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宋朝鍘刀是誰發明的
出土文物說了算
唐代宋代遺址出土的鍘刀不是一把。
B. 在中華上下五千年中北宋的誰創作了什麼
是由宋太祖趙匡胤yìn建立起來的封建王朝。宋王朝的建立,結束了自唐末而形成的四分五裂的的局面,使中國又歸於統一。但由於與宋同時代的遼、金、西夏等國的強大,北宋與南宋的政權一直處於外族的危脅之中。
公元960年,後周都點檢趙匡胤在出兵途中,發動了政變,迫使周恭帝退位,建立了宋王朝,史稱"北宋",這就是史書上記載的"陳橋兵變"。他便是宋朝的開國皇帝"宋太祖" 。在當時,除了剛建立起來的宋朝之外,還同時存在著後蜀、南漢、南唐、吳越、北漢等割據勢力。於是自宋朝建國伊始,宋太祖趙匡胤便開始了他統一全國的斗爭。北宋於公元964年、965年、970年先後消滅了荊湘、後蜀、南漢三地,又於974年擊敗了勢力較為強大的南唐。此後,吳越與福建漳、泉等地的地方勢力紛紛"納土"於宋王朝,使紛亂的時局逐漸結束。在五代十國的後晉時期,曾把北方的燕雲十六州割與契丹族所建立的遼國。為了收復燕雲十六州,北宋與遼進行了長期的戰爭。自宋太宗趙光義起,北宋曾多次與遼交戰,但一直未能收復失地。直至公元1004年,北宋真宗與遼國在澶chán州定下了停戰和議,約定宋遼為兄弟之邦,北宋每年向遼交納"歲幣",雙方互不侵犯。自此,中國北方才有了少許安寧,宋、遼的這次結盟被後世稱之為"澶淵之盟"。
在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宋朝之初,為了使宋不再成為繼五代十國後的又一個短命的王朝,他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方針。首先在軍事方面,太祖以"杯酒釋兵權"解除了大將對軍隊的控制,使宋朝對軍隊有了完全的掌握權。另外,宋沿襲唐制,又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各官的職權,使皇帝掌握的權力超過了歷朝歷代。在科舉方面,宋太祖打破常例,以殿試的方式對考生進行最終的考核。這樣一來,北宋王朝的官僚階級隊伍得到了壯大,從中出現了一大批優秀的政治家,鞏固了政權。後來,北宋經真宗、仁宗、英宗至神宗之時,由於外族的進攻及統治者的無能,使得社會千瘡百孔。神宗為使社會有所發展,於公元1069年任用王安石為相,推行新法,但由於保守勢力過於強大,王安石兩次推行新法,均以失敗而告終。哲宗元祐年間,英宗皇後高氏徹底廢除了新法,宋朝又恢復了原先的統治方式。至此,北宋開始走向衰亡。由於北宋官吏的腐敗,迫使人民紛紛起兵反抗。北宋前期的王小波、李順起義就曾經對其統治造成了嚴重的威脅。至北宋末年,又出現了方臘、宋江等人的起義。與此同時,北方的強國遼已經被女真族建立起來的金所消滅,金滅遼後,既而把矛頭直指北宋的統治。公元1125年2月,金以宋朝破壞與其定下的共同對遼的協議為名,大舉出兵侵宋,此時正是宋徽宗宣和七年。金軍兵分兩路南侵,東路大軍由斡wò不離指揮,西路則由粘罕指揮,共同進攻太原。此時,宋朝的局面已經大亂,徽宗迫不得已將皇位讓於太子趙恆,是為宋欽宗。寄希望於能改善局面,抗拒金兵,以扭轉不利局勢。此時,金兵已到達黃河岸邊,直迫宋都開封,宋徽宗逃至金陵(今南京)。北宋軍隊在丞相李綱的指揮下,擊退了金軍,暫時制止了金國的南侵,但由於徽、欽二帝的無能,一心想和金國求和。他們先後答應割地賠款給金國,又罷免了李綱等忠臣,使得金兵更加肆無忌憚。公元1127年,金軍又一次攻打開封,並掠去徽、欽二帝及大量財物。至此,北宋王朝宣告滅亡。
北宋年間,雖然戰亂連連,但由於其統一了全國的大部分地區,使得有一些地區相對安寧一些,故而生產力和科學技術都有了明顯的進步,作為我國四大發明之一的活版印刷術,就是其中傑出的代表。此外,由於戰爭的需要,在宋朝時火葯被首次應用於軍事。西方各國的現代戰爭武器正是由於北宋年間經由西亞各國傳播的火葯制.造工藝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不僅科學,宋在文學藝術方面,更是名人輩出。宋朝的科舉制度使文人得到了可以自由發展的空間。其中,較著名的文人有王安石、范仲淹、司馬光等人,而宋朝的詞作品也已達到了極高的水平,它與唐詩並成為我國古典文學藝術的瑰寶。在繪畫、書法藝術上,當首推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這幅長卷通過描繪汴京的風物,使近六百人躍然紙上,成為中國繪畫史上不朽的佳作。北宋的建立,標志著中國分裂局面的結束。自此之後,中國歷史上長期分裂的局面便沒有再發生過。前後歷一百六十七年的北宋王朝最終被金滅亡,這同時也開啟了外族統治中國的先河。
C. 誰建立的宋朝
宋太祖趙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中國大宋王朝的建立者,漢族,出生於洛陽夾馬營,祖籍河北涿州。出身軍人家庭,趙弘殷次子。 趙匡胤在位期間,依據宰相趙普的「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策略,致力於統一全國,先後滅亡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及南唐等南方割據政權,完成了全國大部的統一。趙匡胤先後兩次「杯酒釋兵權」,罷去禁軍將領及地方藩鎮的兵權,解決了自唐朝中葉以來地方節度使擁兵自擅的局面。他還設立「封樁庫」貯藏錢、帛、布匹,以期贖回被後晉高祖石敬瑭獻給契丹的燕雲十六州。 開寶九年(976年),趙匡胤逝世,享年五十歲。在位十六年,謚號英武聖文神德皇帝,廟號太祖,葬於永昌陵。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加謚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
D. 宋朝的創始人是誰
宋太祖----趙匡胤。
E. 唐宋元明清作為我國著名古代王朝,分別由誰開創
唐 李淵 於618年建立,以長安(今陝西西安)為首都。
北宋 趙匡胤 公元960年,後周政權的都點檢趙匡胤在出兵北伐的途中,發動了政變,迫使周恭帝 退位,建立了宋王朝,史稱「北宋」,
南宋 趙構 靖康之後,趙構於1127年在臨安(今杭州)重建宋朝,史稱南宋
元 忽必烈 271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大元」 元朝正式成立
明 朱元璋 1368年,朱元璋稱帝,以應天府(南京)為京師,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建立了明朝,朱元璋即為明太祖。
清 皇太極 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清。1644年,清朝定都北京。(因此,清朝始於1636年皇太極)
F. 宋朝創始人是誰
宋太祖 (927—976)即趙匡胤。宋朝創建者(960—976)。涿州(今河北涿縣)人。原為後周殿前都點檢。 建隆元年(960年)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奪後周政權,稱帝於開封,建宋朝,史稱北宋。自建隆三年 (963年)起採取「先南後北」的統一戰略,攻滅荊南等南方割據政權,且在北方要地駐兵防守。又以杯酒釋兵權等策,削奪禁軍宿將及藩鎮兵權。改革官制,以文臣出任州縣長官。中央增設副相(參知政事),又使樞密使、三司使分掌兵財,以分相權。在位時加強中央集權,結束了藩鎮割據局面,但其重文輕武、「守內虛外」的方針,對宋代的「積貧積弱」有較大影響。
G. 宋體是誰發明的呢
1、浙本宋體
傳播這種說法的本意,其實就是為了給秦檜翻案,為他“叫屈”,想把他從跪了一千年的地上給扶起來。
秦檜發明仿宋體字純粹是杜撰的謊言。宋體,又稱明體,是雕版工匠以顏體為基礎結合自身刀法工藝發明的,是為了適應印刷術而出現的一種漢字字體。在宋代出現了木版印刷術,木板具有木紋,用於雕版的木板木紋一般是橫向的,刻字時豎向筆劃和橫向木紋交叉,容易使筆劃產生斷裂,因此刻版工人創造性的發明了豎向筆劃較粗,橫向筆劃較細和橫向筆劃端點兩次湊刀形成三角狀凸起的宋形字體,較好的適應了木質的特性。由於這種字體缺少變化的藝術性,靈性不足而有些呆板,所以被明代文人垢病為“匠體字”,雖然這種說法有貶低的成份,但也是恰如其份的,因為仿宋體字是雕版工人在大量的生產實踐中逐漸形成的,的確是工匠體,和秦檜沒有任何關系。而秦檜發明宋體字的謊言近年來已被許多學者考證是無稽之談,史籍對秦檜所謂的是宋體字的發明者沒有任何記載,因此宋體字和秦檜沒有一毛錢關系。
H. 指南針是宋朝的誰發明的
《古礦錄》記載,它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的慈山地區。指南針的前身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思南。
據1982年3月《光明日報》報道,慈山(今河北省邯鄲市武安)是指南針的誕生地,指南針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據《古礦錄》記載,明代地理志記載「磁州武安縣西南有磁山,產磁鐵礦。」
又《明一統治》稱:「磁州武安縣西南部有磁山,產磁鐵礦」。古礦志中也記載,明朝第一個朝代稱慈山,位於縣城西南30里,是一種原生礦石。國名取此。慈山是指南針的故鄉。
思南在中國古代被認為是一種指南針,是早期指南針的形狀。指南針與造紙、火葯、印刷術並稱為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在科學技術史上佔有很高的地位。
錫南是由一個磁性勺子和一個銅的網站。勺子是由天然磁鐵製成的,它的手柄與磁鐵的南極相對應。地域形態體現了青銅器「天圓地圓」的思想。在中間圓形區域的外側,有四維、八個主幹和十二個分支,用來表示24個方向。
第四個維度是黔(西北)、根(東北)、荀(東南)、坤(西南);第八個維度是除吳、姬外的十大天干中的八個(吳、姬因生長土壤而未被選中,所以代表中心土壤);第十二個維度是十二個地上分支,其中「子」代表北方。
外面有二十八個星座,即東蒼龍七星座為角、康、地、方、心、尾、跳;北玄武七星座為斗、牛、怒、徐、衛、石、璧;西白虎七星座為魁、樓、衛、昴宿星、璧、禧、神。
南方紅雀的第七宮是井、鬼、柳、星、張、易、福。似乎是指另外24個方向(方、徐、昴宿星和星對應著東、南、西和北,所以少了4個方向)。
銅板中間的圓形區域像鏡子一樣光滑。使用時,將勺子放在銅板的中心區域並使其旋轉。當旋轉停止時,湯匙柄的方向正好是南方,湯匙口的方向正好是北方——理論上
I. 宋體是誰發明的
宋體字始於明弘治年間蘇州地區 。沒有任何可信的資料證明宋體字和秦檜有關版系,現存秦檜書法中權也看不出任何宋體的痕跡 。關於宋體字的來源,目前收集最全的是豆瓣字體鑒賞小組的《宋體字資料整理》,比較一致的共識是宋代刻板字體與宋體的差別很大,目前看到的宋體是在明代才出現的。
宋體,是為適應印刷術而出現的一種漢字字體。筆畫有粗細變化,而且一般是橫細豎粗,末端有裝飾部分(即「字腳」或「襯線」),點、撇、捺、鉤等筆畫有尖端,屬於襯線字體(serif),常用於書籍、雜志、報紙印刷的正文排版。
被稱為「宋體」的字體,在南宋才開始逐漸完成與書法字體的脫離,但還只是印刷字體與書法字體脫離的一個過渡時期,後世稱為「過渡仿宋體」如《女郎魚玄機詩》。此時的「過渡仿宋體」是為了快速雕刻而創造的新型印刷字體。例如橫畫的收筆設計成兩次湊刀即可雕成的三角形,許多字的形態已經非常接近宋體。到了明代,隨著印刷技術飛速發展,印刷字體也終於形成了被我們今天稱之為「宋體」的最終版。
宋體—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