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洋炮發明

洋炮發明

發布時間:2021-09-20 00:18:19

『壹』 火葯是我國發明的,為什麼洋槍洋炮比土槍土炮厲害呢

因為明朝和前清的統治者不重視在軍隊中運用火器,不但官方不重視,根據兩朝版限制民間擁有武器的權法律,民間也不能自己研發,所以我們火器的質量一直都上不去,而歐洲國家不但政府有科研機構,還鼓勵民間的發明創造,所以他們的火器越來越厲害。

『貳』 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曾經發明了火葯和火器的中國卻在英吉利的洋槍洋炮的攻擊下慘敗,有人就把中國的慘敗

不對。說明了四大發明在中國沒有發揮其應有的推動社會進步的作用。

『叄』 發明了火葯和火器的中國在英吉利的洋槍洋炮的攻擊下慘敗

我覺得單純的將中來國的失敗歸咎源於發明的傳播略有偏激。
首先我認為在中國古代,所有的發明以及涉及我們現在意義上的科學,都沒有建立在一套完整的科學理論基礎上,相反西方的科學習慣於透過現象看本質,建立了一系列的定理、定義之類的作為科學的理論支持,以後的一切研究都是以這些為基礎,再加上後人的不斷完善,終於形成了一個比較健全的科學體系。中國古代似乎更偏重於表象,而較少研究現象後面的隱藏的東西。這才是造成從明末開始至清末中國科學落後於西方國家的原因。
至於在英國炮艦下的失敗,首先源自於明中期起至清末的禁海政策,使得中國本強大一時的航海業大大的落後於西方,更兼明中期開始,是航海大時代的開啟,也是西方國家進行海上大冒險及開拓大量殖民地的時代,而中國白白錯過了跟隨世界共同進步的機會,而西方列強經過掠奪,實力大大增強,才在很多方面(包括科學技術)全面超越中國。
其次,清朝時期,採取閉關鎖國政策,更要命的時清朝統治者非常蔑視火器,迷信他們的大刀長矛和騎兵能橫掃天下,致使西方的先進技術沒能留入中國。

『肆』 中國古時候發明了什麼4大發明

南針、造紙術、印刷術、火葯 造紙、印刷術、火葯、指南針四大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四大發明深刻影響了世界文明的進程。這些發明改變了世界的面貌和萬事萬物的原有狀態,其波及范圍不限於某一局部地區,而是整個世界;其影響所及不是一時一世,而是持續千百年之久。 四大發明給我們帶來什麼? 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自然不能不說古代的四大發明,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火葯,四大發明不僅僅是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繁榮的標志和中國人民聰明智慧的體現,更重要的是它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類近代文明的進程。換句話說,如果沒有中國古代的四大文明,也許人類社會不是今天這個樣子。這可不是中國人的自吹自擂,因為世界史學界一致認為,中國的四大發明,通過阿拉伯人傳到歐歐洲之後,給歐洲人的社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從而影響了人類的整個進程。對此,馬克思曾經這樣高度評價,這是預告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他少說了一項。火葯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產生了殖民地,印刷術變成了宣揚新教的工具。總的說來,變成了科學復興的手段。 一個是火葯,火葯是我們發明的。火葯給我們帶來什麼東西呢?帶來了我們的禮花,帶來了我們的鞭炮。到今天為止火葯在我們的歷史上發揮過巨大的作用,通過阿拉伯傳到歐洲之後,歐洲人利用火葯技術製造了大炮,這就是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和1860年的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及甲午戰爭和1900年的八國聯軍進北京,用中國的火葯燒了中國的圓明園。帝國腐朽了,文明衰落了,五千年文明的中華民族發明了火葯,卻沒有用自己的火葯製造出強大威力的洋槍洋炮,只能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抵抗洋人的進攻,任憑他們的鐵蹄踐踏中國的國土,我們不得不割地賠款,喪權辱國。 指南針,我們的鄭和用指南針七下西洋,開拓了中華民族文化進軍世界的先河。他們是傳教士,中國人歷來是善良的,我們下西洋不是為了掠奪,不是為了搶劫。但是我們的發明一旦被他們所使用,他們就造出了新的、更加靈巧的指南針,闖入我們的領海,打開了我們的國門,把大批的鴉片潛入到我們的民族之中,使我們的民族成為「東亞病夫」。 我們的印刷術,印刷術和造紙術是中國偉大的發明。傳到了歐洲以後,幾百年以後才造福於社會,中華民族熊熊的火炬照亮了西方黑暗的中世紀,他們確實是受益匪淺的。他們的科技發達了,文藝復興了,但是今天我們的造紙術又如何呢?我們的印刷術又如何呢?我們公司有一位對印刷比較精通的副總經理,他每天設計我們公司的產品,我國最好的印刷機叫「海德寶」,是我們發明的活字印刷術,但是現在最好的印刷機是「海德寶」,而四色彩印,精美印刷品,都是人家印的,最好的紙張是人家的,便宜、質量好。要什麼紙?要二八銅版。要什麼的?要進口的。紙張是我們發明的,但最好的機器都在人家手裡,我們需要花多少錢?甚至現在連最好的油墨也是進口的,這應該引起我們的反思。 現在我們回顧一下四大發明給我們帶來了什麼?確實給中華民族帶來永久的載入史冊的榮耀,除此以外今天真正由此得到實惠的又是誰呢?我們不得不承認,即使我們有了很多原始性的創新,也往往因為不能精益求精,發展遲緩,錯過了時機,不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與大規模的產業化失之交臂。比如說中國人早就發明了陰陽八卦,但是沒有由此引申發明出二進制技術法,計算機是由外國人發明的。鄭和提出的「冷不自生」,這可謂是前無古人創造性的見解,非常了不起。但是由此導出的熱力學第二定律卻在1800年之後,由一個德國人正式提出來的。從冷的物體傳入熱的物體,不能無償發生,我們沒有得到規律性的經驗。
希望採納

『伍』 有學者認為清軍使用的是自製的老式洋槍洋炮洋槍洋炮出現在明朝末年的歷史背景

明朝中期以後,中國的火器研發能力雖然已經落後於歐洲,但是因為明朝積極應用火器的國策,軍事裝備的熱兵器化仍然加速前進,明朝從葡萄牙那裡學會了火繩槍,從日本那裡學會了鳥嘴銃,火器研製家趙士楨,在明神宗萬曆二十六年到三十九年,除仿製成土耳其式嚕密銃外,還研製成摯電銃、三長銃、雙疊銃、迅雷銃等多種單管和多管火繩槍,趙士楨的成果受到明政府的廣泛應用,明朝軍隊火槍的應用至此上升到一個新階段 明代嘉靖到萬曆年間,明政府在大量製造火繩槍炮的同時,還全面發展了各種傳統火器,包括改制明代前期的各種火銃,創制了快槍、多管(多發)銃、虎蹲炮,發展了利用火葯燃氣反沖力推進的火箭類火器和火球類、噴筒類、火禽火獸火車攻戰類等各種燃燒性火器,創制了各種爆炸彈和地雷、水雷。這些火器連同火繩槍炮,基本上包括了中國古代火器的各個門類,並且綜合了外國火器的先進成果。明朝天啟年間,為了抵禦後金(滿清)在遼東的凌厲攻勢,明政府向葡萄牙購買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大炮--「紅夷大炮」(英國製造的早期加農炮,清朝改稱「紅衣大炮」),並且仿製成功,大量地裝備到明朝的關寧軍中。一六二六年重創了後金(滿清)軍隊的寧遠保衛戰中,寧遠城的十一門紅夷大炮發揮了重要作用。明軍大炮的先進,也是後金(滿清)長期攻不下明朝在遼西軍事要塞的原因。清朝是中國歷史上在軍事技術最無成就的朝代:軍事技術最缺乏自主創新、在被外國列強用武力打開國門之前,清朝的軍事技術非但停滯不前,而且比起明朝都大幅倒退。清朝之所以在軍事技術最無成就,首先是由於滿洲貴族自身素質的鄙劣和一些歷史原因,在近代以前,清朝歷代統治者始終沒有重視軍事技術對戰爭勝負的重大影響,始終抱著「弓馬取天下」的冷兵器觀念不放,所以韃清是一個逆時代發展的朝代。

『陸』 槍支彈葯在清朝時期已經發明了,但清朝為什麼不大量造槍維護統治地位

根本原因在於五千年封建思想對國人的影響。在於當時的中國人看來,洋槍洋炮不地是暗器的升級版,用於對決屬於無恥的行為。想想你看到的無數次的中國式的動作片,很多時候明明是手中有槍卻故意丟掉而肉搏的。還有就是基於這種思想,就是用了洋槍洋炮也不好意思好好用的,如果你有心的話,可以去查查近代戰爭中死亡人數就會發現,很多大型的戰役死亡人數常常是百來號人,而太平天國軍甚至說自己刀槍不入頂著洋槍說沖,試想,如果命中率夠高的話他敢么。。
基本這種思想,當時的國人對洋槍洋炮始終看不入眼,少數重視武器升級的官員在朝中又無地位

『柒』 火炮的發展歷史

火炮的鼻祖
「兩軍相遇,弓弩爭先」,弩的發明和廣泛使用,使戰場上的攻守與拼殺陡增
幾分慘烈。古代與弓弩共領風騷的,還有一種被稱為炮的「遠程」射擊武器。這種
炮就是拋石機,從作戰形式上看,它完全可以被認作是火炮的鼻祖,曾被稱作「軍
中第一攻擊利器」。
相傳拋石機發明於我國周代,當時叫做「拋車」。春秋時期,拋石機已經被應
用於戰事。據《范蠢兵法》記載,當時用拋石機可將重達6 千克的石頭拋至100 多
米的距離——這比徒手拋扔石塊遠多了。
拋石機的原理非常簡單,它實際上是一種依靠物體張力(如竹、木板彎曲時產
生的力)拋射彈丸的大型投射器。典型的靠扭力發射的拋石機由三部分構成。地上
的堅固沉重的長方形框架,一根直立的彈射桿,頂上裝有橫梁的兩根結實的柱子。
彈射桿的下端插在一根扭絞得很緊的水平繩索里,繩索綁在長方形框架的兩端,正
好位於支撐架下面的位置。平時繩索使彈射桿緊緊頂牢支撐架上的橫梁。彈射桿的
頂部通常做成勺子的形狀,有時在彈射桿的頂端裝一皮彈袋。彈射時,先用絞盤將
彈射桿拉至接近水平的位置,再在「勺子」或皮彈袋裡放進岩石或其它種類的彈體。
當用扳機裝置松開絞盤繩索時,彈射桿便以很大的力量恢復到垂直位置,並與橫梁
撞擊,用慣性將彈體以弧形軌道彈向目標。
拋石機在古代是一種攻守城池的有力武器,用它可拋擲大塊石頭,砸壞敵方城
牆和兵器;而越過城牆進入城內的石彈,可殺傷守城的敵兵,具有相當的威力。這
種拋石機除了拋擲石塊外,還可以拋擲圓木、金屬等其它重物,或用繩、棉線等蘸
上油料裹在石頭上,點燃後發向敵營,燒殺敵人。在火器出現後,拋石機並沒有立
即從戰爭舞台上消失,人們還利用它「力氣」大的特長,用來拋射燃燒彈、毒葯彈
和爆炸彈。
衡量拋石機的作戰性能主要有兩點:一是拋物重量;二是拋射距離。拋石機的
射程一般在50至300 步之間,石彈重量由數斤至上百斤不等。拽炮人數可根據目標
遠近增減,普通拋石機需用40人,大型拋石機需用200 人至300 人拉拽,一次可將
重達200 至300 斤的石彈射到300 步之外,使對方「諜碎樓坍」,威力極大。
拋石機在當時所起的作用,實際上與後來的火炮相近。

原始炮車
拋石機發明伊始,即成為軍隊中的重要攻、守城兵器,在頻繁的戰爭中發揮著
重要的作用。但早期的拋石機有一個很大的缺點,它必須在敵人陣地前埋設,操作
人員在敵人的弓箭射程內施工,容易導致傷亡。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一種帶輪子的
拋石機應運而生。公元200 年,曹操討伐袁紹時,在拋石機的下面裝了四個輪子,
叫霹靂車,亦叫做發石車。這種發石車可以在作坊里製成,不需臨陣架設。
建安五年(公元200 年),曹操率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境內)迎擊袁紹軍隊
的進攻,史稱官渡之戰。當時,袁紹率十餘萬步卒和騎兵攻佔黎陽後,連中曹操用
兵之計,痛失顏良、文丑兩員大將。袁紹初戰失利,銳氣受挫,於是變分兵進擊為
結營緊逼,企圖以優勢兵力迫使曹軍決戰。袁軍兵至官渡,依託沙丘修築工事,東
西計有數十里之長,形成了與曹軍對峙之勢。為了削弱曹軍的力量,袁軍在其營中
修築土山,造高櫓,以眾多的弓奇手居高臨下,在櫓的防護下向曹營發射箭矢,使
曹軍在一段時間內處於被動挨打的境地。為了穩定防禦態勢,打破袁軍的遠戰優勢,
曹操集中了一批能工巧匠,造出了裝有輪子的拋石機——霹靂車,並且利用夜色的
掩護和有利的氣象條件,突然在袁軍營壘前展開。頓時,無數石彈飛人袁營,堅固
的高櫓被砸了個稀巴爛,大量弓弩手中彈喪命,小土山成了打擊的大目標,袁軍的
堅固工事損失慘重。霹靂車為官渡之戰中曹軍的勝利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在官渡之戰以後的千餘年裡,歷次攻守城之戰幾乎都有發石車的身影。唐朝武
德4 年(公元621 年),李世民在東定中原戰爭中率軍攻打東都宮城時,使用了發
石車,拋射30千克重的石頭可達200 步。公元645 年,在第一次東征作戰中,唐軍
連續12天用發石車、撞車,晝夜猛攻遼東城,給守敵造成了重大傷亡。公元757 年,
史思明攻打太原城,守將李光弼製造了用200 人挽索發射的巨型發石車,向城外大
量拋射石彈,這些石彈鋪天蓋地般向圍城的守軍襲來,每發石彈能傷數十人,打得
敵兵難以招架,最後只得收兵回營。公元1234年,元軍攻打汴梁,架發石車數百隻,
晝夜發射,所發射的石彈幾乎填平了北宋的護城河。公元 1283 年正月,元軍在進
攻南宋的關鍵一仗中,先對樊城發起總攻,先以熟悉水性的士兵潛人水中沉木斷索,
燒毀浮橋,切斷其與襄城的聯系。接著兵分多路,並配以威力大、射程遠的新式發
石車,水陸夾攻樊城。北面戰艦直趨城下;西南面元軍先頭部隊撕破一個缺口,攻
人城內;東北方向元軍主力冒死強攻,終於破城而人。樊城陷落,襄陽如齒失唇。
元軍在加緊圍攻的同時,間以喊話招降,而且以發石車不斷轟擊城樓。2 月,南宋
主將呂文煥見突圍無望,又懾於元軍壓力,終以城降。此戰突破了南宋戰略防禦體
系,為元軍長驅直人南宋腹地打開了通道。
縱觀拋石機的發展,我們可以看到,早期的拋石機拋物重量輕,毀傷能力有限,
在戰場上只能擊斃士兵,破壞戰車等。發石車還可用做攻城武器。自從火葯發明以
後,發石車還可用來發射「火葯彈」等燃物,因而成為縱火兵器。隨著火箭、火銃
的出現,發石車便退出了歷史舞台。

連發技術的萌芽
發石車的效率較低,作戰時往往貽誤戰機,而且拋射時投人人力較多,操作不
便。為適應作戰的需要,人們曾設想將它改進成連續拋射的兵器。三國時期,魏國
有一個名叫馬鈞的機械發明家,曾試驗利用車輪不斷轉動的原理,製成了轉輪式拋
石機,稱做「車輪炮」,能將石頭連續拋射出去,加大了發射頻率,提高了發石車
的殺傷破壞威力。
據史料記載,馬鈞是個肯鑽研的人,他曾創制過許多機械工具,如織綾機、翻
車(即後來的龍骨水車)、指南車等。在一次戰斗結束後,他看到繳獲蜀軍的戰利
品中,有許多據說是諸葛亮組織工匠製造的連弩。他認真而仔細地研究了這些連弩
的機械部分,很受啟發,認為這種弩機威力還可以提高好多倍。於是,他苦心鑽研
試驗,終於製成了一種用於攻城的車輪炮。
據有關資料記載,馬鈞在實踐中能針對舊拋石機不能連續拋射的缺點,進行大
膽的革新,採用旋轉車輪這種方法,使裝載著的數十塊大石頭連續飛拋出去,攻擊
敵城,這樣拋出的石頭能拋至數百步遠。由此可見,這種車輪炮構思相當巧妙,結
構也有其獨特之處。在古代能有此設想和實踐,實屬難能可貴。
明代茅元儀所著的《武備志》中對馬鈞的車輪炮作了這樣的說明:「每輪輻條
十八根,長一尺四寸。每條左右傍銃二桿。銃內裝火葯鉛子_一騾馱架二輪。以皮
條護鐵呂以固葯子,連木架重二百餘斤。三軍附之。如臨敵,將架置地,先取一輪
安在柱上,隨其高低轉打。二軍可執七十二人之器也。」
從這里可以看出,這種車輪炮的威力相當大,效能比單個拋石機提高幾十倍,
並採用騾馱,運送轉移方便靈活。它的結構設計也很合理,安裝了轉柱,便於車輪
轉動,一架車輪上可裝36發石彈,一騾馱兩輪,就有力發石彈炮。兩個射手可以連
續操作發射這么多石彈,其聲勢和威力可謂大矣!
車輪炮的出現,可以說是射擊兵器由單發到連發的最早嘗試和探索,這為火炮
向連動式發展提供了早期准備。

『捌』 中國古代為什麼沒能發明洋槍洋炮

國有上千年的火葯發明史!在漫漫歲月長河中,中國的火器技術好像冰凍了一樣。

元宵節看見放焰火,五光十色,紅的,綠的,黃的,藍的,一根紙管里竟然藏著這么多顏色,而且每隔1.5秒就發射一次,時間控制的非常精確!中國煙花,這是中國人製造的啊!焰火有上百種的釋放方法,可見中國人對火葯技術是非常了解的。

忽然我產生了一個疑問:這么復雜的焰火製造技術和我們落後的火器技術完全不匹配啊!

清朝有4億人口,每年都要燃放大量的爆竹。要供應如此龐大的市場,我相信當時全國製作爆竹的工人應該不下10000人。有了規模效應,裡面必得有人才。就是對火葯技術非常了解的人才!

難道就沒有人想過把10000個鞭炮里的火葯包成一個大炮仗燃放一下試試什麼效果的心理?

1000年裡,每年有那麼多工人,難道這種對簡單的想法,都沒人產生過好奇心?

這是不可能的,一定有人想到過!而且這種效果可能在製造煙花的技術工人里根本不是秘密。

那就奇怪了,那麼這些技術工人里為啥沒有產生出偉大的武器專家呢?

最後我想到了答案:朝廷一定有關於限制鞭炮尺寸的法律。比如誰敢製作半尺粗,兩尺長的單個鞭炮,就抓去菜市口動手術(斷頭手術)!
正因為有了這種法律,所以古代的技術人才都不敢越雷池一步。那麼就是有天才也被抹殺了,這就是中國火器技術被冰凍上千年的真正原因。

閱讀全文

與洋炮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榮玉證書 瀏覽:382
凌文馬鞍山 瀏覽:34
石柱鎮工商局 瀏覽:854
鋼鐵發明國 瀏覽:118
創造與魔法怎麼賣人民幣 瀏覽:101
知識產權專題答案 瀏覽:760
高發明巫溪 瀏覽:755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督導工作方案 瀏覽: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