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第一代~電子管是那年出的
1884年,當 愛迪生 在研究白熾燈泡時,在白熱的燈絲間插入了一個金屬片。他發現電流從燈絲的正極流到金屬片,而不是從負極流出。他對此並不理解,將它作為陰暗問題。無意識的,其實他已經製成了第一個二極體。 後來,英國的 弗萊明 ,愛迪生之前的助手,開始投身於為馬可尼設計無線電廣播發射機。1904年,弗萊明意識到二極體可以將交流電轉化為直流電,並且將其運用到了他的無線電檢波器中。弗萊明將這一裝置稱為熱離子管,因為它是使用熱量控制電流和水閥控制水流的原理一樣。在美國這項發明成為人們熟知的真空管。 在德國,亞瑟威乃也研究熱電子發射。1904年1月他申請了 電子管 將交流電轉化為直流電的專利。但他忽略了提及電子管可以應用在無線電波檢波器裝置中,所以未能將專利賣出,直至弗萊明申請了他的專利才啟發了他。 1906年福利斯特(1873-1961)在弗萊明的電子管的基礎上做了改良,增加了第三個元件,由此產生了三極體。這就成就了一個更好的無線電檢波器,但和愛迪生一樣,他並未意識到他的發明蘊含的巨大潛能;他的裝置被稱為「三極體」可以產生可被擴大很多的電流。 1912年,阿姆斯壯意識到費斯特的工作原理,他使用三極體發明了再生電路,不僅可以接收無線電信號並且可以將之放大到可傳播至揚聲器並且無需使用耳機即可收聽。 二極體常被用於製作聚焦圓筒,將一個放置在另一個的一側。陰極放出電子陽極收集電子。弗萊明的熱離子管被升溫至4,532°F,產生了大量的熱。福利斯特在陽極和陰極間放置了一個柵極,電子就從三極體的柵極通過,同時也包含了大量的電流。 這些早期的真空管被稱為柔性管。它們並不是最好的真空管甚至里邊還存有空氣,降低了它的使用壽命。1915年朗繆爾設計了一個更有效的真空管。有了改良的真空管,使用壽命延長了並且性能也更加穩定。改良過的真空管稱為高 真空電子管 它們的總該工作溫度下降到3,632°F。1922年由於引進了新的元件,溫度再次下降,為1,832°F。間接加熱改進了真空管的效率。 三極體將頻率限制在低於一百萬赫以內。1927年美國物理學家赫爾(1880-1966)發明了四級管來消除高頻震盪,改進頻率范圍。一年以後發明了五級真空管,使用低電壓改進性能,成為了使用最廣的真空管。 在接下來的很多年中,很多的真空管都曾被使用過。低壓/低功率的真空管應用於無線電接收機赫爾早期的數字電腦中。光電管應用於音響設備,對電影的錄音和音頻提取成為可能。陰極射線管可集中電子束,由此發明了示波器、電視和照相機。微波電子管應用於雷達,早期的宇宙通信和微波爐。存儲管可用於存儲和檢索數據,在電腦發展過程中是必不可少的。 盡管有很多的優點,真空管也有很多的不足:它非常脆弱而且壽命很短,體積很大,並且要想操作這些發熱元件必需很大的功率。繼真空管以後,1948年沃爾特豪澤布喇頓、約翰布拉頓和威廉肖克萊又發明了晶體管。它不克服了上述的缺點。1960年以後微小的清量型低電壓晶體管在商業上變得可能並且在應用上取代了大多數的真空管,但隨著1990s顯微鏡真空管的出現,真空管才再次應用與電子設備。
B. 電子管的發明對人類社會的影響
現代通信的始祖,電子管跟隨每一次大事件足跡,從電視機顯示器的發明到太空梭升空,人類登月,無處不在,電視電台,到家用功放,就在我們身邊。
C. 電子管是如何發明與發展的
眾所周知,當電子沿著一條確定的電路流動時,便會產生電流。如何讓電子聽從人們的指揮而為人類服務,這是近一個多世紀以來人們的夢想。
偉大的美國發明家愛迪生為人們指明了這條道路。1883年,他製成了一個特殊的電燈泡:他在燈泡內的燈絲附近焊上一小塊金屬片,然後給金屬片加正電壓,使得電子在燈絲和金屬片之間的空間內流動,產生了微弱的藍色光芒。其實,金屬片與燈絲並沒有直接發生接觸,在正電壓的作用下卻有電流通過;而給金屬片加負電壓時,則無電流通過。這種奇異的現象被稱為「愛迪生效應」。
1904年,曾與義大利科學家馬可尼合作進行無線電發報實驗的英國電氣工程師弗萊明參照愛迪生,製作了一個改進的燈泡。他加制了一個特種管子,並且開始在實驗中仔細研究電流在燈絲和金屬片之間的流動情況。研究的結果使他認識到,「愛迪生效應」是由於燈絲發熱引起的,這種熱效應使得電子像開水一樣「沸騰」起來,並從金屬片散入空間。他還發現自己所設計的這個特種管子還是一個優良的整流器,當金屬片帶正電時,它只允許電流朝一個方向流動。於是,弗萊明把它稱為電子管,並用它作為檢測無線電報信號的檢波器——這就是世界上的第一支電子管。
實驗中,弗萊明又在真空管里放置了正極板和負極板兩塊金屬板,當加熱負極板時,就發現有電子流入正極;在正極加上無線電信號後,通過的電流也隨之起伏。這也就是二極體。二極體是一種性能很好的新型檢波裝置,同時又為三極體這個劃時代的發明奠定了基礎。
二極體的發明使美國物理學家雷金納德·費森登能夠在1906年12月24日首次進行了聲音廣播——從馬薩諸塞州海岸播發音樂。他發射的不是如莫爾斯碼那種斷續信號,而是連續的信號,信號的振幅隨聲波的不同而有所變化。這種信號的廣播,後來就被稱為調幅廣播。
由於二極體檢波器的輸出信號很微弱,檢波效率較低,所以人們想盡辦法對這種電子管進行改進。1907年,美國一位從事無線電信號檢波工作的發明家李·德福雷斯特在二極體的正極和負極之間加上了一個金屬絲制的柵極,帶負電荷的柵極使得電子也帶有了負電,從而趨向於被驅離柵極,使只有少數電子到達金屬片。這樣,人們用增加或減少柵極負電荷的方法就可以調節流向金屬片的電子數量,也就意味著人們可以對電子的流動進行精確的控制——這就是今天三極體的標准形式,由金屬片、燈絲和柵極三種元件構成。隨後,三極體很快就被用來發射和接收無線電波。此後,德福雷斯特為美國海軍設計了第一座大功率無線電台,首次實現了使用無線電發布新聞廣播。
後來,電子管的發展又經歷了四極管、五極管,除不斷改進它的放大性能外,還盡可能向提高工作效率、加寬頻帶的方向發展。總之,20世紀的大多數電子裝置都是電子管的巧妙應用。
今天,世界上已經有幾百種各式各樣的電子管,有的像頂針那麼小,有的卻像人那麼大。除了檢測和放大無線電信號外,它們還可以將交流電變成直流電,並且可以用來接通或關掉各個獨立的電路,在電子領域里為人類做著越來越多的貢獻。
D. 電子管是誰發明的
1904年,世界上第一隻電子管在英國物理學家弗萊明的手下誕生了。弗萊明回為此獲得了這項答發明的專利權。人類第一隻電子管的誕生,標志著世界從此進入了電子時代。
網路:http://ke..com/view/50088.htm
E. 電子管的發展歷史
1883年,發明大王托馬斯·愛迪生正在為尋找電燈泡最佳燈絲材料,曾做過一個小小的實驗。他在真空電燈泡內部碳絲附近安裝了一小截銅絲,希望銅絲能阻止碳絲蒸發。但是他失敗了,他無意中發現,沒有連接在電路里的銅絲,卻因接收到碳絲發射的熱電子產生了微弱的電流。當時愛迪生正潛心研究城市電力系統,沒重視這個現象。但他為這一發現申請了專利,並命名為「愛迪生效應」。
1904年,世界上第一隻電子二極體在英國物理學家弗萊明的手下誕生了,這使愛迪生效應具有了實用價值。弗萊明也為此獲得了這項發明的專利權。
1906年,美國發明家德福雷斯特(De Forest Lee),在二極體的燈絲和板極之間巧妙地加了一個柵板,從而發明了第一隻真空三極體.
1947年,美國物理學家肖克利、巴丁和布拉頓三人合作發明了晶體管——一種三個支點的半導體固體元件.
1904年,世界上第一隻電子管在英國物理學家弗萊明的手下誕生了。弗萊明為此獲得了這項發明的專利權。人類第一隻電子管的誕生,標志著世界從此進入了電子時代。世界上第一台計算機用1.8萬只電子管,佔地170m*2,重30t,耗電150kW。
說起電子管的發明,我們首先得從「愛迪生效應」談起。愛迪生這位舉世聞名的大發明家,在研究白熾燈的壽命時,在燈泡的碳絲附近焊上一小塊金屬片。結果,他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金屬片雖然沒有與燈絲接觸,但如果在它們之間加上電壓,燈絲就會產生一股電流,趨向附近的金屬片。這股神秘的電流是從哪裡來的?愛迪生也無法解釋,但他不失時機地將這一發明注冊了專利,並稱之為「愛迪生效應」。後來,有人證明電流的產生是因為熾熱的金屬能向周圍發射電子造成的。但最先預見到這一效應具有實用價值的,則是英國物理學家和電氣工程師弗萊明。
弗萊明的二極體是一項嶄新的發明.它在實驗室中工作得非常好.可是,不知為什麼,它在實際用於檢波器上卻很不成功,還不如同時發明的礦石檢波器可靠.因此,對當時無線電的發展沒有產生什麼沖擊.
此後不久,貧困潦倒的美國發明家德福雷斯特,在二極體的燈絲和板極之間巧妙地加了一個柵板,從而發明了第一隻真空三極體.這一小小的改動,竟帶來了意想不到的結果.它不僅反應更為靈敏、能夠發出音樂或聲音的振動,而且,集檢波、放大和振盪三種功能於一體.因此,許多人都將三極體的發明看作電子工業真正的誕生起點.德福雷斯特自己也非常驚喜,認為「我發現了一個看不見的空中帝國」.電子管的問世,推動了無線電電子學的蓬勃發展.到1960年前後,西方國家的無線電工業年產10億只無線電電子管.電子管除應用於電話放大器、海上和空中通訊外,也廣泛滲透到家庭娛樂領域,將新聞、教育節目、文藝和音樂播送到千家萬戶.就連飛機、雷達、火箭的發明和進一步發展,也有電子管的一臂之力.
三條腿的魔術師電子管在電子學研究中曾是得心應手的工具.電子管器件歷時40餘年一直在電子技術領域里占據統治地位.但是,不可否認,電子管十分笨重,能耗大、壽命短、雜訊大,製造工藝也十分復雜.因此,電子管問世不久,人們就在努力尋找新的電子器件.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電子管的缺點更加暴露無遺.在雷達工作頻段上使用的普通的電子管,效果極不穩定.移動式的軍用器械和設備上使用的電子管更加笨拙,易出故障.因此,電子管本身固有的弱點和迫切的戰時需要,都促使許多科研單位和廣大科學家,集中精力,迅速研製成功能取代電子管的固體元器件.
電子管的替代產品叫晶體管。
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對生產的機械在體積上向體積越來越小的方向發展,由於電子管的體積大,而且在移動過程中容易損壞,越來越多的表現出其的弊端,於是人們開始尋找和開發電子管的可替代產品.隨著後來的晶體管的出現,已越來越多的機械不再使用電子管.晶體管的出現是人類在電子方面一個大的飛躍.
早在30年代,人們已經嘗試著製造固體電子元件.但是,當時人們多數是直接用模仿製造真空三極體的方法來製造固體三極體.因此這些嘗試毫無例外都失敗了.
F. 第一隻電子管是哪一年研製成功的
1904年,世界上第一隻電子管在英國物理學家弗萊明的手下誕生了。弗萊明為此獲得了這項發明的專利權。人類第一隻電子管的誕生,標志著世界從此進入了電子時代。
G. 電子管發明人是誰
FJHUFHAGFTYRFGEYRGYKGR RYERT4
H. 世界上第一隻電子管是誰發明的
弗萊明。
1883年,發明大王托馬斯·愛迪生正在為尋找電燈泡最佳燈絲材料,曾做過一個小小的實驗。他在真空電燈泡內部碳絲附近安裝了一小截銅絲,希望銅絲能阻止碳絲蒸發。但是他失敗了,他無意中發現,沒有連接在電路里的銅絲,卻因接收到碳絲發射的熱電子產生了微弱的電流。當時愛迪生正潛心研究城市電力系統,沒重視這個現象。但他為這一發現申請了專利,並命名為「愛迪生效應」。
1904年,世界上第一隻電子二極體在英國物理學家弗萊明的手下誕生了,這使愛迪生效應具有了實用價值。弗萊明也為此獲得了這項發明的專利權。
(8)塗鴉上帝偉大的發明電子管擴展閱讀:
電子管的分類:
1、按外形分類
電子管按其外形及外殼材料可分為瓶形玻璃管(ST管)、「橡實」管、筒形玻璃管(GT管)、大型玻璃管(G式管)、金屬瓷管、小型管(也稱花生管或指形管、MT管)、塔形管(燈塔管)、超小型管(鉛筆形管)等多種。
2、按內部結構分類
電子管按其內部結構可分為單二極體、二極體、雙二極三極體、雙二極體極管、單三極體、功率五極管、束射四極管、束射五極管、雙一極管、二極——五極復合管、又束射四極管、三極-五極復合管、三極-六極復合管、三極-七極復合管、束射功率各處室等多種類型。
3、按陰極的加熱方式分類
電子管按陰極的加熱方式可分為直熱式陰極電子管(電流直接通過陰極使其達到熱電子發射狀態)和旁熱式陰極電子管(通過陰極旁的燈絲加熱陰極)。
I. 哪一年美國人什麼發明了電子管
1906年 美國抄人德.福雷斯特 (Lee de Forest)發明襲真空電子管,是真空管收音機的始祖。
1906年,美國發明家福雷斯特對二極體加以改進,研製出三極體,這看似小小的一步,卻是人類在打開電子時代大門過程中最重要的事件,福雷斯特因而當之無愧地被稱為「無線電之父」;
J. 電子管是什麼時候發明的,誰發明的
1904年
電子管,世界上第一隻電子管在英國物理學家弗萊明的手下誕生了。弗
萊明為此獲得了這項發明的專利權。人類第一隻電子管的誕生,標志著世界從此進入了電子時代。
說起電子管的發明,我們首先得從「愛迪生效應」談起。愛迪生這位舉世聞名的大發明家,在研究白熾燈的壽命時,在燈泡的碳絲附近焊上一小塊金屬片。結果,他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金屬片雖然沒有與燈絲接觸,但如果在它們之間加上電壓,燈絲就會產生一股電流,趨向附近的金屬片。這股神秘的電流是從哪裡來的?愛迪生也無法解釋,但他不失時機地將這一發明注冊了專利,並稱之為「愛迪生效應」。後來,有人證明電流的產生是因為熾熱的金屬能向周圍發射電子造成的。但最先預見到這一效應具有實用價值的,則是英國物理學家和電氣工程師弗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