界人士歡迎。

後因性情怪僻,不易搭班,受人排擠,彼憤而撂地。當其上明地時,以說、學、逗、唱四大技能作藝,遊逛的人士皆願聽其玩藝兒。張三祿不願說八角鼓,自稱其藝為相聲。

閱讀全文

與誰發明相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凌文馬鞍山 瀏覽:34
石柱鎮工商局 瀏覽:854
鋼鐵發明國 瀏覽:118
創造與魔法怎麼賣人民幣 瀏覽:101
知識產權專題答案 瀏覽:760
高發明巫溪 瀏覽:755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督導工作方案 瀏覽:454
信息化成果總結 瀏覽: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