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有什麼蔬菜是自己發明的
白菜:為中國原產蔬菜,栽培歷史悠久,西安半坡遺址發現的白菜籽說明六、七千年前即有種植。魏晉時即已成為尋常人家中之普通大眾蔬菜。
茨菇:又作慈菇,也叫燕尾草、剪刀草、水荸薺(音bíqi)、芽菇、烏芋等。原產中國。
蔥:古代稱芤(音kōu)、茖(音gé非茗míng),又名菜伯、和事草等。最早記載始見於《而雅》:「蔥生山中者名茖。」原產於中國西部山區,著名的蔥嶺(即今日之帕米爾高原一帶)即因遍生野蔥而得名。
蒓菜:為中國南方獨產的水生野蔬,《詩經》中說「思樂泮水,薄采其茆」,茆(音máo)即蒓菜。
大豆:原產於中國東北,山戎人培育,已有5000多年。
冬瓜:為中國本土原產,其栽培史至少有二千多年。因成熟時,皮上有一層薄薄白霜,與冬季的霜雪相似,故稱為冬瓜;又因其身形巨大,如枕頭般,所以古時亦稱為枕瓜。冬瓜在中國是老幼咸宜的家常瓜菜,栽種地域極為廣泛,名稱也多,如白瓜、水芝、濮瓜、蔬瓜、東瓜、白冬瓜等。
芥藍:俗稱蓋菜等,中國特產蔬菜。
黃豆芽:黃豆芽出現在中國至少有二千年以上的歷史,據戰國時記載,初時只作葯用,後方開始食用。
黃花菜:原名萱草,又稱金針菜、忘憂花、宜男草、針針花、一日百合、丹棘、黃花菜、七星菜、安神菜等。黃花菜在中國的栽培歷史悠久,可追溯至兩千多年前,是國人喜吃的一種傳統蔬菜。
薺菜:(音jìcài)別名野菜、地菜、野薺,又名護生草,雞心菜、凈腸草,遍布中國南北各地,培養史最少亦有二千年以上。
茭白:為中國特產蔬菜之一,古時曾稱雕胡、菰、葑、菰芛、菰瓜、菰筍、茭瓜、茭筍或水筍等,在中國至少有三千年以上之食用歷史。
韭菜:為中國特有蔬菜,栽培極早,距今最少已有三千多年,《四書》中皆有記載。《周禮》中說「豚春用韭」,說明先秦時的人們已經會做韭菜炒肉絲了。
蕨菜:商代即有食用,伯夷和叔齊在首陽山就是吃這玩意的。
栗子:栗子有多種品種,如板栗、錐栗、茅栗、油栗等,遠在六千年前,國人已經採食栗子。
菱角:(音língjiǎo)原產歐洲,惟改良種則產中國及印度,在江南、華中、華南栽培頗盛。
蘆蒿:(音lúhāo)亦原產自中國南方,《詩經》、《左傳》等皆有提及。
蘿卜:又名萊菔、雹葖、薺根、蘆菔、蘿白、紫菘、蘆葩、秦菘。原產中國,栽種史約有三千年以上,為我國主要蔬菜之一。其品種諸多,顏色不一,但與胡蘿卜並非同種。
馬蘭:別名馬蘭頭、馬萊、竹節草、馬蘭菊、紫菊、紅梗菜、魚鰍串、馬蘭青、雞兒腸、馬攔頭、馬蘭丹、路邊菊、雞兒菜等等,原產亞洲南部及東部,在中國的歷史在2000年以上。
梅子:梅樹在中國的種植至少有七千年以上的歷史,殷墟考古時即發現有梅核。最早被用作調味,腌制酸食。
茼蒿:(音tónghāo)又叫蓬蒿、蒿子桿,由於其花似野菊,又名菊花菜,原產中國。
蕹菜:(音wèngcài)俗名空心菜、藤藤菜、蕻菜、蓊菜、通心菜、竹葉菜等。有旱蕹、水蕹兩種,旱蕹植於陸地,水蕹植於水面。其來歷,有說中國自古栽培,西晉時即有書記載;但也有說為舶來品的,古人將其裝於瓮中由國外經海路帶回,「因瓮置宜」而故曰「瓮菜」。
莧菜:(音xiàncài)南方夏季的常見蔬菜,原產於中國。
香菇:香菇屬食用菌類,不是植物,但這里也列入吧。其原產中國浙江,開始栽培香菇的確鑿年代,已無可稽考,相傳是宋朝浙江龍泉縣龍岩村的農民吳三公發明的,後經菇農們不斷摸索、改進,至元朝,由農學家王禎總結成文字(公元1313年)。後傳入日、韓。
小白菜:又名青菜、長梗菜、雞毛菜、油白菜等,是中國南方各省的主要蔬菜之一,原產中國,也有幾千年的栽培史。
銀杏:也名白果,公孫樹,鴨腳。宋初始入貢,改呼銀杏。中 國特產。在距今6、7千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遍布全球的銀杏類植物衰敗。經第四紀冰川的氣候劇變後,銀杏類植物在世界大部分地區滅絕。然在中國,由於獨特地理位置,銀杏得以獨遺存於中國大陸,成為銀杏類植物之唯一倖存後裔,也是現存種子植物中最古老的屬。目前,世界上只有中國的西天目山、神農架以及大別山地區,尚殘存少量呈野生和半野生狀態的銀杏,其餘皆為人工栽育。
芋頭:又稱芋艿、芋奶、芋鬼、蹲鴟、香芋、毛芋、芋艿、土芋、土芝、山芋等,簡稱芋。原產於中國、印度、馬來半島等熱帶沼澤地方。初為野生,後經自然和人類栽培、馴化和系統選育,形成了現在的優良品種及變種。中國的栽培歷史非常悠久,《詩經》即有載,齊人亦呼為「莒」。
竹筍:和竹子一樣,原產中國,中國人食筍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
2. 李鴻章宴請美國人,發現主菜少了,他後面發明什麼名菜
李鴻章發明了一道名叫“雜碎”的菜,這道菜是用剩菜做成的,美國人覺得這道菜無比美味,所以他們紛紛詢問李鴻章這道菜的名字,他們甚至還把這道菜的名字寫進了字典裡面。
有一次,李鴻章為了保持和沙俄的友好睦鄰關系,他應邀去參加了尼古拉斯二世的加冕儀式,他在臨行之際,他帶上了幾個皇宮中的御廚,一來,他可以在國外嘗到自己的家鄉菜,也不用擔心出現飲食不習慣的問題,二來,他想把我國的美食帶到全球各地,讓外國人也可以品嘗到我國的美食。
就在這時,李鴻章靈光一現,他想到了一個辦法,他讓下人把客人們的剩菜全都倒在一隻鍋裡面煮,然後再端出來給美國人吃,美國人看到這一大碗菜時,他們都爭先恐後地拿筷子去夾,萬萬沒想到這碗菜結合了前面所有的菜品的味道,美國人都對這道菜贊不絕口,甚至還有人去問李鴻章這道菜叫什麼,李鴻章想了想說:“叫雜碎”,美國人甚至還把這個詞寫進了字典,表達自己對這道菜的喜愛之情。
3. 宴請外國人吃席的李鴻章,發明的哪道菜成為名吃
說起李鴻章,想必大家都不會陌生。在1823年出生於安徽合肥,他六歲的時候就開始上學。先後拜了李仿仙和徐子苓為師傅。從小飽讀詩書。為他的文學功底打下了深厚的基礎,一直到了道光20年,李鴻章考上了秀才。當時任刑部侍郎的父親對他寄予很大的期望。等到三年之後,李鴻章之身北上,更是在父親的諄諄引導之下,他幾乎結識了所有安徽籍的官臣。也為他日後的仕途鋪下了一條光明道路。
不過現如今的李鴻章大雜燴,經過100多年的發展和改變,食材也比當初變得十分豐富。做法也比當年復雜,比如魚翅、海參、鮑魚、蝦仁等幾十種食材。混在一起的時候,不但營養豐富,而且醇香不膩,更是成為了一道深受美國人喜歡的名菜。走進了千家萬戶當中。小夥伴們,對於這件事,你們怎麼看?歡迎評論下方,我們一起研究探討。
4. 三菜一湯菜式是哪位皇帝發明的
據說,這「四菜一湯」的發明人還是大明朝太祖皇帝朱元璋呢。
話說朱元璋在應天府登基當上皇帝後,心繫天下,每遇天災,看見百姓生活困苦艱難,又見達官貴人們依然過著花天酒地的日子時。出身貧寒且討過飯的朱元璋,對此心裡十分惱怒,決心予以整治。
一天適逢皇後的生日。朱元璋趁眾大臣前來賀壽之機,有意擺出粗茶淡飯招待群臣。當大家入席後,只見從第一到第四道菜,分別是炒蘿卜、炒韭菜、炒芹菜、炒青菜,最後上的是蔥花豆腐湯。朱元璋面對大家詫異的表情鄭重其事地說,列位愛卿,這蘿卜是百味葯也,可治百病;這韭菜生命力旺盛,象徵國家長治久安;這芹菜、青菜寓意為官要清廉、勤於政務、體恤民情;這蔥花豆腐湯是奉勸列位,切勿徇私枉法,要一清二白。
宴後,朱元璋當眾宣布:今後眾卿請客,最多隻能「四菜一湯」,誰若違反,嚴懲不貸。從此,「四菜一湯」的規矩便從宮廷傳到了民間。在朱元璋殺人誅心的暴政面前,群臣堅守了相當一陣子,但還是管不著自己的饞嘴,原因在於自己左右的變通之策和下屬感天動地的孝敬之心,規格標准始終不變,只不過菜湯的內容由青菜變為山珍海味了。見此情況,朱元璋也無可奈何。正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望採納,謝謝)
5. 古代第一貪官和珅,發明了什麼美食
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各種各樣的人物,有勵精圖治的皇帝,有昏庸好色的昏君,有為民請命的清官,有巾幗不讓須眉的女將軍,甚至還出現過女皇帝,這些人物在歷史上都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也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小編要給大家介紹的這個人物,相信大家也是知道的,在說起他的時候,人們的第一印象就是貪官污吏,這個人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大貪官和珅,堪稱古代第一巨貪。大家知道嗎?和珅不僅是一個大貪官,從另一方面來說,其實和珅還算得上是一個美食發明家。和珅曾經就發明過一種美食,很受人們的喜歡,哪怕到了現在,依然受到人們的追捧,不僅家家戶戶都喜歡吃,大街小巷也都能見到。
6. 讓慈禧都怕三分的大臣,發明的哪道菜現在依舊流行
自從咸豐去世後,慈禧逐漸掌控了朝廷大權,只要是敢敢對她的大臣,不是被革職查辦,就是被貶官到外地。所以,當時的官員都十分清楚,光緒只是個有名無實的傀儡皇帝,若是想被提拔重用,就要百般討好慈禧老佛爺。
然而,卻有這么一位官員,他為官廉潔剛烈,曾果斷處死慈禧身邊的當紅太監安德海,慈禧都怕他三分。另外,此人發明了一道非常有名的菜,幾乎所有人都愛吃,至今依舊很流行。
後來,丁寶楨因功加封「太子少保」,故又被稱為「丁宮保」,由於這道菜很好吃,逐漸流行開了,百姓也開始模仿,並把這道菜命名為「宮保雞丁」。現如今,丁寶楨已經去世一百多年,但他發明的宮保雞丁卻流傳下來,成為一道非常流行的美食。
7. 中國發明了哪些食物
第一種,拉麵
說到拉麵,很多人一定馬上想到日本各種有名的拉麵,但是這種食物卻是正宗的「國貨」,也就是中國人發明的。拉麵是中國北方城鄉獨具地方風味的一種傳統麵食,是山西省的名產,為山西四大麵食之一。1912年的時候才傳到日本。那是的日本拉麵館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面館的服務員都是要穿著中式服裝的,據說是為了要凸顯中國特色。至於日本拉麵溫和的口味,也是由於最早在日本的中國人大多都是從南方過去的,飲食比較清淡。
第二種,生魚片
這同樣是一種中國人的發明,在唐代吃生魚片已經非常流行,是很多王公貴族非常喜歡的一種食物。而那個時候也是日本向中國派遣使者前來學習最頻繁的時候,來自日本的遣唐使知道了這種吃魚的方式,而且覺得味道非常不錯,就把這種飲食方式連同其他文化一同帶回了日本並發揚光大。反而現在在中國吃還保留著吃生魚片這種飲食方式的地方越來越少,目前比較有名的就是順德和潮汕地區了。只不過這兩個地方吃法和日本不太一樣,用的是淡水魚,把河魚切成薄片,然後加入各種配菜,混合在一起吃。
第三種,抹茶
中國人喝茶的歷史相當悠久,而抹茶的產生最早可以追溯到隋朝,不過當時喝的人並不多,只有貴族才能夠享用。而唐朝時開始大規模發展,普通老百姓也能喝到這種抹茶,到了宋代,達到頂峰,到了明代,抹茶逐漸在中國衰落,並不是人們不喜歡喝了,而是隨著制茶技術的發展,人們能夠喝到更好的茶葉泡成的茶。
8. 蘇軾被貶黃州惠州儋州,分別發明了哪三道名菜
蘇軾在《自題金山畫像》寫道:“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誠然,蘇軾雖然在文學和藝術上均有著很高的成就,但他一生坎坷,仕途不順,從黃州,到惠州,再到儋州,從北到南,從大陸到海島,越貶越遠,越走越荒。
“此心安處是吾鄉”,對於蘇軾來說,這不是一句口號,而是一種人生態度。官場的失意,並未摧毀蘇軾的人生,相反的,他的大多數驚世名篇,都是創作於被貶期間。更重要的是,蘇軾還把謫居生活過得有滋有味,走到哪,吃到哪,吃美了便樂不思蜀(蘇軾還真是四川人),竟愛上貶謫地,捨不得走了。
黃州惠州儋州,蘇軾三次被貶發明了三道菜,對蘇軾而言,無論黃州、惠州還是儋州,有美食的地方就是天堂,標准吃貨無疑。
9. 反腐倡廉的「四菜一湯」是誰發明的
朱元璋。「四菜一湯」是朱元璋首倡的,朱元璋做皇帝之後,為了整治奢侈之風,在回皇後的壽筵上規答定以後大臣宴請賓客最多隻能四菜一湯。
四菜一湯,即一餐四樣菜一碗湯,相傳為明太祖朱元璋為整治達官貴人窮奢極欲而首倡。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由周恩來總理敲定成為公務接待,特別是國宴的標准。
朱元璋吩咐上菜:第一道菜是炒蘿卜;第二道菜是炒韭菜;第三道兩大碗青菜;最後一道是蔥花豆腐湯。面對這樣幾道菜眾臣不解,這時朱元璋解釋說,"蘿卜上了街,葯店無買賣"、"韭菜青又青,長治久安定人心"、"兩碗青菜一樣香,兩袖清風好丞相"、"小蔥豆腐青又白,公正廉潔如日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