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輩分誰發明

輩分誰發明

發布時間:2021-09-21 11:20:23

『壹』 畢氏起源 近百年輩分的排序

一、姓氏淵源:
1、源於姬姓,出自周文王第十五子姬高之後,屬於以國名為氏。
據史籍《通志?氏族略》和《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周文王第十五子高,封於畢地,故稱為畢公高,並建立畢國。
三千多年以前的畢國在今陝西長安、咸陽兩縣之北,也就是渭水的南北岸之地。該地又稱為畢陌、畢原或咸陽原,在周朝初年,十分受到西周王室的重視,因為大名鼎鼎功在國家民族的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逝世以後,都是葬在此地。畢公高其子畢萬事晉,乃封於魏,其後代改姓為魏,並且成為戰國時代的著名姓氏。仍居於畢國者,遂以國名為姓,稱為畢氏,並且歷代相傳,一直沿用到了三千多年以後的今天。正由於這樣,現在的畢姓跟魏姓是同一血脈的一家人。
發源於陝西的畢氏,後來主要繁衍於河南和山西境內黃河北部的一大片地方,到了漢朝則有一支遠遠地遷徙到山東的東平郡,並且繁衍成為當地的望族,相國庄始祖興公正是由東平郡所轄的濰縣遷來,這就證明相國庄畢氏一族為始祖畢公高之嫡系子孫。
2、源於任姓,屬於改姓為氏。
據史籍《世本》記載:「系自任姓所改。」
3、源於西域畢國胡人,屬於以國名為氏。
4、源於各族變姓,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北魏孝文帝時改代北鮮卑族出連氏為單姓畢。
匈奴屠各族亦有畢姓。
達斡爾族畢力夾氏,漢姓為畢、楊。
赫哲族畢拉氏,漢姓為畢。
今彝族、滿族、蒙古族、土家族等民族均有此姓。
二、得姓始祖:畢公高。
周初著名政治家。關於畢姓的姓源,歷來有關姓氏的古籍,考證的結果都是一樣的。史籍《姓氏考略》上說:「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之後以國為氏,望出河內、東平、太原」;史籍《唐書宰相世系表》則指出:「畢公高之後」;史籍《萬姓統譜》上也記載說:「《左傳》有畢萬,《晉語》有畢陽」。
商朝末年,周文王的第十五子高,隨周武王興師伐紂立下赫赫戰功。西周建立後,他負責處理被商紂王關押的犯人。他採取寬大為懷,平反了不少冤獄,表彰了因直諫受害的功臣,因而名聲鵲起,為「周初四聖」之一。後被周武王封於畢國,爵位為公。世稱畢公高。周武王駕崩後,其為顧命大臣之一,他與周、召二公等一起輔政,使周王朝的經濟文化有了較大的發展,並形成了「成康之治」的盛世。他的後人有一支以國為氏,稱畢姓,他們尊畢公高為畢姓的得姓始祖。
三、遷徙分布:
三千多年前的畢國在今陝西長安、咸陽兩地之北,也就是說渭水的南北兩岸乃畢姓之發祥地。這個地方又稱為畢陌、畢塬或咸陽塬。在周朝初年,受王室十分重視,因為大名鼎鼎功在國家民族的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逝世以後,均葬在此地。在周朝的八百七十餘年間,周文王的這支畢姓子孫一直顯赫於世。
春秋時代畢公高的後裔畢萬,後當了晉獻公的大夫,被晉國封在魏,成了後世魏姓的始祖,而畢萬後代魏文侯後來與韓、趙兩家瓜分了原來的晉國即「三家分晉」,自立為諸侯,且國勢日益強盛,最終成為戰國七雄之一。由此可以看出當年始祖畢公高後裔的顯赫情形。在春秋時改姓魏的畢姓後裔,僅僅是畢公高的眾多子孫中的一支。其餘的子孫,雖然以後也有改了他姓的,但其嫡系子孫仍然保留著原來的畢姓,並且歷代相傳,一直沿用到了三千多年以後的今天。春秋時期,畢公高的後裔畢萬仕晉,因功封於魏,到其曾孫魏文侯時,三家分晉,因此有畢姓改成魏姓者。雖如此,畢姓此際在山西紮根卻是不爭的事實。戰國時,滕國(今山東滕州)有畢戰,說明此際畢姓已進入山東。
先秦時期,畢姓主要繁衍於河南和山西境內黃河以北的一大片地方。
西漢時期,南越將軍畢取降漢,被封為侯。並有涿人(今河北涿州)畢野白,這些史實表明,畢姓在北方已擴展於今河北,南方的廣西也有了畢姓人。此際,一支畢姓遠徙山東省東平,並且繁衍成為當地的望族。
魏、晉、南北朝時期,居於東平郡的畢姓繁衍日盛,可謂族大人眾,名人輩出,此際見諸史冊之畢姓名人,多父子、兄弟等有血緣關系者。另外,畢姓太原郡望、河內郡望、河南郡望已日益壯大,北魏出連氏改畢姓後,入遷洛陽,使畢姓河南郡望尤為昌盛,並蔭及河內。唐安史之亂後,京兆人(今陝西西安)畢宏入蜀,偃師人畢構裔孫一支遷居鄆州須昌(今山東東平)。
唐朝末年,因避回鶻擄掠和黃巢之亂,有畢姓南及兩湖一帶。
北宋時,代州雲中人(今山西大同)畢士安因仕宦落籍河南鄭州,其孫畢良史先遷蔡州上蔡,靖康之恥後,避居江東。與此同時,有畢姓因仁宦或避難之故遷居江西、浙江、安徽等地。
明初,山西畢姓人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陝西、山東、河南、河北、北京、天津等地。清乾隆年間以後,河南、山東的畢姓人,伴隨闖關東的風潮,通過海路,入遷東北三省。此際亦有沿海之畢姓赴台,或到東南亞和歐美各地者。
如今,畢姓在全國分布甚廣,尤以山東、河南、黑龍江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之畢姓約佔全國漢族畢姓人口的70%。
畢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二十五位的姓氏,人口約一百七十六萬余,佔全國人口的0.11%。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為三川郡。西漢高宗二年(公元前205年)改為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於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被廢黜,後又復為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為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於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為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為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為河南省。
河內郡:晉朝人認為,古以黃河以北為河內,以南、以西為河外。春秋末期楚漢之際置郡,治所在懷縣(今河南武涉),當時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黃河以北、京漢鐵路以西一帶地區,包括汲縣。魏文帝黃初年中,河內郡析置朝歌郡(今河南淇縣)改屬冀州(今河北冀縣),四縣隨之改屬、後又回歸河內郡。屬司州河南尹的有卷(今河南原陽)、原武、陽武三縣。屬兗州(州治廩丘,今山東鄄縣)陳留國的有封丘、酸棗、平丘、長垣四縣,屬兗州東郡的有燕。西晉時期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陽)。隋朝時期於野王為河內縣,隋、唐兩朝的河內郡即懷州。元朝時期設為懷慶路。明、清兩朝為懷慶府,河內縣之名不變,常為治所。民國政府時,改河內縣為沁陽縣。
東平郡:西漢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改大河郡為東平國。南朝宋改為郡,治所在無鹽(今山東東平)。轄七縣,包括今山東濟寧、東平、汶上、梁山等地。南北朝時期的北齊廢黜。宋朝宣和年間以鄆州為東平府,治須城(今山東東平)。明、清兩朝為州。民國時期改為縣。
太原府:戰國時期秦國庄襄王四年(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隋朝時期改晉陽為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中年,改並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後宋朝、金國的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為府。民國時期為市,山西省會所在。
2、堂號:
河內堂:以望立堂。
經訓堂:清朝的畢沅幼年就失去父親,全靠母親張藻培育成人。張藻是當時頗有名氣的才女,不僅能詩,而且學問淵博,著有《培遠堂集》。畢沅在她的調教下,六歲能讀《詩經》、《離騷》,十歲便通曉聲韻,善作詩文。隨後,張藻又親自把畢沅送到蘇州靈岩山,拜著名學者、詩人沈德潛和經學大師惠棟為師,以進一步拓寬視野。後來,畢沅中狀元當官,離開京城到陝西任巡撫,張藻還以母親特有的情懷,作五十四句二百七十言《訓子詩》,殷切期望兒子「不負平生學,弗存溫飽志;上酬高厚恩,下為家門庇」。畢沅為了銘記母親和皇上的恩賜,特將室名稱作「經訓堂」,將自己的詩文集名為《經訓堂集》。張藻病故後,清乾隆大帝特賜御書「經訓克家」四字予以褒揚。
廉介堂:資料有待補充。

『貳』 古人起名都喜歡用輩分,為什麼現在用輩分的越來越少了

說起中國人的姓名,那是有很久遠的淵源的,從遙遠的母系社會就開始了給人們起名字,只是那個時候的名字都是很隨意的,但到了現在人們的名字所包含的內容越來越多。相信大家都知道在很早以前的時候,人們取名字都是有規矩的,是要嚴格按照族譜中的輩分來取名字的,而這也就是為什麼有很多年齡大的人稱呼一些年齡小的人為“叔叔”或者是“姑姑”等等,這就是我們經常所說的輩分。但是從現在來看,人們對輩分這個東西已經慢慢的淡忘了,而造成這個結果的主要原因是受到了現在文化的影響。

之後朱元璋還發明了對我國在取名字上有很大影響的取名方法,他規定後代取名字的時候,姓後面必須有兩個字,第一個字為輩分,第二個字就可以隨意取。

『叄』 曾姓的輩分排名怎樣排

63代至67代(明建文2年賜):宏、聞、貞、尚、衍。
68代至77代(明崇禎元年定):興、毓、傳、紀、廣、昭、憲、慶、繁、祥。
78代至87代(清同治二年定):令、德、維、垂、佑、親、紹、念、顯、揚。
88代至97代(清同治九年賜):世、代、朝、廷、用、安、邦、治、國、賢。

太子巫

曾姓起源於姒姓。

黃帝的第25子叫昌意,昌意生顓頊,顓頊生鯀,鯀生禹。據說鯀的妻子因夢食薏苡而生禹,當時的舜帝就賜予禹姒姓。發明甑的曾人部落,是姒姓部落的一支。禹治水成功,舜將帝位禪讓給禹。禹的兒子啟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世襲王朝夏朝,國號夏後氏。

夏朝建都於陽城,即今河南禹州市。夏王少康封其次子曲烈為甑子爵,在甑(今山東臨沂市蘭陵縣向城鎮)建立鄫國。古代習慣以封地為姓,曲烈便從此姓鄫。實力並不強大的鄫國歷經夏、商、周,直到春秋,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國所滅。懷著亡國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鄰近的魯國。其後代用原國名「鄫」為氏,除去邑旁(阝),表示離開故城,不忘先祖,稱為「曾」。[4]

曾姓長久以來,一脈傳自禹的後裔太子巫,名副其實的4000年前是一家,故有「天下一曾無二曾」的說法。[2]

來源二:

少數民族曾姓。在京族、彝族、土家族、布依族、滿族、苗族、黎族中都有少量曾姓存在,但其絕大部分的父系是漢族。[2]

『肆』 輩分是不是因為方便編寫族譜才發明的

不全是,只要是一種傳統的尊重,中國是很注重禮儀的國家之一,從古代就有祭祖的習俗,輩分也是一種尊稱,長幼有別以表示對長輩的敬意。

『伍』 輩分是如何規定的

輩分有很多,也算是一種文化符號。

輩分,指在家族、親友的長幼先後中所居的地位。主要有高祖輩、曾祖輩、祖輩、父母輩、平輩、矮輩之分。亦作「 輩份 」,指家族、親友之間的世系次第。

輩分的排列常常體現在人名中,使用輩分用字不僅便於在同族中排行輩,認輩分,也便於修宗譜。一般而言,以字定輩分者,都將這些輩分字置於姓之後,如張學良、張學思、張學銘。上至皇族,下至百姓都有輩分。

但是,普通老百姓的輩分不是特別講究,如小說《白鹿原》中白嘉軒的兒子白孝文、白孝武兄弟,這個「孝」字是取忠孝之類的用字,沒有特別嚴格的輩分用字沿革。再如,我們的父輩名中,輩分用字一般取寓意較好的字來使用。

在這種宗族觀念下,一般排輩分主要體現在男丁中,女子不入宗譜,故不採納。現今,許多家庭中的姐妹看似有使用輩分字的,但一般只是任選一個相同的字用在姊妹中,以表示姐妹關系,並無序輩之意。行輩字是宗族內部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並不是父母或本人可以隨便選用的。

宗譜的行輩字派用以加強宗法制度,所以其用字也充分反映了這一目的,主要有三類,一類是美德或吉祥的字,如:德、仁、明、孝、福、祿、吉、祥、賢等;第二類是希望宗族延續和昌盛的字,如:永、傳、昌、盛、興、延、繼、承等;第三類是懷念先祖和歌頌皇天恩德的字,如:澤、祖、顯、榮、恩、錫、啟、先等。

『陸』 輩分怎麼排

輩分一般是根據名字中間的那個字算的,拿建,興,家為例:王建國,王建業是一輩的,比他們小一輩的按照輩分應該叫王興X,再小一輩的就叫做王家X,根據名字中間這個字可以很清楚的判斷出他們的輩分。

輩分叫做字輩,也被稱為字派,是指名字中用於表示家族輩份的字(多為名字中間的字),俗稱派。其意蘊為修身齊家,安民治國,吉祥安康,興旺發達。

字輩是中國傳承千年的重要取名形式,也是中國古代一種特別的「禮」制。但在現代社會運用逐漸變少,人們取名比較隨意一些,但是族譜上還是會有字輩的名稱。

再說一個明朝皇室的字輩。明太祖給每個兒子定了一個輩分表,每個表20個字,從他的孫子開始依次向下起名字。還有一個規定,從子輩起,每五個字輩的命名,以五行順序,在同輩之內依次以偏旁部首命名。順序是:木——火——土——金——水,輪迴旋轉。

如成祖(朱棣)、仁宗(朱高熾)、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鎮)、憲宗(朱見深)、孝宗(朱祐樘)、世宗(朱厚熜)、穆宗(朱載垕)、神宗(朱翊鈞)、光宗(朱常洛)、熹宗(朱由校)。其名諱偏旁部首分別為木、火、土、金、水、木、火、土、金、水、木。

『柒』 哪位高人知道我國人民的輩分的名稱(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等),是誰發明的來歷

1、祖輩 祖輩的親屬,按古代關於宗親的范圍,是從高祖開始。高祖以上的直系祖先則稱為遠祖、先祖、先人、鼻祖(鼻,始的意思)。 (1)祖:在古代,廣義是指所有父輩以上的男性先輩,狹義則是指祖父。 (2)祖父:又稱為「王父」、「大父」、「祖君」。在古代,「公」、「太公」、「翁」也可用來稱呼祖父;如今對祖父最常見的稱呼是「爺爺」。 (3)祖母:又可以稱為「大母」、「王母」、 「重慈」。又因古人有妻有妾,所以祖母又有 「季祖母」、「庶祖母」、「妾祖母」之分。祖母之稱古今通用。 (4)婆:是古代對成年婦女的很普遍的稱呼,也可以用來稱祖母。 (5)奶奶:是今天對祖母的普遍稱呼,古代的使用較晚。作為稱謂,「奶」最早是作為乳母之稱,以後又用以稱母親,又作為對以婚婦女的較廣義的稱呼。 (6)堂祖父、從祖父、伯公、伯祖、伯翁、叔公、叔祖、叔翁等:這些是對祖父的兄弟的稱謂。 (7)堂祖母、從祖母、伯婆、伯祖母、叔婆、叔祖母等:這些是對祖父兄弟妻子的稱謂。 2、曾祖輩 (1)曾祖:即祖父之父。古代還有「太翁」、「曾翁」、「曾大父」、「大王父」、「王大父」、「太公」、「曾太公」等稱呼,比較特殊的是稱「曾門」。 (2)曾祖母:指曾祖之妻,還可以稱為「太婆」、「曾祖王母」、「太奶」,其中較常見的為「太婆」。 3、高祖輩 (1)高祖:即曾祖之父,古今多稱為高祖父,也有稱為「高祖王父」、「高門」。但需注意的是,古代對高祖之上的歷代遠祖也可稱為高祖。 (2)高祖母:指高祖之妻,或稱「高王祖母」。 4、父母 (1)父母:父母是親屬中最重要的親屬,除「父母」、「雙親」、「二老」、「爹娘」等古今通用的合稱外還有「高堂」、「嚴君」、「尊親」、「嚴親」、「兩親」、「親闈」等以及文人筆下的「所生」、「椿萱」等對父母的代稱。 (2)父、父親:是對父親古今習見的稱呼,還可以稱父親為「公」、「翁」、「尊」、「大人」、「嚴君」、「爺」、「爹」、「爸」、「老子」等。 (3)尊:古代常見的敬稱用語,稱自己的父親可稱「家尊」,稱對方的父親則稱「令尊」。 (4)爺:古代對成年男子較廣義的稱呼,宋代開始用作對祖父之稱,魏晉南北朝就用作對父親之稱,或寫作「耶」。 (5)母:是對母親最常見的稱呼。而在古代對母親的稱謂中,大都和「母」相似,又用作對成年婦女或老年婦女的泛稱。其中較重要的有:「婆」、「娘」、「娘娘」、「姥」、「大人」、「媽」、「慈」、「家家」和「姊姊」等。 (6)繼母:如果自己的母親去世、離異或被父輩逐出,則稱續娶之妻為繼母、繼親、後母、假母、續母。 (7)出母:如果自己的母親離家之後還能相見,則稱為出母。 (8)生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稱自己的生身母親為「生母」或 「本生母」。 (9)庶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如果自己的生母是正妻,則稱父親之妾為「庶母」、「少母」、「諸母」、「妾母」。 (10)家家和姊姊:是中古時期對母親的兩種特殊稱呼。 (11)姨: 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無論自己的生母是妻或妾,對父親的妾都可以稱為「姨」、「姨姨」、「阿姨」。 ( 12 )義父:指是在自己的父親之外再拜認某人為父,這個「義」字有外加、假、代、自願等意。 ( 13 )義母:指是在自己的母親之外再拜認某人為母。 5、與父親相關的親屬 (1)諸父、諸母:是對父親的兄弟及其妻室的統稱。 (2)世父:對父親的兄弟的稱謂,現在更多的場合是稱「伯父」、「叔父」 或簡稱「伯」、「叔」。古人偶爾將幾個叔父按伯、仲、叔、季的排行次序,分別稱為「伯父」、「仲父」、「叔父」、「季父」。 (3)伯母、叔母:是對父親的兄弟的妻室的稱呼。 (4)從父:對父親的叔伯兄弟可統稱「從父」,又可分別稱為「從伯」、「從叔」。 (5)姑:對父親的姊妹可稱為「姑」(沿用至今),又可以稱為「諸姑」、「姑姊」、「姑妹」,對已婚者一般都稱為「姑母」、「姑媽」,與今不同的是偶爾也稱「姑娘」。 (6)姑父:對姑母的丈夫,既可稱為「姑父」、「姑丈」,又可以稱為「姑婿」、「姑夫」。 (7)表兄弟:對姑母的子的稱謂。 (8)表姊妹:對姑母的女的稱謂。 6、與母親相關的親屬 (1)外祖父:對母親的父親,稱其為「外祖父」(與今同),又可稱為「外翁」、「外大人」、「家公」、「老爺」等。 (2)外祖母:對母親的母親,稱為「外祖母」、「外婆」(與今同),又稱為「姥姥」、「老老」等。 (3)舅:對母親的兄弟,古今均稱「舅」,在不同場合,可加上一些修飾或補充性文字,如:「舅氏」、「舅父」、「嫡舅」、「元舅」、「堂舅」等。 (4)舅母:對舅父之妻的稱謂。 (5)姨母:對母親姊妹的稱呼,先秦時稱為「從母」,秦漢以來則稱為「姨母」,或稱為「姨娘」、「姨婆」、「姨媽」等。 (6)姨父:對姨母之夫稱為「姨夫」或「姨父」。姨母之子女也稱「表兄弟」、「表姊妹」。 (無論是舅父之女、姨母之女,還是姑母之女,都可以以「表兄弟」、「表姊妹」相稱,古人統稱為「諸表」。) 7、考** 「考」和「**」在先秦時是對父母的異稱,無論生死均可用。秦漢以來,父母死後仍可稱為考**,但生前不再稱考**,考**只用來對死去的父母之稱。而且,考**不僅用來稱死去的父母,死去的祖輩乃至更早的直系先輩均可用考**相稱(在先秦時則是對先祖的泛稱)。 8、夫妻 (1)夫:或作「丈夫」,本是對成年男子的美稱,但又用作夫妻之夫。「夫」 加上其它附加成分的表示丈夫意的相關稱謂很多 ,如:「夫子」、「夫君」、「夫主」、「夫婿」等。除此,還可以用「良人」 、「郎」、「丈人」、「君」、「老公」、「官人」、「漢子」等稱呼丈夫。 (2)妻、妻子:是由古至今對妻的最主要的稱呼。在妻之前加上各種附加成分,還有「賢妻」、「良妻」、「仁妻」、「令妻」、「嬌妻」等。除此,還可用「婦」、「室」、「君」、「夫人」、「娘子」、「渾家」、「內」、「老婆」、「婆娘」、「太太」等來稱呼。 9、與丈夫相關親屬 (1)公:也稱公公,對丈夫之父,古稱為「舅」,也稱為「公」、「公公 」。這些稱呼正是今天稱丈夫之父為「公」、「公公」、「老人公」的前身。 (2)婆:也稱婆婆,對丈夫之母,古稱為「姑」以及由「姑」派生出的「君姑」、「嚴姑」、「慈姑」、「阿姑」等。後又稱「婆」、「婆婆」。 (3)舅姑、姑舅:是早期對丈夫父母的合稱。近者稱「公婆」。此外還有一個常見的稱呼是「姑章」,或作「姑嫜」。 (4)伯叔:對丈夫的兄弟的稱謂,與近代所稱的「大伯」、「小叔」是一致的。 (5)小姑:對丈夫妹妹的稱謂。 10、與妻子相關親屬 (1)岳丈:是對於妻子之父的稱呼,古代還有「泰山」、「冰翁」 外舅」 「外父」、「妻父」等代稱。 (2)岳母:對妻子之母的稱謂,或稱為「丈母」。 (3)姑、外姑:早期用來對妻子之母的稱呼。 (4)舅舅:對妻子兄弟的稱呼,或稱為「舅」、「舅爺」、「舅子」等,還稱為「內兄」、「內弟」、「妻兄」、「妻弟」等。 (5)姨:對妻子的姊妹的稱呼,或稱「大姨」、「小姨」,也稱為「妻妹」、「內妹」。 11、兄弟及與其相關親屬 (1)兄:又稱為「昆」。今天則可用「哥」來稱呼兄長。有兄弟數人的情況下,稱呼中必須表示出排行,或以數字為排行,或用伯、仲、叔、季這些排行常用語等。(「哥」,古代是用得十分廣泛的稱呼,可以稱父、稱兄、稱弟、稱子。) (2)嫂:對兄的妻子的稱謂,或稱「嫂嫂」。 (3)弟:是對與兄相對者的稱呼。 (4)弟媳:對弟的妻子的稱謂,或稱「弟妹」。 (5)侄:對兄弟的子女最常見的稱呼,也可直接稱之為「兄子」、「兄女」,或稱為「從子」、「從女」、「猶子」、「猶女」。 12、姊妹及與其相關親屬 (1)女兄、女弟:古代對姊妹的稱謂,或直接稱姊妹為兄弟。「姊」又稱「姐」,與姊相對者稱為「妹」。 (2)姊夫、妹夫:對姊妹的丈夫的稱呼,也可稱為「姊婿」、「妹婿」。 (3)甥:對姊妹之子最普遍的稱呼,還稱為「外甥」、「甥女」、「外甥女」。 13、子女及與其相關親屬 (1)子:在古代是一個使用范圍較廣的稱呼,秦漢以後主要用作兒子之稱。 自己之子可稱為「犬子」、「孽子」、「不孝子」等,別人之子又可稱為「令子」、「良子」、「不凡子」、「賢子」等。除此,還可用「男」、「子息」、「賤息」、「兒子」、「兒郎」、「兒男」等來稱呼子。若有幾個兒子則有「長子」、「次男」、「幼子」等稱呼。 (2)女:對女兒的主要稱呼。對別人的女兒往往稱為「愛」或「嬡」,也稱為「令嬡」、「閨嬡」。 (3)義子、義女:指不是自己生育的,而是收養的子女,又稱「養子」、「養女」、「假子」。同時還有一個常見的代稱「螟蛉」。 (4)媳婦:對兒子之妻的稱呼。最初只稱為「婦」,後因兒子又稱為「息」,所以子之妻又稱為「息婦」,或寫作「媳婦」。 (5)婿:對女兒丈夫的稱呼,或稱為「女婿」、「子婿」、「郎婿」、「快婿」等。除此,女兒之夫還可以被稱為「女夫」、「半子」、「東床」「令坦」。 女婿到了岳丈家,除了岳父、岳母可以稱「賢婿」之類,岳家一般人都尊稱其為「姑爺」、「姑老爺」。 (6)孫:對兒子的子女的稱呼,或稱「孫息」、「孫枝」。「孫」又分為「孫兒」、「孫女」,「孫女」又稱為「女孫」。 (7)外孫:對女兒的子女的稱呼。女姓還可稱為「外孫女」。

『捌』 輩分的叫法 誰發明的

- -古人

『玖』 相聲演員的輩分是怎麼排的

雖然不是朱少文發明的相聲
之前有張三錄等老先生
但是是他最早把相聲的各種手法,技巧總結出來的
而他和張先生之間雖有請教,但不是拜師.
所以現在說相聲的都拜他為祖師爺
郭德綱當初引起人們關注的段子:論相聲50年現狀.就是在紀念窮不怕朱少文專場的時候演出的.
不過,當初朱少文開山門手徒弟的時候,是拜的東方朔

『拾』 中國人排字論輩由來已久,為什麼現在用輩分起名字的人越來越少了

在傳統宗族文化中,人名被賦予獨特意義。為了同宗族之間更好地傳承和區分世系次第,古人取名不僅講究意義,更重內涵,尊卑有序長幼有別,還得避免用到祖先的名字,由此字輩也就應運而生。

有的社會學家則擔心:原本姓氏輩分在一起可區 分血緣,一旦不按輩分,自由改變後給認親帶來不便,甚至可能導致近親通婚。

隨著經濟發展、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日益豐富以及東西方文化日益互滲,姓名多樣化已成為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

與輩分誰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凌文馬鞍山 瀏覽:34
石柱鎮工商局 瀏覽:854
鋼鐵發明國 瀏覽:118
創造與魔法怎麼賣人民幣 瀏覽:101
知識產權專題答案 瀏覽:760
高發明巫溪 瀏覽:755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督導工作方案 瀏覽:454
信息化成果總結 瀏覽: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