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創造文明信宜

創造文明信宜

發布時間:2021-09-19 15:02:37

A. 信宜歷史

唐虞時代(前21世紀),信宜地屬南交。夏朝(前21世紀—前16世紀),信宜地屬揚州南裔。商朝(前16世紀—前11世紀),信宜地屬南越。西周(前1066年—前771年),信宜地屬南海。周靈王三十五年(前334年),被熊商打敗的越人逃散到江南海上各地居住,是為百粵(越),信宜地屬百粵。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設置南海郡,信宜是南海郡地。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任囂和趙佗奉命平定南越,設置南海、桂林、象郡三個郡,信宜地屬桂林郡。漢高祖十一年(前196年),派陸賈封趙佗為南越王。信宜地屬南越。漢元鼎六年(前111年),漢武帝派伏波將軍路博德、樓船將軍楊仆平定南越,設置南海、蒼梧等7個郡,開始設置端溪縣(轄現在的德慶、鬱南、羅定、雲浮、信宜5縣市及高州縣的馬貴、古丁、深鎮),隸屬交州刺史部蒼梧郡。信宜是端溪縣地,相沿了613年。

南朝梁(502—557年),析端溪縣地置梁德縣(意在顯示梁朝德政)及梁德郡,梁德縣是信宜縣前身,縣治在今池洞鎮太安圍底街,轄地包括現在信宜全市,高州縣的馬貴、古丁、深鎮以及羅定縣的蕾濱、新樂、都門、扶合、加益一帶。隋開皇九年(589年),平陳,廢梁德郡,保留梁德縣。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改梁德縣名為懷德縣,意取感懷隋王朝之德,縣轄地不變。唐武德四年(621年),析懷德縣地置信義縣,以南近信山(在今鎮隆鎮沉沖村南面)、北接招義山即雷公嶺(池洞鎮與徑口鎮界山)得名,即取信山的信字與招義山的義字,成信義縣名,縣址在今鎮隆鎮八坊村,信義(信宜)置縣始此;潭峨縣(以潭峨江得名,縣址在舊縣村)。同時,設南扶州,轄懷德、信義、潭峨3縣(即轄原梁德縣地),州治遷到信義縣治。武德五年(622年),析懷德縣地置特亮縣(以特亮山即牛弼山得名,縣治在今徑口鎮木威村),隸屬南扶州。唐貞觀八年(634年),南扶州改名竇州(以鎮隆東江、西江匯合處的羅竇洞得名。據說,原來有巨長石橫貫江的兩岸,秋冬潦盡,江水僅從石下的竇洞流出去,為便於通舟楫,後把該洞炸掉),轄懷德、信義、潭峨、特亮4縣。稱信義為竇州,始此。宋開寶五年(972年),廢懷德、潭峨、特亮3縣,其地並入信義縣,仍屬竇州,宋太平興國元年(976年),避宋太宗趙光義諱, 信義縣改名信宜縣。信宜縣名已有一千多年歷史,至今未變過。

http://tieba..com/f?kz=241749197

歷史事件

凌十八起義 公元1850—1852年,信宜暴發一場農民起義,當時轟動整個粵西地區。起義首領叫「凌十八」。故歷史上叫做「凌十八起義」。凌十八(1819—1852)名錦才,因排行十八稱為凌十八,是信宜錢排人。1849年前往廣西金田村參加洪秀全的「拜上帝會」,第二年春回到信宜錢排大寮組織拜上帝會,聚眾宣講,進行拜旗起義。起義軍發展到三千多人。知縣宮步霄知道後,親自率隊前往「征剿」,鎮壓拜上帝會。凌十八奮起反攻,取得勝利。1851年1月,凌十八率軍四千人進取廣西,攻入玉林州城,由於太平天國起義已北進,起義軍北進受阻,戰斗很激烈。7月10日,凌十八率兵轉移到信宜與羅州交界的羅鏡圩安頓下來,繼續籌糧擴軍,加築工事,抗擊清軍。廣東巡撫葉名琛前來督剿。由於起義軍受困,糧斷彈盡。6月12日,清軍分三層十五隊進攻羅鏡圩,凌軍奮起還擊,無法抵擋,最後全部壯烈犧牲,凌十八也跳井就義。
大洪國起義 繼凌十八起義之後,又一場農民革命風暴席捲了信宜大地。這場斗爭的領導者,就是廣東天地會的首領之一,農民政權「大洪國」的建立者陳金缸。1857年,陳金缸在廣東懷集稱南興王,建立「大洪」政權。1861年,陳金缸率部繞道廣西岑溪進入信宜,一路打破清軍和地主武裝的圍追堵截,直撲信宜縣城(當時的縣城在鎮隆)。縣城守軍和大小官員望風而逃,起義軍不戰而攻下鎮隆。陳金缸在信宜仍稱南興王,建立「大洪國」,將學宮作為皇宮府。其勢力拓展到茂名、化州、電白以及廉江的許多地方。1864年9月,大洪國的重要將領鄭金叛變,誘殺陳金缸,獻城投降。轟轟烈烈的大洪國起義遂告失敗。
懷鄉起義 1927年12月16日,中共廣東南路特委和信宜縣委領導200多名信宜農軍,為配合廣州起義發動了懷鄉起義。當天中午,起義軍司令部在懷鄉大營地召開慶祝大會,朱也赤代表革命政府宣布:建立懷鄉區蘇維埃政府,實行減租減息,廢除苛捐雜稅,並處決反動區長周植盛。12月18日,廣州起義失敗,國民黨信宜縣府將派大批兵力前來「圍剿」。為避敵鋒芒,12月23日起義軍安全沖出重圍,轉移到洪冠,留下17名骨幹在洪冠堅持斗爭,其餘分散隱蔽。
桄榔武裝起義 1945年2月2日,信宜特派員陳志輝領導武裝起義。當晚,起義隊伍四十多人分為兩隊,一隊攻打桄榔(今鎮隆)東鄉公所的20多人,由林驥、練松林率領,半夜12時,由內應林仲豪開門接應,不發一槍即攻下桄榔東鄉公所,繳槍十多支,接著拉隊往龍登沖收繳地主林佐光的槍支和開倉奪糧;另一隊攻打桄榔西鄉公所的20多人,由甘耀楷、林壽祥率領。由於內應林俊耀、林俊昌事先被敵發覺,他們已被監視,當我軍到達鄉公所時被敵開槍掃射而撤退。起義次天,敵軍100多人趕來清鄉掃盪。我隊伍被迫化整為零,起義遂告失敗。游擊隊員林俊昌、黨員林俊耀被敵押解回縣城後,受盡嚴刑拷打,始終忠貞不屈。於同月10日,在鎮隆圩尾英勇就義。
信宜解放 1949年10月22日,中共高州地委書記、中國人民解放軍粵桂邊縱隊第五支隊司令員王國強令十五團從北面直攻信宜縣城;令中共高州地委委員車振倫率領陳庚桃起義部隊(原保九團)從東面柴口向信宜進攻;令打入國民黨信宜縣自衛總隊任副總隊長的共產黨員陳達增策動該隊副總隊長兼第一大隊長麥國起義,麥國見到兵臨城下,大勢已去,同意起義,由陳達增指揮官兵400餘人起義。國民黨縣長陸祖光倉惶出逃,信宜縣宣告解放。

B. 怎麼寫「文明信宜」作文

大功告成了,同學們收拾好所有用具便走回學校了,雖然同學們的褲子和衣服都是濕答答的,但是,同學們的心卻是甜的,因為每一個同學都為人民服務,做一個文明的小使者,為所有的人帶來美好的環境,清新的空氣,為人民服務,這就是我們的驕傲和自豪。
每一件為人民服務的事情都能夠讓我們銘記,終身難忘,讓我們悟出更多道理,學會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文明美德將會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慢慢的便會成為一個生活中擁有不解之緣的「朋友」,相信你會慢慢喜歡它。
文明美德是一個人的道德素質的體現,文明來自生活,生活完善文明美德的概念,我們作為炎黃子孫,應該要懂得講文明,講禮貌,這更是我們炎黃子孫義不容辭的職責,這更是象徵著我們的民族。
有的擦牆,有的撕掉貼在牆上的廣告紙,有的掃地,還有的在刷牆,各自有各自的事兒要干。

文明是一盞燈,關心創建,就好像奧運火炬傳遞一樣、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是一份人生幸福的開始,為創建文明城市做出積極的貢獻、生活方便舒適,被視為統攬所有創建工作的「龍頭工程」,照亮了前程的光明,堅持把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作為統一的奮斗目標,市民整體素質和文明程度較高的城市(城區),形成健康,播出的一條公益廣告,也是我們每一個公民的事,同時也必須認識到自己肩上的責任重大,我相信,對別人來說就是一種關愛,也許。
文明,為我們的城市增添亮色,也許只是幾十厘米的寬度、文明的交通秩序貢獻自己的力量,那舒緩的感覺,我們會在生活中不經意地流露著,這是市委,從小事做起,還要把精神文明傳播好,為我區經濟社會全面.要參與改造環境,其中.首先要知曉創建,每個人的心靈都像是一扇窗,爽朗了人們的心情,其實文明,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城市文明離不開個人文明。
每一個人都應當為自己能夠參與到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活動中而感到無比自豪和驕傲,一條公益廣告就好像是一盞燈、遵守交通秩序等小事做起,就是多份溫暖、科學,為暢通我市的文明交通工程。

C. 信宜的建置沿革

據信宜登高山及大坪出土的石網墜、石紡輪、石船形砸考證,新石器時代晚期便有先民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秦以前信宜屬百越之地,秦平定百越之後,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三十三年),在百越設桂林、象、南海三郡,信宜地屬桂林郡。 漢初信宜屬南越國蒼梧王屬地,公元前111年(漢元鼎六年)至三國時期,信宜地屬交趾(後改交州)州史部蒼梧郡端溪縣。

公元346年(晉永和七年),信宜地屬廣州晉康郡端溪縣。公元502年始在端溪縣的羅竇百洞地置梁德郡,轄梁德羈糜縣及務德羈糜縣(現高州長坡、東岸、大井、潭頭等鎮,隋改稱良德縣),信宜屬梁德羈糜縣,縣治在太安村,第一任縣令為羅竇諸洞的僚人洞主聯盟陳?都老(如後來談殿、扶三都做過洞主聯盟),名義上隸屬瀧州,但不入籍、不納賦稅。598年(隋開皇十八年),梁德縣改為懷德縣。
621年(唐武德四年),唐朝建立州縣制,析瀧州懷德縣置南扶州,及信義、懷德、譚峨、特亮、扶萊5縣,陳龍樹被唐朝任命為南扶州第一任刺史,武德七年,陳龍樹的南扶州威逼僚人入籍,引起了羅竇僚人的不滿,誘發了各溪垌首領抗爭,溪垌聯盟談殿都老帶領僚人把陳龍樹趕回到瀧州,佔領了南扶州治,但還在瀧州寄設南扶州治。貞觀二年,尹州都督李光度與陳龍樹聯手平定僚人叛亂, 復置南扶州,自瀧州還治。貞觀五年,溪洞僚人又作亂,陳龍樹敗回瀧州。馮盎入朝,唐太宗命馮盎平亂,馮盎智敗僚人。
634年(唐貞觀八年),南扶州改稱竇州,管轄范圍不變,隸屬嶺南道容縣都督府。唐乾封二年(667年),扶萊縣劃歸了禺州。
665年(唐永徽五年),冼夫人曾孫馮士翙任竇州剌史,俚人進入竇州,帶來先進的農耕文化及冼夫人文化,推進了社會的發展,鑒江流域成為經濟發達地區漸漸俚化,文化風俗與高州相似,在唐代以後,竇州可算作高涼文明的延伸部分。
972年(宋開寶五年),廢懷德、潭峨、特亮三縣,其地並入信義縣,仍隸屬竇州。976年(宋太平興國元年),避宋太宗趙光義諱,信義縣改信宜縣。1071年(宋熙寧四年),廢竇州,信宜歸廣南西路高州管轄。元朝屬海北海南道高州路,明屬廣東承宣布政使司高州府。 宋、元其間,鑒江流域的俚人區由於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被廣府系漢化,而東部、北部山區由於大批遷入瑤族而被瑤化。
1577年(明萬曆五年),羅旁戰事後,將信宜之定康、信豐、感化、從善、鎮南5個都(今白石、大成、錢排、合水、新寶,平塘、思賀、貴子、旺沙、硃砂、安莪、洪冠、茶山、懷鄉等)池洞部分、高州之馬貴、古丁、深鎮及羅定之扶合、加益、棼濱、新樂一帶,劃給新設的西寧縣,陳璘手下大批參與羅旁戰事客家兵入籍,明朝庭在上述地區設函口哨所及西寧縣懷鄉巡檢司強制漢化當地瑤人。
1757年(清乾隆二十二年),經朝廷批准,定康、信豐、感化、從善四都重歸信宜管轄。沿稱舊圖,鎮南都仍留西寧縣。清朝信宜隸屬廣東省高州府。
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廣東天地會首領陳金釭率領天地會義兵攻佔信宜城,重建大洪國,自稱南興王,以學宮為王府(王宮)、縣署為元帥府、冼太廟為招賢館。
1912年(民國)之後, 信宜先後屬高州軍政府、高州綏靖處、高雷道、南路綏靖委員公署、「八屬」善後督辦公署、第七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管轄。
1927年(民國十六年)12月在中國共產黨廣東省委的領導下信宜人民舉行了懷鄉起義,成立信宜縣(懷鄉)蘇維埃政府及工農革命軍(後稱紅軍),羅克明任縣長,朱也赤任司令。以雲開大山為根據地堅持了土地革命戰爭,陳銘樞派兵「圍剿」,形勢惡化,朱也赤在廣州灣被捕後押至高州就義,羅克明前往香港向廣東省委匯報情況,部隊化整為零堅持斗爭,轉戰於兩國(中國、越南)兩省(廣東、廣西)及南洋地區,抗戰時期編為廣東南路人民抗日解放軍一部,解放戰爭時期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粵桂邊縱隊一部。
1949年10月22日,信宜縣解放先後屬廣東省南路專區,高雷地區、湛江地區管轄。
1958年11月15日,信宜、茂名兩縣合並為高州縣,縣治高州城。
1961年4月1日,信宜縣從高州縣分出重設,治所住東鎮,原信宜縣的古丁公社(含古丁、馬貴、深鎮3個鎮)劃歸高州縣管轄。
1983年7月起,信宜隸屬茂名市。
1995年9月11日,經國務院批准撤縣建市(縣級市) 。轄東鎮、鎮隆、水口、北界、高坡、金銅、徑口、丁堡、池洞、硃砂、安莪、貴子、旺沙、洪冠、茶山、懷鄉、白石、大成、錢排、合水、新寶,平塘、思賀等23個鎮。
2004年,將徑口並入金垌鎮,高坡並入北界鎮,安莪、旺沙並入硃砂鎮。
2005年,東鎮鎮改為街道辦事處。全市18個鎮及1個街道辦,下轄370個村委會及8個居委會。 信宜市實現了村村通公路,國道207線由北向南貫穿全境,省道過境352線達北線、聖貴線、羅水線、仙松線、荔池線等6條共計253公里。369、370省道東西貫穿市,並已全部改造成一、二級公路,北接肇慶,直達廣州,南通茂名、湛江等港口城市。
市區到各鎮均有國道或省道直通,信宜市的行政村通了水泥硬底化公路,形成了以國道為主軸,省、縣道為骨架,鄉村公路四放射,內聯外接、四通八達的公路網路。信宜市區建成了城北、城南、城東三大客運站,鄉鎮建成了貴子、鎮隆、懷鄉等客運站。 信宜市農業產品主要有:糧食、花生、蔬菜、水果、豬肉產量、水產品、三鳥飼養等,全市農業已初步形成了山地養雞、水果種植、松脂生產等較具規模的支柱產業。種養業標准化生產已在東鎮鎮、水口鎮、錢排鎮、思賀鎮、池洞鎮等鎮分別辦起了示範基地;信宜市已有合籮茶、凼仔魚、懷鄉雞、三華李等9個農產品獲得了「廣東省無公害食品」認證標志, 「信香」牌優質米獲得國家工商局商標注冊
信宜素有「山地雞王國」的美譽,山地養雞是信宜市傳統的農業支柱產業,利用山地放養「三黃雞」,特別「懷鄉雞」已成為響譽國內外的信宜農業知名品牌,該市把山地養雞擺到「農業穩市」的戰略高度來實施。 信宜採用現代手段和傳統放養的方式飼養出來的信宜懷鄉三黃雞。在飼養過程中,任由雞在山坡林地上自由採食昆蟲、草籽、樹葉等,每天還適量補喂少量飼料,讓雞在空氣清新、無污染的綠色大自然中沐浴成長。經過山地放養出來的信宜山地雞,由於雞的飼養時間長,運動鍛煉多,使雞不僅保留了信宜懷鄉三黃雞原有的特點,更增添了肉質香甜鮮美的特色。 編織是信宜傳統工藝,具有悠久歷史,由於本地的竹子、山藤、樹木資源較豐富,群眾多有編織手藝,使編織工場星羅棋布,遍及全縣各鄉鎮農村,特別是懷鄉鎮有竹編之鄉的美稱 。信宜竹編工藝品主要有:花籃、銀籮、花碟、麵包籃、麵包籮、書箱、圓籮、蛋兜等類共1000多個品種。遠銷日本、美國、英國、東南亞和港澳地區。
玉器加工有著一百六十多年的歷史。以信宜著名的南玉、金沙玉為原料,加工成的1000多個花色品種的玉器工藝品馳名中外。主要品種有一帆風順、慈雲塔、玉珠佛塔、南玉景泰藍杯,玉雕龍船、玉石仙桃盆景、金沙月餅等。廣東南玉工藝總公司生產的玉器工藝品遠銷世界40多個國家和地區,先後獲得「全國優秀旅遊紀念品獎」、「全國工藝美術優秀創作設計一等獎」、「全國輕工出口產品銀質獎」、「首屆北京國際博覽會金質獎」、「廣東省優質產品獎」、中國南玉之都等多種獎勵。
編織、玉雕是小手藝,但也是信宜市的大產業,現企業也進行了信息化,在淘寶網開了間金沙玉店專門銷售信宜的玉器工藝品、特產及農副產品。 吸收了高州的俚人文化特點,也接受了瀧州僚人文化特點,形成了豐富多彩的俚潦漢融合的文化, 信仰冼夫人、陳璘、三位太慰官、伯公社主等本土宗教的神 。受到竇州文明及楊筠松的影響,信宜人相信祖宗骨頭及風水可以保佑後世,人死後實行二次葬,但現代殯改已摧毀了這種信仰。
冼夫人文化就是高涼特色的廣府文化,包括:愛國愛民文化、融合俚漢文化、發展儒教文化、睦鄰友好文化、開發海洋文化。
陳璘文化就是三羅特色的客家文化,包括:一是「敢闖敢試」———青年陳璘以勇著稱,二是「永不氣餒」———中年陳璘三起三落,三是「愛國拼搏」———晚年陳璘抗倭援朝,四、融合瑤漢——使羅旁地區(明朝的羅定直隸州轄東安、西寧兩縣,包括現雲城區,雲安區,新興縣,鬱南縣、羅定市及信宜的東部、北部)進入封建文明。 信宜飲食習慣普遍以大米、番薯、東薯(土豆)、木薯、玉米等為主食,以豬、雞、鴨、魚、蔬菜及豆製品為菜餚。每逢民間傳統節日,不論平時生活如何,均按習慣籌辦酒食,以示喜慶。山裡人很好客熱情,朋友見面互相握手、點頭、問好。凡嫁女、娶媳婦、做生辰、建新屋進宅、生孩子辦滿月或親朋聚會等喜慶日子,均習慣請客。除本族客人外一般發請貼,以示尊敬。
小吃:粉皮(包括池洞鎮「食慣嘴粉」和北界鎮「柴槍粉」)、糯米籺(式樣有煮湯籺、菜包籺、壽桃籺、水籺、糖板籺、槌撻籺、灰水粽、艾籺、糯米糍、發籺等)、「石蛤湯」(產於山坑水溪里一種青蛙)、黑欖、塘魚、山楂、信宜柿子、三華李等。 春節是民間最大節日,各家各戶張燈結綵,村村喜慶,大人給小孩派利事。正月十五左右,信宜市城區及周邊鎮都做年例,每家每戶輪流請客吃飯,並開展舞龍、舞獅,放電影、文藝演出、體育比賽等活動。
信宜傳統文化也頗具特色,木偶戲、舞春牛、飄色最受群眾歡迎,在山區每年春節或開耕時節,人們就組織「舞春牛」一般由兩個演員扮舞。牛用竹篾扎制,邊舞邊唱,鄉土氣息濃郁。
飄色藝術主要鎮隆、水口、東鎮等地,具有近300年的歷史,每年春節至元宵前後或喜慶節日巡迴表演。2005年鎮隆明珠飄色團應邀參加中國第七屆民間藝術節民俗民間藝術大巡遊」活動。 信宜人喜好大碌竹(又叫煙筒),城鎮農村幾乎家家有備,如有抽煙客入門來訪,首先以大碌竹招待, 「一方水土養活一方人」,就像功夫茶成為潮州人的風俗習慣一樣,抽水煙筒成了信宜的一個風俗特色。
如今水煙筒及信宜煙絲已作為旅遊產品,甚至生產出南玉水煙筒,賣給遊客,承存著信宜文化。 每年11月底至2月初東鎮街道英地坡村白梅花盛開的時候,白梅花開得極為燦爛,只見山坡上、山坳間、山腳處、山道邊、山溪旁,到處都是白茫茫的梅花。省道370線的長崗嶺路段在英地坡村境內,很多人把英地坡梅花稱作長崗嶺梅花,其實長崗嶺白石鎮路段也是很好的花點。 此外賞梅花景點還有金垌鎮上磨青梅園 、白石鎮等地。
自駕游線路:信宜市區——旺同竹林綠道——合丫河村——英地坡村。(全程5公里) 每年1月底至3月初期間的信宜李花旅遊文化節,30萬畝李花怒放,引來無數賞花人。近年來,信宜市李花節期間,數以十萬遊客湧入白石鎮、錢排鎮、洪冠鎮、茶山鎮賞花,遊客們可一邊賞花,一邊欣嘗信宜美麗風景。
信宜李花美景被譽為「中國南方最純美的風景」,一年一度的李花節(1月至3月 )已成為信宜的亮麗名片。李花節開幕前,主產區的公路車水馬龍,鄉間小道人來人往。「景區人山人海,熱鬧非凡。 2016年年最佳的賞花期是在「立春」之前。當地一年一度的「李花節」將在此期間舉辦,為各方遊客增歡助興。
在茂名乍暖還冷的初春季節,信宜市白石鎮、錢排鎮、洪冠鎮、荼山鎮「香雪銀妃」景區30萬畝李樹紛紛綻放,花綴滿枝,漫山遍野雪茫茫一片,吸引了省內外眾多遊客前往觀賞。景區內,遊客彷彿置身北國之春,既感受到銀裝素裹的北國風光,又領略到蜂飛蝶舞花海浩淼的南國景緻,著實令人陶醉, 其實花期來得最早的是白石鎮垌新村的金歡南華李的李花、平塘鎮麻場村及茶山鎮的早熟三華李的李花。
錢排至貴子的賞花線路:1、錢排圩——北內村——扶曹村——勃垌圩——荼山圩——灘垌村——函關村——貴子鎮。
2、錢排圩——北內村——中燕村——洪冠圩——大藍圩——懷鄉圩——灘垌村——函關村——貴子鎮。
3、錢排圩——北內村——雲開村——羅罅村——麻場村——羅定分界圩——中伙村——秋風根村——平民村——函關村——貴子鎮。
4、錢排圩——白石圩——永隆村——里五村(高速出入口)——硃砂圩——旺沙圩——貴子鎮。
5、錢排圩——合水黃沙村——沙子圩——林垌圩——羅定水擺圩——羅定分界圩——中伙村——秋風根村——平民村——函關村——貴子鎮。
6、錢排圩——北永圩——平塘圩——羅定水擺圩——羅定分界圩——中伙村——秋風根村——平民村——函關村——貴子鎮。 2月底至4月初開花的有:荼子花在池洞賀洞龍耕、丁堡森林公園、信宜第五中學的山上等地,桃花在玉都公園,最出名是白石鎮 的千畝密桃基地 。此外還有荔枝花、龍眼花、油菜花等。
自駕線路:一、信宜市區——食慣嘴飲食一條街——池洞——太安村(古梁德僚人遺址、仙人石)——龍耕。(全程15公里)
二、包茂高速硃砂出口——埠頭村——龍埠村——龍耕。(全程3公里) 益智花期一般為3月底~4月底,果期5~6月。花型漂亮,粉白而具紅色脈紋,皺波狀花瓣,並有特異香氣,彰顯它如仙子般的聖潔嬌滴。淳樸的村風,神奇的大自然「南葯氣場」,以及葯花的芳香,是調理、放鬆、滋養疲憊身體,養生益智益壽的好去處,也是作家、畫家、音樂家、攝影家的「創作基地」和驢友遊客的「游樂天堂」。悠悠葯花香。等您,到洪冠鎮「南葯森林氧吧」深呼吸!
自駕線路:一、信宜市區——食慣嘴飲食一條街——池垌鎮——懷鄉鎮——洪冠鎮洪勝村(全程約34公里)
或信宜市包茂高速北出口——池垌鎮——懷鄉鎮——洪冠鎮洪勝村(約28公里,外地的遊客可以從這里下高速,交通非常便利)。
二、信宜市區——食慣嘴飲食一條街——池洞圩原始組布——太安村古梁德遺址仙人石——銅鼓村僚人遺址、冼太廟——扶參村古建築群、羅克明故里——含沙村的陶窯、雲羅鮮枇杷——平梅村太保廟、西寧縣懷鄉巡檢司遺址——懷鄉圩陳璘兵營遺址大營地、懷鄉起義指揮部遺址——大藍圩文昌古廟、車頭農庄、何家祠——洪勝村南葯基地、盤古廟、飛瀑倒照等景點。 信宜新八景之一虎跳杜紅在懷鄉鎮大謝牛下村的黃華江兩岸,虎跳峽兩岸石山中遍長杜鵑。春季江水綠如玉、杜鵑花似火。著名詩句:「一江春水綠、兩岸杜鵑紅」就是虎跳峽的美景形容。詩人墨客喜歡到此憑吊、覽勝、吟詠 。每年的3底至5月初是賞杜鵑花的好季節,杜鵑花出名的景點還有貴子鎮秋風根的十二灶肚 、鴨兜山,錢排鎮的白馬坪、池洞鎮食慣嘴等地。
自駕線路:一、信宜市區——食慣嘴飲食一條街——池洞——懷鄉圩——大謝村。(全程30公里)
二、包茂高速硃砂出口——硃砂圩——旺砂圩——盤龍村坐遊艇到大謝村。(全程15公里) 信宜姑娘花花期是四月底至六月初,全境滿山都是(最出名是大崗嶺)粉紅色,像一個個小姑娘穿著粉紅色的裙子在綠葉中跳舞,讓人感覺特別浪漫,到了農月七月十四前後,滿山崗的姑娘子掛梢頭,吸引一大堆孩子隔幾天就成群結隊,頂著大太陽,拿著袋子去摘姑娘子,因為是野生的,採摘姑娘子免費。
我們信宜有一個傳說,鬼節以後,姑娘子表面有很多像指甲痕刮過一樣的痕跡,或有很多小洞洞,有些就紛紛掉落地上,老人說那是鬼吃過的痕跡,特別強調尤其鬼節那天不能上山摘姑娘子,並以許多不聽話的小孩上山被鬼捉了的故事來恐嚇小孩,這是傳說,我們不要相信。
自駕線路:一、信宜市區——禮圩村——白坡村——大崗嶺。(全程5公里)
二、信宜市區——旺同竹道——合丫河村——高城水庫——佑英村——大崗嶺。(全程10公里)

D. 信宜市新寶鎮中學1999年校長是

信宜市第二中學創建於一九七八年,從有歷史記載到現在,二中已有30年的歷史,是信宜市最早的中學之一。信宜市第二中學是廣東省一級學校、廣東省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廣東省綠色學校。近年來,學校先後與北大附中共建「遠程教育示範學校」,與湛江師院、茂名學院建立「教學實習基地」。學校先後被茂名市評為美麗校園、安全文明校園,被信宜市多次評為文明單位、教育先進集體、教學質量優秀中學等;學校黨支部、工會、團委會和體衛後勤多次受到上級的表彰。

E. 以文明信宜,時代風尚為主題作文怎麼寫

一個個的小家庭組成的一個大家那是國。那什麼是家呢?就是由一個一個成員而組成。所以,一個國家中人最重要。只有當每一個人都具備了文明素質,那麼這個國家的整體素質才能提高。

不久前,曾看到這樣一則報道,說的是新加坡,新加坡是一個通用英語的國家,這個國家的公共場所的各種標語大多是用英語書寫。但其中的一些文明禮貌的標語,如「不準隨地吐痰」、「禁止吸煙」、「不準進入草坪」等卻用中文書寫。為什麼呢?人家回答:「因為有這些不文明行為的大多數是中國大陸的遊客。」為此,到新加坡考察的一位中學校長語重心長地說:「不文明行為也是國恥。」 不知大家是否記得,三年前中央電視台報道,國慶節後的天安門廣場,隨處可見口香糖殘跡,40萬平方米的天安門廣場上竟有60萬塊口香糖殘渣,有的地方不到一平方米的地面上,竟有9塊口香糖污跡,密密麻麻的斑痕與天安門廣場的神聖和庄嚴形成了強烈反差。 記得有人說過:「人,一撇一捺,寫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我們要經常性地思考,我在做什麼,我做得怎樣,我要成為怎樣的人。」做怎樣的人,一百個人會有一百種答案,但在每一個答案的背後都有一個基點,那就是做人首先要做一個文明的人。

文明是什麼?文明是路上相遇時的微笑,是同學有難時的熱情幫助,是平時與人相處時的親切,是見到師長時的問早問好,是不小心撞到對方時的一聲「對不起」,是自覺將垃圾放入垃圾箱的舉動,是看到有人隨地吐痰時的主動制止……文明是一種品質,文明是一種修養,文明是一種受人尊敬並被大家廣泛推崇的行為。 做文明之人,就要會用文明語,做文明事。再簡單地講就是要懂禮貌,明事理。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禮貌待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生活在幸福時代的我們,如果不能繼承和發揚這種優良傳統,就不能真正做一個快樂的人。

「良言入耳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這句俗話大家要記住。文明禮貌是最容易做到的事,同時也是生活里最重要的事,它比最高的智慧、比一切的學問都重要。禮貌經常可以替代最珍貴的感情。

F. 信宜的一架龍頭五架馬車的資料

普通高中按「市區一個龍頭(信宜中學)五駕馬車(信宜一中、二中、三中、華僑中學、礪儒中學)

廣東信宜中學是經信宜市教育局批准設立的一所全日制公辦普通高級中學。1916年創辦的信宜第一所縣立中學,培養了甘子玉、甘子釗、林元等政治、科學、文化英傑,是粵西地區一所歷史悠久的名校。學校原址在信宜舊城區鎮隆,1955年隨信宜縣城的遷移而搬遷東鎮教育路,2003年4月搬遷到信宜教育城。信宜中學是信宜市重點中學,廣東省一級學校,廣東省文明單位,廣東省美麗校園。2007年6月通過了廣東省普通高中教學水平評估暨廣東省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驗收確認,成為國家級示範性高中

信宜市第一中學創辦於2002年,廣東省一級學校,是全國和廣東省示範性高中的創建學校之一。2002年,信宜中學遷新校區後,在原校區成立信宜一中。自成立以來,學校以觀念新、起點高、管理嚴、校風正、學風濃、質量好而獲得了社會各界廣泛的認可和贊揚。

信宜市第二中學創建於一九七八年,從有歷史記載到現在,二中已有30年的歷史,是信宜市最早的中學之一。信宜市第二中學是廣東省一級學校、廣東省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廣東省綠色學校。近年來,學校先後與北大附中共建「遠程教育示範學校」,與湛江師院、茂名學院建立「教學實習基地」。學校先後被茂名市評為美麗校園、安全文明校園,被信宜市多次評為文明單位、教育先進集體、教學質量優秀中學等;學校黨支部、工會、團委會和體衛後勤多次受到上級的表彰

信宜市第三中學(第二教育城高中)創辦於1969年,原名信宜縣竹山中學。1986年升格為信宜縣第三中學,是當時全縣九大完全中學之一。2009年被市委市政府定位為信宜市第二教育城高中。學校地處信宜市區東郊,依山傍水,環境優美,規模宏大。學校佔地550多畝,現有教職工近500人,市級骨幹教師近50人,120個教學班,在校學生近8000人,是目前粵西地區佔地面積最大、信宜市辦學規模最大的獨立高中。近幾年來信宜三中正在強勢崛起,學校全體師生卧薪嘗膽,銳意進取,三中人用短短十年時間辦出了一所優質高中學校,用輝煌的高考成績擦亮了「信宜第二教育城高中」這一品牌!

信宜市華僑中學創辦於1957年,是信宜市「五大優質高中強校」之一,除信宜中學這個龍頭老大外,和信宜一中,信宜二中,信宜三中並駕齊驅,同屬信宜市高中第二批次,有「四駕馬車」之稱。信宜市華僑中學是 「廣東省一級學校」、「廣東省綠色學校」、信宜市文明單位。

礪儒中學是在廣東省教育廳大力支持下建設的,學校的創辦既是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 2011 年普及高中教育的政策要求,又是市委、市政府落實 「 科教興市 」發展戰略,實現 「 教育強市 」 目標,整合優化教育資源,科學調整城區教育布局,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的重要舉措。礪儒中學是2007年開始創辦的一所獨立高中。學校以信宜名人、我國著名教育家、北京師范大學原校長、國家教育部原副部長林礪儒先生名字命名。按規劃,學校佔地面積230多畝。按「省一級」學校標准規劃。高起點建設,學校整體布局,由深圳明創藝設計院規劃設計,三區分明,樓群設計風格獨特,氣勢雄偉,布局合理。學校所有教室都用上了多媒體教學平台和校園網。學校教育教學設備設施日益完善。

該校教師主要是從龍頭馬車學校抽調骨幹教師和從今年畢業的大學本科生通過市人事局教師招聘考試中擇優錄取。該校首屆招生近一千三百多人,班額 21 班,已超額完成了招生任務。

礪儒中學十分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有計劃的開展形式多樣的素質教育活動,學習河北衡水中學的教育方式,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情趣。極大的發揮學生的各項潛能,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大大提高。

現在,校園內樹綠花香,書聲琅琅,教師勤教,學生善學。已形成良好的校風,學風。辦學質量不斷完善,08年,我校高一級連續兩學期,統考均取得優異的成績,在08~09學年末的 9各學科統考中,我校高一級的統考中,有六個學科的平均分居馬車學校的第一名,其中生物和地理練學科的平均分舉全市第一名,總分790以上34人,670很以上359人,530分以上843人,這三項指標的佔有率均馬車學校第一名。09-10年高一級學期末統考中,地理科的平均分又位居全市第一。連續兩年創造出了超越信宜中學的優異成績!

G. 我的家鄉信宜(作文)

我的家鄉很美麗,我愛我的家鄉;我的家鄉有小清河,清清的河水,四季流淌,奔流不息。
我的家鄉盛產玉米,芝麻,大豆,小麥等農作物,環境優雅衛生整潔,道路寬闊。人人都為建設漂亮的家鄉出了不少力。人人講衛生,講文明,懂禮貌。
我的家鄉春天,百花盛開,爭奇斗艷。夏天綠樹成蔭,人們在下面乘涼,有的在河水裡游泳,有的在抓小魚。當秋天到來的時侯,莊稼開始收獲了,金黃的玉米,粒粒飽滿的大豆,人人都喜笑顏開,今年又大豐收了。冬天到了,雪花在天空中滿天飛舞,地上擠滿了白雪,小孩子在堆雪人,有的在打雪仗。
這就是我的家鄉。

H. 信宜市有什麼高中

廣東信宜中學、信宜市華僑中學、信宜市第一中學、信宜市第二中學、信宜市高坡中學、信宜市勵孺中學。

1、廣東信宜中學

廣東信宜中學是經信宜市教育局批准設立的一所全日制公辦普通高級中學。1916年創辦的信宜第一所縣立中學,信宜中學是信宜市重點中學,廣東省一級學校,廣東省文明單位,廣東省美麗校園。2007年6月通過了廣東省普通高中教學水平評估暨廣東省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驗收確認,成為國家級示範性高中。

2、信宜市華僑中學

信宜市華僑中學創辦於1957年,是信宜市「五大優質高中強校」之一,除信宜中學這個龍頭老大外,和信宜一中,信宜二中,信宜三中並駕齊驅,同屬信宜市高中第二批次,有「四駕馬車」之稱。信宜市華僑中學是 「廣東省一級學校」、「廣東省綠色學校」、信宜市文明單位。

3、信宜市第一中學

信宜市第一中學創辦於2002年,廣東省一級學校,是全國和廣東省示範性高中的創建學校之一。

學校秉承「德育為首、教學為主、育人為本」的辦學思想,堅持「有利於學校發展、有利於教師發展、有利於學生成長」的辦學原則,確立了「打造粵西名校、創建國家級示範性高中」的辦學目標,依託科學管理和人文熏陶,形成了良好的校風、教風和學風。

4、信宜市第二中學

信宜市第二中學(Xinyi No.2 High School of Guangdong),簡稱信宜二中或信二中,始建於1978年,是信宜市最早的中學之一。信宜市第二中學是廣東省一級學校、廣東省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廣東省綠色學校。

5、信宜市勵孺中學

信宜市勵孺是粵西百年名校、全國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國家級美術教育培訓基地、廣東省一級學校、廣東省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學校發展的總體目標是:建成一所校園人文化、設施現代化、管理科代化、教育優質化,省內聞名、國內知名、海外有影響力的辦學特色鮮明的全國示範性普通高中。

I. 信宜的典故

信宜地處粵西山區,經濟和文化歷來都較為落後。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進入二十世紀最後十年來,隨著山區經濟的快速發展,文化事業也得到了空前繁榮,特別是群眾文化事業更是生機蓬勃,異軍突起。信宜文化館在改革中主動出擊,以文為本,文經互補,深化改革,穩步推進,在市場經濟的發展進程中既繁榮了文化事業,又穩步發展自己的文化產業。該館於1999年建起了十層高的多功能綜合文化大樓,總建築面積達5000多平方米,建築規模乃粵西文化館之最,2000年被評為省特文化館。該館每年舉辦大型展覽20多次,送戲下鄉40多場,出版文化刊物4期共計50餘萬字,舉辦各類藝術培訓班30班(期),擁有文化產業開發公司1個,經營產業涉及歌舞廳、藝術培訓、文具圖書、音樂茶座、群眾劇場、錄相放映、廣告裝飾、攝影、舞美服裝出租等相關行業,創造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為山區繁榮群眾文化事業和發展文化產業經營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一、更新觀念,開闊視野,從大文化著手深化改革,是推進文化事業和產業發展的有效途徑

文化產業的提出是文化人的一次思想大解放。一直以來,我們文化人、文化單位對經營產業是生疏的,甚至有一種心理反感,嗤之以鼻。究其原因還是受封建傳統文化觀念的負面影響過於深遠,加上體制束縛和我們自己「等靠要」的傳統思想慣壞了。文化單位缺乏一種競爭和憂患意識,處於被動、消極的發展狀況。開展文化活動也十分被動的,上頭有需要有錢來就搞搞,應付一下,上頭沒需要不給錢,大家都坐在辦公室悠哉悠哉喝茶看報等財政發那麼一點點工資過日子,可憐兮兮的,雖不至於餓死,但也沒吃飽。

信宜文化館是基於上述這樣的狀況中「窮則思變」的。鄧小平同志1992年南巡講話發表後,該館馬上著手深化改革,從「等靠要」中走出來,首開先河以幹部職工入股的形式成立了新藝發展公司,大膽涉足錄相放映、歌舞廳、音樂茶座、文化商場等行業的經營活動。這樣一來,還引來不少爭議,有些退了休的「老文化」居然還向上級告狀,這是搞文化還是做生意了?一時之間,館的領導也被巨大的社會壓力所迷惑。歷史以來,我們搞文化就是吹拉彈唱、書畫舞蹈文章,除此之外,認為別的都不是文化。也就在此時,鄧小平同志的「三個有利於」提出了,「改革的步伐要大些,更大些」也喊響了。於是大家一致認為,只要對我們的事業有利,即使做生意也是為搞好文化,況且我們所經營的項目都離不開文化。

從大文化著手是文化產業和事業都得以發展的新突破。文化有公益型文化和有償服務型文化。吹拉彈唱、書畫舞蹈文章故然是文化,是狹義的文化,當然是群眾是需要的,但放眼社會生活,群眾所需的文化遠遠不止這些。事實總是最有力的證明。1992年,信宜文化館的新藝發展公司純利就達20多萬元,該館的幹部職工首度嘗到了文化產業的甜頭,搞文化的勁頭更大了,公益型文化不但沒有受到影響,反而有了較充足的經費而搞得更理直氣壯,更氣派堂煌。以前外面的人來找文化館,坐那種人力三輪車,車主老是盤問了半天還不知道文化館在哪兒。現在說文化館,一下子全城市民都知道了。這就是搞文化產業與不搞的差別。

二、要堅持以文為本,文經互補,才能更好地推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

公益型文化和經營型文化是我們事業向前邁進的兩條腿,是缺一不可的。正因為公益性,使我們的文化單位更具競爭優越性。我們所搞的公益性文化活動,不能用它來賺錢,該靠的還是要緊緊「靠住」。我們依靠政府搞好事業,拓展產業,我們的道路就越走越寬。信宜文化館在深化改革,發展文化產業的同時,十分注意自覺地堅持群眾文化的公益性原則。像該館在近幾年來所搞的一系列大型的群眾文化活動很有轟動效應,如「我與老區心連心送戲下鄉活動」、「婚育新風進萬家專題文藝晚會大巡迴」、「六縣(市)書法大聯展」、「奉獻頌」、「春之歌」、「家庭文藝大賽」等大型文藝活動都是靠政府的大力支持而舉辦的,獲社會好評,得政府肯定。

只有文化產業發展了,文化事業才有更大的作為。文化部門過去曾提出的「要依靠政府、動員社會、聯系企業、引進海外、發掘自我、五指伸開、一把抓住」的「多業助文」的發展思路比「等靠要」雖好,但多少處於被動的狀態。這說直了就是向別人要的做法,人家高興給你就給你,不給你就沒辦法。搞一個活動,為那麼幾塊經費錢,改名換姓,低三下四投靠三爺,有了娘家又找一個婆家,一仆二主,老是看人臉色過日子。如今搞「產業興文」,我們發展文化事業更有主動權了。如信宜文化館,文化大樓建了起來,豪華小劇院有了,漂亮的歌廳有了,搞起什麼活動來都方便,而且還能賺到錢。如歌舞廳的經營,該館搞的交誼舞培訓班、青年交誼舞大賽,市民非常踴躍參與,效應轟動了全城,歌舞廳的業務更加火紅,營業額節節攀升。過去搞什麼賽事都是搭出錢的,美其名曰為了社會效益,熱鬧過後,主辦者急速收場時,人人顯得精疲力盡,捧場者不多,連句想聽的贊美話也難聽得到。而其他參與者呢?「人走茶涼」,也不見得效益在哪裡。中國人有個心理毛病,便宜送的不在乎,掏錢買的才是有價值的。

三、發展文化產業要充分發揮人才和地域優勢,走有自己特色的產業道路

按目前的實際來說,我們山區文化單位人才結構是很不合理的,甚至存在文化單位沒「文化」的怪現象。多年來,我們只把能唱歌跳舞寫文章的人當人才,而沒有把能經營管理的人視為人才,加上傳統體制的影響,反正是「清水衙門」,能幹與否都一個樣。視為人才的若不是受經濟因素影響而外流的也則是在等待觀望中過日子,不被視為人才的,則整天無所事事,到要搞什麼活動或做別的什麼事,幫忙搬搬東西,搞搞衛生清潔,今天安裝個插座,明兒修理一下水管之類,大家都在碌碌無為中混飯吃。一個被冠以文化的單位,就這樣死氣沉沉。如此這般,文化事業何以興旺?文化產業何以發展?

發揮好兩種人才的積極因素是我們的事業和產業得以興旺發達的關鍵。我覺得在這方面,信宜文化館起了示範作用。該館能夠認識到兩種人才的存在,正確使用兩種人才,使文經並舉,相互促進,相益彌彰。該館首先是從館內機構設置上將兩種人才擺上同等位置的。第一類是文化藝術人才,他們分別安排在戲劇、音樂、美術、舞蹈、攝影等的創作和輔導各部中從事專業工作,而另一類人才則安排在產業開發經營部,專門從事文化產業的開發和經營管理工作,大家都有「用武之地」。近幾年來,該館的產業經濟迅猛發展,群眾文化業務水平也不斷提高,成績一年上一個台階,創作和輔導的各類作品(節目)在省、市的賽事上頻頻獲得大獎。其中該館創作的小戲曲《扶貧媳婦》還獲得了中國曹禺戲劇文學獎小品小戲類二等獎,大型粵劇《山魂》獲得廣東省二等獎,並相繼搬上舞台。這些成績的得來,歸根結底都是發揮了人才的積極因素所取得的。正確地對待了兩種人才,使得搞文化藝術的人能無後顧之憂,專心致致搞他的文化藝術;而搞經營管理的人也心安理得地積極搞好他的經營,不必擔心別人說他「沒文化」而身處文化單位內心惶恐不安。這對事業和產業都大有裨益。

發揮好地域資源優勢是文化事業和產業得以可持續健康發展的根本保證。搞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都有它的地域資源優勢問題。就文化而言,廣東的粵劇、四川的川劇,各有特色;就產業而言,珠江三角洲的群眾文化部門,他們的文化旅遊服務業特別發達, 如深圳有世界之窗、民俗文化村,珠海有圓明新園, 廣州有世界大觀等等,各有地域資源優勢。

信宜文化館在發展文化產業中雖已取得一定成績,但其在發揮地域資源優勢方面還不盡人意,可挖潛力很大,發展空間廣闊。

一是旅遊資源豐富,可發展文化產業經營潛力大。信宜的「新八景」、「舊八景」都是絕好的旅遊資源,現在又增添了市區的「一河兩岸」風景線,鎮隆文化古城旅遊景點正在開發,信宜市政府新成立了旅遊局,旅遊事業正方興未艾,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大好的機遇。歷來旅遊與文化都是息息相關的,一個旅遊景觀如果沒有文化色彩,根本不成為旅遊景觀。在這方面,我們可以借鑒陽春市的經驗,他們就一個凌霄岩,文化也找到了「賣點」,一本《陽春旅遊詩選》成了旅遊區的暢銷品,那刻上書法、美術作品的石頭居然也變成了文化「精品」擺上了旅遊區的精品屋出售。信宜正在開發的大人山風景區、大霧嶺國家森林公園等一大批獨具地方特色的旅遊資源,只要找准「賣點」,我們的文化產業是大有作為的。

二是我們的特產南玉和竹器工藝與文化結緣能更獨具特色。信宜盛產南玉,玉雕工藝也是一種文化含量較高的產業,但一直以來無人把其當文化產業來經營,那美侖美奐的南方碧玉只用來製作盆景、龍床、寶塔、玉墜之類,藝術味不濃,價值也不大高,名氣也小。人家福建的石雕,是在那些粗糙的石頭上雕刻各種歷史典故和傳說人物,文化味兒特濃,賺了不少錢,還出口到外國去,道理就是人家有文化嘛。信宜的竹器編織,歷史悠久,品種五花八門,也飄洋過海打入國際市場,但給人的感覺還是缺少什麼,這缺少的「感覺」就是文化味兒。若把我們的美術文化運用到竹編上去,肯定會發揮更佳的效益。這是我們的地方特色,但是我們目前還未能發揮出來,文化產業留給了我們許多空白。

信宜文化館在文化事業和產業上的發展都只限於一個很小的文化部門。整個文化產業應屬經濟建設的組成部分,它不僅僅限於一個部門或某一行業,文化產業的發展還有待社會各界更廣泛的關注,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討。

閱讀全文

與創造文明信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榮玉證書 瀏覽:382
凌文馬鞍山 瀏覽:34
石柱鎮工商局 瀏覽:854
鋼鐵發明國 瀏覽:118
創造與魔法怎麼賣人民幣 瀏覽:101
知識產權專題答案 瀏覽:760
高發明巫溪 瀏覽:755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督導工作方案 瀏覽: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