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誰發明擂茶

誰發明擂茶

發布時間:2021-09-19 00:30:00

① 請問這種植物叫什名誰,聞起來很香,我們客家擂茶里經常加有,這樣出來的擂茶額外香濃。客家話叫:薄荷

你好,這個是唇形科植物羅勒,別名金不換,學名Ocimum basilicum
一種矮小、幼嫩的唇形科香草植物。原生於亞洲熱帶區。它的高度在20-60厘米之間。它的葉是對生、淡綠色和長有細毛,約1.5厘米長和1-3厘米寬。它帶有的強大、刺激、香的氣味,味道像茴香~~

② 誰可以告訴我揭西擂茶需要的菜有什麼

擂茶,顧名思義就是用茶葉擂碎泡製的茶。用一把茶葉,適量芝麻,(也可以加幾片甘草等)放進擂茶缽,通過擂茶棒在缽內的不停轉動,把茶葉、芝麻等擂成末,中間過程需加水和花生。用擂茶棒沿缽內壁順溝紋走向有規律旋磨,將茶葉等研成碎泥,直到缽內留下的糊狀 「茶泥」。再沖入沸水,適當攪拌即可,現在也有些人圖省事,採用粉碎機粉碎茶葉和花生等,但卻會少了用擂茶缽和擂茶棒擂出的那股天然香味,所以大多還是採用傳統的擂茶方法。
擂茶的配菜是小白菜、長豆角、韭菜、生菜、蔥、蒜和蘿卜干、河蝦、花生等。蔬菜分別切碎炒熟,蝦豆類則要爆香,然後分別裝盤,擺在桌上,各人吃時可根據自己的喜好取用,這種方式一如自助餐擂茶有兩種吃法,一是就吃擂茶加點點心之類的;還有就是吃擂茶和飯。在我家鄉每逢年初七就要煮七樣菜茶,何為叫七樣菜茶呢?就是有七種配菜,據說有著久遠的歷史,相傳早在客家人的祖先還在中原居住的時候,就已經有這種習慣了。

③ 茶的歷史

我國是茶樹的原產地,茶樹最早出現於我國西南部的雲貴高原、西雙版納地區。但是有部分學者認為茶樹的原產地在印度,理由是印度有野生茶樹,而中國沒有。但他們不知中國在公元前200年左右的《爾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樹,而且還有「茶樹王」。
《神農本草經》是我國的第一部葯學專著,自戰國時代寫起,成書於西漢年間。這部書以傳說的形式,搜集自遠古以來,勞動人民長期積累的葯物知識,其中有這樣的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親而解之」。據考證:這里的荼是指古代的茶,大意是說,遠在上古時代,傳說中的神農氏、親口嘗過百草,以便從中發現有利於人類生存的植物,竟然一天之內多次中毒。但由於服用茶葉而得救。這雖然是傳說,帶有明顯的誇張成份,但也可從中得知,人類利用茶葉,可能是從葯用開始的。 據考察,「茶」字最早出現在《百聲大師碑》和《懷暉碑》中,時間大約在唐朝中期,公元806年到公元820年前後,在此之前,「茶」是用多義字「荼」表示的。

「茶」字的基本意義是「苦菜」,上古時期人們對茶還缺乏認識,僅僅根據它的味道,把它歸於苦菜一類,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當人們認識到它與一般苦菜的區別及其特殊功能時,單獨表示它的新字也就產生了。
茶與糧食,佔有同等重要的位置。可是,「由於氣候等原因,當地並不產茶,官府為了增強控制少數民族的力量,對茶葉的供給採取限量,直接分配的辦法,以求達到「以茶治邊」的目的。與此同時,官府不僅控制茶葉的供應,俞且,以少量的茶,交換多數的戰馬,給兄弟民族帶來沉重的負擔,這就是歷史上的「茶馬互市」。

茶葉作為一種飲料,從唐朝開始,流傳到我國西北各個少數民族地區,成為當地人民生活的必需品,「一日無茶則滯,三日無茶則病」。
茶葉從發明到利用,經歷了一段漫長的歷史,它之所以深受人們的歡迎,除了可作為飲料被人們飲用外,還因為它對人體能起到一定的保健和治療的作用。三國時代,諸葛亮帶兵南征北戰。一次,兵至雲南勵海,士兵因水土不服,多害眼病,諸諸亮命令士兵採茶煮水喝,不久,把眼病治好了。直到現在,當地人民還把茶樹稱作「孔明樹」,把諸葛亮尊為「茶祖」。 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然而,中國在茶業上對人類的貢獻,主要在於最早發現了茶這種植物,最先利用了茶這種植物,並把它發展形成為我國和東方乃 至整個世界的一種燦爛獨特的茶文化。如我國史籍所載,在未知飲茶前,「古人夏則飲水,冬則飲湯」,恆以溫湯生水解渴。以茶為飲則改變了人們喝生水的陋習,較大地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水平。至於茶在歐美一帶,被認為「無疑是東方賜予西方的最好禮物」, 「歐洲若無茶與咖啡之傳入,飲酒必定更加無度」, 「茶給人類的好處無法估計」,「我確信茶是人類的救主之一」,「是偉大的慰藉品」等等。世界各國飲茶及茶的生產和貿易,除朝鮮、日本以及中亞、西亞一帶是唐朝前後就從中國傳入者外,其他多是16世紀以後,特別是近200年以來才傳入發展起來的

④ 擂茶的來源

客家擂茶的來源
土家族住在川.黔.湘、鄂四省交界處,一直有喝擂茶的習慣。擂茶又名「三生湯」,我們在前面介紹宋代的茶館時提到它,當時汴京的茶肆在冬季兼賣擂茶。據傳,它是東漢大將馬援征五溪蠻時發明的。土家族則稱擂茶偉「三生湯」,有兩個出典。一是因為它是用生茶葉、生薑、生米加水研搗烹煮而成,主要原料是三種,所以叫「三生湯」。還有一種說法稱「三生湯」的得名和三國時蜀國的張飛(而不是東漢的馬援)有關,說張飛有次率士卒過武陵壺頭山(今湖南省常德境內),因瘴氣太盛,許多士卒都生了病。當地一位民間老醫生獻秘方擂茶給眾人喝,很快大家病都好了。張飛說,真是三生有幸。擂茶因此叫「三生湯」。明代朱權著《瞿仙神隱》,具體記載了擂茶的製法:先將芽茶用湯浸軟,加熟芝麻擂細,再加川椒末、鹽酥油餅,入鍋煎熟,再加栗子片、松子仁、胡桃仁,和水煮,即成擂茶,比現在的做法要復雜些。相傳明代劉基寫的《多能鄙事》一書,也有類似的記載都比現在的做法復雜。喝擂茶有清火明目、去濕發汗、合胃止熱的多種好處,因此,它成為土家人世代相傳的一種習俗。一天不喝,全身不爽。良宵佳日,擂茶是佳品;招待親友,又是「點心」,兼有「以茶代酒」和「以茶代點」的雙重含義。
--------摘自《中國古代生活叢書•中國古代的飲茶和茶館•古代茶俗與茶藝之少數民族的茶俗》由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於1995年出版

我們的擂茶,到底是客家人自己的特產,還是源於土家族,抑或是二者的結合,看來是會是個不解之謎?
擂茶的由來
.
擂茶為客家人招待貴賓的一種茶點,擂既研磨之意,以陶制擂碗將茶葉.芝麻.花生.等多種原料研磨成粉,加入冷熱開水沖泡調勻後飲用.擂茶能充飢解渴,也能當保健飲料飲用.
擂茶工具
一,擂缽:以陶土拉胚製成.
二,擂捧:以芭樂,油茶樹干為主要取材,選大小適中,長約 40 cm 鋸切後陰乾,再去皮即可使用
擂茶的材料
(一) 傳統式材料:綠茶 (生),芝麻 (生),花生 (炒熟)
(一) 傳統式材料:綠茶 (生),芝麻 (生),花生 (炒熟)
(二) 改良式材料:綠茶 (生),芝麻 (生),花生 (生,熟皆可,亦可不用),松子仁 (生),葵花子仁 (生),南瓜子仁 (生) 以上材料比率:茶葉3,芝麻3,其餘材料1
(三) 主原料米仔:米經過浸,蒸,曬,炒過程,變成易貯存,可速食的米仔. (二) 改良式材料:綠茶 (生),芝麻 (生),花生 (生,熟皆可,亦可不用),松子仁 (生),葵花子仁 (生),南瓜子仁 (生) 以上材料比率:茶葉3,芝麻3,其餘材料1
(三) 主原料米仔:米經過浸,蒸,曬,炒過程,變成易貯存,可速食的米仔.(一) 傳統式材料:綠茶 (生),芝麻 (生),花生 (炒熟)
(二) 改良式材料:綠茶 (生),芝麻 (生),花生 (生,熟皆可,亦可不用),松子仁 (生),葵花子仁 (生),南瓜子仁 (生) 以上材料比率:茶葉3,芝麻3,其餘材料1
(三) 主原料米仔:米經過浸,蒸,曬,炒過程,變成易貯存,可速食的米仔.
擂茶的製作
(一) 傳統作法:將傳統材料放入特製的擂缽中,用擂棍慢慢擂成末,中間過程並不斷加開水,使材料娭成漿狀,極為費工費時,有食用擂茶的家庭,連小孩都加入擂茶行列.
(二) 現代作法:1. 茶葉,芝麻以乾果機打碎備用.
2. 其餘材料可混合打碎,最後再加入松子仁一起打碎用.
3. 以上材料放進擂缽加入適當開水,用擂擂勻,並加入香菜或九層塔及適量的鹽.
4. 沖入沸開水即可與米仔共同食用.
擂茶的吃法
(一) 茶點用:可配合米仔,米粿,糕餅一起食用,別有風味.
(二) 正餐用:傳統是加『米仔』共食,用米飯亦可.當正餐時可炒一些萵苣,椰菜等綠色蔬菜,豆乾,花生,蘿卜乾,四季豆至蝦仁等都可當配菜.
擂茶養生功效
客家擂茶由來以已久,據指導老師葉老師的母親口述,( 葉彭效女士,民國三十七年自廣東陸豐縣來台 ) ,在大陸客家地區,擂茶是極為普遍的傳統飲食,每天早午約十點,三點,客家人都會吃一次擂茶,尤其老人家最嗜此物,而一般家庭若有客人來訪而沒有請吃擂茶的,會被恥笑待客不周.而過去許多客家民來台都帶著擂缽,擂棍,可見從前吃擂茶風氣之盛.
吃擂茶成習的老人大多很長壽,活到八,九十歲以上,這是因為他們將綠茶研成末,富含維他命 C,又將花生,芝麻等高營養單位的乾果研末並食,容易吸收,就現代觀點而言是相當健康,有機的飲食. 北埔農會推廣擂茶,用意在推廣多食用綠茶,米食及客家傳統飲食.

⑤ 海豐擂茶的擂茶

飲罷擂茶,好客的黃伯又熱情地說:「請再稍坐。我這里還有一道茶的品種呢!」於是,他搬出電動粉碎機,又開始了新一輪的操作。
原來,海豐人有時還習慣在擂茶里再添加一些剁碎的菠菜、白菜、芹菜、生菜、青蒜、荷蘭豆、香菇、粉絲、蝦米、瘦豬肉、香腸、魷魚等富有營養的東西,用骨頭湯或雞湯煨之,上面再撒以炒米、花生、胡椒等,做成一種極好的「點心」———菜茶。這「茶」吃起來又香、又甜、又滑,還帶有些許辣味兒,讓人常常會難免誇張地喊:「哇噻!我真是連舌頭都要吞下去了。」
據說菜茶在海豐城鄉很是普遍,每逢農歷正月十三那天,這里都會處處張燈結綵,被五顏六色的燈光裝點成燈的海洋。屆時,你就能聽到家家戶戶擂茶聲四起,人們扶老攜幼,成群結隊,挨家逐戶地競品菜茶。每每飲完後,還要直言無忌地評是道非,看哪家推出了新花樣,誰人的佐料更可口……而這時候,以賢惠著稱的當地家庭主婦常常會悄悄地坐在一旁,耐心靜聽人們品頭論足,好「總結經驗,以利再戰」。

⑥ 誰知道擂茶

擂茶是客家人的特製飲料,其製作與風味別具特色。「擂」茶的用具是擂持和擂缽。前者取一握粗的樟、楠、楓、茶等可食雜木,長短2-4尺不拘,上端刻環溝系繩懸掛,下端刨圓便於擂轉;後者乃內壁布滿輻射狀溝紋而形成細牙的特製陶盆,有大有小,呈倒圓台狀。擂茶的基本原料是茶葉、米、芝麻、黃豆、花生、鹽及桔皮,有時也加些青草葯。茶葉其實不全是茶葉,可充當茶葉的品種很多,除採用老茶樹葉外,更多的是採摘許多野生植物的嫩葉,如山梨葉、大青葉、中葯稱淮山的雪薯葉等等,不下十餘種。經洗凈、燜煮、發酵、曬乾等工序而大量制備,常年取用。加用葯草則隨季節氣候不同而有所變換,如春夏溫熱,常用艾葉、薄荷、細葉金錢、斑筍菜等鮮草;秋季風燥,多選金盞菊或白菊花;冬天寒冷,可用竹葉椒或肉桂。原料備好,同置缽中。一般是坐姿操作,左手協助或僅用雙腿夾住擂缽,右手或雙手緊握擂持,以其圓端沿擂缽內壁成圓周頻頻擂轉,直到原料擂成醬狀茶泥,沖入滾水,撒些碎蔥,便成為日常的飲料。相傳擂茶起源於中原人將青草葯擂爛沖服的「葯飲」,客家先民在流遷過程中,艱辛勞作,容易「上火」,為防止「六淫」致病,經常採集清熱解毒的青草葯制葯飲,江南可供採用的葯草很多,「茶」就是其中的一味。茶,古稱賈,《本草經集注》謂主好眠,兼有清熱、解暑、止渴、生津等多種功效,所以成了葯飲必不可少的用料。後又有人在葯飲中添加一些食物,便改良成了鄉土味極濃的家常食飲。勞動歸來,美美地享用一碗,甘醇的清流沁人心脾。如果用來淘飯,一股馨香,格外爽口。逢有普通客到,一勺笊飯,一把炒豆,攪入茶中,便可以招待。令人稱絕的是擂茶不排斥任何「饗料」,幾乎所有的食物都可加入,可葷可素,可粗可精。農家取材,極為方便。豆米花生、粉條乾果之類應先煮熟,連水沖入;菇筍香料和肉類應另行炒熟再加;芝麻米花則可直接撒入茶中。用勺攪勻,即成佳品。既可解渴,又可充飢,用以待客,經濟實惠。客家人熱情好客,吃擂茶往往見者有份,越吃人越多,客人吃了一碗又一碗,主人添滿這碗舀那碗,歡聲笑語,彼此間感情得以充分交流。

⑦ 茶有起源於哪~~來歷是怎樣的

發源
中國飲茶起源眾說紛紜:追溯中國人飲茶的起源,有的認為起源於上古神農氏,有的認為起於周,起於秦漢、三國的說法也都有,造成眾說紛紜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茶」字的正體字為「荼」。唐代茶經的作者陸羽,在文中將荼字減一畫而寫成「茶」,因此有人說茶起源於唐代。但實際上這只是文字的簡化,而且在漢代就已經有人用茶字了。陸羽只是把先人飲茶的歷史和文化進行總結,茶的歷史要早於唐代很多年。
蒙頂山是中國歷史上有文字記載人工種植茶葉最早的地方。從現存世界上關於茶葉最早記載的王褒《童約》和吳理真在蒙山種植茶樹的傳說,可以證明四川蒙頂山是茶樹種植和茶葉製造的起源地。
神農說
唐·陸羽《茶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與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最終都歸結於神農氏。而中國飲茶起源於神農的說法也因民間傳說而衍生出不同的觀點。有人認為茶是神農在野外以釜鍋煮水時,剛好有幾片葉子飄進鍋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黃,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腦,以神農過去嘗百草的經驗,判斷它是一種葯而發現的,這是有關中國飲茶起源最普遍的說法。另有說法則是從語音上加以附會,說是神農有個水晶肚子,由外觀可得見食物在胃腸中蠕動的情形,當他嘗茶時,發現茶在肚內到處流動,查來查去,把腸胃洗滌得乾乾凈凈,因此神農稱這種植物為「查」,再轉成「茶」字,而成為茶的起源。
西周說
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這一記載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紂時,巴國(今川北及漢中一帶)就已經以茶與其它珍貴產品納貢與周武王了。《華陽國志》中還記載,那時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園了。《華陽國志》是第一部以文字記載茶的典籍,因此歷史意義更大,也更為可靠。
秦漢說
西漢·王褒《僮約》:現存最早較可靠的茶學資料是在漢代,以王褒撰的僮約為主要依據。此文撰於漢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正月十五日,是在茶經之前,茶學史上最重要的文獻,其文內筆墨間說明了當時茶文化的發展狀況,內容如下:
舍中有客。提壺行酤。汲水作哺。滌杯整案。園中拔蒜。斫蘇切脯。築肉臛芋。膾魚炰 鰲。烹茶盡具。哺已蓋藏。舍後有樹。當裁作船。上至江州。下到煎主。為府椽求用錢。推紡惡敗。傻索綿亭。買席往來都洛。當為婦女求脂澤。販於小市。歸都擔枲。轉出旁蹉。牽牛販鵝。武陽買茶。楊氏池中擔荷。往來市聚。慎護奸偷。
「烹荼進具」,「武陽買荼」,經考該荼即今茶。由文中可知,茶已成為當時社會飲食的一環,且為待客以禮的珍稀之物,由此可知茶在當時社會地位的重要。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中,發現陪葬清冊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簡文和木刻文,經查證「□」
即「檟」的異體字,說明當時湖南已有飲茶習俗。

中國是最早發現和利用茶樹的國家,被稱為茶的祖國,文字記載表明,我們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經開始栽培和利用茶樹。然而,同任何物種的起源一樣,茶的起源和存在,必然是在人類發現茶樹和利用茶樹之前,直到相隔很久很久以後,才為人們發現和利用。人類的用茶經驗,也是經過代代相傳,從局部地區慢慢擴大開了,又隔了很久很久,才逐漸見諸文字記載。茶樹的起源問題,歷來爭論較多,隨著考證技術的發展和新發現,才逐漸達成共識,即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並確認中國西南地區,包括雲南、貴州、四川是茶樹原產地的中心。由於地質變遷及人為栽培,茶樹開始由此普及全國,並逐漸傳播至世界各地。
茶的傳播
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然而,中國在茶業上對人類的貢獻,主要在於最早發現並利用茶這種植物,並把它發展形成為我國和東方乃至整個世界的一種燦爛獨特的茶文化。中國茶業,最初興於巴蜀,其後向東部和南部逐次傳播開來,以致遍及全國。到了唐代,又傳至日本和朝鮮,16世紀後被西方引進。所以,茶的傳播史,分為國內及國外兩條線路。宋朝的茶區,基本上已與現代茶區范圍相符。明清以後,只是茶葉製法和各茶類興衰的演變問題了。2.茶在國外的傳播中國茶葉、茶樹、飲茶風俗及制茶技術,是隨著中外文化交流和商業貿易的開展而傳向全世界的。最早傳入日本、朝鮮,其後由南方海路傳至印尼、印度、斯里蘭卡等國家,16世紀至歐洲各國並進而傳到美洲大陸,又由北方傳入波斯、俄國。唐代中葉,中國茶籽被帶到日本種植,茶樹開始向世界傳播。據文獻記載,公元805年,日本高僧最澄,從天台山國清寺師滿回國時,帶去茶種,種植於日本近江。這是中國茶種向外傳播的最早記載。後又經日僧南浦昭明在徑山寺學得徑山茶宴、鬥茶等飲茶習俗,並帶回日本,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了日本自己的茶道。印度是紅碎茶生產和出口最多的國家,其茶種源於中國。印度雖也有野生茶樹,但是印度人不知種茶和飲茶,只有到了1780年,英國和荷蘭人才開始從中國輸入茶籽在印度種茶。現今,最有名的紅碎茶產地阿薩姆。即是1835年由中國引進茶種開始種茶的。中國專家曾前往指導種茶制茶方法,其中包括小種紅茶的生產技術。後發明了切茶機,紅碎茶才開始出現,成了全球性的大宗飲料。西方各國語言種「茶」一詞,大多源於當時海上貿易港口福建廈門及廣東方言中「茶」的讀音。可以說,中國給了世界茶的名字,茶的知識,茶的栽培加工技術,世界各國的茶葉,直接或間接,與我國茶葉有千絲萬縷的聯系。

⑧ 擂茶和抹茶有什麼區別

1、背景不同

①擂茶,又名三生湯,起於漢、盛於明清;

②抹茶(中國古時稱作末茶)起源於中國隋唐。

2、條件不同

①擂茶以大米、花生、芝麻、綠豆、食鹽、茶葉、山蒼子、生薑等為原料;

②抹茶用春天的茶葉的嫩葉進行製作。

3、做法不同

①擂茶用擂缽搗爛成糊狀,沖開水和勻,加上炒米,清香可口;

②抹茶用蒸汽殺青後,做成餅茶(團茶)保存,食用前放在火上再次烘焙乾燥,用天然石磨碾磨成粉末。

⑨ 擂茶做法,來歷 求答案!! 急!!!!!!

客家擂茶的來源
土家族住在川.黔.湘、鄂四省交界處,一直有喝擂茶的習慣。擂茶又名「三生湯」,我們在前面介紹宋代的茶館時提到它,當時汴京的茶肆在冬季兼賣擂茶。據傳,它是東漢大將馬援征五溪蠻時發明的。土家族則稱擂茶偉「三生湯」,有兩個出典。一是因為它是用生茶葉、生薑、生米加水研搗烹煮而成,主要原料是三種,所以叫「三生湯」。還有一種說法稱「三生湯」的得名和三國時蜀國的張飛(而不是東漢的馬援)有關,說張飛有次率士卒過武陵壺頭山(今湖南省常德境內),因瘴氣太盛,許多士卒都生了病。當地一位民間老醫生獻秘方擂茶給眾人喝,很快大家病都好了。張飛說,真是三生有幸。擂茶因此叫「三生湯」。明代朱權著《瞿仙神隱》,具體記載了擂茶的製法:先將芽茶用湯浸軟,加熟芝麻擂細,再加川椒末、鹽酥油餅,入鍋煎熟,再加栗子片、松子仁、胡桃仁,和水煮,即成擂茶,比現在的做法要復雜些。相傳明代劉基寫的《多能鄙事》一書,也有類似的記載都比現在的做法復雜。喝擂茶有清火明目、去濕發汗、合胃止熱的多種好處,因此,它成為土家人世代相傳的一種習俗。一天不喝,全身不爽。良宵佳日,擂茶是佳品;招待親友,又是「點心」,兼有「以茶代酒」和「以茶代點」的雙重含義。
--------摘自《中國古代生活叢書 中國古代的飲茶和茶館 古代茶俗與茶藝之少數民族的茶俗》由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於1995年出版

我們的擂茶,到底是客家人自己的特產,還是源於土家族,抑或是二者的結合,看來是會是個不解之謎?
擂茶的由來
.
擂茶為客家人招待貴賓的一種茶點,擂既研磨之意,以陶制擂碗將茶葉.芝麻.花生.等多種原料研磨成粉,加入冷熱開水沖泡調勻後飲用.擂茶能充飢解渴,也能當保健飲料飲用.
擂茶工具
一,擂缽:以陶土拉胚製成.
二,擂捧:以芭樂,油茶樹干為主要取材,選大小適中,長約 40 cm 鋸切後陰乾,再去皮即可使用
擂茶的材料
(一) 傳統式材料:綠茶 (生),芝麻 (生),花生 (炒熟)
(一) 傳統式材料:綠茶 (生),芝麻 (生),花生 (炒熟)
(二) 改良式材料:綠茶 (生),芝麻 (生),花生 (生,熟皆可,亦可不用),松子仁 (生),葵花子仁 (生),南瓜子仁 (生) 以上材料比率:茶葉3,芝麻3,其餘材料1
(三) 主原料米仔:米經過浸,蒸,曬,炒過程,變成易貯存,可速食的米仔. (二) 改良式材料:綠茶 (生),芝麻 (生),花生 (生,熟皆可,亦可不用),松子仁 (生),葵花子仁 (生),南瓜子仁 (生) 以上材料比率:茶葉3,芝麻3,其餘材料1
(三) 主原料米仔:米經過浸,蒸,曬,炒過程,變成易貯存,可速食的米仔.(一) 傳統式材料:綠茶 (生),芝麻 (生),花生 (炒熟)
(二) 改良式材料:綠茶 (生),芝麻 (生),花生 (生,熟皆可,亦可不用),松子仁 (生),葵花子仁 (生),南瓜子仁 (生) 以上材料比率:茶葉3,芝麻3,其餘材料1
(三) 主原料米仔:米經過浸,蒸,曬,炒過程,變成易貯存,可速食的米仔.
擂茶的製作
(一) 傳統作法:將傳統材料放入特製的擂缽中,用擂棍慢慢擂成末,中間過程並不斷加開水,使材料娭成漿狀,極為費工費時,有食用擂茶的家庭,連小孩都加入擂茶行列.
(二) 現代作法:1. 茶葉,芝麻以乾果機打碎備用.
2. 其餘材料可混合打碎,最後再加入松子仁一起打碎用.
3. 以上材料放進擂缽加入適當開水,用擂擂勻,並加入香菜或九層塔及適量的鹽.
4. 沖入沸開水即可與米仔共同食用.
擂茶的吃法
(一) 茶點用:可配合米仔,米粿,糕餅一起食用,別有風味.
(二) 正餐用:傳統是加『米仔』共食,用米飯亦可.當正餐時可炒一些萵苣,椰菜等綠色蔬菜,豆乾,花生,蘿卜乾,四季豆至蝦仁等都可當配菜.
擂茶養生功效
客家擂茶由來以已久,據指導老師葉老師的母親口述,( 葉彭效女士,民國三十七年自廣東陸豐縣來台 ) ,在大陸客家地區,擂茶是極為普遍的傳統飲食,每天早午約十點,三點,客家人都會吃一次擂茶,尤其老人家最嗜此物,而一般家庭若有客人來訪而沒有請吃擂茶的,會被恥笑待客不周.而過去許多客家民來台都帶著擂缽,擂棍,可見從前吃擂茶風氣之盛.
吃擂茶成習的老人大多很長壽,活到八,九十歲以上,這是因為他們將綠茶研成末,富含維他命 C,又將花生,芝麻等高營養單位的乾果研末並食,容易吸收,就現代觀點而言是相當健康,有機的飲食. 北埔農會推廣擂茶,用意在推廣多食用綠茶,米食及客家傳統飲食.

⑩ 歷史上是誰最早發現茶葉的是什麼茶

說到中國是誰最早發現的茶,當然要提到我們的祖先神農氏,神農是上古時期三皇之一的炎帝,對中華名族的繁衍與生存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其中一條,便是嘗百草,中醫葯由此而生。在《帝王世紀》中也有記錄:「神農嘗味草木,宣葯療疾,救夭傷人命」。傳說在嘗百草的過程中,有一次神農誤食毒草,頭暈眼花之際背靠一顆小樹,小樹上掉下的葉子帶著清新提神的香味,神農便把葉子也吃了下去,頓時解了毒性,於是神農便又採摘了一些仔細辨識,發現此物有提神醒腦,清熱解毒的功效,也就有了最開始的茶。

閱讀全文

與誰發明擂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榮玉證書 瀏覽:382
凌文馬鞍山 瀏覽:34
石柱鎮工商局 瀏覽:854
鋼鐵發明國 瀏覽:118
創造與魔法怎麼賣人民幣 瀏覽:101
知識產權專題答案 瀏覽:760
高發明巫溪 瀏覽:755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督導工作方案 瀏覽: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