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屐痕處處的作者簡介
郁達夫(1896—1945),原名郁文,幼名蔭生、阿鳳,字達夫,浙江富陽人,中國現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詩人。郁達夫精通五門外語,分別為日語、英語、德語、法語、馬來西亞語。代表作《沉淪》《故都的秋》《春風沉醉的晚上》《過去》《遲桂花》等。
1913年隨兄去日本,至1922年回國。他與郭沫若、成仿吾、張資平等人在東京成立了創造社,是中國新文化運動地重要力量。1926年底到上海主持創造社出版事務。1934年主持編選《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二集》。1938年赴新加坡,輾轉香港、南洋群島一帶從事抗日宣傳活動。1945年9月被日本憲兵隊秘密殺害於蘇門答臘。 《沉淪》(短篇小說集)1921年,泰東
《血淚》(原載一九二二年八月八日至十三日《時事新報·學燈》)
《蔦蘿集》(小說、散文合集)1923年,泰東
《小說論》(理論)1926年,光華
《文藝論集》(理論)1929年,光華
《戲劇論》(理論)1926年,商務
《寒灰集》(《達夫全集》第1卷)1927年,創造社
《文學概說》(理論)1927年,商務
《日記九種》1927年,北新
《雞肋集》(《達夫全集》第2卷)1927年,創造社
《過去集》(《達夫全集》第3卷)1927年,開明
《孤獨者的愁哀》(戲劇集)1927年,創造社
《迷羊》(中篇小說)1928年,北新
《奇零集》(《達夫全集》第4卷)1928年,開明
《達夫代表作》(小說、散文合集)1928年,上海春野書店;1930年,現代《敝帚集》(達夫全集》第5卷)1928年,現代
《在寒風里》(小說、散文合集)1929年,廈門世界文藝書社
《薇蕨集》(《達夫全集》第6卷)1930年,北新
《她是一個弱女子》(中篇小說)1932年,湖風
《仟余集》(小說、散文合集)1933年,天馬
《達夫自選集》(小說、散文合集)1933,天馬
《斷殘集》(《達夫全集》第7卷)1933年,北新
《浙東景物紀略》(散文集)1933年,浙江鐵路局
《屐痕處處》(散文集)1934年,現代
《達夫日記集》1935年,北新
《達夫短篇小說集》(上下冊)1935年,北新
《達夫游記》(散文集)1939年,創造社
《達夫散文集》1936年,北新
《閑書》(散文集)1936,良友
《我的懺悔》(散文集)1936,良友
《藤十郎的戀》(劇本)1937,上海文化書局
《郁達夫文集》(小說、散文合集)1948,春明
《達夫詩詞集》1948,廣州宇宙風社
《郁達夫游記》(散文集)1948,上雜
《郁達夫選集》(小說、散文合集)1951,開明;1954,人文
《郁達夫南遊記》(散文集)1956,香港世界書局
《郁達夫選集》(小說、散文、政論合集) 1959,人文
《郁達夫詩詞鈔》 1962,香港上海書局
《達夫文藝論文集》(1—3卷)1978,香港港青出版社
《郁達夫詩詞抄》1981,浙江人民
《郁達夫文集》(1一12冊)1982,花城
《故都的秋》(選自郁達夫文集第三卷)1982,花城(今編入上海高二語文教材,天津市高一語文教材中)
《達夫書簡》1982,天津人民
《郁達夫游記集》(散文集)1982,浙江人民
《郁達夫抗戰詩文抄》1982,福建人民
《郁達夫致王映霞書簡》 l982,天津人民
《郁達夫小說集(上下冊)1983,浙江文藝
《郁達夫日記集》1984,陝西人民
《郁達夫散文選集》1985,上海文藝
《郁達夫散文集》 1985,浙江文藝《郁達夫文選集》1985,浙江文藝
《郁達夫日記集》1986,浙江文藝
《沉淪》(短篇小說集)1986,百花
《郁達夫書信集》 1987,浙江文藝
《沉淪.迷羊》(短篇小說集)1988,人文
著名作品:中篇小說《出奔》《她是一個弱女子》短篇小說《沉淪》《春風沉醉的晚上》《薄奠》《銀灰色的死》
Ⅱ 郭沫若的作品有
詩集 《女神》《長春集》《星空》《潮汐集》《駱駝集》《東風集》《百花齊放》 《新華頌》《迎春曲》《 天上的街市》等等;
詩歌代表作品 天狗 筆立山頭展望 鳳凰涅盤 戰聲 罪惡的金字塔 天上的街市 駱駝 晨安 夜步十里松原 黃浦江口 血肉的長城 太陽禮贊 春鶯曲 鶯之歌 立在地球邊上放號 我是個偶像崇拜者 詩的宣言 爐中煤 霽月 郊原的青草
歷史劇本 《屈原》(已拍攝發行)《虎符》《棠棣之花》《孔雀膽》《南冠草》 《卓文君》《王昭君》《蔡文姬》《武則天》《聶嫈》《高漸離》
回憶錄 《洪波曲》
評論集 《雄雞集》
專著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甲骨文研究》《卜辭研究》《殷商青銅器金文研究》 《十批判書》《奴隸制時代》《文史論集》《郭沫若文集》(38卷)等。
翻譯書目 《茵夢湖》(小說)德國施篤謨著、與錢君胥合譯,1921年,泰爾
《少年維特之煩惱》(長篇小說)德國歌德著、1922年,泰東
《社會組織與社會革命》(論文)日本河上肇著,1924年,商務
《雪萊詩選》(詩集)英國雪萊著,1926年,泰東
《浮士德》(詩)德國歌德著,1928年,創造社
《沫若譯詩集》印度枷里達若著,1928年,創造社
《石炭王》(小說)美國辛克萊著,1928年,上海樂群書店
《政治經濟學批判》(理淪)德國卡爾.馬克思著,1921年,神州
《戰爭與和平》(長篇小說)俄國列夫.托爾斯泰著,1935年,光明書局
《藝術的真實》(理論)德國卡爾.馬克思著,1947年,群益
著作書目年份及出版社介紹
《黃浦江口》
《女神》(詩集)1921年,泰東
《瓶》(詩集)1927年,創造社
《前茅》(詩集)1928年,創造社
《恢復》(詩集)1928年,創造社
《水平線下》(小說、散文集)1928年,創造社
《我的幼年》(自傳)1929年、光華
《漂流三部曲》(小說、戲劇集)1929年,新興書店
《山中雜記及其他》(小說、戲劇集)1929年,新興書店
《黑貓與塔》(小說、散文集)1931年,仙島書店
《後悔》(小說、戲曲集)1930年,光華
《黑貓與羔羊》(小說集)1931年,國光
《今津紀游》(散文集)1931年,愛麗書店
《桌子跳舞》(小說、散文集)1931年,仙島書店
《文藝論集續集》(論文集)1931年,光華
《創造十年》(回憶錄)1932年,現代
《沫若書信集》1933年,泰東
《豕諦》(歷史小說)1936年,不二書店
《北伐途次》(散文)1937,潮鋒出版社
《甘願做炮灰》(劇集)1938.北新
《戰聲》(詩集)1938、戰士出版社
《創造十年續編》(回憶錄)1938,北新
《羽書集》(散文、論文集)1941,香港盂廈書店
《屈原》(劇本)1942,重慶文林出版社
《蒲劍集》(散文、論文集)1942,重慶文學書店
《棠棣之花》(劇本)1942,作家書屋
《虎符》(劇本)1942,群益
《屈原研究》(論文)1943,群益
《今昔集》(論文集)1943,東方書社
《孔雀膽》(劇本)1943。群益
《南冠草》(劇本)1944,群益
《青銅時代》(史論)1945,文治出版社
《先秦學說述林》(論文)1945,福建永安東南出版社
《十批判書》(史論)1945,群益
《波》(散文集)1945,群益
《蘇聯紀行》(散文集)1946,上海中外出版社;改名《蘇聯五十天》,1949,大連新中國書店
《歸去來》(散文集)1946,北新《築》(劇本)1946,群益
《南京印象》(散文集)1946,群益
《少年時代》(自傳)1947,海燕
《革命春秋》(自傳)1947、海燕
《盲腸炎》(雜文集)1947,群益
《今昔浦劍》(散文、雜文集)1947,海燕
《歷史人物》(史論)1947,海燕
《沸羹集》(散文、雜文集)1947,大孚出版社
《天地玄黃》(散文、雜文集)1947,大孚出版社
《地下的笑聲》(小說集)1947,海燕
《創作的道路》(理論)1947,文光
《抱箭集》(小說、散文集)1948,海燕
《蜩螗集》(詩集)1948,群益
《雨後集》(詩集)1951,開明
《海濤》(散文集)1951,新文藝
《奴隸制時代》(史論)1952,新文藝
《沫若文集》(1—17卷)1957一1993,人文
《雄雞集》(詩集)1959,北京
《洪波曲》(自傳)1959,百花
《蔡文姬》(劇本)1959,文物
《潮汐集》(詩集)1959,作家
《駱駝集》(詩集)1959,人文
Ⅲ 葉靈鳳的其人其文
抗戰第二年,一代才女蕭紅在香港孤獨地病逝,後被草草地埋葬在淺水灣,五十年代遷葬廣州時,葉靈鳳親送骨灰到深圳,這是頗為人稱道的一件事。戴望舒有走六小時寂寞的路途去憑吊蕭紅墓的詩, 和他一起去蕭紅墳頭放上一束紅山茶的, 也是葉靈鳳。老輩文人,風流雲散,朋輩間真摯的友情,依然讓人低?不已。最後,請允許我抄錄聶紺弩懷念蕭紅的詞作結,懷人的詞能寫得如此風致宛然,溫籍多情,真是難得:
淺水灣頭浪未平,禿柯樹上鳥嚶鳴。海涯時有縷雲生。 欲織繁花為錦綉,又傷凍雨過清明。琴台曲老不堪聽。 1953年,他寫了《香港方物志》,先在報紙副刊上連載,1956年編成書,1958年出版了單行本。我原存這個版本,記得是香港商務印書館出版,如今遍尋無著,只得待查。1985年12月,北京三聯書店重印了此書,扉頁標明:「本書於1958年由香港上海書局初版」,實誤。因為作者在1970年寫的新序中說:「這次改由上海書局出版」,顯然初版者並非上海書局。
《香港方物志》是寫香港草木蟲魚和山川風土的書。文章很有特色,每篇千字左右,共收百餘題,其中既有知識,也有抒情,更有書話,如《香港的香》《香港的蝴蝶》《三月的野花》《香港的野鳥》《香港的「一歲貨聲」》《香港唯一的一部植物志》等。一篇《香港的老虎》亦很有趣。按說香港本不產虎,但偶有來自江西或福建的過路虎。這是從新界大陸渡海而來的。據載香港最近一次發現老虎,是1942年的冬季,地點在赤柱警署附近,後來被一名印度差人用槍打死。此外,在1911年、1915年和1934年也有記錄。總之,讀了《香港方物志》,讓人感到這里絕不單是水泥的高牆,而是個充滿了綠色和勃勃生機的地方。香港是可愛的。 按魯迅的說法葉是「流氓才子」。
在半殖民地都會的上海(以及殖民地都會的香港),在五光十色的霓虹燈下,在咖啡館和茶室里,是宜乎生存一些如魯迅所說的「才子加流氓」的。 葉靈鳳當然是「才子」了,他是小說家、散文家、編輯出版家,等等。那麼,為什麼還要加一個惡謚「流氓」呢?有一個魯迅贈予的稱號是早就刻骨銘心地被記取了——「齒白唇紅」。你想想么,從「創造社」的「小伙計」開始,「年青貌美」的一撥文學青年,「小開」或「白相人」似的,幾乎是囂叫著闖入上海的文壇的。這撥人少年氣盛,劉吶鷗、穆時英、施蟄存、潘漢年、周全平、葉靈鳳、柯仲平、周毓英、邱韻鐸、成紹宗(魯迅「才子加流氓」桂冠的第一位受贈者成仿吾的侄子)等,仗著「齒白唇紅」的資本,他們自己打著的大旗就是一面艷艷飄舞的不打自招的「新流氓主義」。
「流氓」這個社會在啼懺悔的稱謂在那時是有歧義的。
在潘漢年他們看來,他們之所以標榜「新流氓主義」,其實正是與魯迅揭櫫「語絲派」等相同,即「現在凡是感到被束縛、被壓迫、被愚弄、被欺侮的青年,假如要反搞一切,非信仰新流氓不行」,並且說這「新流氓主義沒有口號,沒有信條,最重要的就是自己認為不滿意的就奮力反抗」。
Ⅳ 葉靈鳳原名叫什麼
葉靈鳳(1905—1975),原名葉蘊璞,原籍江蘇南京。他於1929年曾在香港住過幾個月,抗戰爆發的第二年移居香港。在內地時,於1925年加入「創造社」,籌辦「創造社」出版部,並任《洪水》編輯。當時以小說創作為主,早期的創作集中於性愛題材上,主要作品有《女媧氏之遺孽》、《浴》、《國仇》、《曇華庵的春風》、《明天》等,這些作品由於思想超前而引起不少的爭議。1933年和1936年分別出版《時代姑娘》和《未完的懺悔錄》兩個愛情題材的長篇小說。後一部受小仲馬《茶花女》的影響較深。
Ⅳ 香港創造社近況
關門了
Ⅵ 從1931年到1937年香港有哪些刊物問世
從1931年至1937年之間,又有《激流》、《春雷》、《今日詩歌》、《新命》、《晨光》、《時代風景》、《時代筆語》、《文藝漫話》、《南風》等刊物在香港問世。值得一提的是,《激流》並不像《伴侶》那樣「以內容嚴整取勝,而是以態度之勇敢博得人的注意」,它的「香港文壇小話」一欄,「毅然地向所謂香港文壇算舊帳,向『舊文壇』的盤踞者作正面的攻擊」,這樣的精神,「為前此的刊物所未見」,「也是那時候不得不有的精神」。1933年,由於受到國內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影響,香港文壇出現了以發展和鞏固「普羅」文學為旗幟的《春雷》和《小齒輪》雜志,《小齒輪》由魯衡主編,他把刊物列為工農革命文學的一部分。《小齒輪》刊登的主要是短篇小說、詩歌和散文,內容也是嚴肅的,但也只辦了一期便停刊了。
這一時期香港的文學期刊,維持的時間最久,且跨越了30年代中期,作者群亦跨越了30年代香港文壇主力「島上社」成員的,就是1933年12月創刊的《紅豆》月刊,它一直到1936年8月出版第4卷第6期後才停刊。該刊由梁國英葯局主辦,以純文學為主,封面特地印上「詩與散文月刊之始」字樣,是香港文學期刊中最具文學色彩和學術氣氛的一份刊物。它的作者群包括侶倫、李育中、蘆荻、路易士、林英強、陳江帆、侯汝華等人。1935年來到香港大學擔任文學院院長的作家許地山教授,翌年在《紅豆》發表了《老鴉嘴》,為新文學助陣。可是,這也是該刊的最後一期,因為不合香港政府的出版條例而枯萎了。《紅豆》在當時很受讀者的喜愛,停刊之後,對香港新文學的發展,以及對許多的讀者和作者而言,都是個不小的損失。
從創作的實績來看,從1927年香港新文學最初的這十年間,香港的文學青年從新文學的拓荒、萌芽到興起,從脫出新舊文學並行交替的格局到走出渾沌,邁向新文學的第一步,其創作的水平顯然是在不斷地提高。特別是30年代以後出現的作品,與20年代中後期相比較,題材日漸廣闊,其中一些作品比較真實地反映了香港社會生活的某些側面,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和認識價值。在藝術手法上,對於形象的塑造和白描手法也逐漸趨向自然和熟練。雖然,在吸取外國文學營養的過程中,還比較明顯地出現模仿的痕跡,甚至於十足地歐化,但也有一些運用得比較自然的作品。
盡管,這一時期香港的文學青年受著中國新文學的啟迪,學習並且摹仿了郁達夫以及創造社、太陽社等作家的風格,學習並且摹仿了沈從文的小說手法和新月派詩歌藝術,但他們大部分是借他山之石,表達自己對於社會現實的不滿以及自己的切身感受。
這一時期香港的文學青年出版了一些作品集,基本上以詩歌為主。其中有陳江帆的《南國風》,路易士的《行過的生命》和《上海飄流曲》,林英強的《蝙蝠星》、侯汝華的《海上謠》、倫冠的《夜航》等。可見,新詩在當時的文學青年中,還是比較喜歡接受和學習的。
Ⅶ 基佬40的導演是舒琪還是舒淇 是女影星舒淇么 如果不是 誰有導演舒琪的相關資料和圖片啊 幫幫忙 謝謝啊
http://..com/question/12540411.html
你看看這里,這個問題我以前也疑惑過,雖然很肯定不是舒淇,但也很八卦,想知道那個導演的來歷.照片找不到的.
Ⅷ 艾曉明的個人作品
譯著名 原著者 出版社 出版時間 古典主義 塞克里坦 昆侖出版社 1989年 表現主義 R.S.弗內斯 女性主義思潮導論 羅斯瑪麗· 帕特南·童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語言與社會性別導論
(唐紅梅、柯倩婷合譯) 瑪麗・塔爾博特2004年激情的疏離:女性主義電影理論導論(與宋素鳳,馮芃芃合譯) 休.索海姆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女權主義理論讀本佩吉·麥克拉肯主編;
艾曉明,柯倩婷副主編 論文名期刊名發表時間論五四時期巴金的思想與活動《社會科學研究》 1981年02期關於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外延與內涵的思考《中州學刊》1985年05期《激流》三部曲創作過程初探《華中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年02期二十年代蘇俄文藝論戰與中國「革命文學」論爭(上)《中國社會科學》1987年03期二十年代蘇俄文藝論戰與中國「革命文學」論爭(下)1987年04期三十年代巴金的寫作生活與對藝術問題的思索《華中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年05期尋找與確立:二、三十年代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概觀《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87年02期人的重新發現:讀凌宇《從邊城走向世界》一書1987年03期胡風與盧卡契《文學評論》1988年05期後期創造社與日本福本主義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88年03期沒有人會笑 《當代外國文學》1990年04期貶值了的塞萬提斯的遺產 《文藝理論研究》1990年01期三十年代蘇聯「拉普」的演變與中國「左聯」《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1年01期手記:嗜書的緣份與寂寞較勁 《中國青年研究》1993年06期都市人心的觀察者:讀林蔭的短篇小說《文學自由談》1993年02期香港,作為小說的主人公:讀劉以鬯新作《島與半島》 1993年04期照徹冬日的陽光1994年01期血性女人:讀王璞的散文集《呢喃細語》1996年01期後殖民處境與香港身分辨析:香港文化研究書刊述評之一 《當代港澳》1996年01期後殖民處境與香港身分辨析——香港文化研究書刊述評之二1996年02期需要廣闊的資訊視野:讀香港評論家鄭樹森新著《藝文綴語》《出版廣角》1996年03期驚喜與遺憾:讀第一本《香港文學書目》1996年04期不為人知的傑作1996年05期性別:中國:性別敘事《書屋》 1996年04期閱讀游戲1997年02期不虛此生:紀念王小波1997年05期失蹤與倖存《中國青年研究》1996年04期關於《一個人的戰爭》及其爭論1996年05期尋找獨角獸:想像的誤區說明什麼?1996年06期反傳奇:重讀張愛玲《傾城之戀》《學術研究》1996年09期混雜之美:讀張愛玲的香港傳奇《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03期婦女的故事:有多少種可能?《廣角》1997年01期香港「女性主義文學國際研討會」述評《廣東社會科學》1997年01期當代中國女作家的創作關懷和自我想像:以「紅罌粟叢書」中若干小說作品為例1997年02期香港作家西西的童話小說 《文學評論》1997年3月一季新書《出版廣角》1997年03期「我夢想一個好奇的新世紀」1997年04期網上書與掌上書:香港新書漫筆1997年05期女性的洞察:論蕭紅的《馬伯樂》《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7年04期紀念早逝的自由作家王小波《黃河》1997年05期女性主義文學角色的解構與重建 《國際學術動態》1997年07期你好,略薩:《敘事人》及其它《博覽群書》1997年08期雨季軼事《北京文學》1997年09期「新蟲類」記事《時代風采》1998年11期地久天長:關於王小波中短篇小說、劇本合集《新東方》1998年01期關於《黑鐵時代》及其它小說遺稿 《黃河》1998年01期翻書報告《出版廣角》1998年01期新書過年1998年02期隱匿和重現:記有關前蘇俄文學新書1998年04期書越來越多1998年05期求真意志:李銀河和她的性社會學研究1998年06期飛出墓穴的大師 1998年06期落日時分《滇池》1998年09期「有女人無害」論《文學自由談》1998年01期北望大陸:五十年代香港小說里的大陸記憶《世界華文文學論壇》1998年02期科學與怪人:重讀一部女性小說經典《弗蘭肯斯坦》《外國文學研究》1998年01期尋夢者的疆土:《哈扎爾辭典》1998年04期記憶的春天《長江文藝》1998年07期摯愛《博覽群書》1998年02期雌雄同體:性與類之想像:關於董啟章的《雙身》及其它小說《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03期孤寂的戲劇:聚斯金德的文學世界1999年05期敘事的奇觀:論卡爾維諾《看不見的城市》《外國文學研究》1999年04期仲夏夜之夢 《作家》1999年06期復活 《北京文學》1999年05期慾望的故事《世界華文文學論壇》1999年02期學習閱讀《博覽群書》1999年02期畫家和作家的約會1999年07期勇者生存:一個知識女性的人生故事1999年08期香港戲迷《廣東藝術》1999年03期今日薩德《出版廣角》1999年03期中國人為什麼好吃?《上海文學》2000年11期V日風潮:美國校園的性別文化觀察《作家》 2000年第10期《中國青年研究》 2001年第1、2、3期連載寧靜與芬芳 《黃河》2000年6期戲弄古今:談香港女作家李碧華的三部小說《青蛇》、《潘金蓮之前世今生》和《霸王別姬》收入《活潑紛繁的香港文學——一九九年香港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下冊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0年韓國中國現代文學學會:《中國現代文學》(The Journal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Vol. 20)第20號,2001年6月混雜之美:讀張愛玲的香港傳奇見子通、亦清主編:《張愛玲評說六十年》中國華僑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 交叉閱讀的小徑《作家》2001年第11期你的凝視擊傷了我的臉 關於《作家》「美女」文章的爭鳴2001年第8期那一盆泡了兩千年的洗澡水:「蘇珊娜與長老」或裸女沐浴的原型及演變《香港作家》2002年9月《婦女研究論叢》2003年01期敘事的奇觀:圖說卡爾維諾《看不見的城市》 《作家》2002年01期消失的傑夫 《廣東第二課堂》2002年z4期廣告故事與性別:中外廣告中的婦女形象 《婦女研究論叢》2002年第3期戲劇性諷刺:論蕭紅小說文體的獨特素質 《香港文學》2001年第12期《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2年第3期「真實的女人」:重新定義「女性美」 《中國青年研究》2002年第2期跨越性別:生死攸關的歷程(討論主持)《作家》2002年第9期美國故事之三 強尼的笑《廣東第二課堂》 2002年08期一條大河《散文百家》2003年02期衛生巾絮語語言、性別與批判性的話語分析——對《語言與社會性別導論》及相關理論與實踐的介紹《婦女研究論叢》2004年06期用一生來學習閱讀《教師博覽》2004年10期每個人都可以戰斗在汶川《中國企業家》2008年11期30年代蘇聯「拉普」的演變與中國「左聯」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30年精編:文學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2009年永遠的父親《社區》2005年24期美麗閱兵中的表演元素 《南風窗》2009年26期中國人為什麼好吃? 《百花洲》2010年01期
Ⅸ 成仿吾的主要著作
《守歲》(小說)1929,創造社
《使命》(評論)1927,創造社
《流浪》(小說、詩合集)1927,創造社
《仿吾文存》(論文)1928,創造杜
《從文學革命到革命文學》(論文集)與郭沫若合集,1928,創造社
《文藝淪評》(論文集)與郁達夫合集,1928,創造社
《新興文藝論集》(論文、游記合集),1930,創造社
《長征回憶錄》(回憶錄)1977,人民
《戰火中的大學》(回憶錄)1982,人民教育出版社
《成仿吾文集》1985,山東大學
《記叛徒張國燾》1985北京出版社
《成仿吾教育文選》1984教育科學出版社
《戰火中的大學:從陝北公學到人民大學的回顧》1982
《我們是怎樣走上人生之路的》1982上海人民大學出版社 《德國詩選》 德國歌德、海涅等合著,與郭沫若合譯,1927,創造社
《共產黨宣言》(理論)德國馬克思、恩格斯合著,與徐冰合譯,1938,香港中國出版社 《哥達綱領批判》
《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
《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
《馬克思恩格斯關於歷史唯物主義的通信選》
《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
《反杜林論》等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