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教育扼殺學生創造力

教育扼殺學生創造力

發布時間:2021-09-18 15:51:52

⑴ 學校是否總是扼殺學生的創造力呢我的結尾觀點是,在某種程度上,學校確實是扼殺了創造力,但學校也為學

學校如何扼殺學生的創造力
夏殷棕根據【美】肯·羅賓遜演講整理
這次會議有三個主題,其中之一就是人類創造力的偉大例證,從這些例證中我們意識到我們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完全不知道。我對教育特別感興趣,因為教育旨在將我們帶入我們無法掌握的未來。我們甚至無法預知這個世界五年後的樣子,這就是為何我們要讓孩子接受教育。我們都認同一個觀點,孩子的特別之處正是他們的創造力,現在的教育提倡的是一個有奉獻精神的老師,能發現一個天才的學生。但我認為所有的孩子都是偉大的天才,而我們卻無情地扼殺了他們的才能,所以我想談談教育和創造力。我認為創造力和文化知識在教育中占同樣的比重,所以這兩方面我們應同等對待。
最近我聽到一個很不錯的故事,我很願意講講這個故事,說的是一個小女孩正在上繪畫課,小女孩只有六歲,她坐在教室的後排,正在畫畫,而她的老師評價她幾乎從不注意聽講,而在繪畫課上她卻聽得很認真。老師繞有興趣地走過去,問她「你在畫什麼?」她說:「我畫的是上帝。」老師說:「可是沒人知道上帝長什麼樣。」這時小女孩說:「他們馬上就能知道上帝長什麼樣子了。」諸如此類的例子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孩子們願意冒險。對於未知的事物,他們願意去嘗試。即使嘗試的結果是錯誤的,他們也不懼怕。當然,我並不認為錯誤的嘗試等同於創新,但我們都知道,如果你不打算做錯誤的嘗試,你永遠不會創造出新的東西,如果你不想讓孩子做錯誤的嘗試,等他們長大了,多數孩子都會喪失創新的能力,那就會使他們也懼怕錯誤的嘗試。這種情況也存在於公司經營方面,我們不能容忍任何錯誤,這就使得現在的教育體系成為最不能容忍錯誤的領域。這樣做的後果就是我們的教育體制正在扼殺孩子們的創造力。畢加索曾說過:「孩子們是天才的藝術家。」問題是我們長大後能否繼續保有藝術靈感。我堅信:我們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喪失了創造力,甚至可以說,我們所受的教育讓我們喪失了創造力。
五年前,我從英國搬到了洛杉磯。但搬到美國後,有些事使我印象深刻。如果你周遊世界,你會發現每個國家的教育體制都存在著學科等級制度,沒有例外。排在最前面的學科是數學和語言,接下去是人文學科,藝術排在最後,世界上所有國家都如此。而且相同的還有,就是在藝術學科範圍內也有等級制。通常學校把美術課和音樂課看得較重要,然後是戲劇課和舞蹈課,沒有哪個國家的教育體系天天安排舞蹈課,但卻每天安排數學課,為什麼?為什麼不是每天安排舞蹈課呢?我認為舞蹈課很重要,我認為舞蹈課和數學課同樣重要,如果允許,孩子們會不停地跳舞,我們也一樣。我們都有體會,對嗎?事實上,隨著孩子年齡增長,我們開始教導他們別的東西,以前是教他們走和跑,而隨著他們長大,我們更關注的是他們的頭腦。而且略微偏重大腦的一側。
如果你以一個外國人的身份來參觀我們的教育體系,帶著這樣的問題:「公辦教育的目的是什麼?」那麼當你看到我們教育體系產業化的發展,我相信,你就會明白是誰在真正從中受益,是誰被教導著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是誰得了滿分,誰是第一名,關於公辦教育的目的,我想你會得出這樣的結論,世界上所有的公辦教育都以培養大學教授為目的。難道不是嗎?因為大學教授是象牙塔尖上的人,我也曾是一名大學教授,也是塔尖上的人。我傾慕大學教授的學識,但我們不應該用這樣一個頭銜作為衡量一個人成功與否的分水嶺,其實大學教授只是360行中的一行,只不過他們比較好求知。在我看來,大學教授有個特點,雖然不是共性,但很典型,他們只用腦子生活,而且偏重於大腦的一側。用書面語來說就是他們腦體分離。他們只是把身體當作大腦的載體而已,難道不是嗎?這個載體可以載著大腦去開會,然後在會議結束後再去迪廳蹦迪。在那你會看到,成年男女在不和樂拍地瘋狂搖擺,期待夜晚的結束好回家寫篇關於蹦迪的論文。
注重培養學術能力的觀點根植於我們的教育體系之中,形成這種狀況還有個原因,所有國家的教育體系在最初建立時,也就是在19世紀之前,那時教育還不是公共事業,那時建立教育體系,是為了滿足工業化發展的需要,所以有兩點基本的等級原則,第一點,對工作最實用的科目是最重要的科目,這樣就能輕易地避開孩子們喜歡的科目,從小就不讓他們觸碰。理由就是,不這樣學就找不到工作,對嗎?別玩音樂了,你成不了音樂家;別畫畫了,你成不了藝術家。這些溫和的忠告,鑄成現在的大錯,全世界都被捲入到工業革命的熱潮。第二點,學術能力已經成為衡量好學生的主要標准,這些標準是那些大學自己制訂的。只要你思考一下就會發現整個教育體系,不論哪個國家的公共教育都是一種按部就班的程序,最終目的是為了考入大學。造成的後果就是許多很有天才的有創造力的學生被鈍化了。因為這些學生發現他們的專長在學校,並不受重視甚至還受到蔑視。我認為我們不能再這樣扼殺孩子們的天才了。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計,今後30年,全世界畢業的學生將超過過去的總和,這就是人口增長造成的,人口增長關繫到我們談論的許多話題,包括技術和技術變革對生產力的影、人口統計學及人口爆炸。很快,文憑就不再有含金量了,是這樣吧?我上學那會兒,有文憑就有工作,那時候你沒有工作,是因為你不想找。但現在的狀況是,孩子們有文憑卻經常呆在家裡打電腦游戲,因為以前只要學士學位的工作崗位現在需要碩士學位,現在還沒畢業的孩子將來就得有個博士學位才好找工作,這就是學術學位的通貨膨脹。這是整個教育體系坍塌的前兆。
我們必須從根本上反思我們評價好學生的標准。培養人才有三個原則,第一,多樣化,我們認知世界的角度不同,有的從視覺角度,有的從聽覺角度,你的從美學角度,有的從抽象角度,有的從動態角度。
第二,好學生應該是充滿活力的,如果觀察一下人類的大腦組織,大腦發育具有關聯性。大腦不應被分成幾部分,其實我認為應該創造性地把大腦看作一整套工序——生產有價值的原創想法的工序——這種原創想法往往來自互動的思考方式,而不是呆板的常規模式。大腦本來就是由神經來連接左腦和右腦,這個連接部分叫胼胝體,女性大腦中的這個部分比男性的厚。我認為腦部特徵可能使女性更善於應對頭緒紛亂的事情,雖然關於這方面的研究有很多,但我對於這方面的了解其實來源於我的親身體驗。我妻子在家做飯時,總是打打電話,和孩子說說話,給天棚刷刷漆。而我做飯時就會關上廚房門,不讓孩子們進來打擾,不打電話,這時如果我妻子進來我會很生氣,我會這樣對我妻子說:「苔莉,我在煎雞蛋,請別打擾。」
培養好學生的第三個原則就是個性化。我目前在寫一本書,書名叫《頓悟》,素材來自一些訪談,訪談內容是關於怎樣發現自身的才能。對於這點我很感興趣。激發我寫這本書的原因是一次對話。我采訪了一位很優秀的女士,也許很多人沒聽說過這個人,她名叫吉莉安 ·林尼,你們知道這個人嗎?應該有人知道吧。她是個舞蹈編劇,所有人都知道她的作品,她編舞的作品有《貓》、《歌劇魅影》。她很有才華,我在英國看過由皇家芭蕾舞團演出的她的作品,你們也看過她的作品。有一次,我和吉莉安吃午飯,我問她:「吉莉安,你是怎樣成為舞蹈家的?」她回答說說起來很有意思,她上學的時候覺得自己完全沒有希望,她上學那會兒是1930年代。老師給她家長寫信說:我們認為吉莉安患有學習障礙症。她無法集中注意力,她老是坐不安生,用現在的話講,那意思就是她有多動症,你們也這么想吧?但那時候是1930年代,「多動症」這個詞還沒有出現。那個老師用詞不當,那個時候人們還不知道用「多動症」這個詞。於是,吉莉安去看病,她媽媽帶她去的,醫生讓她坐在椅子上,她把手壓在腿上,這樣過了20分鍾,她媽媽一直在向醫生講述,吉莉安在學校的表現:她在學校不安生,她總是晚交作業,等等。其實不過才是個8歲的孩子,醫生走過去坐到吉莉安的旁邊,對她說:「吉莉安,你媽媽跟我說了很多,現在我想和你媽媽單獨談談。你在這兒等一下,我們馬上就談完。」醫生和她媽媽出去了,但醫生在出去時把收音機打開了,收音機在醫生的辦公桌上,在他們走出房間後,醫生對她媽媽說:「我們就站在這兒觀察一下她。」他們離開房間後,吉莉安站起來,隨著音樂跳起舞來,她媽媽和醫生在門外看了幾分鍾,醫生對她媽媽說:「林尼太太,吉莉安沒病,她是個舞蹈天才。讓她去上舞蹈學校吧。」話說到這兒,我問吉莉安:「後來怎麼樣了?」她回答道:「我媽媽送我去了舞蹈學校,我無法形容那裡有多棒,那裡有多好,像我這樣的人,坐不住的人,我們必須在動態中才能思考。」他們跳芭蕾,跳踢踏舞,跳爵士舞,跳現代舞,後來她考入皇家芭蕾舞學校,成為芭蕾舞女主演,事業發展很成功,從皇家芭蕾舞學校畢業後,她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吉莉安·林尼舞蹈公司,遇到了勞埃德·韋伯,《貓》的編曲者,她負責擔任過一些非常成功的音樂劇的編舞,她給數以萬計的觀眾帶來了藝術的享受,她也是個億萬富翁。可是,有人也許曾認為她有多動症,命令她「冷靜。」
我相信對於未來,我們的唯一出路,是貫徹一種新的人性化生態的思想,也就是說我們應重新定義,人類能力的多樣化。我們的教育體系培養我們的方式,正如我們開采地球的方式,以功利為目的。但是這種方式對於未來將不再適用,我們必須重新思考那些最基本的准則,也就是我們教育孩子的准則。我們倡導的是人類的創造性思維,現在,我們必須運用這種思維方式小心地避開那些按部就班的規則,達到這個目的的唯一方法,就是運用創造力,最大限度地發揮創造力,而且用孩子們喜歡的方式培養他們。我們的任務是全方位地培養孩子,這樣他們才能面對未來的社會,順便說句,我們可能活不到未來那天,但孩子們會,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幫助他們能在未來有所作為。

⑵ 為什麼說學校扼殺創造力

中國中小學教育培養出了眾多做題高手,學生記住一些死答案,學生從學校畢業以後沒有學習慾望,厭倦學習,在學校里他們被扼殺了好奇心,與有些國家的學生比較缺乏創新與研究意識,中國教育需從家庭、學校、教材、社會、高考各方面進行深層次的變革,我們需要我們國家自己教育出來的愛因斯坦比爾蓋茨諾貝爾獎獲得者

⑶ 都說中國的教育會扼殺學生的創造性,這在心理學上有依據嗎

創造力就是基於已有知識和技能創造新價值的能力,除了需要知識,還需要創造的主觀積極性。我認為中國教育存在這些問題扼殺創造積極性:(1)中國傳統文化推崇「聽話」的孩子,家長以威權讓孩子遵命而不解釋為什麼,從來都反對孩子異想天開,從不肯定孩子的創新,口頭禪是:這是不成熟的想法;(2)應試教育下一切以分數為最高目標,灌輸標准答案世界觀——沒有質疑、沒有發散;(3)絕對順從教育尤以「政治」這門奇葩課程為甚,裡面經不起推敲的理論到處都是卻不容任何人質疑——用孩子實現政治目的,內幕很可怕不細說;(4)沒有、也不給孩子灌輸積極的人生觀——什麼是自我實現,什麼是幸福——總說好好讀書以後賺很多錢,總問分數多少收入多少而不問是否開心。畸形的價值觀,讓中國企業總喜歡耍小聰明佔小便宜而不是光明正大創造價值。完全同意——盡管不是故意的,但中國教育毀掉一代又一代,這不僅是學校教育,還有家庭教育。除了教育,還有諸如社會不公平、法制不健等問題都會毀滅創新。當然還是有很多學生長大後能發揮所長,但我見到更多是創造力被消磨干凈的年輕人。中國人的創新能力遠弱於發達國家,教育問題居首。
滿意請採納

⑷ 為什麼別對孩子創造力扼殺

在知識的培育上,我們的家長普遍對孩子灌輸太多。灌輸作為一種教育方式是有很大局限性的,不僅在對知識傳輸的有效性上,更主要的是對孩子的自信心有很大的束縛作用。 西方國家的幼兒園劃成活動區,允許四五歲的兒童自由走動,大聲唱歌,甚至還可以跟同伴搗亂。中美兩國教師對此作出了不同評價:中國老師說這些孩子有多動症,應當治療;美國老師說這些孩子的做法並不過分,從小得到個性自由的鍛煉。

我們的教育一方面對孩子保護過度,替代過多;另一方面又對孩子限制太死,忽略了對孩子個性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教育家喬治·戴克曾經就「貓和老太太有什麼相同點」分別問過中學生和幼兒園的小朋友。中學生說,都有生命,都會呼吸;而幼兒園的小朋友則說,都怕冷,都愛吃魚,都愛睡覺,睡覺時都愛打呼嚕,平時都愛自言自語。論文化知識水平,中學生比幼兒園小朋友高得多,為什麼答案卻遠不及後者精彩?這就是因為長期追求一個答案的教育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力。在我們的家庭教育中,千萬不要培養「五分+綿羊」的標准件,而要造就一代有責任感、有開拓精神、有創新意識、有交流合作能力和終生學習本領的一代。

我們的家長常常持有這樣一種態度:「你還小,懂什麼?讓我來教你,你照我說的去做。」這種態度的根據在於我們對孩子的知識、智力水平的錯誤評價。我們常常低估孩子自我觀察與學習的能力,因而經常為孩子出人意料的聰明舉動感到驚訝。但在我們的家長贊嘆自己的孩子聰明的同時,仍不能打破成見,以客觀的眼光去發現孩子的智慧,而是沉醉於自己的導師地位。

有時候,家長的懶惰與無知也會限制孩子的創造性。總的來講,我們不喜歡孩子有太多的問題,因為我們也不知道答案。我們喜歡做的是買一本大全,照書上讀,照書上做,一書定音,懶得費腦子去和孩子一步步地探索並找出問題的答案。對孩子的「十萬個為什麼」總是用一句「你怎麼有這么多問題,有什麼用?」駁回,一語蔽之,既掩蓋了自己不知道答案的窘境,又省去了沒完沒了進行解釋的麻煩。大多數家長都望子成龍心切,費許多周折送孩子上這個班那個學,以便開發智力,但在日常生活中卻毫不在意地駁回他們的觸角,而不是坦然地承認自己不知道答案,或表示要共同探討,或提供其他尋找答案的途徑。

如果讓孩子當總統,父母的職位最好是「顧問」,當孩子遇到難以決斷或不明白的問題時,父母只需在旁邊加以引導。但是,做一個「高級顧問」並不容易,父母首先必須了解孩子並視孩子為成人。

人與人交往時,可能會出現多種自我形態,孩子也是一樣。如果你將他當作孩子般看待,他的表現會是任性和依賴;如果你以朋友或成人般看待他,他便會用真誠與交心的態度與你交流。

如果家長希望孩子將來成為一個有能力、懂得自重的人,就必須讓孩子去克服困難,做自己能力范圍內的事。如讓他自己穿衣襪、自己收拾玩具等。有一些孩子什麼事都要別人幫忙,就是因為他們的父母替他做了他自己本來可以做的事。 要將孩子當作成年人看待。當他跌倒時,讓他自己爬起來;當他學講話時,不要替他找詞彙,要讓他自己說完自己的意思;當他上學時,讓他自己走,不要老是牽著他的手;當他懂得花錢時,給他零用錢,讓他自己安排購買日用品;當他選擇朋友時,讓他自己做出決定。除非有危險性,否則永遠不要替孩子做他自己能做的事,也不要干涉孩子正在做的事。他將會永遠感謝你允許他自己成長的。

每個人都希望被人看重、肯定和認同。一旦被別人委以重任,便會對自己增加信心,會盡最大的努力去完成任務。

同樣地,父母若把孩子當作成人看待,孩子便會很快地建立起獨立的性格,將潛能發揮至最大。

父母在委以重任之前,必須清楚地了解孩子的年齡、興趣、能力及是否可以勝任等因素,然後再分配給他適合的工作。

這些工作對父母而言,可能是非常簡單的,或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的。但孩子年紀尚小,能力和經驗自然比不上父母,加上是初次嘗試,可能會有過失或不完美的地方。 父母切記不要在孩子還未完成任務時,便迫不及待地搶去其工作,由自己用最快的速度把它完成。

要知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是要經歷一連串的冒險和對未來世界的挑戰的。在孩子的生活里,是沒有「失敗」二字的,所有的體驗都將是「經驗」。

那麼,做「顧問」的最好方法是「開會討論」,家庭會議是素質教育一直提倡的解決問題的途徑。

生活中的許多問題都可以通過討論來解決。父母從與孩子的談話中所得到的情況,可幫助父母決定下一步該怎麼辦。有時父母試圖用簡單的方法去糾正孩子的一個很明顯的錯誤思想,如果不能得到任何效果,是因為父母沒有給孩子思考、選擇的機會,只是簡單地要求孩子接受父母的意見,而孩子是不會與父母爭論的;如果父母同孩子的討論走入了歧途,孩子就不願再繼續討論下去,因為他們已經意識到父母認為他們的觀點不對,在做他們的工作,好讓他們承認錯誤,改換觀點。這時,父母可以先停止討論,把問題放到一邊,過一段時間再找機會談,一定要避免做硬性規定。教育箴言要將孩子當做成年人看待,當他跌倒時,讓他自己爬起來。

⑸ 傳統教育的哪些做法會扼殺學生的創造力

現在的學校教育,追求知識的灌輸而不是方法、能力的教育;
追求高分成績,而不是學生的真正理解;
為此,拚命追求考試的細節,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力、想像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

⑹ 學校是如何扼殺我們的創造力的

標准答案這事說了很多年,教育界人士也討論了很多年,但最後大多都是銷聲匿跡。那麼為什麼非要標准答案?為什麼不能一問多解呢?學校用標准答案,理由很簡單,加快授課速度。當然也不排除有老師為了立權威或者別的。但普遍來講,就是為了快點講完。你想想,一堂課每個問題都能整出一大堆答案,那這一篇課文要上多久?以前中英數課程比較多,都沒法非常細致的將所有課文講完,這期間還需要佔用其他課程來練習,整的常年都有體育老師的段子。現在的課程難度已經加大,初中英語曾經的人教版還從ABCD開始教,現在已經跟小學英語直接掛鉤了,也就是說小學你的英語一旦沒跟上,初中英語就基本完蛋了,不像我們曾經還有第二次機會。而素質教育也越來越重視其他課程,現在體育在小學加到了4節課,科學、綜合、音樂、美術、計算機等課程也必須要開課,每星期還有一節課外活動,一節心理健康。造成中英數現在能授課的時間縮短了許多。但教育部制定教材的人卻跟這群推行素質教育的人不是一波人。教材的難度卻與日俱增。想想也是,我們學了12年,一直到高中,大部分學科知識都還是100多年前的理論,慢慢來,哪會有這么多時間?所以,要是一個問題,七嘴八舌的一一解答,一個問題多個解釋,每個解釋你還要給學生講一遍,那一節課折騰多久?而教育局用標准答案的理由更簡單。

⑺ 現在的教育扼殺了孩子的創造力嗎>

現在的教育還是有多種的,各有利弊。
應試教育給部分孩子一個光明版的將來,但一定程度權上的確限制了孩子的創造力與學習興趣,並對另一部分更適合其他方面的孩子造成很大影響;素質教育能夠更全面地發掘孩子的潛能,包括創造力,但有時候卻讓孩子敗在高考這個門檻前。個人比較傾向於素質教育,在保證孩子的興趣的前提下,大部分孩子還是能通過自己的愛好發展出自己的空間。

⑻ 教育扼殺創造力

教育,教化培育,以現有的經驗、學識推敲於人,為其解釋各種現象、問題版或行為,其根本是以人權的一種相對成熟或理性的思維來認知對待,讓事物得以接近其最根本的存在,人在其中,慢慢的對一種事物由感官觸摸而到以認知理解的狀態,並形成一種相對完善或理性的自我意識思維...但同時,人有著自我意識上的思維,又有著其自我的感官維度,所以,任何教育性的意識思維都未必能夠絕對正確,而應該感性式的理解其思維的方向,只要他不偏差事物的內在;教育又是一種思維的傳授,而人因為其自身的意識形態,又有著另樣的思維走勢,所以,教育當以最客觀、最公正的意識思維教化於人,如此,人的思維才不至於過於偏差,並因思維的豐富而逐漸成熟、理性,並由此,走向最理性的自我和擁有最正確的思維認知,或許,這就是教育的根本所在。教育也是一種教授育人的過程,可將

⑼ 關於學校總是扼殺學生創造力嗎四百字英語作文

My
View
on
School
Ecation
School
ection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people』s
life.
When
reaching
three
tears
old,
the
little
children
will
go
to
kindergarten
for
a
preschool
ecation.
And
then
they
will
take
part
in
the
primary
school,
middle
school,
high
school,
college
and
so
on.
School
ection
almost
run
through
people』s
whole
life.
So
it
is
very
important.
We
all
know
that
thereare
many
knowledgeable
teachers
in
school
will
teach
the
students.
But
it』s
not
enough.
School
ection
needs
the
coordination
of
family
ecation.
The
British
ecator,
Hosea
Ballou
once
said,」Ecation
commences
at
the
mother』s
knee,
and
every
word
spoken
within
the
hearsay
of
children
tends
towards
the
formation
of
character.
Therefore,
we
can
see
that
the
successful
of
school
ecation
needs
the
help
of
family
ecation
so
that
the
children
can
have
a
perfect
ecation.
The
promissing
future
is
waiting
for
them.
學校教育在人們的生活中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在小孩三歲的時候,他們就會去幼兒園進行學前教育。之後他們會去上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等。學校教育幾乎貫穿人的一生。所以它是非常重要的。我們都知道,學校有很多知識淵博的老師來教學生知識。但這是不夠的。學校教育需要家庭教育的協調。英國教育家巴盧曾經說過,「教育始於母親膝下,孩童耳聽一言一語,均影響其性格的形成」。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學校教育的成功需要家庭教育的協助,使孩子們擁有一個完善的教育。光明的未來在等著他們。

⑽ 為什麼教育扼殺了創造力

閱讀全文

與教育扼殺學生創造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榮玉證書 瀏覽:382
凌文馬鞍山 瀏覽:34
石柱鎮工商局 瀏覽:854
鋼鐵發明國 瀏覽:118
創造與魔法怎麼賣人民幣 瀏覽:101
知識產權專題答案 瀏覽:760
高發明巫溪 瀏覽:755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督導工作方案 瀏覽: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