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天乾地支的發明者是誰
據說,天乾地支的發明者是四五千年前上古軒轅時期的大撓氏。
起先,天干僅是用來記日,因為每個月的天數都是以十進位的;地支用來記月,因為一年十二個月,正好用十二地支來相配。可是隨之不久,人們感到單用天干記日,每個月里仍然會有三天同一天干,所以便用一個天乾和一個地支分別依次搭配起來的辦法來記日期,如《尚書·頤命》就有「惟四月哉生魄,王不懌。甲子,王乃洮拱水,相被冕服,憑玉幾」的記載,這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四月初,王的身體很不舒服。甲子這一天,王才沐發洗瞼,太僕為王穿上禮服,王依在玉幾上坐著。後來,干支記日的辦法又被漸漸引進到了記年、記月和記時。這樣,干支記年、記月、記日、記時的一整套體系就在實踐過程中,漸次地形成了。
十天乾和十二地支的最小公倍數是六十,所以它們依次從頭結合到底一個循環,通稱「六十甲子」。「六十甲子」的次第是: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以上「六十甲子」,每個單位都可按照先後順序分別代表不同的年、月、日、時。比如以日為例,清代道光二十二年壬寅(1842)農歷四月十一日是己亥,那末四月十二日、十三日就可順次推知為庚子、辛丑……四月十日、九日就可逆次推知為戊戌、丁酉……。這樣六十甲子循環往復,周而復始,以至無窮。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歷法混亂,夏歷、殷歷和周歷同時並存。三種歷法之間的主要區別是每年開頭的月建不同。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曾改用夏歷建亥之月的十月為一年的開頭。此後直到公元前104年漢武帝改用太陽歷,才正式確定以夏歷建寅之月的正月,作為一年的開頭。打這以後的二千年間,除了王莽、魏明帝時一度改用殷歷,唐代武則天和唐肅宗一度改用周歷,一般都以夏歷的寅月作為一年的起始。
十二時辰在古代的一種通俗叫法。這種俗稱,主要是藉助一些自然特徵和生物特徵宋表小的。「雞鳴」、「人定」,藉助於半夜雞叫和人入夜睡覺的特徵。「食時」、「哺時」,藉助吃飯時刻表示時間。古人一日兩餐,早飯在日出以後,隅中以前,所以稱這段時間為「食時」;晚飯在日跌(太陽偏西)以後,日入以前,所以稱這段時間為「哺時」。除此之外,其餘留下的八個時間俗稱,多半以太陽位置為主要特徵宋表示的。這里要注意的是對於子時的劃分,因為上半時辰在夜半前,所以屬上一天,下半時辰在夜半後,所以屬下一天。
『貳』 天乾地支 是誰發明的
干支紀年來據說出自黃帝時代,萌芽源於西漢,始行於王莽,通行於東漢後期干支紀年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紀年法。即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乾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按照順序組合起來紀年。如甲子、乙丑等,經過六十年又回到甲子。周而復始,循環不已
『叄』 天乾地支是根據什麼發明的他有什麼道理
是誰發明的沒能為您找到,
但據我所知,天乾地支並不只是古代計數之用的
這點和阿拉伯數字不同
它不光能計數,還代表著事物形態的發展,有象形通假的意思在裡面
如:甲--——象徵著種子在甲胄中
乙、的形態如種子剛剛孕育出的小苗
丙、破土而出
丁、長成
戊、很茂盛了
己、停止生長了
庚、老了
辛、……
壬、妊娠之妊
癸、終結…………
呵呵,有些已記不太全的了,只是這個意思。
找些下面的資料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天乾地支簡稱干支,是夏歷中用來編排年號和日期用的。
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也叫天干;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也稱十二地支。干支還是陰陽之分:甲、丙、戊、庚、壬為陽干,乙、丁、己、辛、癸為陰干;子、寅、辰、午、申、戌為陽支,丑、卯、巳、未、酉、亥為陰支。以一個天乾和一個地支相配,排列起來,天干在前,地支在後,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陽干配陽支,陰干配陰支(陽干不配陰支,陰干不配陽支),共有六十個組合,稱為「六十甲子」。我國人民過去就是以六十甲子循環起來紀年、紀月、紀日、紀時的。
1.甲子 2.乙丑 3.丙寅 4.丁卯 5.戊辰 6.己巳 7.庚午 8.辛未
9.壬申 10.癸酉 11.甲戌 12.乙亥 13.丙子 14.丁丑 15.戊寅 16.己卯
17.庚辰 18.辛巳 19.壬午 20.癸未 21.甲申 22.乙酉 23.丙戌 24.丁亥
25.戊子 26.己丑 27.庚寅 28.辛卯 29.壬辰 30.癸巳 31.甲午 32.乙未
33.丙申 34.丁酉 35.戊戌 36.己亥 37.庚子 38.辛丑 39.任寅 40.癸卯
41.甲辰 42.乙巳 43.丙午 44.丁未 45.戊申 46.己酉 47.庚戌 48.辛亥
49.壬子 50.癸丑 51.甲寅 52.乙卯 53.丙辰 54.丁己 55.戊午 56.己未
57.庚申 58.辛酉 59.壬戌 60.癸亥
干支紀年法
如甲子為第一年,乙丑為第二年,丙寅為第三年……六十年為一周。一周完了,再由甲子年起,周而始,循環下去。例如1929年是農歷己巳年,1930年是農歷庚午年……到1989年又是農歷己巳年。我們在日歷上看到的己巳年、庚午年,就是按干支紀年這種方法排列下來的。陽歷年份除以60的余數減3便得該年農歷干支序號數,再查上面的干支便是干支年紀。如果序號數小於、等於零則於支序號數加60。例如,求1991年干支;1991÷60=33餘11,年干支序號數=11-3=8。查干支表知該年為辛未年。又如求1983年干支:1983÷60=33餘3,干支序號=3-3=0,加上60,查干支表知該年為癸亥。
干支紀月法
干支紀月法未普遍實行,主要為星相家推算八字用。其方法為:若遇甲或己的年份,正月是丙寅;遇上乙或庚之年,正月為戊寅;丙或辛之年正月為庚寅,丁或壬之年正為為壬寅,戊或癸之年正月為甲寅。正月之干支知道了,其餘月可按六十甲子的序推知。
干支紀日法
甲炎了第一日,乙丑為第二日,丙寅為第三日……60日為一周。一周完了再由甲子日起,周而復始,循環下去。例如農歷己巳年(1989年)正月初一是丁酉日,初二是戊戌日……到三月初七正好是60天,因此三月初二又是丁酉日。
干支紀時法
一天中時辰的地支也是確定的,所以二十四小時配十二地支,由夜間十一點至一點為子時,一點至三點為丑時,其餘照推。時的天由該日所對天干推求,其歌戾如下:
甲己還生甲,乙庚丙作初,
丙辛從戊起,丁壬庚子居,
戊癸何方發,壬子是真途。
即若該日是甲或己的,在子時上配上甲為甲子;日是乙或庚的,在子時上配上丙為丙子;丙辛日子時配上戊為戊子;丁任日為庚子;戊癸日為壬子。知道了子時的干支,便可推知其餘。
參考資料:http://www..com/s?ie=gb2312&bs=%C8%CB%B9%A4%D4%F6%D3%EA&sr=&z=&wd=%CC%EC%B8%C9%B5%D8%D6%A7&ct=0&cl=3&f=8
『肆』 干支紀法的發明者究竟是誰呢
不可考矣
『伍』 天乾地支是誰發明的,與12生肖有聯系嗎
是誰發明的我不知道,但我找到了一些資料,你看看吧
它不光能計數,還代表著事物形態的發展,有象形通假的意思在裡面
如:甲--——象徵著種子在甲胄中
乙、的形態如種子剛剛孕育出的小苗
丙、破土而出
丁、長成
戊、很茂盛了
己、停止生長了
庚、老了
辛、……
壬、妊娠之妊
癸、終結…………
呵呵,有些已記不太全的了,只是這個意思。
找些下面的資料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天乾地支簡稱干支,是夏歷中用來編排年號和日期用的。
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也叫天干;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也稱十二地支。干支還是陰陽之分:甲、丙、戊、庚、壬為陽干,乙、丁、己、辛、癸為陰干;子、寅、辰、午、申、戌為陽支,丑、卯、巳、未、酉、亥為陰支。以一個天乾和一個地支相配,排列起來,天干在前,地支在後,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陽干配陽支,陰干配陰支(陽干不配陰支,陰干不配陽支),共有六十個組合,稱為「六十甲子」。我國人民過去就是以六十甲子循環起來紀年、紀月、紀日、紀時的。
1.甲子 2.乙丑 3.丙寅 4.丁卯 5.戊辰 6.己巳 7.庚午 8.辛未
9.壬申 10.癸酉 11.甲戌 12.乙亥 13.丙子 14.丁丑 15.戊寅 16.己卯
17.庚辰 18.辛巳 19.壬午 20.癸未 21.甲申 22.乙酉 23.丙戌 24.丁亥
25.戊子 26.己丑 27.庚寅 28.辛卯 29.壬辰 30.癸巳 31.甲午 32.乙未
33.丙申 34.丁酉 35.戊戌 36.己亥 37.庚子 38.辛丑 39.任寅 40.癸卯
41.甲辰 42.乙巳 43.丙午 44.丁未 45.戊申 46.己酉 47.庚戌 48.辛亥
49.壬子 50.癸丑 51.甲寅 52.乙卯 53.丙辰 54.丁己 55.戊午 56.己未
57.庚申 58.辛酉 59.壬戌 60.癸亥
干支紀年法
如甲子為第一年,乙丑為第二年,丙寅為第三年……六十年為一周。一周完了,再由甲子年起,周而始,循環下去。例如1929年是農歷己巳年,1930年是農歷庚午年……到1989年又是農歷己巳年。我們在日歷上看到的己巳年、庚午年,就是按干支紀年這種方法排列下來的。陽歷年份除以60的余數減3便得該年農歷干支序號數,再查上面的干支便是干支年紀。如果序號數小於、等於零則於支序號數加60。例如,求1991年干支;1991÷60=33餘11,年干支序號數=11-3=8。查干支表知該年為辛未年。又如求1983年干支:1983÷60=33餘3,干支序號=3-3=0,加上60,查干支表知該年為癸亥。
干支紀月法
干支紀月法未普遍實行,主要為星相家推算八字用。其方法為:若遇甲或己的年份,正月是丙寅;遇上乙或庚之年,正月為戊寅;丙或辛之年正月為庚寅,丁或壬之年正為為壬寅,戊或癸之年正月為甲寅。正月之干支知道了,其餘月可按六十甲子的序推知。
干支紀日法
甲炎了第一日,乙丑為第二日,丙寅為第三日……60日為一周。一周完了再由甲子日起,周而復始,循環下去。例如農歷己巳年(1989年)正月初一是丁酉日,初二是戊戌日……到三月初七正好是60天,因此三月初二又是丁酉日。
干支紀時法
一天中時辰的地支也是確定的,所以二十四小時配十二地支,由夜間十一點至一點為子時,一點至三點為丑時,其餘照推。時的天由該日所對天干推求,其歌戾如下:
甲己還生甲,乙庚丙作初,
丙辛從戊起,丁壬庚子居,
戊癸何方發,壬子是真途。
即若該日是甲或己的,在子時上配上甲為甲子;日是乙或庚的,在子時上配上丙為丙子;丙辛日子時配上戊為戊子;丁任日為庚子;戊癸日為壬子。知道了子時的干支,便可推知其餘。
參考資料:http://www..com/s?ie=gb2312&bs=%C8%CB%B9%A4%D4%F6%D3%EA&sr=&z=&wd=%CC%EC%B8%C9%B5%D8%D6%A7&ct=0&cl=3&f=8
『陸』 天乾地支的發明者究竟是誰
在中國古代的歷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稱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兩者按固定的順序互相配合,組成了干支紀法。從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來看,天乾地支在我國古代主要用於紀日,此外還曾用來紀月、紀年、紀時等。那麼,干支紀法的發明者究竟是誰?‘
大約在戰國末年,依據各國史官長期積累下來的材料編成的史書《世本》說:容成作歷,大橈作甲子。侖尚書正義》解釋說:二人皆黃帝之臣,蓋自黃帝以來,始用甲子紀日,每六十日而甲子一周。
梁啟超在《國文語原解》中認為,天乾地支這二十二個字,頗為奇異復雜而不可思議。他主張干支應與羅馬、腓尼西亞(腓尼基)和希臘文的字母等同起來看待。並在《飲冰室合集》中,從字形和讀音上揭示彼此間的聯系,以為中西自古以來的字形與讀音,屢經變遷,若從兩方面盡搜羅其異形異音而校合之,安此二十二文,非即腓尼西亞之二十二母乎?按梁氏的觀點,
中國古代干支紀法的發明,似乎與腓尼基的二十二字母有關聯。
然而,郭沫若在《甲骨文字研究·釋干支》中,提出不同的觀點。他認為,以往人們對干支的解釋,都是望文生義的臆測,十天干純屬十進位記數法的自然發生,其中多半是殷人所創制。至於十二地支,起源於古巴比倫,在比較中國古代的十二辰和古巴比倫的十二宮後,指出中國古代的十二辰和十二地支,都是從古巴比倫的黃道十二宮演變而來。其傳人中國的途徑,可作大膽推測,也許商民族本自西北遠來,來時即挾有由巴比倫所傳授之星歷知識,人中土後而沿用之,或許商室本發源於東方,其星歷知識乃由西來之商賈或牧民所輸入。
盡管,郭、梁的說法影響較大,但是問題並沒有解決。一些學者從我國上古的夏代帝王世系和商代湯王以下所有帝王的名字中,探究十天干中的字已被用於名號這一特有現象。為駁干支外來說,陳遵媯在《中國天文學史》中指出,在四千多年前的夏代,可能已有干支產生了。鄭文光在所著《中國天文學源流》一書中認為,十天干起源於我國古代伏羲和生十日的神話傳說,是十進位法概念在紀時中的反映,應當產生於漁獵時代的原始社會;十二地支則由常羲生月十有二的神話傳說演變而來,產生於殷商之前,後逐漸演變為十二辰。所以,鄭文光推斷:十二支宜乎是夏人的創作。杜石然等則在編著的《中國科學技術史稿》一書中,主張夏代已有十天干紀日法,商代在夏代天干紀日的基礎上,進一步使用於支紀法,,從而把十天乾和十二地支配合在一起彤成六十日廣個循環的紀日法。
中國古代的干支紀法,究竟是誰發明的?最早出現於何時?看來這個謎並沒有完全解開。
『柒』 十天乾和十二地支,是誰根據什麼發明的
中國的傳統《易經》文化,博大精深,但萬變不離其宗,始終離不開12天乾和地支的循環搭配。
這些天乾和地支是怎麼來的?
宋朝易學大師徐子平,編寫的古籍《淵海子平》一書中談到,這與上古時期的聖賢智慧有關。
「蓋聞天地未判,其名混沌,乾坤未分,是名胚腪,日月星辰未生,陰陽寒暑未分也。在上則無雨露,無風去,無霜雪,無雷霆,不過杳合而冥冥。在下則無草木、無山川,無禽獸,無人民,不過昧昧而昏作。是時一氣盤中結,於是太易生水,太初生火,太始生木,太素生金,太極生土。」
上述文言中談到,在此天地混沌如胚胎狀的生命一樣,自然萬物一切還處於蒙昧狀態。太易指的是一片虛無階段,先天生出了五行水,故水數為「1";太初指的有氣無體階段,先天生出了五行火,故火數為「2」;太始指的是有形無質階段,先天生出了五行「木」,故木數為「3」;太素指的是有質無體階段,先天生出了五行金,故金數為「4」;太極指的是形體兼具階段,先天生出了五行「土」,故土數為「5」。
什麼意思呢?《易經》中說,「甲」、「乙」五行屬木,有萬物撕裂外殼萌芽而出之意,各種草木開始生長,但枝蔓彎曲還沒有伸展。
「丙言萬物炳然著見,丁言萬物壯實之形。」《易經》中丙丁二乾的五行屬火,丙丁指的是萬物蓬勃發展、壯實的階段,猶如人已成年。
戊和己的五行屬土,土主稼牆 。古書稱:「戊者,茂也,萬物開始茂盛;己是紀,言物有形,萬形各有自己的形狀。」
天干中的庚和辛五行代表為金,指萬物茂盛之時,就會受到蕭殺和剋制,也就是收割的階段。
天干「壬」通「妊」,陰陽之交,萬物懷妊至而萌也。「癸」代表著收藏,冬天的土壤已經平復,萬物也可以被估量了。
開卷有益,原創不易。
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用心寫成,感謝大家訂閱專欄,閱讀完整內容。如果喜歡,歡迎轉發和評論,留言或私信互動。
參考文獻:《易經》、《四庫全書》等;
『捌』 天乾地支究竟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一些學者從我國的夏代帝王世系和商代湯王的名字中,探究十天干中的字已被用於名號這一特有現象。為駁干支外來說,《中國天文學史》中指出,“在四千多年前的夏代,可能已有干支產生了”。”《中國科學技術史稿》這本書說道,主張夏代已有十天干紀日法,商代在夏代天干紀日的基礎上,進一步使用干支紀法,從而把十天乾和十二地支配合在一起形成六十循環的紀日法。
『玖』 什麼叫天干、地支哪國人發明的
天乾地支是早在公元前二千六百九十七年,於中華始祖黃帝建國時,命大撓氏探察天地之氣機,探究五行(金木水火土),始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天干,及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地支,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為紀歷之符號。
我國歷法以月球繞地球一周的時間(29.5306天)為一月,以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 365.2419 天)為一年,為使一年的平均天數與回歸年的天數相符,設置閏月。據記載,西元前六世紀中國開始採用十九年七閏月法協調陰歷和陽歷。
天乾地支,是過去人建歷法時,為了方便做60進位而設出的符號。對古代的中國人而言,天乾地支的存在,就像阿拉伯數字般的單純,而且後來更開始把這些符號運用在地圖、方位及時間(時間軸與空間軸)上,所以這些數字被賦於的意思就越來越多了。
古人(一說黃帝)觀測朔望月,發現兩個朔望月約是59天的概念。12個朔望月大體上是354天多(與一個回歸年的長度相近似),古人因此就得到了一年有12個月的概念。在搭配日記法(十天干),產生陰陽合歷,發展出現在的天乾地支;較為成熟時應該是在夏商周這幾個朝代。
天乾地支簡稱干支,是夏歷中用來編排年號和日期用的。
歷法用天干、地支編排年號和日期,天干共十個字,因此又稱為「十干」,其排列順序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十二個字,排列順序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其中甲、丙、戊、庚、壬為陽干,乙、丁、己、辛、癸為陰干。子、寅、辰、午、申、戌為陽支,丑、卯、巳、未、酉、亥為陰支。
以一個乾和一個地支相配,排列起來,天干在前,地支在後,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陽干對陽支,陰干對陰支(陽干不配陰支,陰干不配陽支)得到六十年一周期的甲子迴圈。稱為「六十甲子」或」花甲子」。我國人民過去就是以六十甲子循環來紀年、紀月、紀日、紀時的。
天乾地支這共二十二個的符號錯綜有序,充滿圓融性與規律性。它顯示了大自然運行的規律,即時(時間)空(方位)互動,和「陰」與「陽」的作用結果。中國歷法包含了陰陽五行的思想和自然迴圈運化的規律。
年:每個干支為一年,六十個干後,又從頭算起,周而復始,循環不息。由甲子開始,滿六十年稱做一甲子或一花甲子。稱為干支紀年法。
月:正月是由寅開始,每個月的地支固定不變,然後依次與天干組合;由第一年的正月丙寅月、二月是丁卯月、三月是戊辰。從甲子月到癸亥月,共六十甲子,剛好五年。
日:由甲子日開始,按順序先後排列,六十日剛好是一個干支的周期。
時:由甲子時開始,但記時的地支固定不變,每天十二個時辰。
補充典故:
相傳黃帝時代,因有蚩尤神擾亂,黃帝憂民之若,遂與蚩尤大戰於涿鹿之野,流血百里不能治之,黃帝於是齋戒沐浴、築壇祀天、方丘禮地。天乃降十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帝乃將十干圓布像天形,十二支方布像地形,始以干為天,支為地,然後乃能治之。後有大撓氏將十天干、十二地支分配成六十甲子,並以黃來開國日定為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時。此為天乾地支之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