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是哪幾位科學家發明的電磁鐵
822年,法國物理學家阿拉戈和呂薩克發現,當電流通過其中有鐵塊的繞線時,它能使繞線中的鐵塊磁化。這實際上是電磁鐵原理的最初發現。1823年,斯特金也做了一次類似的實驗:他在一根並非是磁鐵棒的U型鐵棒上繞了18圈銅裸線,當銅線與伏打電池接通時,繞在U型鐵棒上的銅線圈即產生了密集的磁場,這樣就使U型鐵棒變成了一塊「電磁鐵」。這種電磁鐵上的磁能要比永磁能大放多倍,它能吸起比它重20倍的鐵塊,而當電源切斷後,U型鐵棒就什麼鐵塊也吸不住,重新成為一根普通的鐵棒。
斯特金的電磁鐵發明,使人們看到了把電能轉化為磁能的光明前景,這一發明很快在英國、美國以及西歐一些沿海國家傳播開來。
1829年,美國電學家亨利對斯特金電磁鐵裝置進行了一些革新,絕緣導線代替裸銅導線,因此不必擔心被銅導線過分靠近而短路。由於導線有了絕緣層,就可以將它們一圈圈地緊緊地繞在一起,由於線圈越密集,產生的磁場就越強,這樣就大大提高了把電能轉化為磁能的能力。到了1831年,亨利試制出了一塊更新的電磁鐵,雖然它的體積並不大,但它能吸起1噸重的鐵塊。
這段轉引我覺得不錯,很符合你的問題,按照歷史年代發生的次序來敘述電磁鐵的發展史,兼有部分科學家在內,應該對你有用。
B. 磁鐵是誰發明的
磁鐵不是那個發明的,自然中就有天然的磁鐵.磁鐵不是人發明的,有天然的磁鐵礦,最早發現及使用磁鐵的應該是中國人。所以"指南針"是中國 人四大發明之一。至於成分那就是鐵、鈷、鎳等.其原子結構特殊,原子本身具有磁矩. 一般的這些礦物分子排列混亂.磁區互相影響就顯不出磁性.. 但是在外力(如磁場)導引下分子排列方向趨向一致.就顯出磁性.也就是俗稱的磁鐵.鐵 鈷 鎳 是最常用的磁性物質 基本上磁鐵分永久磁鐵與軟鐵 永久磁鐵是加上強磁 使磁性物質的自旋與電子角動量成固定方向排列 軟磁則是加上電流(也是一種加上磁力的方法) 等電流去掉 軟鐵會慢慢失去磁性 至於最早磁鐵誰發現 最古老的記載是中國黃帝大戰蚩尤的指南車 所以稱為中國四大發明之一了!中國在西元前一世紀即知道有磁鐵極化的情形。戰國時代,就曾 利用一根自然磁鐵,放在有刻度 的銅盤上,用來占卜。北宋時利用兩種方法製造出人工磁鐵,一 種是將燒紅的鐵針,置於南北方向,急速冷卻後,利用地球的磁 場將鐵針磁化;另一種是用磁石磨擦鐵針而成。《夢溪筆談》中記載了磁偏角的存在,發現在磁偏角的影響下,磁針指向南方,比真正的南方略偏東。依據這些 知識,而發展出將磁鐵做為指南針的科學應用。 磁鐵只是一個通稱,是泛指具有磁性的東西,實際的成分不一定包含鐵。較純的金屬態的鐵本身沒有永久磁性,只有靠近永久磁鐵才會感應產生磁性,南天磁鐵專業生產,一般的永久磁鐵裡面加了其他雜質元素(例如碳)來使磁性穩定下來,但是這樣會使電子的自由性降低而不易導電,所以電流通過的時候燈泡亮不起來。 鐵是常見的帶磁性元素,但是許多其他元素具有更強的磁性,像南天強力磁鐵很多就是銣鐵硼混合而成的.
C. 磁鐵現在離發明多少年了
戰國時期中國人已經發現磁鐵(天然磁石)並製造了司南(指南針),經過千百年的發展,今天磁鐵已成為我們生活中的必不可少的功能材料。通過先進的粉末冶金工藝合成不同材料的合金,可以達到並超過與吸鐵石的效果,而且還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磁力。在18世紀就出現了人造的磁鐵,但製造更高磁力材料的過程卻十分緩慢,直到20世紀20年代製造出鋁鎳鈷(AlNiCo)。隨後,1948年製造出了鐵氧體(Ferrite),70年代製造出稀土磁鐵[Rare Earth magnet ]釤鈷(SmCo),1986年釹鐵硼(NdFeB)誕生,這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強的磁鐵。
D. 世界上第一塊磁鐵什麼時候在哪個國家被誰發明的
5000年前人類發現天然磁鐵(Fe3O4)
2300年前中國人將天然磁鐵磨成勺型放在光滑的平面上,在地磁的作用下,勺柄指南,曰「司南」此即世界上第一個指南儀。
1000年前中國人用磁鐵與鐵針摩擦磁化,製成世界最早的指南針。
1100年左右中國將磁鐵針和方位盤聯成一體,成為磁鐵式指南儀,用於航海。
1405-1432鄭和憑指南儀開始人類歷史上航海的偉大創舉。
1488-1521哥倫布,伽馬,麥哲倫憑藉由中國傳來的指南儀進行了聞名全球的航海發現。
1600英國人威廉.吉伯發表了關於磁的專著「磁鐵」,重復和發展了前人有關磁的認識和實驗。
1785法國物理學家C.庫侖用扭枰建立了描述電荷與磁極間作用力的「庫侖定律」。
1820丹麥物理學家H.C.奧斯特發現電流感生磁力。
1831英國物理學家M.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
1873英國物理學家J.C.麥克斯韋在其專著「論電和磁」中完成了統一的電磁理論。
1898-1899法國物理學家P.居里發現鐵磁性物質在特定溫度下(居里溫度)變為順磁性的現象。
1905法國物理學家P.I.郎之萬基於統計力學理論解釋了順磁性隨溫度的變化。
1907法國物理學家P.E.外斯提出分子場理論,擴展了郎之萬的理論。
1921奧地利物理學家W.泡利提出玻爾磁子作為原子磁矩的基本單位。美國物理學家A.康普頓提出電子也具有自旋相應的磁矩。
1928英國物理學家P.A.M.狄拉克用相對論量子力學完美地解釋了電子的內稟自旋和磁矩。並與德國物理學家W.海森伯一起證明了靜電起源的交換力的存在,奠定了現代磁學的基礎。
1936蘇聯物理學家郎道完成了巨著「理論物理學教程」,其中包含全面而精彩地論述現代電磁學和鐵磁學的篇章。
1936-1948法國物理學家L.奈耳提出反鐵磁性和亞鐵磁性的概念和理論,並在隨後多年的研究中深化了對物質磁性的認識。
1967旅美奧地利物理學家K.J.斯奈特在量子磁學的指導下發現了磁能積空前高的稀土磁鐵(SmCo5),從而揭開了永磁材料發展的新篇章。
1967年,美國Dayton大學的Strnat等,研製成釤鈷磁鐵,標志著稀土磁鐵時代的到來。
1974第二代稀土永磁-Sm2Co17問世。
1982第三代稀土永磁-Nd2Fe14B問世。
1990原子間隙磁鐵-Sm-Fe-N問世。
1991德國物理學家E.F.克內勒提出了雙相復合磁鐵交換作用的理論基礎,指出了納米晶磁鐵的發展前景。
E. 用電池磁鐵和銅線做的小發明
電是怎麼生產出來的?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不得不提到一位偉大的科學家―法拉第,正是他製造了世界上第一台電磁感應發電機,成為人類電氣時代的開拓者。 法拉第在一七七一年七月二十二日出生於英國,父親是一位制鐵的工人,家境不好。法拉第沒有機會進入學校進行正規教育,只能在一個書店做學徒,好學的法拉第在七年的時間內積累了大量的電學知識。一次偶然的機會使他成為當時倫敦皇家學院院長戴維的助手,從而改變了他的一生,最終成為了一名偉大的科學家。 一八二0年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的奧斯特,偶然中發現一條通有電流的導線,當貼近磁針時,磁針就會偏轉,不再指向北極了。電流和磁石這兩種奇妙的現象,原來人們以為是毫無聯系的,現在竟發現有這樣的聯系,引起了世界科學家們的注意。法拉第也立即被這一發現吸引住。 就在這一年戴維發現,凡是鋼鐵被通過電流的導線環繞時,便成為磁鐵,即電磁鐵。一八二一年英國化學家武拉斯吞當聽到奧斯特的發現之後便想到,如果磁石的一端放進一根通電流的導線,電線就應該自行旋轉起來。於是便到戴維的實驗室里去作實驗,結果失敗了。這次失敗使武拉斯吞很掃興,便不想再繼續作下去了。 但是法拉第卻覺得這是有希望的。他決定自己去作這樣的實驗。一八二一年九月三日,他終於第一次看到了通電的導線在磁場中發生旋轉的現象。他在實驗室中高叫著:「它們轉動了!」他象個孩子似地圍著桌子狂跳起來,並把他剛剛結婚的妻子呼喚到他的實驗室里去參觀他的這個成功的實驗。這是法拉第在二十九歲時發生的事。 法拉第常常問自己:電轉化為磁是一種感應,為什麼不能有一種反感應呢?既然由電可以產生磁,又為什麼不能由磁而產生電呢?一八二二年法拉第在自己的日記中寫著:「轉磁為電」。這就是他需要為之奮斗的目標。法拉第也認識到電是一種很有用的東西,伏特電池雖可以獲得穩定的電流,但價錢太昂貴,能花很少的錢產生出電流來,這是當時的急需。 有一天,他得到一塊圓柱形的長條磁石,長8.5英寸、厚3/4 英寸的圓柱形磁石, 又以203英尺長的銅線繞在一個空的圓筒內,銅線的兩端串接一個電流計,銅線是不通電流的。他將磁石的一端挨近銅線,電流計的指針不動。忽然他把磁石完全插入銅線圈內,電流計的指針卻突然動起來了。他急忙又把磁石抽了回來,指針又動了一下。難道真的有電流產生出來了嗎?法拉第驚喜起來。他試了一次又一次,果然感應電流產生出來了。這是法拉第一生中最大的發現。 法拉第又堅持研究很久才得出結論:金屬線與磁石之間的相對運動是產生感應電流的必要條件。進一步他又引入了磁力線的概念,總結出被後人稱為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的定理。為了使磁電為人類所用,他又製造了世界上第一台電磁感應發電機。當然,這一部發電機是很簡陋的,卻是日後復雜發電機的始祖。他把一塊銅制平面板的邊,放於一塊有永久性磁力的磁石兩端之間,又把一片狹長的銅和一片狹長的鉛放,放在平面板的邊上,作為收電之用,然後又裝上一個電流計,當平面板旋轉時,電流計上的指針也隨著移動,這樣,一種有變化的電流,就在銅制平面板的邊中產生了。 法拉第把這項發明公諸於世,為人類開發了一個永不枯竭的金礦,但是他放棄了任何金錢的報酬,再度回到了實驗室工作。 兩百多年過去了,盡管現在發電機的種類繁多,如同步發電機、非同步發電機等;容量從幾微瓦到上億瓦;發電方式各不相同,有火力發電、水力發電、風能發電、核能發電等。但是他們的原理卻是與法拉第造的第一台發電機的原理是相同的,都是法拉第電磁感應原理。 當然不可否認,科技的發展也產生新的發電原理,如磁流體發電,太陽能電池,燃料電池等,但是它們還只是停留實驗室中,未被大量使用。展望未來,各種發電方法定會給我們帶來更多方便、潔凈的電能。
追問:
偶買噶的
F. 電磁鐵發明者
1822年,法國物理學家阿拉戈和呂薩克發現,當電流通過其中有鐵塊的繞線時,它能使繞線中的鐵塊磁化。這實際上是電磁鐵原理的最初發現。1823年,斯特金也做了一次類似的實驗:他在一根並非是磁鐵棒的U型鐵棒上繞了18圈銅裸線,當銅線與伏打電池接通時,繞在U型鐵棒上的銅線圈即產生了密集的磁場,這樣就使U型鐵棒變成了一塊「電磁鐵」。這種電磁鐵上的磁能要比永磁能大放多倍,它能吸起比它重20倍的鐵塊,而當電源切斷後,U型鐵棒就什麼鐵塊也吸不住,重新成為一根普通的鐵棒。
G. 與磁鐵有關的小發明小製作
一根縫衣針,用磁鐵把它磁化,然後用棉線拴在針的中間部位,掛在一個支架上,就成為一個指南針了。再做一個浮式指南針:
拿一根磁化了的鋼針,橫向穿過一塊小軟木塞,放在一個盛水的陶瓷碗內,就是一個浮式指南針。
我們還可以做一個更講究的匣式指南針:
找一個小圓紙盒或者塑料盒(不能用鐵盒)。用硬紙剪一個和小盒一樣大小的圓片,上面貼一張白紙,標出S、N等字樣,把一個塑料圖釘從背面摁在圓紙片上,把圓紙片放入盒內,盒中心就有一個直立向上的針柱了。再找一個廢刮鬍子刀片,剪成狹長的菱形,用釘子在中心位置打一個小坑,放在針尖上試一試,如果不能平衡,就用剪刀修理,直到能平衡為止。把它放在強磁鐵上磁化,然後架到盒內的針柱上。在盒口蒙上一層透明玻璃紙(用玻璃更好),把原來的盒蓋開一個大孔再蓋上去,就是一個盒式指南針了。
一個能自由旋轉的磁體,在靜止的時候,總是指向南北方向。人們了解到磁體的這種特性以後,就利用它來製造指示方向的工具——指南針。
磁針靜止以後,為什麼總是指向南北呢?因為地球是個大磁體,它的兩個磁極接近於地球的兩極,在地磁力的作用下,磁針就被吸到南北方向上了。我們知道,異名磁極是相吸的,地磁的S極在北端,N極在南端,因此,磁針的N極總是指向北方,S極總是指向南方。磁針的磁極和地球的磁極並沒有接觸,它們卻能互相吸引,這表明磁體的周圍存在一種看不見的東西,人們把它叫做「磁場」。地球磁場的存在是磁針能夠指示南北的原因。
世界上最早的指南針,要算我國戰國時期製造的「司南」了。它是把天然磁鐵琢磨成勺子的形狀,勺柄是S極,使重心落在圓而光滑的勺頭正中,然後把勺子放在一個光滑的盤子上。使用的時候,把勺頭放平,用手撥動它的柄,使它轉動。等司南停下來,它的長柄就指向南方。那時候,有的人到山裡去采玉,怕迷失方向,就帶上司南來辨別方向。
發明司南以後,人們不斷地研究和改進指南的工具。到了北宋初年,又製造出了指南魚。它是用一塊薄薄的鋼片做成的,形狀很象一條魚。魚的肚皮部凹下去一些,象小船一樣,可以浮在水面上。把它磁化以後,放到盛水的瓷碗里,就能指示方向了。因為水的摩擦力比固體小,指南魚轉起來比較靈活,所以它比司南更靈活更准確了。
當時還有用木頭做的指南魚,就是用一塊木頭刻成魚的樣子,象手指那麼大。從魚嘴往裡挖一個洞,裡面放上條形磁鐵,使它的S極朝魚頭,用蠟封住口。另外用一根針插到魚嘴裡,指南魚就做好了。把它放到水面上,魚嘴裡的小針就指著南方。
我國不但是世界上最早發明指南針的國家,而且是最早把指南針用在航海事業上的國家。據記載,南宋的時候,航海的人已經用「羅盤」來指示航向了。這是把指南針和羅盤結合起來的指南工具。羅盤的盤有用木頭做的,也有用銅做的,盤的周圍刻上東南西北等方位,盤中央放一個指南針。只要把指南針所指的方向,和盤上的正南方位對准,就可以很方便地辨別航行方向了。
在軍事上也用到指南針,行軍作戰的時侯,如果遇到陰天黑夜,就用指南針來辨別方向。
H. 大約兩千多年前中國人用磁鐵發明了什麼
大約兩千多年前,中國用磁鐵發明了指南針。並把指南針應用到戰爭和航海上。並通過阿拉伯人傳播到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