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經濟學里的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分別指的是什麼
『貳』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怎麼干
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要求
「進入新常態以後,增速下行之 新 已經明朗化,但結構優化和動力轉換之 常 還未最終實現,這就需要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
當前我國正處於由中等偏上收入國家向高收入國家跨越的關鍵階段。「避免落入 中等收入陷阱 ,必須通過改善供給環境增強供給動力、提升供給效率、優化供給結構。」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叄』 五大發展理念 為什麼創新是核心
堅持創新發展,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必須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形成促進創新的體制架構,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培育發展新動力,優化勞動力、資本、土地、技術、管理等要素配置,激發創新創業活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拓展發展新空間,形成沿海沿江沿線經濟帶為主的縱向橫向經濟軸帶,培育壯大若乾重點經濟區,實施網路強國戰略,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發展分享經濟,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發揮科技創新在全面創新中的引領作用,實施一批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在重大創新領域組建一批國家實驗室,積極提出並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構建產業新體系,加快建設製造強國,實施《中國製造二〇二五》,實施工業強基工程,培育一批戰略性產業,開展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行動。構建發展新體制,加快形成有利於創新發展的市場環境、產權制度、投融資體制、分配製度、人才培養引進使用機制,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持續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提高政府效能,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完善各類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建立健全現代財政制度、稅收制度,改革並完善適應現代金融市場發展的金融監管框架。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方式,在區間調控基礎上加大定向調控力度,減少政府對價格形成的干預,全面放開競爭性領域商品和服務價格。
『肆』 1、 什麼是供給側改革 2、 供給側改革的實質是什麼 3、 供給側改革的重點是什麼
1、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需求側改革主要有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供給側則有勞動力、土地、資本、制度創造、創新等要素。
2、供給側改革實質上就是改革政府公共政策的供給方式,也就是改革公共政策的產生、輸出、執行以及修正和調整方式,更好地與市場導向相協調,充分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說到底,供給側改革,就是按照市場導向的要求來規范政府的權力。
離開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談供給側改革,以有形之手抑制無形之手,不僅不會有助於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調整,也會損害已有的市場化改革成果。
3、隨著中國經濟進入轉型升級的新階段,一些制度體系已嚴重滯後,進而提出了創新制度供給的迫切需求。所有這些需求加起來,可以概括為一句話: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
這主要是因為,雖然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有三十多年了,但迄今為止仍然只能稱為「半拉子」市場經濟,在影響經濟增長至關重要的土地、勞動力、資本、創新等要素方面,還存在著十分明顯的供給抑制與供給約束。
現在制度結構、生產結構已經不能滿足龐大中等收入家庭的各類新需求,不利於中國各類消費潛力、改革紅利的釋放。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才會提出「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的號召。
(4)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擴展閱讀:
改革背景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成功步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已成為名副其實的經濟大國。但隨著人口紅利衰減、「中等收入陷阱」風險累積、國際經濟格局深刻調整等一系列內因與外因的作用,經濟發展正進入「新常態」。
2015年以來,我國經濟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主要經濟指標之間的聯動性出現背離,經濟增長持續下行與CPI持續低位運行,居民收入有所增加而企業利潤率下降,消費上升而投資下降,等等。對照經典經濟學理論,當前我國出現的這種情況既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滯脹,也非標准形態的通縮。
『伍』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發展必須是______.
中共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必須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
創新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動力問題。創新發展就是要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形成促進創新的體制架構,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要培育發展新動力,優化勞動力、資本、土地、技術、管理等要素配置,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
(5)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擴展閱讀:
協調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堅持協調發展,就是要重點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在增強國家硬實力的同時注重提升國家軟實力,不斷增強發展整體性。
綠色發展注重的是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問題。堅持綠色發展,就是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可持續發展,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新貢獻。
開放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內外聯動問題。堅持開放發展,就是要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深化人文交流,完善對外開放區域布局、對外貿易布局、投資布局,形成對外開放新體制,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以擴大開放帶動創新、推動改革、促進發展。
共享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堅持共享發展,就是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增強發展動力,增進人民團結,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
堅持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是關系中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新發展理念相互貫通、相互促進,是具有內在聯系的集合體。
『陸』 如何理解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這五大新的發展理念。要求2000字。
●五大發展理念的基點是共同利益和整體利益,是實現個體與整體的共贏。這樣一個發
展理念,真正樹立起來,是革命性的,是一場深刻的變革。
●五大發展理念將會形成中國特有的發展文化,長期影響國人的價值觀和是非標准;
五大發展理念將催生一個更加成熟、更加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創新發展放在五大發展理念之首,就有著統領發展全局的意義。創新發展,包括著發
展本身的創新、改革方式的創新、宏觀調控的創新,意味著動力機制的轉換。
●協調發展新理念,強調的是全局下和整體中多方面、各層次、全方位的動態平衡和結
構優化;同時,必須著眼於整體實力的提升,包括在協調發展中拓寬發展空間,在加強薄弱領域中增強發展後勁。
十八屆五中全會在深入分析「十三五」時期我國發展環境的基本特徵、戰略機遇、疊加
矛盾、風險隱患和嚴峻挑戰後,鄭重宣示:我們要繼續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辦好,不斷開
拓發展新境界。同時,重申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要求各級黨委必須深化對發展規
律的認識。
新的發展理念,是五中全會賦予「十三五」的靈魂。
全會提出必須牢固樹立並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
認為這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
;號召全黨同志要充分認識這場變革的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理念是指導人們行為的內嵌指南針,共同的事業需要共同的理念所謂理念,我認為有兩層內涵:其一,是理想+信念;
其二,是建立在理性思考基礎上、有理論依據和學理支持的正確觀念。兩個層次內涵的理念可以各自獨立使用,但發展理念必須是兩層內涵的有機統一。
五中全會提出的發展理念,在兩層內涵上都有明確的論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確
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奠定堅實基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
中國夢,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及很多具體目標
的表述,就是第一層「理想+信念」發展理念的內涵。正是從這個內涵出發,提出了第二層
內涵更為豐富具體的發展理念: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我
們必須從兩層內涵的統一來認識和把握新的發展理念。
五中全會之所以提出新的發展理念,又特別強調這是一場深刻變革,我認為主要源於全
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與30多年形成的發展慣性和路徑依賴之間的巨大差距。
不變革發展思路、重復原來的發展路徑,很難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所以只有變革發展思路、轉換發展路徑,才能確保目標的實現。而且,只有短短五年時間,要求甚高、難度極大,時不我待。我們說了多年的轉變發展方式,雖然已經有了很大進展,但尚未根本扭轉,就在於傳統發展方式背後的傳統思維方式。「十三五」目標的實現,呼喚新的發展理念。
『柒』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什麼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是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
雖然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有三十多年了,但迄今為止仍然只能稱為「半拉子」市場經濟,在影響經濟增長至關重要的土地、勞動力、資本、創新等要素方面,還存在著十分明顯的供給抑制與供給約束。
現在制度結構、生產結構已經不能滿足龐大中等收入家庭的各類新需求,不利於中國各類消費潛力、改革紅利的釋放。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才會提出「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的號召。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總體思路,必須實施相互配合的五大政策支柱,社會政策要托底是其中之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特別是化解過剩產能等,必然會影響部分群體的就業和收入,但這是必須要過的檻,必須要經歷的陣痛。
所以要更好發揮社會政策穩定器的作用,守住民生底線。特別是要把重點放在兜底上,要保障好人民群眾的基本生活和基本公共服務,為結構性改革創造好穩定良好的社會環境。
就業是民生之本,要從全局高度重視就業問題。要深入實施就業優先戰略,真正把促進就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目標,選擇有利於擴大就業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捌』 十三五五大發展理念中的共享是什麼意思
十三五五大發展理念中的共享:堅持共享發展,必專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屬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增強發展動力,增進人民團結,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廣大人民群眾生活水平有了普遍改善,但同時出現了分配不公的問題,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還有不少短板要補。按我國現行脫貧標准,必須要堅持共享發展。
(8)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擴展閱讀:
十三五期間,要激發創新創業活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充分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著眼於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放手支持群眾大膽實踐,大膽探索,大膽創新,及時發現、總結和推廣群眾創造的成功經驗,把群眾的積極性和創業精神引導好、保護好,充分發揮了人民群眾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為改革發展創造了一個寬松的環境。
『玖』 新發展理念提出的重要意義
新發展理念,深刻揭示了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新發展理念是針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世界經濟復甦低迷形勢提出的治本之策。新發展理念是針對當前我國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和挑戰提出來的戰略指引。新發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們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是我國發展理論的又一次重大創新。堅持創新發展,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必須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形成促進創新的體制架構,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培育發展新動力,優化勞動力、資本、土地、技術、管理等要素配置,激發創新創業活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拓展發展新空間,形成沿海沿江沿線經濟帶為主的縱向橫向經濟軸帶,培育壯大若乾重點經濟區,實施網路強國戰略,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發展分享經濟,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發揮科技創新在全面創新中的引領作用,實施一批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在重大創新領域組建一批國家實驗室,積極提出並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
『拾』 供給側改革的重點在哪兒
隨著中國經濟進入轉型升級的新階段,一些制度體系已嚴重滯後,進而提出了創新制度供給的迫切需求。所有這些需求加起來,可以概括為一句話: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這主要是因為,雖然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有三十多年了,但迄今為止仍然只能稱為「半拉子」市場經濟,在影響經濟增長至關重要的土地、勞動力、資本、創新等要素方面,還存在著十分明顯的供給抑制與供給約束。現在制度結構、生產結構已經不能滿足龐大中等收入家庭的各類新需求,不利於中國各類消費潛力、改革紅利的釋放。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才會提出「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的號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