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x線剛發明

x線剛發明

發布時間:2021-09-20 08:37:42

Ⅰ 世界上第一個發明X光的人是誰

世界上第一個發明X光的人是德國物理學家W.K.倫琴於1895年發現,故又稱倫琴射線。
X射線是內由於原容子中的電子在能量相差懸殊的兩個能級之間的躍遷而產生的粒子流,是波長介於紫外線和γ射線 之間的電磁波。其波長很短約介於0.01~100埃之間。
倫琴射線具有很高的穿透本領,能透過許多對可見光不透明的物質,如墨紙、木料等。這種肉眼看不見的射線可以使很多固體材料發生可見的熒光,使照相底片感光以及空氣電離等效應。波長小於0.1埃的稱超硬X射線,在0.1~1埃范圍內的稱硬X射線,1~100埃范圍內的稱軟X射線。X射線最初用於醫學成像診斷和 X射線結晶學。X射線也是游離輻射等這一類對人體有危害的射線。

Ⅱ x光線是誰發明的

x光線是德國倫琴教授發現的。

德國維爾茨堡大學校長兼物理研究所所長倫琴教授(版1845~1923年),在他從事陰極射線權的研究時,發現了X射線。

自倫琴發現X射線後,許多物理學家都在積極地研究和探索,1905年和1909年,巴克拉曾先後發現X射線的偏振現象,但對X射線究竟是一種電磁波還是微粒輻射,仍不清楚。1912年德國物理學家勞厄發現了X射線通過晶體時產生衍射現象,證明了X射線的波動性和晶體內部結構的周期性,發表了《X射線的干涉現象》一文。

(2)x線剛發明擴展閱讀

X射線的物理特性:

1、穿透作用。X射線因其波長短,能量大,照在物質上時,僅一部分被物質所吸收,大部分經由原子間隙而透過,表現出很強的穿透能力。

2、電離作用。物質受X射線照射時,可使核外電子脫離原子軌道產生電離。利用電離電荷的多少可測定X射線的照射量,根據這個原理製成了X射線測量儀器。

3、熒光作用。X射線波長很短不可見,但它照射到某些化合物如磷、鉑氰化鋇、硫化鋅鎘、鎢酸鈣等時,可使物質發生熒光(可見光或紫外線),熒光的強弱與X射線量成正比。

Ⅲ X光是誰發明的

最早發現X射線是特斯拉,特斯拉制定了許多實驗來產生X射線。特斯拉認為用他內的電路,「我的容儀器可以產生的愛克斯光(即X射線)的能量比一般儀器可以產生的要大的多。

特斯拉完成了一些實驗,並先於倫琴證實了他的發現(包括拍攝他的手的X射線照片,之後他將照片寄給了倫琴),但沒有使他的發現眾所周知,他的大部分研究資料在1895年3月的第五大道一次實驗室大火中給燒毀了。

2017年10月27日,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公布的致癌物清單初步整理參考,X射線和伽馬射線輻射在一類致癌物清單中。

(3)x線剛發明擴展閱讀:

x光的輻射分類:

1、軔致輻射

當高速電子流撞擊陽極靶受到制動時,電子在原子核的強電場作用下,速度的量值和方向都發生急劇的變化,一部分動能轉化為光子的能量而輻射出去,這就是軔致輻射。

x射線管在管電壓較低的時,被靶阻擋的電子的能量不越過一定限度,只發射連續光譜的輻射。

2、特徵輻射

一種不連續的,它只有幾條特殊的線狀光譜,這種發射線狀光譜的輻射叫做特徵輻射,特徵光譜和靶材料有關。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X光

Ⅳ X光是誰發明的有什麼原理嗎

世人為了表示對發明者的敬意,亦稱之為「琴倫線」。X光是一種有能量的電磁波或輻射。當高速移動的電子撞擊任何形態的物質時,X光便有可能發生。X光具有穿透性,對不同密度的物質有不同的穿透能力。在醫學上X光用來投射人體器官及骨骼形成影象,用來輔助診斷。 1894年,實驗物理學家勒納德在放電管的玻璃壁上開了一個薄鋁窗,成功地使陰極射線射出管外。 1895年,物理學家倫琴在探索陰極射線本性的研究中,意外發現了X光。X光的發現,不僅揭開了物理學革命的序幕,也給醫療保健事業帶來了新的希望。倫琴因此成為第一個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x光是穿透性很強的射線,一種高能量光波粒子,所以一般物體都擋不住,射線要被阻擋,關鍵由射線強度、頻率、阻擋物質與射線作用程度、阻擋物質厚度、阻擋物質大小共同決定。一般情況下,常見的X光(醫院用)大約3~5cm的鉛塊就可以阻擋了。但是也會在背景屏上會顯示阻擋物的陰影形狀,就好像日食,雖擋住了太陽光,卻留下了陰影。 倫琴在一次在暗房裡洗照片時,把一個光導管放在了旁邊。結果,在沒有太陽光照射下,照片竟被過度曝光了。這是只有在洗照片時經陽光直射才可能發生的。難道在可見光之外還有別的光存在?倫琴對這一現象作了仔細研究。經過反復試驗,他發現是光導管中無意產生的一種不可見光。他又經過了多次試驗,又發現了這種光束能穿透金屬以外的物體的特性,把它廣泛運用於各個方面,並為後來發現紅,紫外線等不可見光奠定了基礎。

Ⅳ x光是哪年發明的

德國維爾茨堡大學校長兼物理研究所所長倫琴教授(1845~1923年),在他從事陰極射線的研究時,發現了X射線。
倫琴
1895年11月8日傍晚,他研究陰極射線。為了防止外界光線對放電管的影響,也為了不使管內的可見光漏出管外,他把房間全部弄黑,還用黑色硬紙給放電管做了個封套。為了檢查封套是否漏光,他給放電管接上電源(茹科夫線圈的電極),他看到封套沒有漏光而滿意。可是當他切斷電源後,卻意外地發現一米以外的一個小工作台上有閃光,閃光是從一塊熒光屏上發出的。然而陰極射線只能在空氣中進行幾個厘米,這是別人和他自己的實驗早已證實的結論。於是他重復剛才的實驗,把屏一步步地移遠,直到2米以外仍可見到屏上有熒光。倫琴認為這不是陰極射線了。倫琴經過反復實驗,確信這是種尚未為人所知的新射線,便取名為X射線。他發現X射線可穿透千頁書、2~3厘米厚的木板、幾厘米厚的硬橡皮、15毫米厚的鋁板等等。可是1.5毫米的鉛板幾乎就完全把X射線擋住了。他偶然發現X射線可以穿透肌肉照出手骨輪廓,於是有一次他夫人到實驗室來看他時,他請她把手放在用黑紙包嚴的照相底片上,然後用X射線對准照射15分鍾,顯影後,底片上清晰地呈現出他夫人的手骨像,手指上的結婚戒指也很清楚。這是一張具有歷史意義的照片,它表明了人類可藉助X射線,隔著皮肉去透視骨骼。1895年12月28日倫琴向維爾茨堡物理醫學學會遞交了第一篇X射線的論文「一種新射線——初步報告」,報告中敘述了實驗的裝置,做法,初步發現的X射線的性質等等。X射線的發現,又很快地導致了一項新發現——放射性的發現。

Ⅵ x光機多久發明的

1895年,德國醫生威廉·倫琴發現的X光導致醫生使用的新診斷工具出現。他發現X光幾個月後,拉塞爾·雷諾茲就製成了這個X光機。

Ⅶ X射線是誰發明的。

波長在4000~7700埃(1埃等於千萬分之一毫米)之間的叫可見光,波長小於4000埃的,叫紫外光或紫外線,是不可見光,X射線是比紫外線的波長更短的光,它也是不可見光。可見光只能穿透透明體,X射線卻能穿透不透明的物體。
用X射線透過人體,為何能在熒屏上顯示出骨頭的影子來?原來,對於由較輕原子組成的物質,如肌肉等,X射線透過時很少有所減弱,但對於骨頭等由較重原子組成的物質,X射線幾乎全部被吸收了。因此,在用X射線透視人體時,在熒屏上就留下了人體內組織的黑影,由此透過人體肌肉看見肺部。
美國科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賈科尼領導研製了世界上第一個宇宙X射線探測器。1978年,該探測器進入太空,它首次為人們提供了精確的宇宙X射線圖像,使科學家獲得了大量的新發現。運用這個「寶貝」,賈科尼在世界上第一次發現了太陽系外的X射線源,並證實了宇宙存在X射線背景輻射。
1895年9月8日這一天,威廉?康拉德?倫琴正在做陰極射線實驗。當倫琴接通陰極射線管的電路時,他驚奇地發現在附近一條長凳上的一個熒光屏上開始發光,恰像受一盞燈的感應激發出來似的。他斷開陰極射線管的電流,熒光屏即停止發光。由於陰極射線管完全被覆蓋,倫琴很快就認識到當電流接通時,一定有某種不可見的輻射線自陰極發出。由於這種輻射線的神秘性質,他稱之為「X射線」——X在數學上通常用來代表一個未知數。後人又把這種射線叫做倫琴射線。

Ⅷ X光是何時發明並在中國投用的

1895年,物理學家倫琴在探索陰極射線本性的研究中,意外發現了X光。X光的發現,不僅揭開了物理學革命的序幕,也給醫療保健事業帶來了新的希望。倫琴因此成為第一個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中國第一個照X光的是李鴻章
1895年3月,李鴻章以全權大臣代表清政府赴馬關主持和議,未想,日本國公然無視國際公法,在談判的第二天,即遭到日本浪人小山豐太郎的槍擊。在日本醫生的全力搶救之下,李鴻章保住了性命,但考慮到年邁,做手術可能會危及到生命,因而左眼下的子彈未被取出。
《馬關條約》的簽訂,使得李鴻章「一生事業掃地無余」,自此賦閑在賢良寺達一年之久。1896年適值沙皇尼姑拉二世加冕,李鴻章又迎來了他外交生涯中的又一個輝煌。他被指定為出使大臣前往俄國道賀,並順帶訪問了德、法、比、荷、英、美和加拿大。7月,李鴻章途經德國,聽說不久前,德國物理學家倫琴發現了一種強穿透力的神秘射線,這種射線能夠穿過皮膚看清骨骼組織,李對此十分感興趣,加之這一年來,留在頰骨內的彈頭讓李疼痛難忍,因而決定通過此種神秘射線來檢查一下。
至於為何李鴻章能成為這「第一人」,首先從時間上來看,射線的發現是在1895年11月8日,倫琴在維爾茨堡大學進行陰性射線管放電實驗時所發現,從此打開了一扇通向身體內部「宮殿」的窗戶。而此時是1896年6月,中間僅隔半年之久,所以李鴻章是首個使用 X射線的中國人應該是確定無疑的。而作為洋務運動的倡導者和積極的參與者,李鴻章十分重視西學的傳播,這其中自然包括對近代西醫技術的推崇。實際上,李鴻章對西醫的態度經歷了一個從不太關注到篤信的過程,而促使他篤信西醫技術的轉折還在於1879年,傳教士馬根濟為其夫人治癒了疾病,自此,李鴻章信任西醫,這從他後來聘請私人西醫和建立近代西醫學堂等都可以證明。由於骨子裡信奉西醫技術,因而李鴻章成為首個接受 X射線的中國人,也絲毫不覺得奇怪。
當時,李鴻章親眼在一張膠片上看到了自己左顴骨內的彈頭,「纖毫畢現」,連連稱奇,稱之為「照骨術」。據李鴻章的隨從記載,這種照骨術「凡衣服、血肉、木石諸質,盡化煙雲;所留存鏡中者,惟五金類及骨殖全副而已」。1897年,清朝《點石齋畫報》甚至以《寶鏡新奇》為題報道了X射線,稱其「照人肺腑,心腹腎腸昭然若揭」。在當時,這樣的報道可謂及時。

Ⅸ 影像學x線的發明起源

醫學影像學不僅擴大了人體的檢查范圍,提高了診斷水平,而且可以對某引些疾病進行治療。這樣,就大大地擴展了本學科的工作內容,並成為醫療工作中的重要支柱。
自倫琴(WilhelmConradRontgen)1895年發現X線以後不久,在醫學上,X線就被用於對人體檢查,進行疾病診斷,形成了放射診斷學(diagnosticradiology)的新學科,並奠定了醫學影像學(medicalimageology)的基礎。至今放射診斷學仍是醫學影像學中的主要內容,應用普遍。50年代到60年代開始應用超聲與核素掃描進行人體檢查,出現了超聲成像(ultrasonography,USG)和γ閃爍成像(γ-scintigraphy)。70年代和80年代又相繼出現了X線計算機體層成像(X-raycomputedtomography,X-rayCT或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e,MRI)和發射體層成像。(emissioncomputedtomography,ECT)如單光子發射體層成像(,SPECT)與正電子發射體層成像(,PET)等新的成像技術。這樣,僅100年的時間就形成了包括X線診斷的影像診斷學(diagnosticimageology)。雖然各種成像技術的成像原理與方法不同,診斷價值與限度亦各異,但都是使人體內部結構和器官形成影像,從而了解人體解剖與生理功能狀況以及病理變化,以達到診斷的目的;都屬於活體器官的視診范疇,是特殊的診斷方法。70年代迅速興起的介入放射學(interventionalradiology),即在影像監視下採集標本或在影像診斷的基礎上,對某些疾病進行治療,使影像診斷學發展為醫學影像學的嶄新局面。醫學影像學不僅擴大了人體的檢查范圍,提高了診斷水平,而且可以對某引些疾病進行治療。這樣,就大大地擴展了本學科的工作內容,並成為醫療工作中的重要支柱。

Ⅹ 誰發明了X射線

[編輯本段]概述波長介於 紫外線 和 γ射線 間的 電磁輻射 。由德國物理學家W.K.倫琴[3]於1895年發現,故又稱倫琴射線。波長小於0.1埃的稱超硬X射線,在0.1~1埃范圍內的稱硬X射線,1~10埃范圍內的稱軟X射線。實驗室中X射線由X射線管產生,X射線管是具有陰極和陽極的真空管,陰極用鎢絲製成,通電後可發射熱電子,陽極(就稱靶極)用高熔點金屬製成(一般用鎢,用於晶體結構分析的X射線管還可用鐵、銅、鎳等材料)。用幾萬伏至幾十萬伏的高壓加速電子,電子束轟擊靶極,X射線從靶極發出。電子轟擊靶極時會產生高溫,故靶極必須用水冷卻,有時還將靶極設計成轉動式的。 [編輯本段]歷史早期X射線重要的研究者有Ivan Pului教授、威廉·克魯克斯爵士、約翰·威廉·希托夫、Eugene Goldstein、海因里希·魯道夫·赫茲、菲利普·萊納德、亥姆霍茲、尼古拉·特斯拉、愛迪生、Charles Glover Barkla、馬克思·馮·勞厄和威廉·康拉德·倫琴。
物理學家希托夫觀察到真空管中的陰極發出的射線。當這些射線遇到玻璃管壁會產生熒光。1876年這種射線被Eugene Goldstein命名為"陰極射線" 。隨後,英國物理學家克魯克斯研究稀有氣體里的能量釋放,並且製造了克魯克斯管。這是一種玻璃真空管,內有可以產生高電壓的電極。他還發現,當將未曝光的相片底片靠近這種管時,一些部分被感光了,但是他沒有繼續研究這一現象。1887年4月,尼古拉·特斯拉開始使用自己設計的高電壓真空管與克魯克斯管研究X光。他發明了單電極X光管,在其中電子穿過物質,發生了現在叫做韌致輻射的效應,生成高能X光射線。1892年特斯拉完成了這些實驗,但是他並沒有使用X光這個名字,而只是籠統成為放射能。他繼續進行實驗,並提醒科學界注意陰極射線對生物體的危害性,並他沒有公開自己的實驗成果。1892年赫茲進行實驗,提出陰極射線可以穿透非常薄的金屬箔。赫茲的學生倫納德進一步研究這一效應,對很多金屬進行了實驗。亥姆霍茲則對光的電磁本性進行了數學推導。
1895年11月8日德國科學家倫琴開始進行陰極射線的研究。1895年12月28日他完成了初步的實驗報告「一種新的射線」。他把這項成果發布在 維爾茨堡's Physical-Medical Society 雜志上。為了表明這是一種新的射線,倫琴採用表示未知數的X來命名。很多科學家主張命名為倫琴射線,倫琴自己堅決反對,但是這一名稱仍然有人使用。1901年倫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1895年愛迪生研究了材料在X光照射下發出熒光的能力,發現鎢酸鈣最為明顯。1896年3月愛迪生發明了熒光觀察管,後來被用於醫用X光的檢驗。然而1903年愛迪生終止了自己對X光的研究。因為他公司的一名玻璃工人喜歡將X光管放在手上檢驗,得上了癌症,盡管進行了截肢手術仍然沒能挽回生命。1906年物理學家貝克勒耳發現X射線能夠被氣體散射,並且每一種元素有其特徵X譜線。他因此獲得了19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在20世紀80年代,X射線激光器被設置為羅納德·里根總統的戰略主動防禦計劃的一部分。然而對該裝置(一種類似激光炮,或者死亡射線的裝置,由熱核反應提供能量)最初的、同時也是僅有的試驗並沒有給出結論性的結果。同時,由於政治和技術的原因,整體的計劃(包括X射線激光器)被擱置了(然而該計劃後來又被重新啟動——使用了不同的技術,並作為布希總統國家導彈防禦計劃的一部分)。
在20世紀90年代,哈佛大學建立了Chandra X射線天文台,用來觀測宇宙中強烈的天文現象中產生的X射線。與從可見光觀測到的相對穩定的宇宙不同,從X射線觀測到的宇宙是不穩定的。它向人們展示了恆星如何被黑洞絞碎,星系間的碰撞,超新星和中子星(that build up layers of plasma that then explode into space)。 [編輯本段]特點X射線的特徵是波長非常短,頻率很高,其波長約為(20~0.06)×10-8厘米之間。因此X射線必定是由於原子在能量相差懸殊的兩個能級之間的躍遷而產生的。所以X射線光譜是原子中最靠內層的電子躍遷時發出來的,而光學光譜則是外層的電子躍遷時發射出來的。X射線在電場磁場中不偏轉。這說明X射線是不帶電的粒子流,因此能產生干涉、衍射現象。
X射線譜由連續譜和標識譜兩部分組成 ,標識譜重疊在連續譜背景上,連續譜是由於高速電子受靶極阻擋而產生的 軔致輻射 ,其短波極限λ 0 由加速電壓V決定:λ 0 = hc /( ev )為普朗克常數, e 為電子電量, c 為真空中的光速。標識譜是由一系列線狀譜組成,它們是因靶元素內層電子的躍遷而產生,每種元素各有一套特定的標識譜,反映了原子殼層結構 。同步輻射源可產生高強度的連續譜X射線,現已成為重要的X射線源。
X射線具有很高的穿透本領,能透過許多對可見光不透明的物質,如墨紙、木料等。這種肉眼看不見的射線可以使很多固體材料發生可見的熒光,使照相底片感光以及空氣電離等效應,波長越短的X射線能量越大,叫做硬X射線,波長長的X射線能量較低,稱為軟X射線。當在真空中,高速運動的電子轟擊金屬靶時,靶就放出X射線,這就是X射線管的結構原理。 [編輯本段]分類放出的X射線分為兩類:
(1)如果被靶阻擋的電子的能量,不越過一定限度時,只發射連續光譜的輻射。這種輻射叫做軔致輻射,連續光譜的性質和靶材料無關。
(2)一種不連續的,它只有幾條特殊的線狀光譜,這種發射線狀光譜的輻射叫做特徵輻射,特徵光譜和靶材料有關。 [編輯本段]應用醫用診斷X線機 醫用X線機醫學上常用作輔助檢查方法之一。臨床上常用的x線檢查方法有透視和攝片兩種。透視較經濟、方便,並可隨意變動受檢部位作多方面的觀察,但不能留下客觀的記錄,也不易分辨細節。攝片能使受檢部位結構清晰地顯示於x線片上,並可作為客觀記錄長期保存,以便在需要時隨時加以研究或在復查時作比較。必要時還可作x線特殊檢查,如斷層攝影、記波攝影以及造影檢查等。選擇何種x線檢查方法,必須根據受檢查的具體情況,從解決疾病(尤其是骨科疾病[1])的要求和臨床需要而定。x線檢查僅是臨床輔助診斷方法之一。
工業中用來探傷。長期受X射線輻射對人體有傷害 。X射線[2]可激發熒光、使氣體電離、使感光乳膠感光,故X射線可用電離計、閃爍計數器和感光乳膠片等檢測。晶體的點陣結構對X射線可產生顯著的衍射作用,X射線衍射法已成為研究晶體結構、形貌和各種缺陷的重要手段。 [編輯本段]發現1895年11月8日是一個星期五。晚上,德國慕尼黑伍爾茨堡大學的整個校園都沉浸在一片靜悄悄的氣氛當中,大家都回家度周末去了。但是還有一個房間依然亮著燈光。燈光下,一位年過半百的學者凝視著一疊灰黑色的照相底片在發呆,彷彿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他在思索什麼呢?原來,這位學者以前做過一次放電實驗,為了確保實驗的精確性,他事先用錫紙和硬紙板把各種實驗器材都包裹得嚴嚴實實,並且用一個沒有安裝鋁窗的陰極管讓陰極射線透出。可是現在,他卻驚奇地發現,對著陰極射線發射的一塊塗有氰亞鉑酸鋇的屏幕(這個屏幕用於另外一個實驗)發出了光.而放電管旁邊這疊原本嚴密封閉的底片,現在也變成了灰黑色—這說明它們已經曝光了!
這個一般人很快就會忽略的現象,卻引起了這位學者的注意,使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想:底片的變化,恰恰說明放電管放出了一種穿透力極強的新射線,它甚至能夠穿透裝底片的袋子!一定要好好研究一下。不過—既然目前還不知道它是什麼射線,於是取名「X射線」。
於是,這位學者開始了對這種神秘的X射線的研究。
他先把一個塗有磷光物質的屏幕放在放電管附近,結果發現屏幕馬上發出了亮光。接著,他嘗試著拿一些平時不透光的較輕物質—比如書本、橡皮板和木板—放到放電管和屏幕之間去擋那束看不見的神秘射線,可是誰也不能把它擋住,在屏幕上幾乎看不到任何陰影,它甚至能夠輕而易舉地穿透15毫米厚的鋁板!直到他把一塊厚厚的金屬板放在放電管與屏幕之間,屏幕上才出現了金屬板的陰影—看來這種射線還是沒有能力穿透太厚的物質。實驗還發現,只有鉛板和鉑板才能使屏不發光,當陰極管被接通時,放在旁邊的照相底片也將被感光,即使用厚厚的黑紙將底片包起來也無濟於事。
接下來更為神奇的現象發生了, 一天晚上倫琴很晚也沒回家,他的妻子來實驗室看他,於是他的妻子便成了在那不明輻射作用下在照相底片上留下痕跡的第一人。 倫琴拍攝的第一張X線片當時倫琴要求他的妻子用手捂住照相底片。當顯影後,夫妻倆在底片上看見了手指骨頭和結婚戒指的影象。
這一發現對於醫學的價值可是十分重要的,它就像給了人們一副可以看穿肌膚的「眼鏡」,能夠使醫生的「目光」穿透人的皮肉透視人的骨骼,清楚地觀察到活體內的各種生理和病理現象。根據這一原理,後來人們發明了X光機,X射線已經成為現代醫學中一個不可缺少的武器。當人們不慎摔傷之後,為了檢查是不是骨折了,不是總要先到醫院去「照一個片子」嗎?這就是在用X射線照相啊!
這位學者雖然發現了X射線,但當時的人們—包括他本人在內,都不知道這種射線究竟是什麼東西。直到20世紀初,人們才知道X射線實質上是一種比光波更短的電磁波,它不僅在醫學中用途廣泛,成為人類戰勝許多疾病的有力武器,而且還為今後物理學的重大變革提供了重要的證據。正因為這些原因,在1901年諾貝爾獎的頒獎儀式上,這位學者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榮獲諾貝爾獎物理獎的人。
人們為了紀念倫琴,將X射線命名為倫琴射線。 [編輯本段]柏克勒爾的貢獻如果從純粹科學的觀點來看,繼X射線這一重大發現之後,1896年,湯姆生等人又有一個更重要的發現:當這些射線通過氣體時,它們就使氣體變成異電體,在這個研究范圍內,液體電解質的離子說已經指明液體中的導電現象有著類似的機制。在X射線通過氣體以後,再加以切斷,氣體的導電性仍然可以維持一會兒,然後就慢慢地消失了。湯姆生發現,當由於X射線的射入而變成導體的氣體,通過玻璃綿或兩個電性相反的帶電板之間時,其導電性就消失了。這就說明,氣體之所以能夠導電,是由於含有荷電的質點,這些荷電的質點一旦與玻璃綿或帶電板之一相接觸,就放出電荷。
從這些實驗可以明白,雖然離子是液體電解質中平常而永久的構造的一部分,但是,在氣體中,只有X射線或其他電離劑施加作用時才會產生離子。如果順其自然,離子就會漸漸重新結合乃至最終消失。玻璃面的表面很大,可能吸收離子或幫助離子重新結合。如果外加的電動勢相當高,便可以使離子一產生出來就馬上跑到電極上去,因而電動勢再增高,電流也不能再加大。
倫琴的發現還開創了另一研究領域,即放射現象的領域。既然X射線能對磷光質發生顯著的效應,人們很自然地就會提出這樣的問題,這種磷光質或其他天然物體,是否也可以產生類似於X射線那樣的射線呢?在這一研究中首先獲得成功的是法國物理學家亨利·柏克勒爾。
柏克勒爾出身於科學世家,他的整個家族一直都在默默地研究著熒光、磷光等發光現象。他的父親對熒光的研究在當時堪稱世界一流水平,提出了鈾化合物發生熒光的詳細機制。柏克勒爾自幼就對物理學相當痴迷,他不止一次地在內心深處宣讀誓言,一定要超出祖父、父親所作出的貢獻,為此,他作出了不知超過常人多少倍的努力。
那一天,當他冒著刺骨的冷風,參觀完倫琴X射線的照片後,他既為倫琴的發現所激動,又為自己的無所建樹而汗顏。他浮想聯翩,猜想X射線肯定與他長期研究的熒光現象有著密切的關系。在19世紀末物理大發現的輝煌樂章中,柏克勒爾註定要演奏主旋律部分了。為了進一步證實X射線與熒光的關系,他從父親那裡找來熒光物質鈾鹽,立即投入到緊張而又有條不紊的實驗中。他十分迫切地想知道鈾鹽的熒光輻射中是否含X射線,他把這種鈾鹽放在用黑紙密封的照相底片上。他在心裡想,黑色密封紙可以避陽光,不會使底片感光,如果太陽光激發出的熒光中含有X射線,就會穿透黑紙使照相底片感光。真不知道密封底片能否感光成功。
1896年2月,柏克勒爾把鈾鹽和密封的底片,一起放在晚冬的太陽光下,一連曝曬了好幾個小時。晚上,當他從暗室里大喊大叫著沖出來的時候,他激動得快要發瘋了,他所夢寐以求的現象終於出現:鈾鹽使底片感了光!他又一連重復了好幾次這樣的實驗,後來,他又用金屬片放在密封的感光底片和鈾鹽之間,發現X射線是可以穿透它們使底片感光的。如果不能穿透金屬片就不是X射線。這樣作了幾次以後,他發現底片感光了,X射線穿透了他放置的鋁片和銅片。這似乎更加證明,鈾鹽這種熒光物質在照射陽光之後,除了發出熒光,也發出了X射線。
1896年2月24日,柏克勒爾把上述成果在科學院的會議上作了報告。但是,大約只過了五六天,事情就出人意料地發生了變化。柏克勒爾正想重做以上的實驗時,連續幾天的陰雨天,太陽躲在厚厚的雲層里,怎麼喊也喊不出來,他只好把包好的鈾鹽連同感光底片一起鎖在了抽屜里。
1896年3月1日,他試著沖洗和鈾鹽一起放過的底片,發現底片照常感光了。鈾鹽不經過太陽光的照射,也能使底片感光。善於留心實驗細節的柏克勒爾一下子抓住了問題的症結。從此,他對自己在2月24日的報告,產生了懷疑,他決心一切推倒重來。
這次,他又增加了另外幾種熒光物質。實驗結果再度表明,鈾鹽使照相底片感光,與是否被陽光照射沒有直接的關系。柏克勒爾推測,感光必是鈾鹽自發地發出某種神秘射線造成的。
此後,柏克勒爾便把研究重心轉移到研究含鈾物質上面來了,他發現所有含鈾的物質都能夠發射出一種神秘的射線,他把這種射線叫做「鈾射線」。
3月2日,他在科學院的例會上報告了這一發現。他是含著喜悅的淚水向與會者報告這一切的。
後來經研究他又發現,鈾鹽所發出的射線,不光能夠使照相底片感光,還能夠使氣體發生電離,放電激發溫度變化。鈾以不同的化合物存在,對鈾發出的射線都沒有影響,只要化學元素鈾存在,就有放射性存在。柏克勒爾的發現,被稱作「柏克勒爾現象」,後來吸引了許多物理學家來研究這一現象。
因研究這一現象而獲得重大發現的是波蘭出生,後來移居法國的女物理學家居里夫人。她挺身而出,沖向研究鈾礦石的最前沿。沒有多久,皮埃爾·居里也加入了妻子的行列。他們不知吃了多少苦頭,才相繼提煉出釙、鐳等放射性元素,引起了全人類的高度重視。
居里夫人也因為這一卓越的研究工作,榮獲了190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1911年諾貝爾化學獎也授予了她,她成了一生中兩次獲諾貝爾獎的少數科學家之一。
X射線的發現,把人類引進了一個完全陌生的微觀國度。X射線的發現,直接地揭開了原子的秘密,為人類深入到原子內部的科學研究,打破了堅冰,開通了航道

閱讀全文

與x線剛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榮玉證書 瀏覽:382
凌文馬鞍山 瀏覽:34
石柱鎮工商局 瀏覽:854
鋼鐵發明國 瀏覽:118
創造與魔法怎麼賣人民幣 瀏覽:101
知識產權專題答案 瀏覽:760
高發明巫溪 瀏覽:755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督導工作方案 瀏覽: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