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現代詩歌的創造歷程

現代詩歌的創造歷程

發布時間:2021-09-20 07:54:59

⑴ 詩歌的發展歷程有哪些

詩歌的發展歷程:

《詩經》→《楚辭》→漢樂府詩→魏晉南北朝民歌(代表者:建安七子)→唐詩→宋詞→元曲→明清詩歌→現代詩、新詩

我國現代詩人、文學評論家何其芳曾說:「詩是一種最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樣式,它飽含著豐富的想像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來表現,而且在精煉與和諧的程度上,特別是在節奏的鮮明上,它的語言有別於散文的語言。」

這個定義性的說明,概括了詩歌的幾個基本特點: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飽含豐富的思想感情;第三,豐富的想像、聯想和幻想;第四,語言具有音樂美。

詩歌的起源

古時候,古代信息技術不發達,所以人們從這一個地區到那一個地區傳遞信息都非常不方便,於是他們將寫好的詩編成歌,而詩歌就從人們的口中傳遞。詩歌起源於上古的社會生活,因勞動生產、兩性相戀、原始宗教等而產生的一種有韻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語言形式。

歌詞在實際表演中總是配合音樂、舞蹈而歌唱,後來詩、歌、樂、舞各自發展,獨立成體。以入樂與否,區分歌與詩,入樂為歌,不入樂為詩。詩從歌中分化而來,為語言藝術,而歌則是一種歷史久遠的音樂文學。

⑵ 現代詩的起源

近代詩的出現
歷史背景
由於近代中國在資本主義列強侵略下發生了巨變,由一個獨立的封建國家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產生了新的階級成分、社會思潮和社會矛盾,因此,近代詩也開始沖破清代傳統詩歌的樊籬,出現新潮流。近代進步詩人往往是思想家和政治活動家,他們以詩歌為武器,緊密圍繞近代各個時期的重大斗爭,深刻地反映了資產階級舊民主主義革命歷程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內容。 在鴉片戰爭爆發前「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形勢里,近代啟蒙思想家龔自珍以其特有的敏感和蹊徑獨辟的詩歌,揭示清王朝封建專制主義統治的危機,呼號變革,期望能對腐朽現實實行「勁改革」的人才的興起,揭開了近代進步詩歌潮流的序幕,也為近代詩歌與現實政治密切結合奠定了基礎。接著,魏源、林則徐、張維屏、張際亮、朱琦、貝青喬、金和等一批經歷了鴉片戰爭的詩人,懷抱愛國深憂和民族義憤,突出地反映了鴉片戰爭這一重大歷史事件。他們的詩歌抨擊侵略者,痛斥投降派,謳歌抗敵英烈,為中華民族反帝斗爭留下了光輝形象和歷史畫卷。稍後,太平天國人民革命政權提出「棄偽從真」的反封建的文化綱領,革命領袖們的詩歌,以抒寫弔民伐罪的理想、改天換地的氣魄、百折不撓的英雄主義精神,傳達出廣大人民的心聲。
政治運動的推導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之後,隨著資產階級登上政治舞台並開展起改良主義政治運動,近代詩歌也被推進到一個新階段。黃遵憲努力創作「以舊風格含新意境」的「新派詩」,梁啟超響亮提出「詩界革命」的口號,推譽黃遵憲為「詩界革命」的旗幟。黃遵憲的詩,「詩之外有事,詩之中有人」,具體、鮮明、生動地反映了從咸豐以來到「庚子事變」前後的歷史面貌,貫串著救亡圖存、變法趨新和對賣國投降與頑固守舊勢力所進行的斗爭,充分體現了資產階級改良主義運動時期的時代精神。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嚴復、林紓、蔣智由、丘逢甲等,也都各有所側重,以不同風格的詩歌,表現了呼號變法圖強的共同主題和追求進步救國的志士激情。
進一步的發展
1900年「庚子事變」之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派開始在詩壇上嶄露頭角,以詩歌為革命號角,將近代詩歌進一步推向新領域。秋瑾的詩激昂慷慨,洋溢著革命英雄主義和不怕犧牲的大無畏精神,富有巾幗英雄的氣概。稍後,革命文學團體南社,在辛亥革命前不到兩年的時間里,社員發展至200餘人,辛亥革命後,更劇增至1000多人,聚集了一大批傾向革命的文化人。其代表詩人柳亞子的詩是民主革命斗爭的回響,他伴隨革命歷程,圍繞主要矛盾和重大事件,抒發壯懷與激情,充滿愛國主義和民主主義精神。南社其他重要詩人陳去病、高旭、周實、寧調元、馬君武、蘇曼殊等也都表現了反帝反封建反清革命的思想和對自由、民主、國家富強的理想的熱烈追求。
近代的文明
近代是西學東漸、資本主義文明傳入時期。先進科學技術創造出的奇跡般的新事物以及與封建思想體系截然對立的資產階級社會學說,開闊了人們的眼界,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梁啟超即曾表示:「將竭力輸入歐洲之精神、思想,以供來者之詩料。」(《夏威夷游記》)歌詠新事物、新學理,成為近代詩歌又一嶄新的內容。黃遵憲的《今別離》,抒寫在有了輪船、火車、電報、照相以及已知東西兩半球晝夜相反的條件下,別離的新滋味;《以蓮菊桃雜供一瓶作歌》雜取佛理和植物學、化學、生理學等新學理以入藝術構思,都是前人所沒有的。同時,隨著近代與外國的交往,一些詩人得以涉足國外,親自接觸資本主義新世界,他們「足遍五洲多異想」,「吟到中華以外天」,將詩筆展拓到海外。在黃遵憲、康有為、梁啟超、馬君武、蘇曼殊等人的詩作中,可以看到日本的櫻花、倫敦的大霧、巴黎的鐵塔、錫蘭島的卧佛等各國奇異的風光,也可以看到日本的明治維新、美國的總統大選、英國的日漸衰朽的資產階級社會等政治狀況。所有這些都大大開拓了近代詩歌表現的領域,所以康有為說:「新世瑰奇異境生,更搜歐亞造新聲」,「意境幾於無李杜,目中何處著元明」。

這個問題網路上就有我也是載選的

⑶ 中國現代詩歌的發展史

「五四」文學革命中,中國的現代文學誕生了。
經過開辟階段,新詩形成了以自由體為主,同時兼有新格律詩、象徵派詩的較為完善的形態。 40年代後半期,被後來稱為民歌體的新詩在解放區農村成熟了。民歌體新詩的突出成就表現在李季與阮章競的敘事詩中。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詩歌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新題材、新主題伴隨著新生活應運而生。 詩人們滿懷激情抒寫了一首首新時代的頌歌。同時,新的社會也造就出一批詩壇新人和嶄新的作品。 新時期以來,沉寂十載的詩壇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新景象。詩歌在表現手法上,得以古今中外廣泛借鑒,形式則更趨於鬆散的自由體,風格千姿百態。新時期初期,歡呼勝利、反思歷史的詩歌繼承了現實主義的傳統,並使之繼續發展。與此同時,一批青年詩人,如舒婷、顧城、江河等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快速成長起來。他們的詩通常表現出一種晦澀的、不同於尋常的復雜情緒,人們謂之「朦朧詩」。 80年代中後期以後,詩壇又出現了自稱為「第三代詩人」的現代派潮流。

⑷ 詩歌發展歷程

詩者,感其況而述其心,發乎情而施乎藝也——摘自趙缺《無咎詩三百序》。詩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學形式,是一種闡述心靈的文學體裁,而詩人則需要掌握成熟的藝術技巧,並按照一定的音節、聲調和韻律的要求,用凝練的語言、充沛的情感以及豐富的意象來高度集中地表現社會生活和人類精神世界。孔子認為,詩具有興、觀、群、怨四種作用。陸機則認為:「詩緣情而綺靡」。在中國古代,不合樂的稱為詩,合樂的稱為歌,後世將兩者統稱為詩歌。
詩歌起源於上古的社會生活,因勞動生產、兩性相戀、原始宗教等而產生的一種有韻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語言形式。《尚書·虞書》:「詩言志,歌詠言,聲依永,律和聲。」《禮記·樂記》:「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於心,然後樂器從之。」早期,詩、歌與樂、舞是合為一體的。詩即歌詞,在實際表演中總是配合音樂、舞蹈而歌唱,後來詩、歌、樂、舞各自發展,獨立成體,詩與歌統稱詩歌。 詩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學特質的文學樣式。來源於上古時期的勞動號子(後發展為民歌)以及祭祀頌詞。詩歌原是詩與歌的總稱,詩和音樂、舞蹈結合在一起,統稱為詩歌。中國詩歌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遺產,如,《詩經》《楚辭》和《漢樂府》以及無數詩人的作品。西歐的詩歌,由古希臘的荷馬、薩福和古羅馬的維吉爾、賀拉斯等詩人開啟創作之源。
詩歌發展經歷了《詩經》→ 《楚辭》→漢賦→漢樂府詩→建安詩歌→魏晉南北朝民歌→唐詩→宋詞→元曲→明清詩歌→現代詩的發展歷程。

⑸ 詩歌的發展過程

中國古代詩歌發展史概述

上古——口頭歌謠

先秦——詩歌發展的兩大源頭

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
體制:「風、雅`、頌」三部分,「國風」現實主義的精華
表現手法:賦(鋪陳敘述)、比(比喻)、 興(起興)
句式四言為主,語言雙聲疊韻

中國浪漫主義的先河——楚辭
在楚地歌謠的基礎上創造出的有濃厚地方色彩的新詩體。
楚辭體的特點:
1、帶有想像豐富、文辭華美、風格絢麗的浪漫主義色彩
2、「皆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
3、楚辭的語句參差,富有變化,篇幅一般比較長
4、常用語氣助詞「兮」(句末:加強整體語氣,句中:錶停頓)

奠基人、最早影響最深遠的愛國詩人——屈原。
代表作:《離騷》《九歌》《天問》《天問》

漢代——漢樂府《上邪》《陌上桑》《孔雀東南飛》
樂府:採集民歌加以整理,配樂演唱的機構
樂府民歌內容:繼承《詩經》現實主義傳統《上邪》《陌上桑》。語言:樸素自然,活潑生動。句式:五言為主。

(漢末)文人五言詩《古詩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古詩十九首》代表了漢代五言抒情詩的最高峰。

魏晉南北朝——
1、建安文學:
三曹(曹操 、曹植、曹丕 )
建安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
(文學特徵:建安風骨、漢魏風骨)
2、正始文學:代表作家:阮籍、嵇康
3、兩晉文學:
西晉:左思
東晉: 陶(陶淵明:開創了田園詩派)謝(謝靈運 :開創了山水詩派)
4、南北朝時期(最大的成就是民歌的發展)
南朝民歌:文學特徵:題材狹窄(愛情)、風格艷麗,喜用雙關
代表作《西洲曲》
北朝民歌:文學特徵:題材廣泛、風格剛健、語言直率
《木蘭辭》(代表了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文人詩創作:代表詩人:鮑照、謝朓、庚信

隋唐五代——
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陳子昂建立高峻雄渾、剛健有力的新詩風。 《登幽州台歌》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孤篇橫絕」
盛唐 詩仙:(李白)、詩聖(杜甫)
山水田園詩派:王(王維)、孟(孟浩然)
邊塞詩派:高適、岑參、李頎、王昌齡
中唐 韓孟(韓愈、孟郊——詩歌的風格特徵:奇崛險怪)
元白(元稹、白居易——詩歌的風格特徵:語言平易直白)
李賀(人稱「詩鬼」——詩歌的風格特徵: 詩境詭譎)
晚唐 小李杜:李商隱、杜牧

宋代——宋詩重理趣
江西詩派: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楊萬里(「誠齋體」)、蘇軾
南宋中興四大詩人:陸游、尤袤、范成大、楊萬里
宋詞(婉約派:柳永、李清照,豪放派:蘇軾、辛棄疾)

元代——元曲四大家(關漢卿、鄭光祖、馬致遠和白樸)

清代——清詩(龔自珍)、清詞(納蘭性德)

綜上所述,中國詩歌的發展史大致是:歌而詩,詩而詞,詞而曲。中國詩詞歌曲均源於民間,它們雖然各自盡經歷了漫長的演變發展過程,各有其不同的表達方式,但其血脈相通,都是借客觀事物抒發主觀情感。

⑹ 中國詩歌發展史

發展階段如下:

1、先秦啟蒙

詩歌在中國源遠流長,綿延數千年。早在西周至春秋時代,我國詩歌就已產生了大批輝煌篇章,其標志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的出現。

戰國後期,在南方的楚國產生了一種具有楚文化獨特風採的新詩體——楚辭(騷體)。楚辭句式長短參差,以六言、七言為主,多用「兮」字。

《詩經》和楚辭,是後世詩歌發展的兩大源頭,在文學史上並稱「風騷」,共同開創了我國古代詩歌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並駕齊驅、融匯發展的優秀傳統,並垂範於後世。

2、漢代興起

漢代前期,文人詩壇相對寂寥,民間樂府頗為活躍。「樂府」原指國家音樂機構,後代將樂府所收集與編輯的可以配樂演唱的歌辭也稱為「樂府」。漢樂府民歌是漢樂府的精華。

在漢樂府的影響下,文人五言詩逐漸發展成熟,其標志是東漢末年出現的《古詩十九首》。

3、魏晉成熟

三國、西晉時期留下的詩歌不多,僅有嵇康等人的詩歌作品。東晉詩歌漸多,產生了大量文辭絢麗的作品,而陶淵明獨以其清新的詩風為後世推崇。南朝文風絢爛,詩歌靡麗,大量用典,以齊梁的詩歌為盛。北朝詩歌樸素、有風骨,以《木蘭辭》為最好。

這段時期產生了大量的詩歌評論,對詩歌的內容、思想、鑒賞產生了巨大作用。南朝文人提出四聲說、八病說,對後來的詩歌創作、鑒賞產生巨大影響。

4、隋唐興盛

隋唐時期,詩風極盛。唐前期以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陳子昂為最。李白、杜甫為盛唐詩歌最好的作者,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等作品,杜甫的《兵車行》等作品為盛唐的天空增加了許多雲彩。

中唐詩歌有大歷十大才子等人創作,白居易為中國詩歌的又一高峰,代表作《長恨歌》、《琵琶行》。唐朝晚期,杜牧、李商隱的詩歌成就很大,詩歌創作多憂國傷時。

唐朝中期,詞定型。唐中晚期產生了不少詞作,大量寫詞的有溫庭筠。

5、宋元繁榮

五代好詩較少,北宋詩歌以蘇軾為最好,黃庭堅及其「江西詩派」影響很大。南宋前半期,楊萬里、范成大、陸游、尤袤詩作極多,成就很大。

五代十國時期,詞興起,馮延已、李煜為極好的詞作家。北宋詞成就極大,代表人物歐陽修、蘇軾、柳永、晏幾道、李清照等。

6、明代的「復古」與革新

明代初期,詩歌復興,代表作家劉基、高啟。明朝中期,台閣體、前七子、後七子相繼興起,作品多為歌功頌德、復古、學習古人等。明後期詩歌成就不高。

7、清代的虛假「中興」

清朝詩歌作品、作者數量巨大,濫作之多,觸目驚心,代表人物,乾隆帝。後期有龔自珍等人,詩作不佳。

8、近現代的虛大與危機

近代詩歌初,沿習古制,但產生了黃遵憲等怪胎。詞作有王國維等,然作品不佳。

新文化運動之後,新詩興起,即現代詩。民國現代詩除新月派外,多是自由詩,格調不高、不押韻、內容貧乏、矯揉造作。

新中國建立以後,詩歌創作一度陷於停滯。1978年後,十年內朦朧詩大為盛行,代表人物北島等。20世紀開始以後,網路詩歌興起,雖然水平錯落,但是佳作頻多。

(6)現代詩歌的創造歷程擴展閱讀:

現代(當代)詩歌的主要流派:「五四」詩歌、新月派、現代派、湖畔派、九葉派、朦朧詩、第三代、中間代、70後,80後等。

1、新國風

新國風即國風精神在新時代的體現。新國風的基本定義是:秉承「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傳統精神,站在民眾的立場,用凝練的語言、流轉的韻律、表達抒發自己對於當代生活的切實感悟,並力求達到曉暢明白卻又內蘊深厚的藝術效果。

2、「五四」派

現代詩歌是「五四」運動以來的詩歌,其主體是用白話寫作,以打破舊詩詞格律為主要標志的新詩。代表初期新詩最高成就的是浪漫主義詩人郭沫若,他的《女神》中大部分作品寫於1920年前後,傳達著五四狂飆突進的時代精神,開一代詩風。

3、新月派

現代新詩史上一個重要的詩歌流派,該詩派大體上以1927年為界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報副刊·詩鐫》為陣地,主要成員有聞一多、徐志摩、朱湘、饒孟侃、孫大雨、劉夢葦等。

他們不滿於「五四」以後「自由詩人」忽視詩藝的作風,提倡新格律詩,主張「理性節制情感」,反對濫情主義和詩的散文化傾向,從理論到實踐上對新詩的格律化進行了認真的探索。

⑺ 現代詩歌的發展歷史

現代詩歌的發展史還是特別厲害的,這個現代詩歌的發展史是特別特別厲害的

⑻ 中國現代詩發展史

詩歌只是一種文學載體,只有詩人找到敏感點,使之心靈產生共振,才能寫出好的作品,「悲憤出詩人」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如2008年汶川大地震,災區牽動著億萬人民的心,一些詩人抓住大眾的敏感點,寫出了一些很不錯的詩,出現了「汶川詩歌井噴」現象。如今,詩歌已從大眾轉向了特定人群或象牙塔,詩人更加註重示愛、抒發感懷、撫慰心靈的描寫。至於詩歌如何走出低谷,我覺得國家沒必要去重視或提倡,發生大的變革或有重大的事件發生,自然會出現一些好的詩歌。
現代詩的出現,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現在關心詩歌、喜歡詩歌的人,大都是精神敏感的人,關注生活意義與價值的人,他們試圖從詩歌中尋找靈魂的家園。我不認為每個人都是詩人,像「梨花體」那種不叫詩,充其量是順口溜而已,作者和讀者之間很難產生共鳴、共振,更達不到詩的高度和境界。眾所周知,詩歌是凝練的藝術,要寫出一首好詩,不僅對大家共鳴、敏感的事物要有很深入的把握,而且語言要做到言簡意賅。
古體詩是一個高峰,寫得確實很好,特別是對節奏、意境和心靈敏感點的把握。大家覺得古體詩很好,並不等於古體詩都很好,大家看到的是經受歲月洗禮流傳下來的精品。現代詩也有經典,像郭沫若、艾青等老一輩詩人的詩。大家覺得現代詩不好,是因為現代社會價值多元化,人們的關注點多元化,詩人很難把握敏感點。另外跟時代浮躁等因素也有關。現代詩跟古體詩是一脈相承的,要發展現代詩,詩人可以借鑒古詩的韻律,這種借鑒不是刻意的,更多的是對其靈魂的傳承。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學,發展現代詩要准確把握兩點。一是准確把握傳統文化的靈魂。如宋詩傳承了唐詩的靈魂發展壯大起來,但又自具特色。二是准確把握社會大變革人們心靈、靈魂的共振點。只有找到心靈感動的地方,才能寫出感動大家的詩歌。對於國家而言,順其自然就好,有大變革則然會出好詩人。值得一提的是,當今歌很繁榮,詩人不能不關注歌的發展,那些深受人們喜愛的歌,歌詞本身就是一首很好的詩。詩、歌本應一體,詩人可通過歌的形式將詩流傳下去。

閱讀全文

與現代詩歌的創造歷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榮玉證書 瀏覽:382
凌文馬鞍山 瀏覽:34
石柱鎮工商局 瀏覽:854
鋼鐵發明國 瀏覽:118
創造與魔法怎麼賣人民幣 瀏覽:101
知識產權專題答案 瀏覽:760
高發明巫溪 瀏覽:755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督導工作方案 瀏覽: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