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筆墨紙硯誰發明的
素 誰 發 明 滴 ?
咱 8 清 楚 ,
吥 過 素 《文 房 ④ 寶》 就 對 撩。。
忽 忽 ~
❷ 硯起源於什麼時候
我國制硯,歷史久遠。古硯多用鐵、銅、銀、石、瓦、陶、澄泥、玉、漆等製成,最早的硯材,大概是石。品種繁雜,裝飾各異。
我國制硯的歷史悠久。據專家考證,在彩陶文化時期,硯或硯的雛形就已經存在了。當時它的主要作用是研磨製彩陶用的顏料。
硯誕生於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1980年臨潼姜寨遺址中發現的仰韶文化時期的石硯,是今天能見到的最古老的實物。這個古硯有硯蓋,有磨扦,當時還沒有研石。硯心微凹,這已經不是一般的研磨器,與漢代石硯極其相似。硯彎有陶質水盂,有黑色顏料五塊,硯、水、墨俱全。
很顯然,這是先民們藉助磨杵研磨顏料的早期硯的形制。由於這處遺址歸屬於母系氏族時期的仰韶文化,故這方硯台的實際壽齡已超過了五千個春秋。
大約從仰韶文化時期到漢代,中國古硯一直處於緩慢的發展狀態之中。用於磨墨的文具其原始形態為較平整的河光石,故《說文》將硯解釋為石滑。又由於早期的墨為顆粒狀或薄片狀,未能作成墨錠,不便握持,故秦、漢古硯還多附有研杵、研石,用它壓住墨粒研磨,使其溶解於液體中才能使用。
這段時期內,我們的先祖對硯的形制、品質進行了不懈的改進,除一般石硯外,還出現了陶硯、銅硯、漆硯等。
❸ 硯的歷史
硯之起源甚早,大概在殷商初期,筆墨硯始以粗見雛形。剛開始時以筆直接蘸石墨寫字,後來因為不方便,無法寫大字,人類便想到了可先在堅硬東西上研磨成汁,如石玉、磚、銅、鐵等。殷商時青銅器已十分發達,且陶石隨手可得,硯乃隨著墨的使用而遂漸成形,古時以石硯最普遍,直到現在經歷多代考驗仍以石質為最佳。可以作硯的石頭極多,我國地大物博,到處是名山大川,自然有多種石頭。產石之處,必然有石工,所以產硯的地方遍布全國各地。
七十年代末,在陝西姜寨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出土了一套繪畫工具,其中有石硯、研棒及硯蓋,距今約7000年左右。1975年,湖北雲夢睡虎地秦墓出土的戰國墨硯,是用鵝卵石打磨製成。不過,那時的墨為天然礦石,因而硯還需用研棒輔助,才能將墨磨至細。硯這種附帶磨杵或研石的形制從什麼時候才開始發生改變,即取消磨杵或研石,而接近於現在的硯呢?目前所知,要直到兩漢時期。漢代由於發明了人工制墨,墨可以直接在硯上研磨,故不需再藉助磨杵或研石研天然或半天然墨了。如此看來,磨杵或研石經過史前及夏商周共三千多年的漫長跋涉,才逐漸消隱,盡管今天已不為所用,但其為傳播文化立下的功績仍不可沒。
我國傳統有四大硯,即端硯、歙硯、洮硯、澄泥硯。著名的有廣東肇慶的端硯、安徽的歙硯、山東魯硯、江西龍尾硯、山西澄泥硯。端硯產於廣東端州(肇慶市)東郊端溪,唐代就極出名,李賀有詩日:「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雲」,贊石工攀登高處鑿取紫色岩石來制硯。端硯有「群硯之首「的稱譽,石質細膩、堅實、幼嫩、滋潤,捫之若嬰兒之膚,。溫潤如玉,磨之無聲,發墨光潤。石上且有鴝鵒眼等自然紋理,歙硯產於徽州,徽州是府治,歙縣是縣治,同在一地。所以歙硯與徽墨乃是「文房四寶」中同產一地的姐妹。歙硯的特點,據《洞天清祿集》說:「細潤如玉,發墨如飢油,並無聲,久用不退鋒。或有隱隱白紋成山水、星斗、雲月異象。」端硯資源缺乏,名貴者已不多;歙縣地處黃山之陽,取材廣泛,近年仍有鏤刻工極細之藝術大硯出產。洮河硯之石材產於甘肅臨洮大河深水之底,取之極難。澄泥硯產於山西絳州,不是石硯,而是用絹袋沉到汾河裡,一年後取出,袋裡裝滿細泥沙,用來制硯。另有魯硯,產於山東;盤谷硯,產於河南;羅紋硯,產於江西。一般說,凡石質細密,能保持濕潤,磨墨無聲,發墨光潤的,都是較好的硯台。
種類硯,按材質來分,可有石類、陶瓦類、金屬類、漆砂類等,而硯的主要材質是各種硯石。硯石一般以產地命名,我國出產有200多種硯石,其中最的當屬四大名硯--端硯、歙硯、洮河硯、紅絲硯(另一說法為澄泥硯)。 洮河硯(洮硯),產於古洮州(今甘肅省卓尼、臨潭一帶)洮河流域,故名。
洮硯始於唐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傳唐代柳公權論硯:「餘蓄硯以青州為第一,絳州次之,後始重端、歙、臨洮」,而洮河硯石具體開采年代無從可考。宋時,洮河硯與端硯、歙硯、紅絲硯並稱「四大名硯」。
洮河石石質堅潤細膩,顏色碧綠沉靜,花紋綺麗奇妙,發墨而利筆,為上乘名貴硯材。宋代趙希鵠《洞天清祿集》雲:「除端、歙二石外,惟洮河綠石,北方最貴重。綠如藍,潤如玉,發墨不減端溪下岩。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為無價之寶。」宋代蘇軾《魯直所惠洮河石硯銘》:「洗之礪,發金鐵,琢而泓,堅密澤。」
洮河石以碧綠色為主,譽稱「鴨頭綠」,另有鸚鵡綠、柳葉青、蛾綠之說。宋代晁無咎《硯林集》:「洮河石貴雙趙璧,漢水鴨頭如此色。」宋代張文潛和山谷詩:「明窗試墨吐秀潤,端溪歙州無此色。」宋代楊信相詩:「但見洮州琢蛾綠,焉用歙溪眉子為。」洮河石膘,以色澤金黃為主,亦是秀美可愛,歷來為人所重,故有「洮硯貴如何,黃膘帶綠波之說。」另有洮河紫石,稱為?鵜血。
洮河石紋綺麗,故洮河石又被譽稱為「綠漪石」、「綠歌石」。宋代黃庭堅《以團茶、洮河綠石硯贈無咎、文潛》詩:「洮河綠石含風漪,能淬筆鋒利如錐。」韓軍一《甘肅洮硯志》文:「崖石之文理佳者,如薄雲散開,縹緲天際。或花紋微細,隱約浮出。或有水波瑩回,似川流一脈。或色沉綠,通體純潔無痕,瑩潤可觀。或水氣浮津,金星點綴,石嫩如膏,按之溫軟而不滑者。凡此數類,皆津潤涓潔。綠顏如茵,雖暑之盛至,貯水猶不耗,發墨庶乎有光。墨沉所積,細密而薄,撥之隨手脫落。」
洮河硯石採石坑口頗多,有喇嘛崖、水泉灣、水城右邊(納兒)、碣仔岩、濱上岩、扎甘岩、大谷岩、沙扎、結拉、中溝、圈灘溝、鷹子嘴、拐洞灣、石虎梯等多處,以喇嘛崖、水泉灣水坑等老坑硯石為上乘,又以宋代老坑喇嘛崖所產崖石為最優。洮河石產地地處偏遠,蘇軾稱之在「西山之西,北山之北」,平均海拔在2000米以上,開采十分困難。金元好問《賦澤人郭唐臣所藏山谷洮石硯》雲:「舊聞鸚鵡曾化石,不數?鵜能瑩刀。縣官歲費六百萬,才得此硯來臨洮。」更有「洮河石貴雙趙璧」、「得之為無價之寶」之說。
自唐代成名以來,老坑洮硯一直是皇室文豪、富商巨賈才能擁有的。
如宋代趙希鵠曰:「除端、歙二石外,唯洮河綠石,北方最貴重。綠如藍,潤如玉,發墨不減端溪下岩。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為無價之寶」。
晁無咎《硯林集》中有詩並銘:洮之崖,端之谷,匪山石,唯水玉。不可得兼,一可足溫。然可愛,目鴝鵒,何以易之,鴨頭綠。
金代元好問曰:王將軍為國開臨洮(今卓尼),有司歲饋,可會者,六百鉅萬,其於中國得用者,此硯材也。
近代「老坑洮硯」作品屢次作為國禮贈與國外元首,敦煌菩薩硯以甘肅省政府名義贈與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反彈琵琶硯贈與日本前首相竹下登。
稀少。老坑石形成於古生代的泥盆系,大約為四億萬年至三億五千萬年前。屬泥盆系中水成岩變質的細泥板頁岩石,礦帶運動復雜,很難形成岩石層,儲量極少。
礦藏量經千年開采,幾近枯竭,加之開鑿之地崇山峻嶺、懸崖大壑、氣候多變,採集難度極大,比端硯、歙硯更為難得。
趙希鵠《洞天清祿集》:「除端、歙二石外,唯洮河綠石,北方最貴重。綠如藍,潤如玉,發墨不減端溪下岩。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為無價之寶。」
隨著文化回歸,硯作為文房四寶之首,使用、送禮、收藏的需求都在擴大,洮硯作為中國四大名硯之一,市場也在逐漸擴大。市場供應緊缺。市場上98%以上都不是老坑石,多以假亂真,使得很多喜歡洮硯的人誤解,收藏數百方作品而無一方老坑洮硯的人也是有的。
隨著洮硯老坑石的開采越發艱難,石料越來越少,今後一方真正的老坑洮硯更會一硯難求。 端硯,產於古端州(今廣東肇慶)羚羊峽斧柯山和北嶺山一帶,故名端硯。 據清代計楠《石隱硯談》記載:「東坡雲,端溪石始於唐武德之世。」那麼端硯已經有1300多年的歷史了。端硯歷來為世人所重,唐代已被列為貢品,宋時與端硯與歙硯、洮河硯、紅絲硯(另一說法為澄泥硯),並稱「四大名硯」。後世端硯流傳甚廣,影響益深,逐漸被推上」諸硯之首「的位置。
端硯石細膩溫潤,「體重而輕,質剛而柔,摩之寂寂元纖響,按之如小兒肌膚,溫暖嫩而不滑」,發墨利筆,是上佳硯材。端硯石石品豐富,有石眼、魚腦凍、冰紋凍、天青凍、蕉葉白、青花、翡翠、火捺等石品,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
端硯按硯石顏色可分為紫端、綠端、白端等,另有黑端的記載。端硯石主要顏色是紫紅色,色澤古樸典雅,莊重大方。端硯石按坑口可分為老坑、坑仔岩(另稱「岩仔坑」)、麻子坑、宋坑、梅花坑、半邊山、朝天岩、古塔岩、宣德岩、白線岩、有凍岩、蚌坑、龍岩、斧柯東(沙浦諸坑)、七星岩等,而其中以老坑、坑仔岩、麻子坑出產石質最佳,稱為「上三岩」。端石石質最好的,當首推老坑諸洞硯石,開采十分困難,蘇軾《端硯銘》雲:「千夫挽綆,百夫運斤,篝火下縋,以出斯珍。」 歙硯,產於古歙州(今安徽、江西一帶),故名。歙硯種類較多,產地各異,其中以產自今江西婺源龍尾山的龍尾硯石質最優,最負盛名。 據宋代唐積《歙州硯譜》記載,龍尾硯石開采於唐代開元年間,距今已有近1200多年的歷史了。唐開元二年,玄宗曾以龍尾山金星石所制「龍鱗月硯」,賜宰相張文蔚、楊涉等人。五代時,龍尾硯倍受南唐後主李昱推崇,據宋代闕名《硯譜》記載:「李後主留意筆札,所用澄心堂紙、李廷圭墨、龍尾石硯,三者為天下冠。」宋代歙硯發展達到頂峰,歙硯名聲愈顯,與端硯、洮河硯、紅絲硯並稱「四大名硯」。
龍尾硯石質堅潤,發墨利筆,宋代歐陽修《硯譜》雲:「其石堅勁,大抵多發墨......論其優劣,龍尾遠出端溪上」。宋代蔡襄《詠徐虞部龍尾硯》詩雲:」玉質純蒼理致精,鋒芒都盡墨無聲。相如聞道還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
歙硯石品紋理豐富,有羅紋、金星金暈、銀星銀暈、眉子、水波紋、玉帶、龜甲等,欣賞、收藏價值較高。其中,羅紋又細分為細羅紋、粗羅紋、暗細羅紋、刷絲羅紋、金花羅紋、金暈羅紋、運算元羅紋(算條羅紋)、角浪羅紋、瓜子羅紋、牛毛羅紋、犀角羅紋、泥漿羅紋、水波羅紋、烏丁羅紋、龍鱗羅紋、松皮羅紋(松紋羅紋)、倒地羅紋、石心羅紋、卵石羅紋等,宋代蘇軾《萬石君羅文傳》,稱龍尾羅紋硯為「萬石君」。眉子(眉紋),又細分為細棗心眉子、粗棗心眉子、長眉子、短眉子、粗眉子、細眉子、線眉子、對眉子、笑眉子、金星眉子、金花眉子、白眉子、鱔肚眉子、雁攢湖眉子、錦蹙眉子、海浪眉子、簇眉子、闊眉子等,觀賞價值較高,歷來為世人所喜愛。金星,又可細分為雨點金星(暴雨金星)、粟米金星、穀粒金星、綠豆金星、鳳眼金星、葵花金星、金線、金暈等,金星金暈形態萬千,如舞鶴、如寒雁、如鴛鴦、如游魚、如卧蠶、如仙人、如朝霞、如雲氣、如星斗、如暴雨,宋代蘇易簡《文房四譜》雲:「(龍尾石)其質堅勁,大抵發墨,前世多用之以金星為貴。」
龍尾硯採石坑口眾多,有羅紋坑、金星坑、眉子坑、水舷坑、水蕨坑、橋頭坑、葉九坑、碧里坑、緊足坑、溪頭坑、外庄坑、驢坑、濟源坑、羅紋里山坑、庄基坑(學校背)、柴林等。其中,羅紋坑、金星坑、眉子坑、水舷坑為龍尾硯石四大老坑,所產硯石最優。
❹ 文房四寶的硯的發明者
硯
硯,為研墨的用具。硯,在中國已有5000年的歷史。漢代,硯台逐漸躋身於傳統書畫藝術的行列。漢以後,除硯台的主要種類石硯以外,還出現了瓷硯、漆硯、陶硯和金屬硯等。唐代制硯工藝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宋代時,制硯工藝又達到新的高峰,端硯、歙硯、澄硯、洮硯被視為中國四大名硯,而尤以端硯為最佳。
端硯產於廣東端州(今肇東市)東郊的端溪。端州之石屬水成岩,用此石製成的端硯石質細膩、堅實,著墨飽滿,運筆潤滑,且磨好的墨不幹不凍,成為石硯中的極品,受到歷代文人贊賞,譽為「群硯之首」。
硯的發明者不詳
❺ 硯是那個朝代發明的
硯,也稱「硯台」。漢族傳統文房用具,始於漢代。文房四寶之一。以筆蘸回墨寫字,筆、墨、硯三答者密不可分。硯雖然在「筆墨紙硯」的排次中位居殿軍,但從某一方面來說,卻居領銜地位,所謂「四寶」硯為首,這是由於它質地堅實,能傳之百代的緣故。中國四大名硯之稱始於唐代,它們是端硯、歙硯、洮硯,紅絲硯。宋代澄泥硯興起,今日稱之為四大名硯的是端硯,歙硯、洮硯、澄泥硯,加上紅絲硯,應是五大名硯。事實上,中國古硯品種繁多,遠不止此,如松花石硯、玉硯、漆砂硯等,在硯史上均佔有一席之地。
❻ 筆墨紙硯各是誰發明的
(1)筆
筆,即毛筆,是中國特有的書寫用具。因其是用羊毛、免毛、鼬毛等製成,故稱為毛筆。春秋時期就已能製造毛筆。在民間傳說中,有秦代名將蒙恬造筆的說法,蒙恬被尊為筆祖。唐以前,毛筆的筆峰較短。唐以後,筆鋒逐漸放長,毛筆種類也愈來愈多,計有紫毫、兼毫、水毫、狼毫、羊毫、大筆和國畫筆7大類。
毛筆中的精品是湖筆,為浙江湖州(今吳興)出產的毛筆。湖筆用杭嘉湖平原出產的羊毛(每隻羊只用2—3兩)經過72道工序加工製成。湖筆以選料嚴格、製作精良而享有盛譽,其毫峰有尖、齊、圓、健四大優點,為世人所珍愛。
(2)墨
墨,作為書寫、繪畫所用的黑色顏料,是用松煙等原料所製成。中國最早的墨約產於西漢。當時的墨只做成小圓塊,只能用研石在硯台上壓著研磨。東漢時,墨的形狀向墨錠發展,人們可直接用手把墨研磨。在眾多的中國墨錠中,徽墨獨壓群芳。徽墨產於安徽徽州府歙州(今歙縣),制墨始於五代。宋代以後,歙、黟、休寧、績溪等地制墨良工層出不窮,講究質量和工藝裝飾,獨冠天下。
(3)紙
紙,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唐初時,安徽宣州(今涇縣)生產出一種高級的毛筆書畫用紙,同時又在宣城集散,所以稱為宣紙。宣紙以檀樹皮及稻草為原料,經石灰處理、日光漂白及打漿後,用手工抄造而成,其種類發展為10餘種。宣紙的特點是紙質潔白、紋理細密、柔軟輕飄、墨韻清晰、不易蛀蝕、經久不變。唐宋以後,宣紙就成為書寫名品字畫的上等書畫用紙了。
(4)硯
硯,為研墨的用具。硯,在中國已有5000年的歷史。漢代,硯台逐漸躋身於傳統書畫藝術的行列。漢以後,除硯台的主要種類石硯以外,還出現了瓷硯、漆硯、陶硯和金屬硯等。唐代制硯工藝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宋代時,制硯工藝又達到新的高峰,端硯、歙硯、澄硯、洮硯被視為中國四大名硯,而尤以端硯為最佳。
端硯產於廣東端州(今肇東市)東郊的端溪。端州之石屬水成岩,用此石製成的端硯石質細膩、堅實,著墨飽滿,運筆潤滑,且磨好的墨不幹不凍,成為石硯中的極品,受到歷代文人贊賞,譽為「群硯之首」。
❼ 筆墨紙硯是誰發明的
是特指
還是泛指
如果是泛指的話,紙應該是最晚的,目前的考證,為不晚專於西漢,
硯和毛筆的起源屬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1980年陝西臨潼姜寨村發掘一座距今5000多年的墓葬,出土文物中有凹形石硯、研杵、染色物和陶制水杯等。從彩陶的紋飾花紋可辨認出毛筆描繪的痕跡,證實了在五、六千年前,已有了毛筆或類似毛筆的筆
墨--在中國考古發掘出來,可以上溯到西元前14世紀的骨器和石器上,已經有發現墨跡。在發掘出來的殷商時期龜甲卜骨上,除了刻有文字之外,亦有用跟朱墨書寫的文字;在湖北雲夢縣亦有發掘出戰國時代的墨塊。
如果是特指的話筆、墨、紙、硯之名,源於南北朝時期。
但「筆、墨、紙、硯」所指之物屢有變化,不知你指的是哪一時期
在南唐時,「筆、墨、紙、硯」特指諸葛筆、徽州李廷圭墨、澄心堂紙,江西婺源龍尾硯。
自宋朝以來「筆、墨、紙、硯」則特指湖筆(浙江省湖州)、徽墨(安徽省徽州)、宣紙(安徽省宣州)、端硯(廣東省肇慶,古稱端州)。
❽ 文房四寶中的筆、墨、紙、硯分別由誰發明的
毛筆——一般人都以為是秦代的蒙恬
墨——北魏賈思勰
紙——蔡倫
硯——原始時代原始人
我不是很很確定,猜不猜納看同學你自己了
❾ 筆,墨,紙,硯分別是由誰發明的
文房四士
宋·陸游《閑居無客所與度日筆硯紙墨而已戲作長句》詩:「水復山重客到稀,文房四士獨相依。」
筆、墨、紙、硯統稱為「文房四寶」。古人認為萬物皆有靈性,筆、墨、紙、硯亦然。在使用之餘,文人雅士還給它們取了人性化的名字(見韓愈《毛穎傳》):
筆:中山人毛穎。中山是古代諸侯國名,在今天的河北省定州一帶,戰國時為趙國所滅。據王羲之《筆經》記載,漢朝時天下諸侯郡國爭獻兔毛筆以書寫洛陽鴻都門上的匾額,結果只有趙國兔毛筆入選。中山屬趙,所以稱毛穎為中山人,穎是指毛筆呈錐狀的筆頭。另有人因宣城多產筆,也稱之為宣城毛元銳,字文鋒的。
墨:絳人陳玄。古時絳州在今天山西省新絳縣,所產之墨較為有名,為朝廷貢品,而墨又以陳年、濃黑者為上品,故稱之為絳人陳玄。又:南唐時燕人李廷圭以松煙造墨,光澤可鑒最負盛名,後渡易水而居江南,故也有人稱墨為燕人易玄光,字處晦的。
紙:會稽褚知白。古時會稽在現在的浙江紹興,出產貢紙。楮樹之皮是造紙的上等原料,而褚與楮音同形近,故有人從人的姓氏中取「褚」為紙的姓氏,稱之為會稽褚知白。另外也有人因河南華陰多產紙,稱褚知白為華陰人士,字守玄。
硯:弘家陶泓。隋唐時期,天下陶硯盛行,而其中又以虢州,即漢時弘家郡(今河南靈寶)所產最負盛名,硯中間下凹以存墨汁,故稱之為弘家陶泓。也有人稱以石料所制之硯為石虛中,字守默(墨)的。
古人不僅給筆、墨、紙、硯取了名字,而且還給它們封了官職。筆:書寫用品,因筆桿以竹管作成,使用時要飽蘸墨水,故封之為中書君、管城侯、墨曹都統、墨水郡王、毛椎刺史;墨:多以松煙製成,品質上乘的還要添加香料,故封之為松滋侯、黑松使者、玄香太守、亳州楮郡平章事;紙:性柔韌,可隨意裁剪,且以潔白者為佳,故封紙為好畦(侍)侯、文館書史、白州刺史、統領萬字軍略道中郞將;硯:儲墨之器,質地堅硬,幫封之為即墨侯、離石侯、鐵面尚書、即墨軍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