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能說可以申請發明專利,
至於能不能授權,主要看審查員檢索結果,即使結構很復雜,審查員也可能檢索到相同或者很相似的現有技術,只能說結果復雜的話,相對而言檢索到影響新穎性和創造性的現有技術的可能性更低,授權機會更大。
另外,即使結構簡單,但是是要創造性足夠,正常情況下也是能夠獲得授權的。
B. 哈佛科學家研發的超軟機器人抓手是怎樣的一種機器
據外媒報道,來自哈佛大學韋斯生物啟發工程研究所、哈佛John A.Paulson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SEAS)和紐約市立大學柏魯克分校的研究人員近日開發出了一種超柔軟的機器人抓手,可以在不傷害水母和其他海洋動物的情況下抓住和釋放它們。
「海洋生物學家長期以來一直在尋找一種復制人類手部溫和性的工具,與來自難以接近的環境中的水母等微妙動物相互作用,」紐約市立大學柏魯克分校生物與環境科學教授David
Gruber說道。「這種抓手是不斷增長的軟體機器人工具箱的一部分,它有望使水下物種收集變得更容易和更安全,這將極大地提高對數百年來研究不足的動物的研究速度和質量,給我們一個更全面地了解構成我們海洋的復雜生態系統的機會。」
C. 人婁有什麼發明是模仿動物的
人類有很多發明都是模仿動物的,比如雷達就是模仿蝙蝠釋放超聲波,返回在接收來探測物體,還有現在自動化很多機器抓手,都是模仿人工作的。
D. 什麼受梵文啟發命人著手創造的
1300多年前,松贊干布受梵文的啟發,命人著手創制 文字,這種文字就是現代藏文的前身。
E. 廣東創新驅動八大抓手是什麼意思
「供給側改革」,就是從供給、生產端入手,通過解放生產力,提升競爭力促進經濟發展。具體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屍企業,淘汰落後產能,將發展方向鎖定新興領域、創新領域,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經濟主要矛盾發生變化。「投資出口佔比太大,消費佔比太小」的時代正在遠去,而「供給跟不上需求」正凸顯經濟增長的重要障礙。「供需不匹配」,是理解「供給側改革」最基本的背景。消化過剩產能提速。過剩產能已成為制約中國經濟轉型的一大包袱。產能過剩企業會占據大量資源,使得人力、資金、土地等成本居高不下,制約了新經濟的發展。當前多個行業、多個地區的產能過剩正引起各方的擔憂,可能引發通縮、失業、經濟動力不足等一系列風險。服務業黃金時代到來。服務業是未來中國經濟和社會的雙重穩定器。一方面維持經濟增長,另一方面提供就業崗位。第三產業每增長 1個百分點能創造約100萬個就業崗位,比工業多 50萬個左右。對政府保持經濟增長和穩定就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當下服務業發展的根本瓶頸不是需求不足,恰恰是供給不足。在教育、醫療、金融、旅遊等領域,一方面國內抱怨聲不斷,另一方面大批消費者源源不斷地到國外消費。究其緣由,這跟國內服務業供給側的乏力有關。...
F. 哈佛科學家研發的超軟機器人抓手可以應用在什麼地方
據外媒報道,來自哈佛大學韋斯生物啟發工程研究所、哈佛John A.Paulson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SEAS)和紐約市立大學柏魯克分校的研究人員近日開發出了一種超柔軟的機器人抓手,可以在不傷害水母和其他海洋動物的情況下抓住和釋放它們。
它有望使水下物種收集變得更容易和更安全,這將極大地提高對數百年來研究不足的動物的研究速度和質量,給我們一個更全面地了解構成我們海洋的復雜生態系統的機會。」
G. 誰最早發明人工取火
應該可以說是山頂洞人最先發明人工取火。根據目前的考古資料可知,距今約內18000年前的容山頂洞人已脫離了保存天然火種的階段,掌握了人工取火技術。
最早的人工取火方法是摩擦起火。我們的祖先經常看到敲擊石塊有時會迸出火花,鑽木、鋸木、刮木時木頭會發熱,甚至產生煙火。這些現象重復無數次,人們便逐漸受到啟示,懂得了摩擦和起火的因果關系,從而發明了摩擦取火的技術。《韓非子·五蠹》中關於遠古時期人們「鑽燧取火(鑽即火燫,燧即火石;鑽燧取火即是用火燫與火石摩擦或撞擊而取火),以化腥臊」的記載,《莊子·外物》中「木與木相摩則燃」的描述,都反映了早期人工取火的情形。
掌握人工取火技術,意味著人類第一次控制了這種變革物質的、強大的自然力。掌握人工取火技術,是人類技術史上一項偉大發明,它開創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稱贊說:火的使用「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種自然力,從而最終把人同動物界分開。」
H. 白求恩發明了什麼
(一)人工氣胸器
一九二六年十二月十六日,白求恩因肺結核住進了設在美國紐約州的特魯多療養院。在當時,得了肺結核的病人就和被判處死刑的犯人一樣,挽回生命的希望是極少的。那個時候,療養院沒有什麼有特效的治療方法。所能普遍採用的方法,就是「休息療法」,即到大自然中去打獵、釣魚,讓自身的力量戰勝疾病。然而,白求恩不願意聽任大自然的裁決,他不相信除此之外再沒有別的好辦法。他闖進了醫院的圖書館,終於在一篇名叫《肺結核外科療法》的文章中找到了希望。文章表明,採用人工氣胸法,能使肺結核患者康復。具體說,就是在患者胸部打空氣針,使受結核菌浸潤的病肺收縮,得到真正的休息,特別是對病灶集中在一個肺葉的患者,效果尤其明顯。當時,在美國,採用人工氣胸法獲得成功的只有十七例。本院還沒有先例,醫生們還不敢採用此法給患者治療。但是,在白求恩的有理有據的再三要求和堅持下,療養院當局同意給白求恩治療。手術獲得了成功。患病一年多的白求恩,終於把自己從死亡的邊緣上拉了回來。後來,白求恩用了兩年時間進修細菌學和進行了一系列的實驗。結業後回到加拿大蒙特利爾,在一位胸外科專家的手下當助手。與此同時,他發明和改進了多種手術器械:人工氣胸器、白求恩肋骨剪、白求恩肋骨剝器等。其中,「白求恩氣胸器」被廣泛採用;著名的胸外科專家們都樂於使用經他改造過的肋骨剪;鐵的實習醫生--可以固定的拉鉤;肋骨剝離器等。頗有名氣的畢林父子器械公司和他簽定了長期的專利合同。他的老師稱贊說:「他是個出色的發明家。」
(二)流動輸血站
一九三六年,德意法西斯武裝干涉西班牙革命。以白求恩為隊長的援助西班牙的醫療隊組成了。那時候,西班牙只是在馬德里設有一個輸血站,但這個血站作用不大,能運來的傷員為數不多,大多數在半路上就犧牲了。這位具有強烈事業心的共產黨員、享有盛名的發明家,經過八天的細心觀察和深思熟慮,終於找到了救護中最急需解決的問題--輸血。他建議:建立流動血站,把血直接送到前線去。說來簡單,做起來困難。同事、上級不同意;危險性大;自己對輸血是外行;器械缺乏;血源怎麼解決……,但這一系列的困難沒有嚇倒白求恩,他說服了領導,購買了器械,解決了血源,向一位專家學習請教了有關輸血的技術和問題。流動血站建成了!在炮彈剛剛落下的地方,一輛救護車開了過來。白求恩和助手們跳下汽車,迅速地給已經奄奄一息的傷員輸血。就這樣,白求恩和助手們及時地搶救了無數戰士的生命。在戰斗最激烈的時候,每天在陣地上的輸血量竟高達一百餘人次。
白求恩這一創舉轟動了整個前線,甚至連國外的電台、報紙都報道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交戰國的雙方都採用了這個辦法。宋慶齡在一篇文章中高度評價了他的創舉:白求恩大夫是第一個把血庫送到戰場上去的醫生,他的輸血工作曾為西班牙共和國挽救了數以百計的戰士的生命。
(三)志願輸血隊
這是白求恩來中國後的事。大家都知道白求恩給傷員輸血的故事。這個故事實際上也暴露出了一個問題:血源緊張。正是因為這個問題的暴露,才導致了一項發明的產生。
大家都知道輸血的常識:血型不同,不能隨便輸血。在戰場上,在沒有現成的血源情況下,輸血只能現采現輸。把一個人的血輸入傷員的血管中去,中間要有一個化驗血型的環節。這對於「時間就是生命」的戰場來說,是一個相當麻煩而又相當急迫的事情。稍晚一點時間,就可能多犧牲一個戰士。白求恩從紛紛來獻血的群眾身上得到了啟發,如果事先化驗好血型,並把紅布黑字血型標志別在「輸血隊員」的胸前,需用時間就可以隨時取用。於是,經過討論研究,人民戰爭中的另一個創舉--包括醫院的全體工作人員,自然地也包括白求恩;還包括楊家莊的絕大多數男女青年,另外還包括一些老年人。這,就是在反法西斯戰場上的第一個「志願輸血隊」。
在西班牙,白求恩曾經第一個把血液送到前線。但是,那時輸血要經過多少艱難曲折:昂貴的儲血設備,現代化的運輸工具,敵人的炮火……。如今,在反法西斯侵略的中國人民的抗日戰場上,他看到的卻是另一種景象。不需要冷藏設備,不需要長途運輸,哪裡有人民,哪裡就有取之不盡的血庫。他激動地說:「這簡直是外科醫學史上的創舉,群眾是我們的血庫。在西班牙,我沒有想到這個辦法。毛主席說,發動群眾,依靠群眾,什麼困難都可以克服,這是多麼偉大的思想啊!我欽佩中國人民的覺悟水平,也欽佩你們的組織動員工作。」
(四)「蘆溝橋」
游擊戰爭的特點就是機動靈活、無固定地點。這給醫療隊的轉移和工作帶來了極大的不便和危險。在轉移過程中,不是葯品、器械弄壞了,就是遇上了敵人。於是,「運輸工具」成了解決這一困難的關鍵。白求恩苦思冥:精減器械,那是有限的;製作捎搭子,解決了「走得動」的問題,但解決不了「展得開」、「收得起」的問題,布制的捎搭子太軟,到地方一展開,葯品、器械在奔跑過程中就撞壞了……
一次,白求恩從一個小孩趕著的毛驢背上的馱子得到了啟發,和大家一起,設計了一個葯馱子。外形象座「橋」,「橋」頂是個沒蓋的箱子,里邊可以存放各種夾板;「橋」的兩邊各有三個抽屜,抽屜設有若干個小格,可以裝各種手術器械和葯品,兩個馱子上橫搭一條門板,就成了一個輕便靈活的手術台,有了這種馱子,再加上一個敷料馱筐,就可以盛下百手術和五百次換葯用的器械、葯品。也就是說,一個手術室,一個換葯室,一個小葯房都可以放在馬背上馱走。
實踐證明,這種葯馱子是一種適合游擊戰爭的運輸工具。它具有攜方便、行動迅速、一物多用的特點。半小時就可展開,十五分鍾就可收起,這對於靈活多變的戰場搶救工作,具有很大的優越性。
後來,一個小戰士給起了個名字,叫「蘆溝橋」,寓義是一則紀念抗日戰爭,二則這不是一般的「橋」,這是人民智慧的結晶。
(五)畢普
游擊戰爭的環境是艱苦的。很多傷員因為在頻繁的轉移中延誤了治療,所以沒等治療,就失去了生命。為了防止這種事發生,白求恩發明了一種療效較長的葯膏--畢普。
這種葯膏是用黃碘、次硝酸鉍、流動石蠟(或香油)混合配成的油劑,既可以防止創面乾燥,又有消毒作用。
塗上這種葯膏之後,既使在較長時間內得不到手術和換葯的機會,也可以控制感染,避免傷口惡化。特別好的是這種葯膏在換葯時容易揭開,連傷員自己也可換葯。
以上幾個小故事,是我在讀《白求恩在中國》(增訂本,盛賢功等執筆,79年2版)的讀書筆記的基礎上整理出來的。白求恩的事跡深深地感動著我。為了表達我對白求恩精神的崇敬之情,特將此文獻給廣大青少年朋友們,願你們向白求恩學習,做一名好少年。
I. 機械抓手用英語怎麼說
翻譯如下
機械抓手
Mechanical grip或Handler of Machine
例句:
IC晶元測試設備機械抓手的速度測控
The Speed Measure and Control of Handler Test Machine
J. 席躍久的人物簡介
CCTV-10《我愛發明》20141016制暴鋼爪,發明人:席躍久。
假如在生活中意外遭遇持刀歹徒、該如何保護自己、全身而退。來自吉林長春的發明人席躍久、發明的防暴抓捕器、希望能幫忙應對危機、制服歹徒、減少傷亡。冷兵器中的機械抓手、它能做到擒敵兩米之外而不傷其身。 2014年,華人頻道找到了這位其貌不揚的農民發明家,和他一起聊一聊他在發明事業上的心路歷程。
華人頻道:您從什麼時候開始對發明感興趣的?
席躍久:我從8歲左右應該說就對發明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還記得那時候在農村大人們在田地幹活或蓋房子的時候,我往往在一旁出點小主意,這個活如何干更省力,經常受到大人們的誇獎,呵呵,當時我還以綽號「小諸葛」自居。
華人頻道:您的第一個發明是什麼?
席躍久:太早的真的記不清了,榮獲國家專利證書的《野味香保健調料》是第一個,2008年申請2012年授權。
華人頻道:家裡人對您的發明都怎樣的看呢?支持嗎?
席躍久:起初家人都挺支持,後來看這些發明也沒變成人民幣,大家就都改變了態度,認為我是不務正業。後來都不支持。
華人頻道:給我們介紹一下您發明警用防暴抓捕器的初衷和過程好嗎?
席躍久:發明初衷,應該是在一次我看到電視新聞中一個年輕的警察在與持刀歹徒搏鬥過程中身中數刀最後犧牲,當時看到他家人悲痛、痛哭的電視畫面,我的內心可以用「撕心裂肺」的痛來形容,所以我當時發誓:一定要發明一種用來抓捕持刀暴力分子的「利器」!不再讓我們的公安幹警再流血犧牲,也不再讓他們的家人承受失去親人的痛苦。當晚我一夜未眠擬定幾個研發立項方案。至於過程… …可以說我在研發那段時間我就是一個怪人、是一個「傻子」… …別人和我說話我常常所問非所答;回家上樓時常常走錯樓;滿腦子都是發明,過於專注,其他事都有點心不在焉。
華人頻道:在您眾多的發明中,最滿意的是哪一項發明?為什麼?
席躍久:我最滿意的發明項目是:警用防暴抓捕器系列的專利。因為,警用防暴抓捕器應該說是「維穩利器」,起著懲惡揚善的作用,廣泛推廣後會產生巨大的社會效益。然後,警用防暴抓捕器的出現,其存在價值好比汽車的「安全氣囊」,緊急情況時也許是人們生命的最後保障。還有,警用防暴抓捕器研發之初在全球沒有任何參考資料,立項、設計圖紙、樣品製作、專利申請、提交、答辯等等完全是我一個人完成沒有找任何代理機構,產品試驗成功的那一刻,我特別激動,感覺太不容易了。
華人頻道:您在發明過程中都遇到了哪些問提?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麼?
席躍久:發明過程中設計圖紙方面沒遇到什麼大問題,因為我的性格是:研發一個項目之初圖紙階段我不忽視每一個細節,我設計理念「十年以內產品沒有在改進的空間」!問題都是出在樣品製造過程,因為條件有限,每個零件我幾乎都是「純手工打造」,受點輕傷對我來說早就是「家常便飯了」。
印象最深的是,在我製作警用防暴抓捕器動力系統的時候,因為跑了很多賣彈簧的地方根本就沒有我需要的這種,花高價定製了幾個都達不到我的設計效果,憋得我五天五夜幾乎沒睡覺,第六天的凌晨我實在熬不住了坐在凳子上睡著了,一個小時後醒來突然有新靈感,就開始自己製作彈簧,由於當時心急再加上沒有休息好,製作過程中鋼絲反彈險些扎瞎我的右眼,現在想起來有點後怕。
頻道華人:您在發明過程中有沒有遇到理論或原理上的問題?您是怎麼解決的?
席躍久:可以說在發明過程中每天都在遇到多個問題,每天又都在解決問題。您要問我是怎麼解決問題的,其實,我有一個挺另類的習慣就是:問題不解決產品或圖紙不離手,吃飯、睡覺乃至上廁所我的研發的產品都不離手,直至現在每天我會拿起樣品看好久,研究有沒有更好的改進空間,追求更完美。
華人頻道:您未來有哪些打算?
席躍久:我未來的打算是在繼續發明其他項目的同時,實現已經研發成功項目的科技成果轉化。十八大以來,新年新氣象,國家政策越來越好,2014年又是國家經濟體制深化改革的開局年,呵呵,也應該是我個人的開局年,中國夢時代,我一定也會圓了我心中的夢! 為警察製作出安全高效抓捕器
研製出一些小發明之後,席躍久又把目光放到了警用器材上。「那是在2011年,我身邊一位警察朋友在執勤時遇到了歹徒,在搏鬥的過程中被對方用刀刺傷。同時我在新聞中也經常看到公安幹警在制止或抓捕酒後持械鬧事者、持刀暴力分子時,往往是赤手空拳與對方直接肢體接觸。這樣很多幹警都會因此受傷甚至還付出了寶貴的生命。」席躍久說。這些事讓席躍久感慨萬千,所以他便萌生了製作一種安全高效警用抓捕器的想法。
穿上工作服,戴上口罩,拿出各種各樣的工具,進入工作狀態的席躍久顯得十分干練認真,為了研製他心中理想的抓捕器,他經常會連續在工作室里工作十幾個小時。
「過去的警用鋼叉雖然可以制住敵人,但是需要多個一起使用並靠近牆體才奏效。而我這次利用近1年的時間,根據雙向棘輪原理,自己設計研發製作成了一個外形像手銬一樣的、帶有觸發機關的抓捕器,我起名叫『警用防暴抓捕器』,後面配以伸縮式長桿。產品表面是不銹鋼材質,表面鍍鈦同時又做了技術處理,現在已經批量投入生產了。」席躍久拿起一根抓捕器對記者說。
記者兩米外鎖住「持刀歹徒」
為驗證「警用防暴抓捕器」是否有效,記者與席躍久進行了現場模擬實驗。記者拿起抓捕器與偽裝成「持刀歹徒」的席躍久進行「搏鬥」。只見記者剛把抓捕器迎上對方持刀的手臂,當時就觸發了機關,像兩個月牙一樣的鎖銬便牢牢鎖住了對方持刀的手,十分迅捷,而且就用了一招。「一旦被鎖住,越是掙扎它鎖的越緊。而且它還能鎖住對方的腿,而且鎖住腿之後只需輕輕一拉一別,對方就會倒地,失去反抗能力。這個抓捕器長度為2.1米,重量為2.6公斤,完全可以達到在兩米外一招制敵的效果,同時還有很強的保險功能,讓對方很難掙脫。」席躍久說。
還要繼續研發警用器械
隨後席躍久向記者展示了自己剛剛從公安部收到的鑒定證書,原來4月7日他的「警用防暴抓捕器」便通過了公安部特種警用裝備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的檢驗。「我發明的這項器械不僅避免了民警在防暴、抓捕過程中與對方直接肢體接觸,大大降低了警員的損傷,還可以用於抓捕傷人的狗類或其他動物,也可用於救援現場,相信以後一定可以得到大力推廣。」席躍久說。如今已經擁有近十項國家專利的席躍久仍然在追尋自己理想,那就是繼續研發各類警用器械。「我希望能研究出更好更實用的發明,造福市民,維護治安。」席躍久說。 防暴抓捕「神器」兩米外一招制敵-這款機械抓手是農民出身的席躍久發明的能做到擒敵於兩米之外而不傷其身
農民出身的席躍久,發明了一款警用防暴抓捕神器,能應對危機,制伏歹徒,減少傷亡。這一款冷兵器中的機械抓手,能做到擒敵於兩米之外而不傷其身。
45歲的席躍久出生在農安縣一個農民家庭,為了圓自己發明的夢想,一個人租住在長春市鐵北四路附近一棟老式居民樓里。推開房門,彷彿進了一個小型的修理部,客廳里有序地堆放著各種尺寸、不同形狀的零部件,卧室牆壁里立著一排外形類似警用叉的器具,這就是警用防暴抓捕器。
效果怎麼樣,真的是神器嗎?席躍久拿過一個抓捕器,很自信地說:「它追求的是兩米外一招制敵!」
4月7日,這項專利已經獲得國家相關部門的認定,通過檢驗,除了用於公安部門,還可廣泛應用於學校、醫院、銀行等安保措施規范的公共場所。
「警用防暴抓捕器研發之初在全球沒有任何參考資料,立項、設計圖紙、樣品製作、專利申請、提交、答辯等等完全是我一個人完成,沒有找任何代理機構……」產品試驗成功的那一刻,席躍久特別激動。
出身農民的他搞過養殖、開過車行,早在20年前個人資產就超過百萬,然而一場意外,在2010年,他兜里只剩500元錢闖北京,又重新打拚。現在,他已經有了20多項發明專利,從「遙控開門器」、「自動鞋架」到現在的抓捕器,看上去誰都不挨著誰,這些都為他的發明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不過抓捕器是他最滿意的作品,談到研發初衷,他說,幾年前,看到電視中一個年輕的警察在與持刀歹徒搏鬥過程中身中數刀犧牲,家人悲痛的電視畫面,真是撕心裂肺,「我當時發誓,一定要發明一種用來抓捕持刀暴力分子的利器,不再讓公安幹警再流血犧牲……」
席躍久說,他仍在追尋自己的夢想,那就是繼續研發各類警用器械,希望能廣泛推廣,起著懲惡揚善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