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為什麼老子是道家的創始人
你好,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這一時期是我國奴隸社會瓦解、封建社會形成並逐步確立的社會大變革時期。社會的動盪和變革促使一些有識之士去思考各種社會問題,提出各種各樣的政治學說和主張,思想界出現了五彩紛呈的繁榮局面。各個流派的思想家紛紛著書立說,宣傳自己的思想觀點,這就是「百家爭鳴」。下面,我們一起去回顧這一段歷史百家爭鳴並不是指當時出現了一百個思想學術派別,而是指出現的學派很多,主要有儒、墨、道、法、名、陰陽、縱橫、農、雜、兵等。諸子百家中的「子」是古代對有學問的人的一種尊稱,如老子、孔子、墨子等等。下面首先介紹老子。
一、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春秋晚期)
據《史記》記載,老子姓李名耳,又稱老聃,做過周朝的史官,管理王室的藏書。他的學問很高,相傳孔子都向他請教過。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思想收藏在《道德經》一書中。這本書不是老子自己寫的,而是戰國時期道家學派整理而成的。老子思想中最可貴的地方是樸素辯證法思想,如他把復雜的世界萬物抽象出長短高下、剛柔強弱、智愚巧拙、生死勝敗之類,矛盾著的雙方既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並且一方能向一方轉化。他說過:「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這是什麼意思?平時我們常說的樂極生悲就是這個道理。還有一個成語更具體形象地反映了這個道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二、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春秋末年)
l.孔子是個大思想家
孔子是春秋末年魯國人,年輕時當過管理倉庫和看管牛羊的小官吏,後長期在各諸侯國之間奔走游說,但終不得志。晚年回到故鄉魯國,潛心編訂文化典籍如《春秋》等,教授弟子。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即「愛人」。孔子從維護統治秩序的角度出發,希望統治者體察民情,愛惜民力,讓百姓有安定的生產環境。他反對嚴刑酷法繁役,大力提倡「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他的這些話,我們今天還常用到。孔子的思想,被後世的封建統治者加以利用和改造,成為我國封建文化的正統思想。
2.孔子是個大教育家
①興辦私學,廣收門徒②教學方法上注意「因材施教」 ③學習方法上提倡「溫故而知新」等。
孔子興辦私學,廣收門徒,據說孔子教過三千學生,得意門生有七十二人。這就打破了「學在官府」,貴族壟斷教育的局面,擴大了教育對象的范圍,這是我們古代教育史上的一個突破。孔子在教學中所積累的教學經驗和所提倡的好的學習方法,至今仍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當然,孔子也有輕視勞動的思想。他認為學習一些勞動技術是沒有出息。這種思想,我們要注意剔除。對孔子的教育思想,我們要批判地繼承。
我們介紹了道家和儒家學派,那麼春秋戰國年間為什麼會出現這樣一種學術思想界的自由狀況——「百家爭鳴」呢?除了道家、儒家,還有哪些派別?下面,我們介紹百家爭鳴。
三、百家爭鳴
春秋戰國年間,百家爭鳴現象的出現有哪些原因?
①春秋戰國是社會大變革的時代,各種社會矛盾錯綜復雜,激烈的政治斗爭和空前的經濟繁榮,對各階級各階層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人們對於當時社會大變革中的許多問題,各有自己的態度、主張、願望和要求,這就是「百家爭鳴」產生的階級基礎。
②春秋戰國是諸侯紛爭割據時期,新興地主階級政權尚不穩定,他們的思想還沒能成為正統的統治思想,也不可能控制文化專制制度,這就為「百家爭鳴」創造了條件。各派思想家都能夠自由地著書立說,四處奔走宣傳自己的思想和主張。
③戰國時期,「養士」風氣很盛。禮賢下士成為社會風尚,如「四公子」孟嘗君、信陵君、平原君、春申君「養士」多達幾千人。這對「百家爭鳴」的出現起了促進作用。 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的出現,對我國古代學術思想的繁榮有重要的作用,是我國學術思想史上一個重要的發展階段。
代表人物思想內容
墨家墨子主張「兼愛」「非攻」,反對不義戰爭,希望人們互助互愛。
儒家孟子「民貴君輕」的思想,「仁政」的思想,提出合理使用自然資源。
荀子「制天命而用之」。
道家莊子鄙視富貴利祿,痛恨不公平的社會現象。
法家韓非子認為歷史後代總要超過前代,提出建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的國家,提倡法治。
兵家孫武「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孫臏「戰勝而強立,故天下服矣」。
①墨家的創始人是墨子,出身於勞動者。他的思想代表手工業者和小私有者利益。當時諸侯國戰亂不休,因而提出「非攻、兼愛」。墨家學派的人生活簡朴,不脫離勞動,還主張有賢能的人當官
②孟子是戰國時期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他繼承和發揚了儒家學說。他認識到人民的力量不可輕視,提出「民貴君輕」的觀點;認為統治者只有得到人民擁護,才能保住統治地位;要使統治長治久安,必須實行「仁政」。當然,他的這些觀點都是為了維護封建地主階級統治的,但的確對統治者起到了勸戒的作用。他還提出不要濫捕濫伐,要合理地使用自然資源。
戰國時期另一個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是荀子。他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觀點,即人可以認識自然規律,按自然規律去辦事。
③莊子是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比老子更為消極。他著的《莊子》一書用了不少寓言故事,文字十分優美。
④法家中成就最大的是韓非子。韓非子主張根據社會的發展和現實的需要進行政治改革,判定國家政策。他認為國家應實行「法治」,人人都應知法守法,受到制約。他主張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君主獨攬大權。後來,秦始皇就運用了韓非子的學說,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
韓非子口吃不善言談,卻擅長寫作,他寫的不少散文被同學們所熟知,如《自相矛盾》、《守株待兔》等,他用寓言故事來說明一些抽象的道理。
⑤春秋戰國年間,兼並戰爭不斷。兵家的出現正是適應了這一需要。一些軍事家不斷總結戰爭經驗,著書立說,涌現出許多兵書。例如,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兵書《孫子兵法》,就是春秋末年軍事家孫武所著。書上所介紹的許多戰略戰術原則,被歷代兵家所遵循,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以眾擊寡」等等。有誰知道孫武訓練宮女的故事
戰國年間的軍事家孫臏,著有《孫臏兵法》一書。他繼承和發展了孫武的軍事思想,其中著名的圍魏救趙的 今天,我們學習了春秋戰國年間經濟的發展、社會的動盪,帶來了思想界的繁榮局面「百家爭鳴」。我們認識了一些古代大思想家及其思想特點,這些都是古人為我們留下的寶貴的文化遺產,這也是我們作為後輩應值得自豪的。
在中國思想史上,春秋戰國無疑是一個虎氣騰騰的時代。其後兩千多年,無論是在文化還是思想方面,都不曾超越那時的輝煌。
春秋戰國時代,正是中國封建文化的發祥期,這一時期的思想文化便奠定了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基礎。尤其是在思想、文化領域內產生的諸子百家學說,對中華民族幾千年燦爛文化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為千秋萬代留下了極其寶貴的財富,為人類文化做出了極其巨大的貢獻.
春秋戰國時代,是我國古代社會大動盪、大變革、風雲變幻的時期。社會經濟、政治、思想文化都在激烈而又復雜的階級斗爭中發生很大的變化。在劇烈的社會變革中,各諸侯國的階級關系不斷出現新變化,不同的階級與階層的代表人物,對社會變革發表不同主張,於是「諸子百家」便應運而生。
正如《漢書·藝文志》中所說「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皆起於王道既微,諸侯力政,時君世主,好惡殊方,是以九家之術蜂出並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馳說,取合諸侯」。當時王室衰微,諸侯爭霸,學者們便周遊列國,為諸侯出謀劃策,到戰國時代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諸子」,是指這一時期思想領域內反映各階層、階層利益的思想家及著作,也是先秦至漢各種政治學派的總稱,屬春秋後才產生的私學。「百家」表明當時思想家較多,但也是一種誇張的說法。主要人物有孔子、孟子、墨子、荀子、老子、莊子、列子、韓非子、商鞅、申不害、許行、告子、楊子、公孫龍子、惠子、孫武、孫臏、張儀、蘇秦、田駢、慎子、尹文、鄒衍、呂不韋等。
百家爭鳴,反映出群星璀璨般的各種不同學說流派互相爭辯的異常活躍局面,其燦爛、其多彩,在我國學術史上、文化史上、思想史上寫下了光彩奪目的一頁!
關於對諸子百家的派別歸類,司馬談列舉了六家,「乃論六家之要指曰:易大傳:『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途。'夫陰陽、儒、墨、名、法、道德,此務為治者也」(《史記·太史公自序》)。《漢書·藝文志》中的劉歆《七略》的諸子略分為十家: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小說。除去小說家不談,所以稱「九流十家」。
諸子百家中,儒家創始人孔子因繼承三代中原文化正統,在諸子百家中脫穎而出。以致儒家學說不僅在諸子百家中地位顯著,而且還成為傳統文化的主流、核心內容,對中民民族精神形成產生了無與倫比的影響。事實上,我們可以說,儒家並非通常意義上的學術或學派,儒家學說是華夏民族的文化精華,也是華夏固有價值系統的一種表現。它已滲透傳統文化的每一根毛細血管之中,極大地影響著中國文化的每一個領域。凡是從中國土壤里產生的學說思想、宗教派別,甚至是外來文化、外來宗教,都不能避免帶上儒家文化的痕跡。於今而言,猶不止此。儒家思想亦對世界文化還產生了永久的影響(我們知道,日本和「四小龍」推崇儒學也是在它們已實現或者基本現代化後,為解決現代化所帶來的信仰危機、道德滑坡問題而採取的補偏救弊措施。所謂「東南亞文化圈」,基本上就是以儒學為主體的文化構成模式。它有力地推動了東南亞的社會文明與進步。隨著歷史的發展,儒家倫理正在進入西方國家)。
由於春秋戰國時期的分裂局面,各個學派在建立時大都有一定的地域性,如鄒魯(山東曲阜)是儒、墨的發祥地;三晉(山西翼城)是法家的溫床;南方是道家的搖藍;而燕、齊(河北北部、山東臨淄)是陰陽家的誕生地。
諸子所以說是政治學派的總稱,是因為其各家的基本宗旨大都是為國君提供政治方略。儒家主張以德化民;道家主張無為而治;法家主張信賞必罰;墨家主張兼愛尚同;名家主張去尊偃兵。漢代以後,墨家和名家成為絕學,農家獨立成一門技術性學科,陰陽家演化為神秘的方術。因此對後來大一統王朝政治產生影響的只有儒、道、法。
諸子百家的許多思想給後代留下了深刻的啟示。如儒家的「仁政」、、「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恕道」;孟子的古代民主思想;道家的辯證法;墨家的科學思想;法家的唯物思想;兵家的軍事思想等,在今天依然閃爍光芒。便是那「詭辯」的名家,也開創了中國哲學史上的邏輯學領域。我們可以、也應該鑒借儒家的剛健有為精神,來激勵自己發憤圖強;鑒借儒家的公忠為國精神,來培育自己的愛國情懷;鑒借儒家的「以義制利」精神,來啟示自己正確對待物質利益,鑒借儒家的仁愛精神,來培育自己熱愛人民的高尚情操;鑒借儒家的氣節觀念,來培育自己的自尊、自強的獨立人格;也鑒借墨家的「兼愛」、「尚賢」、「節用」;道家的「少私寡慾」、「道法自然」;法家的「廢私立公」,等等思想。
諸子百家 -- 中華文化的大黃金時代
中華文明學術的起源很早,但是到了春秋時代才發展起來。這時的學術思想,可以說是中華文明的大黃金時代。
由於政治經濟發生劇變,春秋戰國時代,王權衰落,諸侯爭霸,各國開放政權以延攬人才,於是貴族政治逐漸消滅。又因為人口的增加,土地分配困難。社會發生劇變,民生苦痛日增。於是有思想的知識分子,面對現實的社會問題、人生問題等,提出了解決的辦法和思想。此外,教育的推廣和思想的自由因此諸子爭鳴,百家蜂起。中國人把這一時期稱為「諸子百家」時期。
孔子以《周易》中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合關系為出發點,綜合三代以來思想文化的精髓,尋求挽救世風頹廢、禮樂崩壞的方法,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儒家學說。在孔子看來,仁就是愛人,孝悌是仁的根本,禮是仁的規范,提倡為了實現仁的最高道德境界而獻身。仁的思想推行於政治上,就是行德治、禮治。整頓政治的方法是正名。人們應該修身、齊家,然後才可以治國、平天下。比孔子稍前的老子,創立了以道為宇宙本體論的哲學體系,從道出發,主張人要順應自然,無爭於世,返璞歸真,培養個人崇高的精神境界,對自然、社會和人本身,都有許多深入准確的洞察,蘊涵了許多理論生長點。孔子和老子的思想,經過孟子、荀子和莊子的闡發,形成儒家和道家學說,構成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基礎。戰國時代,社會的劇烈變革對學術文化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加上士階層的形成和統治者的提倡,許多學派紛紛出現,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當時,最有影響的,除了儒道二家以外,還有以墨翟為代表的墨家,以韓非為代表的法家,以鄒衍為代表的陰陽家,以公孫龍子為代表的名家,以孫臏為代表的兵家,以許行為代表的農家,以張儀、公孫衍、蘇秦為代表的縱橫家,以呂不韋為代表的雜家等。各派各家都著書立說,廣授弟子,參與政治,互相批判,又互相滲透,學術思想極為繁榮。秦統一六國,崇尚法家,兼用陰陽家,焚書坑儒,迷信暴力,將法家學說過分誇大君權的一面發揮到極致
「百家爭鳴」中的「百家」大概只是一個誇張的說法,沒有證據表明當時的學派或學術流派有百家之多,所謂「百家爭鳴」,表示當時流派的眾多和學說的紛爭。何謂「主要史實」?這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一是要知道,除了儒家外,主要的還有道家、法家、墨家、陰陽家、名家、兵家等,最好能知道各家重要的代表人物,如道家的老子、莊子,法家的商鞅、韓非,墨家的墨翟,陰陽家的鄒衍,名家的惠施、公孫龍,兵家的孫武、孫臏,如有可能,最好講述與其中某些人有關的歷史故事,如,孫臏賽馬之類,通過生動形象的情節,加深對這些思想家的印象。二是初步了解,所謂「百家爭鳴」是「各家爭鳴」是各家學派相互取長補短,形成了中國思想文化兼容並包和寬容開放的特點。
(備注)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中國思想文化的主要代表人,世界歷史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三歲喪父,幼年生活貧困。曾做過委吏(管理倉庫)和乘田(放牧牛羊)這樣的小官。由於他發憤為學,博學多能,三十歲後便開始開辦私學,廣收門徒,成為文化傳播的使者。51歲時任魯國中都宰,卓有政績。後先後任小司空,大司寇。54歲時因魯君不聽朝政,便離開魯國,開始周遊列國。他帶著弟子到過7個國家,但未能得到任用。14年後回到魯國,專心從事古代文獻的整理與傳播工作。5年後逝世。
(子曰:「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如何更好的實現啟發式教學,做好這樣的「君子」,是教學課程改革一個重要的內容。)
簡介)孔子的政治思想:「仁」——最高的道德准則
(說明)「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克己復禮為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苛政猛於虎」,要求統治者體察民情,減輕剝削,主張行德政,省刑罰,反對暴政虐民。
三教/儒教、道教、佛教
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
五經/《詩經》、《尚書》、《禮經》、《易經》、《春秋》
六藝/禮(禮節)、樂(音樂)、射(射箭)、御(駕車)、書(認字寫字)、數(算術)
明清時期以四書五經為題的文章叫什麼/八股
九流/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雜家、農家、縱橫家、陰陽家
孟子的生平:名軻,戰國中期鄒國人,受業於子思之門人,曾游歷數國,闡述其政治主張,還曾在齊為卿。晚年退而著書,傳世有《孟子》七篇。戰國中期儒家的代表。
思想:「仁政」——「制民恆產」、「勿奪農時」、「省刑罰,薄賦稅」、民貴君輕(「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其他:「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捨生取義」……
(簡介)荀子:名況,趙國人。在多年的游歷中,他接觸到各種學派的人物,研究了各派的學說思想,總結了各派學說的成就,吸收其中的積極因素,成為儒學大師和傑出的唯物主義思想家
(說明)斗轉星移、暑往秋來都是自然現象,人們能夠認識和利用自然規律(「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天地官而萬物役」)
——老子(道) (簡介)老子生平: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陽,楚國人。曾做過周朝管理藏書的史官、道家創始人
思想: 1、「道」——萬物的本原,宇宙的最高准則 「無」——無為而治,反對法治和禮治
2、樸素的辨證法:一切事物都有正反兩面的對立,雙方相互依存,相反相成(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而對立的雙方能夠相互轉化(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莊子生平:名周,宋國蒙人,曾在家鄉做過漆園吏,不久即歸隱。著有《莊子》一書。
思想:繼承了老子的思想,但更加消極。(無為、無己、絕聖棄智)
簡介)墨子生平:名翟,戰國時期魯國人。墨家創始人。墨子後學克服了墨子學說中的宗教迷信成分,對認識論,邏輯學,自然科學中的力學、光學和幾何學等都有一定的研究和貢獻。墨者組成具嚴格紀律的團體,服從其領袖「鉅子」的指揮,過著簡朴的生活。西漢後墨學漸趨衰微。
思想:兼愛(「兼相愛,交相利」)、非攻、節用、節葬……
韓非子是戰國後期韓國人,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當時韓國很弱,常受鄰國的欺凌,他多次向韓王提出富強的計策,但未被韓王採納。他寫了《孤憤》等文章,集為《韓非子》一書,這些文章為秦王嬴政讀到,極為贊賞。當韓非作為韓國的使臣來到秦國時,李斯妒忌其才能,加以陷害,韓非逼迫服毒自殺。
(簡介)韓非子的思想:1、歷史是不斷進步的(「世異事異,事異備變」、「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2、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理論,主張改革和實行法治,只有實行嚴刑重罰,統治才能鞏固
(說明)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採取的許多政治措施,就是韓非理論的應用和發展。
——孫武、孫臏(兵)
(簡介)孫武:春秋晚期人,被吳王闔閭任命為將,率軍攻破楚國。代表作《孫子兵法》
孫臏:前以介紹,此略,代表作《孫臏兵法》
比較各學派間的異同
如治國: 儒:仁政,後退的,希望回到西周時期
道:無為而治,消極保守的,希望回到小國寡民的原始時期
法:法治,以向前的,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戰爭觀:儒:春秋無義戰,反對一切戰爭/墨:反對非正義戰爭 22408希望對你有幫助!
② 老子是道家的創始人嗎
老子是道家的創始人。
道家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泰古二皇,春秋時期,老子集古聖先賢之大智慧,總結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華,形成了無為無不為的道德理論。標志這道家思想已經正式成型。從此成為古往今來治國治家的至尊寶術。
道家思想作為一個復雜的學說,自上古至今,已歷數千餘年,中間自然會經過許多發展的階段,出現許多不同的名稱,這是不言而喻的。在它的較早時期,按地域與時間則有鄭道家、晉道家、秦道家、楚道家、齊道家、戰國道家、先秦道家、原始道家等種種稱謂。
(2)老子的創造人擴展閱讀:
若是說儒家的中樞是仁的話,那麼道家的中樞便是自然。依道家來看,儒的倡導雖好,卻只能靠嚴以律已刻意做到,一有不慎,則內以傷身,外以亂人。
宋朝時,儒生發展到「存天理、滅人慾」便可看出。而道以自然為本,以人天生之欲而推之,更加貼近於人的生活。再配以虛無為體,柔弱為剛,執一以為,齊物為心,則可以做到二廂自然。
智愚相宜,強弱相合,以致物我兩忘,這是一種木音希聲般的仁,故對於儒的「溫檢恭良讓」的人德,道家更注重如何做到自然,故有「虛無、齊物、守一、柔弱、純粹素樸」五德。完成五德之後,自然而然做到儒提倡的「仁」和「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道家
③ 老子是什麼的創始人,主要觀點有什麼
儒釋道 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吧
道教稱老子為鼻祖 但老子和道教沒一點關系
④ 「孔子、墨子、老子、莊子」都是什麼學派創始人
孔子是儒家學派創始人;墨子是墨家學派創始人;老子是道家學派創始人;莊子是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一、儒家學派:
儒家,又稱儒學、儒教、孔孟思想、孔儒思想,由孔子創立,以仁、恕、誠、孝為核心價值,著重君子的品德修養,強調仁與禮相輔相成,重視五倫與家族倫理,提倡教化和仁政,輕徭薄賦,抨擊暴政,力圖重建禮樂秩序,移風易俗,保國安民,富於入世理想與人文主義精神。
(4)老子的創造人擴展閱讀:
儒家、道家、墨家是「諸子百家」中比較知名的幾個學派。
談起春秋戰國史,除了春秋五霸、戰國七雄,說的比較多的就是諸子百家,那時候的學術氛圍相當濃厚,雖然當時沒有那麼多典籍供人參閱,但是學派之間的競爭交流,相互的學習溝通大大促進了文化的繁榮。
當時的「諸子百家」其實並不止一百家。根據《漢書·藝文志》的記載,數得上名字的共計189家,有4324篇著作。而關於「百家」的劃分,最早源於司馬談的《論六家要旨》,將百家劃分為:陰陽、儒、墨、名、法、道。
後來劉歆在《七略》中增加縱橫、雜、農、小說,並稱「十家」。班固遵劉歆的說法,又去掉小說家,將剩下的九家稱之「九流」。
到了近代呂思勉在《先秦學術概論》中基於劉歆「十家」再增兵、醫,就形成了今天我們說的「十二家」,分別是:儒家、道家、墨家、兵家、法家、陰陽家、縱橫家、農家、名家、雜家、小說家、醫家。
⑤ 老子是什麼家的創始人
道家先秦時期的一個思想派別,以老子、莊子、楊朱為主要代表。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有辯證法的因素和無神論的傾向,同時主張清靜無為,反對斗爭。
⑥ 老子是什麼派的創始人
老子,姓李,名耳,謚曰聃,字伯陽,楚國苦縣(今鹿邑縣)人。約生活於前571年至471年之 間曾做過周朝的守藏史。老子是我國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偉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經》開創了我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立的道家學派,不但對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我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老子的社會「和諧」思想,歸結為老子的「無為而治」的「德治」政治思想。
⑦ 中國歷史上老子是道家的創始人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謚伯陽。華夏族,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1] 約生活於前571年至471年之間。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認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
⑧ 《道德經》的創始人是誰
《道德經》dào dé jīnɡ 指《老子》。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老子(傳說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中國古代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陽,楚國苦縣(河南鹿邑縣東) 厲鄉曲仁里人,有人說又稱老聃。具體姓名史料中也頗為不全.「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漢河上公作《老子章句》,分為八十一章,以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後四十四章為《德經》,故有《道德經》之名。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釋者、傳抄者的集合體)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現在可以看到的最初的版本,是1993年湖北荊門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簡《老子》。1973年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的甲乙兩種帛書《老子》,是西漢初年的版本,把《德經》放在《道經》之前,也受到學者的重視。
《道德經》常會被歸屬為道教學說。其實哲學上的道家,和宗教上的道教,是不能混為一談的,但《道德經》作為道教基本教義的重要構成之一,被道教視為重要經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視為至上的三清尊神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稱太上老君,所以應該說道教吸納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同時,前面所說的哲學,並不能涵括《道德經》(修身立命、治國安邦、出世入世)的全貌。
《道德經》提出了「無為而治」的主張,成為中國歷史上某些朝代,如西漢初的治國方略,在經濟上可以緩解人民的壓力,對早期中國的穩定起到過一定作用。歷史上《道德經》注者如雲,甚至有幾位皇帝都為其作注。
唐貞觀二十一年(647),譯《道德經》為梵文,傳入東天竺;唐開元二十二年(735),唐玄宗親注《老子》。日本使者名代,請《老子經》及老子「天尊像」歸國,對日本社會發展產生過影響。
道教奉為主要經典之一。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老子五千文》。春秋末周守藏室吏老子(老聃)著,《呂覺不二篇》漢高誘注釋老子去國西遊,函谷關尹喜請為著《上至經》五千言,即此書。舊題西漢河上公《老子章句》將其分為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後四十四章為「德經」,故名《道德經》。
老子(傳說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中國古代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陽,楚國苦縣(河南鹿邑縣東)厲鄉曲仁里人,有人說又稱老聃。「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漢河上公作《老子章句》,分為八十一章,以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後四十四章為《德經》,故有《道德經》之名。但1973年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老子》抄寫本,《德經》在《道經》之前。
《道德經》本為先秦道家的代表作,漢末張陵創五斗米道,奉老子為教祖,以《老子五千文》為教典教悔道徒,並作《老子想爾注》以宗教的觀點解釋《老子五千年》,自此成為道教的基本經典。
⑨ 老子的作者是誰,時期的什麼,他是什麼家的創始人。
《老子》一書又稱《道德經》。據考證,這部著作並非老子所寫,而是出自老子後學之手。 《老子》大體上匯集了老子的語錄,大約在戰國前期由道家後學編纂加工而成,成書時間晚於《論語》。 今存通行本《老子》一共有81章,分上、下篇。上篇37章,又稱《道經》;下篇44章,又稱《德經》。 老子(約公元前600 - 公元前500) 春秋時思想家,道家創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