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常見的軍用火葯有哪些
1、TNT。炸葯之王,是德國化學家1863年在一次失敗的實驗中意外發明出來,呈黃色粉末狀,含劇毒,1到2克就足以讓一個成年人迅速死亡,爆炸時會生成一氧化碳等對身體有害氣體。其安全性和穩定性比較好,即使被子彈擊中也不會爆炸,是二戰結束之前世界上性能最好的炸葯,普遍用於各種子彈、炮彈中,至今在軍事領域中還擁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2、PETN。中文名稱太恩,誕生於二戰期間,威力比TNT略大,在軍事領域中常用於手雷、手雷彈、導爆索、雷管等武器中,還可以加工成葯品戊四硝酯粉,具有舒張血管的作用,是治療心絞痛的良葯。
3、奧克托金。目前軍事上使用的綜合性能最好的一種炸葯,誕生於1941年,威力、穩定性都比TNT高,但造價比較昂貴,一噸價格大概是TNT的15到20倍,一般只用於導彈戰斗部,或者核武器的起爆炸葯。
4、黑索金。軍用高能炸葯,威力是TNT的1.5倍,呈無色結晶體,含有毒性,可製作老鼠葯,軍事上一般用它填充各種炮彈,現代炮彈中使用的混合炸葯主要成分就是黑索金。
5、CL-20炸葯。當今世界上宣布可以實踐使用的能量最高、威力最大的非核炸葯,亦即最強火葯、新一代炸葯之王,爆破速度可達9600米/秒,威力是TNT的數十倍,可讓現有火炮威力增強百倍,被譽為「炸葯界的珠穆朗朗峰」,1987年美國首次合成成功,我國是第三個自主成功合成該炸葯的國家,因造價昂貴,目前並未普及。
㈡ 硝酸銨的TNT當量是多少
硝酸銨的量乘0.7就是TNT當量
㈢ 炸葯是如何發明的
今天全世界很多人都知道諾貝爾(Nobel)這個姓氏,每年都有幾位卓越的科學家、經濟學家、愛好和平的人士被評定獲得以這個姓氏命名的巨額獎金和崇高和榮譽。通過報紙、期刊、電台和電視台向世界各地傳播,各種各樣的書籍中記述著諾貝爾獎獲得者的事跡。
諾貝爾全名是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瑞典人,1833年10月21日生於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在他父母倖存的4個兒子中排行第三。諾貝爾出生後不久,1837年父親破產,出走芬蘭謀生,幾年後移居俄國,在彼得堡從事製造機器、鐵件和軍工設備。1842年10月母親攜帶孩子們從瑞典到俄國和父親共同生活。諾貝爾到俄國前因體弱只接受了1年正規教育,到俄國後他和他的兄弟接受瑞典和俄國私人教師的教育,其中有俄國化學家齊寧(H.H.Зинин,1812~1880)。
1850年,諾貝爾16歲,到德國、法國、義大利和北美學習兩年,成為一位通曉多國語言和愛好化學的青年人。諾貝爾回到俄國後,這個國家捲入對抗英、法的克里米亞(Crimea)戰爭(1853~1856)。他的父親忙於製造大量軍用物資,包括水雷,他和他的兩個哥哥也在工廠里工作,獲得不少實踐經驗。當時使用的炸葯仍是黑火葯,齊寧提出改用硝化甘油。這是1847年義大利化學家索布雷羅(A.Sobrero,1812~1888)首先用硝酸和硫酸作用於甘油而製得的一種易爆物質,受到震動、熱、摩擦或機械作用都可能發生爆炸。於是,諾貝爾一家開始了硝化甘油的研究和製造。
戰後俄國政府取消了和工廠簽訂的合同,他的父親再次宣告破產,1859年回到瑞典,正如離開瑞典時一樣窮困。諾貝爾和他的兩個哥哥留在俄國挽救他們家庭的企業。在這期間,諾貝爾獲得了關於氣量計、水表和氣壓計的發明專利,激發了他作為一個發明家的興趣。
1863年,諾貝爾回到瑞典。他和他父親獲得一筆貸款,重新開始製造硝化甘油的研究。就在這一年,諾貝爾發明了他的第一件劃時代的發明——諾貝爾專利發火件。這種發火件的初始構造是將液體的硝化甘油裝在一個金屬管或其他密封的管中,再在其中放入一個裝有普通火葯的小木管,從小木管的蓋子上引進一根導火線,使硝化甘油的爆炸由小木管中火葯爆炸的沖擊波引起,而不是依靠直接點燃。這個原理是爆炸科學的一大進展,創造了控制硝化甘油起爆的方法。1865年他將裝黑火葯的小木管改換成裝雷酸汞[Hg(CNO)2]的金屬管。因此,諾貝爾專利發火件又稱諾貝爾雷管,簡稱雷管。
雷酸汞是一種起爆葯,是1799年首先由英國化學家霍華德(E.C.Howard,1774~1816)將硝酸、乙醇(酒精)和汞共熱而製得。
1864年諾貝爾和他的父親在斯德哥爾摩郊區赫倫內堡(Heleneborg)建立了一座製造硝化甘油的實驗室。這年9月3日實驗室發生爆炸,死5人,其中有他的弟弟。他當時不在場,得以倖免。
實驗室爆炸和弟弟被炸身亡沒有嚇倒諾貝爾。他把實驗儀器設備搬到一艘遠離城市、停泊在湖心的駁船上進行實驗。1865年世界上第一座生產硝化甘油的工廠在斯德哥爾摩附近一個隔離區溫特維肯(Vinterviken)建成投產,諾貝爾身兼廠長、工程師、會計員、推銷員……接著在德國漢堡(Hamburg)附近的克魯梅爾(Krümmel)建成另一座生產工廠。
硝化甘油被裝在錫制罐或玻璃壇中,用木條板包裝後運輸。但是,硝化甘油在貯存和運輸過程中還是存在易爆炸的危險。一艘裝運硝化甘油的輪船在從漢堡駛往智利的途中,在大西洋遇到大風浪,由於顛簸發生爆炸而沉沒;在德國,一家工廠在搬運時因沖撞而爆炸,整個工廠和附近民房變成一片廢墟;在美國,一列火車被炸毀。針對這些事件,搬運工人拒絕搬運,瑞典政府和其他一些國家政府下令禁止生產和運輸諾貝爾的炸葯。
困難和挫折沒有使諾貝爾屈服,他頑強地進行試驗,努力克服遇到的障礙。1867年的一天,諾貝爾注意到一個裝有硝化甘油的罐子在卸貨時破裂,漏出的硝化甘油被硅藻土吸收,形成固體物,爆炸力比純硝化甘油低,但是安全。硅藻土是微小海洋生物遺體的多孔含硅骨骼,當時用作裝運硝化甘油壇罐的襯墊,以防震動。諾貝爾幾經試驗後,確定採用3份硝化甘油和1份硅藻土混合,製成粉末狀固體,具有純硝化甘油75%的爆炸力,卻免除了可怕的易爆危險。諾貝爾借用希臘文dynamis(力量)一詞命名它為代拿買(dynamite)炸葯,又稱黃色炸葯。
代拿買炸葯在1867年在瑞典和英國取得專利,1868年在美國取得專利。它被用來築路、開鑿運河、開掘油井和礦山,在開挖希臘科林斯(Corinth)運河中,在清理流經羅馬尼亞與南斯拉夫之間多瑙河的鐵門(Iron Gate)峽谷中,在修築瑞士聖哥達(St.Gotthard)的鐵路線中,都顯示出威力。
諾貝爾繼續從事炸葯生產的研究。1875年一天,他在一次試驗中劃破了手指,隨手用火棉膠塗敷,形成一層具有彈性的膜以保護傷口。他一夜傷口疼痛難眠,卻受到啟發,將火棉與硝化甘油製成具有彈性的爆膠(blasting gelatin)。一種典型的配方是8%(質量分數)火棉和92%(質量分數)硝化甘油。這種炸葯既有硝化甘油那樣大的爆炸力,又有黃色炸葯那樣的安全性。
火棉又稱硝化纖維素或硝化棉,是德國化學家舍恩拜因在1846年將硝酸和硫酸作用於棉花首先製得。棉花中含有大量纖維素,火棉和硝化甘油一樣易爆炸,不安全。直到1865年英國化學家艾貝爾(F.A.Abel,1827~1902)發現火棉的不安定性是由於其中含硝酸的數量不同所引起,提出了改進的辦法,先將火棉在鹼水中洗滌,然後乾燥成型。這樣製得的火棉安定性好,比較疏鬆,可用作炸葯,但不能直接裝彈。火棉膠是火棉在酒精和乙醚(一種易揮發、易燃和令人麻醉的無色液體)中的溶液。當溶液中的溶劑揮發後形成彈性膜,曾用於製造照相膠卷等。它的英文名稱是collodion,譯成柯羅酊,來自希臘文kolla(膠)。
到1887年,諾貝爾又在等量火棉和硝化甘油中加入10%(質量分數)樟腦製成巴里斯特(ballistie)炸葯。這一名稱來自歐洲古代的弩炮(ballista)。這種炸葯爆炸力適中,燃燒無煙,穩定安全,又稱硝化甘油無煙火葯。
諾貝爾還將硝酸銨加入代拿買炸葯中,製成銨代拿買(ammondynamite)炸葯;還將硝酸銨加入爆膠中,製成銨膠代拿買(ammongelatin-dynamite)炸葯。
諾貝爾的炸葯工廠遍布英、德、法、意、俄、美等十幾個國家,贏得一筆巨大財富。他還從事人造絲、橡膠、皮革、熔化礬土、製造寶石、改良電池和電話等的研究,很難計算他究竟獲得過多少專利,在清理他個人資產中至少有355項專利在不同國家中獲得批准。他還在俄國巴庫(Бaky)油田大量投資,佔有大額股份,增加了他的財富。他為業務奔走,往來於德國、法國、義大利之間,沒有私人秘書、律師,往往親自回復來信。他被玩笑地稱為歐洲最富有的流浪漢。他終生未曾結婚。
1888年,諾貝爾居住在法國巴黎,一天讀到報紙上刊出他死亡的訃告,訃告里提到死者曾發明用於戰爭的炸葯,導致很多人死亡。他意識到,這是把他的哥哥路德維·諾貝爾(Ludvig Nobel)的逝世和他本人搞混了。於是,他反省了自己發明硝化甘油炸葯的動機是用於開發礦山,造福人類,卻事與願違,遂使他萌發了建立促進世界和平的獎勵基金。
諾貝爾晚年患心臟病、心絞痛,1896年12月10日在義大利聖雷莫(San Remo)他的別墅里因腦溢血逝世,享年63歲。在這之前,他於1895年11月27日夜在巴黎寫下遺囑,將他價值3 300萬瑞典法郎(約合920萬美元)的全部財產作為基金,以每年的利息作獎金(約20萬美元),分為5等份,分給每年在物理學、化學、生理學和醫學、文學、和平5個領域內作出卓越貢獻的人。諾貝爾逝世5年後,1901年12月10日——諾貝爾逝世周年紀念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和挪威首都奧斯陸舉行了第一次諾貝爾獎的頒獎儀式。諾貝爾生前,瑞典和挪威曾是一個聯合王國。
瑞典科學院負責頒發物理學和化學獎;斯德哥爾摩皇家卡羅林醫學研究所(Royal Caroline Institute)負責頒發生理學和醫學獎;瑞典學士院負責頒發文學獎;挪威議會選出五人委員會負責頒發和平獎;諾貝爾財團負責財產管理和支付獎金。並規定每項獎不得由4人以上分享獎金。
從1968年開始,又新設經濟學獎。此獎是為紀念瑞典銀行300周年而設的,每年由瑞典銀行支付一定獎金,提供給諾貝爾財團,由瑞典科學院負責頒發,通常稱諾貝爾經濟學獎。
諾貝爾獎包括一枚金質獎章、獎狀和一筆巨額獎金。獎章正面是諾貝爾半身雕塑像,用羅馬字標出他的生死年月日;反面因獎的種類不同而異,物理學和化學獎獎章的反面刻有埃及神話中私生育與繁殖的女神伊西斯(Isis)像,聖母手持財富和科學智慧的號角,輕啟女神的面紗。
獎金金額每年不等,總的趨勢是逐年增加,近年來已達到或超過100萬美元。
物理學和化學獎以及生理學和醫學獎在每年10月由負責機構確定受獎人;12月8日舉行受獎演講,每位獲獎者報告自己的成果和業績;12月9日開歡迎會,由諾貝爾財團主持,在斯德哥爾摩一所交易所大廈舉行;12月10日舉行頒獎儀式,由瑞典國王頒發金質獎章和獎狀,在斯德哥爾摩音樂廳舉行;12月11日頒發獎金並舉行晚宴。和平獎頒發儀式在挪威奧斯陸舉行。
諾貝爾獎從1901年開始,1916和1917年因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及1940~1942年因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斷未授獎。迄今已103年,有500多人次獲獎。
諾貝爾獎在推動世界文明進步方面有很大貢獻,但在和平獎、文學獎方面有時受到政治因素的影響。物理學、化學、生理學和醫學獎方面雖經嚴肅慎重審定,但也有個別失誤。例如,1917年英國人巴克拉(C.Barkla,1877~1944)因發現J射線獲得物理學獎,但這種射線並不存在;又如1926年丹麥人菲比格(J.Fibiger,1867~1928)因研究一種癌症獲生理學和醫學獎,而這種癌症完全是假定的。
㈣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重大的科學發明影響了世界
蒸汽機(1712年)1698年托馬斯塞維利、1712年托馬斯紐科門和1769年詹姆斯瓦特製造了內早期的工業蒸容汽機。蒸汽機的出現曾引起了18世紀的工業革命。蒸汽機的發展在20世紀初達到了頂峰,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動機。它具有恆扭矩、可變速、可逆轉、運行可靠、製造和維修方便等優點,因此曾被廣泛用於電站、工廠、機車和船舶等各個領域中,特別在軍艦上成了當時唯一的原動機。後來,才逐漸讓位於內燃機和汽輪機等。
㈤ 硝酸銨的發展歷史
1659年,德國人J.R.格勞貝爾首次製得硝酸銨。19世紀末期,歐洲人用硫酸銨與智利硝石進行復分解反應生產硝酸銨。後由於合成氨工業的大規模發展,硝酸銨生產獲得了豐富的原料,於20世紀中期得到迅速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些國家專門建立了硝酸銨廠,用以製造炸葯。60年代,硝酸銨曾是氮肥的領先品種。中國在50年代建立了一批硝酸銨工廠。
40年代,為防止農用硝酸銨吸濕和結塊,用石蠟等有機物進行塗敷處理,曾在船運中發生過因火種引爆的爆炸事件。因此,一些國家制訂了有關農用硝酸銨生產、貯運的管理條例,有些國家甚至禁止硝酸銨的運輸和直接作肥料使用,只允許使用它與碳酸鈣混合製成的硝酸銨鈣。開始時,硝酸銨鈣含N20.5%,相當於含硝酸銨約60%。含量增加到含N26%,相當於含硝酸銨75%。
以後由於掌握了硝酸銨的使用規律,一些國家如法國、蘇聯、羅馬尼亞、美國和英國,允許硝酸銨直接用作肥料,但對產品的安全使用制定了標准。例如:美國肥料協會規定固體農用硝酸銨的pH不得低於4.0(10%硝酸銨水溶液的PH);含C不得超過0.2%;含S不得超過0.01%;含Cl-不超過0.15%等。
㈥ 工業炸葯的發展沿革
黑火葯是最早的工業炸葯,是我國勞動人民的四大發明之一。早在漢代(距今約2000多年)就開始使用硝石、硫磺和木炭的混合物作為火工武器。到了宋代,黑火葯技術才逐漸經阿拉伯國家傳到歐洲。後來黑火葯在礦業開采中獲得應用,大大提高了礦岩開採的效率。因此,黑火葯在采礦工業中的應用被認為標志著中世紀的結束和工業革命的開始。黑火葯作為世界上第一代工業炸葯使用到19世紀中葉,延續達數百年之久。
硝化甘油發明以後,諾貝爾(Nobel)在一個偶然的機會把硝化甘油濺到包裝用的硅藻土裡,發現硅藻土能吸收大約三倍於自身質量的硝化甘油。於是他將硝化甘油和硅藻土混合物作為爆炸劑投放市場,這就是第一代代拿買特,後來用活性吸附劑硝化棉取代硅藻土製得爆膠,並摻入硝酸銨等氧化劑及其它添加劑,發展成一直沿用至今的膠質炸葯。由於膠質代拿買特容易起爆、傳爆穩定和爆炸威力高等特點,它迅速取代了黑火葯而獲得廣泛應用。
1867年瑞典工程師Ohlsson和Norrbein提出了硝酸銨和各種燃料製成的混合炸葯專利,從而出現了硝銨炸葯和代拿買特炸葯相互競爭發展的局面。至20世紀30年代硝銨炸葯就在歐洲、北美洲和亞洲的許多國家大量生產和使用,成為最主要的工業炸葯和軍用炸葯之一。
我國也比較早地研製和生產硝甘炸葯(代拿買特)和銨梯炸葯(硝銨炸葯),擁有性能優良的配方和工藝。尤其是銨梯炸葯,廣泛應用於露天、井下、礦岩、能源、水利、建築及爆炸加工等各行各業。
銨油炸葯(ANFO)是一種硝酸銨和燃料油組成的爆炸性機械混合物。它於20世紀中葉,由加拿大聯合礦冶公司(Consolidated Mining and Smelting Co.)研究生產了普里爾多孔粒狀硝酸銨以後,得到了極大發展。尤其在歐美國家,很快取代了長期沿用的硝化甘油類炸葯和粉粒狀硝銨炸葯而居首要地位,使用量達70%~80%。
漿狀炸葯是1956年由Cook和Farnam發明和使用的。它是一種以膠凝劑稠化的無機氧化性鹽類水溶液為連續相、燃料及敏化劑為分散相,通過交聯劑形成網狀結構的凝膠炸葯。這種炸葯打破了工業炸葯不能含水的傳統觀點,將水引入體系中,以水抗水,不但增強了抗水性能,而且提高了炸葯密度和體積威力。
在漿狀炸葯的基礎上,各國也在發展水膠炸葯。實際上,這是一種含硝酸胺鹽等敏化劑的漿狀炸葯,同時含有硝酸銨、硝酸鈉等多種氧化劑,降低了析晶點,所以物理穩定性和爆炸能力明顯提高。
50年代以來,液體炸葯以其良好的特性,在許多特殊爆破場合顯示出獨到之處。例如,我國研製成功的硝酸肼類液體炸葯,以高爆速、高猛度和製作簡便的特點,良好地應用在特種爆破工程上。
1969年6月美國阿特拉斯(Atlas)化學工業有限公司發明了乳化炸葯。它是含水炸葯的新發展。它藉助於乳化劑的作用形成油包水型乳狀液,是一種反相的水膠炸葯。這一結構特點進一步增強了含水炸葯的抗水性和爆轟感度。很快,乳化炸葯成為工業炸葯的一支新秀,受到各國的普遍重視和大量使用。
此外,塑性炸葯、撓性炸葯、耐熱炸葯和低爆速炸葯等特種炸葯都作為工業炸葯不可缺少的品種而在不同的特殊場合獲得應用。
㈦ 諾貝爾發明炸葯(100子以上)
早在1847年,義大利的索伯萊格就發明了一種烈性炸葯,叫硝化甘油。它的爆炸力是歷史上任何炸葯所不能比擬的。但是這種炸葯極不安全,稍不留神,就會使操作人員粉身碎骨。許多人因為意外的爆炸事件而血肉橫飛,連屍體也找不到。諾貝爾決心把這種烈性炸葯改造成安全炸葯。1862年夏天,他開始了對硝化甘油的研究。這是一個充滿危險和犧牲的艱苦歷程。死亡時刻都在陪伴著他。在一次進行炸葯實驗時發生了爆炸事件,實驗室被炸的無影無蹤,5個助手全部犧牲,連他最小的弟弟也未能倖免。這次驚人的爆炸事故,使諾貝爾的父親受到了十分沉重的打擊,沒有多久就去世了。他的鄰居們出於恐懼,也紛紛向政府控告諾貝爾,此後,政府不準諾貝爾在市內進行實驗。但是,諾貝爾百折不撓,他把實驗室搬到市郊湖中的一艘船上繼續實驗。經過長期的研究,他終於發現了一種非常容易引起爆炸的物質--雷酸汞,他用雷酸汞做成炸葯的引爆物,成功地解決了炸葯的引爆問題,這就是雷管的發明。它是諾貝爾科學道路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諾貝爾發明雷管的時侯,正是歐洲工業革命的高潮期。礦山開發、河道挖掘、鐵路修建及隧道的開鑿,都需要大量的烈性炸葯,硝化甘油炸葯的問世受到了普遍的歡迎。諾貝爾在瑞典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硝化甘油工廠,隨後又在國外建立了生產炸葯的合資公司。但是,這種炸葯本身仍有許多不完善之處。存放時間一長就會分解,強烈的振動也會引起爆炸。在運輸和貯藏的過程中曾經發生了許多事故,針對這些情況,瑞典和其他國家的政府發布了許多禁令,禁止任何人運輸諾貝爾發明的炸葯,並明確提出要追究諾貝爾的法律責任。面對這些考驗,諾貝爾沒有被嚇倒,他又在反復研究的基礎上,發明了以硅藻土為吸收劑的安全炸葯,這種被稱為黃色炸葯的安全炸葯,在火燒和錘擊下都表現出極大的安全性。這使人們對諾貝爾的炸葯完全解除了疑慮,諾貝爾再度獲得了信譽,炸葯工業也很快地獲得了發展。
在安全炸葯研製成功的基礎上,諾貝爾在法國又開始了對舊炸葯的改良和新炸葯的生產研究。兩年以後,一種以火葯棉和硝化甘油混合的新型膠質炸葯研製成功。這種新型炸葯不僅有高度的爆炸力,而且更加安全,既可以在熱輥子間碾壓,也可以在熱氣下壓製成條繩狀。膠質炸葯的發明在科學技術界受到了普遍的重視。諾貝爾在已經取得的成績面前沒有停步,當他獲知無煙火葯的優越性後,又投入了混合無煙火葯的研製,並在不長的時間里研製出了新型的無煙火葯。
諾貝爾一生的發明極多,獲得的專利就有255種,其中僅炸葯就達129種。他的發明興趣不僅限於炸葯,作為發明家、科學家,他有著豐富的想像力和不屈不撓的毅力。他曾經研究過合成橡膠、人造絲,做過改進唱片、電話、電池、電燈零部件等方面的實驗,還試圖合成寶石。盡管與炸葯的研究相比,這些研究的成果不是很大,但是他那勇於探索的精神卻為後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諾貝爾把他的畢生心血都獻給了科學事業,他一生過著獨身生活,大部分時間是在實驗室中度過的。他謙虛謹慎,對別人親切而忠誠。他拒絕別人吹捧他,不讓報紙刊登他的照片和畫像。長期緊張的工作,使他積勞成疾,但在生命的垂危之際,他仍念念不忘對新型炸葯的研究。
諾貝爾一生未婚,沒有子女。一生的大部分時間忍受著疾病的折磨。他生前有兩句名言:「我更關心生者的肚皮,而不是以紀念碑的形式對死者的緬懷」。「我看不出我應得到任何榮譽,我對此也沒有興趣」。
在他的整個一生中,他身體虛弱、健康不佳,但他卻能夠在工作中建樹驚人的功績。早年的貧困與憂慮,使得他喜愛偏遠的地方和安靜的生活。盡管作為一個炸葯和武器方面的發明家和工業家,他卻厭惡暴力與戰爭,並且是一名忠誠的和平之友。他變成一位從早年起就把整個世界作為自己工作場所的徹底世界主義者。
1896年12月10日,諾貝爾在義大利的桑利瑪去世,終年63歲。諾貝爾的墓碑是一座高約3米的灰色尖頂石碑,看上去很普通。石碑正面刻有「nobel」幾個金字和諾貝爾的生卒年月,墓碑兩側刻有諾貝爾4位親人的名字和生卒。墓碑右側的地上,插著編號牌:170/1678。周圍是10棵一人多高的柏樹。碑上沒有諾貝爾的肖像(據說諾貝爾生前只有一張畫像),沒有浮華的雕飾,沒有隻字關於他在人類歷史上寫下的輝煌!每一個知道諾貝爾的人、站在他的墓前,都會感到這種樸素帶給人的心靈震撼。
諾貝爾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億萬富翁,他的財產累計達30億瑞典幣。但是他與許多富豪截然不同。他一貫輕視金錢和財產,當他母親去世時,他將母親留給他的遺產全部捐獻給了慈善機構,只是留下了母親的照片,以作為永久的紀念。他說:「金錢這東西,只要能夠解決個人的生活就夠用了,若是多了,它會成為遏制人才的禍害。有兒女的人,父母只要留給他們教育費用就行了,如果給予除教育費用以外的多餘的財產,那就是錯誤的,那就是鼓勵懶惰,那會使下一代不能發展個人的獨立生活能力和聰明才幹。」
基於這樣的思想,諾貝爾不顧其他人的勸阻和反對,在遺囑中指定把他的全部財產作為一筆基金,每年以其利息作為獎金,分配給那些在前一年中對人類做出貢獻的人。獎金分成物理學、化學、生物學或醫學、文學及支持和平事業等5份。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發明家,從1901年開始,每年在他去世的日子裡,即12月10日頒發諾貝爾獎。諾貝爾對文學也有長期的愛好,在青年時代曾用英文寫過一些詩。後人還在他的遺稿中發現他寫的一部小說的開端。他對各種人道主義和科學的慈善事業捐款十分慷慨,把大部分財產都交付給了信託,設立了後來成為國際最高榮譽的獎金----諾貝爾獎金,即和平、文學、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共5項諾貝爾獎金(其中,諾貝爾經濟學獎金是瑞典國家銀行在1968年提供資金增設的)。
諾貝爾獎不僅僅表明了這位科學家的偉大人格,而且,隨著世界科學技術的飛躍發展,越來越成為世界科學技術冠軍的標志。激勵著越來越多的精英豪傑,獻身於科學事業,去攻克一道道科學難關。同時,它也極大地促進了世界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世界科學文化的交流。
㈧ 黎巴嫩首都爆炸前後對比照,現在已成一片焦土
這次爆炸已經造成成千上百的居民群眾離開美好的世界,數以千計的人們流離失所。以前美麗的港口現在成了一片焦土。根據了解在事件發生前,這個港口的倉庫中存放著兩千多噸的硝酸銨,因為位處港口,海關扣押的物資沒有及時進行清理和檢查,最終由於工作人員的行為不當,導致了慘案的發生,當地政府深感遺憾、痛苦。
根據爆炸現場的圖片,我們發現這個港口區已經面目全非了,中心地帶被炸出來了一個又大又深的大坑。具體為什壓力會如此之大,還是需要科學家和專業研究人員的具體分析才能得知。
㈨ 諾貝爾發明炸葯的故事
諾貝爾於19世紀60年代在法國進行炸葯的研究。在一次事故中,他的弟弟被炸死。父親受重傷。浴室他租了一條駁船在馬拉倫湖上開啟了炸葯的新研究。
一次試驗中,一隻裝有硝化甘油瓶破碎,流出的硝化甘油被瓶底下用來減少震動的惰性粉末硅土吸收。諾貝爾意外地發現,硝化甘油與硅土混合物不僅使炸葯威力不減,而且生產、使用和搬運更加安全。後來,他用木槳代替了奎土,製成了新的烈性炸葯稱為達納炸葯,。
1887年,諾貝爾用硝化甘油代替乙醚和乙醇,也製成了類似的無煙火葯。他還將將硝酸銨加入達納炸葯,代替部分硝化甘油,製成更加安全而廉價的 「特種達納炸葯」,又稱 「特強黃色火葯」。諾貝爾的眾多發明,使他無愧於 「現代炸葯之父」的贊譽。
(9)硝酸銨發明擴展閱讀
炸葯的歷史發展
炸葯經過苦味酸、黑索今等的發展,逐漸成為C4塑料炸葯。1771年由英國的P·沃爾夫首先合成苦味酸。1899年由德國人亨寧發明的黑索今是在原子彈出現以前是威力最大的炸葯。
C4塑膠炸葯原產捷克,現在美國也是主要生產國。這種炸葯能輕易躲過X光安全檢查,這一點是恐怖分子喜歡使用的原因。未經特定嗅識訓練的警犬也難以識別它。正是由於C4的這些性質,所以它一般都是各國軍隊使用的,普通民間難以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