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現代漢語中有多少詞彙來源於日本
現代漢抄語和古漢語為什麼會有那麼大差異?甚至會撞車,現在的意思和古代的意思完全不同的都有很多。主要原因是古漢語傳承問題,我們傳承的是按照我們的歷史進度傳承的。日本按照他們的地域及歷史傳承的。到達清末東西方頻繁交流的時候開始,日本相對比我們接觸早,比我們快,(直接了當強大)。因此日本的漢語文化強盛,我們的先輩學習和引用較多。本來都屬於古漢語文化傳承,就說現在的台灣用的繁體字和簡體字都有傳承變化。(才多少年,對吧。)我們的簡體字是為了更加通用和更加便於推廣。
再就是一個我們一般不願提及的歷史(五胡亂華,崖山海戰,滿清入關。這中間文化斷層相當厲害。)這是我們文化的斷裂面。
我們應該用嚴謹的態度看待中日關系。畢竟現代的我們有過深仇大恨,也有過解放到現在的互相抱團取暖。
⑵ 十個具有日本特色的代表性名詞
島國,生魚片,武士精神,方陣圖,松下,富士山,櫻花,情色,維新,相撲。
⑶ 漢字詞語是從日本引進的
不是,是中華文字
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筆畫,象形變為象徵,復雜變為簡單;在造字原則上從表形、表意到形聲。除極個別漢字外(如瓩、兛、兣、呎、嗧等),都是一個漢字一個音節 。
在古代,漢字還充當東亞地區唯一的國際交流文字,20世紀前仍是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琉球等國家的官方書面規範文字,東亞諸國都在一定程度上自行創制漢字。在非漢語體系中,日本人自行簡化漢字並制定了日本新字體;而歷史上曾使用過漢字的越南、朝鮮、蒙古等國,現今已廢棄漢字。
(3)日本發明的名詞擴展閱讀:
它由象形文字(表形文字)演變成兼表音義的意音文字,但總的體系仍屬表意文字。所以,漢字具有集形象、聲音和辭義三者於一體的特性。這一特性在世界文字中是獨一無二的,因此它具有獨特的魅力。
漢字在世界歷史上,作為其它後發明的文字的母字,如越南、朝鮮和日本都曾經用漢字來記錄著它們的語言。日本人至今還使用漢字和假名的混合文字,使用漢字,還有另一項重大發明,就是寫中國字,讀日本詞。
⑷ 日本名詞有哪些
名詞太多了,人,部屋,電車……不都是名詞嘛
⑸ 日本戰國的歷史名詞是什麼
嚴格說來,日本戰國並非正式的歷史名詞,一般用來稱呼室町幕府後期到安土桃山時代之間大約百年間政局紛亂、群雄割據的日本歷史。在這個時代,傳統的貴族政治土崩瓦解,土豪平民甚至浪人成為多國大名乃至於「天下人」都成為可能。另外此時日本與歐洲人之間的貿易交流正式展開,基督教和火槍的引進改變了社會和戰爭型態。到了戰國後期,過往封建制度下的農奴地主關系也逐漸遭到破壞。以織田信長為首的各國大名逐漸擺脫以往的兵農合一制度,改采以現金僱傭浪人為職業軍人。同時早期各諸侯的國人土豪聯合體制也逐漸轉型成集權獨裁的軍國政體。於是大規模的會戰成為常態,統一的幕府也自戰火中歷練誕生。
大事年表
年號 西元紀年 發生大事(日本古歷)
應仁元年 1467 ◎應仁之亂始(1.18) ◎大內氏參與西軍(7.3)
文明五年 1473 ◎山名宗全歿(3.18) ◎細川勝元歿(5.11)
文明九年 1477 ◎應仁之亂終(11.11)
文明十年 1478 ◎享德之亂終
文明十三年 1481 ◎一休宗純圓寂(11.21)
文明十六年 1484 ◎界港的商業工會結成(11.21)
文明十七年 1485 ◎山城國一揆爆發(12.11)
長享二年 1488 ◎一向宗控制加賀國(6.9) ◎長享之亂始(2.5)
延德元年 1489 ◎將軍足利義尚歿(3.26)
延德二年 1490 ◎足利義植繼任征夷大將軍(7.5)
明應二年 1493 ◎明應之變(4.22) ◎山城國一揆被平定(9.11)
永正五年 1508 ◎足利義尹重任幕府大將軍(8.15)
永正十六年 1519 ◎北條早雲歿(8.15)
大永元年 1521 ◎足利義晴繼任征夷大將軍(12.25)
享祿元年 1528 ◎大內義興歿(12.20)
天文十二年 1543 ◎火槍傳入日本(8.25)
天文十五年 1546 ◎河越夜戰(4.20) ◎扇谷上杉氏滅亡(4.20)
天文十八年 1549 ◎攝津江口合戰(6.24) ◎細川氏滅亡
天文廿一年 1552 ◎第一次川中島合戰(8月)
天文廿三年 1554 ◎武田、北條、今川三家同盟
弘治元年 1555 ◎嚴島合戰 ◎第二次川中島合戰(7.19)
弘治三年 1557 ◎大內氏滅亡(4.3) ◎第三次川中島合戰(8月)
永祿三年 1560 ◎桶狹間之役(4.20) ◎今川義元戰死(4.20)
永祿四年 1561 ◎第四次川中島合戰 ◎長尾景虎接任關東管領
永祿五年 1562 ◎織田、德川清州同盟(1.11)
永祿七年 1564 ◎第五次川中島合戰
永祿八年 1565 ◎將軍足利義輝被松永三好聯軍圍攻自殺
永祿十一年 1568 ◎足利義榮繼任征夷大將軍(2.8) ◎織田信長上洛(9.7) ◎足利義昭繼任征夷大將軍(10.18)
永祿十二年 1569 ◎今川氏滅亡(5.23)
元龜元年 1570 ◎姊川合戰
元龜二年 1571 ◎毛利元就歿 ◎織田信長火燒比睿山延歷寺(9.12)
元龜三年 1572 ◎三方原合戰
天正元年 1573 ◎武田信玄歿(4.12) ◎室町幕府滅亡(7.18) ◎朝倉氏滅亡(8.20) ◎淺井氏滅亡(8.28)
天正三年 1575 ◎長筱合戰
天正六年 1578 ◎耳川合戰 ◎上杉謙信歿◎尼子氏滅亡(11.21)
天正十年 1582 ◎武田氏滅亡 ◎本能寺之變 ◎山崎合戰 ◎明智光秀被殺
天正十一年 1583 ◎賤岳合戰 ◎柴田勝家自殺
天正十二年 1584 ◎小牧長久手合戰 ◎沖田畷戰
天正十三年 1585 ◎羽柴秀吉就任關白一職
天正十六年 1588 ◎豐臣秀吉下達刀狩令
天正十七年 1589 ◎折上原合戰 ◎蘆名氏滅亡(6.5)
天正十八年 1590 ◎北條氏滅亡 ◎豐臣秀吉統一天下(8.9)
文祿元年 1592 ◎文祿之役
慶長元年 1596 ◎慶長之役 ◎伏見大地震(閏7.13)
慶長三年 1598 ◎豐臣秀吉歿(8.18)
慶長四年 1599 ◎前田利家歿(潤3.3)
慶長五年 1600 ◎關原合戰(9.15) ◎石田三成被斬(10.1)
慶長八年 1603 ◎江戶幕府建立(2.12)
慶長十年 1605 ◎德川秀忠接任征夷大將軍(4.16)
慶長十九年 1614 ◎大阪城冬之陣
元和元年 1615 ◎大阪城夏之陣 ◎豐臣氏滅亡
⑹ 日本的一些名詞
聲優(せいゆう):配音演員
女優(じょゆう)、俳優(はいゆう):女,男演員。
。。。
嗯
還有啥還一時想不起來了。
望採納
⑺ の是哪國的文字這個字是日本發明的嘛
日文來
讀「NO」和「腦」差不多!自日語是一種音節文字,其書寫是依靠「平假」,「片假「以及漢字來共同書寫的!而漢字一般由「平假」來標注讀音,所以單獨一個の字很難判定其意思如何,如在「喝」這個詞中,它是不可分割的,讀"NO mu",「建築物」一詞則讀「ta dě mo NO」 !「の」的具體意思還要看它所處的環境來判斷,單獨推測其意思是不嚴禁的!同時在日語中他還可以表示一種承接關系等等!
⑻ 從日本引進的名詞都有哪些例如蘿莉,御姐
經濟
正太
耽美 基友 百合 蕾絲
御宅族
orz
剩下的不怎麼記得了。。。
希望能幫到你~~
⑼ 關於日本戰國時代的名詞
你理解的差不多,失去權力的天皇就在京都。誰去了獲得天皇的支持就可以成為名正言順的日本統治者了。
這個和曹操脅天子已令諸侯還是有區別的-----曹操實際上誰也命令不了,因為那時的漢獻帝沒有威信。 而天皇則不一樣,雖然他沒了權力,但是在日本國教神道教中,他還是至高無上的代表,在百姓和諸侯中都有極大的號召力與威信。
後來的秀吉和德川基本是上洛成功,也就成了日本統治者了。
⑽ 現代漢語中有多少雙音節詞是日本人發明的
咖啡是地道的外國貨,中國在進口咖啡這種飲料之時,也引進了「咖啡」這個詞。古往今來,任何一個國家只要進口一種本國沒有的東西,都不知不覺地進口了它的名稱。進口名稱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音譯,一種是意譯。意譯的詞已經完全混入本國的語言,音譯的詞則還明顯地帶著外國味兒。這些「帶外國味兒」的詞叫做「借詞」,「咖啡」就是其中的一個。
中國最早輸入借詞是在西漢時代 。這時進口的詞有「 蒲桃」(「葡萄」)、「石榴」、「苜蓿」等,是從中亞地區傳進來的。東漢以後進口的詞大多是古印度的佛教名詞,常見的有「佛」、「菩薩」、「羅漢」 、「剎那」等。明清以後,漢語里又出現了大量的英語借詞,如「鴉片」、「咖啡」、「沙發」、「摩登」、「幽默」 ,個別的還有法語借詞 ,如「香檳」、「蒙太奇」、「芭蕾(舞)」。
對一般人來說,帶「外國味兒」的詞應該是越少越好。所以,中國在進口外國詞語的時候,常用意譯法,例如railroad譯成「鐵路」,football譯成「足球」。還有一批詞,最初進口之時是音譯,後來也改用意譯了。如「德律風」改成「電話」、「康拜因」改成「聯合收割機」等等。
在漢語意譯的外來詞中,還有一大批是從日文照抄來的,也就是說,這批詞本來是日本從歐洲進口的,後來卻又出口給了中國。比方像「歷史」、「哲學」、「意識」、「抽象」、「解放」這些詞,現在恐怕很少有人會想到它們還是「進口」的。
漢語用的是表意文字,所以應該盡可能地把外來詞的語意譯過來,實在不能意譯的再用音譯。有的人一味追求洋味兒,如明明有意譯的「公共汽車」,卻用音譯的「巴士」;明明有意譯的「出租汽車」,卻用音譯的「的士」,這就不利於漢語的規范化。
希望我能幫助你解疑釋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