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是靠什麼
活字印刷術是先製成單字的陽文反文字模,然後按照稿件把單字挑選出來,排列在字盤內,塗墨印刷,印完後再將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時再次使用。
㈡ 說說你對畢升(北宋活字印刷術發明者)的看法(300字)
畢升是北宋時期印出版印刷界的先驅,率先發明了活字印刷術,並作為中國四大發明之一,於400多年後最後傳入歐洲,這也是中國古代科技對世界進步的又一重大貢獻。
在隋唐時期,中國已經率先發明了雕版印刷術,對《四書》、《五經》等名作進行批量印刷,大大提升了成書的效率,但雕版印刷雖然快,但書版本身的製作時間卻長的驚人,在製作時,只要因為疏漏刻錯一字,那整塊版就宣告報廢,並且古書印一頁就需要一塊雕板,那些字數繁多的名著,其雕板往往塞滿倉庫,如佛家典籍《大藏經》有5000多卷,雕了13萬塊木板,一間屋子都裝不下,其耗費的刻板時間足有數年。
畢升在古代出版社工作時,意識到了雕版印刷的不足,潛心研究改進方案,最終萌發了把「死字」換成「活字」的奇思妙想,而這種想法,竟然來自他孩子的過家家游戲。
原來,畢升的兩個孩子閑來無事,用泥捏成各種各樣的鍋碗瓢盆,來玩游戲,這些孩子製作的泥塑,當然談不上精緻,但卻小巧,可以隨意擺放。這就啟發了畢升的思維,他意識到,如果把雕版設計成活動的,可以組合的,那就可以將雕版的錯字、體積等問題一並解決。
想法是美好的,但畢竟是實踐出真知,畢升把想法付諸實施用木塊刻字,並用松香粘到整塊的木版上試驗,卻發現木製的活字塊在粘水後會變得高低不平,印刷效果不佳。原來是木質本身有各種紋路,疏密不均,粘水後尤其明顯,並且木塊要做成一樣的大小也很困難。
雖然遇到阻礙,但畢升沒有泄氣,而是苦苦追尋解決的方法,結果還是在孩子的泥塑玩具上想到了解決辦法。對,就是用泥,先用製作瓷器的泥土作坯,製成字模,再用火燒硬,這就製成了後世使用數百年的活字印刷塊。
透過畢升的發明,我們可以發現,進步源自於生活,生活中的一些小細節如果觀察,總會給人一些啟示。而過於拘泥於已成,則無法創新。
㈢ 畢升是怎樣發明「活字印刷術」的
一、畢升初為印刷鋪工人,專事手工印刷。他在印刷實踐中,深知雕版印刷的艱難,認真總結前人的經驗,發明活字印刷術。
由於畢升在長期的雕版工作中,發現了雕版時最大缺點就是每印一本書都要重新雕一次版,不但要用較長時間,而且加大了印刷的成本。如果改用活字版,只需要雕制一副活字,則可排印任何書籍,活字可以反復使用。雖然製做活字的工程大一些,但以後排印書籍則十分方便。正是在這種啟示下,畢升才發明了活字版。
二、延伸:
雕版印刷發展為木刻水印,主要用來印刷書法、繪畫等藝術品了。現在,我們再回過頭來談談在印製書籍方面,印刷術是怎麼發展的。
說起印製書籍,雕版印刷的確是一個偉大的創造。一種書,只雕一回木板,就可以印很多部,比用手寫不知要快多少倍了。
可是用這種方法,印一種書就得雕一回木板,費的人工仍舊很多,無法迅速地、大量地印刷書籍,有些書字數很多,常常要雕好多年才能雕好,萬一這部書印了一次不再重印,那未,雕得好好的木板就完全沒用了。
到了十一世紀中葉(宋仁宗慶歷年間),我國有個發明家叫畢升,終於發明了一種更進步的印刷方法——活字印刷術,把我國的印刷技術大大提高了一步。
畢升用膠泥做成一個一個四方長柱體,一面刻上單字,再用火燒硬,這就是一個一個的活字。印書的時候,先予備好一塊鐵板,鐵板上面放上松香和蠟之類的東西,鐵板四周圍著一個鐵框,在鐵框內密密地排滿活字,滿一鐵框為一版,再用火在鐵板底下烤,使松香和蠟等熔化。另外用一塊平板在排好的活字上面壓一壓,把字壓平,一塊活字版就排好了。它同雕版一樣,只要在字上塗墨,就可以印刷了。
為了提高效率,他准備了兩塊鐵板,組織兩個人同時工作,一塊板印刷,另一塊板排字;等第一塊板印完,第二塊板已經准備好了。兩塊鐵板互相交替著用,印得很快。
畢升把每個單字都刻好幾個;常用字刻二十多個碰到沒有予備的冷僻生字,就臨時雕刻,用火一燒就成了,非常方便。印過以後,把鐵板再放在火上燒熱,使松香和蠟等熔化,把活字拆下來,下一次還能使用。
這就是最早發明的活字印刷術。這種膠泥活字,稱為泥活字,畢升發明的印書方法二和今天的比起來,雖然很原始,但是活字印刷術的三個主要步驟一製造活字、排版和印刷,都已經具備。所以,畢升在印刷方面的貢獻是非常了不起的。北宋時期的著名科學家沈括在他所著的《夢溪筆談》里,專門記載了畢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
㈣ 畢升與活字印刷術主要內容五十字以內
北宋平民發明家畢升總結了歷代雕版印刷的豐富的實踐經驗,經過反復試驗,在宋仁宗慶歷年間(公元1041-1048)製成了膠泥活字,實行排版印刷,完成了印刷史上一項重大的革命。——常識科技篇。
㈤ 畢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極大地促進了出版業的發展,加強了信息資訊的流通。
㈥ 畢升如何發明活字印刷術
雕版印刷發展為木刻水印,主要用來印刷書法、繪畫等藝術品了。現在,我們再回過頭來談談在印製書籍方面,印刷術是怎麼發展的。
說起印製書籍,雕版印刷的確是一個偉大的創造。一種書,只雕一回木板,就可以印很多部,比用手寫不知要快多少倍了。
可是用這種方法,印一種書就得雕一回木板,費的人工仍舊很多,無法迅速地、大量地印刷書籍,有些書字數很多,常常要雕好多年才能雕好,萬一這部書印了一次不再重印,那未,雕得好好的木板就完全沒用了。
有什麼辦法改進呢?
到了十一世紀中葉(宋仁宗慶歷年間),我國有個發明家叫畢升,終於發明了一種更進步的印刷方法——活字印刷術,把我國的印刷技術大大提高了一步。
畢升用膠泥做成一個一個四方長柱體,一面刻上單字,再用火燒硬,這就是一個一個的活字。印書的時候,先予備好一塊鐵板,鐵板上面放上松香和蠟之類的東西,鐵板四周圍著一個鐵框,在鐵框內密密地排滿活字,滿一鐵框為一版,再用火在鐵板底下烤,使松香和蠟等熔化。另外用一塊平板在排好的活字上面壓一壓,把字壓平,一塊活字版就排好了。它同雕版一樣,只要在字上塗墨,就可以印刷了。
為了提高效率,他准備了兩塊鐵板,組織兩個人同時工作,一塊板印刷,另一塊板排字;等第一塊板印完,第二塊板已經准備好了。兩塊鐵板互相交替著用,印得很快。
畢升把每個單字都刻好幾個;常用字刻二十多個碰到沒有予備的冷僻生字,就臨時雕刻,用火一燒就成了,非常方便。印過以後,把鐵板再放在火上燒熱,使松香和蠟等熔化,把活字拆下來,下一次還能使用。
這就是最早發明的活字印刷術。這種膠泥活字,稱為泥活字,畢升發明的印書方法二和今天的比起來,雖然很原始,但是活字印刷術的三個主要步驟一製造活字、排版和印刷,都已經具備。所以,畢升在印刷方面的貢獻是非常了不起的。北宋時期的著名科學家沈括在他所著的《夢溪筆談》里,專門記載了畢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
㈦ 說說畢昇是怎樣發明活字印刷術的
因為這是歷史的必然!
㈧ 判斷:北宋的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
畢升活字發明早韓國近400年
活字印刷術是中國人引以為豪的四大發明之一,發明者畢升,時間在北宋慶歷年間(1041-1048),比韓國的《直指》早近400年。 同時代的科學家沈括在其著作《夢溪筆談》中對此有詳細記載,不僅記載了造活字的方法是「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每字為一印,火燒令堅」,還記載了許多細節,當時活字印刷已有明確的分工,「常作二鐵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當 時字型檔的檢字法為按讀音分類查找,「每韻為一貼,木格貯之」;字型檔中每個字都有數個,常用字更多,以備重復;如果是罕見字,則臨時製作。 1965年,浙江溫州出土一件印本殘頁《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經有關專家考證認定為是畢升之後大約50年(1103)北宋時期的泥活字印本,應是迄今發現存世最早的活字印刷品。 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非常確鑿,傳統的韓國學者也承認「金屬活字」不過是材料不同,韓國學者徐有榘(1764-1845)在《怡雲志》卷七的《活版緣起》中說:「沈括《夢溪筆談》記膠泥刻字法,斯乃活版之權與(起源)也……或用銅造——我東(朝鮮自稱)尤尚之。」 板印書籍①,唐人尚未盛(shèng)為之②。五代③時始印五經④,已後⑤典籍⑥皆為板本⑦。慶歷(8)中有布衣(9)畢升,又為活板。其法: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⑩,每字為一印(11),火燒令堅(12)。先設一鐵板,其上以松脂、蠟和(huò)(13)紙灰之類冒(14)之。欲印,則以一鐵范(15)置鐵板上,乃密布字印,滿鐵范為一板,持就火煬之(16);葯(17)稍熔,則以一平板按其面,則字平如砥(18)。若止(19)印三二本,未為簡易(20);若印數十百千(21)本,則極為神速。常作二鐵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22)布字,此印者才畢,則第二板已具(23),更互(24)用之,瞬息可就(25)。每一字皆有數印(26),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餘印,以備一板內有重復者。不用,則以紙帖之,每韻為一帖,木格貯之(27)。有奇字(28)素無備者,旋(29)刻之,以草火燒,瞬息可成。不以木為之者(30),文理(31)有疏密,沾水則高下不平,兼(32)與葯相粘,不可取(33);不若燔土(34),用訖(35)再火令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36)沾污。————《活版》選自《夢溪筆記》
西夏文泥活字應刷術實物驗證
孫壽齡先生:中國社會科學院西夏文化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武威市著名西夏學者、西夏文泥活字專家 泥活字印刷源於中國,早在宋代,我國印刷術的發明者畢升就發明了泥活字印刷術,因一直沒有泥活字的實物來證明此項技術是中國發明的,孫壽齡通過對武威出土的西夏文《維摩詰所說經》多年的研究後證明了《維摩詰所說經》是泥活字印刷版本,這一學術實踐的研究成功,證明了泥活字印刷術源於中國.對於活字印刷的爭論十分激烈,並由此開過世界的學術會議。而孫壽齡堅信自己的研究和判斷,他從武威出土的這件文物認定,中國才是泥活字印刷的鼻祖。為了拿出更有說服力的證據,他根據北宋大科學家沈括所著《夢溪筆談》中關於畢發明泥活字印刷術的記載,選泥、制料、刻字、燒制,排版印刷,他用自家做飯的土爐子燒制泥活字,一千多個日日夜夜,在煙熏火燎中經受了一次次失敗的考驗。最後,從爐灰中用皸裂的雙手扒出了3000多個既難寫又難認的西夏文陶字,又用畢之法摸索印書,終於用自己親手刻出的字印出了《維摩詰所說經》(下卷)。這一成功,以確鑿的事實向世界宣告:中國是活字印刷的發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