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華佗發明了什麼 華佗哪個朝代的
華佗是三國朝代的。
華佗(約145?-208),東漢末醫學家,字元化,一名旉,漢族,沛國內譙(今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容)人。華佗與董奉、張仲景(張機)並稱為「建安三神醫」。
華佗謝了《青囊書》,但是好像沒有流傳下來。以及麻沸散
「五禽戲」倒是流傳了下來。
Ⅱ 董奉有什麼稱號
董奉(220~280),字君異,侯官(今福建長樂)人。少時治醫學,醫術高明,與南陽張機、譙郡華佗齊名,並稱「建安三神區」。如當時交州刺史吳士燮病危,延董奉診治,以三丸葯納之口中,以水灌之,並使人捧、搖其頭,經搶救而愈。董氏醫德高尚,對所治癒病人輕只要求在其住宅周圍種植杏樹,以示報答。日久郁然成林,董氏每於杏熟時於樹下作一草倉,如欲得杏者,可用谷易之。重奉以所得之谷賑濟貧窮,後世以「杏林春暖」,「譽滿杏林」稱譽醫術高尚的醫學家,據載今江西九江董氏原行醫處仍有杏林。
中文名: 董奉
國籍: 中國
出生地: 福建
出生日期: 公元220年
逝世日期:
Ⅲ 我知道,董奉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杏林春滿
董奉,字君異,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有很高的道術和醫術,與當時的華佗、張仲景齊名,號稱「建安三神醫」。據《三國志·士燮傳》注引,交州刺史士燮得惡疾昏死已三日之久,仙人董奉用自製葯丸一粒塞入士燮口中並灌入少許水,捧其頭搖消之,食頃,昏死的士燮便神奇般地張開眼睛,手腳也能動彈了,「顏色漸復,半日能起坐,四日復能語,遂復常」。類似的記載詳見於《神仙傳》中,由此可見董奉醫術的高明。
他雖然醫術高明,但是給人治病從不收錢,但要求被治癒的病人在他的宅旁種植杏樹。患重病而被治好的人每人植杏樹五株,輕病患者每人植杏樹一株。幾年後,董奉治癒患者成千上萬,植下的杏樹就有十幾萬株,郁然成林。董奉在此修身養性,這片杏林便被稱為「董林杏林」。每逢杏熟時節,董奉張榜公告,凡是到此買杏者,不收銀錢,而是用稻穀換取,一斗稻穀換一斗杏。董奉又將用杏換來的稻穀全部用來救濟貧民百姓。行醫濟世的董奉品德高尚,贏得了百姓的普遍敬仰,因此聞名遐邇,頌聲載道。廬山一帶的百姓在董奉羽化後,便在杏林中設壇祭祀這位仁慈的道醫。後來人們又在董奉隱居處修建了杏壇、真人壇、報仙壇,以紀念董奉。
如此一來,杏林一詞便漸漸成為醫家的專用名詞,人們喜用「杏林春滿」「譽滿杏林」「妙手回春」這類的話語來贊美象董奉一樣具有高尚醫風的蒼生大醫,也常用這類話語稱頌醫生醫術的高明和高尚的醫德。
Ⅳ 一代名醫華佗發明了什麼 華佗是哪裡人
華佗發明了麻沸散,就是現代的麻葯,開刀做手術減輕疼痛
華佗簡介:沛國譙縣人,東漢末年著名的醫學家。華佗與董奉、張仲景並稱為「建安三神醫」。少時曾在外游學,行醫足跡遍及安徽、河南、山東、江蘇等地,鑽研醫術而不求仕途。他醫術全面,尤其擅長外科,精於手術。並精通內、婦、兒、針灸各科。晚年因遭曹操懷疑,下獄被拷問致死。
Ⅳ 董奉有什麼貢獻
董奉(220~280),字君異,侯官(今福建長樂)人。少時治醫學,醫術高明,與南陽張機、譙郡華佗齊名,並稱「建安三神區」。如當時交州刺史吳士燮病危,延董奉診治,以三丸葯納之口中,以水灌之,並使人捧、搖其頭,經搶救而愈。董氏醫德高尚,對所治癒病人輕只要求在其住宅周圍種植杏樹,以示報答。日久郁然成林,董氏每於杏熟時於樹下作一草倉,如欲得杏者,可用谷易之。重奉以所得之谷賑濟貧窮,後世以「杏林春暖」,「譽滿杏林」稱譽醫術高尚的醫學家,據載今江西九江董氏原行醫處仍有杏林。
董奉醫術的高明和不求名利、樂善好施的高尚醫德被人們傳為佳話,千秋流傳。人們把他同當時譙郡的華佗、南陽的張仲景並稱為「建安三神醫」。後世以「杏林春暖」,「譽滿杏林」稱譽醫術高尚的醫家,喚中醫為「杏林」。據載今江西九江董氏原行醫處仍有杏林。董奉死後,人們在廬山上建有董奉館;在長樂有一座山被稱為董奉山;在福州的茶亭街河上村有一座明代的救生堂,均為紀念董奉。《真仙通鑒》載:「奉在人間百年,其顏色常如三十許人。」可見董奉有一套養生之道。
Ⅵ 董奉是誰
福州董奉與廬山遺跡
與華佗齊名於世的董奉,是三國時代福州長樂人。他一生行醫濟世,救死扶傷,不收錢財,僅要求重病治癒者,在山上種五株杏樹;輕病治癒者,種一株杏樹。於是,幾年後杏林滿山,故人們便以「杏林春暖」來贊譽醫德高尚、醫術高明的名醫。至今,在長樂有一座山就被稱為董奉山,而在福州的茶亭街河上村,則有一座明代的救生堂,均為紀念董奉。
董奉年青時離開福建前往江西廬山學道,繼續民為除害。當時由於江西江河溪澗里多出現巨蟒,常危害人畜,董奉設法殺之。據《廬山志》卷七記載:「潯陽城東門通大橋,常有蛟,為百姓害,董奉治之,少日見一蛟死浮出。」《潯陽志·董奉太乙觀》還記載:「董奉居廬山大中祥符觀」。張景詩雲:「桃花漫說武陵源,誤殺劉郎不得仙。爭似蓮花峰下客,栽成紅杏上青天。」說的是董奉是在廬山逝世後成仙的故事。
同時,《廬山志》還記載董奉在江西行醫期間,有一縣官女兒得了怪病,醫療無效,請董奉醫治即愈,於是縣令便把女兒嫁給董奉為妻。因董奉常年累月要外出為人治病,怕妻子孤單,便收養一女為她侍候。
董奉死後,人們為了紀念他,還在廬山上建有董奉館。《真仙通鑒》載:「奉在人間百年,其顏色常如三十許人。」可見董奉有一套養生之道。
Ⅶ 董奉在廬山逝世後成仙的故事是什麼
同時,《廬山志》還記載董奉在江西行醫期間,有一縣官女兒得了怪病,醫療無效,請董奉醫治即愈,於是縣令便把女兒嫁給董奉為妻。因董奉長年累月要外出為人治病,怕妻子孤單,便收養一女為她侍候。
早些年,有一個年輕人任侯官縣的長吏,見董奉當時有40來歲。後來這位長吏罷官走了,50多年後又擔任了另外的職務,經過侯官縣,見當年的同事都老了,而董奉的容貌似和50年前一樣。
他就問董奉:「你是不是得了道呢?我當年看見你是這樣,現在我已白發蒼蒼,可你卻比當年還年輕,這是怎麼回事?」
董奉含糊地應了一句:「這是偶然的事罷了。」
交州刺史吳士燮得了暴病死去,已經停屍3天,正好董奉在交州,聽說後就前去看望,把3個葯丸放在死者嘴裡,又給灌了些水,讓人把死者的頭捧起來搖動著讓葯丸溶化.
不一會兒,吳士燮的手腳就像能動,臉上有了活人的顏色,半日就能坐起來,4天後就能說話了。
後來董奉回到豫章廬山下住,有一個人得了熱病,快死了,用車拉著來見董奉,叩頭哀求董奉救命。董奉讓病人坐在一間屋子裡,用五層布單子蒙上他,讓他別動。
病人說起初覺得一個什麼動物舔他身子的每一個地方,使他疼痛難忍。這個東西的舌頭好像有一尺多長,喘氣像牛一樣粗,不知是個什麼玩意兒。
過了很久那東西走了。董奉就把病人身上的布單揭下來給他洗澡,然後就讓他回家。董奉告訴病人不久就會好,注意不要受風。
十幾天後,病人身上的皮全脫掉了,全身通紅,十分疼痛,只有洗澡才能止痛。20天後,病人身上長出新皮,病也好了,皮膚十分光滑,像凝結後的油脂。
董奉死後,人們為了紀念他,還在廬山上建有董奉館。《真仙通鑒》載:「奉在人間百年,其顏色常如三十許人。」可見董奉有一套獨特的養生之道。
Ⅷ 董奉是怎樣鑽研醫術的
董奉,字君異,漢末福建長樂古槐鎮董厝村人。少時治醫學,醫術高明,與南陽張仲景、譙郡華佗齊名,並稱「建安三神醫」。
董奉從小鑽研很多古代有關醫葯方面的知識,採集各種樹木花草加以研究實驗,根據葯物的顏色、氣味和產生的季節、地方等,分別種類、性質,再參考古書記載和經驗,通過對家禽、牲畜的試驗中獲得豐富的醫葯知識,也發明了很多古代所沒有的病源、醫理。
Ⅸ 歷史上有華佗這個人嗎 華佗發明麻沸散是真的
華佗是否確有其人
根據文獻記載,華佗是東漢末年三國時期的著名醫學家,又名旉,字元華。華佗生於公元145年,逝世於公元208年年,享年63歲。華佗與同處東漢時期的董奉、張仲景並稱三大名醫。他的行醫足跡遍布山東、河南等中原地區,留下了諸多美名。
但是民國時期的國學大師陳寅恪早在
1930
年就作論文《三國志曹沖華佗傳與佛教故事》,陳寅恪經過考證後認為華佗這個人其實在歷史上並不存在,華佗其人其事只是源自於印度的神話傳說故事,陳寅恪大師的觀點之一就是:華佗這個奇怪的名字其實就是以印度葯神阿伽佗的名字為原型轉化而來,『華』和『伽』的古時發音相同。
陳寅恪大師的觀點是不是就是歷史上的真相呢?僅憑這一點就說華佗是虛構人物可能太牽強了一點。《後漢書》、《本草蒙筌》、《本草經》、《三國志》等歷史書籍都對華佗的事跡有所記載。《本草蒙筌》、《本草經》講的是華佗的醫術知識,《後漢書》和《三國志》更是著有華佗傳。
《後漢書》記載說:「佗方術實工,人命所懸,宜加全宥。」
《三國志》評曰:「華佗之醫診,杜夔之聲樂,朱建平之相術,周宣之相夢,管輅之術筮,誠皆玄妙之殊巧,非常之絕技矣。昔史遷著扁鵲、倉公、日者之傳,所以廣異聞而表奇事也。故存錄雲爾。」這都是評價華佗醫術高超,葯到病除。
從這些文獻記載看歷史上應該是有華佗這個人的。並且「華」姓在漢代也並不罕見,如三國名士華歆,而「佗」這個字也有先例,如秦朝時的南越武帝趙佗。所以單憑古時字的發音相同並不足以為憑。古代確有華佗這個人那麼華佗的醫術真的有這么出神入化,並且發明出麻沸散嗎?
華佗發明麻沸散是真的嗎
《後漢書·華佗傳》所雲:「精於方葯,處劑不過數種,心識分銖,不假稱量,針灸不過數處,若疾發結於內,針灸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無所覺,因刳破腹背,抽割聚積,若在腸胃,則斷截湔洗,除去疾穢,既而縫合,傅以神膏,四五日創愈,一月之間皆平復。」
這是說華佗給人動手術前,先讓病人服用他配製的「麻沸散」,病人就毫無知覺,做完手術後,傷口幾天便癒合並且病人一個月內就能康復。小編不禁驚呼,太神奇了,華佗真的是千年前的古人嗎。
百家講壇王立群教授認為這些記載應該是真實的,與歷史真相並無出入,華佗的醫術和麻沸散並不是虛構的。王立群教授的依據也是《三國志》、《後漢書》等歷史文獻的記載並沒有其它的考證研究。
國學大師陳寅恪則說華佗的神奇醫術其實是後人抄襲其它的故事,與後漢安世高翻譯的《來女耆域因緣經》所載神醫耆域的神奇醫術雷同。即使沒有國學大師的考證研究來駁斥神奇的醫術和麻沸散,我們憑現代的醫學知識也能知道古代不可能有做內科手術的技術條件和無菌環境。所以華佗的麻沸散做手術應是後人的誇張寫法,穿鑿附會。
歷史上華佗這個人應該是確是存在的,並且華佗也具有高明的醫術,他在山東等地留下的行醫事跡也足以說明這一點;不過華佗用麻沸散給病人做外科手術就不足為信了,我們應該實事求是的對待中國的文化遺產,不誇大,不菲薄。
Ⅹ 董奉者,字君異.是什麼文言文
.《董奉傳》。
原文:董奉者,字君異,侯官人。吳先主時,有少年為奉本縣長,見奉年四十餘。罷官去後,後五十餘年,復為他職,行經侯官。諸故吏人皆老,而奉顏貌一如往日。問:
『君得道耶?吾昔見君如此。吾今皓首,而君轉少,何也?』奉曰:『偶然耳』。又杜燮為交州刺史,得毒病死,死已三日奉時在彼,乃往與葯三丸,納在口中,以
水灌之,使人捧其頭,搖而消之。須臾,手足似動,顏色漸還,半日乃能起坐,凡四日,乃能語。……後還豫章廬山下居。奉山居不種田,日為人治病,亦不取錢。
重病癒者,使栽杏五株,輕者一株。如此五年,計得十萬余株,郁然成林。後杏子盛,於林中作一草倉,示時人曰:『欲買杏者,不須報奉,但將谷一器,置倉中,
即往取一器杏去。』常有人置谷來少,而取杏去多者,林中群虎大吼逐之,大怖,即挈杏走。路旁傾覆,至家量杏,一如谷多少。奉每年貨杏得谷,以賑救貧乏,供
給行旅不逮,歲二萬余斛。
翻譯:董奉字君異,候官縣人。吳先主時,有一個年輕人任候官縣的長吏,見董奉當時有四十來歲,他不知道董奉有道術。後來這位長吏罷官走了,五十多年後又擔任了另外的職
務,經過候官縣,見當年的同事都老了,而董奉的容貌似和五十年前一樣。他就問董奉
:「你是不是得了道呢?我當年看見你是這樣,現在我已白發蒼蒼,可你卻比當年還年
輕,這是怎麼回事?」董奉含糊地應了一句:「這是偶然的事罷了。」交 刺 范袍頻了暴病死去,已經停屍三天,正好董奉在交州,聽說後就前去看望,把三個葯丸放在死者嘴裡,又給灌了些水,讓人把死者的頭捧起來搖動著讓葯丸溶化,不一會兒,杜燮的手腳就像能動,臉上有了活人的顏色,半日就能坐起來,四天後就能說話了。杜燮說:「我剛死的時候就像在夢中,看見來了十幾個穿黑衣的人把我抓上車去,進了一個大紅門把我塞進了監獄。監獄里都是小單間,一間里只能住一個人。他們把我塞進一個小單間里,用土把門封上,就看不見一點光亮了。我忽然聽見門外有人說太乙真人派人來召我,又聽見有人挖開門上封的泥土,半天才把我弄出來。這時我看見有一輛支著紅傘蓋的馬車,車上坐著三個人,有一個人拿著符節,招呼我上車。車把我送到家門口我醒了,就復活了。」杜燮向董奉跪拜說:「承蒙您救死復生的大恩,我該怎樣報效呢?」於是他就給董奉在院里蓋了一座樓侍奉他。董奉不吃別的東西,只吃干肉和棗,還能喝一點酒,杜燮就一天三次供奉肉、棗和酒。董奉每次進食都像鳥一樣騰空來到座位,吃完了就飛走,別人常常無所察覺。這樣過了一年多,董奉辭別離去。杜燮哭著挽留也留不住,就問董奉要去什麼地方,要不要租買一條大船。董奉說:「我不要船,只要一具棺木就行了。」杜燮就准備了一具棺木。第二天中午董奉就死了,杜燮把他裝殮後埋葬了。七天後,有個從容昌來的人捎話給杜燮,說董奉感謝他,望他多多珍重。杜燮知道董奉未死,就到墓地打開棺材,見裡面只有一塊綢子。綢子的一面畫著個人形,另一面用硃砂畫了道符。後來董奉回到豫章廬山下住,有一個人得了熱病,快死了,用車拉著來見董奉,叩頭哀求董奉救命。董奉讓病人坐在一間屋子裡,用五層布單子蒙上他,讓他別動。病人說起初覺得一個什麼動物舔他身子的每一個地方,使他疼痛難忍。這個東西的舌頭好像有一尺多長,喘氣像牛一樣粗,不知是個什麼玩藝兒。過了很久那東西走了。董奉就把病人身上的布單揭下來給他洗澡,然後就讓他回家。董奉告訴病人不久就會好,注意不要受風。十幾天後,病人身上的皮全脫掉了,全身通紅十分疼痛,只有洗澡才能止痛。二十天後,病人身上長出新皮,病也好了,皮膚十分光滑,像凝結後的油脂。後來當地忽然大旱,縣令丁士彥和官員們議論說:「聽說董奉有道術,也許能降雨。」就親自帶了禮物拜見董奉,說了旱情。董奉說:「下雨還不容易嗎?」說著抬頭看看自己的屋子後說:「貧道的屋子都露天了,我擔心真來了雨我可怎麼辦。」縣令立刻明白了,就說:「先生只要能行雨,我保證馬上給你蓋新房子。」第二天,縣令自己帶著官員民工一百多人,運來了竹子木材,屋架很快立起來了。但和泥沒有水,打算到幾里外去運水。董奉說:「不必了,今晚將有大雨。」他們就沒去運水。到了晚上果然下起了大雨,水把高處低處的田地都灌平了,老百姓都高興壞了。董奉住在山裡不種田,天天給人治病也不取分文。得重病經他治好的,就讓患者栽五棵杏樹,病輕的治好後栽一棵,這樣過了幾年就栽了十萬多 晷 樹,成了一大片杏林。他就讓山中的鳥獸都在杏林中嬉戲,樹下不生雜草,像是專門把草鋤盡了一樣。杏子熟後,他就在杏林里用草蓋了一間倉房,並告訴人們,想要買杏的不用告訴他,只要拿一 糧食倒進倉房,就可以裝一罐杏子走。曾經有個人拿了很少的糧食,卻裝了很多的杏,這時杏林里的一群老虎突然吼叫著追了出來,那人聽得捧著裝杏的罐子急忙往回跑,由於驚惶逃命,一路上罐里的杏子掉出去不少。到家一看,剩下的杏正好和送去的糧食一樣多。有時有人來偷杏,老虎就一直追到偷杏人的家中把他咬死,死者家的人知道是因為偷了杏,就趕快把杏拿來還給董奉,並磕頭認罪,董奉就讓死者復活。董奉每年把賣杏得來的糧食全部救濟了貧困的人和在外趕路缺少路費的人,一年能散發出去兩萬斛糧食。縣令有個女兒被鬼纏住,醫治無效,就投奔董奉求治,並說如果治好了就把女兒許給董奉為妻。董奉答應了
,就施起法術,召來了一條幾丈長的白鱷魚,鱷魚自己在地上一直爬到縣令家門口,董
奉就讓隨從的人把鱷魚殺死,縣令女兒的病就好了。董奉就娶了縣令的女兒,但很久沒
有兒女。董奉經常外出,妻子一人在家很孤單,就收養了一個女孩。女孩長到十幾歲後
,有一天董奉騰空升入雲中成仙而去了。他的妻子和養女仍然住在家裡,靠賣杏維持生
活,有敢欺騙她們母女的,老虎仍然追咬。董奉在人間三百多年才仙去,容貌仍像三十
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