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心理學對創造力的研究是在

心理學對創造力的研究是在

發布時間:2021-09-22 05:38:53

Ⅰ 心理學研究的任務是什麼

心理學研究的基本任務是:

1、描述心理事實。描述心理事實,是對心理現象進行科學研究的第一步。它的主要任務是從科學心理學的角度對各種心理現象進行科學界定,以建立和發展心理學中有關心理現象的一個完整的、科學的概念體系。

2、揭示心理規律。科學的心理學不能只限於描述心理事實,而應從對現象的描述過渡到對現象的說明,即要求揭示這些現象所遵循的規律,這是對心理現象進行科學研究的更深入的一步,也是最主要的一步。

3、預測和控制。對心理現象的描述和對心理規律的揭示,都屬認識范疇,我們不僅要認識世界,還要改造世界(包括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因此,在認識心理現象和規律的基礎上,我們還要運用這些認識成果於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之中。

這就需要將心理規律運用到實踐中,這部分內容也就成為心理學研究任務的又一必要的組成部分。這方面任務歸結起來就是指導人們在實踐中如何了解、預測和調控人的心理。

(1)心理學對創造力的研究是在擴展閱讀:

心理學研究是指研究人類自我思維、行為方式認知,研究人類怎樣感知外界信息和怎樣進行信息內化處理的心理和行為的規律的研究。

中國幸福學認為,人有三種本性,即求生的本性,懶惰的本性和不滿足的本性。心理學研究的本質就是有關人的本性對人的行為影響的研究。

類別:

1 實驗心理學:是最早發展起來的心理學分支,它藉助科學的實驗方法,研究科學心理發展初期的那些傳統課題。如感覺,知覺,學習,動機和情緒等。

2 認知心理學:致力於研究人的高級心理過程,如記憶,推理,信息加工、語言、問題解決、決策和創造性活動。用科學的創造方法探討內部心理活動的規律。

3 人格心理學:研究個人獨特的心理特徵和個體行為的穩定性特徵,同時也探討人格形成的心理因素和對人格特徵進行測量、評估和培養。

4 發展心理學:研究心理學的發生,發展規律。一般以人的整個生活歷程作為研究對象,探討人在不同發展階段上的不同的心理特點,但廣義的講,它也包括動物心理學。

5 學校心理學:通常在中小學工作,對在學校中學習困難、適應困難或有某種問題行為的學生進行振動和輔導,並協助家長和教師解決學校有關的問題。

Ⅱ 心理學研究談談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5

心理健康的水平為個體創造力的發展,特別是學生創造力的發展,提供了最基本的心理條件。學生只有在其認識能力穩步發展、社會性發展正常、各種心理機能發育協調的前提下,才能發展其創造力,這種高級的心理能力心理健康與創造力之間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心理健康為創造力的發展和發揮提供必需的認知、人格等心理條件;創造力是現代人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現和基本內容,並促進認知、個性及適應性等心理品質的發展。 早在半個多世紀以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創造宣言》中就曾指出: "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深刻地說明了創造力人人有之,並不是少數尖子學生的專利。創造力是在人們心理活動過程中達到最高水平,養成一定社會價值的綜合能力。因此,它與心理健康有著密切的關系。現代精神神經學家認為,每個人都在某種程度上具有創造的稟賦,但是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會有把創造能力付諸實現。托蘭斯的研究表明,富於合作精神、心理健康的兒童與一般兒童處於同種智力水平時,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更高。這是因為,這些具有合作精神的兒童更善於吸收其他兒童的建議。創造力的發展也必須建立在其一定的心理健康的水平之上,即心理健康是個體創造力發展、發揮的基礎。 其實,我國戰國時代的思想家孟子已經注意到個人心理健康和創造才能的關系。其文中指出,一個人要想有所作為(天將降大任,"增益其所不能",即有所創造),必須首先磨煉健康的心理品質("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即動心忍性,磨煉心智)。孟子還提出,只要不斷健全和發展心理品質,智慧就會像撲不滅的火焰那樣燃燒起來,像流不盡的泉水那樣噴湧出來。 心理健康,其實質是個體的各種機能的協調和完善,是各種心理機能的充分發展。而創造力作為人類一種普遍的心理能力,是人類心理機能的最高表現。從某種意義上說,個體創造力的發展也必須建立在一定的心理健康的水平之上,即心理健康是個體創造力發展、發揮的基礎。對於一個患有多動症或精神分裂的學生,我們是很難將其培養成一個具有高度創造力的學生的。另一方面,創造力發展的水平也是衡量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准。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是現代教育的任務,也是個體完善、發展的基礎。積極維護心理健康,對學生創造力的開發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一、提高教師自身的心理素質,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 教師是學生心目中的重要人物,是學生認同的楷模,在師生日常接觸中,最能發揮潛移默化的作用。而且,心理健康的教師能通過教學歷程影響學生,使學生的心理也健康發展。首先,教師自己必須是心理健康的人,才有利於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再次,還要在教學中善於發現問題,及時為學生排憂解難,及時消除他們的心理困惑,做到防患於未然,把隱患消滅在萌芽之中,使學生具備健康的心理素質,從而有充沛的精力去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師是教書育人,教師的心理對學生有很大影響,因此,一名合格的教師除了具備傳授知識的能力外,還要懂得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同時教師本身也應該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 二、學生創設良好的心理環境 1、良好師生關系 當今學生自我意識越來越強,他們在獲得知識,接受教育的天平里,要求教師加進尊重、理解、信任的情感砝碼。同時學生的情感世界可塑性大,心靈比較脆弱,情緒易消沉,缺乏自省、自察、自控和自我激勵的能力,他們由少年期的天真坦率開始,轉向隱蔽和內向,不願輕易向人敞開心扉,內心深處卻潛藏著被尊重、理解和信任的願望,常處在自我矛盾中,教師應熱愛學生,師生間平等相處,彼此尊重,推心置腹,心心相印,使學生對教師有一種親近感、依賴感、共鳴感。 2、情感教育是融洽師生關系,培養學生健康情感的重要手段。 情感是調節師生人際關系的精神紐帶。教育內容能否被學生接受,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師生關系的融洽程度,師生間搭起情感的橋梁,經常保持愉快活潑和諧融洽的氣氛,相互尊重、理解、信任、團結合作,教育的內容在情感的傳輸帶上才能順利進行。 情感教育具有泛化擴散的規律。教師首先要培養高尚的道德感,理智感和審美感,以為人師表的形象感染學生,教師要熱愛學生,把這種愛滲透到教書育人中,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仰其人敬其業";陳鶴琴先生的一句話"我們教育小孩必須先了解小孩的心理而施行教育,那教育必有良好效果的"。教師平時要多跟學生交流,關心學生的生活思想,既做良師又做益友,搭起情感的橋梁,溝通彼此的心靈。 三、給學生補充心理營養 心理營養就是學生生活中必須具有的幾種需要 1、愛的需要。魯迅先生說過"教育植根於愛"。教師、父母要有實力雄厚心,給學生適當的愛。同時,要教育學生:同學之間要團結友愛,和睦相處,互相尊重,熱愛生活,熱愛學習,有自己的努力目標,從學習、生活中領略到樂趣,產生愉快的體驗。如果缺少愛,缺少人際關系的融洽,將會帶來心理疾患;如有青少年學生缺少這方面的愛而出現孤獨、自卑、憂郁、苦悶等情況。 2、承認的需要。要教育學生把自己既做為觀察者又作為被觀察者,這才能使他們發現和被發現,承認和被承認在認識、情感和行為等方面的優缺點。前蘇聯心理學家卡普捷列夫所說:"自主性之所以重要,首先不是因為它在生活中有用,而是因為它符合創造性的自我發展;離開自主性,就不能獲得發展。" 3、安全的需要。這包括生活有保障,學習和活動正常,平時行動不受人欺侮等。這些需要都有利於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如果安全經常受到威脅,容易出現神經官能症等心理疾病。總之,只有給學生補充心理營養,才能使他們的創造力得到充分發揮。 四、開發學生探索新事物的興趣 興趣是人對某事物的特殊的認識傾向,這種興趣促使個體去積極地探索新事物,並從中得到心理滿足。楊振寧博士在總結科學家成功之道時說:"成功的秘訣在於興趣"。可見,興趣是創造思維活動成功的先導。對新事物不斷的探索是創造性人才的共同特徵,這種興趣是其從事創造活動的心理動力之一。它有利於創造性人才智力的充分發揮,增強他們的創造性動機,提高其觀察事物的敏感性和注意力的集中程度,從而提高其創造的效率。而且,探索新事物的興趣能幫助學生增強克服困難的決心和信心,激發他們的創造熱情,促使其更快更好地完成創造性活動。培養學生對探索新事物的興趣,對學生的創造力的發展有巨大的推動作用,家長和教育工作者應重視對比的培養。 五、促進學生自我意識的協調發展 自我意識是對作為主體的自我的意識,特別是對自我關系的意識,能通過自我認識來分析自己的能力,通過情緒體驗保持健康的情緒生活,通過自我監督組織良好的行為方式。一個有創造力的學生的自我意識系統應是協調而獨立的,他不會去模仿自己的父母和老師。因此,家長和老師應當鼓勵學生形成自己獨立的自我意識系統,這對學生創造力的發展是十分必要的。 六、提高學生對失敗的耐受力,正確地對待他人的批評 創造性的活動是人們習慣的一種挑戰,難免會有人不理解,甚至受打擊。而學生的心理承受力較弱,這就要求人們幫助學生正確對待他人的批評,幫助學生學會自己強化自己的創造性想法和活動,而不要因為他人的批評、嘲笑去壓抑自己的創造力。從理論上說,任何學生在出生時都具有很大的創造潛能,許多學生在後來並沒有表現出這種創造力,就是由於外界因素導致了學生創造性的自我壓抑。在幫助學生強化自己的創造性的同時,還要幫助學生學會分析他人的批評,從中發現合理的成分,加以吸收利用;幫助學生認識創造性的工作一般不會一次成功,可能要經過多次的失敗,以提高學生對失敗的承受力,培養學生堅強的毅力,以促進他們創造力的發展。總之,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要以心理健康為基礎,是學生發揮潛力的重要保證。

Ⅲ 什麼是創造力

創造力,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綜合性本領。創造力是指產生新思想,發現和創回造新事物答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種創造性活動所必需的心理品質。它是知識、智力、能力及優良的個性品質等復雜多因素綜合優化構成的。

一個人是否具有創造力,是區分人才的重要標志。

(3)心理學對創造力的研究是在擴展閱讀

影響因素:

1、知識

包括吸收知識的能力、記憶知識的能力和理解知識的能力。吸收知識、鞏固知識、掌握專業技術、實際操作技術、積累實踐經驗、擴大知識面、運用知識分析問題,是創造力的基礎。

2、智力

智能是智力和多種能力的綜合,既包括敏銳、獨特的洞察力,高度集中的注意力,高效持久的記憶力和靈活自如的操作力,還包括掌握和運用創造原理、技巧和方法的能力等。這是構成創造力的重要部分。

3、人格

包括意志、情操等方面的內容。它是在一個人生理素質的基礎上,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創造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創造素質。優良素質對創造極為重要,是構成創造力的又一重要部分。

Ⅳ 創造心理學與創造力心理學是一個概念嗎

創造心理學是打破常規心理形成全新的有生命力的心理過程。而創造力心理學是創造能力和創造水平提升的心理學。創造心理學包括創造力心理學。

Ⅳ 美國心理學家吉爾福特提出了創造性思維的4個重要特徵分別是什麼

美國心理學家吉爾福特提出了創造性思維的4個重要特徵分別是什麼
獨創性,指創造力;

聯想性,指想像能力;
求異性,指創新力;
靈活性,指變通能力。
創造性思維的四個重要特徵是什麼?
創新思維是邏輯思維、形象思維、直覺思維和靈感思維等多種思維形式的有機結合,是一種判斷推理敏捷、概括綜合準確、分析思考深刻、聯想想像新奇的高級思維智能。其特徵有四:
一、新穎性。即,思維的目標、方法、過程等方面都比較新穎;
二、多向性。即,從縱、橫、逆三方面來思考問題;
三、多元性。即,善於從事物的多側、多環節、多因素、多層次、多角度來進行思考;
四、開放性。即,全息動態思維過程,它善於大量地、廣泛地吸收外界各種信息,在與外界各種信息的交換和反饋中不斷吸收新東西,以建立自已的思維模式,調整自己的思維方法,整合自己的思維成果。
請問教育心理學中所說「創造性思維」的基本內涵是什麼?
創造性思維,是一種具有開創意義的思維活動,即開拓人類認識新領域、開創人類認識新成果的思維活動,創造性思維需要人們付出艱苦的腦力勞動。一項創造性思維成果的取得,往往要經過長期的探索、刻苦的鑽研、甚至多次的挫折之後才能取得,而創造性思維能力也要經過長期的知識積累、素質磨礪才能具備,至於創造性思維的過程,則離不開繁多的推理、想像、聯想、直覺等思維活動。
創造性思維具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創造性思維具有新穎性,它貴在創新,或者在思路的選擇上、或者在思考的技巧上、或者在思維的結論上,具有著前無古人的獨到之處,在前人、常人的基礎上有新的見解、新的發現、新的突破,從而具有一定范圍內的首創性、開拓性。
創造性思維具有極大的靈活性。它無現成的思維方法、程序可循,人可以自由地海闊天空地發揮想像力。
創造性思維具有藝術性和非擬化的特點,它的對象多屬「自在之物」,而不是「為我之物」,創造性思維的結果存在著兩種可能性。
創造性思維具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首先,創造性思維可以不斷增加人類知識的總量;其次,創造性思維可以不斷提高人類的認識能力;再次,創造性思維可以為實踐活動開辟新的局面。此外,創造性思維的成功,又可以反饋激勵人們去進一步進行創造性思維。正如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所說:「『人』之可貴在於能創造性地思維。」
心理學中創造性思維及其培養是什麼?
創造性思維的定義
創造性思維是指人的最高級的產生創新性、獨特性和有價值的成果的思維。這種思維是創造性人才心理結構的主要組成部分,是整個教育、科技和社會發展的基石。
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研究表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不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而是一個需要精心培養的過程。只有創造性教育教學,才能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相反,注入式、填鴨式教學阻礙和壓抑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對此,托蘭斯曾調查分析了142項有關創造性思維培養的研究,他把這些研究分為9大類,發現絕大多數研究取得了成功,對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發展起到了促進或提高的作用(詳見右表)。
此外,曼斯菲爾德、布塞和克里普拉等(R.S.Mansfield,T.V.Busse&E.J.Krepelka)曾將近20年來有關長時期創造性思維培養的研究報告加以整理,也發現創造性思維培養有很高的成效。而一些著名的研究者,如吉爾福特、大衛(B.David)等,更是深信創造性思維是由科學的、藝術的教育教學所培養的,而這樣的教育教學實質上就是創造性教育教學程序,從而促進了創造性教育教學的發展。
在借鑒國內外有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筆者設計出了一種「創造性思維與個性教學模式」,主要用於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流暢性、變通性、精密性和獨創性品質,以及創造性個性的好奇性、想像性、挑戰性和冒險性品質。該模式由10種相互獨立而又密切關聯的教學策略構成:
①發散與集中教學策略:就是提出開放性問題,讓學生發散思維,提出多種解決方法,再進行比較鑒別,集中選優的教學策略;
②定勢打破教學策略:就是對不同問題提供同一思路來解決,之後提供特殊的變異,既可用前面的思路解,也可用更好的新思路解,關鍵在於打破前面形成的定勢,使思維變得靈活、變通的教學策略;
③反思教學策略:就是拋開所提供的條件和思路導向,進行反向思維,培養學生逆向解決問題能力的教學策略;
④創造過程教學策略:就是在教學創造性作品或定理、公式時,不僅講其知識內容,也要講其創造產生的過程,以使學生從中悟出創造奧妙的教學策略;
⑤創造主體教學策略:就是在講創造性作品時,不僅講其知識,也要講其創造者(主體)其人其事,見物見人,使學生從中受到教育的教學策略;
⑥容忍教學策略:就是容忍、甚至支持學生提出令人尷尬、甚至錯誤的問題,以創造民主寬松教學氣氛的教學策略;
⑦辯論教學策略:就是通過正、反方進行辯論的方式,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與個性的教學策略;
⑧科際整合教學策略:就是將不同的學科整合在一堂課中上,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應變能力的教學策略;
⑨類比教學策略:就是通過類比方法,使學生學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教學策略;
⑩角色扮演教學策略:就是組織學生扮演所講知識內容中的各種角色,通過身臨其境、身為其人的活動,來提高學生創造力水平的教學策略。
這一創造性教學模式經過在天津、河北、山東、上海、四川等地數百所學校的多年實驗,證明對於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有著突出的效力。

Ⅵ 美國心理學教授阿瑪比爾提出了創造力三結構理論包括哪些

一、創造力的定義

自古以來,
創造力始終是有關人類精神現象的探討中一個最熱門的話題
之一。到目前為止關於創造力還沒有較為統一的定義,但是現在被大家
較普遍接受的定義是:創造力即根據一定目的,運用一切已知信息,產
生出某種新穎、獨特、具有社會價值或個人價值的精神或物質產品的能
力或特徵。

二、創造力的本質

關於創造力的本質,有史以來有許多不同的看法。現代心理學領域中,
對創造力最具代表性的,有以下四種看法:

精神分析黨派的心理學家們認為,創造過程是自我控制被放鬆的狀態
下,前意識(介於意與潛意識之間的精神活動)中的觀念自由組合、自
發釋放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個體回歸於幻想,並把幻想與問題解決
結合起來,新觀念通過自由表達就產生了。在這派心理學家中,弗洛伊
德強調無意識在創造力中的作用;
榮格將創造性的藝術看成是個體在不
受意識控制的情況下,對集體無意識的改造。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認為創造力是與自我實現相聯系的人格特徵。
馬斯洛
認為,自我實現的創造力來源於人格,表現於日常生活之中,是人生來
就具備的潛能,在後天一定的環境中得到開發。這派心理學家認為,提
高個體創造力的途徑主要是誘導個體產生更多的創造性自我知覺,
或改
善環境,使環境有利於個體創造力的表達。

認知派心理學家認為創造力是人的頭腦對情景的一種完美經驗的組織
以及完善、
靈活的認知結構。
格式塔心理學家把創造過程分為四個階段:

1
)准備(收集信息);

2
)孕育(讓觀念在頭腦中自由聯結);

3

明朗(以頓悟方式產生解決問題的思路);(
4
)驗證(檢驗解決的正
確性、有效性);吉爾福特強調創造力是一種心理能力,來源於具有流
暢性、靈活性和獨創性三個重要特徵的發散思維。斯騰伯格提出創造力
的三維模型理論,認為創造力由智力維度、

智力方式維度、人格維度
構成。

一些研究大腦半球功能特化的心理學家強調大腦右半球是創造力的物
質基礎,創造過程依賴於通過胼胝體實現的大腦兩半球機能聯合。一些
專家認為,傳統教育教學活動過分強調了輻合思維,重左腦、輕右腦。
他們建議:以通過延遲判斷(不急於評判學生作業的對與錯)、創造和
諧人際關系、刺激潛伏期(引發思索),並通過生物反饋、默想以及放
松等技術,幫助學生增強右腦功能。

從上述有關創造力本質的不同理論中,
我們可以看出存在於其中的一些
共同點:

1

教學應創設有利於消除創造性思維障礙的各種條件;

2

讓學生了解自己觀念的價值所在;(
3
)延遲判斷;(
4
)訓練思維的靈
活性;(
5
)不斷激發創造性行為。

三、創造力的結構

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創造力研究之後,
人們越來越明確地認識到創造力
絕非一種單一能力,而是能力與其他方面的復合。人們逐漸放棄了那種
「單維創造論」,漸漸地構建起了創造力系統觀,使得創造力研究向

「多維取向」和「聚合模型」發展。
這樣的模型主要有吉爾福特創造力
結構理論,艾曼貝爾的創造力成分理論,斯騰伯格的創造力三維模型和
創造力投資理論,以及西克森特火哈伊的創造力系統模型。

Ⅶ 心理學主要研究什麼

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心理現象及其影響下的精神功能和行為活動的科學,兼顧突出的理論性和應用(實踐)性。
心理學包括基礎心理學與應用心理學兩大領域,其研究涉及知覺、認知、情緒、思維、人格、行為習慣、人際關系、社會關系等許多領域,也與日常生活的許多領域——家庭、教育、健康、社會等發生關聯。心理學一方面嘗試用大腦運作來解釋個體基本的行為與心理機能,同時,心理學也嘗試解釋個體心理機能在社會行為與社會動力中的角色;另外,它還與神經科學、醫學、哲學、生物學、宗教學等學科有關,因為這些學科所探討的生理或心理作用會影響個體的心智。實際上,很多人文和自然學科都與心理學有關,人類心理活動其本身就與人類生存環境密不可分。
心理學家從事基礎研究的目的是描述、解釋、預測和影響行為。應用心理學家還有第五個目的——提高人類生活的質量。這些目標構成了心理學事業的基礎。

Ⅷ 原始創造力是哪位心理學家提出來的

由美國心理學家吉爾福特(J.P.Guilford , 1897—1987)提出。
1967年,美國心理學家吉爾福特(J.P.Guilford)在對創造力進行詳盡的因素分析基礎上,提出了「智力三維結構」模型。吉爾福特認為,人類智力應由三個維度的多種因素組成:
第一維是指智力的內容,包括圖形、符號、語義和行為等四種;第二維是指智力的操作,包括認知、記憶、發散思維、聚合思維和評價等五種;第三維是指智力的產物,包括單元、類別、關系、系統、轉化和蘊涵等六種。
這樣,由四種內容、五種操作和六種產物共可組合出4x5x6=120種獨立的智力因素(後來在1971年和1988年吉爾福特又對該模型作了兩次修改、補充,最後成為具有180個因素的三維結構)。
吉爾福特認為,創造性思維的核心就是上述三維結構中處於第二維度的「發散思維」。
吉爾福特認為,發散思維也就是創造性思維的主要特徵。盡管把創造性思維等同於發散思維是一種簡單化的理解,但是對於創造性思維的研究與應用來說,起了不小的推動作用。

(8)心理學對創造力的研究是在擴展閱讀
關於發散思維的主要特徵為:
1、流暢性
流暢性就是觀念的自由發揮。指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生成並表達出盡可能多的思維觀念以及較快地適應、消化新的思想概念。機智與流暢性密切相關。流暢性反映的是發散思維的速度和數量特徵。

2、變通性
變通性就是克服人們頭腦中某種自己設置的僵化的思維框架,按照某一新的方向來思索問題的過程。
變通性需要藉助橫向類比、跨域轉化、觸類旁通,使發散思維沿著不同的方面和方向擴散,表現出極其豐富的多樣性和多面性。

3、獨特性
獨特性指人們在發散思維中做出不同尋常的異於他人的新奇反應的能力。獨特性是發散思維的最高目標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網路-吉爾福特

閱讀全文

與心理學對創造力的研究是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凌文馬鞍山 瀏覽:34
石柱鎮工商局 瀏覽:854
鋼鐵發明國 瀏覽:118
創造與魔法怎麼賣人民幣 瀏覽:101
知識產權專題答案 瀏覽:760
高發明巫溪 瀏覽:755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督導工作方案 瀏覽:454
信息化成果總結 瀏覽: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