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湯若望和中國農歷發明了農歷嗎

湯若望和中國農歷發明了農歷嗎

發布時間:2021-09-18 23:09:10

㈠ 農歷誰發明

農歷是湯若望發明的。

中國現行農歷沿用自明末《時憲歷》脫胎的清朝《西洋新法歷書》,內是四百多年前的由容湯若望主導的歐洲耶穌會教士和中國第一批天主教徒合力編撰的。

現代農歷的基礎是來自明朝末年的《時憲歷》,之前明代通行的歷法為《大統歷》,實際上是將元代郭守敬的《授時歷》改個名字沿用,此歷法到明末,已經與實際氣象、天文有誤差,尤其對日月食推算的誤差更明顯。

(1)湯若望和中國農歷發明了農歷嗎擴展閱讀

農歷的優點:

1,農歷屬於陰陽合歷,是兼顧了太陽、月亮與地球關系的一種歷法。農歷是定歷,它具有天文年歷的特性,能很好地和各種天象對應。

如它的節氣嚴格對應太陽高度,歷日較嚴格地對應月相,閏月的不發生頻率和發生頻率對應地球近日點和遠日點,其它天象如日出日沒,晨昏蒙影,五星方位,日月食,潮汐等,就連歷月也大致對應太陽高度;

2,農歷歷月的天數只有29日和30日兩種,且由定朔日規定,人為因素較小,不易隨意改動;

3,歲首有較強的天文學意義,具有陰月陽年的天文學意義;

4,干支紀年和十二生肖紀年循環使用;由於它包含節氣十分利於四季劃分,由於它包含月相,所以也十分反映潮汐,日月食等天象和月亮對氣候的影響。

㈡ 中國的陰歷歷法是誰發明的

陰歷俗稱農歷、殷歷、古歷、舊歷,是指中國傳統上使用的夏歷。夏歷是中國古六歷之一,傳說是夏代創立的歷法,原歷法規則已軼失,現只從一些古籍上了解一些內容:採用冬至之月為子月作歷算一歲開始,歷法年則採用以建寅月開始,即寅正(後來叫做夏正),其大致是採用整數366天為一歲,用減差法和正閏余,來調整時差。
現在被稱為夏歷的中國傳統歷法,是辛亥革命使用西歷後,一些人以為中國傳統歷法行的是夏正,所以就叫夏歷。其實現在使用的這部傳統歷法,其基本規則是沿用漢代制定的漢歷(太初歷),所以應該叫漢歷。目前也稱為農歷、陰歷、古歷、舊歷等。屬於一種陰陽歷,平均歷月等於一個朔望月,這一點與陰歷原則相同,所以有陰歷的成分;另一方面設置閏月以使平均歷年為一個回歸年,並設置二十四節氣以反映季節(太陽直射點的周年運動)的變化特徵,所以又有陽歷的成分。至今幾乎全世界所有華人以及朝鮮半島和越南等國家,仍使用夏歷(漢歷)來推算傳統節日如春節、中秋節、端午節等節日。
夏歷與殷歷、周歷,秦歷不同,主要在於以哪個月為正(作為一年之始)。一年十二個月,分為子月、丑月、寅月、卯月、辰月、巳月、午月、未月、申月、酉月、戌月(注意:不是戍)、亥月。中氣冬至所在的月(仲冬之月)為子月,大寒所在的月(季冬之月)為丑月,雨水所在的月(孟春之月)為寅月余類推。夏歷以寅月為正月(與今漢歷(所謂農歷)正月相同)、殷歷以丑月(相當於今漢歷(所謂農歷)12月)為正月、周歷以子月(相當於今漢歷(所謂農歷)11月)為正月。秦歷以亥月為正月(相當於今漢歷(所謂農歷)10月)。比如說,夏歷的三月就是殷歷的四月、周歷的五月。從漢武帝開始至今,都採用夏正。這樣後人誤以為現在歷法是夏歷,其實只是用了夏正而已。
希望對您有幫助,望採納,您的採納將是我們回答的動力

㈢ 中國農歷的發明人是誰

中國最早的紀年法採用陰歷,到夏朝祖乙王統治時一個叫萬年的人在陰歷基礎上根據太陽的運行規律發明陰陽合歷的萬年歷。歷朝都採用這種紀年法,並不斷完善。

在西漢時編撰太初歷時陰陽合歷基本完善並加入天乾地支二十四節氣基本形成了現在的農歷。後世只是對其出現的誤差進行調整。

在採用公歷後是否廢止農歷的討論中,都以夏歷代代指農歷說明其對中國歷史傳承的重要性,其也成為農歷繼續使用的重要原因。因此可以認為夏朝的萬年是農歷的發明人,並且將農歷又被稱為萬年歷。但實際使用的農歷是在漢太初歷編撰出來後才初具雛形。

世界上紀年方式分兩類,陽歷與陰歷;

任何歷法中,為方便計數,年和月的長度均為日長的整數倍,分別稱為"歷年"和"歷月",並非嚴格天文意義上地球自轉一周的時間,且所有歷法中,均採用置閏(設置閏月或閏年)的方式來消除整數歷年、歷月與天文時間的誤差;

現代公歷所用的"日",每天長度相等,稱為「平太陽日」,即假定地球公轉軌道為一正圓形、地球自轉軸與公轉軌道平面相垂直時,地球相對太陽自轉一周所經歷的時間;

而一個完整的四季變化所需要的時間周期稱為回歸年,其長度等於365.2422平太陽日;月亮一個完整圓缺變化的周期稱為朔望月,長度等於29.5306平太陽日;

㈣ 中國農歷是誰創造

農歷又稱夏歷,相傳起源我國夏代。

其科學性、實用性都很強,因此流傳至今。農歷按照全年的自然日劃分為四季、二十四節氣和年節。

農歷的二十四節氣包括:春季的立春、雨水、驚蠻、春分、清明、穀雨;夏季的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秋季的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冬季的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此外,全年中的月份按照月相變化周期而設置。即大月30天,小月29天。農歷每月的初一稱為「朔」,每月的十五稱為「望」。在「朔」日,月球運行到太陽與地球之間,暗影對著地球,而與太陽同時出沒,於是人們看不到月亮。在「望」日,地球運行到了太陽與月球中間,太陽從西方落下,月亮從東方升起,因而能看到滿月。

由於農歷一年約為355日,與地球年相差約11日左右,所以每3年要置一閏月,每19年要置7個閏月。有閏月的年份也叫閏年,具體閏哪個月,則要視節氣情況靈活而定。

農歷既依據地球回歸年所用時間,又依據月相變化而指定,而且以身邊的氣象與物候條件、農事活動為參照,實用性強,因而成為四季分明,便於記憶的歷法。在我國,農歷歷法尤其適用於中原的廣大地區。

㈤ 中國的農歷是誰發明的

不是湯若望
中國目前仍在與格里歷(即公歷)並行使用的一種歷法,人們習稱專「陰歷」,但其實是陰陽歷的屬一種,即夏歷,並非真正的「陰歷」。
平年十二個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全年354天或355天(一年中哪個月大,哪個月小,年年不同)。由於每年的天數比太陽年約差十一天,所以在十九年裡設置七個閏月,有閏月的年份全年383天或384天。又根據太陽的位置,把一個太陽年分成二十四個節氣,以利於農業種植等活動。紀年用天乾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復始。這種歷法相傳創始於夏代,所以又稱為夏歷。也叫舊歷。
人們因為二十四節氣對於農業生產有重要意義,因而常把夏歷稱為「農歷」,但二十四節氣應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而決定,應該屬於太陽歷部分。因此把夏歷稱為農歷是不恰當的。

㈥ 農歷是湯若望創造的他是哪裡人

你在開玩笑吧?農歷的歷史可能只有古埃及的歷法能夠比擬,怎麼會在明清時期一個外國人制定?說實話,真的有點悲哀,不是針對你,而是針對整個中國人,我們是在是無顏面對列祖列宗的。今天的我們只知道洋而沒有中,是不是在久久之後,有黑頭發黃皮膚而沒有中國了!

㈦ 很多歷史的書上說中國的農歷是德國基督傳教士 湯若望編寫的!這是真的嗎因該是誰寫的

假的,農歷是農民根據勞作而創造的,其符合月相的變化

㈧ 湯若望發明了農歷嗎

不是,是改進了,1634年,湯若望協助徐光啟完成了卷帙浩繁的《崇禎歷書》,共計46種137卷。《崇禎歷書》的編撰完成,標志著中國天文學從此匯入世界天文學發展的潮流。1645年,他將《崇禎歷書》壓縮成《西洋新法歷書》103卷,進呈攝政王多爾袞。

清廷定名為《時憲歷》,冊面上印有「依西洋新法」五個字,頒行天下,從此成為每年編制歷書和各種天文推步的依據,直至現在也是中國編制農歷的基礎。湯若望被任命為欽天監監正,成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洋監正,開創了清廷任用耶穌會傳教士掌管欽天監的將近二百年之久的傳統。

(8)湯若望和中國農歷發明了農歷嗎擴展閱讀

明代,歷法年久失修、故經常出現舛謬,修歷迫在眉睫。1629年(崇禎二年)11月6日,歷局成立,歷局是個臨時的研究改歷的機構,其任務就是編纂一部《崇禎歷書》,實際就是編纂一部西方的數理天文學知識集成。歷局的成立意味著西方古典天文學系統傳入中國,中西天文學交流溝通的開始。

歷局在徐光啟主持下,經過十多年的辛勤工作,終於1634年12月完成了卷帙浩繁的《崇禎歷書》,共計46種一百三十七卷。內容分「五目」、「六次」。

㈨ 中國農歷記年方式,是誰發明的

農歷,又稱夏歷、陰歷、舊歷,是東亞傳統歷法之一。農歷屬於一種陰陽歷,平均歷月等於一個朔望月,但設置閏月以使平均歷年為一個回歸年,設置二十四節氣以反映季節(太陽直射點的周年運動)的變化特徵,所以又有陽歷的成分。至今幾乎全世界所有華人及朝鮮、韓國和越南及早期的日本等國家,仍使用農歷來推算傳統節日如春節、中秋節、端午節等節日。

中國的歷法與紀年採用陰陽干支三合歷;上古時期,根據不同的農業牧業生產情況需要,分別產生過太陽歷法和太陰歷法。農歷作為中國傳統歷法,最早源自何時無從考究,據出土的甲骨文和古代中國典籍多有記載,現時陰陽合一的歷法規則一般認為源自殷商時期。從黃帝紀年到清朝末期啟用西歷(格里歷),中國歷史上一共產生過102部歷法,這些歷法對中國文化與文明產生過重大影響,比如夏歷、商歷、周歷、西漢太初歷、隋皇極歷、唐大衍歷等,有的歷法雖然沒有正式使用過,但對養生、醫學、思想學術、天文、數學等有所作用,如西漢末期的三統歷和隋朝的皇極歷法等。

漢朝以前的古代中國歷法以366天為一歲,用「閏月」確定四時和確定歲的終始;已經有日、月、旬和時的時間單位,具備了陰陽歷的技術;觀察到了五大行星和日月的運動規律,用「閏月」「減差法」來調整時差;歷法實施成為重要大事,主要內容之一是「以閏月定四時成歲」和「正閏余」,即確定閏月位置和如何減去多餘出來的天數(不是加上缺少的天數),由此來確定年歲的終結和開始。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由於周朝王室衰落,諸侯各行其是,因此出現多軌制歷法,亦即各諸侯和各地部落還有自己的地方歷法;秦朝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以閏月定四時成歲」的歷法。

漢朝初期開始中國歷法出現了大轉折,全國統一歷法,歷法也成為了一門較為獨立的科學技術。漢武帝責成鄧平、唐都、落下閎等人編寫了《太初歷》,之後劉歆作《三統歷》,這兩歷的重要特點是年歲合一,一年的整數天數是365天,不再是之前歷法的366天。以「加差法」替代之前的「減差法」以調整時差,年歲周期起始相當固定,用數學計算就能確定閏月,用不著「考定星歷,建立五行」,至此,陰陽五行基本上退出了歷法。之後中國歷朝頒布的歷法,均與太初歷大同小異。

中華民國成立後,紀年採用西歷或民國紀年並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49年成立時,繼續使用西歷,以公元紀年;但中華民國歷仍以1912年為元年,目前尚在台灣、澎湖、金門、馬祖等實際控制區使用。

閱讀全文

與湯若望和中國農歷發明了農歷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榮玉證書 瀏覽:382
凌文馬鞍山 瀏覽:34
石柱鎮工商局 瀏覽:854
鋼鐵發明國 瀏覽:118
創造與魔法怎麼賣人民幣 瀏覽:101
知識產權專題答案 瀏覽:760
高發明巫溪 瀏覽:755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督導工作方案 瀏覽: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