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發明的面料

發明的面料

發布時間:2021-09-18 21:01:37

❶ 呢子面料的起源史

要把麻、絲、毛、棉等纖維原料加工成紡織品,首先必須紡成紗線。我們的祖先在新石器時代就開始用「紡專」進行紡紗,所謂紡專,是由陶質或石質製作的圓塊,直徑五厘米左右,厚一厘米,叫「專盤」,中間有一個孔,可插一根桿,叫「專桿」。紡紗時,先把要紡的麻或其他纖維捻一段纏在專桿上,然後垂下,一手提桿,一手轉動專盤,向左或向右旋轉,並不斷添加纖維,就可促使纖維牽伸和加拈。待紡到一定長度,就把已紡的紗纏繞到專桿上。然後重復再紡,一直到紡專上繞滿紗為止。這種紡紗方法是很原始的手工勞動,既吃力又緩慢,拈度也不均勻,產量和質量當然都很低。
古代通用的紡車按結構可分為手搖紡車和腳踏紡車兩種。手搖紡車驅動紡車的力來自於手,操作時,需一手搖動紡車,一手從事紡紗工作。從出土的漢代文物中來看手搖紡車早在漢代已非常普及。腳踏紡車是在手搖紡車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目前最早的圖像數據是江蘇省泗洪縣出土的東漢畫像石。腳踏紡車驅動紡車的力來自於腳,操作時,紡婦能夠用雙手進行紡紗操作,從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紡車自出現以來,一直都是最普及的紡紗機具,即使在近代,一些偏僻的地區仍然把它作為主要的紡紗工具。
經過長期的生產勞動,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一種手搖單錠紡車出現了,很快代替了紡專,成為紡織手工生產的重要工具。
漢代紡車,根據畫像石上所畫的形狀看,和明代《天工開物》上的紡車類似。這種紡車的結構雖然比較簡單,但紡車上已經使用繩輪傳動,從而紡紗功效已經比紡專提高大約二十倍。證明我國早在兩千年前就在工具機上使用繩輪傳動了。使用這種紡車,還可以加拈、並合比較均勻一致、不同粗細的絲或弦線。此外這種紡車,除了可以紡紗之外,還有一個重要作用,就是製成緯紗用的紆子。這是過去用紡專所不可以的,需要另外的工具搖紆。
在紡績麻、絲、棉等生產實踐過程中,為了提高質量和產量,我國勞動人民不斷在實踐中創造和創新。從而在手搖紡車的基礎上創造的腳踏紡車和水力紡車,又進一步把我國的紡紗技術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腳踏紡車是利用偏心輪在紡車製造上完成的一次改革。腳踏紡車的最早發明時間還有待查考,現在能見到的是公元四世紀我國東晉著名畫家顧愷之(約345—406)一幅畫上的腳踏三錠紡車。後來在元代皇慶二年(公元1313年),我國著名的農學家王禎在他所著的《農書》上也出現了三錠腳踏棉紡車和三錠、五錠腳踏麻紡車(如圖2),證明了腳踏紡車從東晉以後一直都在使用。
宋末元初,松江烏泥涇(今上海縣烏泥鎮)棉紡織革新家黃道婆(約1245—?),向黎族姐妹學習了棉紡織技術,並在紡織生產的實踐中,把用於紡麻的腳踏紡車改成三錠棉紡車,並且總結了一套紡紗技術。同時她還革新了軋棉和彈棉工具,紡紗產量得到大幅度提高。
在王禎的《農書》中,除了對手搖和腳踏紡車作了全面總結外,更介紹了另外兩種新的紡車,大紡車和水轉大紡車。大紡車,它不同於舊的紡車的特點是:紡紗的錠子更多,達到三十二枚,這樣它的生產力就顯著增加。其次,大紡車的傳動已經採用和現在的龍帶式傳動相仿的集體傳動了。可見古人已經認識到動力在工作效率中的中的作用。因此可以說是需要推動了設計的發展。
在植棉和棉紡織中,我國少數民族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就紡車來看,雲南和海南島的少數民族很早就積累了一套棉花的紡織加工技術,既使用大竹輪的紡車,一般直徑在六十一厘米,也採用小直徑的竹輪紡車,直徑三十到四十厘米,以適應棉纖維比絲麻短的紡紗需要。
現代的機器紡紗,除了最新的氣流紡外,它的機構形式還是離不開錠子和它的傳動。只是由於機械的動力大,錠子數目更多,速度更快罷了。把古代紡車和現代紡紗機相比,現代傳動錠子的滾筒就是紡車竹輪的替代,而所謂最新式的龍帶傳動,和大紡車的皮弦帶動更是同一個方式。它們的紡紗基本原理是一致的。
服裝,指的是衣服鞋包玩具飾品等的總稱,多指衣服。服裝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早期就已出現,古代人把身邊能找到的各種材料做成粗陋的「衣服」用以護身。人類最初的衣服是用獸皮製成的,包裹身體的最早「織物」用麻類纖維和草制等成。
在國家標准中對服裝的定義為,縫制,穿於人體起保護和裝飾作用產品,又稱衣服。
對現在社會來說,服裝已經是每個人裝飾自己,保護自己,能給自己和家人的必用品,不僅僅為穿,還是一個身份、一種生活態度、一個展示個人魅力的表現。

❷ 早在三宅一生一百年之前就發明並使用了褶皺面料是誰

你是服裝學院的吧?你們教科書上有啊。

❸ 作文我發明的布料

我發明的百變衣服像它的名字一樣會變來變去,什麼?不信?我就給你介紹一下吧!
它的樣子跟普通的衣服沒什麼兩樣,只有幾個顯眼的紐扣。白色的紐扣只要轉動,就會把臟東西輕輕彈開,旋轉的角度越大就會彈得越干凈。紅色的和藍色的紐扣是可以讓衣服內的溫度升高降低,往左邊轉動溫度就會?升高;往右邊轉動溫度就會降低。花花綠綠的紐扣會讓衣服的顏色變深變淺。棕色的紐扣能使一種布料變成另一種布料。這樣,我們就不用買太多的衣服了,衣櫃也省了。這種衣服好不好?

❹ 中國什麼朝代發明布料的為什麼不在布上寫子

中國紡織的起源相傳由嫘祖養蠶冶絲開始,考古則在舊石器時代山頂洞人的考古遺址上發現了骨針,1975年,浙江餘姚河姆渡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紡專、管狀骨針、打緯木刀和骨刀、繞線棒等紡織工具。這是距今六千多年前已有最早的原始織機的佐證,也是到目前為止所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原始織布工具。
西周則出現了原始的紡織機:紡車、轈車,漢朝時發明了提花機,宋朝宋應星編撰天工開物將紡織技術編入其中。中國最著名的紡織品莫過於絲綢。
古人也在布上寫字。叫帛書。

在戰國時期,有一種用帛作為書寫材料的書體--帛書,帛是白色的絲織品,漢代總稱絲織品為帛或繒,或合稱繒帛,所以帛書也叫繒書。中國目前現存最早的帛畫是20世紀30年代在長沙的楚墓中發現的。近些年又出土了大批的竹木簡。如1951年湖南長沙五理碑,1954年長沙仰天湖古墓,1954年長沙楊家灣古墓,1957年河南信陽台古墓,1975年湖北雲夢睡虎地秦墓,1980年四川青川郝家坪土墓,發掘了大量的戰國時代的竹木簡。另外還有1942年長沙楚墓出土帛書(1945年流入美國),又山西侯馬盟書等。無論是寫在竹木簡還是絲織品上的書體,都是戰國時代的手跡。這些簡與帛書墨跡,不僅是珍貴的文物,尤其對於研究書法史有著重要的史料價值。

❺ 誰發明的針織面料,在哪一年,由哪個設計師將針織面料搬上了歷史的舞台。

1589年英國人W.李發明了第一台編織襪片的針織機後,針織生產開始由手工逐漸向半機械化轉化。

❻ 中國服裝面料的演變歷史

1.從「手經指掛」到踞織機。

先秦的紡織已從「手經指掛」中解放出來。(《黃帝內經》和《淮南子》記載「手經指掛」是指把一根根紗線依次接在同一根上木棍上,另一端也依次接在另一根木棍上面。並把被兩根木棍綳緊的紗線綳勁,綳緊的縱向紗就成了經紗,一次橫線織入的紗就成了緯紗。當整個組成的經面被緯紗較之以後的織物也就編成善待甲骨文中的絲的形象文字,上下兩橫代表了兩根卷紗木棍,中間一橫是用來把經紗單、雙數分開來的大小木棍,即絞紗棒。周代,這個形象文字還演變成了「」就是「經」字的有 半邊,可見商周時期的織布不僅用絞紗棒分離了經紗單雙數,還採用了線棕裝置來提升經紗。織平紋織物是要有兩列線棕。紡織是通過線棕套環裝置分別把單、雙數的經沙聯系起來,把起或拉線棕,即形成織口,便於引入體紗。由於這種織機的操作者是坐在地上或竹榻上進行製造的,故人們稱他為:「踞織機」。

原始織機已經有了上下開啟織口、左右穿引緯紗、前後打緊緯密的三個方向的運動。它就是現代織布機的始祖——「踞織機」。

2.斜織機的出現

春秋戰國時期的織機有了較大改進和發展。江蘇泗洪曹庄出土的漢畫像石上刻著「慈母投杼圖」,圖上有斜織機的型制。《詩經:爾雅、大車》雲「小車大車杼、軸其空」朱熹《詩經傳》解釋說「杼,杼緯者也,軸邊經者也」杼即梭子,軸是主經線的軸。

這種斜織機已經有了一個機架,經面和水平的機座成五六十度的傾角。應用杠桿原理,用兩塊踏腳板分別帶動兩片線索,織工們用腳踏一長一短的兩塊踏板(桿),分別帶動綜線。當腳踏動提綜踏板的時候,被踏板牽動的繩索牽拉「馬頭」(提綜擺桿,前大後小,形似馬頭),前俯後仰,就使得綜線上下交替,把經紗分成上下兩層,形成一個三角形的織口。實行手腳並用,用雙腳代替了手提綜的繁重動作,這樣就能使左右手更迅速有效地用在引緯和打緯的工作上。從而提高織布的速度。這種織機後人俗稱「斜織機」這樣改進以後,織工坐與機上既可以坐著織造,又可以一目瞭然地看到開口後經面上的經線張力是否均勻,經線有無斷頭。更重要的是斜織機已經採用腳踏提綜的開口裝置。能用經紗到輥和織口。卷布導軸可以綳緊經紗,使經紗張力較為均勻,有利於得道平整的豐滿的布面,職工無需用雙腳抵住軸棍,既減輕了勞動強度,斜織機的生產率比原織機一般可以提高十倍以上,

後來,織機又不斷地得到改進。宋末元初,山西萬泉(今山西萬榮)人木匠出身的薛景石,在《梓人遺制》這部著作中,給我們留下了立機子、華機子、羅機子和布卧機子等織機的具體型制,並且標明了裝配尺寸,闡明了結構間的相互關系和作用原理。

薛景石從長期的織機修造中積累了豐富經驗,總結了各家之長,經過辛勤勞動,終於完成了這部織機製造圖文並茂的著作。他對織機中的「每一器必離析其體而縷數之」,就像今天工廠里設計機器一樣,既繪有零件圖,又有總體裝配圖,並且說明了每個零件的尺寸大小和安裝部位,正如序言中所說的,「分則各有其名,合則共成一器。」如羅機子是織造各種輕薄透明花羅織物的織機,在《梓人遺制》中繪製得相當清楚。羅機子身長七尺到八尺,橫槾外寬二尺四寸到二尺八寸。織羅紋的絞紗機構相當奇特,由於它的形狀似「老鴉翅」而得名。在織羅的時候,老鴉翅管理絞經,作上下運動和左右移動,用絞經和地經互相絞纏,按花紋圖案,有規律地在左右方和地經互相絞轉而形成椒眼孔的網紋。由於織布機上開口、投梭、打緯三個主要運動的進一步完善,織布的產量和質量大為提高。

紡車

要把麻、絲、毛、棉等纖維原料加工成紡織品,首先必須紡成紗線。我們的祖先在新石器時代就開始用「紡專」進行紡紗,所謂紡專,是由陶質或石質製作的圓塊,直徑五厘米左右,厚一厘米,叫「專盤」,中間有一個孔,可插一根桿,叫「專桿」。紡紗時,先把要紡的麻或其他纖維捻一段纏在專桿上,然後垂下,一手提桿,一手轉動專盤,向左或向右旋轉,並不斷添加纖維,就可促使纖維牽伸和加拈。待紡到一定長度,就把已紡的紗纏繞到專桿上。然後重復再紡,一直到紡專上繞滿紗為止。這種紡紗方法是很原始的手工勞動,既吃力又緩慢,拈度也不均勻,產量和質量當然都很低。

古代通用的紡車按結構可分為手搖紡車和腳踏紡車兩種。手搖紡車驅動紡車的力來自於手,操作時,需一手搖動紡車,一手從事紡紗工作。從出土的漢代文物中來看手搖紡車早在漢代已非常普及。腳踏紡車是在手搖紡車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目前最早的圖像數據是江蘇省泗洪縣出土的東漢畫像石。腳踏紡車驅動紡車的力來自於腳,操作時,紡婦能夠用雙手進行紡紗操作,從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紡車自出現以來,一直都是最普及的紡紗機具,即使在近代,一些偏僻的地區仍然把它作為主要的紡紗工具。

經過長期的生產勞動,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一種手搖單錠紡車出現了,很快代替了紡專,成為紡織手工生產的重要工具。

漢代紡車,根據畫像石上所畫的形狀看,和明代《天工開物》上的紡車類似。這種紡車的結構雖然比較簡單,但紡車上已經使用繩輪傳動,從而紡紗功效已經比紡專提高大約二十倍。證明我國早在兩千年前就在工具機上使用繩輪傳動了。使用這種紡車,還可以加拈、並合比較均勻一致、不同粗細的絲或弦線。此外這種紡車,除了可以紡紗之外,還有一個重要作用,就是製成緯紗用的紆子。這是過去用紡專所不可以的,需要另外的工具搖紆。

在紡績麻、絲、棉等生產實踐過程中,為了提高質量和產量,我國勞動人民不斷在實踐中創造和創新。從而在手搖紡車的基礎上創造的腳踏紡車和水力紡車,又進一步把我國的紡紗技術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腳踏紡車是利用偏心輪在紡車製造上完成的一次改革。腳踏紡車的最早發明時間還有待查考,現在能見到的是公元四世紀我國東晉著名畫家顧愷之(約345—406)一幅畫上的腳踏三錠紡車。後來在元代皇慶二年(公元1313年),我國著名的農學家王禎在他所著的《農書》上也出現了三錠腳踏棉紡車和三錠、五錠腳踏麻紡車(如圖2),證明了腳踏紡車從東晉以後一直都在使用。

宋末元初,松江烏泥涇(今上海縣烏泥鎮)棉紡織革新家黃道婆(約1245—?),向黎族姐妹學習了棉紡織技術,並在紡織生產的實踐中,把用於紡麻的腳踏紡車改成三錠棉紡車,並且總結了一套紡紗技術。同時她還革新了軋棉和彈棉工具,紡紗產量得到大幅度提高。

在王禎的《農書》中,除了對手搖和腳踏紡車作了全面總結外,更介紹了另外兩種新的紡車,大紡車和水轉大紡車。大紡車,它不同於舊的紡車的特點是:紡紗的錠子更多,達到三十二枚,這樣它的生產力就顯著增加。其次,大紡車的傳動已經採用和現在的龍帶式傳動相仿的集體傳動了。可見古人已經認識到動力在工作效率中的中的作用。因此可以說是需要推動了設計的發展。

在植棉和棉紡織中,我國少數民族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就紡車來看,雲南和海南島的少數民族很早就積累了一套棉花的紡織加工技術,既使用大竹輪的紡車,一般直徑在六十一厘米,也採用小直徑的竹輪紡車,直徑三十到四十厘米,以適應棉纖維比絲麻短的紡紗需要。

現代的機器紡紗,除了最新的氣流紡外,它的機構形式還是離不開錠子和它的傳動。只是由於機械的動力大,錠子數目更多,速度更快罷了。把古代紡車和現代紡紗機相比,現代傳動錠子的滾筒就是紡車竹輪的替代,而所謂最新式的龍帶傳動,和大紡車的皮弦帶動更是同一個方式。它們的紡紗基本原理是一致的。
摘自(紡織網) 從麻到棉紗是老百姓 貴族從棉到絲綢

❼ 布最早何時發明出來

最早使用的布是麻布,起源不可靠,但可以追溯到新時期晚期。最早的麻脫膠方法是自然漚漬法。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長江流域已用此法。商周時代又盛行於黃河流域。浙江錢山漾新石器時代遺址、河北蒿城、北京平谷商墓、陝西寶雞西周墓、江蘇六合東周墓和湖南長沙戰國楚墓出土的麻布,都可辨認出經過脫膠的痕跡。

古代麻紡有搓法和績法。原始的麻紡是由手搓開始的,以後才利用紡專紡紗。距今6900年的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出土了一段三股麻繩和一段兩股麻線,同時還出土了最原始的紡紗工具紡輪。大麻纖維短而弱,多用紡專加工成有統體拈度的麻紗。

近代四川溫江地區大麻紡紗仍沿用此法。薴麻纖維長而強,多用績法成紗。先用手指將脫膠後的纖維粘片分劈成細長的麻絲(縷),然後逐根拈接。由於麻絲上有膠質糊狀薄層加上接頭部位的拈合力就使得接頭牢固,從而將麻絲續接成細長的麻紗。這個過程稱為績麻。這種麻紗在古文獻里稱為麻縷或麻。

(7)發明的面料擴展閱讀:

中國古法染布中的「三纈」,即絞纈(扎染)、蠟纈(蠟染)、夾纈延續至今,用這三種方法染出的手工布至今仍深受人們的喜愛。

雲南絞纈

據史書記載,東漢時期大理地區就有了絞纈染布法,大理人稱其為疙瘩花布或疙瘩花。染色前需把布折疊捆紮,然後浸入色漿進行染色。由於色漿用板藍根等植物製成,因此對皮膚沒有任何傷害。

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周城村和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的大倉、廟街等地仍保留著這一傳統技藝。走在大理的大街小巷,到處可以看到色彩艷麗的各種扎染裝飾品,以及服裝、鞋帽等製品,給風景如畫的高原小城增添了幾分美麗的色彩。

貴州蠟纈

蠟纈始於漢代,盛於唐代。這種染布法需要先用液狀蠟將圖案繪制在布上,再經染色後除去蠟質而成。

蠟纈的防染劑是黃蠟(即蜂蠟),它是蜜蜂腹部蠟腺的分泌物,不溶於水,但加溫後可以融化。所用的染料是貴州盛產的藍草,把藍草葉放在坑裡發酵便成為藍靛,就可以用來染色了。

貴州少數民族地區保留了傳統的蠟纈工藝,而且成為少數民族婦女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裝飾品。黃平、重安江一帶和丹寨縣的苗族婦女,她們的衣服、傘套、枕巾等都是蠟染製成;安順、普定一帶的苗族婦女則把蠟染花紋裝飾在衣袖、衣襟等處,她們背孩子的蠟染背帶,還加染上紅、黃、綠等色,成為明快艷麗的多色蠟染。

蒼南夾纈

夾纈布的顏色和圖案是用雕版夾印出來的:將布固定在兩塊鏤空版之間,在鏤空處注入色漿,解開鏤空版後花紋就出現在布上了。

與扎染、蠟染相比,夾纈的工藝更加復雜,因此經歷唐朝短暫的繁榮後,到了宋代,這種印染工藝就逐漸消失了,直到人們在浙江蒼南再次發現這種被稱為「活化石」的染布方式。

蒼南宜山鎮八岱村盛產夾纈布。唐代宮廷用絲、絹、錦為主,蒼南夾纈雖不能與精美的唐代宮廷夾纈相比,但在印染工藝上仍保留傳統夾纈印染的特色。早年,浙南地區將夾纈布作為嫁女娶媳的必備品。蒼南的幾位夾纈傳承人都已年過半百,傳統的染布工藝正面臨失傳的危險。

❽ 布料是誰發明的求大神幫助

是螺祖 黃帝共有四個妃嬪:正妃為西陵氏女,名螺母,《史記·王帝本紀》中說:「黃帝娶於西陵之女,是為螺祖,為黃帝正妃」。螺祖發明了種桑養蠶和抽絲,織絲為綢,縫綢做衣,後人稱她為「先蠶娘娘」, 黃陵縣城有螺祖養蠶遺址。 《史記.五帝本經》載:「黃帝……娶於西陵氏之女,是為嫘祖。」嫘即是螺。《山海經.海內經》載:「黃帝妻雷祖。」《史記》索隱《帝王世紀》載:「黃帝元妃西陵氏女,曰雷祖。」「雷祖」即「螺祖」,古同音之轉。 王引之的《經義述聞》稱:蝸、螺在上古乃是一切水中甲介類的通稱。何新稱:「累」字古代還有一音讀luo(螺)。田螺,蛤蚌,古人稱作「仆累」,也稱作「媧」。螺、蝸音近義同。這樣女媧——嫦娥——女發——西王母——雷祖——螺祖也同樣演化為了同一性質的人或神。西王母、嫦娥的原型都是女媧或嫘祖女神的延展神,或是同一神的異名分化。 宜昌,遠古稱西陵,是西陵部落分布的中心地區。《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為嫘祖。」這位偉大中華民族始祖「黃帝」的正妃,相傳就生長在這片土地上。 嫘祖,又稱雷祖、累祖,民間謂之蠶母娘娘。作為黃帝元妃,是遠古神州大地的第一夫人。她與黃帝生有兩個兒子:一個叫玄囂,一個叫昌意。根據《大戴禮記》和《史記》的記載,夏、商、周三世帝王,春秋十二諸侯以及戰國七雄的祖先,均屆於黃帝與嫘祖的血系,跟他們一脈相承。因此,西陵之女螺祖這位與黃帝並列的「人文初祖」,不愧是中華民族的偉大母親。 嫘祖,聰慧勤勞,是中國教民養蠶繅絲的創始人。為解決人們的穿衣問題,促進人類社會的文明進化,作出了傑出的貢獻,被後世尊為「先蠶」,享譽海內外。據大韓民國《東亞日報》1993年5月12日題為「恢復停了85年的先蠶節」報道:1993年5月16日,慶祝漢城定都600周年的活動中.將恢復先蠶節,以祭祀中國的西陵氏。 螺祖,不僅教民養蠶繅絲,而且還輔佐黃帝,巡作九州,為開創中華基業,盡心盡力。終因積勞成疾而死,被葬於出巡的途中衡山岣嶁峰。 作為螺沮故鄉的宜昌人民,索有尊賢敬祖的優良傳統。早在宋代,即將西陵山列為峽州(即宜昌)八處古跡之首。明代又在此山興建西陵山廟。每逢農歷三月十五,相傳這天是嫘祖的生日,舉行廟會。祭祀螺祖,世代延續。直至1940年5月,嫘祖祠堂毀於戰亂時,才終止。為紀念這位,中華炎黃子孫的偉大母親,時下,我市又在西陵山廟舊址重建嫘祖廟。前期工程竣工後,將在這里舉行」94中華螺祖文化學術研討會」。屆時,全國有關專家、學者聚集炎黃子孫偉大母親的聖地,交流螺祖文化研究成果,讓炎黃文化發揚光大。

❾ 高科技服裝面料有哪些

高科技面料是指經過特殊加工過程處理後製成的面料,根據其功能主要分為以下幾種:

速乾麵料:速乾麵料擁有高吸水性之特點,可吸收多達本身重量9倍的水,但在擰干時,又可輕易排出近90%之水。已經廣泛用於戶外運動及健身等。

抗靜電面料,此類面料在加工過程中加入了導電纖維,面料具有導電性後就不易產生靜電和吸附灰塵,防塵服就是採用抗靜電面料製作的。

保溫面料,保溫面料能將太陽能轉化為熱能,從而提高了服裝的保溫性,低溫環境下的服裝應用極廣。

抗菌除臭面料,這類面料有很好的抗菌性能,在手術服以及護士服方面的應用較多。

防紫外線面料,在面料生產過程中加入了陶瓷粉末,使面料具有防紫外線的作用,一些運動服跟遮陽傘會用到這類面料。

紅外線功能纖維面料,具有優良的保健理療﹑排濕透氣和抑菌功能,它能吸收人體向外散發的熱量,吸收並發射回人體最需要的遠紅外線,促進血液循環並有保暖、抗菌、理療作用。主要製作成內衣﹑褲子﹑墊子等。

這么多種功能的面料,真讓人眼花繚亂。這些功能都很需要,那有沒有一種集這些功能為一體的面料呢?答案是有的。這就是日本科學家小室俊夫發明的白金光子纖維面料。神奇的白金光子纖維集以上功能為一身,吸汁速干、抗靜電、自發熱、抗菌、防紫外線、具有遠紅外線功能且是普通遠紅外線的7倍能量效果。僅僅是這些嗎?還不夠,白金光子纖維材料還獲得了日本SEK醫用材料認證,可作為醫用材料。在日本的醫學臨床報告中還體現了白金光子纖維材料能提高人體免疫力的功效。

白金光子纖維面料的特點:

v 抗菌不靠塗層,抗菌級別達到手術室醫用級別

v 光子能量強度大,為普通遠紅外纖維的7~8倍

v 促進人體新陳代謝,調節自律神經

v 不但可以做到提高人體免疫力,還能達到治療功效

v 通過直接作用細胞即可促進血液循環並預防血栓形成

v 由於能激活細胞功能,美容領域也有廣泛應用

v 輕薄透氣的紗衣防紫外線能力達97%

v 吸水性和速乾性是棉的2倍

v 功能原料均勻混入纖維中,耐水洗

中國的功能性保健服裝市場占整體服裝的不到0.1%,隨著老齡化的加快和經濟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們對提升免疫力的日益重視,功能性保健服裝市場將有非常廣泛的前景,必將迎來爆發式增長。

❿ 什麼是科技布面料_

1、科技布是一種新型的沙發面料,是獨家專利產品,最先是在歐美市場推出的,大受好評,被譽為」會呼吸的面料「。

2、這種面料最大的特色就是外觀和質感非常像真皮,具有真皮的紋理和色澤,但是卻又具有布藝般的透氣性。

3、這種面料一經推出就收到了環保主義者和動物保護者的喜愛,該種材被運用在沙發面料上被看做沙發面料的一大創新,由於它不是真皮,所以價位相對於真皮來說,要實惠得很多。

4、科技布沙發缺點:表層面料容易臟,不易打理,雖然都可以拆下來清洗,但顏色會發生變化,普遍洗過幾次之後就會出現很舊的感覺。



(10)發明的面料擴展閱讀:

科技布沙發清洗技巧:

1、每周至少吸塵一次,尤其注意要除去織物褶皺間的積塵。如沾有污漬,可用干凈抹布蘸水拭去,以免留下印跡,最好從污漬外圍抹起。

2、一般情況下,可將軟棉布用1∶10的皂片溶液或1∶20的高級洗發液浸濕,擰干水分後,輕輕擦拭污漬處,如污漬過重,可重復幾次,污漬就會消除。

3、如沙發上粘有口香糖等膠狀物,可用冰袋或冰水冷卻後,再拿細綢布輕輕擦拭去除。

4、布質沙發外罩如果是可拆洗的,尤其是棉麻材質的布料,洗滌方式宜採用乾洗方式,以防縮水變形,也不要漂白。

閱讀全文

與發明的面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榮玉證書 瀏覽:382
凌文馬鞍山 瀏覽:34
石柱鎮工商局 瀏覽:854
鋼鐵發明國 瀏覽:118
創造與魔法怎麼賣人民幣 瀏覽:101
知識產權專題答案 瀏覽:760
高發明巫溪 瀏覽:755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督導工作方案 瀏覽: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