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悠久的文明歷史、勤勞勇敢和富於創造精神的民族。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悠久的文明歷史的民族,是一個勤勞勇敢的民族,是一個富於創造精神的民族。
⑵ 古今中外有創造精神的名人及事例
1、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
畢升(約971-1051)湖北蘄州蘄水縣直河鄉(今湖北黃岡市英山縣草盤地鎮五桂墩村)人,北宋布衣。我國古代偉大的發明家。其發明活字印刷術,比德國人古騰堡發明金屬活字印刷早四百多年。
宋初為杭州書肆刻工。宋慶歷年間(1041—1048),他根據實踐經驗,發明膠泥活字印刷技術,即在膠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用火燒硬後,便成活字。這一技術未及推廣,畢升就去世了。他的字印為沈括家人收藏,事跡見於沈括的《夢溪筆談》。
活字印刷術具有一字多用、重復使用、印刷多且快、省時省力、節約材料等優點,比整版雕刻經濟方便,是印刷技術史上的一次質的飛躍,對後世印刷術乃至世界文明的進步有著巨大而深遠的影響,與指南針、火葯、造紙術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1990年在湖北英山縣發現畢升墓碑。
2、蔡倫,發明了造紙術
蔡倫(?-121 )字敬仲,東漢桂陽郡人。漢明帝永平末年入宮給事,章和二年(公元88年),蔡倫因有功於太後而升為中常侍,蔡倫又以位尊九卿之身兼任尚方令。
蔡倫總結以往人們的造紙經驗革新造紙工藝,終於製成了「蔡侯紙」。元興元年(公元105年)奏報朝廷,漢和帝下令推廣他的造紙法。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因權力斗爭自殺身亡。
3、貝爾,發明了電話
亞歷山大·格拉漢姆·貝爾(Alexander Graham Bell,1847年3月3日-1922年8月2日),美國發明家、企業家。
他獲得了世界上第一台可用的電話機的專利權,創建了貝爾電話公司(AT&T公司的前身)。關於電話的發明者尚存爭議,美國國會2002年6月15日判定義大利人安東尼奧·梅烏奇為電話的發明者。
加拿大國會則於2002年6月21日通過決議,重申貝爾是電話的發明者,另外一部分人則認為伊萊沙·格雷是電話的發明者。
4、愛迪生,發明了電燈、電影、電報、電話、留聲機、復印機等。
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Thomas Alva Edison,1847年2月11日—1931年10月18日),出生於美國俄亥俄州米蘭鎮,逝世於美國新澤西州西奧蘭治。發明家、企業家。
愛迪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利用大量生產原則和電氣工程研究的實驗室來進行從事發明專利而對世界產生深遠影響的人。他發明的留聲機、電影攝影機、電燈對世界有極大影響。他一生的發明共有兩千多項,擁有專利一千多項。愛迪生被美國的權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評為影響美國的100位人物第9名。
5、諾貝爾,發明了炸葯
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瑞典化學家、工程師、發明家、軍工裝備製造商和炸葯的發明者,1833年10月21日出生於斯德哥爾摩,1896年12月10日逝世。諾貝爾一生擁有355項專利發明,並在歐美等五大洲20個國家開設了約100家公司和工廠,積累了巨額財富。
1895年,諾貝爾立囑將其遺產的大部分(約920萬美元)作為基金,將每年所得利息分為5份,設立諾貝爾獎,分為物理學獎、化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獎、文學獎及和平獎5種獎金,授予世界各國在這些領域對人類作出重大貢獻的人。為了紀念諾貝爾做出的貢獻,人造元素鍩(Nobelium)以諾貝爾命名。
⑶ 歷史上,中國人民曾經創造了很多精神財富,你知道有哪些
延安精神——理論聯系實際、不斷開拓創新的精神——成功地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內國化、在理論上實現第一次容歷史性飛躍的時期。
長征精神——不怕犧牲、前赴後續的精神,勇往直前、堅韌不拔的精神,眾志成城、團結互助的精神,百折不撓、克服困難的精神——突破包圍圈,順利會師,保證我們革命和建設事業從弱小走向強大。
西柏坡精神——代表歷史性轉折的革命精神——中共中央不僅領導新民主主義取得全國勝利,而且為實現黨的工作重心從農村到城市、從戰爭到建設的轉變,為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開辟了通途。
⑷ 如何區分創造精神和奮斗精神
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在漫長的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它是中華各族人民社會生活的反映,是中華文化最本質、最集中的體現,是各民族生活方式、理想信仰、價值觀念的文化濃縮,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支撐和動力,是創新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民族靈魂。
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精神為核心的創造精神、奮斗精神、團結精神、夢想精神。
說起中華民族精神,人們一般都會想到愛國主義。從屈原、岳飛到抗日戰爭的英雄等都是廣義的愛國主義者。愛國主義無疑是一種偉大的民族精神,但它並不為中華民族所獨有。事實上,美國和歐洲的國家都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甚至極端化為一種白人中心主義。
人們之所以將愛國主義作為中華民族精神的主要特徵,是因為十九世紀以來中華民族飽受外來民族的欺凌、壓迫和剝削,而需要以愛國主義來凝聚人心,努力奮斗而獲得民族解放。
除了愛國主義外,人們還認為勤勞、勇敢,熱愛和平、不屈不撓、自強不息等是中華民族精神各種具體的表現。在五千年的歷史中,中華民族的確顯現了這些美德。但也必須承認,世界上其他優秀的民族也擁有這些美德。這就是說,它們不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獨特本性,而是人類文明所共有的屬性,甚至可以說是普遍
⑸ 什麼是中國人民的偉大創造精神
真理智慧作引導,因果陰德善行,自利利人,造福自己、他人,及眾生一切世界。
⑹ 具有創造精神的其他的名人故事
比爾·蓋茨
小時來候的比爾·自蓋茨十分好動,常常不能靜下來。他最喜歡就是坐在木馬上搖搖擺擺地晃著,有趣的是,即使現在他已長大成人,有時仍會不由自主地搖著呢!這成了他獨特的小動作。<br> 牛頓三歲時,已顯露出其不平凡之處。當一般的小朋友喜歡跟朋友四處奔跑和嬉戲時,他卻寧可獨個兒躲在屋子裡,拿著錘子和鐵釘,叮叮鐺鐺地打在木板上,製作喜歡的小工藝。
五易畫風的白石老人
齊白石,本是個木匠,靠著自學,成為畫家,榮獲世界和平獎。然而,面對已經取得的成功,他永不滿足,而是不斷汲取歷代名畫家的長處,改變自己作品的風格。他60歲以後的畫,明顯地不同於60歲以前。70歲以後,他的畫風又變了一次。80歲以後,他的畫的風格再度變化。據說,齊白石的一生,曾五易畫風;正因為白石老人在成功後仍然馬不停蹄,所以他晚年的作品比早期的作品更為成熟,形成獨特的流派與風格。
⑺ 如何理解偉大創造精神
要先想想大家都不創造的危害,還要想像創造的人所承擔的風險,經歷的艱難。而那些人是在知道並承受這一切的情況下去做去創造的。並且在成功之前他們不知道自己會不會成功。
⑻ 如何塑造中國國民精神
塑造健全的國民精神的途徑有許多。主要介紹以下四方面: 第一,確立正確的價值導向。社會轉型份致社會關系多樣化和社會生活的豐富化,帶來 了人們價值取向的多樣性和多元性。道德品質是國民精神結構的核心,要塑造健全的國民精 神,必須確立正確的價值導向。黨的十七人報告指出,要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 與社會主義法律規范相協調,與中華民族傳統關德相承接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這成為 我們確立正確的價值導向的指份原則和方針。價值取向是某一價值個體所作出的行為抉擇和 日標指向,而一定社會為了維護和建立某種社會秩序,必須進行社會調控,一定社會為了實 現自己的調控目標標,依據一定的價值觀念和價值原則的要求,形成一種總的指份思想,提 出社會生活的總的指向,這就是價值導向。價值導向和價值取向是一元和多元的關系。任何 社會都有自己的價值導向,力圖建立起一元的價值份向體系。個體的價值取向具有分散性、 枝竹性、功利性,易受偶然因素所左.右,無法反映整個社會的全貌。而社會的價值導嚮往 往能夠克服這此缺陷,只有正確的價值導向發揮其引領和整合作用,和諧社會才能發育和成 熟,健全的國民精神也才能培養和塑造。確立正確的價值導向,並非否認和排除個體的價值 多元取向,只是強調在此基礎上構建統一的道德份向體系,這要求通過家庭、機關、企事業 單位和社會各個方面,對一個體價值取向進行引導,並使之內化為國民內在的自覺的信念和 意向。
第二,加強社會組織的建設。人是社會化的動物,馬克思曾經說過,人的本質是社會關 系的總和。現代人無論從生理上還是智力上,很難以個人的形式來滿足需要,只能以群體的 形式來增強滿足人們多種多樣的需要的能力和可能,群體和組織作為個人生存和發展的卞要 載體,也是價值份向發揮作用的重要渠適,它對個人的影響最直接,每個人都會加入到各種 正式或非正式的組織和群體中,來滿足心理和社會的需求,並受其規范的影響。塑造健全的 國民人格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促進個體的全而自由發展,也只有個體的全而自由發展,才能塑 造健全的國民人格。然而,單純依靠一個個個別國民自身的修養和自覺來塑造健全的國民 人格是不現實的,它必須依靠社會組織來進行。當今世界,擁有社會組織的多寡已成為一個 國家社會化程度的重要標志。我國社會缺乏西方巾民社會自發形成的歷史過程,結果形成了 高高在上的權威主義的政治、行政、法律制度,與之相制衡的各種社會力量極不成熟,因此 形成了強大的國家和弱小的社會的格局。社會組織發展的遲緩,嚴重地影響了國民在日常行 為中習得先進的行為方式與合理的公共適德要求的機會,並且由於在日常生活中缺乏操練健 全國民人格表現出來的行為的場所,使健全國民精神的意識難以現實化。因此,要在立法和 行政上加大力度,使大多數國民可以被組織或自願加入到各種民間社團、協會之中。這樣, 一方面,個體的利益要求就整合成為集團或社群式利益,它們之間的競爭會形成動態的平衡, 社會沖突就會以各利,方式在各個層而上分解和弱化,從而利於構建安定有序的和諧社會;另一方而,能在組織內部營造發揮價值份向的內部環境和小氣候,從而促成健全的國民人格 的塑造。
第三,注重國民心理調適。認知、情感、意志品質是人格的構成要素,所以,國民心理 調適是塑造健全的國民人格的必要途徑。而對社會利益格局的變化、收入差距的拉大和社會 地位的變動,公眾會產生諸如焦慮心理、受挫情緒、相對剝奪感等心理失衡問題,這此問題 如果任其發展下去,可能會份致危及社會安定的群體不良行為,也與塑造健全的國民人格的 方向相背離。這就需要注重國民心理調適。調適國民心理首先要做好引導國民自我調適上作。 它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引導國民在理性地認知個人與社會的基礎上,依靠調整、控制自 己的心理,來提高適應社會環境的能力和應對挫折的承受能力。二是指導國民自覺加強個性 修養。個性修養高的人,能適應變革的環境、適應社會現代化的要求,能夠了解、悅納、超 越、發展、完善自我。因此,自覺加強個性修養是提高人們心理調適能力的有效途徑。其次 要加強社會總體心理調適。社會總體環境營造是國民心理調適的外部環境和大氣候。它能創 造良好的外部大環境來影響、調竹公眾的心理。社會總體調適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來形成, 其中作為擁有公共權力、管理公共事務、代表公共利益、承擔社會責任的特殊社會組織,它 既可以通過制定和實施法律規范及公共政策來影響和調節公眾的心理和行為,又可以通過控 制意識形態和公共傳播媒體來引導、營造社會的思想、文化和輿論,還可以通過社會動員、 社會協調、社會強制等多種方式來調動各種社會力量達成社會目標,因此政府作為社會總體 調適的行為主體,應發揮其對國民心理調適的主導作用。主導作用的最重要的方而就是加強 文化建設,鑄造精神支柱。我國巾場經濟與現代文化的迅猛發展使國民的傳統的價值觀、適 德意識、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都受到很大沖擊,各方面的沖擊已超過傳統文化的承載力而引 起了主流文化的斷層,這也是現實人格失范的卞要原因。
目前,迫切需要一種符合我國國情 和社會發展要求的整合型文化體系,這種整合型文化體系應注重在全社會形成共同理想和精 神支柱,倡導社會公平、社會互助和社會和諧,為建立協作型的人際關系提供思想動力和文 化支持,增強社會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整合力。建設這種整合型文化體系,要求我們在加強 以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的社 會主義主流文化建設的基礎上,檢索傳統文化的優良基因,大力繼承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形成 的優秀國民品格和積極進取的民族精神;增加主流文化而向實際的開放性及寬容性,大膽吸 收西方國家先進的文化;清理和規范多元文化的無序狀態,重新佔領惡性文化所侵佔的領域。
第四,激發民族危機感有利於塑造當代國民精神 激發民族危機感有利於形成既能實際操作,又能激發理想的規范的國民精神 體系。當代國際之間的競爭尤其激烈,面對國際大市場咄咄逼人的危機與中國並不理想的現 實,如果沒有在新的國民精神的統率下所形成的民族凝聚力,其後果難以設想。 激發民族危機感有利於克服過分誇大經濟作用對國民精神所帶來的負面效應。過分誇大 經濟的作用,以為經濟的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靈丹妙葯,這種意識直接作用於國民精神就 形成了對物質利益的過分注重而物化的人性,人與人之間關系異常冷漠無情。激發民族危機 感,它同樣要求經濟發展的核心地位,同時更注重社會的整體平衡發展,尤其是人們精神 修養的提高,奉獻意識的加強。 激發民族危機感有利於國民精神的自我超越。伴隨著經濟體制的轉型和社會的日益發 展,國民精神的革新勢在必行。用比較實在沁「國家、民族」為主旨的國民精神來統率人民的 思想領域,它在理想的未來人生與物質的現實人生之間架起一座橋梁,使得國民精神的超越 分階段地完成,而不脫節以顯得徘徊不前,必將有力的克服今天國民精神所表現出的「復 雜化、多元化、無序化」,並激發起人們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以中國所特有的方式實現了 國民精神的自我超越。 激發民族危機感有利於形成積極的健康的國民精神。
當前社會的發展,過分注重了眼前 的經濟利益而忽略了整個社會民遠的生存利益。這種發展的盲目性給整個國家,乃至全球帶 來下大危脅,而激發民族危機感所形成的國民精神,則要求人們致力於國家興盛的同時,更 要注重從生態環境、社會效益與人類的健康發展等方面來作出平衡而民遠的發展計劃,推動 整個社會朝著理想的方向健康發展。 塑造健全的國民精神還有其他許多途徑,如將學校教育由應試教育改為素質教育,統籌 社會的發展以為塑造健全的國民精神創造物質基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