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餄餎面是什麼麵粉做的
餄餎面(市面上又稱合羅面)是一種中國北方晉冀魯豫陝五省的傳統特色麵食之一,製作者用餄餎床子(做餄餎面的工具,有漏孔)把和好的蕎麥面、高粱面(現多用小麥面)放在餄餎床子里,並坐在杠桿上直接把面擠軋成長條(面條狀)放在鍋里煮著吃,這種傳統獨特的飲食製作方式,不知從何時一直延續至今,成為中國西、北方地區獨特的風味名吃。尤以山西南部餄餎面起源早,在運城、臨汾、晉城地區大街小巷隨處可見餄餎面館,當地人開玩笑說「曲沃餄餎面」可以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可見當地人們喜愛餄餎程度。
河北寧晉縣西關餄餎鍋、河南郟縣餄餎面、內蒙古烏蘭察布市蕎面餄餎也是遠近聞名,與山西曲沃餄餎面相近,但各有特色。餄餎面在山西大同、河北邯鄲、內蒙古中西部、甘肅慶陽、甘肅平涼、寧夏鹽池也很常見。
起源之說
編輯
傳說之一
郟縣當地有一個古老的傳說:商紂王聽聞蘇護之女蘇妲己相貌奇美,下詔納其為妃,蘇妲己就由其兄嫂護送前往國都朝歌,途中路經獲嘉,下榻於當地驛館,妲己之嫂頗通玄術,夜觀天象知道會有妖魔不利於妲己,於是下廚用麵粉佐以祛邪鎮災之物作了一碗面,親自給小姑妲己端過去,走到門口,已經晚了一步,正好看到受石磯之命來穢亂殷商的九尾狐狸精正在吸取妲己的元神,其嫂法力有限,眼睜睜的看著九尾狐狸幻化成妲己模樣,與妲己肉身合二為一,驚恐的說不出話。假妲己笑吟吟的問嫂嫂所端麵食叫何名字,妲己之嫂見天命如此,痛心疾首,只是喃喃道「活啦,活啦……」於是演變為如今所稱的「餄餎」。
餄餎面
餄餎又名河漏、河撈,是古老的麵食品種。曲沃的餄餎面以交里橋最為馳名,是特有的一種風味小吃。曲沃、絳縣、垣曲和翼城一帶群眾每逢趕集上會,吃上兩碗才覺得滿意。晉城地區,辦喜事總是少不了的!吃時,常澆以豬肉臊子澆頭,吃著筋軟爽口,若再配以辣椒,更是別具風味。
《辭海》中關於「餄餎」的定義,解釋為:「北方一種用蕎麥面軋成的食品,參見『河漏』。而對河漏的解釋則是:「即餄餎,北方一種麵食。王楨《農書-蕎麥》:『北方山後,諸郡多種,治去皮殼,磨而為面......或作湯餅,謂之河漏。」王楨是元代一位農學家,他的農學專著《農書-蕎麥》中還有一句話,《辭海》上沒有提及:「以供長食,滑細如粉。」也就是說,餄餎即是過去的「河漏」,外觀滑滑細細像粉一樣,在那時是一種家庭自己製作食用的食物,就像今天家裡做的擀麵條一樣平常。
❷ 餄餎的起源
應該是郟縣吧。郟縣是河南的丫。
查閱了《辭海》中關於「餄餎」的定義,解釋為:「北方一種用蕎麥面軋成的食品,參見『河漏』。而對河漏的解釋則是:「即餄餎,北方一種麵食。王楨《農書-蕎麥》:『北方山後,諸郡多種,治去皮殼,磨而為面......或作湯餅,謂之河漏。」王楨是元代一位農學家,他的農學專著《農書-蕎麥》中還有一句話,《辭海》上沒有提及:「以供長食,滑細如粉。」也就是說,餄餎即是過去的「河漏」,外觀滑滑細細像粉一樣,在那時是一種家庭自己製作食用的食物,就像今天家裡做的擀麵條一樣平常。
金鋼餄餎面起源於
根據郟縣縣志中的記載,據傳,金鋼餄餎面是明初由陝西傳入的。初以蕎麥面為主料,配以 熟羊肉、蔥花等熬制的羊肉湯。當時,居民使用一種叫餄餎床子的工具,「自製自食」。清末時,以小麥面代替蕎麥面,口感營養更勝一籌。
金鋼餄餎面還有不少有趣的記載。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初,名三邊總督孫傳庭兵出潼關,來河南與李自成義軍作戰。據傳,為了豐富關中將士口味,他傳諭三軍,每軍可以攜帶20台樺木餄餎機。這一年10月,明軍與義軍在郟城東南講武場相遇,義軍佯敗。明軍追殺義軍15里,至郟城東冢頭、柿園一帶的藍河岸邊李庄,義軍用「以利誘之,以敵取之」的策略,棄金銀、輜重於道,得勝。孫傳庭部潰不成軍,只得輕騎突圍西竄,幾十部樺木餄餎機為郟地李庄百姓及義軍所得。義軍所得八台,李庄百姓為紀念義軍的金剛精神將「剛」改為「鋼」,美名為「金鋼餄餎」。精美的餄餎面製作設備頓使百姓喜不自勝,一時街旁館巷,「金鋼餄餎」招子旗(即古時飯店招牌)迎風飄舞。自此,餄餎面製作水平又進一步。
而另一說則是,唐朝時郟縣就已經有了金鋼餄餎面了 ,這與唐宋八大家之首的 韓愈有著不解之緣。明人張居正的〈昌黎先生文集輯補〉一書「諫迎佛骨」一節有韓愈一段話:元和年間,自蔡屠賊歸,途食郟河漏。」這里指的是,唐憲宗元和九年(公元814年),蔡州(今河南上蔡一帶)刺史吳員元濟反唐,擁兵自立。韓愈隨軍平叛,生擒吳元濟,史稱「淮系之役」。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冬。唐軍離蔡,行至郟縣城西吃了金鋼餄餎面。由此推斷,「金鋼餄餎」面至少有1200年的歷史了 。
在平頂山郟縣金鋼餄餎面已經成為群眾的一種主食。以李姓開店為多。
上世紀末,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金鋼餄餎的佐料更加豐富,在原來用料的基礎上增加了肉桂、枸杞、細辛、麥冬等十多種養氣滋補的中葯佐料,更具暖胃怯寒、滋陰壯陽的保健防病功效。
❸ 哪裡是最早發明車床的地方
早在古埃及時代,人們已經發明了將木材繞著它的中心軸旋轉時用刀具 進行車削的技術。起初,人們是用 2 根立木作為支架,架起要車削的木材, 利用樹枝的彈力把繩索卷到木材上,拉動繩子轉動木材,用刀具車削。
這種古老的方法逐漸演化,發展成了在滑輪上繞二三圈繩子,繩子架在 彎成弓形的彈性桿上,來回推拉弓使加工物體旋轉從而進行車削,這便是「弓 車床」。
到了中世紀,有人設計出了用腳踏板旋轉曲軸並帶動飛輪,再傳動到主 軸使其旋轉的「腳踏車床」。16 世紀中葉,法國有一個叫貝松的設計師設計 了一種用螺絲杠使刀具滑動的車螺絲用的車床,可惜的是,這種車床並沒有
推廣使用。
時間到了 18 世紀,又有人設計了一種用腳踏板和連桿旋轉曲軸,可以把 轉動動能貯存在飛輪上的車床上,並從直接旋轉工件發展到了旋轉床頭箱, 床頭箱是一個用於夾持工件的卡盤。
在發明車床的故事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個名叫莫茲利的英國人,因為 他於 1797 年發明了劃時代的刀架車床,這種車床帶有精密的導螺桿和可互換 的齒輪。
莫茲利生於 1771 年,18 歲的時候,他是發明家布拉默的得力助手。據 說,布拉默原先一直是干農活的,16 歲那年因一次事故致使右踝傷殘,才不 得不改行從事機動性不強的木工活。他的第一項發明便是 1778 年的抽水馬 桶,莫茲利開始一直幫助布拉默設計水壓機和其他機械,直到 26 歲才離開布 拉默,因為布拉默粗暴地拒絕了莫利茲提出的把工資增加到每周 30 先令以上 的請求。
就在莫茲利離開布拉默的那一年,他製成了第一台螺紋車床,這是一台 全金屬的車床,能夠沿著 2 根平行導軌移動的刀具座和尾座。導軌的導向面 是三角形的,在主軸旋轉時帶動絲杠使刀具架橫向移動。這是近代車床所具 有的主要機構,用這種車床可以車制任意節距的精密金屬螺絲。
3 年以後,莫茲利在他自己的車間里製造了一台更加完善的車床,上面
的齒輪可以互相更換。不久,更大型的車床也問世了,為蒸汽機和其他機械 的發明立下了汗馬功勞。
19 世紀,由於高速工具鋼的發明和電動機的應用,車床不斷完善,終於
達到了高速度和高精度的現代水平。
❹ 知道郟縣的餄餎面出自哪裡嗎
郟縣
❺ 餄烙面源自哪裡,河南郟縣還是陝西
河南,河南是中國飲食文化的發展地,陝西的麵食喜歡在一個細節上登峰造極,而是喜歡帶上地域性的名字,比如干拌燴面里的一道不起眼的程序油潑,陝西人單獨稱為油潑褲帶和油潑棍棍。撈面分為好多種,酸湯撈面,陝西人叫做岐山臊子面。
❻ 餄烙面的來歷
餄餎面,古稱"河漏",又稱"活絡",傳說,清朝康熙年間,康熙皇帝指專人對全國風味小吃進行統計上報,而"河漏"也被作為其中一種上報朝延.一天,康熙尋吃名吃時,看到「河漏」,因其名字古怪而引起注意,隨命人做好食之。吃後對其獨特的風味贊不絕口。但因名字「河漏」之諧音與治理河道不協調,心中不快,揮筆把「河漏」改為「餄餎」.「餄餎」的定義,解釋為:「北方一種用蕎麥面軋成的食品,參見『河漏』。而對河漏的解釋則是:「即餄餎,北方一種麵食。王楨《農書-蕎麥》:『北方山後,諸郡多種,治去皮殼,磨而為面......或作湯餅,謂之河漏。」王楨是元代一位農學家,他的農學專著《農書-蕎麥》中還有一句話,《辭海》上沒有提及:「以供長食,滑細如粉。」也就是說,餄餎即是過去的「河漏」,外觀滑滑細細像粉一樣,在那時是一種家庭自己製作食用的食物,就像今天家裡做的擀麵條一樣平常。那麼,金鋼餄餎面起源於什麼時候?根據郟縣縣志中的記載,據傳,金鋼餄餎面是明初由陝西傳入的。初以蕎麥面為主料,配以熟羊肉、蔥花等熬制的羊肉湯。當時,居民使用一種叫餄餎床子的工具,「自製自食」。清末時,以小麥面代替蕎麥面,口感營養更勝一籌。金鋼餄餎面還有不少有趣的記載。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初,明三邊總督孫傳庭兵出潼關,來河南與李自成義軍作戰。據傳,為了豐富關中將士口味,他傳諭三軍,每軍可以攜帶20台樺木餄餎機。這一年10月,明軍與義軍在郟城東南講武場相遇,義軍佯敗。明軍追殺義軍15里,至郟城東冢頭、柿園一帶的藍河岸邊李庄,義軍用「以利誘之,以敵取之」的策略,棄金銀、輜重於道,得勝。孫傳庭部潰不成軍,只得輕騎突圍西竄,幾十部樺木餄餎機為郟地李庄百姓及義軍所得。義軍所得八台,李庄百姓為紀念義軍的金剛精神將「剛」改為「鋼」,美名為「金鋼餄餎」。精美的餄餎面製作設備頓使百姓喜不自勝,一時街旁館巷,「金鋼餄餎」招子旗(即古時飯店招牌)迎風飄舞。自此,餄餎面製作水平又進一步。而另一說則是,唐朝時郟縣就已經有了金鋼餄餎面了,這與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有著不解之緣。明人張居正的〈昌黎先生文集輯補〉一書「諫迎佛骨」一節有韓愈一段話:元和年間,自蔡屠賊歸,途食郟河漏。」這里指的是,唐憲宗元和九年(公元814年),蔡州(今河南上蔡一帶)刺史吳員元濟反唐,擁兵自立。韓愈隨軍平叛,生擒吳元濟,史稱「淮系之役」。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冬。唐軍離蔡,行至郟縣城西吃了金鋼餄餎面。由此推斷,「金鋼餄餎」面至少有1200年的歷史了。在平頂山郟縣金鋼餄餎面已經成為群眾的一種主食。以李姓開店為多。上世紀末,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金鋼餄餎的佐料更加豐富,在原來用料的基礎上增加了肉桂、枸杞、細辛、麥冬等十多種養氣滋補的中葯佐料,更具暖胃怯寒、滋陰壯陽的保健防病功效。
❼ 餄餎的來歷
餄餎面源於上古三皇誕生之地—平涼,始於4700年前的廣成子、與道家講究的養生之道有著極為緊密的聯系。甘肅東部的平涼、天水,是上古三皇誕生之地,又是女媧、誇父的誕生地,文化極為久遠深厚。被中華民族尊為人文始祖的軒轅黃帝在其功業成就之後西巡疆界,親自登臨崆峒山,向隱居於崆峒山的廣成子請教治國之道和養生之術,這在《莊子·在宥》篇中有詳細記載,治學嚴謹的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中也記載了這件事。
據正統道教說法,廣成子是太上老君在黃帝時代的化身,十二金仙之首。《太上老君開天經》:「黃帝之時,老君下為師,號曰廣成子。」《神仙傳》稱廣成子為軒轅時人,住在崆峒山(在今甘肅省平涼市)的石室之中,黃帝久聞他的大名,前來拜訪探尋治國養生之道。黃帝問道廣成子:「您在研究世間萬物之道方面已達到了頂峰,可否請您傳授我這方面的真諦呢?」當時廣成子傳授給黃帝《自然經》一卷。又邀請黃帝共同進食,廣成子寶劍一揮,砍粗桃樹一棵,將樹干中間最平直的一節掏空留底,又用黃銅師刀鑽了很多小孔,孔如粗麻線大小。隨即將桃木擔在爐台陶器上,放面團用木槌向下擠壓形成一根根條狀物,落入沸水鍋中煮熟。
面團是採用崆峒山附近生長的野生蕎麥製成,遠古時期的人們,還沒有發明面條,僅僅將穀物粉末加水和成的面團統稱為「餅」。於是廣成子製作的這碗蕎麥「餅」就成為了最早的面條。
食慣了山珍海味、大魚大肉和精細穀物的黃帝,吃了此碗「湯餅」後頓覺腹中溫暖、神清氣爽。隨即向廣成子求教「道家養生之道、五行相生相剋之由」,以及廣成子何以修身養性、長生不老,「一千兩百歲而形未衰」的秘訣等等。面對誠懇的黃帝,廣成子直言不諱: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而蕎麥五行屬木,涇川回中山的西王母也經常食用,因此建議黃帝常食,以「調和五行、活筋通絡」,對延年益壽大有裨益,黃帝對其獨特的風味贊不絕口,對廣成子的諫言一字一句牢記在心,只覺心明眼亮,豁然開朗,稱頌說:「金仙隴中授蕎以活絡,姬得治身之道,仙師真乃帝之恩師!」再拜而退。
黃帝回宮後,依廣成子所教之道,靜修養身。將所學之道總結歸納為一部醫術——《內經》。並讓御廚文革在宮中模仿廣成子的方法經常製作蕎面餄餎食用,造字大臣倉頡還將「活絡」二字造為「餄餎」。
自此,餄餎美食的製作方法便慢慢在民間推廣開來,之後又流傳到北方各地即現在的甘肅、陝西、內蒙、青海、山西、河北、河南等地。經過近五千年傳承發展,餄餎面由當初的野生蕎麥製作逐漸演變成今天使用小麥面或加以玉米面等其他雜糧製作,加入豬肉臊子、牛肉臊子、羊肉臊子、西紅柿雞蛋等口味更佳,輔料也變得更加豐富。
❽ 有關乾隆與餄餎面的來歷
餄餎歷史悠久,是北方及西北地區風行的麵食。傳說早在1400多年前,先人就用牛角鑽6個或7個小孔,孔如粗麻線大小,麵糊放入牛角內,落入沸水鍋中煮成面條。餄餎源起河漏。清朝康熙年間,康熙皇帝指派專人對全國風味小吃進行統計,而「河漏」也被作為其中一種上報朝廷。
康熙看到「河漏」,因名字古怪而引起注意,吃後對其獨特的風味贊不絕口。但因「河漏」之諧音與治理河道不協調,康熙心中不快,揮筆把「河漏」改為「餄餎」。
據魏志剛介紹,呂村魏記餄餎始於清雍正年間,傳到其父親魏煥林已是第七代傳人了。傳說乾隆的皇後來到安陽,地方官吏為了迎合皇室家族,將呂村魏記餄餎奉上。乾隆的皇後用過之後連連誇贊,魏記餄餎從此家喻戶曉。
餄餎面是一種中國北方晉冀魯豫陝五省的傳統特色麵食之一,製作者用餄餎床子把和好的蕎麥面、高粱面(現多用小麥面)放在餄餎床子里,並坐在杠桿上直接把面擠軋成長條(面條狀)放在鍋里煮著吃,這種傳統獨特的飲食製作方式,不知從何時一直延續至今,成為中國西、北方地區獨特的風味名吃。
山西南部餄餎面尤為起源早,在運城地區,臨汾地區,晉城地區大街小巷隨處可見餄餎面館,當地人開玩笑說,「曲沃餄餎面可以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可見當地人們喜愛餄餎程度。
河北寧晉縣西關餄餎鍋、河南郟縣餄餎面、內蒙古烏蘭察布市蕎面餄餎也是遠近聞名,與山西曲沃餄餎面相近,但各有特色。餄餎面在山西大同、河北邯鄲、內蒙古中西部、甘肅東部、寧夏鹽池也很常見。
❾ 壓餄餎的餄餎床子
是加工餄餎的惟一工具,它多數是木製的,用杏木、梨木、棗木等硬雜木製作而成,尤其那帶孔裝面團的橫梁,即床身,是床子的主體。再就是那個壓面條的杵子都必須是優質的硬雜木,不裂,不朽,耐磨,禁碰。
餄餎床的骨架,一般木工都能做,關鍵是那個圓孔和那個杵棒。過去,只能是用手工加工,用鑿子和木銼,一點點地鑿,精心地銼,還要用砂紙一遍粗,一遍細地磨呀磨。有的餄餎床特別講究,打扮得十分漂亮,可算得上家庭中的一個寵物。
漂亮為次,關鍵在於好用。圓孔和杵棒必須是不緊不曠,機械術語叫「滑動配合」,壓面時面不能往上跑。用時先塗點食油,省力又不粘,干凈又利落。
圓孔底部鑲上一個帶孔(一般都是圓孔)的圓鐵片兒,它是個重要部件,不生銹是最起碼的標准,還不能太薄,確保耐用;不銹鋼最理想,過去哪裡去找,尋到一塊錚亮的洋鐵片兒就算是挺好的了;鑲得必須結結實實,因為它要承受很大的壓力,一個大小夥子的壓力。
鐵片兒上的圓孔很有學問,孔的大小決定著面條的粗細,一般都由本家權威人士或是最高長輩決策,孔間距離決定著餄餎的質量。疏了,壓著費力不說,面條少而供不上吃,是個大毛病;孔太密了,餄餎條容易粘在一起,更是大缺點,所以,這塊鐵片還必須精心製作,不能有半點馬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