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中國人失掉創造力了嗎

中國人失掉創造力了嗎

發布時間:2021-09-19 22:49:09

❶ 請以《中國人失掉創造力了嗎》為題,寫一篇300字左右的駁論文

在18世紀西方工業革命之前的多年的時間里,中國一直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1000年前的夜晚,全世界都是一片漆黑、安靜,只有中國的城市燈火通明、車水馬龍;1000年前歐洲最大的城市英國倫敦、法國巴黎的規模都不過萬人,而中國的首都已有150萬人;1000年前中國華北的鋼鐵業年產就達125萬噸,而公元1788年工業革命開始英國鋼鐵業年產才有7.6萬噸。

1000年前的中國經濟最繁榮、科技最先進,遙遙領先於世界。羅茲·墨菲在其《亞州史》中這樣描述:「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都有由運河及通航河道形成的巨大水路交通網……期票、信用證以及官方大量發行的紙幣適應了商業的發展……東南沿海港口繁榮起來,出現了大量外國居民……確實是一個充滿自信和創造力的時代。」當時,中國人已懂得用高科技換取原材料和資源,宋朝人把泥土燒成精美的瓷器,只用泥土就輕易換來大批金銀財寶。西方最富裕地方的義大利威尼斯人在見到中國船後則忍不住感慨:「中國的商船是人們能夠想像出的最大的船隻,有的有6層桅桿,4層甲板,12張大帆,可以裝載1000多人。這些船不僅擁有精確得近乎奇跡般的航線圖,而且,它們還擁有幾何學家以及那些懂得星象的人,還有那些熟練運用天然磁石的人,通過它,他們可以找到通往陸上世界盡頭的路。」

英國著名科學史專家李約瑟博士在其巨著《中國科學技術史》中介紹了中國古代的發明和發現後說,「可以毫不費力地證明,中國的這些發明和發現遠遠超過同時代的歐洲,特別是15世紀之前更是如此」。然而,中國這個「在公元前3世紀到13世紀之間保持一個西方所望塵莫及的科學知識水平」的國度,從明末清初開始,從領先於西方變為遠遠落後於西方。

在近代科技方面,中國人創造力的表現開始令人失望。尤其是具有重大意義、對經濟發展全局產生影響的原始創新,我們不僅落後,而是差得很遠。直到20世紀,全世界100項廣泛地造福人類並已形成巨大產業的重大工程技術成就,如塑料、無線電報、廣播電台、集成電路、計算機、互聯網、超音速客機、抗生素、人造衛星、核反應堆等重大發明,都100%是外國人的首創,沒有一項是中國人首先創造或完成的。而由外國人首先完成的這些科技成就,已經成為今天人類社會文明的基礎和標志。

新世紀伊始,中國工程院曾組織「20世紀我國重大工程技術成就」的推選活動,由近百名院士推選出的我國近100年中最重大的工程技術成就共計25項。排在第一、第二位的是「兩彈一星」、「漢字處理與印刷革命」,其餘依次是石油、農作物增產、傳染病防治、電氣化與輕工紡織和採煤等。然而有關專家指出,將中國的重大工程技術成就與國際上的加以對比,除了「漢字處理與印刷革命」,其餘的項目在世界范圍內都稱不上「原始性創新」。而且,這些項目我們至今仍不同程度地落後於發達國家。

多數學者認為,18世紀中葉英國工業革命的主要條件,中國早在14世紀的明朝初年就已幾乎全部具備了。但是,工業革命沒有在中國產生,而是產生在英國,於是中國迅速由領跑者變成了落伍者。為何在古代中國科技遙遙領先於其他文明?為何在現代中國不再領跑?為何中國人的創造力令人費解的彷彿一夜之間消失了?這些謎團引發很多人尋找答案。

古代中國缺乏宜於科學進一步成長的自然觀和價值觀。古代中國人崇尚「天人合一」,堅信五行相剋相生,其思維方式是循環的,很少有人去「推尋原理」。因而中國古代的許多科學理論,只有概念沒有分析,只有結論而沒有因果邏輯,只能形成零散、沒有系統理論的經驗知識,各門學科及各類知識之間的關聯性很差,因而也無法用數學演繹的方法,形成嚴謹的科學理論體系。

中國歷史上2000多年封建社會的自給自足的農耕文化,形成了中國極端實用的小農經濟價值觀,與之相應導致了古代中國科學的實用取向和價值觀。中國的四大發明是實用性的,天、農、醫、數四大學科所涉及的研究領域,也大都來源於實際需要,如天文學偏重於用天象去說明封建制度和編寫修訂歷法。中國人太講究實用,因此很多發現滯留在了經驗階段,夠用就行,以致於古代中國「有技術而無科學」。

科舉制度扼殺了中國人探索自然規律的興趣。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教授認為,古代的技術發明是以經驗為基礎的,技術進步依靠的是為數眾多的人的經驗和偶然的發現,此時人口數量是一個關鍵因素;工業革命的技術進步主要依靠的是科學實驗,此時人口數量不是一個關鍵因素。對於以經驗為基礎的技術發明而言,人口規模是技術發明率的主要決定因素。由於歷史上中國人多,使得中國能夠在技術發明上一度領先於西方世界。

宋代以後科舉制度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學而優則仕」,科舉制度提供的激勵使做官成了讀書人的第一追求。「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知識分子思想被束縛在古書和名利上,不願意從事科學研究。而現代技術發明主要是從科學和實驗中得到的,中國由於知識分子熱衷於通過科舉做官,對科研缺乏興趣,長期都沒有實現從以經驗為基礎的發明方式轉換到基於科學實驗的創新上來,從而原始經驗科學不能上升為現代科學,使得中國的農業和工業技術長期徘徊不前,因而在現代落後於西方世界。

中國傳統文化到後來陷入創造力困境。創新精神是創造力的性格基礎,它是人對於未知事物總是有著強烈好奇心和將其解決的決心的一種態度。美國心理學家戴維斯將創新的一般人格特徵概括為獨立性強、自信心強、敢於冒風險、具有好奇心、有理想有抱負、不輕聽他人意見、易於被復雜奇怪的事物所吸引、具有藝術上的審美觀、富有幽默感、興趣愛好既廣泛又單一10個方面。西方倫理精神看重人的好奇心,鼓勵冒險。顯然,冒險精神利於多元和創新,而好奇心和求知慾是培養創新意識、掌握創新方法的推動力。與西方倫理精神相反的是,中國的儒家、道家、法家流派的主導思想無不是規避風險、明哲保身,追求安逸、平穩、保守、內斂。

專家認為,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最明顯的特點是有一種近乎於條件反射的懷疑習慣,似乎只能看到事物的不足之處。正是這些人以這種懷疑的態度看事物,使得他們能夠發現事物存在的不足,進而進行改革。與西方人「個體發展」的文化不同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求同」思維強調整體而忽視個人價值。因而中國長期以來都具有壓抑和忽略個人價值的傾向,所謂「槍打出頭鳥,出頭的椽子先爛」,導致創新的觀點、活動不被人理解,更是鮮有人得到支持,很容易被孤立。這顯然影響了創造力的發展。

創造性或創造力是指能打破常規去產生出具有現實意義的東西的特性或能力。創造就是要在打破常規的基礎上產生出具有現實意義的方法、理論、產品、事物等。當這種改革成功後,一種新的、更先進的技術就誕生了,社會也因此進步。而中國古代崇尚遵從傳統,循規蹈矩,所謂「天不變,道亦不變」,封建社會的倫理綱常不能違背。創新這種求變革的行為顯然對於傳統的存在具有顛覆的意義,社會因而鄙視、拒絕創新,陷入長期停滯不前。

缺乏法律制度保障。大體上,創新能力最終源於人的創新活動。當企業家、科學家和技術人員無法確信自己能享有自己的創新成果,或者缺乏適當的、明確而穩定的規則來保護自己的創新成果時,將很自然地失去創新的動力。這就需要一種有利於資本等利益角逐、能為科技發展提供激勵機制、合乎社會變革目標的產權制度保障創新活動。這種產權制度在近代西方世界興起,發揮了促進科技進步的法律功能。有學者指出,由於缺少法治意義上限制專制官僚集權的法律機制,古代中國歷史上專制官僚集權凌駕於社會之上,從來沒有建立持續有效的私有產權制度和私法制度,創新成果被任意剝奪或扼殺。近代以來中國科技經濟的衰落顯然與其沒有建立有效產權制度尤其是知識產權制度有關。

因此,與其說中國人失掉了創造力,不如說傳統的制度和文化在很大程度上缺乏培育創造力的土壤,扼殺了創造力的產生。為了喚醒中國人塵封的創造力,我們應該大力培育崇尚科學和創造的社會文化氛圍,同時建立能提供有效激勵的科學技術制度安排,以及形成能保護企業家利潤動機的機制和規則,讓中國人的創造力重新迸發。

❷ 中國人失掉創新力了嗎 作文 700字

中國應試教育是清朝八股取士的又一次延續,我將其評為八個字「束縛思想,埋沒人才。」其害遠不亞於昔日秦王「焚書坑儒」之勢。它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一朝又一朝的英雄豪傑。這種教育方式類似於將人關在牢籠里,像訓練老虎一樣,拔掉牙齒和指甲,用鞭子肆意的抽打著。但我們被拔掉的不是牙齒和指甲,而是一種思維方式,一種創造力。
你知道中國為什麼每年的發明與創造僅佔世界百分之一中微乎其微的一部分嗎?其根源與「中國式教育」或「中國馬戲團式教育」有不可分割的聯系。中國也算是世界大國中的一位選手,享有進出口皆名列前矛的稱號,但其卻創造出了「山寨」「地溝油」「蘇丹紅」等令我們汗顏的「專利」。給外國留下了「披著羊皮的狼」的中國的印象。以至於「中國」讓人一聽到就會畏懼它。
一個央央大國卻干著毫無技術含量的小零件加工,賺取小額辛苦費的「勾當」,當出口的沒一件件商品上貼上「MADE IN CHINA」的標簽,後續卻是主權由外國XX國家所屬時,不由讓我感到那是一種恥辱,中國人的創造力都哪兒去了?中國的教育目的難道就是一些試卷滿分的「人才」嗎?難道這社會所需要的就是這些人?難道中國富強就是靠這一張張滿分的試卷么?
不,我心中的中國人他不是這樣的!他是用自己的創造力和思維在國際中取得超級地位的。 馬雲―人人都耳熟能詳的成功者,阿里巴巴集團的首席執行官。據我所知,他本人也並非是一個具有超能力的天才。在電腦剛剛興起的時候他就靠自己對電腦方面經商營銷技術的掌握以及一種創新能力開創了網購的先河。他的成功不就是靠一些沒有被應試教育所吞噬的創造力嗎?
據美國一項統計數據顯示:美國、日本、芬蘭等二十多個國家每年創造的物品,即專利申請量占據著世界99%,它們之所以能在世界發明創造行列中充當世界霸主地位的原因是什麼?不正是先進的、活躍的教育模式(即「自由式教育」)給他們提供了良好的思維嗎?在教育上,中國差西方的不是零星半點,「用宇宙飛船追也追不上」顯然是誇大其詞了,但最少十年內是追不上的。仔細觀察我們身邊的物品,小到回形針都沒中國的份。盤點2014年世界最具有影響力的發明前200強,中國僅佔零項,「零」是一個什麼概念,你由想可知。
全球知名手機品牌「蘋果」創始人―喬布斯,人們曾調侃他說「上帝創造了三個蘋果,一個被夏娃在伊甸園偷吃了;一個砸醒了牛頓,發現了地心引力;另一個則給了喬布斯,讓他創立了蘋果。這顯然是一種帶有嫉妒的戲虐。據我所知,喬布斯由於不甘忍受教育的束縛,輟學研究晶元技術,終究創立了世界知名手機品牌―蘋果。這一切成功都來源於人與生俱來的創造力。只可惜我們的創造力已經被「應試教育」這台吸塵器吞噬的差不多了。
教育固然是好,利在提升修養,豐富知識,開拓視野。但「中國式教育」不是在發揚教育的本質,而是在使人一點點的退化,直到「創造力」完全被「應試教育」剝噬的就剩下一個空殼。「中國啊!雖然我們看到你一直在改變,但分數上的變化就能解決問題么?」
正所謂變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興,在開學校,學校之立,在變應教。法者,天下之公器也。變者,天下之公理也。大地既通,萬國蒸蒸,日趨於上,技術相迫,非可閼制。變亦變,不變亦變。變之變者,變之權操諸己,可以保國,可以保種,可以保教。不變而變者,變之權讓諸人,束縛之,馳驟之。嗚呼,則非吾所敢言矣。

❸ 中國人失掉幻想力了嗎

確切的說,還沒有。
只是現在中國的教育方法主要以死記硬背為主,限制了青少年的自我創造能力。
但還是有些人有很強的創造力,而創造的前提就是想像。

❹ 中國人失掉想像力了嗎2300字作文

給一點希望的光亮!!!
N年前,一位名為周樹人的老先生,以「魯迅」為筆名,寫了一篇讓凡是學歷達到初中畢業的國人都耳熟能詳的一篇文章---《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今天我心懷忐忑和惴惴不安的心情,冒昧的仿照周老先生的文題,寫一篇《》的文章。作為後學,向周老先生致敬!但好話說多了,就太假。所以,高帽是不宜戴得太久的,人還是有點自知之明為好。說是向周老先生致敬,實為托辭。做效顰之東施,貽笑方家是真。但對於「中國人失掉想像力了」這一話題,我確有話要說,如骨鯁在喉,不吐不快之感。說得好聽點,藉此文以遣懷,說得真實一點、不好聽點的話,就是泄私憤,發牢騷!望諸位看客切不可當真,以訛傳訛,到得那時,我可是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了。拜託諸位看客,姑且一看,姑且一笑,姑且放過我。否則,我害怕有些人、有些單位再發揮想像力,創造一種聞所未聞的死法,落到我的頭上,哀悼是沒有用的,我也不可能重新活過來。我很惶恐,再次拜託,不勝受恩感激涕零,不知己所欲言。
N-X年前,很多所謂的有識之士就已經在各種媒體上聲嘶力竭的大聲疾呼,說中國人失掉想像力了。其矛頭基本上是針對我國的現代基礎教育,對其大加撻伐,好像中國人缺失的想像力,都是現代基礎教育的過錯。且有實例為證,人家美國的基礎教育不咋地,可是一百多年以來,在各個領域里獲得諾貝爾獎的人卻不計其數!而我們堂堂中國,基礎教育搞的是轟轟烈烈、扎扎實實,一百多年來,連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都沒有!還說什麼?似是一切的罪責都應該是基礎教育的過錯,沒有獲得諾貝爾獎,想當然也是基礎教育惹得禍!
如若國人將諾貝爾獎情結歸咎到基礎教育上來,我認為是不負責任的人在如此說話。讓基礎教育為國人沒有獲得諾貝爾獎負全責,是不恰當的,也是不合適的。的確,一百多年來,我們是缺少獲得諾貝爾獎的人,但比對中美兩國的國情,能一樣嗎?想一想,在三四十年前,我國有多少大學生,不識字的人又有多少?這樣的國情大約是有識之士們不了解不知道或是不想了解,也不想知道的事!否則,今天也不至於將沒有獲得諾貝爾獎的罪過,全降到基礎教育的頭上。還需要多說點什麼嗎?
廣大的從事基礎教育的老師(包括剛剛被清退的龐大的民辦老師)雖是清貧(美國的老師待遇也和我國一樣嗎?),但絕大多數都是人盡其責,兢兢業業的為我國的國民教育做著自己應有的貢獻啊!如果僅僅以有沒有人獲得諾貝爾獎作為判定他們工作的標准,將我國多年來的基礎教育一棍子打死,是否有些草率有點魯莽呢?基礎教育的弊端究竟是人的因素(是廣大的教師隊伍的問題,還是管理教師隊伍的諸多婆婆的問題?有些婆婆就是為向教師們索要「贍養費」,才想方設法成為婆婆的。明明是不懂教育教學規律的婆婆,反而去指定教師如何教學,不服還不行。想必也是高高在上的有識之士們不了解不知道或是不想了解,也不想知道的事。),還是制度的因素,也需要探究和考量一番吧?
基礎教育的航船距離自己前行的目標有些偏差,是不錯的,我們不是已經在試著修正它的航向了嗎?正在進行的新課程改革,提倡的素質教育不正在做這個事嗎?而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從事基礎教育的人不希望受到諸位婆婆用捆仙索來對待自己,求求她們給一個適當的自由度都不可得,你說我們這些人該怎麼辦?又能怎麼辦?教育和人事部門設置出各種條條框框,作為晉升職稱的門檻,按照正常正規的程序老師是毫無怨言的。但設置的門檻成了教育和人事部門中某些人斂財的手段,在全國各地早已是公開的秘密。為了晉升職稱,老師們除了自己之間要爭得兩眼血紅,還要放下自己可憐的尊嚴,把自己本就可憐的工資省出一部分送給管理自己的婆婆,還要對這些不是人的碩鼠感恩戴德,這是為什麼?!外行領導內行,時不時敲詐點錢財,搞一搞暗箱操作,再來一點潛規則!恐怕這也是高高在上的有識之士們不了解不知道或是不想了解,也不想知道的事。老師們掙命都來不及,陷在這樣的漩渦里,有多少人能去主動的關心下一代的成長,改進自己的教學理念,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從事基礎教育的教師們不能把身心放在教育上,怎麼可能培育出優秀的人才?去滿足國人的諾貝爾獎情結!只是自上而下的硬性規定的革新,而忽略人的能動因素,又談什麼深化改革?豈不是痴人說夢,霧里看花!並且,由此而產生的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空喊口號,出工不出力的事,大家見得還少嗎?不僅是浪費了國家的資財,更是拿一代又一代人的青春,做註定失敗的賭注!可悲,可嘆!
如果說中國人失掉了想像力了,則最先失掉想像力的人群就是老師!因為,他們還要活下去!還要養家糊口!還要給眾多的婆婆送禮來換取本就屬於自己的一丁半點的好處!為所謂的初級、中級、高級、特級的支持去奮斗,去挖空心思鑽營!誰不想有尊嚴,誰不願保留自己的尊嚴?嗚呼,無法可想!
?我不知道。我知道有很多沒有失掉想像力的人在------比如警察!想必你也知道警察們創造了中國最富有想像力的眾多死法,給大家留下過深刻的印象。僅列舉幾個大家都能耳熟能詳的死法:紙幣開手銬,鞋帶自縊死---昆明邢鯤;躲貓貓死---雲南晉寧縣李啟明;喝開水死---河南魯山縣王亞輝;搶救時被電死---福建廈門鄧永紅……

❺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中埋頭苦幹 拚命硬幹 為民請命 捨身求法 一系列人

埋頭苦幹:《史記》作者司馬遷,為了搜集史料遍走各地,在牢獄之中仍不忘撰寫著作,最終寫出了曠世史書。

拚命硬幹:明朝著名葯物學家李時珍,遍嘗各種草葯,很多次服葯中毒,險些喪身,終於著成《本草綱目》。

為民請命:明末東林黨人為反對宦官專權,不惜多次向皇帝上書,奔走呼號,為民請命,不少人死在閹黨的屠刀之下。

捨身求法: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明明有逃走的機會卻堅持以身赴死,就是捨身求法的最好例證。

❻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文章主旨和魯迅的簡介....急

一、《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文章主旨

反駁了當時社會對抗日前途的悲觀論調以及指責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的言論,鼓舞了民族自信心和抗日鬥志。

二、魯迅簡介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壽,後改名為周樹人,曾字豫山,後改豫才,曾留學日本仙台醫科專門校(現東北大學)。「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

著名文學家、思想家、民主戰士,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6)中國人失掉創造力了嗎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九一八事變後,中國東北淪陷,但中國國民黨的官僚政客和社會「名人」等,卻在北京等地多次舉行「法會」,祈禱「解救國難」。

1934年4月,國民黨的戴季陶和下野的北洋軍閥段祺瑞等,又發起請第九世班禪喇嘛:在4月28日至5月18日,在杭州靈隱寺舉行「時輪金剛法會」,「求佛菩薩來保佑」。

1934年8月27日,當時頗有影響的資產階級報紙《大公報》也發表了《孔子誕辰紀念》的社評,散布「中國人失去了自信力」的失敗主義論調。

本文寫於「九一八」事變三周年之後,中國近代本來就國運積弱,屢遭凌侮。「九一八」事變又在許多中國人心中投下失敗的陰影,國內悲觀論調的一時甚囂塵上。當時資產階級報紙《大公報》發表社論,指責中華民族失去了自信力,為國民黨反動政府推卸責任。

針對這一觀點,魯迅先生憑著對社會現狀的洞悉,發出了中國人當自信自強的吶喊。魯迅寫這篇文章之前的一個月,就發燒,肺病已相當嚴重。

文章寫完之後的兩個多月,他寫了《病後雜談》,還致信楊霽雲,自稱是在敵人和「戰友」的夾攻下的「橫戰」,病情的惡化和精神的壓力,並沒有影響他對世事的熱忱和關注。後收入《且介亭雜文》(《魯迅全集》第6卷),屬魯迅後期雜文。

❼ 中國人失去創造力了嗎

我認為我們中國人的聰明表現在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善於推卸責任,獲不回了諾貝爾獎,出答不了大師,中國學生失去了創新能力,這是教育的責任,海歸派的教育空談家們指責大學教育,大學教育指責高考制度造成高中應試教育,高中老師指責初中學生底子差,初中還可以指責小學老師年齡老化,教育跟不上時代。教育改革應該從下而上,我們現在是從上而下,空談家們提出方案,大學開始改,中學、小學按兵不動,真正有教育實踐的人都知道,這種改革最終會改成什麼。
我以為,不是中國人失去了創造力,而是中國不允許存在創造力。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但是中國的習慣勢力認為,哪些人應該有想像力,哪些人應該沒有,領導應該有,權威應該有,大領導下有小領導,大權威下有小權威,一級一級壓下來,創造力和想像力被一級一級地否定,哪怕一個很小的設想,如果過於聰明外露的話,會讓領導和權威不加思索地否決。對於每一個有過獨立思考的普通人,大概都經歷過這種事。現在從上而下的這種改革,其實更加鞏固了權威勢力,更加忽視和壓制草根的創造力。

❽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中中國人的含義

2段指所有中國人。3段指國民黨反動派及其御用文人。5段迷信的只會靠別人的人。6段靠自己努力從而獲得成功,對國家有貢獻的人。8段所有中國人。9段指除極少數頑固分子以外的廣大中國人民。

❾ 魯迅《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提到哪幾類人是中國的脊樑

因為只有稱得上「脊樑」的中國人,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中國人,為人民著想,代表最廣大人民的利益,他們永遠也不會失去自信力。評價中國人應該評價這一部分人,他們有的不求名利,埋頭苦幹;有的不怕流血犧牲;有的代表群眾利益;有的歷盡艱辛,奮不顧身。而在當時,只有中國共產黨和廣大的抗日軍民是中國的脊樑,而不是開頭提到的國民黨官僚和「社會名流」。

❿ 中國人失掉自製力了嗎

資料: 鰷魚效應 :鰷魚因個體弱小而常常群居,並以強健者為自然首領。將一隻稍強的鰷魚腦後控制行為的部分割除後,此魚便失去自製力,行動也發生紊亂,但其他鰷魚卻仍像從前一樣盲目追隨。 我作一下解釋: 中國人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發現了鰷魚效應。所謂一犬吠影眾犬吠聲,就是這個道理。在任何一個社會動物群體中,個體組成群體,而且追隨群體,但群體往往又被個體所領導。這是所有社會動物的本能。最完美的社會動物群體是群體成為個體,而又並非純粹個體(例如:蘑菇,蜜蜂,螞蟻)。所以組成群體的每個個體都會追隨領導性個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民眾瘋狂式的追隨納粹黨,而往往將希特勒看成一個神,不去問對與錯,真正的盲目追隨就是這個道理。 我們的本能行為都是在適應我們周邊世界的運轉,我們的生物本性暗示我們不應該去逆流而行,從而我們的觀念也會很容易因為群體對事物的看法而隨之改變。 這就是鰷魚效應,也叫:MITLAUFEFFEKT(隨走效應) 這種效應可以被人的理智根據最基本道德觀克服。

閱讀全文

與中國人失掉創造力了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榮玉證書 瀏覽:382
凌文馬鞍山 瀏覽:34
石柱鎮工商局 瀏覽:854
鋼鐵發明國 瀏覽:118
創造與魔法怎麼賣人民幣 瀏覽:101
知識產權專題答案 瀏覽:760
高發明巫溪 瀏覽:755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督導工作方案 瀏覽: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