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陶行知認為要解放兒童的創造力,他主張的「六解放」包含哪些內容
陶行知在《創造的兒童教育》一文中說:「我們發現了兒童有創造力,認識了內兒童有創造力容,就必須進一步把兒童的創造力解放出來。」為此,他提出了六個解放:
一、解放兒童的頭腦,使他們能想。層層束縛兒童創造力的裹頭巾必須撕下來。
二、解放兒童的雙手,使他們能幹。手是人重要的感覺器官,讓孩子多動手是促進智力發展的重要途徑。通過手的活動,可以獲取更多的外部信息,這些信息能促使大腦積極活動,促進孩子的大腦發育,使孩子心靈手巧。
三、解放兒童的眼睛,使他們能看,不戴上有色眼睛,使眼睛能看事實。
四、解放兒童的嘴,使他們能談,特別要有問的自由,才能充分發揮他們的創造力。
五、解放兒童的空間。不要把兒童關在籠中,使他們能到大自然、大社會里去擴大認識的眼界,取得豐富的學問。
六、解放兒童的時間,不把他們的功課表填滿,不逼迫他趕考,不和家長聯合起來在功課上夾攻他們。要給他們一些空間、時間消化學問,並且學一點他們自己渴望要學的學問,干一點他們高興乾的事情。
Ⅱ 陶行知先生認為解放兒童的創造力主要包括哪五個方面
陶行知提出生活教育理論,其主要觀點是:
(1)農村幼兒教育事業的開拓者
(2)重視版幼權兒教育
(3)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4)教學做合一的教育方法
(5)解放兒童的創造力。
具體包括五個方面:解放兒童的頭腦、雙手、嘴、空間、時間。此題需全面把握陶行知教育理論的基本內容。
Ⅲ 陶行知創造教育的方法有哪些
他的教育方法和思想可以概括為:一個理論,三大原理,四種精神,五大主張。
1、一個理論即生活教育理論,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名稱。
2、三大原理是: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
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本體論,也叫起源論,陶行知認定教育來源於生活,主張教育要依靠生活,改造生活。
社會即學校,是生活教育理論的場所論。認定社會本身就是一所大學校,主張教育要依靠社會的力量,應濟社會的需要。
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方法論。認定在生活中教法、學法、做法是不可分割的。
主張事情是怎樣做的,學生就應該怎樣學;學生是怎樣學的,教師就應該怎樣教。教法和學法都來源於做法,統一於做法。
3、四種精神是:
「愛滿天下」的大愛精神;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奉獻精神;
「敢探未發明的新理,敢入未開化的邊疆」的創造精神;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的求真精神。
4、五大主張是:行是知之始、在勞力上勞心、以教人者教己、即知即傳、六大解放。
行是知之始,是陶行知的哲學思想,認為認識來源於實踐,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在勞力上勞心、以教人者教己、即知即傳都是具體的教學方法。
在勞力上勞心,即主張手腦並用;以教人者教己,即主張教學相長;即知即傳,則是主張隨學隨教。
六大解放,是陶行知創造教育思想和民主教育思想的反映,可以理解為生活教育理論的教學原則。
六大解放是指解放兒童的頭腦、雙手、嘴、眼睛、時間和空間,還兒童以自由,從而解放兒童的創造力。
(3)小學創造力陶行知擴展閱讀: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歙縣人,中國人民教育家、思想家,偉大的民主主義戰士,愛國者,中國人民救國會和中國民主同盟的主要領導人之一。
1908年十七歲時他考入了杭州廣濟醫學堂。1917年秋回國,先後任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國立東南大學教授、教務主任等職。
1926年起發表了《中華教育改進社改造全國鄉村教育宣言》。1929年聖約翰大學授予他榮譽科學博士學位,表彰他為中國教育改造事業作出的貢獻。[2]1931年主編《兒童科學叢書》。
1935年,在中國共產黨「八一宣言」的感召下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1945年當選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兼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
1946年7月25日上午,因長期勞累過度,不幸逝世於上海,享年55歲。
參考資料:網路-《陶行知教育名篇》
Ⅳ 陶行知教育思想中,「創造教育」的定義是什麼
創造教育:英國心理學家、優生學家高爾頓開創造教育研究之先河,著有《遺傳的天才》等。20世紀40年代美國奧斯本研究集體創造思考方法,著有《思考的方法》。20世紀50年代以來,這種教學在美國得到發展。如布法羅大學開設了指導學生創造性思維實驗課程。20世紀60年代以來創造教育在日本亦受重視,1960—1979年有關創造力培養著述譯作有250多種,並開展這方面的實踐活動,設「發明教室」等。德國則把對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滲透在中小學各年級的課堂教學中。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創造教育受到廣泛重視,初步形成理論體系。創造教學已成世界性潮流。陶行知為中國創造教育開拓者,於20世紀30年代在育才學校設立「育才創造獎金」,後發表《創造宣言》。60年代後,台灣省教育界亦就此進行實驗研究。如賈馥茗1968年在國語科中進行小學生創造力發展的實驗等。70年代末80年代初創造教育在中國再度興起。如1982年中華創造力開發研究所研究人員在上海和田路小學進行實驗,運用一些專門編排和設計的教法。此後,這方面的研究在各地普遍開展。
陶行知是我國創造教育理論與實踐的開拓者,創造教育思想是他生活教育理論體系的精髓,其創造教育實踐更是貫穿於他整個教育活動之中。創造教育思想是陶行知針對中國傳統教育的種種弊端,結合中國教育實際,在美國教育思想家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的教育思想的基礎上而提出的一種既符合中國國情、又體現現代教育思想的新的教育理論。
陶行知實施創造教育的目的,可以從學生和教師兩方面來看。就學生而言,創造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學生「手腦雙揮」「手腦聯盟」「手腦雙全」——這就是創造教育要達到的目標,又是實現創造教育的手段。陶行知曾經說過,「手腦結合,是創造教育的開始」「手腦雙全,是創造教育的目的」。就教師而言,教師的創造,不像宗教家、戀愛至上主義者、美術家,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愛人。教師「所要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教師的成功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他指出:「先生之最大的快樂,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說得正確些,先生創造學生,學生也創造先生,先生、學生合作而創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創造教育的手段。要解放兒童的創造力。陶行知提出了著名的「六大解放」,並認為「有了這六大解放,創造力才可以盡量發揮出來。」
創造教育的三個關鍵:在培養兒童創造力方面,陶行知提出了「充分的營養、良好的習慣和因材施教三個關鍵」。
Ⅳ 陶行知先生認為解放兒童的創造力的方法主要包括哪五個方面
陶行知提出生活教育理論,其主要觀點是:
(1)農村幼兒教育事業的開拓版者
(權2)重視幼兒教育
(3)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4)教學做合一的教育方法
(5)解放兒童的創造力。
具體包括五個方面:解放兒童的頭腦、雙手、嘴、空間、時間。此題需全面把握陶行知教育理論的基本內容。
Ⅵ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創造力
摘要:本文通過理論的闡述和實例告訴我們,激發和保護小學生對一切事物的「敏感」,並不斷激發其探索活動的興趣,才能最好地培養小學生的創造力。關鍵詞:小學生 興趣 創造力 活動前言: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認為科學教育是關繫到國家強弱、盛衰的大事,小學生科學教育的意義也在於此。現在是一個科學的世界,這個世界是應該有一個科學的中國,它需要小孩去創造。現在的小學生將步入社會並成為社會的建設者,他們面臨的將是迅猛發展的科學技術。小學生科學教育將越來越受人們的關注。一、教育內容的生活化和興趣性是培養小學生創造力的前提。小學生科學教育是指「教師充分利用周圍環境,或為小學生創造條件、提供物質材料,或選擇適合小學生學習的課題以不同方法、不同程度指導小學生參與各種科學探索活動。」科學教育正是通過給小學生提供豐富的、適合他們進行探索的各種材料、環境與時間,與之互動。也就是讓小學生通自身的操作活動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獲得對世界的認識、態度、情感等,培養其完善的科學素質。根據小學生的特點和科學的特點。小學生的科學教育應該具有科學性、探索性、主動性。由於小學生的科學概念是通過自身的動手操作獲得的,所以在科學教育過程中應該提供充分的讓小學生能與各種材料相互作用的條件。二、操作材料的選擇和投放是培養小學生創造力的保證。小學生的科學教育重在感官的充分運用與訓練。只有讓小學生不斷地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又動腦。才能讓小學生不斷發現科學奧妙,激發其學科學的興趣。我們如何讓小學生真正產生對科學的興趣,形成科學的態度,獲得科學的方法和科學的精神呢?我們要鼓勵孩子「發現」的好奇心和興趣;幫助小學生獲得一些事實性知識,讓小學生多聽、多看、多操作,讓小學生口動、手動、眼動、腦動,與活動材料充分接觸,通過親身經歷獲得關於科學的概念、體驗和技能。讓小學生獨立操作,去觀察、去體驗、去思考,成為活動的主體,注重啟發小學生內在的積極性。這樣,在直觀刺激下,通過與多種物體的相互作用,從而產生極大的興趣和願望,並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活動之中。教師要為小學生提供豐富的可操作性材料,根據目標,有目的的投放,並進行及時調整、更換。如在活動室一角,我們設立了科學區。在這里,我為孩子們提供了豐富的材料,這里是孩子們的觀察力、思維力、想像力和創造力盡情發揮和發展的地方。孩子們通過對木塊、鐵釘、圖釘、曲別針、直別針、小石子、小紙片、塑料片、有機玻璃、磁鐵塊、電池、小電珠等各種物品的觀察、擺弄,自己發現了很多有趣的現象。小電珠怎樣才能亮起來呢?孩子們通過用電池、電線、小電珠及「手拉手燈泡亮」等科學材料的操作,終於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明白了什麼材料能導電、什麼材料不能導電,電池怎樣放置,小電珠才能亮起來……還有那些形態各異的動物模型,孩子們在玩的過程中了解了它們的名稱、外形特徵、生活習性等及與人類的關系,動物與動物、動物與植物之間的關系等等以及人類怎樣保護自己,怎樣保護大自然,怎樣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自製望遠鏡」的活動,是通過小學生在玩望遠鏡的游戲中,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繼而產生了自己製作望遠鏡的願望,於是我由此引發了「自製望遠鏡」的活動。一次,一位小朋友在玩望遠鏡時發現望遠鏡兩邊的鏡片不一樣大,從兩邊望去,看到的東西的大小都有一定的變化。他對望遠鏡非常感興趣,於是自言自語說:「我要是自己能做個望遠鏡那該多有趣呀。」小朋友對望遠鏡的興趣影響到其他心靈,引起了其他小學生的製作興趣,於是產生了「自製望遠鏡」的活動。為小學生提供了手工紙、皮筋、膠棒、漿糊、雙面膠、透明膠、直別針、曲別針等各種製作材料,讓小學生自己設想,自己選擇材料動手製作。過程中我注意觀察,及時發現問題及時引導他們自己想辦法解決,或是討論,共同想辦法。小學生用了不同材料進行兩個紙筒的連接,有的孩子在連接過程中發現自己做的紙筒一大一小,觀察時的效果不一樣,於是就又進行改進,製作完成後,小學生間有了交流,製作過程中,孩子能互相幫助,互相合作,共同努力完成任務。小學生通過整個製作活動,滿足了自己的興趣需要,體驗了合作的快樂,成功的喜悅。使小學生在觀察、提問、設想、動手操作、表達、交流的探索活動中,初步獲得了一些探究能力。同時,孩子們的思維力、想像力及創造力也得到了盡情地發揮和發展。三、教育過程中教師的引導是培養小學生創造力的關鍵。談及小學生的創造力,我國的創造教育先驅陶行知先生曾指出: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對於孩子來說,創造力正孕育在新穎奇特的幻想中,而創造並不等於發明,只是意味著一種對任何事物都抱有的「敏感」,一種了解和接觸新事物的「心向」。讓小學生保持這種敏感和心向,就是培養創造力的一個最重要的。科學教育活動是培養幼兒創造力的良好天地。面對小學生的有創新意識的嘗試,教師應該理解、寬容學生,給予繼續探究的信心和機會。對於小學生活動中的頑皮、淘氣、任性,教師應該通過「移情」理解小學生,看待其思維和行為。這樣,他們能更好地發揮創造力。如在製作石膏小動物的過程中,小朋友一直在盯著小碗里的石膏的變化,直至石膏變硬,他沒有把和好的石膏放在模具里。我問他為什麼時,他說:「我就是想看一看石膏變硬的過程。」我沒有批評他,又重新讓他做了石膏小動物。四、教育組織方式的多樣性和靈活性是培養小學生創造力的手段。教師為小學生提供豐富的科學活動內容,激發小學生的創造慾望、興趣,培養小學生的創造能力。隨著季節的變化,我們進行了「小小農庄」種植活動。有了這個活動設想後,首先,小學生從家裡帶來了各種豆類的種子和種植用的小盆、小碗、小盒子等等,然後我們就一同討論怎樣種植種子。我們從種植園地弄來了泥土,還找來了沙子、小石子,孩子們自由選擇,把不同的種子親手種植在不同的環境中。他們根據自己的意願,每人有自己的種植方法。過程中,他們認真地種下了每一顆種子,同伴間還互相交流、互相幫助,產生問題後,我們及時進行了討論,我及時地對個別幼兒給予引導幫助,使動手能力較差的幼兒得到了鼓勵,增強了自信心,最終獲得了成功,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以後,我們又進行了觀察記錄活動,由於是孩子們自己種植的,所以他們都非常認真、細致地照顧好自己的小種子,給它們澆水,讓它們曬太陽,同時還進行對比觀察,做好記錄。種植活動使幼兒的思維力、想像力、交往能力、創造力得到了發展。同時,也培養了幼小的愛心。小結:小學時期是個體最富有創造力的時期。作為科學教師,我們要不斷改變陳舊的教育觀念,樹立新的教育理念,支持小學生的求異、探索,不斷激發小學生的探索慾望,提高對科學活動的興趣,不能扼殺小學生的創造性,教師的教育行為要有利於小學生創造力的培養。
Ⅶ 評論陶行知對兒童創造力培養的教育思想及其對我國當前學前教育的啟示。
(一)營造有利於兒童創造力發展的環境氛圍
教師、家庭、社會都有必要為兒童創造力培養創設一個和諧、民主、寬裕、自由的環境氛圍,鼓勵兒童大膽探索、大膽提問、大膽創新,從而使兒童的創造潛力能充分發揮出來。在實際工作、生活中,要尊重兒童、尊重兒童個性,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在決定有關班級事情時,要鼓勵孩子參與討論、發表意見;多給孩子自主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做到有耐心、多指導、多鼓勵;多給孩子任意發展的自由,不要過分強調課堂秩序和班級管理制度,應以寬容之心來對待孩子因「淘氣」而造成的紊亂,以足夠的耐心解答孩子提出的各種各樣甚至荒誕、離奇的問題。
(二)啟發兒童開拓思路,從不同角度、不同立場思考問題
在兒童日常生活的各個環節,教師要引導兒童努力擺脫一切束縛其思想的觀念、方法,開拓思路,養成多角度、多立場看待問題、分析問題的習慣。例如,關於玻璃的用途,教師在讓孩子們列舉出玻璃的一般用途如做杯子、鏡子、窗子等之後,要引導他們想出一切可能的作用,如割繩子、布頭等,燒熔後還可製成各種玩具、裝飾品,等等,努力使他們多動腦筋、多角度思考問題,從而培養其創造力。
(三)讓兒童走進大自然,走進社會
要利用活動的機會,讓兒童走進大自然、走進社會,引導他們觀察沿途的車輛與行人,認識建築物、交通工具,觀察房前屋後的環境,探索田野河流的分布情況,欣賞大自然美景,了解花、草、鳥、蟲的特徵等,以豐富兒童的感性知識,啟發其想像力,觸發其靈感,增強其探索精神,點燃其創造的火花。例如,教師在一次中班的小朋友們參觀造船廠和碼頭之後,讓小朋友「畫船」。結果,有的小朋友友的畫面上不僅有輪船,還有太陽、漂浮的雲彩和飛翔的小鳥,有的還畫出了海盜船和國王的船,國王的船上有同王和美人魚在跳舞,甲板上還在放煙花!
(四)正確對待兒童的好奇、好問
好奇、好問是兒童的天性,是兒童探求未知、開啟智慧、認識世界的內部動力,是探索和創造的源泉。正如陶行知所說:「兒童只有言論自由,特別是問的自由,才能充分發揮其創造力。發明千千萬萬,在於一個問。」兒童的發問千奇百怪,有時甚至離譜,這正是他們創造潛力的發揮。成人特別是教師應鼓勵、引導他們大膽提出各種問題,並給予耐心、正確的解答,或創造環境、條件,幫助他們自己動腦筋去尋找答案。
(五)培養兒童動手操作能力
陶行知指出:「手和腦一塊干,是創造教育的開始。」兒童的創造活動是在不斷的探索、嘗試、操作中完成的。他們的創新思維只有通過一些實際的嘗試操作,才能物化,也只有通過一系列嘗試操作,他們的創新思維才能更加符合現實、更具有實際效果。兒童在一次次動手操作中總結經驗,吸取教訓,不斷拓展自己的思路,嘗試用各種方法解決問題,其實質就是一種創造力的表現。而且,兒童在動手操作、反復嘗試中獲得一些成功,會進一步激發其動手的熱情,使其創造潛力得以更大的發揮。因此,教師應創造條件,為兒童提供動手操作的環境與物質材料。例如,在活動室設置各種區角,讓兒童玩積木、捏泥人,做小製作、搞小發明等,通過這些兒童感興趣的活動來促進其創造力的發展。在操作過程中,要尊重兒童的主體地位,盡可能多給他們一點時間、空間、材料和選擇的機會,少一些紀律、要求和約束。
Ⅷ 結合陶行知關於創造力的培養的教育思想,談談當前幼兒園該如何培養兒童的創造性
陶行知老先生有很多理念值得我們後輩去學習,而每一個理念都需要我們去細細體味,才能心領神會。陶行知先生在「因材施教」這一方面也提出了深刻的思想內涵。陶行知以種植松樹和牡丹所施肥料不同為例,形象而又生動地來說明對於不同的教育對象要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我覺得非常地正確。
我們幼兒園正在進行「發展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的課題,從教學課堂到區角活動,總之一日活動中充滿了語言活動,讓幼兒想說、敢說、願意說。不過一個班機里的每一個小朋友他的口語發展程度都是不一樣的,有的發展地較快,有的發展地較慢,如果活動的要求提得高了,能力弱的就達不到要求;如果提得底了能力強的就覺得太容易了。所以在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老師利用到陶行知老先生的「因材施教」理論了。 看圖講述《小蝌蚪找媽媽》,我按照幼兒的理解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的強、弱進行分組。對能力強的學習一組,引導幼兒觀察畫面,啟發幼兒討論圖片中的情節,並能用完整、流暢的語言講述圖片中故事的內容,甚至還可以讓幼兒進行表演;而對能力相對弱的學習二組,教師採用觀察法、示範法,引導幼兒進行模仿,最終要求幼兒能觀察圖片較准確地講述出故事的大體情節。這個活動中,利用幼兒間能力的差異進行分組,對不同層次的幼兒設計不同的教學目標、提出不同的要求,讓每個孩子「跳一跳,夠得著」,激發每個幼兒去思考、去創造,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每位幼兒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並有其獨特的個體發展模式和發展進程,我們要利用好陶行知老先生的理念,在教學中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因材施教,促進每位幼兒的個性發展,進一步完善我們的幼兒教育。
Ⅸ 論述陶行知對兒童創造力培養的教育思想及其對我國當前學前教育的啟示
第一,解放兒童的創造力,培養發揮兒童的創造精神。行知提到了充分的營養、良好的習慣及因材施教三點:首先要為兒童創造力的發展提供體力的與心理的充分的營養,包括健康的體魄,清醒的頭腦,淵博的知識,創造的慾望,事業心以及意志、求知慾、自我批評精神等個性特徵,因為創造力是架在個性與才能之間的橋梁。其次要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良好的習慣有助於學習和思維,以利於發揮創造力。再次要注意「因材施教」,這猶如「松樹和牡丹所需的肥料不同。」他重視兒童個性的發展,指出「人像樹木一樣,要使他們盡量長上去,不能勉強都長得一樣高」,應當是「立腳處求平等,於出頭處謀自由」。育才的學生可以按自己的興趣特長進不同的專業組。育才中學施教的原則至今仍有很好的借鑒意義。第二,善於組織集體生活,培養創造能力。1)採用民主集體制,培養學生的集體自治精神。推行集體的「五路探討」即「體驗、看書、求師、訪友、思考」。(2)在集體創造上學習創造。1941年6月,他提出開展「集體創造月」活動,進行四大創造活動即:創造健康之堡壘;創造藝術之環境;創造生產之園地;創造學問之氣候。這種注重集體學習對學生發展的影響的教育觀念中已含有了許多諸如主體性教學、合作學習等現代教育的理念,具有相當的科學性和預見性。第三,培養學生的自動力,注重學生對科學文化知識的探求。第四,培養學生善於發現問題並設疑辨難的能力。他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的疑難,並嚴格遵循如下幾個步驟:(1)要使學生對於一個問題處在疑難的地位;(2)要使他審查所遇見的究竟是什麼疑難;(3)要使他想辦法去解決,使他想出種種可以解決這疑難的方法;(4)要使他推測各種解決方法的效果;(5)要使他將那最有成效的方法試用出去;(6)要使他審查試用的效果,究竟能否解決這個疑難;(7)要使他印證,使他看這試用的法子,是否屢試屢驗。對學前教育的啟示:要多與孩子接觸,在遇到問題時,先讓孩子自己獨立思考,教師自己適當引導並鼓勵孩子創新。通過一些活動,講小故事之類的,培養孩子的自主學習意識。鼓勵孩子多多提問。
希望可以幫助到你,具體看參考資料