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減字譜發明

減字譜發明

發布時間:2021-09-21 01:14:00

㈠ 中國歷史上誰發明了樂譜

現存歷史上第一次記下音高的樂譜是唐人手抄本古琴譜《碣石調·幽蘭》。該譜前「序言」說,《幽蘭》是六朝丘明(493一590)所傳。實際上,它是一首用4954個漢字詳細記錄了每個音在古琴上屬第幾根弦,什麼位置,用什麼彈奏法的文字諸。由文字譜發展成為採用文字中各種象形性的筆畫,拼成符號,並作為右手音位與彈法的減字譜,是依據樂器產生的記譜法(如:謦,即右手中指勾第一弦,左手中指按一弦七徵)。唐人曹柔首創此法,晚唐陳康士、陳拙依此譜式整理了大量琴譜傳世。宋元以來,少琴家使其進一步完善。中國傳統音樂中的瑰寶——古琴音樂所以能卷膚浩繁,保存至今,主要是得益於減字譜。 唐代的「燕樂半字譜」也是以樂器音位和手法為基礎的譜式。它又分為弦索譜和管色譜,近代在敦煌發現的唐琵琶譜,記錄了四根弦上每個指位的符號,如果定弦可以確定,便可以基本恢復原來的曲調。這份珍貴的《敦煌曲譜》寫於後唐明宗長興四年(933)。而在日本發現的《天平琵琶譜》。抄寫年代則在唐玄宗天寶六載(747)。唐代詩人白屆易寫下《代琵琶弟子謝女師曹供奉寄新調弄譜》一詩:「琵琶師在九重城,忽得書來喜且驚,一紙展開非舊譜,四弦翻出是新聲。」可見唐朝時燕樂半字譜確很流行了。

㈡ 古琴減字譜在傳承過程中起了什麼角色和作用

中國古琴常用的一種以記寫指位與左右手演奏技法為特徵的記譜法。因為它是將古琴文字譜的指法、術語減取其較具特點的部分組合而成,故名「減字譜」。 由唐末琴家曹柔創立的古琴文字譜,是由文字譜減化而來。這種記譜法使用減字拼成某種符號記錄左手按弦指法和右手彈奏指法,它是一種只記錄演奏法和音高,不記錄音名、節奏的記譜法,其特點為:「字簡而義盡,文約而音賅」。減字譜是對文字譜記譜法的一次重大改革,是一種沿用千年而未被取代的古老記譜法。盡管如此,其在傳播中還是大量遺失。
減字譜的譜字,大都由右手指法、左手指法與一般術語組合而成。右手基本指法有8種,俗稱「四指八法」,即大拇指的屍(劈)、乇(托),食指的木(抹)、乚(挑),中指的勹(勾)、仮(剔),無名指的丁(打)、倽(摘)。其他指法實由八法變化組合而成。左手指法,主要有倶(吟)、犭(猱)、卜(綽)、氵(注)、上、下、佳佁(進復)、艮佁(退復)、弁(分開)等等。一般術語,包括調名(定弦法)、弦名、徽名、散、泛、按音與速度、力度、表情術語等等。其記寫方法,先在曲名下記明琴調(定弦法),然後將譜字用大字作為正文,用小字作為旁註,分別記出。每個大字,一般用上半部代表左手各指所按徽位,下半部代表弦名與右手所用指法。如略去上半部或僅有弦名而無右手指法,則表示左手徽位或右手指法均與前一譜字相同。小字旁註大都為前列大字的說明,或代表左手的走指音與帶出音。這種記譜法對於保存傳統的演奏技法,比較准確地表現古曲有其獨到之處。
減字譜的創制者是唐人曹柔,其活動年代大致在中唐前後。從中唐經宋元明清各代至今,至少度過了近千年的漫長歲月。由於各個時代的社會風尚、美學趣味與古琴演奏技法存在差異,也使古琴減字譜產生了種種變化,大致說來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草創期——中唐 此期減字譜以曹柔為代表。它剛從文字譜中脫胎出來,與文字譜相比,有兩大不同:①明確區分「四指八法」,改變了文字譜食、中兩指均可用抹或中、無名兩指均可用抅的傳統。②將所有的指法、術語,取其偏旁,進行簡化,組成新的譜字。其他方面,特別是重用右手「蠲」、「全扶」等「繁聲」指法,弦名稱「宀」(宮)、「倽」(商)、「?」(角),徽位名稱「�」(少許)、「儚」(寸許)等,均與文字譜一樣。因此,這種減字譜還是比較繁瑣的。由於各琴家對同一譜字減取的部分不同,因而形成了各種不同的減字體系。
發展期——晚唐至兩宋 此期減字譜可以晚唐陳拙、北宋成玉�為代表。其主要變化有三:一是有的術語進一步簡化,如弦名改稱「一(或作「大」)、二、三、四、五、六、七」。二是右手「繁聲」指法進一步分化,出現了多種不同的同類指法。如蠲即有疊蠲、背蠲、正蠲、反蠲、夾蠲之分。三是與日益強調「聲韻」的要求相適應,左手指法得到了發展。如猱即有正猱、上猱、下猱、夾徽猱、再猱等等。
成熟期——宋末至明清 此期可以宋末《事林廣記》、明中葉《松弦館琴譜》、清初《五知齋琴譜》與清末《琴學入門》各譜為代表。總的傾向是,右手「繁聲」指法被單聲指法所替代;各種術語進一步規范化,如徽位已統稱幾徽幾分;左手指法得到發展;開始出現點板的要求。

㈢ 簡譜和五線譜都是近代由西方傳入的,我國古代的樂師用什麼來記譜呢

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樂譜並不是西方的簡譜和五線譜,而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古琴文字譜——《碣石調·幽蘭》。

它大約是唐代早期的一個手抄本,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現在保存於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所謂的「文字譜」,就是用文字來記錄每一個音的彈法,比如說「耶卧中指十上半寸許案商,食指中指雙牽宮商」,即表示用左手中指按在古琴第二弦十徽以上半寸左右的地方,右手的食指、中指以「牽」的手法連撥一二弦,共得四聲。

在中國古代音樂中,另一種主要的記譜方式是廣泛運用於各種民間音樂的「工尺譜」。

所謂的「工尺」是音高的標志,近代常見的工尺譜一般用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等字樣作為表示音高的基本符號,可相當於sol、la、si、do、re、mi、fa(或升fa)、sol、la、si。

如果需要表示比「乙」更高的音,則在「尺、工」等字的左旁加「亻」號;如果需要表示比「合」更低的音,則在「工、尺」等字的末筆曳尾。與古琴減字譜不同的是,工尺譜是有節奏標記的,這就是所謂的「板眼」。「丶、×、○、●、△」等都是表示節拍的板眼符號。

「板」一般代表強拍,而「眼」代表弱拍,板眼有散板、流水板、一板一眼、一板三眼、加贈板的一板三眼等形式。盡管目前在一定程度上工尺譜可以「翻譯」成簡譜,但是很多戲曲家和戲曲愛好者仍然偏愛採用傳統的工尺譜。

㈣ 樂譜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大約在漢朝以後,人們就創造了初期的樂譜,不過那時的樂譜是文字的表述法,史稱文字譜。現存南朝梁(公元502—557年)丘明所傳琴譜《碣石調幽蘭》譜為唯一例證。唐代曹柔首創減字法,將原來的文字譜簡化、縮寫,成為減字譜。那時的樂譜還很不精確並且煩瑣。從敦煌千佛洞發現的後唐明宗長興四年(公元933年)寫本「唐人大麴譜」所用的譜式燕樂半字譜起,經過宋代的俗字譜等譜式的發展,至明清已經有了用符號表達的、並廣為流傳的工尺譜。古希臘人也曾經嘗試用字母來記錄音高,後來在歐洲又發明了紐姆譜,即用形象小符號來表示音樂向上、向下的進行。公元9世紀,出現了五線譜的祖先:一線譜。線與符號的結合,似乎為人們記錄音樂找到了一種音高與音低時值長短縱橫相顧的辦法,很快二線、三線譜得到應用。大約在與我國唐代處於同一時期的歐洲中世紀,義大利人規多·達萊佐發明了四線譜,為後來文藝復興時期音樂的世俗化發展、更廣寬音域的運用和五線譜式的運用奠定了基礎。他還發明了我們通常所唱的「do,re,mi,fa,sol,la,si」的音樂唱名。近代從日本傳入我國的簡譜,至今仍很實用並廣為流行。而為世界各種不同音樂文化交流作出巨大貢獻的,是現在通行的五線譜。

㈤ 古琴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1:古琴的發展史:
古琴,亦稱"七弦琴",史籍之中多稱"琴"。唐詩中有"泠泠七弦上,靜聽松風寒"之名句,"泠泠七 弦"指的就是古琴。春秋擂鼓墩墓與西漢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琴"更證實了它的歷史之長久,《詩經》、《尚 書》等古籍和唐宋詩詞也常常見到有關"琴"與琴樂的繼續。所以,古琴是中國歷史十分悠久的一件民族樂 器。
2:古琴的結構
古琴由狹長條的一塊桐木面板(也有用其他松質木材)和一塊梓木底板(也有用其他硬質木材)膠合而 成,外表髹以中國大漆。琴寬的一端為頭部,下面有七個可以調音的小軸,叫做"軫",琴面外側嵌有十三 個小圓形的標志,叫做"徽",為泛音和按音音位的標志。琴面系弦七根,外側至內側由粗至細,橫置於琴 桌上演奏。與很多樂器相比較,古琴有如下獨特之處:古琴弦的有效振動弦長超出一般樂器的弦長,振幅寬 大,音質低沉渾厚,幽靜古樸;古琴的琴面即指板,無品無柱,出音孔開於底板,向下傳音;琴上存有一 百多個實用的泛音,堪稱樂器之最。
3:琴 論
《新論--琴道》:琴論專著。漢代桓譚作。原書已佚,清代有幾種集佚本。《後漢書棗桓譚傳》說此篇未 完成,由班固續成。現存殘篇中包括琴的史論和琴曲解說。介紹琴曲有《堯暢》、《舜操》、《禹操》、《文王操 》、《微子操》、《箕子操》和《伯夷操》。
《琴清英》:琴論專著。漢代揚雄作。原書已佚。《全漢文》輯有佚文。
《則全和尚節奏指法》:琴論專著,收入《琴苑要錄》中。作者為琴僧義海的弟子,北宋著名琴家則全 和尚。文中闡述海大師"急若繁星不亂,緩如流水不絕"的演奏理論。又提出"高以下應,輕以重應,長以 短應,遲以速應"的處理手法,還具體分析了不同體裁琴曲作品的演奏方法。
《琴史》:現存最早的琴史專著。作者朱長文。成書於1084年。全書共六卷。前五卷按時代順序收一百 五十六人與琴有關的事跡,有所辨證和評論。末卷為琴藝的專題論述。
《琴議》:琴論專著。漢代劉籍撰。收入南宋的《太古遺音》中。他把琴的音樂要素分成聲、音、韻, 略同於今人說的樂音、調式、結構。關於琴的藝術要求,他分為琴德、琴境和琴道。認為這些是琴曲具有藝 術感染力的條件。 《琴述》:琴史專著。元代袁角編,收入《清容居士集》中。作者經過調查,論述宋代譜系的演變。從 官方"閣譜"的衰亡到民間"江西譜"的興起,以及宋末"浙譜"的取而代之,對浙譜的形成提供了具體的 歷史資料。
《琴律發微》:琴論專著。元代陳敏子著。收入《琴書大全》中。作者根據宋人徐理《奧音玉譜》中的理 論,分析辨調、制曲等。強調明確調性必須"使主常勝客,不至侵犯他調",論述作曲法深入而具體。
《太音大全集》:琴論專著。原刊於明永樂十一年。原名《太古遺音》,嘉靖間楊祖雲更名《琴苑須知》 。明初袁均哲為此書作注釋。全書共六卷,包括:制琴、琴式、手勢、雜論、指法、調意等。為現存最早的琴論專書。其中保存有唐、宋時期的有關文獻。
《琴書大全》:現存收錄古代琴學文獻最多的一部類書。編者蔣克謙。經祖孫四代不斷積累,於明代萬 歷庚寅年成書。全書共二十二卷。前二十卷收錄歷代有關琴學的記載,極為豐富,不少失傳的琴學專書、專論賴以保存。末二卷收琴曲六十二首,其中有一些獨特的傳譜。
《琴聲十六法》:琴論專著。作者冷謙,字起敬,號龍陽子。著《太古正音》,其十六法為:輕、松、脆 、滑、高、潔、清、虛、幽、奇、古、淡、中、和、疾、徐,這些美學要求對後世很有影響。
《溪山琴況》:琴論專著。作者徐上瀛根據《琴聲十六法》,進一步分析補充為二十四況:和、靜、清、 遠、古、淡、恬、逸、雅、麗、亮、采、潔、潤、圓、堅、宏、細、溜、健、輕、重、遲、速。逐條闡述, 頗為詳盡,是研究古代音樂美學的重要文獻。
《鼓琴八則》:琴論專著。收入《春草堂琴譜》。作者戴源。
八則包括:得情、如歌、按節、調氣、煉骨 、取音、明譜理、辨派。對彈琴的藝術修養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逐條論述,頗有獨到見解。
《琴旨》:琴論專著。作者王坦。成書於乾隆九年。書中著重探討了音律與琴調的關系,同時也論及琴 派。反對填詞,認為"聲音之道,感人至微,以性情會之,自得其趣,原不系乎詞也。"
《琴學內外篇》:琴論專著。作者曹庭棟。成書於乾隆十五年。內篇論述琴律的正、變、倍、半之理及 定徽轉調之法。外篇薈萃古今琴說,而以己意斷其是非。
《琴史補、琴史續》:琴史專著。編者周慶雲。收藏古琴、琴書稱江南第一。編有《琴書存目》、《琴操存目》等書。《琴史補》補朱長文《琴史》之所遺,《琴史續》續北宋以後史料,共六百餘人,逐條注有出處 。
《琴學叢書》:編者楊宗稷。從1911年到1931年陸續成書。共四十三卷,約七十萬言。收錄資料頗多。 在《琴話》、《琴粹》部分提出"以琴傳聲,如鏡臨物然。"並分析這種反映"不外象形、諧聲、會意三端"。 承認民間曲調對琴曲起到豐富發展的作用。認為一意追摹古調則"難為聽者"。所收三十二曲附有工尺譜。 對《幽蘭》、《廣陵散》等久已絕響的傳統名曲也作了點拍的嘗試。
《今虞琴刊》:今虞琴社的學術刊物。由查阜西、彭慶壽等人編印,刊於1927年。匯集近代琴人、琴社的資料豐富。書中包括記述、學術、考證、論說等部分。論文中提出利用現代音樂知識,系統收集整理古琴音樂遺產的主張。
4:記譜法
在一千五百年以前古琴曲《碣石調幽蘭》已由專用的記譜法--"文字譜"記成並流傳至今。唐朝時又將文字譜改進為"減字譜",經千餘年傳衍。歷代琴家編纂刊印了一百五十餘部琴譜譜集,其中共收錄了三 千餘首琴曲和琴歌,以及大量的理論文字篇章。古琴音樂的遺產蔚然大觀,浩如煙海,可謂是中國民族音樂中的瑰寶,已經引起海內外音樂史家、音樂理論家的重視。
(1)文字譜:
為一篇詳細說明彈奏法的文字,不直接記音高和節奏,今世僅存的文字譜為南朝梁丘明所傳的《碣石調 幽蘭》,現存於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現今演奏的《碣石調幽蘭》就是根據該譜打出的。舉例如下:"耶卧中 指十上半寸許案商,食指中指雙牽宮商,中指急下,與構俱下十三下一寸許住末商起,食指散緩半扶宮商,食指挑商又半扶宮商,縱容下無名於十三外一寸許案商角、於商角即作兩半扶挾挑聲一句。"
(2)減字譜:
相傳為唐代曹柔據文字譜簡化、縮寫而成。減字譜的每一字塊為由漢字減少筆畫後組合而成的復合字。 這種譜式主要只記指法動作和弦序、徽位而不記音高和節奏,所以是屬於指法譜(tablature)。 一個字塊通常可分為上下兩大部分:上半表示左手指法及位置,下半表示弦次及右手指法。有時左下往往指示左手滑音的動作。以上字塊可讀作"名九注勾三",即左手名指按第三弦八九徽間,右手中指同時勾三弦及左手滑向九徽。
5:純律
指將弦長以二分法、三分法及五分法算出的泛音音位。
6:簡律
簡律(三分損益律)--將弦長分別以三分損(減)一、三分益(加)一方法算出的按音音位。
7:古琴的音樂美
古琴音樂主要受儒家中正和平、溫柔敦厚、"德音之謂樂"和道家順應自然、大音希聲、清微淡遠等思想的影響。傳統琴曲主要用五聲音階,即五正音,這可說是儒家中和雅正思想在音樂上的落實,而琴樂清虛淡靜的風格和意境則主要為道家思想的反映。
古琴由於其樂器的形制、音色、樂曲題材、內涵、結構等因素,其音樂風格是傾向靜態的、簡單的、含蓄的、古淡的、陰柔的、抒情的、典雅的美。很多人於第一次聽琴樂時甚至覺得這件樂器是無聲的。古人亦說古琴"難學、易忘、不中聽","琴到無人聽時工"。"不中聽"、"無人聽",其實正因為古琴音樂風格屬於 淡靜、虛靜、深靜、幽靜、恬靜等等靜態的美。這也是為什麽古琴最適宜於夜闌人靜時彈奏,因為這樣的環境才能與琴樂的風格和它所追求的意境配合。整個古琴音樂藝術被稱為琴道確實有其道理,因為對古琴的欣賞和認識不能只單一地從其音樂曲調去理解,而是綜合地從多方面作為知識份子的精神反映去理解。這一切則表現在對題材的選擇、意境的追求、道德的規范等各方面代表著琴樂的理想風格和審美標准上。
中國樂器中很少像古琴那樣具備一套完整的彈秦風審美准則。古琴音樂的美學,早在六朝麴瞻提出對散音泛音及按音音色的要求時已初步形成。而唐末五代之際的劉藉更在《琴議篇》)中提出了"美而不艷、哀而不傷、質而文辨而不詐、溫潤調暢、清迥幽奇、忝韻曲折、立聲孤秀"作為琴德的標准。其實,論述古琴演 奏風格的文章,歷代均有點滴。有些見於琴文、專集的琴書、琴譜中,亦有些散見於零星的詩文中。而較有 系統和條理地闡述古琴演奏風格的審美經驗結晶和審美准則判斷的琴論文章,則以明代冷謙的《琴聲十六法 》和明代徐上瀛的《溪山琴況》為較完整和重要。
儒家的入世思想講求中庸、和雅、道德,反映在音樂上則為雅樂、德音的推崇和俗樂、淫聲、溺音的貶斥。雅樂的特色正在於其平和雅正、溫厚含蓄,因而可移風易俗和導人向善,其風格是含蓄的、平靜的,與所謂繁手淫聲,追求聲響效果復雜多變的俗樂相反,故曰"大樂必易"。此乃以道德的約制介入音樂的審美標准,所以對音樂有中和的要求而反對極端與"窮其變"。道家超世的思想講求自然、逍遙和超脫世俗的羈絆,反映在音樂上則為老子"大音希聲"的思想,追求所謂"道的境界"的音樂。所以道家只對音樂的精神層面積極,而對音樂的聲音層面(即物化、形而下的層面)來說,基本上是採取消極和反對的態度。(這與儒家之對音樂的道德層面積極,對聲音本身變化護展之"技藝性"層面約制的主張仍是有其共同之處的,只不過前者以弦外之音的意境為掛搭,後者則以道德為掛搭,唯二者同樣排斥音聲物化層面之過度發展。)道家超世的思想則形成其清微淡遠這一類追求意境、貴"意"說,講求弦外之音的審美理想。而清微遠這一提綱亦包括了如清和淡雅、古淡疏脫、清靜和遠、淳靜簡略、蕭散簡遠、恬淡清逸、靜遠淡逸等等衍生和變奏。
古琴的音樂意境
意境一詞最早由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標舉,他說:"古今詞人格調之高,無如白石。惜不於意境上用力,故覺無言外之味,弦外之響,終不能與於第一流之作者也。""意境"包括了"意",即:藝術家主觀情感的流露,和"境",即:外在社會環境或自然環境的反映、再現。這種情境相融的境界蘊涵著無窮之味和不盡之意,使人回味,使人流連忘返。所以稱之為"言外之味"和"弦外之響",因為"言外"和"弦外"是超越物化層面之上不受現實羈絆的精神境界,因而天地廣闊、空靈、無限和容攝萬有。簡括地說:意境是心物、主客、內涵和形式的完美統一,更著重以虛涵實、實中見虛,有著無限和深遠的特徵。意境實為中國一個極富民族特色的獨特美學范疇。
中國的古琴主要為文人雅士的樂器,屬自娛的室內雅樂,所以追求的正是弦外之音的深邃意境。"意"的概念在琴學中的運用大概始於漢代。《淮南子》說:"瞽師放意相物,寫神愈午,而形諸於弦者,兄不能以喻弟。"《風俗通》亦說:"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而意在高山……傾之間,而意在流水","及其所通達而用事,則著之於琴以抒其意。"意在高山"、"意在流水"、"抒 其意",可見琴是作為一種寄意的精神境界的搭掛。
古琴音樂主要融儒、道二家思想的影響,因後者以逍遙的目光觀宇宙,因而在藝術實踐上影響尤深。無論古琴的曲目、音色、音樂結構、彈奏姿勢等不同層面,均反映出一種清和淡雅、溫柔敦厚、偏向優雅恬靜的風格。"和雅"和"清淡"可說是琴樂一直以來所標榜上午審美情趣和理想風格,於此亦可見儒道哲學在音樂審美中的體現。這種風格所追求的意境自然是一種恬逸、閑適、虛靜、深靜和幽遠的境界。因為能虛、能靜,因而同時能深和遠。深遠則能容攝萬有,羅萬象於胸中,可見琴樂意境所強調者是一種無限和深微的境界。這種境界的至極之處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正是所謂"弦外之音"、"韻外之致"、"味外之旨"。古琴中最為重要的一部美學論著,明代徐 的《溪山琴況》中形容這種境界為:"其無盡藏,不可思議。";"琴中有無限滋味,玩之不竭";"迂迴曲折,疏而實密,抑揚起伏,斷而復聯,此皆以音之精義,而應乎意之深微也。"這種境界的落實則為一種絕去塵囂、遺世獨立的希夷境界,如:"深山邃谷,老木寒泉";"山靜秋鳴,月高林表";"松風遠拂,石澗流寒";"山居深靜,林木扶蘇"。
琴樂的境界是"無盡"、"無限"、"深微"、"不竭"的,以最少的聲音物質來表現最豐富的精神內涵,所以琴聲音淡、聲稀,琴意得之於弦外,正是言有盡而意無窮。陶淵明之"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音",正是將琴樂之重意、重弦外之音的思想推至窮極的哲學思維。沈括評北宋琴僧義海為:"海藝不在於聲,其意韻蕭然,得於聲外"。古琴是偏向靜態之美的藝術,因此彈琴要講求幽靜的外在環境於閑適內在心境的配合,方可追求琴曲中心物相合、主客和一的藝術境界。
琴樂既重意、重意境,而又以幽靜深遠者為高,其表達手法則以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為主。民初琴家楊宗稷謂琴曲的藝術表現手法為"擬聲、象形、會意"三類。會意是統率著擬聲和象形的,因為後二者仍未脫離音樂的表面物化形態,必須提升至會意才是最終階段。"意"是抽象的主觀精神境界,所以無限和空靈。琴曲之不重直接的擬聲和間接的象形而重融情入景、情景相融的借景抒情,就是中國藝術虛實對立統一手法的運用,和"融實入虛"、"虛實相涵"自然宇宙觀之體現。情景相融才能虛實如一,才能借有限之物質表達空靈和幽遠之致,"以音之精義應乎意之深微",聽之使人悠然意遠。琴曲中擬聲之作多隻取其意以抒胸中對自然向慕之情,而少有實質模擬者。
琴樂重意,故於音樂實踐上富散板、緩起、入慢等特色,又以句為單位配合人之天然呼吸,體現人內在情感的節奏和時值變化。琴曲中多用吟猱微弱之振動以表達人內心深厚的情感和生理基礎之氣。琴樂所反映者多為模擬天籟之生機不息和變化,如:"流水"、"平沙落雁"、"唉乃",或抒情之作如"陽關三疊"、"憶故人"等,多景中含情或情中寓景,使人之精神有所寄和有所游,意有所會。
為了追求和表現高逸、深遠的意境,琴樂強調"音至於遠,境入希夷"的境界。這種境界恰與"俗樂" 的繁聲促調對立。相反地,琴樂以清遠古淡為美,因而琴樂的特色往往是"曲淡節稀聲不多"的。樣的琴樂雖不一定能觸人之耳,但卻能感人之心。因為有了這種和淡、恬淡、靜淡和古淡的審美意識,因此琴曲中較為"繁手淫聲"的都被一些保守的琴家視為異端。
琴曲"孤高岑寂"、"淡而會心",具含蓄之美,因而其意境深遠,非長時間的修養難有深刻體會。其意境之空靈跌盪與禪之直抒性靈竟不謀而合。禪之最高境界為不立文字和當下了悟,此實為最虛、最靈動之化境。音樂本身本不需藉助文字說明而明心見性的,琴樂所追求意境之深、之遠、之靜是必須講求與心之虛靜相配合,能達此,可說是到達禪的境界,此之所以琴亦有琴道、琴禪之稱。 自古琴產生至今,歷代都有對古琴的記載。

周朝:作為宮廷里雅樂伴奏,以彈右手散音為主,弦數由五至二十七弦不等。主要作為歌唱的伴奏。作為純器樂彈奏有伯牙、子期高山流水的故事(見於《呂氏春秋》、《列子》)。著名琴師有春秋時期的鍾儀、師曠,戰國時期的伯牙、雍門周。著名琴曲有《高山流水》、《陽春、白雪》。

漢朝:七弦琴制基本定型,左手指法已有相當發展。著名琴論專著有桓譚的《新論》、蔡邕的《琴操》、揚雄的《琴清英》、劉向的《琴說》。著名琴曲有《聶政刺韓王曲》、《蔡氏五弄》、《別鶴操》、《飲馬長城窟》。

魏晉南北朝:出現一批嚮往超世隱逸思想的文人琴家,如魏晉時期的阮籍、嵇康、左思,南北朝時代的戴喁、宗炳、柳惲和柳諧。其他著名琴家有魏晉的蔡琰(文姬)、阮咸、劉琨。著名琴曲有《廣陵散》、《酒狂》、《梅花三弄》、《烏夜啼》及現存最早的文字譜《碣石調幽蘭》(南朝梁丘明所傳)。重要琴論專著有嵇康的《琴賦》、謝庄的《琴論》、麴瞻的《琴聲律圖》、陳仲儒的《琴用指法》。

隋唐:唐曹柔發明減字譜,制琴術的發展。著名琴人有:隋的李疑、賀若弼、王通、王績和唐的趙耶利、董庭蘭、薛易簡、陳康士、陳拙。著名琴曲有《大胡笳》、《小胡笳》、《昭君怨》、《離騷》、《陽關三疊》、《漁歌調》。琴論專著有薛易簡的《琴書正聲》。

宋元:一弦、二弦、七弦、九弦琴的製作。閣譜、江西譜、浙譜的流行。北宋時調子(琴歌)的盛行。北宋的琴僧系統,琴僧有夷中、知白、義海則全、照曠。文人琴家有歐陽修、沈遵、崔閑、蘇軾;浙派琴家有郭楚望、楊瓚、徐天民、毛敏仲;金元琴家有苗秀實、耶律楚材。代表琴曲有《胡笳十八拍》、《楚歌》、《瀟湘水雲》、《漁歌》、《澤畔吟》、《醉翁吟》、《古怨》。琴論專著有朱長文的《琴史》、崔尊度的《琴箋》、劉藉的《琴議》、陳敏子的《琴律發微》、則全和尚的《節奏-指法》等。現存較早的減字譜譜式有宋姜夔《白石道人歌曲》中的《古怨》、元《事林廣記》中的《黃鶯吟》和宋楊瓚的《紫霞洞琴譜》(佚)。

明朝:琴派興盛,著名的琴家有徐仲和、嚴徵、徐青山。代表琴曲有《秋鴻》、《平沙落雁》、《漁樵問答》、《釋談章》等。琴論有冷謙的《琴聲十六法》和徐青山的《溪山琴況》,刊印琴譜流行。

清朝:刊印了大量的古琴譜集,琴家有:庄臻鳳、程雄、徐祺等。代表琴曲有《水仙操》、《龍翔操》。琴論有戴源的《鼓琴八則》、蔣文勛的《琴學粹言》、庄臻鳳的《琴學心聲-凡例》。

近代:著名琴人有:閩派的祝桐君、川派的張孔山、諸城派的王溥長(心源)、王露(心葵)、王魯賓及黃勉之、楊宗稷。代表琴曲有《流水》(《天聞閣琴譜》)、《醉漁唱晚》、《長門怨》、《關山月》。論著有楊宗稷的《琴學叢書》、祝桐君的《與古齋琴譜》、陳世驥的《制曲要篇》。琴曲中工尺譜的引進。(《琴學叢書-琴鏡》)。

現代前期:琴社活動盛行,琴論有周慶雲的《琴史補》、《琴史續》《琴書存目》,今虞琴社編的《今虞琴刊》,中國音樂研究所和北京古琴研究會編的《存見古琴曲譜輯覽》、《歷代琴人傳》。琴曲有《憶故人》、《泣顏回》。古琴改革的推行。

現代後期:大量新琴曲的創作,古琴音樂交響化,專業作曲家加入古琴創作行列。
現代後期:大量新琴曲的創作,古琴音樂交響化,專業作曲家加入古琴創作行列。

㈥ 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古琴譜是

《幽蘭》是至今僅存的一首用原始文字譜保留下來的琴曲,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古琴曲譜。十九世紀末,楊守敬先生在日本訪求古書的時候,發現了這首琴曲。

據傳是梁代琴家丘明所傳的一首古琴曲,現收錄在《神奇秘譜》中的是唐人的手抄本,記譜年代大約在武則天時期(684-714),原譜未署作者姓名,曲名前冠調名「碣石調」,故又名《碣石調·幽蘭》,原曲名後註明:「一名《猗蘭》」,所以有人認為《猗蘭操》即《幽蘭》。

(望採納~)

㈦ 中國現存最早的古琴樂譜是什麼

目前,我國現存最古老的一份古琴樂譜是古琴曲《碣石調?幽蘭》。
 
我國在唐朝之前的樂譜都是直接用文字記載的文字譜,後來晚唐時的曹柔發明了減字譜,樂譜記載才得以簡化。《碣石調?幽蘭》是今天唯一所見的減字譜發明前保存於文字譜上的樂譜。譜前解題說明此曲傳自南朝梁代的丘明(494一590)。曲名之前冠以調名,此標題為琴曲中僅見,應是以碣石調表現《幽蘭》的內容。南北朝時期流行碣石舞。現存琴譜有可能是當時碣石舞的曲調。此曲的曲調十分清麗委婉,節奏緩慢悠揚。譜序中說:「其聲微而志遠。」譜末小注說:「此弄宜緩,消息彈之。」琴曲的開端是深沉憂傷的。二三段音色變化對比較大,表達了作者內心的無限感慨。末尾以清澈的泛音演奏,明朗豁達,透過蘭花性格,象徵光明將臨。
 
這首傳世古曲,得到後世之人無限喜愛,白居易在聆聽此曲後,曾留下「琴中古曲是幽蘭,為我殷勤更弄看。欲得身心倶靜好,自彈不及聽人彈」的名句。

㈧ 古琴樂譜中的字怎麼看

古琴上的譜字也叫減字譜,減字譜的譜字,也就是指法符號,大多和現代漢語相吻合,現分三類敘述如下:

(1)古琴右手指法符號

彈琴是用左手按弦,右手彈弦,彈的部位,一般在岳山與一徽之間,高音區的按音亦可在一徽左右,以便取音柔和。右手向徽彈出叫「出」,向身彈入叫「入」。不論彈入彈出,都略傾向琴面,音較豐滿。且入弦勿深,一般不要超過指尖或甲背的三分之一。

彈弦只用大、食、中、名四指,小指禁而不用故叫禁指。四個指頭分別向兩個方向彈入彈出,產生了擘、托、抹、挑、勾、剔、打、摘等八種指法,叫右手基本八法,其餘復合指法、特殊節奏及和聲指法,都是由這八種基本指法演變或組合而成。

屍(擘):用大指甲背彈入,大指中末二節微彎,仰卧掌下,彈時急倒豎,虎口放開,其運動在中節與腕力並用。食中名三指平直,中節粘連,末節參差。禁指微翹,甲尖稍仰。

乇(托):大指倒豎,虎口張開,先肉後甲,向外托出。其運動在中節與腕力並用。彈後大指仍伏掌下,食中名三指平直,中指中末二節稍低於食名二指,指縫稍開,禁指如前。

木(抹):用食指彈入,先肉(觸弦)後甲(撥弦)。食指屈其根節,伸其中末二節,大指中末二節微彎,側伏於食指下,指尖距食指約一弦。每抹入必將食指箕斗落在大指甲尖抵住。其運動在食指中末二節之力。中名二指俱平直,指縫稍開,高低參差,禁指如前。

(挑):用食指甲背彈出。食指屈其中末二節,大指微彎,以甲尖抵住食指箕斗,向外挑出。其運動在食指中末二節,大指幫貼用力。中名二指微彎,余勢與抹同,禁指如前。

勹(勾):用中指彈入,先肉後甲。中指屈其根節,堅直其中末二節,大指側伏於中指下。每勾入必使中指末節落在大指甲尖抵住,並可擱在下一根弦上。其運動在中指堅勁之力。食名二指平伸,高於中指,禁指如前。

(剔):用中指甲背彈出。中指屈其中根末節,與大指作圈形,以大指甲尖抵住箕斗。其運動如挑法。食名二指微彎,高於中指,禁指如前。

丁(打):用名指彈入,先肉後甲。名指屈其根節,伸其中末二節。其運動在根節屈伸之力打入,食中二指粘連伸直,高於名指。大指則張開虎口,直其中末兩節,作八字形。禁指如前。

(摘):用名指甲背彈出。名指屈其中根末節,.與剔相似,唯不用大指抵住。其運動在於名指根末二節之力。食中二指粘連微彎帶俯,大指微屈其中末二節,虎口稍開。禁指如前。

(2)古琴左手指法符號

古琴左手按弦,也同樣只用大食中名四指,小指仍禁而不用。左手指法極為豐富,根據它們的作用和效果,可分為五類:左手主要指法,表示用哪個手指和用什麼手法按弦,有大、食、中、名、跪、散、泛等。

此外還有上下進退等走音指法;有罨、虛罨、捐起、帶起、放合等打弦帶弦發音指法;更有吟、猱、綽、注等裝飾指法;還有左右手復合指法。現分述如下:

大(大指):大指末節微屈,側伏於食指下,虎口半開,用側面按在弦上。大指按弦有兩個部位,一是半甲半肉處,一是骨節處,當兩弦連彈時,兩部位就要兼用。按弦時食中二指粘連微彎,名指微彎帶俯,禁指微翹,甲尖稍仰。

亻(食指):食指自然的平按在弦上,用箕斗處按。食指按弦多用於彈泛音的時候。此外有時與大指同用,大指用半甲肉處按內弦,食指用箕斗左側按外弦。

中(中指):屈其根節,伸直其中末節,用箕斗處偏左按於弦上,食名二指平伸,大指側侍,禁指如前。

夕(名指):屈其中節,務必凸出末節,於箕斗處左側按之,大食中禁四指如前。中指絕不可壓在名指上幫助用力。

⻊(跪指):名指屈其中節,跪其末節,用指背跪按弦上。按法有兩種,或用甲背,或用骨節處,都要用左側按。跪指多用於中上准音。

艹(散音):單用右手彈空弦,左手不按,可用中指虛點在十徽上。

(泛音):右手彈弦,左手對准徽位輕點弦上,得音極清。其法有二:一則左指離弦極近,彈時弦躍,觸指自成泛音,喻為「粉蝶浮花」。一則彈時左指輕點,一點即起,亦成泛音,喻為「蜻蜓點水」。彈泛音時,右手要靠近岳山,得音才清亮。對零散的泛音,譜字上才用泛音符號。

(泛起):琴曲開頭和結尾處,常用泛音,有時在散音或按音曲調的中間,也常插入一兩旬或一段泛音。此時用"JA』』符號表示此後的譜字,都應彈成泛音。

(泛止):用在一段或一兩句泛音終止的地方。

上:按彈得聲後,左手指按弦由本位向岳山走上一位得聲,右手並不再彈。連上兩次者為二上。

下:按彈得聲後,左手指按弦由本位向龍齦走下一位得聲,右手並不再彈。連下兩次者為二下。

(進復):於按彈得聲後,由本位上走一位得聲叫進,又回歸本位叫復,連原彈一共三聲,一實兩虛。進復兩次的叫雙進復。

(退復):於按彈得聲後,由本位走下一位得聲叫退,仍上歸本位叫復。退復兩次的,叫雙退復。

(分開):先於按位彈得一聲,然後走上一位得一聲,再回歸本位又彈一聲。兩實一虛,總共三聲。前後分彈兩次,中間走上一次,故叫分開。

(摺起):大指按上位得聲後,名指接按下位,同時大指將弦播起發聲。摺的彈法是用大指甲的邊緣將弦向上向內一撥,名指仍然按實。

(爪起),大指按彈後,甲尖將弦爪起,得一散音,叫做爪起。

(帶起):名指按彈後,指尖將弦帶起,得一散音,叫做帶起。

(放合):名指按彈後,將弦放出得一散音,同時急按次弦右彈,與放出之音相合如一聲。

(同聲):也叫帶合,彈法是名指按彈之後,把弦帶起,同時右手指彈另一弦的散音如同一聲。

(應合):於按彈後,左指或上或下,走手有聲,以應右手彈別弦之聲,叫應合。

拙(推出):中指按彈後,指頭推弦向外,得一散音,較帶起為重,專用於一弦。

(罨):名指按彈之後,大指在上一音位上擊弦有聲叫罨。勿須擊響琴面。

(虛罨):不按不彈,用大指或名指在需要的弦和音位上一罨得聲叫虛罨。(虛點)同。

(虛按):彈時得聲之後,乘聲未歇,用指浮按弦上,以遏余響。

(吟):指頭於按彈得聲之後,隨肘臂的振動而左右動盪,往來分余,約四五轉,如吟哦一樣,取音貴圓活,用力在肘臂。

犭(猱):指頭於按位得聲之後,隨手腕左右擺動。如物之有伸縮力,隨伸隨縮,連而不斷。動盪幅度較大,約過二三分,來回兩三轉,取音貴蒼勁,運指純用腕力。

卜(綽):上滑音。由位下少許,斜勢按上到位,乘此彈出得聲叫綽。

氵(注):下滑音。由位上少許,斜勢按下至位,乘此彈出得聲叫注。

立(撞):按位已彈得聲,用指急撞上少許,速回歸原位再得一聲。一般是把一聲劃為兩聲,也有少數如急進復。

(喚):多數琴譜都認為,乘右彈時綽上二分,逗其音下過本位二分,速上本位,凡音兩折,如鳩鳴喚雨之聲。有如迴音。唯《琴學入門》則解釋為「乘下音而上,又接上音而疾下,如反撞急進復之意。」又似逆迴音。

豆(逗):於急綽略至過位之際,速迎其彈聲以出本位之音叫逗。運指與撞相似,只是撞用於彈後,與正音分離為二;而逗用於甫彈時,與正音合而為一。

史(使):右手彈弦,左手用逗叫逗;右手不彈,左手在走手音中用逗叫使。於按彈得聲後,指上一位或二位,再作吟猱,並撞(即使也),復下本位。

(掏撮三聲):左手名指按弦,大指先罨後摺,再用右手一撮,左手再罨摺兩次,最後右手一撮,共得八聲。

(摺拔刺三聲):與上例相同,唯此次不用撮而用撥刺。

(3)古琴附註符號

有些減字元號,與左右手指法沒有直接關系,只是為了說明曲調的輕重疾徐、反復、休止等,或對琴譜的組織結構以及演奏技法作些說明註解,這些減字元號叫做附註符號。這些符號,一般都有現成的音樂術語、音樂符號與之相對應,在改進記譜中,都可被取代。

(8)減字譜發明擴展閱讀:

古琴記譜

據統計,現存的古琴曲中有三千多首是古代流傳至今的曲目,這筆豐厚的遺產使古琴成為當今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一件樂器。而這都要歸切於古琴獨特的記譜法——減字譜記譜法。唐代以前,古琴的樂譜是用文字記載的,稱為文字譜,極其繁復。

一個指法要用一句話記錄,一首曲子記下來往往比一篇文章還要長。鑒於這個原因,晚唐一個名叫曹柔的人發明了減字譜,即在文字譜的基礎上,將一句話中的關鍵字摘出,每字各取簡潔的一部分,再將這幾個部分拼為一個「字」。

減字譜實際上就是指法譜。因此,唐代之後的大量琴曲都流傳到了今天,而唐代之前的琴曲大部分則失傳了。目前所知的中國最古老的一份古琴樂譜是古琴曲《碣石調·幽蘭》的譜子,相傳為南朝梁代的丘明傳譜,它也是流傳到今天惟一的一份文字譜,為唐朝手寫卷,原件現存於日本東京博物館。

減字譜的指法符號,是由文字譜的譜字減筆縮寫而來的,開始較繁,各譜使用也不一致。經歷代琴家的改進,廢棄不用的,歸並同類的,簡化復雜的,逐步統一起來,到清末已相當規范。

《琴學入門》所用的譜字,僅112個,其他各譜也大體相同。在改進記譜後,還可減去一半,大約採用四五十個符號,就可以代替。精簡部分,大多是右手的復合指法和左手的裝飾指法。

㈨ 古代的樂譜是怎麼形成的宮商角徵 羽又是誰發明的

樂譜的價值之於音樂,猶如古籍的價值之於歷史。它把轉瞬即逝的古調以某種特殊的方式刻寫下來,使後人得以部分地恢復原曲,「舊調重彈」。音樂史與其他學科史的區別,正在於它有聲響,而大量的古譜就是它的依據。如同文字的發明一樣,把高、低、長、短不同的樂音記錄下來的樂譜的發明與完善,經過了漫長的過程。 前面曾說過,上古音樂以打擊樂器為主體。因此,擊重節律的鼓點便成為中國樂譜最早的使者。《禮記·投壺》載有魯、薛兩國射禮時鼓的節奏譜:一種符號繪作圓圈,一種符號繪作方框。它們無疑就是兩種鼓形的象形摹畫。一般來說,無論何種譜式,都應具備兩種功能,一是記音高,二是記節奏。中國早期的大多數譜式都沿用了以圓圈或圓點、方框「點拍」的方式。 現存歷史上第一次記下音高的樂譜是唐人手抄本古琴譜《碣石調·幽蘭》。該譜前「序言」說,《幽蘭》是六朝丘明(493一590)所傳。實際上,它是一首用4954個漢字詳細記錄了每個音在古琴上屬第幾根弦,什麼位置,用什麼彈奏法的文字諸。由文字譜發展成為採用文字中各種象形性的筆畫,拼成符號,並作為右手音位與彈法的減字譜,是依據樂器產生的記譜法(如:謦,即右手中指勾第一弦,左手中指按一弦七徵)。唐人曹柔首創此法,晚唐陳康士、陳拙依此譜式整理了大量琴譜傳世。宋元以來,少琴家使其進一步完善。中國傳統音樂中的瑰寶——古琴音樂所以能卷膚浩繁,保存至今,主要是得益於減字譜。 唐代的「燕樂半字譜」也是以樂器音位和手法為基礎的譜式。它又分為弦索譜和管色譜,近代在敦煌發現的唐琵琶譜,記錄了四根弦上每個指位的符號,如果定弦可以確定,便可以基本恢復原來的曲調。這份珍貴的《敦煌曲譜》寫於後唐明宗長興四年(933)。而在日本發現的《天平琵琶譜》。抄寫年代則在唐玄宗天寶六載(747)。唐代詩人白屆易寫下《代琵琶弟子謝女師曹供奉寄新調弄譜》一詩:「琵琶師在九重城,忽得書來喜且驚,一紙展開非舊譜,四弦翻出是新聲。」可見唐朝時燕樂半字譜確很流行了。 工尺譜是我國應用最廣的唱名譜,規范的諸字由上、勾、尺,工、凡、六、(合)、五、乙等漢字組成,有「固定唱名法」和「首調唱名法」兩種。記寫節奏的板(強拍)眼(弱拍)符號也發展得較完善。調號用正宮調、小工調等調名標示。宋、元以後,我國流傳下來的大部分樂譜是用工尺譜式記寫的。其中以器樂作品和戲曲唱腔為數最多。 最早的「宮商角徵羽」的名稱見於距今2600餘年的春秋時期,在《管子·地員篇》中,有採用數學運算方法獲得「宮、商、角、徵、羽」五個音的科學辦法,這就是中國音樂史上著名的「三分損益法」。 那麼,「宮商角徵羽」這五個名稱又是從哪裡來的呢?這就有多種說法了。有的研究者說:它來自古代的天文學,即是從二十八個星宿的名稱而來的,如「宮」來自二十八星宿環繞的中心——中宮,其他四音來自不同的星宿名稱,這是「天文說」;而有的研究者說:它來自古人馴養的畜禽,說「牛、馬、雉、豬、羊」五個字在古代的讀音和「宮、商、角、徵、羽」近似,這是「畜禽說」;有的研究者說:它們來源於古代氏族的圖騰,這是「圖騰說」;而在古代的音樂著作《樂記》中的說法則為:宮為君,商為臣,角為民,徵為事,羽為物。說宮音代表國君,商音代表萬民……這是「君臣說」。不論是「天文說」、「畜禽說」、「圖騰說」或「君臣說」,各種說法都有一定的道理,都給音樂塗上了一層或神秘、或樸素、或帶有封建主義倫理觀念的色彩,表達了中國先民的不同的音樂觀念。

㈩ 古琴譜的意思

簡介 古琴譜最早是用文字來記錄的,也就是文字譜。文字譜是用文字記述古琴彈奏指發、弦序和音位的一種記譜法。我國現存唯一的文字譜是《碣石調·幽蘭》,它由六朝梁代丘明傳譜,原譜則是唐人手抄的卷子。由於文字譜過於繁復,使用不便,經唐代琴家曹柔減化,發展成為減字譜。 今日我們所能見到的古琴譜,又名減字譜,相傳為唐末曹柔發明,減字譜一般為四部分,上方紀錄左手指法,下方紀錄右手指法,左上為左手按弦用指,右上為所按徽位,下方外部為右手指法,內部為所彈、按弦。除此之外,減字譜還有續部、注釋,一般用來標示音的細微變化。但由於減字譜無法記錄每個音的時長,故而造成了大量琴曲的失傳。現存有150多部古琴譜,包含著3000多首古琴曲。古琴記譜法 據統計,現存的古琴曲中有三千多首是古代流傳至今的曲目,這筆豐厚的遺產使古琴成為當今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一件樂器。而這都要歸切於古琴獨特的記譜法——減字譜記譜法。唐代以前,古琴的樂譜是用文字記載的,稱為文字譜,極其繁復。一個指法要用一句話記錄,一首曲子記下來往往比一篇文章還要長。鑒於這個原因,晚唐一個名叫曹柔的人發明了減字譜,即在文字譜的基礎上,將一句話中的關鍵字摘出,每字各取簡潔的一部分,再將這幾個部分拼為一個「字」。減字譜實際上就是指法譜。因此,唐代之後的大量琴曲都流傳到了今天,而唐代之前的琴曲大部分則失傳了。目前所知的中國最古老的一份古琴樂譜是古琴曲《碣石調·幽蘭》的譜子,相傳為南朝梁代的丘明傳譜,它也是流傳到今天惟一的一份文字譜,為唐朝手寫卷,原件現存天日本東京博物館。 古琴譜發展過程 古今中外的音樂譜種類很多,最簡單而粗略可以歸納為兩大類:一種是以表達音階高低節奏快慢為主的「音階譜」,例如 中國的工尺譜,西洋的五線譜等;另一種是以表達樂器的演奏技巧為主的「手法譜」,古琴譜就屬於這一類。 今天通用的古琴譜叫減字譜,又叫指法譜或手勢譜,它是由文字譜演變而來。由於古琴的指法繁多而復雜,根據近代琴家顧梅羹和查阜西兩位統計,古今指法名稱有1,036個,減字有1,393個,有名稱無減字的有123個,有減字無名稱的有34個,加起來指法名稱共有1,159個,減字就共有1,070個。因此學琴最困難、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學習和記憶指法。 自有古琴以來,在琴譜出現之前,學琴都是靠師徒之間口授心傳,一句一句,一曲一曲的傳授,由於指法隨著古琴的技法發展而逐漸復雜,漢代開始有彈琴手法的名稱記載,這些手法又稱為指法。為了方便記憶,彈琴人便將指法用文字記下來。其後又把整首琴曲每一個指法用在哪一條弦的哪一個徽位的彈琴方法詳細記錄下來,並將琴曲的調名記下,便成為琴譜。當時稱為「琴敘譜」,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文字譜」。《碣石調幽蘭》就是現存唯一文字譜例。從漢末有指法記載發展到隋末文字譜成熟,中間不少於五百年。 文字譜雖然可以將琴曲的彈奏方法記錄下來,但是由於記敘冗長,一句琴曲動輒就要兩、三行文字,記錄一首琴曲花上很多篇幅,不便於記錄與學習。所以在文字譜出現之後,歷代彈琴人覺得有進一步改良的必要,彈琴人就朝著兩方面嘗試:一方面是嘗試用更簡單的符號表示指法,以容易上手;另一方面是將文字譜簡化,以免篇幅冗長,閱讀困難,影響學習。結果是符號代替不了文字,文字譜經過數百年的演化,慢慢發展成為減字譜。 最典型的符號譜要算是隋代僧人馮智辯(約公元613~618年前後)的《手用指法彷彿》了。《手用指法彷彿》包含有文字以及很多符號,這些符號有些類似印度梵文,也有一個八卦符號,有學者認為其中還包括了漢代的「聲曲折」譜符。篇末還記有文字:「大隋內道場僧馮智辯法師之所制也,不受師所,必可斟酌,非為指南,此本大貴,幸勿慢傳。」可見前人對於一套認為可用之指法譜號,與今人一樣,都懷著盡快推廣,以便琴人之心情。這套指法符號,傳到日本後得以保存下來,可惜它與很多其它不同記譜方案一樣,不能廣為流傳,成為通用的記譜法。 歷史上曾經有過多少記譜方法出現過,至今已難以考證,從僧智辯的例子來看,我們就可以推想到有心人實在很多,但由於古琴指法技巧實在很復雜,要設計一套簡單又通用的記譜法並不容易,最後還是在長期的經驗中,找出了一套將文字譜的用字簡化,再進一步將指法名稱化成部首,依讀譜的規律從新組合為古琴專用的「譜字」,便成為後來的「減字譜」。明代袁均哲《太音大全集》卷五《字譜》記載了古琴譜的發展情況:「制譜始於雍門周、張敷,因而別譜不行於後代。趙耶利出譜兩帙,名參古今,尋者易知;先賢製作,意取周備,然其文極繁,動越兩行,未成一句;後曹柔作減字法,尤為易曉也。」 這里標出了發明文字譜的是趙耶利(隋末人);發明減字譜的是曹柔(唐末人),其實無論文字譜或減字譜都不可能是一人一時創作出來,他們應該是一個集大成或整理與規范的代表性人物,由簡字譜在長期演化過程期中出現了不同的設計,經過不斷的改良與規范。例如明初《神奇秘譜》上卷《太古神品》的琴曲,據編者朱權說是出於「隋宮」,所以其記譜法是最遲也是唐代早期的減字譜式,中間有很多還夾雜著文字譜的敘述方式,又如《太音大全集》就記錄了陳拙的字譜與其它記譜法的分別;故減字譜最早各家可能各有體系,既有個人創作,也有集體智能,可以證明從文字譜到減字譜是在歷代琴人的努力中漸變而成的。至於發展為今天通用的簡字譜最早的譜例,要算是南宋姜夔的自製曲《古怨》了,此曲還是姜夔自寫、自刻的譜,可以反映南宋時候的琴譜特點,故此從隋末文字譜成熟發展要到南宋減自譜定型,期間又經歷了不下五百年。所以琴譜的譜字,就像中國的文字一樣,是經過千百年的發展而成的。(摘錄自《從《愔愔室琴譜》談古琴記譜法的承傳》) 著名古琴譜 《神奇秘譜》 《松弦館琴譜》 《梅庵琴譜》 《龍吟館琴譜》 《蕉庵琴譜》 《神奇秘譜》 《抄本琴譜》 《五知齋琴譜》 《雍門琴譜》 《琴香堂琴譜》 《澄鑒堂琴譜》 《自遠堂琴譜》 《存古堂琴譜》 《枯木禪琴譜》 《蘭田館琴譜》 《春草堂琴譜》 《大還閣琴譜》 《五鶴軒琴譜》 《天聞閣琴譜》 《琴學叢書琴譜》 《琴學入門》 1世界最長古琴譜《高山流水》展出的《高山流水》卷長30米、寬45厘米,內含古琴名曲《高山》和《流水》,共計九闋。 2最早的古琴譜,是唐代留下的卷子本、文字譜《碣石調·幽蘭》。

閱讀全文

與減字譜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凌文馬鞍山 瀏覽:34
石柱鎮工商局 瀏覽:854
鋼鐵發明國 瀏覽:118
創造與魔法怎麼賣人民幣 瀏覽:101
知識產權專題答案 瀏覽:760
高發明巫溪 瀏覽:755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督導工作方案 瀏覽:454
信息化成果總結 瀏覽: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