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詞典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是1822年由清朝皇室編寫的第一本中國詞典~~
記得採納啊
② 中國語言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從原始社會開始就有粗劣的語言了。
起初,人們通過手勢、眼神等簡單的動作和聲音來互相傳遞信息,通過不斷的磨煉,促使了器官的進化,發出的聲音出現了高、低、粗、細的頻率變化,人類的原始語言產生了,這就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信息革命。
人類的語言在萌芽階段是紛繁復雜的,具有模糊、不穩定、隨意性等特點。同一種語言也會因部落的遷徙融合、圖騰崇拜的變化、時間地理的變遷而產生變種——方言。
最後真正發展成熟走向輝煌的還是在中華本土的漢字,它的基本發展軌跡是:模擬刻畫符號、原始象形文字(含早期甲骨文,距今8000年)、陶文、甲骨文、石籀文、鍾鼓文、金鼎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宋體。
近代以來,由於整個歷史格局的變化,美洲、非洲、澳洲或被佔領或被殖民使用了殖民者的語言——印歐語系,如西班牙語、葡萄牙語、英語、法語等。南亞、東南亞一帶原使用漢字的國家也紛紛引進了西方拉丁語系的殖民語言,以越南語為甚。
拉丁字母語言之所以今天分布如此之廣之眾,並不是它有多少優越之處,相反,是近代這場血與火的殖民史的歷史見證。
(2)詞何時發明擴展閱讀:
漢語語系:
從語言的系屬來看,中國56個民族使用的語言分別屬於五大語系:漢藏語系、阿爾泰語系、南島語系、南亞語系和印歐語系。漢藏語系分為漢語和藏緬、苗瑤、壯侗三個語族。
屬於藏緬語族的有藏、嘉戎、門巴、倉拉、珞巴、羌、普米、獨龍、景頗、彝、僳僳、哈尼、拉祜、白、納西、基諾、怒蘇、阿儂、柔若、土家、載瓦、阿昌等語言;屬於苗瑤語族的有苗、布努、勉、畲等語言。
屬於壯侗語族的有壯、布依、傣、侗、水、仫佬、毛南、拉珈、黎、仡佬等語言。阿爾泰語系分為蒙古、突厥、滿-通古斯三個語族。
屬於蒙古語族的有蒙古、達斡爾、東鄉、東部裕固、土、保安等語言;屬於突厥語族的有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烏孜別克、塔塔爾、撒拉、西部裕固、圖佤等語言;屬於滿-通古斯語族的有滿、錫伯、赫哲、鄂溫克、鄂倫春等語言。
屬於南島語系的是高山族諸語言,還有回族的回輝話。屬於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的有佤、德昂、布朗、克木等語言。屬於印歐語系的是屬斯拉夫語族的俄語和屬伊朗語族的塔吉克語。此外,朝鮮語和京語的系屬尚未確定。
③ 文字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甲骨文就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但是前段時間寧夏發現了比甲骨文還要早的文字
\在寧夏中衛大麥地發現的大量獨立岩畫群中,發現了比甲骨文還要早幾千年的我國最古老的圖畫文字。目前,該研究成果已經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文字專家劉景雲先生考證審定,並最終認為,大麥地岩畫中的發現有可能改寫中國的文字史。
寧夏衛寧北山地區大麥地岩畫帶遺存數量驚人的史前岩畫,其早期岩畫可以追溯到舊石器時代晚期,距今2萬年左右。經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岩畫專家的普查和研究,寧夏中衛大麥地有3172組8453個岩畫個體圖形,內容包括日月星辰、天地神靈、狩獵放牧和舞蹈祭祀等。岩畫專家採用麗石黃衣測年得出早期岩畫距今1.6萬年—1萬年之間,岩畫中的圖畫文字經近兩年的實地考察和大量的研究考證後,最終經上海古籍出版社甲骨文專家劉景雲考證審定。
大麥地岩畫區及其毗鄰地區,還遺存有石器時代的石器、陶片等。這說明,原始社會時期的大麥地,是古代人類居住、活動的聚集地區,是他們舉行祭祀儀式的朝拜聖地。研究表明,大麥地岩畫區內圖畫符號是我國原始文字,有許多象形與抽象符號已具備了古老文字的要素。其主要依據是:這些象形符號具有中國原始文字的基本象形形態,在大致同時期的陶文符號和後來的甲骨文中可以找到相近的形象;由兩個以上的象形符號組成的復合體,已基本具備了象形字、會意字、指事字等構成文字的要素。更為關鍵的是,這種象形符號在大麥地岩畫中絕非偶然和孤立,而是呈星狀分布。
據國際岩畫委員會委員、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岩畫研究中心研究員李祥石介紹,在大麥地岩畫個體圖形中,已經發現有1500多個圖畫文字,其中能識讀的圖畫文字只有一小部分,絕大部分還不能識讀。/
世界上:「楔形文字」這個名稱,是英國人取的,叫cuneiform,來源於拉丁語,是cuneus(楔子)和forma(形狀)兩個單詞構成的復合詞。這個名稱表達了古代美索不達米亞文字最本質的外在特徵,其實楔形文字同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文字一樣,經歷了從符號到文字的發展過程。
楔形文字是蘇美爾人的一大發明。蘇美爾文由圖畫文字最終演變成楔形文字,經歷了幾百年的時間,大約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才告完成。
考古發現已經證實,在古代美索不達米亞,最初的文字外觀形象並不像楔形,而只是一些平面圖畫。顯然,被後世稱為楔形文字的美索不達米亞古文字,正是起源於圖畫式象形文字。考古學家曾在烏魯克古城發現了刻有這種象形符號的泥版文書,經考證時間是公元前3200年左右。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記載。這種文字寫法簡單,表達直觀。有時復雜的意思和抽象的概念就用幾個符號結合在一起來表達,如把「眼」和「水」合起來就是「哭」,「鳥」和「卵」兩個符號合起來就表示「生」等。這種文字是象形的。假使要表示復雜的意義,就用兩個符號合在一起,例如「天」加「水」就是表示「下雨」;「眼」加「水」就是「哭」等。後來又發展可以用一個符號代表多種意義,例如「足」又可表示「行走」、「站立」等,這就是表意符號。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交往的增多,要表達的事物愈來愈復雜、抽象,原始的圖形越來越不適應人們的需要。於是,蘇美爾人對文字進行了改造。一方面是簡化圖形,往往用部分來代表整體;另一方面增加了符號的意義,比如「足」的符號除表示「足」外,還能表示「站立」、「行走」的意思,「犁」的符號除表示「犁」外,還可以表示「耕田」和「耕田的人」的意思。這樣,象形文字就發展成表意文字,即符號意義不直接由圖形表達而是由圖形引申出來。
大約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蘇美爾已發展為表詞音節文字,即用發音符號代替表意符號,同聲的詞往往合用一個字元,一個符號也可以表示一個聲音,例如「星」這個楔形字,在蘇美爾語里發「嗯」音,如果用來表示發音的話,就與原來的「星」這個詞的含義沒有關系了,只表示發音,這就是表音符號。這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因為從公元前3000年起,蘇美爾連年征戰,統治者為給自己歌功頌德,記述征戰過程的銘文逐漸增多,這時常常會碰到一些專有名詞,如攻佔的城市以及統治者的名字,為把它們區別開來,就開始使用發音符號,發音符號比表意符號又進了一步,一是符號的數目減少了,二是發音符號還可以表達圖形符號無法表達的介詞、副詞、小品詞及詞格、詞首、詞尾等文法和語法結構。這樣表達的語句的意思就更加確切。經過這些變化,蘇美爾的文字體系逐漸完備。蘇美爾人在簡化象形符號的過程中,開始逐漸用楔形符號代替象形符號,最終創立了楔形文字。
蘇美爾人的文字最早是寫在泥板上。在泥板上印刻,因此只適合書寫較短的、直線的筆畫。由於書寫時用蘆葦角或木棒角按壓,在按壓的地方印痕較寬、較深,抽出時留下的印痕則較細、較窄,這樣,這種文字元號的每一筆開始部分都較粗,而末尾部分都較細,就像木楔一樣,「楔形文字」的名稱就是這樣來的。楔形成為文字的標准字型後,以後在石塊上刻寫,也同樣刻成這種形狀。
最初楔形文字是從右到左自上而下直行書寫的,這種書寫方式的缺點是已寫好的字元往往被刻字的手抹掉,後來就把字形側轉90度,改成從左到右的橫行。
蘇美爾人發明楔形文字,是對世界文化的傑出貢獻。蘇美爾語的語言體系獨一無二,在字匯、文法及句法構造上自成一格,與後來屬閃米特語系的阿卡德語以及巴比倫語、亞述語有很大不同。但到底應該把它歸並到哪個語系,至今還沒有學者能夠解決。因此,蘇美爾語同蘇美爾人一樣,其歸屬至今仍是個謎。而且,蘇美爾語存在時間比較短暫,在巴比倫王漢謨拉比執政後便成了死語,不再通用。只有祭司們在舉行宗教儀式時使用,頗有些類似拉丁語。
公元前第三千紀末期,屬於閃米特語系的阿卡德語取代了蘇美爾語。阿卡德人在吸收以蘇美爾人的語言和文字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造和發展,建立了較為完善的楔形文字體系。後來的巴比倫語和亞述語,主要是在阿卡德語基礎上完善的。
楔形文字傳播的地區主要在西亞和西南亞。在巴比倫和亞述人統治時期,楔形文字有更大的發展,詞彙更加擴大和完備,書法也更加精緻、優美。隨著文化的傳播,兩河流域其他民族也採用了這種文字。公元前1500年左右,蘇美爾人發明的楔形文字已成為當時國家交往通用的文字體系,連埃及和兩河流域各國外交往來的書信或訂立條約時也都使用楔形文字。後來,伊朗高源的波斯人由於商業的發展,對美索不達米亞的楔形文字進行了改進,把它逐漸變成了先進的字母文字
④ 古詩詞是在什麼時候發明的
先秦時期的是兩言詩,四言詩,五言詩,七言詩,代表作是詩經和戰國後期的楚辭。兩漢的漢樂府詩,代表作是《古詩十九首》和《孔雀東南飛.魏晉時期以「三曹」父子和王粲等「建安七子」為中心組成鄴下文人集團,即後世稱道的「建安風骨」。還有「竹林七賢」。代表作有阮籍的82首《詠懷詩》,東晉末年陶淵明的山水田園詩,對唐代山水田園詩派有直接影響。南北朝時期,南方的代表詩人有謝靈運、鮑照等。南朝民歌清麗婉轉,代表作是《西洲曲》;北朝民歌粗獷剛健,代表作是《木蘭詩》。 唐代是中國詩歌史上的黃金時代,。「初唐四傑」,盛唐時期首先出現兩大詩歌流派:一是以王維、孟浩然等為代表的山水田園詩派,多摩山范水,抒寫閑情逸致,風格清新自然;二是以高適、岑參、王昌齡等為代表的邊塞詩派,多寫邊塞風光和軍旅生活,或慷慨悲壯,或雄奇瑰麗。接著李白、杜甫橫空出世,被稱為我國詩歌史上雄視古今的「雙子星座」。安史之亂後,進人中唐時期,經過短期的過渡,唐詩呈現第二次繁榮。以白居易、元稹為代表,倡導了一場新樂府運動。他們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創作了《新樂府》、《秦中吟》等針砭時弊的諷喻詩。白居易的《長恨歌》、《琵琶行》是古代長篇歌行名篇,以韓愈、孟郊為代表的韓孟詩派崇尚險怪,以散文手法作詩。此外各具藝術個性的詩人還有劉禹錫、柳宗元等。中晚唐之交出現的「詩鬼」李賀,其詩冷艷深幽,恢奇詭譎,富有浪漫主義色彩。晚唐之世,詩風趨於卑弱,感傷色彩較濃,惟杜牧、李商隱成就最高,有「小李杜」之譽。杜牧擅七絕,詠史懷古、抒情寫景,無不清新俊逸,風姿絕代。李商隱工七律,風格深情綿邈,綺麗婉曲,尤其是「無題」詩,更是意蘊雋永,興寄深微,沉博絕麗,獨擅勝場。
宋詩總體成就不如唐詩,宋初詩人楊億、錢惟演等學李商隱,號西昆體。王禹俘、梅堯臣、蘇舜欽等反對西昆體,反對只講聲律辭藻與缺乏社會內容的流弊,奠定了宋詩健康發展的基礎,歐陽修倡導詩文革新運動,恢復關注現實的傳統,北宋詩壇影響最大的是「蘇黃」。即蘇軾和蘇軾,南宋詩人的傑出代表是「中興四大詩人」(陸游、尤袤、楊萬里、范成大)。到宋末,有文天祥、汪元量。金代最傑出的詩人是元好問。
元代出現了散曲。前期代表作家是關漢卿、馬致遠,後期代表作家是張可久、喬吉。馬致遠的小令《天凈沙,秋思》、睢景臣的套曲《般涉調·哨遍·高祖還鄉》是代表作。
明初,高啟、劉基等人的詩歌較有社會現實內容,但接著興起以朝廷輔弼大臣為首的「台閣體」詩派,歌功頌德,空廓浮泛。明中葉以後,以李夢陽、何景明為首的「前七子」和以李攀龍、王世貞為首的「後七子」,先後發起復古運動,主張「文必秦漢,詩必盛唐」,但他們盲目尊古,一味模擬,受到有識者的批評。先有以歸有光為代表的「唐宋派」起而矯之,繼有以袁宏道為代表的「公安派」,主張「獨抒性靈,不拘格套」,極大地沖擊了前後七子的復古主張。稍後的「竟陵派」鍾惺、譚元春等人,主張與「公安派」相仿,但追求幽深孤峭的詩風。清初,遺民詩人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人的詩歌具有強烈的民族感情和愛國思想。錢謙益、吳偉業等在清初詩壇影響很大。王士禎提倡「神韻」說,成為當時詩壇領袖。清中葉以後,考據學風盛極一時,影響到詩壇,遠離現實、重視形式和以學問為詩之風大熾,唯鄭燮反映民情之作、袁枚直抒性情之作、黃景仁獨寫哀怨之作較有特色。道光、咸豐年間,內憂外患日益嚴重,龔自珍以詩為武器,揭露社會黑暗,抒發報國大志,成為近代詩歌史上開一代風氣的第一位大詩人,贏得了「三百年來第一流」的稱譽。
詞是配合燕樂演唱的新詩體,起源於民間,敦煌曲子詞是現存最早的民間詞。中唐之後文人填詞者漸多,張志和、韋應物、白居易、劉禹錫等在作詩之餘間或作詞。晚唐溫庭筠是文學史上第一個大力作詞的人,他確立了詞體規范,開花間詞風,被稱為「花間鼻祖」。五代時,西蜀和南唐成為詞的創作中心,第一部文人詞集《花間集》問世。西蜀韋庄名列花間,詞與溫庭筠齊名,並稱「溫韋」,以清麗疏朗見長。南唐馮延巳注重刻畫人物內心世界,抒寫個人生活感受,「開北宋一代風氣」(王國維語)。五代詞人中成就最高的是南唐後主李煜,他以詞寫自己的人生際遇和真實性情,寫故國之思和亡國之痛,不事雕飾,緣情而行,語言樸素自然而又流轉如珠,王國維評雲:「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土大夫之詞。」
詞在宋代發展到了鼎盛時期,成為一代文學的主要標志。宋初詞家如晏殊、歐陽修等,主要還是沿襲晚唐五代詞風,寫的多半是個人的離愁別緒。范仲淹詞中的某些詞作開始呈現境界開闊、格調蒼涼的風格,給宋初時期的詞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時期的柳永對宋詞進行了第一次革新,創制並寫作了大量的慢詞,以寫相思旅愁見長,多用鋪敘和白描的手法,語言俚俗,富於平民色彩,產生了「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的廣泛影響。詞至蘇軾而又一變,蘇軾打破詩詞界限,擴大了詞的題材,提高了詞的意境,豐富了詞的表現手法,開創了豪放詞派,使詞擺脫了音律的束縛而成為獨立的抒情詩體。北宋後期詞壇主流又復歸婉約,代表人物為秦觀、賀鑄、周邦彥。秦詞柔婉清麗,情辭兼勝,被奉為婉約派正宗,與黃庭堅並稱「秦七黃九」。賀詞筆調多變,剛柔相濟。詞至周邦彥再一變,體現了宋詞的深化與成熟。周邦彥精通音律,善作慢詞,以思力取勝,詞風典麗精工,對南宋格律派、風雅派詞人影響極大。南北宋之交出現我國古代最優秀的女詞人李清照,創言淺意深、本色當行的「易安體」。她善於煉字煉意,擅長白描,令慢均工。前期詞多寫閨情相思,清俊曠逸;後期詞抒身世之感、家國之思,蒼涼沉鬱。南宋初期詞人如張元干、張孝祥、朱敦儒等,多親歷靖康之變,故以詞為武器,抒發愛國情懷,上承蘇軾,下啟辛派。辛棄疾是南宋最偉大的愛國詞人,主承蘇軾但取徑更廣,使宋詞的思想境界和精神面貌達到了光輝的高度,在詞的藝術表現手法方面有了新的突破和發展。辛詞風格多樣,或壯懷激烈、豪氣逼人,或纏綿哀怨、清新活潑,尤能寓剛柔為一體。在辛棄疾的影響下,陳亮、劉過和稍後的劉克庄、劉辰翁等人形成了一個陣容強大的辛派愛國詞人群體。
在宋金對峙、政局相對穩定的南宋後期,出現了以姜夔、吳文英、史達祖、張炎、王沂孫等為代表的格律詞派。其中突出者要數姜夔、吳文英,他們同是宗法周邦彥,但姜詞清空騷雅,吳詞工緻密麗。
詞至元明走向衰落,在清代呈中興氣象。清初,陳維崧效法蘇、辛之豪放,開「陽羨詞派」;朱彝尊推崇姜、張之清空,開「浙西詞派」;納蘭性德善作小令,長於白描,以情取勝,風調酷似後主李煜。清中葉後,以張惠言、周濟為代表的「常州詞派」糾浙派之偏,論詞主比興寄託,重視詞的社會作用,其影響直達近代。
⑤ China一詞何時發明的
中國古代的一個城市,叫昌南,生產瓷器,音譯為:china
⑥ 「先生」一詞最早是幾時發明的
先生
先生一詞最早見於《禮記。士相見禮》註:「先生,致仕者也」,即離退幹部,他人在見他面時,稱其為先生。《孟子》註:「學士年長者,故謂之先生。」也就是說,到了戰國時候,先生的用法已經被擴大到有學問的長者,其後,這一用法一直沿用到清末,除了有學問的長者被稱為先生以外,先生最大量地被用在教私塾的老師的稱呼上,雖然,教書老師不一定道高德望,但相對於被教授的學童來講,還是學問與資格有餘。
先生這一稱呼的擴大躍遷,發生在辛亥革命時期,南方民軍定都南京後,民國臨時政府當局明令各地獨立政府的官吏,不得象清政府舊官吏那樣,被人尊稱「大人」、「老爺」,要作人民公僕,故宜以先生稱之,官吏們也應對普通人民尊稱先生。這是中國歷史上破天荒地打破等級觀念,引入西方民主、平等概念稱謂的開始。李劼人在《大波》里談到在四川獨立,成立軍政府伊始,原在總督府任職,現轉為民國政府吏員的黃瀾生要其轎夫不要再象昨天那樣稱他為「老爺」,要稱「先生」!轎夫的思想半天轉不過彎來,在和他的販夫走卒朋友一起討論這種時髦稱呼的時候說,你也先生,我也先生,當官的是先生,打更、要飯的也是先生,都在教書嗎?
然而其後,先生的稱呼並不是擴大化在每一男性公民身上的,至少在廣大農村地區,除了地主、教書老師被稱為先生以外,一個老實巴交的農民是很少被體面人尊為先生的。可是先生卻被泛濫到女性年長知識分子身上,比如,與魯迅對著斗的女師大校長楊蔭渝就被人尊稱為先生,當然,她本來就是教授,稱她為先生理所當然。孫文的遺孀宋慶齡,廖仲愷的遺孀何香凝都被人稱過先生。
⑦ 古詩詞是在什麼時候發明的
古詩詞應該是在唐代宋代什麼很遙遠的時代發明的。
⑧ 詞語是怎麼發明出來的
詞語是詞和語的合稱,包括單詞、片語及整個詞彙,文字組成語句文章的最小專組詞結構形式。
新詞典詞語屬豐富,信息量大。詞是由語素組成的最小的造句單位。詞語有2字、3字及4字的分類,但請注意,詞語不屬於成語一類。
⑨ 中國漢字何時發明
漢字,亦來稱中文字、中國字、國源字,是漢字文化圈廣泛使用的一種文字,屬於表意文字的詞素音節文字,為上古時代的華夏族人所發明創制並作改進,目前確切歷史可追溯至約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再到秦朝的小篆,發展至漢朝才被取名為「漢字」,至唐代楷化為今日所用的手寫字體標准——楷書。漢字是迄今為止連續使用時間最長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至今的文字,有學者認為漢字是維系中國南北長期處於統一狀態的關鍵元素之一,亦有學者將漢字列為中國第五大發明。中國歷代皆以漢字為主要官方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